1、http:/ ,我想借这次说课的机会说说自己对文本细读的理解,谈谈自己对有效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文本细读的浅薄认识。说 课 内 容 理 论 依 据一、说教材:那树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那树命运的痛惜。很多人从不同角度对它有不同的解读,大致有以下三种:呼唤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思考现代文明发展与传统文化坚守的辨证关系;讽刺人类对精神家园的漠视。这三种解读有着明显的层次区别。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是:那树象征着人类的古老文明与传统文化,随着那树消逝的,不仅仅是自然景物,更是一种古老文明与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消亡。写那树的
2、一生是作者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每上一课之前,我都会对文本进行细读,寻找自己感悟较深的点。二、说目标和重难点: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那树的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理解作者的深沉意图。所以我设置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整体感知,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品读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主题探讨,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从那树的命运中思考作者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那树命
3、运的痛惜。因此我把品读语言,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拟为重点;把作者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拟为教学的难点。http:/ ”所以我引导学生自主地进入文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体会文本中所揭示的深层内涵。四、说过程(一)导语设计:初一时,我们曾经学过张晓风的行道树,那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相信行道树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会留给人深刻的印象。也有一棵树,它的命运变迁深深触动了作家王鼎钧的心灵。今天,就让我们拜读散文那树 ,我们一起去感受那树的命运吧!(板书:那树)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行道树导入那树 ,引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2 分钟)(二)感知树的形
4、象:1、速读课文第 1-8 段,思考:作者笔下的那树是一棵怎样的树? 请用“那是一棵 的树,因为课文第 段中这样说“ ”。(或用自己的语言简述理由。)句式回答。2、我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茂盛的树(第 2 段) ;坚固稳定的树(第 2 段) ;沉默的树(第 5 段) ;有奉献精神的树(第 3、4、5 段) 。我及时做小结:那是一颗古老、坚固、执著、坚韧、茂盛的树。3、如果学生找到了例 1: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这个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结合文本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
5、学生理解那树的形象,落实了教学的重点。http:/ 2: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我准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那树忍辱负重、默默奉献的品质,指导他们用缓慢的语气,重读“仍”“更”,读出那树的深沉。)5、如果学生找到了例 3: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我准备指导学生读出沉重的语气,重读“暗中”“一厘米一厘米”,读出那树的沉默品质。6、小结:在此基础上,我进行归结,从对那树的描写中,我们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联系课文标题,加叹词“啊”,朗读指导:“啊!那树!”读出赞美、赞叹之情。朗读是不讲之讲,是熏陶。在朗读文本时,语气的轻重缓急
6、,声音的抑扬顿挫,无不传递着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通过指导学生对文中关键性语句进行朗读,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了作者的情感,为下面分析作品主题,突破难点做好铺垫。 (12 分钟)(三)了解树的命运:1、我先提问:那树的命运怎么样?学生很快就能回答:被砍了。我追问:那树到底犯了什么罪?为什么被砍了?引导学生细读第 9 段。学生会回答:因为一场交通事故,一个喝醉了的驾驶员,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继续追问:那课文是如何描写那树行刑时的情景? 2、学生可能会找到例 1:A、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B
7、、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根部锯下去,锯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锯末 。我准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问学生 A 句中加点的词语可否被 B 句中加点的词语替换?指导学生从中体会人类对那树的残忍,感受那树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品质。要求用轻声读,读出那树举重若轻,坦然领死的品质,更读出作者蕴含其中的深层的痛苦之情。学生可能会找到例 2: 这三个问题是逐层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符合了阅读教学的规律,有效地解决了本节课中的重点。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的感情。我设计通过换词比较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体验揣摩词句的妙趣中,找到解读文学作品的金钥匙。 (18 分钟)http:/
8、。我准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问学生 B 句的用词是否比 A 句更好?在肯定 A 句更能体现人类的残忍及作者的愤恨之情后,指导学生用沉重的语气,读出作者的悲愤与痛惜之情。3、在此基础上,我再次进行归结,联系课文标题,加叹词“唉”,朗读指导:“唉!那树!”读出痛惜、悲愤之情。(四)主题探讨:1、出示提问:那树被砍倒了,挖根了,闷死了,从此在人们的视线与生命中消逝了。消逝的仅仅只是一棵树吗?结合课文,思考:随着那树一起消逝的还有什么?学生能从文中找到:鸟语、孩子的歌唱、乘凉的人们、驻足的情人。追问:发挥你的想象,消逝的还有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潺潺的流水、青青的远山、人们劳作的身影、归乡的游子2、我顺
9、着学生的回答,继续说:随着他们逝去的还有那“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江南景致,还有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明朗画面,还有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幽静情韵,还有那“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还有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的游子之思。我们明白了,随着那树消逝的,不仅仅是这些物、景、人,还有我们的古典情思和文化的根!(板书:根)3、在此基础上,我出示台湾国文教学手册上的一段话,引发学生的思考:荫庇人类、护卫大地,可其后却被人类基于私利考量,落得砍伐殆尽的下场,表面看来固然是老树一生实际的写照,但响应到人类社会,老树的坚固稳定,何尝新课标强调:逐步培养学生探
10、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文本。在落实本文的难点时,从鸟语、孩子的歌唱、乘凉的人们、驻足的情人到潺潺的流水、青青的远山、人们劳作的身影、归乡的游子再到我们的古典情思和文化的根,问题设计层层深入,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水到渠成地引出本文的主旨。(12 分钟)http:/ (五)布置作业:温州的山水风韵渐渐消逝了,民俗文化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人们的生活正行走在一片消逝之中请任选你感受深刻的一个点,写一篇随感。结合学习课文的体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课内拓展延伸到课外。 (1 分钟)五、说板书: 那 树根本文的板书设计既直观地突出了那树的形象,又凸现了文章的主旨。我的课说完了,不当和不足的地方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