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恽代英学校体育观及其当代启示 华宏县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等方法, 对学校体育之研究中恽代英学校体育思想 产生的背景进行了分析, 并深入解读了恽代英学校体育观:保学生健康是学校体 育的根本目的;提出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趣味性的体育教学指导原则;注重 生理卫生学的教授, 定期进行体格检查;提倡猛烈运动, 持之以恒的锻炼方法。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其对当下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有助于重新审视 学校体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学校体育要厘清体育教育与竞技运动的关系;学校 体育教学应重视“预防保健”的健康教育。 关键词: 恽代英; 学校体育之研究; 体育教
2、学; 学校体育; 作者简介:华宏县 (1991-) , 男, 山东枣庄人, 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学校体育学.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View of YUN Daiying and Its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HUA Hong-xian Department of Sports and Healt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background of the generation of Yun Daiyings sch
3、ool physical education ideology in the Study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 literature review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deeply interpreted the connotation of Daiying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outlook:protecting students health is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school ph
4、ysical education;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guidelines of systematicness, comprehensiveness, scientificity and interest is put forward;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fessor of physiology and hygiene, undertake physical examination regularly;advocating strenuous exercise, persistent exercise.Based
5、 on the aforesai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velations of Daiying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outlook o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a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helps to reexamine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end point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school physical educati
6、on should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competitive sports;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preventive care”health education. Keyword: Yun Daiying; study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恽代英
7、(1895-1931 年) , 祖籍江苏武进, 生于湖北武昌。1913年考入武昌中华 大学预科, 1915年升入本科中国哲学门 (系) 攻读。1918年毕业, 任中华大学 附中教员兼教务主任, 对教学进行改革1。从此, 恽代英开始为“养成学业一 贯之人才”而奋斗2。恽代英在短暂但却辉煌的一生中, 从事教育事业, 先后 在湖北武昌中华大学附中、安徽宣城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四川泸州川南师范、成 都高等师范、 上海大学等多所学校任教、 讲学过。 恽代英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不懈地探索新的教育理论, 从“教育救国论”者逐步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教育 家。同时,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青年运动之先驱, 也将目
8、光聚焦在体育上。正 所谓, 青年人是反抗、不稳定、改革和革命的主角, 恽代英针对当时学校体育中 的“畸形体育”于 1917年6月在青年进步杂志上发表了学校体育之研究 进行了批判, 与毛泽东于 1917 年4月在 新青年 杂志上发表的 体育之研究 , 几乎同时问世, 珠联璧合, 两相辉映, 堪称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的“双璧”。 这是 我国近代史上发表较早, 较全面系统论述学校体育的专题论著, 其精辟论述和 科学观点, 对我国近现代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学校体育之 研究 是其恽代英先生学校体育思想的代表之著, 其经典仍值得拜读和沉思, 特 别是当前正处于体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当前学校体
9、育要更好地发挥健身育 人的功效, 就需要深入研究有价值的、 有借鉴意义的中国近代体育家的学校体育 观。基于以上视角, 本研究意在通过对学校体育之研究中恽代英学校体育观 产生背景与内涵的分析, 探讨恽代英学校体育观对中国学校体育的当代价值, 为我国学校体育的良性运行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1 恽代英学校体育观形成的背景 通过简单梳理近代体育史脉络, 我们可以发现, 体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担了 不同的时代使命, 具有不同的体育价值认知, 从而萌发了不同的体育思想和选 择了不同的体育行为。现以新文化运动开始前后为分界线, 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新文化运动开始前, 民族危机使得国人对体育价值的认识囿于
10、社会价值 (强兵、 强民、强种) , 片面强调体育的社会价值, 而忽略了体育对于个人生命的意义, 对西方体育的社会价值有一定程度认识, 但对西方体育的本质依然无知, 还没 有认识到西方体育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具体表现为“军国民体育”, 在一定时期, 对学校体育产生了不良影响。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 标 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陈独秀在其创刊词敬告青年一文中疾呼:“国人而 欲脱蒙昧时代, 羞为浅化之民也, 则急起直追, 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4经 过新文化运动的启蒙, 自由、独立、人权、民主和科学等价值观念更新了国人的 价值体系, 国人的主体性意识普遍觉醒, 整体性地建立起了主权
11、意识, 由此, 国人从单一地从民族和国家视角考察问题转变为从个人、 国家及个人和国家关系 多角度考察人生和社会问题, 主体性意识使国人对体育的认识建立在自主权的 确认与个人生命价值实现的基础之上5。体育对人的价值应包括个人价值和社 会价值, 此时“自然主义体育”崭露头角, 在一定时期, 对学校体育产生了积 极的影响,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极端的现象, 例如“放羊式体育”。 综上, 青年恽代英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军国民体育”根深蒂固, 已 不适应当时学校体育的发展, 而“自然主义体育”又蠢蠢欲动, 面对外来新鲜 之物, 国人却不知所措, 是继续走“老路子”还是踏出“新道路”以及如何迈 出这
12、一“小步子”, 这对于国人来说是一个考验, 学校体育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其次, 在校读书时的恽代英就同许多有识之士一样, 认识到了体育在增强国人 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进行广泛学习的同时没有忽视对体育的 研究。1917 年, 恽代英开始注意国外体育状况和研究体育理论。他常年阅读美 国P.S 出版公司的Physical culture, 并翻译了许多体育方面的文章, 对于 体育问题, 下过一番工夫6, 这对于恽代英体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很大 的促进作用。 综上, 严峻的时代背景迫切需要有识之士进行改革是其恽代英适应 当时学校体育发展的学校体育观形成的主要条件, 其次, 是“
13、西学东渐、 欧风美 雨”的思潮影响, 时势造就英雄, 而英雄又具备了所需的特质。 因此, 伟大的无 产阶级革命教育家恽代英学校体育改革的思想就应运而生。 2 恽代英学校体育观述要 2.1 阐述学校体育之目的 清末民初, 救亡图存下国人对体育重要性的考量提升到了一定的认识高度, 学 校中重视体育也达成一定共识。 然而, 对于学校体育为何而设?有何目的?针对此 问题, 倡导者或实施者在思想上未能达成一致共识。有人认为“行军国民教 育”7, 有人认为“保卫学生之健康”7, 有人认为“间接使其智育德育有 所长进”7, 有人认为“为每年运动会唯一之预备”7, 诸如此类, 不胜枚 举。为求体育的圆满发达,
14、 首先要做的就是端正体育的目的, 为此恽代英提 出:“学校之所谓体育, 应对于各学生, 无论其体质强弱, 平均加以注意。学校 体育应是, 保学生之健康。不但应使之强健, 且使之知所以强健之理;不但应使之健康, 且应使之知所以保健康之法”7。恽代英提出的这个体育目的, 在当 时社会拓宽了国人的认识视野, 体育必须面对全体学生, 人人享有参与体育的 权利, 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同时, “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不但应使学生强 身健体, 又要传授学生强身健体的知识并进行保健方法的教育。 以这个目的为指 导, 恽代英对当时学校体育中实际盛行的两种体育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当时学校体育中盛行“选手体育”,
15、以培养“运动家”为目的, 学校重视体育, 看作为运动会出成绩做准备, 恽代英针对学校体育的这种“运动会”优胜观进 行了分析, 他认为这种实为“虚荣”, 难以奏实效。 “凡在运动会占优势之学校, 恒足使社会注目”7, 恽代英认为:“此乃学校教育之余事”7, 不是学校体 育的主要任务, 这是因为“盖普通学校, 除所谓体育学校外, 本无养成运动家 之责任”7。 19世纪末, 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潮主要从日本传入我国, 在军国民主义思潮影响 下的学校体育首先表现出强烈的封建专制色彩, 以军国民为目的的“体操课” 使大量不懂体育的退役士兵进入学校, 并使“体操课”贯穿着专制、 盲从、 机械、 生硬和单调等,
16、 而对生动活泼的田径、球类等近代体育项目加以排斥8。对此, 恽代英认为在学校体育中推广“军国民教育”的做法值得商榷, “军国民之教 育, 是否该施行于全国”7。即使推广, 实施方法也应该得当, 否则得不到应 有的功效, “然军国民之教育, 果应以何种方法施行之, 乃有效乎”7。此外, 他还认为:“普通言军国民教育以请拨枪支为第一要务, 此实一大误点。枪支固 不可不习, 然须先视学生之体力, 足以胜任练习与否而断之”7。也就是说, 把学校和军队二者不同之职业特点和目的混淆, 学校体育在贯彻实施军国民教 育中, 简单地把练习打靶、 学习枪械的使用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第一要义是不正 确的。 学校教育贯
17、彻军国民体育, 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授, 学生的体 质可能各不相同, 如果不看实际情况, 一律实行统一的操练方法可能适得其反。 综上, 恽代英分析了学校体育的实际情况, 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归结起来, 就是 学校体育目的不明确, 不一致。 学校体育没有明确统一的目的, 就不能收到应有 的成效, 在分析和批判现行的体育的基础之上, 恽代英提出了独到的学校体育 目的观。 2.2 研究学校体育之改良 学校体育应然是要面向全体学生, 保学生的健康, 使学生知道健康之理, 强健 之法。 而实然却并非如此, 目的不一, 方法各异, 重视程度又有差别, 因而恽代 英认为我国学校体育, 断不可不研究改
18、良。他提出:“改片段的体育为有系统的 体育;改偏枯的体育为圆满的体育;改骤进的体育为渐进的体育;改枯燥的体育为 有兴趣的体育。”7这句话深刻的揭示出了体育教学的指导原则, 即系统性、 全面性、科学性、趣味性。然而学校体育指导原则主要是从宏观层面上研究学校 体育之改良, 而真正落实学校体育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微观层面上的课堂教学内 容和方法上, 对此, 恽代英提出了具体的改良措施。 在教学内容上, 恽代英提出要增加生理卫生之教授、对学生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他说:“凡不明生理学而体操者, 每不易得正当健全之发达, 盖其所谓体操, 不外依人为形式的动作, 初无一毫生理的意味, 以此求正当健全之发达, 在
19、理本 不能也。”7所以, “生理学之教授岂可忽哉”7。除了生理学, 同时还必须 进行卫生学的教授。至于为什么重视对学生的体格检查, 他解释道:要求得体育 的发达, 不能仅仅注意生理卫生学的教授, 而且对每位学生的体格也应当注意, 这是因为学生的体格各不相同时, 其采取的体操和卫生的方法就应该有所不同, 比如, 个别学生体格如有某部位不良时, 为了矫正这一部位, 这时候所采用的 体操及卫生方法就应与常人有所不同。因此, 他指出:“故学生个别之体格, 决 不可不检查也”7。对比普通学校只知以笼统的几种体操, 教一切不同体格的 学生练习, 他例举清华学校校医, 每学期定期把体格检查的信息反馈给学生及
20、 教师以提醒体弱的学生要特别注意运动, 且提出注意什么样的运动, 前者难求 得体育的效果, 后者事半功倍, 恽代英号召各学校向清华学习。 在教学方法上, 恽代英主张以下几点:首先, 他提出体操钟点之加多, 不能每星 期一二小时的练习, 这样是很难取得功效的。 体操之所以能够有增进身心健康的 功效, 主要在于持之以恒的坚持锻炼, 至于什么时间段是最适宜锻炼, 他提 出:“吾意最良之法, 莫过于学校定为每日清晨, 有一小时或半小时之体操, 练 习不间断, 则收效易”7。其次, 猛烈运动的提倡。猛烈运动易发生伤害事故 的危险, 往往为一般家庭所厌恶, 然而, 他却认为这种厌恶实在没有正当的理 由。
21、他举足球运动为例:“足球固一危险之游戏, 有时固可以令人骨折皮破者也, 然即以此等危险, 能养成人之勇敢心, 其得失相较, 殊不足言。”7因此, 他 认为此等运动理应得到提倡。再次, 安全运动的强迫。针对有些以运动项目危险 为借口而不从事运动者, 恽代英提出学校教育不能全随社会心理而转移, 要做 到因势利导, “安全则人乐从, 强迫则功易集”7。此外, 他还区分了安全运 动与柔缓运动, 所谓安全, 只是指没有危险, “安全”不能误认为就是柔缓, 只要是没有危险, 无论强烈的还是柔缓的运动, 皆在强迫学生进行之列。最后, 因材施教。他指出:“女学之体操, 不应与男子学校同一宗旨, 同一手续是 也
22、。”7因为女子有分娩的义务, 男子则无, 所以男子之体操, 可以强健为目 的, 而女子则不但需强健, 而且要考虑将来分娩之事, 适度的强健为宜。因此, 他赞同女子之体操以柔和缓弛之运动为最妙。 3 恽代英学校体育观的当代启示 3.1 有助于重新审视学校体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纵观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 我们可以发现, “增强学生体质”历来都是学 校体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其次掌握运动技能也是重点目标, 即通过运动技术教 学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 这本身毋容置疑、 不可动摇, 但过多的关注生物学 意义上的技术传授和体质评定, 而忽视除了学习运动技术、 增强体质以外的其它 方面的价值, 这就值得思
23、考和商榷, 而这就直接涉及到学校体育的出发点与归 宿点。正如前所述, 恽代英特别提倡类似足球这样的集体性、竞争性强的运动项 目, 他认为此种运动能够培养人勇敢心、积极进取心、团结协作的精神等, 与其 损失相较, 十百倍而不止, 这才是体育的核心价值。 这是把学校体育上升为学校 教育层面的论断, 这个论断对于我们现在和未来重新思考学校体育的出发点与 归宿点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学校教育承载着“教书育人”的功能, 而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充分发挥自身学科的特殊性基 础上, 分担学校教育的重任, 承担着“健身育人”的任务, 其中学校体育中的 “健身”就是通过传授体育与健康
24、知识、运动技术、运动技能, 以此为手段达到 强身健体的目的, 而学校体育中的“育人”就是恽代英所指的体育锻炼所获的 勇敢、顽强、战胜自我的意志品质。 综上, 笔者认为, 我们必须开拓视野, 不能仅仅把学校体育活动的出发点局限 于运动技术传习、增强学生体质上, 而要把它拓展到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乐观开朗的态度、团结合作的能力、高尚的品德等方面, 并把它作为终极评价指 标考察学生身心发展的全面性, 这同时又是学校体育的归宿点。 3.2 学校体育要厘清体育教育与竞技运动的关系 如前所述, 恽代英强调:“学校之所谓体育, 应对于各学生, 无论其体质强弱, 平均加以注意;虽无何等特优之运动家, 而
25、就学校之天职言之, 已无愧为能尽其 职者”8。纵观当今学校体育, 部分学校中竞技运动却成为了学校体育的“主 角”, 把学校中极其有限的人、财、物大都投入到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中去, 更 有甚者, 为了在运动会中获得锦标、 荣誉, 不惜弄虚作假, 导致出现诸如学校运 动成绩有所提高, 但是大多数学生虽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 体质健康持续下 滑的问题。 根据恽代英的观点, 反思学校体育中诸如上述出现的问题, 新时期面 向全体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 对于厘清学校体育中体育教育与竞技运动的关 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正如, 语文教育不等于语文, 数学教育不等于数学一样, 体 育教育不等于专业体育。 虽然体
26、育教育与专业体育有关系, 但两者存在根本性的 不同。 体育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 其主要目的不是培养运动员, 更不是培养体育 方面的学科专家, 教育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适宜的运动量来获得最佳的增强体 质、增进健康的效果, 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使他们成为健康的公 民。 而专业体育是面向少数具有运动天赋的学生, 是培养某一运动项目的后备专 业运动员或专门人才, 其训练和比赛目标主要是提高竞技运动成绩, 争金夺银, 而这样的专项训练和比赛往往是大强度、高密度、超负荷的运动, 这种向自身机 能的极限挑战, 是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的。 因此, 在厘清体育教育与竞技运动的关 系基础上, 学校体育应该
27、重点把学生作为一个人来培养, 而不是把学生作为运 动员或专门体育人才来训练。 3.3 学校体育教学应重视“预防保健”的健康教育 如前所述, 恽代英很重视学校体育教学中的“预防保健”的健康教育, 他强调 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应教授必要的生理卫生学知识及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格检查。 同 时, 他还建议将生理卫生学列为每学期必修之课程, 断不可嫌其教授时间过多, 研究材料过繁。 恽代英的教育思想对当下的教育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回顾传统的体育教学, 部 分体育教师由于健康知识和素养匮乏, 把体育课上成了仅仅让学生学习运动项 目的课程, 而不重视对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学, 导致学生缺乏对个人卫生 保健、疾病预
28、防、卫生防病、人体生理结构与科学运动等基本的保健知识与方法 的掌握, 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是“半成品”, 而不是“成品”。 学校体育应包括体育锻炼和“预防保健”的健康教育的内容, 前者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 后 者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两者相互促进, 不可分割, 共同促进学生身心 健康发展。 因此, 新时期建设健康中国, 学校体育义不容辞地分担着责任, 这就 要求学校体育教学应重视以“预防保健”为主的健康教育, 也就是说, 要求教 书育人的体育教师们, 要加强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素养, 提升其健康教育的教学 能力和水平, 使学生能真正了解健身原理, 掌握正确的健身方法, 熟知行之有 效的卫生保
29、健知识, 懂得健康的自我保护, 养成健康的运动行为, 使之在生活 中, 能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 体验健身运动的益处, 成为体魄健全的高素质人 才。 4 结语 百年之前, 中国学校体育, 往往 (下转第90 页) (上接第74页) 徒具形体, 甚 至扭曲畸形, 陷入与本体背道而驰的困境, 此环境背景是恽代英学校体育观形 成的现实基础, 具有无产阶级革命气质的恽代英便开启了近代学校体育研究和 改革的先河。纵观恽代英学校体育改革思想, 其核心内容为:保学生健康是学校 体育的根本目的;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趣味性的体育教学指导原则;注重生 理卫生学的教授, 定期进行体格检查;提倡猛烈运动, 持之以恒
30、的锻炼方法。回 顾恽代英与中国近代体育是怀念基础上的一种畅想和反思;有助于重新审视学校 体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初步功效, 提高身体 锻炼之后的意志品质是根本;学校体育要厘清体育教育与竞技运动的关系;学校 体育应该重点把学生作为一个人来培养, 而不是把学生作为运动员或专门体育 人才来训练;学校体育教学应重视“预防保健”的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养成健康 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陈晴.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90. 2李良明.恽代英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419. 3刘美奋, 张玉生, 刘健.学习恽代英的
31、体育思想开拓新时期的学校体育工作 纪念恽代英 学校体育之研究 发表80周年J.体育文史, 1997 (5) :40-42. 4林文光.陈独秀文选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9:20. 5田标.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与体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230. 6金立人.恽代英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3:182. 7恽代英.学校体育之研究J.青年进步, 1917 (4) .转引自中央教育科学研究 所.恽代英教育文选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1:54-58. 8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 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89: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