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15 生物进化,高考生物 (北京市专用),考点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2018江苏单科,4,2分)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五年高考,答案 A 群体中近亲个体携带相同基因的概率较高,故子代纯合体的比例较高,A正确;各种 类型的突变均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错误;生物通过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与原 种间未形成生殖隔离,没有形成新物种,C错误;小群体极易因遗传漂变而导致种
2、群基因频率改 变,D错误。,知识归纳 种群基因频率保持不变的条件 满足以下条件时种群基因频率保持不变:种群非常大、所有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 后代、无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研究的一对相对性状无作用、无遗传漂变等。,2.(2017江苏单科,7,2分)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答案 A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种
3、群中的一个个体一般不会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 基因,A错误;亚洲人和澳洲人属于同一个物种,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在自然选择或人工 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或人工选择的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多,种群中相应基因频 率也会不断提高,C正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简单、越低等;越年轻的地层 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复杂、越高等,D正确。,3.(2016北京理综,3,6分,0.87)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 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 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 A
4、.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答案 A 因地理隔离形成的F区和T区两个种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它们种群的基因库有 一定的差别,因此,将T区的豹引入F区后,会导致豹种群基因多样性增加,A项正确;从题干中无 法确定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是否会发生改变,B项错误;由于T区和F区的豹只存在地理隔离,未产 生生殖隔离,仍为同一物种,所以T区的豹迁到F区后,物种丰(富)度不发生改变,C项错误;F区在 引入健康豹繁殖子代后,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将降低,D项错误。,解题思路 注意剔除冗余信息,提炼关键信息“F区豹种群仅
5、剩25只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 豹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由此可推知豹种群基因多样性增加。,4.(2016江苏单科,12,2分)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 的是 (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答案 C 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C选项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 的结果是产生新基因,但突变生物与原生物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B、D选项错误;据图中信息 知:野生型昆虫细胞的靶位点与杀虫剂结合后,杀虫剂进入细胞内
6、,说明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并 不会形成抗药靶位点,pen基因突变型昆虫细胞的抗药靶位点不能与杀虫剂结合,说明抗药靶 位点的形成可能与靶位点结构发生变化有关,A选项错误。,答案 C 两种群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且种群大小相等,故两种群完全合并后A、a的基因频 率分别为两种群A、a基因频率的平均值,A基因频率=(80%+60%)2=70%,a基因频率=(20%+ 40%)2=30%。该种群随机交配后,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故选C。,解题关键 该题主要考查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难度适中;利用取平均值法 计算合并后种群的基因频率是快速解题的关键;计算随机交配所产生
7、子代中杂合子基因型频 率是该题的易错点。,6.(2014江苏单科,8,2分)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 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答案 B 细菌可通过突变产生耐药性,抗生素通常只起选择作用而不起诱变作用,A错误,B正 确;体内是否有免疫球蛋白或是否对新生儿接种疫苗只影响个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与细菌耐 药性无关,C、D错误
8、。,7.(2015课标,32,9分,0.720)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 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 。理 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 ,A基因频率为 。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 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 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 。,答案 (1)11 121 0.5(每空2分,共6分) (2)A基因纯合致死(1分) 11
9、(2分),解析 (1)在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对于只有一种基因型Aa且雌雄个体数目 相等的果蝇群体而言,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11。从理论上分析,Aa随机交配相当于Aa自 交,故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aa的数量比应为121,A基因频率为0.5。(2)依据上述分 析,若产生第一代中不是1AA2Aa1aa,而是2Aa1aa,则可推知,该群体存在显性纯合子 (AA)致死现象。由第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可计算A、a所占比例为:A=1/3,a=2/3,故第二代中 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为:(21/32/3)(2/32/3)=11。,考点2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2014
10、北京理综,4,6分)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 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 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 由此无法推断出 (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答案 C 该生态系统中引入兔病毒,兔病毒对兔种群的抗性进行了选择,A正确;强毒性病毒 使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使病毒的寄主减少,不利于维持病
11、毒与兔的寄生关系,B正确;病毒和兔 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中毒性病毒比例提高的同时,兔的抗病毒能力也升高,C错误;病毒的 传播需依靠蚊子,所以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媒介作用,D正确。,2.(2013北京理综,4,6分)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 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 此无法推断出 ( )长舌蝠从长筒花中取食花蜜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12、,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共同进化的特点和意义。由题意可知,只有长舌蝠能从长筒花中取 食花蜜,因而可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A项可以推出;题中只给出长舌蝠是长筒花的唯一传粉 者,而没有说明长筒花的其他传粉方式,如自花受粉等,故无法判断长筒花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 能否繁衍后代,B项无法推出;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和长舌蝠的长舌是长期自然选择、共同进 化的结果,C、D项可以推出。,3.(2012北京理综,3,6分)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 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 低。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 ) A.金合欢蚁从金合
13、欢树获得能量 B.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 C.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 D.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答案 C 由题意知,金合欢蚁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说明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 A项可推出;金合欢蚁可通过驱逐其他植食动物为自己驱逐竞争者,B项可推出;植食动物与金 合欢树不属于竞争关系,C项无法推出;金合欢蚁与金合欢树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两者 共同进化的结果,D项可推出。,4.(2014广东理综,3,4分)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距(如图),花距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 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
14、距变异的方向 B.花距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距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答案 C 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错误;口器与花距的 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吸食花蜜不会使 蛾的口器变长,D错误。,5.(2018课标全国,29,10分)回答下列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 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 。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
15、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 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 。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 。分解者 通过 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答案 (1)协同进化(或答共同进化) (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 存提供机会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呼吸作用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共同进化等相关知识。(1)大自然中猎物与捕食者在逃脱被捕食和捕食 过程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2)根据“收割理论”分析:食性广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 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
16、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食性广捕食者 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3)太阳能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进入生态系统, 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来获得能量,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知识归纳 从不同角度理解共同进化 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 可以通过不同生物间的种间互助(如某种长有细长花距的兰花与生有细长口器的蛾)或种间斗 争(猎豹与斑马)实现。,考点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2018北京昌平期末,13)等位基因T与t相比,可以使大山雀有更长的喙部。研究发现,分布于 英国的大山雀的喙较分布于荷兰的大山雀的喙长。下图表示英国人设计的自
17、动喂食装置。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组 20162018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三年模拟,A.两个地区的大山雀长期进化已经产生生殖隔离 B.英国大山雀拥有较长的喙部有着更大的繁殖优势 C.推测英国大山雀种群中基因T的频率较荷兰的更高 D.人类的投喂行为改变了英国大山雀的种群基因频率,答案 A 英国的大山雀和荷兰的大山雀都是由一个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由于英国和荷兰 环境不同,大山雀的食物不同,其特定的觅食场所不同,因此大山雀喙的大小存在差异。两个地 区的大山雀存在地理隔离,但是地理隔离的两个种群之间可能不存在生殖隔离,如果能交配,可 能产生可育后代。生殖隔离产生的关键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A
18、选项错误。,知识归纳 新物种形成的一般过程为:地理隔离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新物种形成。因此新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2.(2017北京海淀期末,12)果蝇体色的黄色性状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显性基因控制野 生颜色。在一个果蝇群体的样本中包括1 021只野生颜色雄蝇、997只野生颜色雌蝇和3只黄 色雄蝇。该群体的基因库中黄色基因的频率约为 ( ) A.0.099% B.0.148% C.0.586% D.以上都不对,答案 D 果蝇体色的黄色性状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显性基因控制野生颜色。因为 997只野生颜色雌蝇中纯合和杂合的具体数目不
19、明,所以仅根据题目中数据无法计算出该群体 的基因库中黄色基因的频率。,规律总结 X染色体上某基因频率的基本计算公式:某基因频率=(2该基因雌性纯合子个数+ 雌性杂合子个数+雄性含该基因个数)/(2雌性个体总数+雄性个体数)。,3.(2017北京海淀二模,4)林木覆盖度高的草原上,无刺的合欢树分布较多;林木覆盖度低的草原 上,有刺的合欢树分布较多。羚羊相对更喜爱取食无刺合欢树的叶片。在林木覆盖度低的草 原上,羚羊能够更早地发现并躲避野狗等掠食动物的伏击。据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合欢树、羚羊和野狗构成一条食物链 B.有刺有利于合欢树抵御羚羊的取食 C.林木覆盖度高的草原羚羊相对较多 D.
20、野狗捕食羚羊影响了有刺合欢树的基因频率,答案 C 羚羊取食合欢树叶片,野狗伏击羚羊,故这三者构成一条食物链,A正确;羚羊相对更 喜爱取食无刺合欢树的叶片,B正确;在林木覆盖度低的草原上,羚羊能够更早地发现并躲避野 狗等掠食动物的伏击,更有利于羚羊的存活,C错误;野狗的捕食实际上也是一种环境的选择作 用,会间接影响合欢树种群的基因频率,D正确。,4.(2017北京东城期末,20)澳洲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在200万年前,它们 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 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二者不能相互授粉,经过长期演变
21、,最终形成两个不 同的物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这两个物种的形成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B.最初迁移到该岛时,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差别较大 C.花期不同阻碍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 D.若将这两种植物种植在相同环境中,它们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答案 C 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它们由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最初迁移到该岛时,两个种群 的基因库差别不大,B错误;花期不同阻碍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C正确;这两种植物 存在生殖隔离,不能产生可育后代,D错误。,方法技巧 准确获取题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5.(2017北京顺义期末,20)下面关于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22、 )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的基因,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B.不同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答案 D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具有特定表现型的个体,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要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就发生了进化,B错误;地理隔离能使 基因库产生差别,但不一定能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 提条件,D正确。,6.(2016北京丰台期末,31)下列观点中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
23、A.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B.地理隔离阻碍了不同种群间基因的自由交流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个体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答案 D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与发 展,不是个体之间;外来物种入侵增加了新的种间关系,因而能够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7.(2016北京海淀期末,36)棉铃虫的Bt毒蛋白抗性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为研究 抗虫棉种植区中棉铃虫Bt毒蛋白抗性基因频率的变化,科研人员连续三年将实验室饲养的纯 合抗性雌虫与在田间随机捕捉到的雄虫单对杂交,随后单独孵化雌虫所产的全部卵,得到单雌
24、系。孵化过程中用Bt毒蛋白基因高表达的棉叶饲喂单雌系幼虫5天,检测幼虫体质量,结果如 图所示。,(1)科研人员将饲喂5天后存活的幼虫达到虫体质量0.6 mg的单雌系定义为抗性单雌系,由抗 性基因遗传规律分析,理论上抗性单雌系中的幼虫是抗性基因的 (填“纯合 子”、“杂合子”或“纯合子及杂合子”)。幼虫体质量为0 mg,表明该单雌系的幼虫全部死 亡,推测其父本 。 (2)统计2012年的实验结果可知,抗性单雌系占所有单雌系的百分比为 (保留小数 点后1位),该百分比明显高于2010年,推测田间棉铃虫种群的抗性基因 高于2010年。 (3)通常在田间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同时,间隔种植少量非转基因棉或
25、其他作物,该做法能使棉 铃虫种群 。,答案 (1)纯合子 不携带该抗性基因(或“是显性纯合子”) (2)63.7% 频率 (3)抗性基因 频率上升速率减缓,解析 (1)棉铃虫的Bt毒蛋白抗性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因此抗性个体都是隐性 纯合子(如aa)。若单雌系幼虫全部死亡,说明父本没有给子代提供该抗性基因(a),故其父本不 携带该抗性基因(或“是显性纯合子”)。(2)根据图示和题(1)可知,2012年抗性单雌系占所有 单雌系的百分比为79(79+6+4+35)100%63.7%。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抗虫棉种植区中棉 铃虫Bt毒蛋白抗性基因频率的变化,因此不同年份抗性单雌系占所有单雌系的
26、百分比是作为 抗性基因频率变化的指标。(3)抗虫棉可以有效地用于棉铃虫的防治,同时也会对抗性棉铃虫 起到选择作用,使棉铃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增加,从而加快了棉铃虫进化的速度,间隔种植少量 非转基因的棉花或其他作物供棉铃虫取食,降低了抗虫棉对棉铃虫的选择性,使棉铃虫种群抗 性基因频率上升速率减缓。,考点2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2018北京丰台期末,15)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B.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C.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 D.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若干其他
27、物种的进化,答案 D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 性的形成不仅仅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A选项错误。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主要是通过物 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也可以是在互利的条件下,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选项错误。遗传多 样性较高的种群,其适应环境能力强,C选项错误。由于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因此一 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D选项正确。,知识归纳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进化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 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2)
28、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 化。 (3)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2017北京西城期末,10)在美洲热带地区,纯蛱蝶幼虫主要取食西番莲叶片,西番莲受到纯蛱 蝶的伤害之后,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使纯蛱蝶幼虫死亡。但仍有少数纯蛱蝶会变异出抵抗 该化学物质的能力。观察发现,西番莲用改变叶片形状、“造出”一种黄色假卵叶片上 蜜腺稍微隆起形成卵状结构等办法来迷惑纯蛱蝶,以减少纯蛱蝶在此产卵;还通过分泌出一种 “花外蜜露”,引诱蚂蚁和蝇类前来捕食纯蛱蝶幼虫。在此过程中,纯蛱蝶增强了寻找、发现 西番莲的能力。根据以上现象,
29、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西番莲叶形的变化和纯蛱蝶觅食行为的变化是两者相互选择的结果 B.西番莲叶形的变化和纯蛱蝶觅食行为的变化说明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C.在纯蛱蝶觅食的刺激下西番莲发生了叶形和叶片蜜腺的突变 D.西番莲释放化学物质抗虫和纯蛱蝶能抵抗这种物质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答案 C 纯蛱蝶和西番莲在相互的角逐中,无论是纯蛱蝶还是西番莲,生存下来的往往是强 者,被淘汰的往往是弱者,两者是相互选择的,A正确。 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西番莲叶形和纯蛱 蝶觅食行为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说明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B正确。西番莲发生了叶形和叶片蜜腺的变化,与纯蛱蝶觅食行
30、为无关,纯蛱蝶觅食行为作为 环境因素对西番莲产生了选择作用,而不能诱导其突变,C错误。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 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叫协同进化,西番莲释放化学物质抗虫和纯蛱蝶能抵抗这 各物质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方法技巧 准确获取题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3.(2017北京海淀一模,4)使君子花夜晚为白色,早晨开始逐渐变为粉色,到下午变为红色,晚上 再恢复为白色。调查发现,晚上采蜜的是飞蛾,而早晨和白天采蜜的分别是蜜蜂和蝴蝶。此外, 使君子花雌蕊和雄蕊的成熟时间相互错开。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花色变化增加了三种传粉者之间的竞争 B.花色变化有利于增加使君子的繁殖机
31、会 C.雌蕊和雄蕊的成熟时间错开避免了自交 D.使君子与三种传粉者协同(共同)进化,3.(2017北京海淀一模,4)使君子花夜晚为白色,早晨开始逐渐变为粉色,到下午变为红色,晚上 再恢复为白色。调查发现,晚上采蜜的是飞蛾,而早晨和白天采蜜的分别是蜜蜂和蝴蝶。此外, 使君子花雌蕊和雄蕊的成熟时间相互错开。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花色变化增加了三种传粉者之间的竞争 B.花色变化有利于增加使君子的繁殖机会 C.雌蕊和雄蕊的成熟时间错开避免了自交 D.使君子与三种传粉者协同(共同)进化,答案 A 本题以使君子花的花色适应性变化为背景,综合考查种间关系、进化和适应,难度 不大。A选项中花色
32、变化分别适应不同的传粉动物,降低了三种传粉者之间的竞争,A错误。,知识拓展 在群落中,由于竞争对双方都不利,所以自然界的生物共同进化出很多减少或避免 竞争的形态和行为适应,如在空间结构上分离或在时间上分离,这种分离促使竞争的双方更加 适应环境或彼此相互适应。,4.(2017北京丰台期末,11)根据进化学说,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田鼠打洞和夜出活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狼和鹿都能迅速奔跑,两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C.狗的牙齿坚硬锋利,是长期磨炼出来的结果D.有一种猫头鹰因视力弱捉不到田鼠而被淘汰,答案 C 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认为,有利的变异能够保存是自然环境选择的结果,不利的变异 会因不适应环境而
33、被淘汰,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C项中长期磨炼使得牙齿坚硬锋利属于拉 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故选C。,方法技巧 正确区分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解题的关键。,5.(2016北京平谷一模,4)我国华北地区常见绿色开花植物丝兰,除了丝兰蛾外没有其他传粉 者。一种丝兰蛾只拜访一种丝兰的花朵,丝兰蛾幼虫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不能生长。在授粉期 间,雌蛾进入丝兰花朵中,用产卵器切割子房壁并将卵产于其内,每产下一粒卵雌蛾都会爬到雌 蕊顶部在柱头上洒下一点花粉,又从花药上刮下一些花粉补充到所携带的花粉球上。如此产 下115粒卵后,再飞向另一朵花继续产卵。根据上述资料分析,无法推断出 ( ) A.丝
34、兰花的结构特点和丝兰蛾的生活习性的形成是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 B.丝兰蛾幼虫寄生在丝兰子房中导致丝兰种子无法形成 C.丝兰种群数量与丝兰蛾种群数量的变化呈现相同的波动趋势 D.丝兰与丝兰蛾之间是一种互利共生关系,答案 B 丝兰除了丝兰蛾外没有其他传粉者,可见丝兰蛾幼虫不会导致丝兰种子无法形成, 根据题干可以判断二者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故B错误,D正确。,6.(2018北京石景山期末,33)研究化石时发现,某地区在距今10 000年前生活着长尾山鸡和中长 尾山鸡。距今5 000年前,该区域出现了一条宽阔的大河,将该地区分割为甲、乙两区域。距今 约30年前,统计发现甲区域山鸡仍为长尾和中长尾山鸡,乙
35、区域全部为短尾山鸡。研究发现,甲 区域的长尾和中长尾山鸡能正常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甲区域的长尾和中长尾山鸡与乙区域 的短尾山鸡均能交配,但受精卵不能发育。回答下列问题: (1)甲区域的山鸡个体间尾部形态的差异,体现的是 多样性。 (2)乙区域出现的短尾山鸡 (填“是”或“不是”)一个新物种。用现代生物进化 理论解释乙区域出现短尾山鸡的原因 。 (3)近些年,甲区域的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研究人员对该区域山鸡的数量与山鸡的翅色基因(A/a) 和翅形基因(B/b)频率的研究数据如下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近些年发生明显进化的山鸡是 。1997年时,长尾山鸡中基 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为 。,答案 (1)
36、基因 (2)是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甲乙两个地区的山鸡产生不同的变异;大河阻碍甲 乙区域山鸡间的基因交流;自然选择使山鸡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基因库逐渐产生明显差 异,最终导致生殖隔离 (3)中长尾鸡 960,解析 (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甲区域的山鸡个体 间尾部形态的差异,体现了基因多样性。(2)短尾山鸡与其他山鸡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短尾 山鸡是新物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进化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 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 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根据上述内容可推出,乙区域出现短尾山鸡的原
37、因是突变和基因 重组使甲乙两个地区的山鸡产生不同的变异;大河阻碍甲乙区域山鸡间的基因交流;自然选择 使山鸡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基因库逐渐产生明显差异,最终导致生殖隔离。(3)由表中的 数据可知,从1980年到2006年,中长尾鸡的A基因频率变化不大,但B基因频率变化大,而长尾鸡 的A基因和B基因的基因频率均变化不大。1997年,长尾鸡的数量为6 000,其中A的基因频率 为40%,则该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为40%40%6 000=960。,知识归纳 (1)通过基因型个数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 某种基因的基因频率=此种基因的个数/(此种基因的个数+其等位基因的个数) (2)通过基因型频率
38、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 某种基因的基因频率=该基因的纯合体频率+1/2该基因杂合体频率 (3)利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型频率的方法: 当种群满足遗传平衡定律的前提时,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可用以下方法计算。 已知A的基因频率为A%,a的基因频率为a%,则该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A%A%,基因 型为aa的个体占a%a%,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A%a%2。,B组 20162018年高考模拟综合题组 时间:40分钟 分值:60分 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30分),1.(2018北京西城期末,12)植物化学性防卫与植食性动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如下表所示。相 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动物的取食诱导植物产生
39、了合成毒素的性状 B.植物的区域分布对植食性动物的分布有影响 C.适应毒素的动物种群的基因库一定发生了改变 D.合成更有效的新型毒素是植物进化的方向之一,答案 A 植物合成毒素的性状是植物本来就有的,并不是动物的取食诱导植物产生了合成 毒素的基因,A选项错误;植食性动物是以植物为食的,植物的区域分布会对植食性动物的分布 有所影响,B选项正确;动物在适应有毒植物的过程中,动物体内的抗毒素基因的频率会升高,其 基因库一定会发生改变,C选项正确;合成更有效的新型毒素是植物进化的方向之一,D选项正 确。,抢分妙招 解题时若遇到教材中不涉及的结论,则该结论的得出一定来自题干,所以从题干中 挖掘信息,就可
40、以作出正确的判断。,2.(2017北京西城二模,4)根瘤菌共生于豆科植物根部,形成肉眼可见的根瘤。植物为根瘤菌提 供水、无机盐及有机物,根瘤菌内的固氮酶可将N2转变为氨以便植物利用,但氧气过多会破坏 固氮酶的结构。根瘤中的豆血红蛋白是由植物和根瘤菌共同合成的,具有吸收和释放氧气的 能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根瘤菌的同化作用类型为自养型 B.豆血红蛋白可调节根瘤中的氧气含量 C.共生的豆科植物基因突变可能影响固氮酶的结构 D.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关系是协同进化的结果,答案 A 本题以根瘤菌为素材,综合考查考生对生物代谢类型、种间关系、协同进化、基 因突变等概念的理解,同时考查考生信息获
41、取的能力。植物为根瘤菌提供水、无机盐及有机 物,说明根瘤菌不具备自己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因此其同化作用类型为异养型,A错误;豆血红蛋 白具有吸收和释放氧气的能力,因此可调节根瘤中的氧气含量,B正确;氧气过多会破坏固氮酶 的结构,而调节氧气浓度的豆血红蛋白是由植物和根瘤菌共同合成的,因此豆科植物基因突变 可能影响固氮酶的结构,C正确;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关系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疑难突破 新陈代谢类型可以根据其同化作用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判断依据是该生物能否 直接利用无机物来合成自身的有机物。若能,为自养型生物;若不能,则为异养型生物。新陈代 谢类型还可根据其异化作用分为需氧型、厌氧型和兼
42、性厌氧型,判断依据是在进行代谢分解 自身物质获取能量的过程中,是否需要氧气的参与。若需要氧参与,则为需氧型生物,否则为厌 氧型生物。厌氧型生物的特征是:在氧气存在时,其无氧呼吸就会受到抑制。因此,可以通过生 物的生存环境中是否有氧气进行判断。在有氧气的环境中生存的为需氧型生物,否则为厌氧 型生物,在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下均能存活的为兼性厌氧型生物。,3.(2017北京东城二模,3)普通草蛉和下通草蛉属于两种草蛉,在北美生活在同一地域。普通草 蛉在春夏是浅绿色,秋天变成棕色,前半年生活在多草地区,秋天迁移到落叶树林中,在夏天和 冬天繁殖。下通草蛉则全年都是深绿色,居住在常绿林中,在春天繁殖。下列分
43、析合理的是 ( ) A.两种草蛉之间既有地理隔离又有生殖隔离 B.两种草蛉的体色形成与它们的栖息环境无关 C.两种草蛉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营养级是不同的 D.两种草蛉的生殖隔离与栖息地偏好、繁殖时间的差异有关,答案 D 根据题干的信息可知,普通草蛉和下通草蛉属于两种草蛉,在北美生活在同一地域, 因此二者之间不存在地理隔离,但存在生殖隔离,两种草蛉的生殖隔离与栖息地偏好、繁殖时 间的差异有关,故A错误,D正确;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知,两种草蛉的体色形成与它们的栖息环境 有关,故B错误,由于二者都属于草蛉类,故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营养级是相同的,C错误。,方法技巧 本题以两种草蛉生活习性等为背景材料并
44、以文字的形式来呈现,考查了学生是否 能够熟练地获取并运用信息进行答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的基础知识对选 项进行排除,可迅速找到正确答案。,4.(2017北京西城一模,5)三刺鱼通常以浮游动物水蚤为食。研究人员在有水蚤的人工水域,利 用翠鸟模型和饥饿的三刺鱼进行实验,结果如图。下列与本实验相关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本实验是研究三刺鱼在有无翠鸟威胁时的取食行为 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水蚤密度和翠鸟的有无,C.翠鸟在水蚤密度小的水域攻击三刺鱼的次数更多 D.翠鸟的存在改变了三刺鱼的捕食策略,答案 C A选项主要考查的是本实验的实验目的,由题干和图示可知,本实验是研究三刺鱼 在有无翠鸟威
45、胁时的取食行为,A正确。B选项主要考查的是本实验的自变量,由题干和图示 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水蚤密度和翠鸟的有无,B正确。C选项主要考查的是本实验的实验 结果,由题干和图示可知,有翠鸟威胁时,三刺鱼攻击次数随水蚤密度增大而增多,无翠鸟威胁 时,三刺鱼攻击次数随水蚤密度增大而降低,本题中,翠鸟不攻击任何生物,C错误。D选项主要 考查的是本实验的实验结论,翠鸟的存在改变了三刺鱼的捕食策略,D正确。,审题方法 该题以柱形图的形式呈现了在有无翠鸟威胁的条件下,三刺鱼攻击水蚤次数的变 化。审题时,要从图中找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然后用对照的思想方法进行进一步解答。,解题关键 学生要在读题干的时候获取到这个
46、实验用的材料是“翠鸟模型”,而不是活的翠 鸟,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5.(2016北京东城一模,4)某地区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在每年的八九月份会发生由桐花树毛颚 小卷蛾引起的局部病虫灾害,导致桐花树的枝叶大面积泛黄枯死。人们一般通过喷施农药杀 死小卷蛾,科研人员发现螟黄赤眼蜂能寄生在小卷蛾体内,也可用来防治小卷蛾,下列叙述不正 确的是 ( ) A.桐花树大面积枯死,导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 B.可用黑光灯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小卷蛾的种群密度 C.喷施农药使小卷蛾产生抗药性突变,种群抗药基因频率增加 D.利用螟黄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答案 C 桐花树属于生产者,其大量死亡,
47、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营养结构变得简单,生态系统 自我调节能力降低,A正确。大多数昆虫具有趋光性,可利用黑光灯诱捕小卷蛾,进而调查种群 密度,B正确。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和不定向性等特点,在喷施农药之前,在部分个体中就存在 抗药性突变,抗药性突变不是喷施农药导致的,农药对小卷蛾起选择作用,保留具有抗药基因的 个体,淘汰不具有抗药基因的个体,故C错误。利用螟黄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有利于维持生物 多样性,D正确。,6.(2018北京海淀二模,31)草本植物报春花多数为二型花柱,少数为同型花柱(如图1所示)。花 药的位置明显低于柱头的为长柱型花;柱头位置明显低于花药的为短柱型花。同型花柱的花 中,花药与
48、柱头高度相近。(15分)图1 (1)熊蜂、蝴蝶和天蛾等昆虫为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它们的喙细而长,在吸食花筒底部 花蜜的同时,也起到帮助报春花传粉的作用,这是长期 的结果。,二、非选择题(共30分),(2)研究发现,随着海拔高度增加,高山上环境温度降低,传粉昆虫减少,同型花柱的花比例增 大。为研究上述现象,科研人员进行模拟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2所示。图2 本实验中,套袋处理可以防止 ,模拟了高山上 的条件。 据图可知,套袋处理后 ,推测同型花柱报春花传,粉方式主要为 (填“自花传粉”或 “异花传粉”)。 (3)结合图1和图2分析,二型花柱的花主要传粉方式为 ,这种传粉方式虽然有利于 增加报春花的
49、 多样性,但 ,因而高海拔环境下同型花柱的花比例增大。,答案 (1)消费者 自然选择(或“协同进化”) (2)外来花粉的干扰 无传粉者(或“传粉 昆虫减少”) 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较高,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明显低或不结实 自花传粉 (3)异花传粉 遗传(或“基因”) 同型花柱报春花主要为自花传粉,在传粉昆虫减少条件 下结实率更高,有利于繁殖,解析 (1)熊蜂、蝴蝶和天蛾等昆虫为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它们的喙细而长,在吸食花筒 底部花蜜的同时,也起到帮助报春花传粉的作用,这是长期协同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2) 本实验中,套袋处理可以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模拟了高山上“传粉昆虫减少”的条件。据 图可知,套袋处理后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较高,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明显低或不结实,推测同型 花柱报春花传粉方式主要为自花传粉。(3)结合图1和图2分析,二型花柱的花主要传粉方式为 异花传粉,这种传粉方式虽然有利于增加报春花的遗传多样性,但同型花柱报春花主要为自花 传粉,在传粉昆虫减少条件下结实率更高,有利于繁殖,因而高海拔环境下同型花柱的花比例增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