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住院新生儿的疼痛管理,增城市妇幼保健院 吴姗姗,主要内容,(1)定义与发生机制 (2)分级与影响因素 (3)新生疼痛的特点 (4)疼痛刺激的不良影响 (5)住院新生儿的疼痛经历 (6)新生儿的疼痛的评估及干预,疼痛的定义和发生机制,疼痛的定义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最初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伴有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的情绪体验,属主观性感觉。 因新生儿没有语言表达能力,因此,2001年增加了无交流能力却不能否定一个个体有疼痛体验和需要适当缓解疼痛的可能性。,疼痛的定义,美国儿科学会及美国疼痛协会提出“疼痛是一种不舒适的主观感受,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感觉,更是一种感受,情感,认知和行为的综合反应过
2、程” 无语言表达无疼痛,疼痛发生的机制,伤害因素组织致痛物质(组胺等) 痛觉感受器(位于皮肤及组织内的游离神经末梢) 痛觉冲动脊髓丘脑大脑皮层疼痛感,疼痛的 分级与影响,疼痛的分级,1. 不引人注意的痛,如蚊虫叮咬。 2. 刚刚注意到的疼痛,如打麻药后准备做手术。 3. 很弱的痛,被小刀划伤。 4. 弱痛,如被人用巴掌打耳光。 5. 轻度痛,如撞门上,或被门夹了一下。 6. 中度痛,如饮食不洁引发的肠胃炎、肚子痛。 7. 强痛,如被棍棒殴打。 8. 剧烈痛,如女性痛经。 9. 很强烈的痛,如颈肩腰腿痛、神经痛。 10. 严重痛,如手指被割断。 11. 极剧烈的痛,如阑尾炎痛等内脏痛。 12.
3、难以忍受的痛,如分娩时疼痛。,疼痛的分级,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疼痛等级分为: O 度: 不痛; 度:轻度痛,为间歇痛,可不用药; II度: 中度痛, 为持续痛,影响休息,需用止痛药; III度: 重度痛, 为持续痛,不用药不能缓解疼痛; 度:严重痛,为持续剧痛伴血压、脉搏等变化。,疼痛的分级,2、 数字分级法(NRS):数字分级法用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剧痛。疼痛程度分级标准为:0:无痛;1-3:轻度疼痛;4-6:中度疼痛;7-10:重度疼痛,疼痛的分级,3、 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法)0级:无疼痛。 I级(轻度):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级(
4、中度):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干扰。级(重度):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镇痛药物,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影响疼痛的因素,(1)年龄 (2)社会文化背景 (3)个人的经历(4)注意力(5)情绪(6)疲乏(7)个体差异(8)病人的支持系统(9)治疗与护理因素,影响疼痛的因素,疼痛客观存在程度主观感受,新生儿疼痛的特点,新生儿疼痛的特点,(1)临床征象不典型,其对疼痛的反应与对害怕,应激的反应难以区分 (2)新生儿疼痛传导通路发育不完善,且缺乏良好的抑制作用,会产生夸大的疼痛反应 (3)新手儿感知的疼痛比婴儿和成人更弥漫,强烈和持久 (4)新生儿无语言表达
5、能力,不能准确地描述疼痛的性质和疼痛,疼痛刺激的不良影响,疼痛刺激的不良影响,(1)精神紧张度增加,机体能量消耗增加,不利于生长发育 (2)心率和呼吸增快、血压升高、颅内压波动。迷走神经张力减低、氧饱和度、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下降,外周血流减少,掌心出汗。植物神经系统改变:肤色苍白,恶心、呕吐、张口、呃逆,出汗,瞳孔扩大 (3)远期不良影响新生儿经历反复的疼痛刺激可引起痛觉改变、慢性疼痛综合征和躯体不适, 并有可能导致儿童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认知行为障碍和适应能力差等,住院新生儿的疼痛经历,住院新生儿的疼痛经历,Anand等总结了19952003年份针对新生儿疼痛的研究报告,结果表明,在
6、胎龄2342周的603名新生儿中,住院期间共有38426次侵袭性致痛性操做,平均每名新生儿每天承受14次之多,住院新生儿的疼痛经历,奥地利作者报道的新生儿疼痛操作的镇痛情况; 足跟采血时46% 皮下注射时29% 脐血管置管时8%,新生儿疼痛的表现,新生儿疼痛的表现,新生儿疼痛的评估,新生儿疼痛的评估,目前新生儿疼痛评估方法可分为: 一维性:多指仅行为指标为基础的评估方法 多维性:指采用生理和行为等多项指标进行综合性评估,新生儿疼痛的评估,新生儿疼痛的评估,新生儿疼痛的干预,目前国内外应用于新生儿的镇痛措施有两种: (1)药物性镇痛方法 (2)非药物性镇痛方法,新生儿疼痛的干预,药物性镇痛方法
7、阿片类:如吗啡和芬太尼 适用:中重度疼痛 缺点:呼吸抑制和成瘾 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 适用:减少中度疼痛极其有效 其他:如笨二氮卓类中的地西泮,劳拉西泮,咪达唑仑等,虽然本身没用镇痛作用,但与阿片类药物联合使用能显著增强其效果,并减少两者的用量。,新生儿疼痛的干预,药物性镇痛虽然效果明确,但止痛剂可能不利于新生儿的神经发育,因此,止痛剂的使用是有限的,一般只用于持续性的中重度疼痛: 机械通气 术后镇痛,新生儿疼痛的干预,非药物性镇痛方法 国内外有关急性、轻中重度致痛性操作疼痛管理的研究结果显示:口服糖水、母乳、非营养性吸吮、袋鼠式照顾、襁褓包裹等非药物性镇痛法均有一定的镇痛效果。,新生
8、儿疼痛的干预,镇痛机制 袋鼠式照顾、襁褓包裹的镇痛机制不是很明确,可能与刺激本体感受器有关。 非营养性吸吮;刺激口腔感觉感受器提高疼痛阀值,促进能直接或间接调节伤害性感觉传导的5-羟色胺释放而产生镇痛效果。同时,吸吮动作也能起到一定的安抚作用。 口服糖水:可能在味觉感知甜味后,改变了内源性阿片受体调节通路产生镇痛疗效。此外,喂糖水时赠加了吸吮动作,使新生儿更好的处于安静状态。(乳糖没有镇痛效果,葡萄糖水也具有镇痛作用,但效果不及蔗糖水,口服蔗糖水每天不宜超过8次。),问答题,(1)新生儿的镇痛措施有哪两种? (2)非药物镇痛方法有哪些? (3)疼痛刺激的不良影响?,深圳市妇幼保健院NICU,深圳市妇幼保健院N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