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单元 酸和碱课题 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 1 课时( 星辰 修文县)一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而“科学的教育”则是在教育的基础上,以素质教育为依托,体验科学思维方法与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建立完整的科学知识观与价值观,进行科研基础能力训练和科学技术应用的教育。九年级化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主要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启蒙行,主要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
2、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二教学内容及教法梳理教材分析本课题以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是一节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实验课型,是在探究酸碱性质的实验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也是继上册用紫色石蕊判断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反应的定性实验的一种升华,再次接触指示剂,则是用其特殊的遇酸碱显色的性质来判断酸碱反应的过程及酸碱用量的关系,实现了由定性到定量的一个转化。本课题看起来不难,但理论性和实用性较强,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不仅要求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还要能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反应的实质和反应中量的变化,同时体会化学对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等的重要性。课题中初步涉及到对
3、盐的认识,能更好的引出下一章的生活中常见的盐及化学肥料的学习,同时也为高中学习离子反应做铺垫,是知识与能力逐步提升的一座必不可少的桥梁教法分析1.引导探究法 通过引导探究,让学生形成思维的矛盾冲突,激发新一轮的思维碰撞,并通过自己的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技术观察微观粒子的变化,将微观变得直观, 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酸碱中和的实质。3.创设情境法 酸碱中和的知识,只有运用到生活中,才具有其现实意义,所以创设情景必不可少。学法分析1.实验探究法 通过探究酸、碱是否能发生反应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小组合作学习法 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及竞
4、争意识。3.自主学习法 部分知识点需要学生自学总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4.角色扮演法 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将化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生产中。三学情分析在前面已学习了九个单元的化学知识,学生对化学及化学实验及实验的探究已有一定基础,他们已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及自主探究能力。加上学生对常见的酸碱和酸碱指示剂的知识已有所了解,所以本课题我主要采取教师引导,小组自行探究、分析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但由于第一次接触一个未知班级的学生,对学生基础,学风班风,学生个体不了解,课堂存在较大的灵活性,所以我将采取由简入难的方式,逐步引导,随机应变。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酸碱中和反应,会利用指示剂
5、判断反应的发生;(2)能从微观粒子的角度解释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3)能正确的书写酸碱中和反应方程式,并初步认识盐的含义;过程与方法 (1)学会质疑,用科学的眼光和敢于探索的精神看待问题;(2)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3)能用化学知识解释并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上的现象或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探究意识的重要性,体验探究思维的缜密性及得出结论的成就感,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敢于探索的精神;(2)激发学生爱护环境,关注生活和健康,树立安全意识和关注社会的责任感;(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多角度的眼光看待事物,感受宏观和微观的联系;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
6、点:1.研究酸碱中和反应的过程;2.会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学难点: 对酸碱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及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中和反应的实质;六教学准备教具: 多媒体、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铜、氢氧化钠、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液、胶头滴管、试管、试管架、水槽等。7教学过程1.设计思路:2.教学过程:(课题 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第 1 课时)教 学 策 略教 学 环 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展示图片)你用什么方法能找出这些液体中哪些是酸哪些是碱吗?学生思考回答质疑:酸能与碱反应吗?回顾酸、碱知识,使学生很快进入对酸碱是否反应的思考。提出问题进行猜想(4 分钟)激疑 1:酸和碱
7、会发生反应吗?实验组:氢氧化铜和硫酸氢氧化钠和盐酸 学生猜想,讨论并做实验验证,关注现象,发现疑点。从生活走进化学,激发学生猜想并实验,从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激疑 2:氢氧化钠和盐酸到底反应了吗?你能设计出简单的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吗?(引导分析学生方案(学案)小组设计实验方案,代表发言,分析评价后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对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研究酸碱中和反应。导入新课复习旧知 进行猜想提出问题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得出结论分析总结 联系实际知识迁移 巩固新知随堂反馈 牢记新知总结反思的可行性)提问:既然红色消失是因为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反应,那么生
8、成的物质到底是什么呢?(提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合理的猜想)学生讨论猜想,得出答案:可能是氯化钠和水。让学生学会合理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题。引导: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现在我们就从神奇的微观世界中去寻找答案吧!学生观察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得出酸碱中和的实质为:H+OH- H 2O培养学生用多角度的眼光看待问题,感受宏观和微观的联系。分析:既然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H+OH- H2O,那你能正确的写出氢氧化铜和硫酸的反应方程式吗?(学生板演,教师引导分析)学生板演,并完成学案,分析得出:酸+碱=盐+水;引出盐概念。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认识和方程式的书写,初步认识盐的概
9、念。探究酸和碱的中和反应(28 分钟)拓展: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的过程中,一不小心,盐教师再次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分析每个现象下溶液中物质及粒子的培养学生从现象看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思维酸就会过量,你能从宏观现象判断该过程中物质的存在吗?存在。 转化,了解微观与宏观的联系。知识迁移联系实际(8 分钟)我们知道,化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那么这个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PPT 展示图片,角色扮演)展示图片,角色扮演(学生先阅读课本 61 页)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做!学生说出方案,并写出反应方程式。从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源于生活,又返作用于生活的道理,体会学习化学的重要性。随堂
10、反馈巩固新知(3 分钟)见学案 学生完成学案:“我会做”部分。随堂反馈,巩固新知。总结反思牢记新知(2 分钟)通过本节课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受,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学生分享收获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学会自我总结反思,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布置作业 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所以布置两个作业给大家温习温习。1.课本 65 页 1(3)、32.把今天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下一节课告诉大家,你做了什么!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八教学特色简述化学本是一门“由生活来,到社会去”的自然科学,所以学习化学不仅仅学的是前人留下的知识,更是要在这样的基础上敢于思考、敢于探索,发现新知,并能将所学所会合理的用到生活
11、生产中,从而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本课题的教学设置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目的,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如:通过设置对比实验,让学生在有现象的中和反应中发现无现象的中和反应,从而设计实验探究该反应是否发生,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发生碰撞后对新问题的解决能力;再如:拓展中,提出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的过程中,一不小心,盐酸就会过量,引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从宏观、微观、量的角度看问题;再者,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我采取角色扮演的情景法,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生产中。看是一个小小的上课环节,实际上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让学生正确面临
12、和处理、解释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才是教学的目的。九教 学 评 价 表根据本课题的教学目标及课堂要求,制定自我评价表,用以督促自己更好的完成教学,同时查缺补漏,总结经验,争取做到更好。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自我评分课前准备(20 分)1.对课标的解读是否到位2.对教材的熟悉和分析是否深入3.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是否恰当4.是否用心书写教案,认真对待本次教学知识与技能的落实(15 分)1.认识酸碱中和反应,会利用指示剂判断反应的发生;2.能从微观粒子的角度解释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3.能正确的书写酸碱中和反应方程式,并初步认识盐的含义;过程与方法的落实(15 分)1.学会质疑,用科学的眼光和敢于
13、探索的精神看待问题;2.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3.能用化学知识解释并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上的现象或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15 分)1.感受探究意识的重要性,体验探究思维的缜密性及得出结论的成就感,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敢于探索的精神;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和健康,树立安全意识和关注社会的责任感;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多角度的眼光看待事物,感受宏观和微观的联系;教学过程的落实(25 分)1.由简到难,体现逐步深化的启发式教学,实现知识的构建;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合作的协调与落实;3.课堂和习题的设计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生生入课堂的落实;4.课堂上突发状况的处理是否得当;5.教师个人心理素质是否良好,教态、教学用语是否恰当;附:板书设计课题 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中和反应H2SO4 + Cu(OH)2 CuSO 4 + 2H2OHCl + NaOH NaCl + H 2O酸 + 碱 盐 + 水实质: H + + OH_ H 2O盐:是指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二.中和反应农业工业生活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