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 江 县 城 总 体 规 划 修 编(2008-2030)说 明 书湖南城市学院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二 九 年 六 月目 录前 言 1第一章 城市概况 1第二章 上版总体规划评价及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3第三章 规划修编背景与规划依据 5第四章 规划期限、范围及技术方法 7第五章 规划指导思想及规划目标 8第六章 区域分析 9第七章 桃江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 .12第八章 城市特色分析 .17第九章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22第十章 城市性质 .26第十一章 城市规模 .27第十二章 城市总体布局 .31第十三章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33第十四章 城市专项用地规划布局 .37第十五章 城市历史文化保
2、护规划 .37第十六章 城市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45第十七章 城市绿化景观风貌规划 .49第十八章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53第十九章 城市环境卫生规划 .55第二十章 旧城更新改造规划 .56第二十一章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57第二十二章 城市空间管制规划 .59第二十三章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61第二十四章 城市远景设想规划 .61第二十五章 控制管理规划 .62第二十六章 规划实施措施 .631前 言近几年来,桃江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县城建设日新月异,人口规模、建成区面积不断增大,原有规划已相对滞后。应桃江县人民政府的邀请,受桃江县建设局的委托,湖
3、南城市学院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于 2008 年 8 月承担了桃江县城总体规划及桃江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任务。2008 年 8 月,湖南城市学院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桃江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小组正式成立。2008 年 9 月,规划修编小组进入桃江工作现场。在 1 个月的现场勘察工作时间里,规划修编小组通过现场踏勘、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完成了现状调查和资料收集等工作。2008 年 10 月初,在桃江县建设局大力支持下,规划组在县域 15 个乡镇完成了规划调研工作。调研工作完成后,修编小组认真研究了桃江现状等一系列情况,编制出桃江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基础资料汇编,并组织院内专家审核,方案研讨,于2008 年 12
4、 月初,完成桃江县城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初步方案经桃江县规划委员会审议,县人民政府同意,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初步方案公示,征求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宝贵意见,通过进一步的修改完善,于 2009 年 5 月初,完成了桃江县城总体规划 (送审稿) 。于 2009 年 6 月 17 日,顺利通过桃江县规划委员会大例会。第一章 城市概况一、地理位置桃江县位于湘中偏北,资江中下游,东西长 73.3 公里,南北宽 51.5 公里,北抵汉寿,西北与常德相连,西南与安化接壤,东南与益阳、宁乡交界。地理坐标为东经 11136至 11219、北纬 2813至 2841,总面积 2068 平方公里。占益阳市总面积的 17%,
5、建成区面积 11.98km2。桃江县城距益阳 11km,距长沙、常德分别为 97km、98km ,位于长常高速的中间区域。二、自然条件(一)地形地貌县境处于雪峰山余脉向洞庭湖过渡的交接地带,境内均为雪峰山余脉盘踞,地形由西向南向东北倾斜。全县人平土地 3.6 亩,人口密度为 415 人/平方公里。县境海拔高度一般在 50-100 米之间,其地貌组合为:山地占 27.26%,丘陵山岗占 44.17%,平原占 26.35%,水域(河流、水库)占 2.22%,是一个丘陵、山地、平原兼有,以山丘地貌为主的县,在地貌轮廓上是周围山丘环绕、岭谷并列,朝东北狭窄开口,中部地势较低,平岗相间,盆地毗连。全县山
6、水秀丽,自然资源丰富,自古至今享有“桃花江美人窝”之誉。(二)气象条件县境属于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侯,水热分布等值线呈扇形展布,自西南至东南,雨量递减,热量递增。年平均气温 17.6,最高气温 38.2,最低气温-2.1,平均降水量 111.5 毫米,年最大降水量 281.1 毫米,最小降水量 13.3 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 100.95 小时,无霜期 262 天。其主要气候特征:冬冷期短,夏热期长,春温多变,寒潮频繁。雨季明显,热量丰富,适宜植物生长。(三)水文条件县境水系以资江为干流,其支流流程在 5 公里以上的溪河有 77 条,其中一级支流 29 条,二级支流 43 条,三级支流 5
7、 条,流域面积在 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河有 7 条。资江:资江从西部安化入县境,东去益阳,在县境的流程 102 公里,落差 29.5 米,河中险滩礁石密布,航道弯曲狭窄,航运险阻。资江河谷由前2泥盆系变质岩水泥盆系砂质岩等坚硬岩体构成,为开发水力提供了良好条件。下游河谷渐见开阔,地形逐渐低平,沿江两岸多近代冲积台地和丘陵。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加上大气环流影响,暴雨山洪,往往是灾害之源。敷溪:位于资江南岸,为资江中游最大的一级支流,源出新化、安化的山溪界,自西向东北流,张家坊上首 1.5 公里处,流入县境。纳龙溪、山口溪、滔溪等水,于敷溪口注入资江,全长 83.8 公里,总流域面积 1066.
8、4 平方公里,县境流程为 17 公里,流域面积为 23 平方公里。沂溪:发源于安化桂岩,经案口入县境,流经泗里河、石井、蒙公塘,于马迹塘注入资江,全长 79.3 公里,总流域面积 571 平方公里。在县境的干流长 23.15 公里,流域面积 131.2 平方公里。善溪:位于资江北岸,是资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安化九龙山,全长 35.1公里,流域面积 240 平方公里。陈家铺以下在县境的流域面积 31.4 平方公里。碧螺溪:位于县境西北隅资江北岸,系资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汉寿县云峰山,自北向南,在横溪口流入县境,于杨家坪汇入资江,全长 28.2 公里,总流域面积 113 平方公里。沾溪:位于县境中
9、部资江南岸,系资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天井山乡凤家坳,在沾溪乡殷家洲汇入资江,全长 43.1 公里,流域面积 265 平方公里。桃花江:位于资江下游南岸,发源于宁乡县的龙塘,在县城汇入资江,是县境最大的一条溪流,全长 57.2 公里,流域面积 407 平方公里。志溪:志溪有两源:一出宁乡县铁冲,一出狮山坑天池,流经桃江、益阳两县,流程 27 公里,流域面积 223.5 平方公里。(四)良好的植被条件县境内有树种 86 科 447 种,列入国家保护的有银杏、厚朴、凹叶厚朴、杜仲 4 种,属于省保护的有檫木、香榧、南方红豆杉、湖南石槠等 4 种。杉木是县境主要树种。县境竹类主要有楠竹、黄杆竹、麻竹、水
10、竹、篱竹等。有林地中用材林 44.47 万亩,占 25.92;经济林 29.74 万亩,占17.33;竹林 54.49 万亩,占 31.75,森林覆盖率 37。(五)矿产资源桃江县矿产资源丰富,矿种多。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矿产达 25 种,分别为煤、石煤、铀、铁、锰、钒、锑、钨、钼、铅、锌、金、银、硫铁矿、石灰石、花岗石、硅石、粘土、高岭土、陶粒页岩(砚石) 、重晶石、钾长石、水晶、矿泉水、砂石等各类矿产地 75 处。主要分布在灰山港、松木塘、板溪、三堂街等地,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 15 种,已开发的矿产 17 种。(六)全县土地利用现状桃江县土地总面积 2068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44539 公
11、顷,为总面积的21.53;林地 114680.8 公顷,占总面积的 55.45;园地 5275.3 公顷,占 2.55;建设用地 15282.1 公顷,占总面积的 7.39;其它农用地17645.8 公顷,占总面积的 8.53;其他土地 5297.8 公顷,占总面积的2.56。县域人均土地面积 3.6 亩。三、历史沿革县境古为楚地,自秦、汉起一直是益阳县的一部分,到 1951 年 9 月,才从益阳县析置建立桃江县。经文物考古部门普查 100 多处文化遗址证实,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资江和桃花江、沾溪、颜溪、沂溪、志溪两岸繁衍生息。周、秦时,祖先的生产方式已有很大进步。魏、晋以至隋、唐,县境
12、人口增多,佛、道日昌,寺庙鼎建,历宋、元、明、清,县境逐渐成为湘中发达地区的一部分。但民国以来,战乱不止,又加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蹂躏,县民深陷水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县域经济、文化才得到较快发展。四、行政区划桃江县域下辖桃花江、高桥、浮邱山、修山、沾溪、三堂街、鸬鹚渡、乍埠、武潭、马迹塘、大栗港、石牛江、牛田、松木塘、灰山港、板溪等 153个乡镇;共 284 个行政村,24 个居委会。总国土面积为 2068 平方公里。五、人口及社会经济发展2007 年,全县 GDP58.78 亿元,经济增长速度 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 15.2 亿元,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为 19
13、.88 亿元,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23.63 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为 26.0:33.8:40.2,完成财政收入达25400 万元,人均 GDP7837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4268 元。六、城市现状特点(一)地形特点规划建设区范围内地势基本为丘陵地带,老城区内地势比较平坦,总体地势为北、东两侧高,西、南两侧低。沿资江、桃花江两侧为基本农田,地势相对较低。县境海拔高度一般在 50-100 米之间。(二)城市结构目前,桃江县城区被资江和桃花江划分为三大片区:城西区、城东区和城北区,整体为“一心两轴三片区”的规划布局结构。三片区由桃花江一桥、桃花江二桥和资江一桥联系在一起,老城区基本上是沿桃花江西
14、岸,芙蓉大道两侧发展,牛潭河片区为起步阶段。(三)城市经济2007 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587783 万元,同比增长 15.0%,比上年提高 2.7 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值 152695 万元,同比增长 6.9%;第二产业增值 198817 万元,同比增长 22.5%;第三产业增值 236271 万元,同比增长 14.5%。三产业结构比例为 26.0:33.8:40.2,与 2006 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0.3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 2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1.7 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12.3%、47.0%和 40.7%,经济分
15、别增长 1.8、7.1、6.1 个百分点,2007 年非农产业产值增长 17.9%,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 74.0%,比上年提高 0.4 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 GDP 为 7837 元,比上年增加 1399 元。第二章 上版总体规划评价及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一、桃江规划修编工作回顾桃江县于 1982 年开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1992 年由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对总体规划进行了第一次修编,1997 年进行了第二次修编。2004 年再次由同济大学设计院对总体规划进行调整,但一直未进行审批,故桃江的规划建设一直沿用 1997 年版城市总体规划。二、上版总体规划要点(一) 、城
16、市规划区范围桃江县的城市规划区确定的行政范围为桃花江镇(72 平方公里) 、牛潭河乡(25 平方公里)和浮邱山乡(60 平方公里) ,合计 157 平方公里。(二) 、城市性质总体规划确定桃江县城市性质为生态风景旅游城市,湘中北二级中心城市。(三) 、城市规模人口规模 2010 年 13 万人,2020 年 20 万人;城区建设用地规模 2010年 14.3 平方公里,2020 年 20 平方公里。(四) 、用地发展方向综合多种因素确定,桃江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由老城区向牛潭河北部和东南部发展。提出“中心东移,大举南进,充实西区,两岸发展”的发展战略。(五) 、总体布局规划根据县域现有城市分布形态
17、、布局特点和城市用地分类,确定建立4三区(城北区、城西区、城东区)的城市结构,各规划区保持一定的规模和相对的独立性,区与区之间以桥相连,以保证有良好的交通联系,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二、上版总规实施评价2004 年版城市总体规划对桃江县城的定位基本准确,发展方向选择科学合理,布局结构较为合理,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基本可行,对县城近年的城市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从城市建设的实际来看,县城城市建设总体上按规划逐步实施,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城市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变,2004 年版总体规划所提出的近远期空间发展方向,特别是近期以芙蓉路为东西向发展轴的河西、河东南部建设目标,为城市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
18、基础。但由于许多未预见因素的影响,2004 版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三、偏差出现的原因(一) 、规划编制与审批程序的制约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广泛,完成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经过数年的编制与审批,这必然导致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与建设的指导性减弱。且 2004 年版总体规划未通过规划审批,没有法律效力。(二) 、规划编制方法的缺陷2004 年总体规划对规划蓝图如何逐步实施研究不够,对规划实施过程中涉及的环节、条件、实施主体以及相关因素缺乏研究,进而削弱了规划的引导作用。(三) 、发展观念的影响2004 年总体规划部分受到计划经济观念的制约,对政府和市场在城市建设中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市场机制的效率缺乏
19、足够的认识。由于发展条件不成熟,老城西部区、牛潭河地区等城市功能区发展缓慢,远没达到规划预期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原有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对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缺乏考虑。( 四) 、重大基础设施的变更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城市建设发展迅速,桃花江核电站、益马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桃江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契机。四、城市现状主要问题几年来,在上版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各项建设项目逐步实施,各方面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市容市貌得到较大的改观,城市路网骨架和用地发展基本符合总体规划要求。但目前城市发展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 、城市发展方向的茫然性内陆第一家核电站落户桃江以
20、及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立项,给桃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由于经验的缺乏,使现在桃江的城市发展方向处于一种茫然状态,城市发展没有条理性、次序性,不利于项目的集中建设和统一管理,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二) 、功能分区不明确,现状工业布局分散,基础设施投入大桃江县由城东区、城西区、城北区三大块组成,但三大块的功能性质没有具体定位。工业布局分散,缺乏统一规划,需进一步整合。各组团在引进工业项目时,重投资引进,轻产业选择,造成发展无序,产业集群度低,关联性弱,相互配套性差,产业链不连贯的局面。导致产业牵动力弱,效益不明显,同时由于布局分散,基础设施投入过大。(三) 、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的
21、不完整性在公共服务、市政设施配套方面,三大区域都不完善。其中:城西区原属桃江县的老城区,配套设施相对齐全,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需要重新规划、修建;城东区为规划新区,配套设施严重缺乏,给居民购物、教育、医疗等方面带来不便;城北区为工业组团,配套设施不齐全,目前尽管拉通了资江一桥,又有桃江火车站的存在,但建设的吸引力依然不够。(四) 、城市道路的混乱性5路网不成系统,城市道路骨架不明确,主次道路不清晰。S308(过境交通)横穿县城东西,给县城的交通情况带来了干扰,给城市居民的生活、生产带来了不便。(五) 、地方特色的模糊性桃花江城市建筑形式单调,特色不鲜明, ,无法突出地方自身特色。城市缺少供市民
22、活动的城市广场、滨江风光带,公共绿地。1、桃花文化桃花江因河畔的桃花而得名,由于历史原因,现在的桃花江两侧几无一棵桃树,桃花文化也有名无实。2、美女文化“桃花江是美人窝” ,传遍大江南北,桃花江美人由此闻名世界,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多,导致本地特色的大量外流,且在城市范围内,没有体现和欣赏桃花江美人窝的基础资源条件。3、竹文化桃江县为“楠竹之乡” ,以盛产楠竹而得名,目前,桃江没有形成规模的竹工艺加工基地,仍以家庭作坊为主,桃江的竹文化产业发展受到限制。(六) 、城市管理与经营观念滞后,城市环境和卫生脏乱差由于城市建设缺乏有效的实施措施和管理规定,促使建设项目分散、配套设
23、施不齐全、城市环境景观零乱和“集约化”效益低的局面,给城市建设和管理带来不便。五、本次规划调整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一) 、结合新的形势,从区域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在省、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指导下,制定桃江县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研究并确定县域范围内各城镇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县整体协调发展的村镇体系结构。(二) 、进一步核定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空间布局结构和功能分区;开展城市定位战略研究,重视规划前期准备,在对桃江城市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城市性质,强化城市职能。(三) 、
24、调整工业结构,合理布置工业用地,减少工业组团的无序建设及基础设施的投入,保证桃江县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四) 、充分考虑山、水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的生态宜居城市。(五) 、加强县域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六) 、突出地方特色,彰显地域文化,重点加强桃花江沿江风光带的建设,恢复其原有的生态景观,紧抓桃花江特色文化主线,突出其自身特色。六、重点调整内容(一) 、根据省建设厅的有关要求,单独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根据村镇体系规划的有关编制要求,补充完善村镇体系规划内容。(二) 、结合桃花江核电站建设的有利
25、条件,充分研究“核电”效应对桃江县未来发展的动力,为带动桃江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三) 、在加速产业发展和大力推进城市化的战略背景下,进一步核定城市规模,整合产业用地,调整城市布局结构,明确城市发展时序。(四) 、结合区域交通设施建设(益马高速公路的修建) ,调整用地布局,合理组织主城区交通网络系统。(五) 、加强桃花江风光带规划建设,提升风光带的档次,彰显地域特色文化。第三章 规划修编背景与规划依据一、规划背景6(一)国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7 年,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
26、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二)区域发展环境发生变化1、宏观背景(1)中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 党中央指出中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意义、阶段目标、重要任务,并提出具体要求。从全国产业战略布局的发展态势看,正在实现由“个大局”向“另一个大局”的转变。本世纪将进步形成由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
27、和西部大开发构成的“H”型格局。随着中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在资源、劳力、土地等方面对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明显加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心向中西部转移,加速小城镇发展的战略是桃江县经济与城镇发展良好契机。(2)泛珠三角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泛珠三角区域发展战略将为湖南省提供了发展机遇。 “泛珠三角”是指由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 9 个省(区) ,再加上香港和澳门形成的超级经济圈。湖南省与泛珠三角中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大珠三角地区梯度优越明显,产业互补性更强。湖南省特别是长株潭城市群,具备实现这种外源性资本与本地产业紧密、迅猛聚合的载体作用。通过主动加入泛珠三角经济圈,
28、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将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2、中观背景湖南区域发展政策在强调长沙、株洲、湘潭等“一点一线”地区率先发展和加快湘西地区开放开发外,还提出引导洛湛铁路、潭邵长常等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启动以长株潭为中心、一个半小时车程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35”城市群建设。在全省经济实力提高、中部交通条件改善的条件下,提出由长株潭都市区,环洞庭湖城镇群,乐郴、潭怀、石通、常永四条城镇发展轴,永州、衡阳、常德、邵阳、怀化五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支撑点的网络结构。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重要交通线路、经济走廊为发展轴的“一核一环四轴“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结构体系。3、微观背景(1
29、)益阳市面临的发展机遇益阳市是地处湖南省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洞庭湖经济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交接点,北望长江中下游城市群,东距省会城市长沙 74 公里,良好的区位条件受到长株潭和长江中下游经济圈城市经济、技术、信息的辐射与传播。洞庭湖综合治理和资江开发为加速益阳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益阳的水利资源优势将进一步加强。未来将成为湘中地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2)桃江县面临的发展机遇在益阳市市域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桃江县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定位,健康发展立足亦工亦农山区县城特色,按照益阳市政府提出的“一点三线” (“一点三线”辐射范围包括赫山区、资阳区、沅江市、桃江县和朝阳综合经济技术开发区。 “一点”
30、指益阳城区, “三线”指三条经济开发走廊,即:益阳城区至衡龙桥的“银龙开发走廊” 、 益阳城区至沅江市城区的“银沅开发走廊” 、 益阳城区至桃江县城的“银桃开发走廊” 。 )重点区域优先发展战略,主动融入“益-沅-桃”经济圈建设,利用区域特色资源,7重点发展旅游、能源、建设建材、矿冶、食品、竹制品加工等产业,重点开发 S308、S206 沿线地区,将全县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特色突出、景观优美的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区。(三)近期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桃花江核电站(中国内陆第一家核电站)这一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选址于桃江县沾溪乡菏叶山,规划 400 万千瓦,总投资 600 亿元,核电站的建设将为桃江城镇
31、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和能源支撑。同时也将带动整个桃江工业产业链的完善和变化。近年来,桃江中心城区周边的区域交通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S308 线的改扩建、G207、S206 的扩建。同时,二广高速公路、洛湛铁路、石长铁路复线、益马高速公路的贯通,将大大提升了桃江承东起西,贯穿南北的区域交通能力,进一步加强了与长株潭城市群、洞庭湖经济圈的联系,给城市经济和城市空间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二、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8.1.1)2、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的通知 (国发200213 号)3、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2005.10.28)4、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
32、180-93,2002 年版)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50220-95)6、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137-90)7、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CJJ75-97)8、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29)9、 湖南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2003-2020)10、 桃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11、 益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6-2020)12、 桃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 (2008 年)三、规划原则(一) 、区域整体性原则:从大区域、益阳市和桃江县的总体高度出发,把握桃江县城市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趋势与规律,分析论证桃江县在区域发展中的
33、职能、地位和作用,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科学论证、合理定位。(二) 、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环境综合质量,寻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努力实现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目标。使规划统筹安排、持续发展。(三) 、客观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桃江县发展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站在高起点、高标准、长远性的角度,寻求切合实际的桃江开发策略、发展指标与阶段目标,使规划适当超前,兼顾现实。(四) 、弹性原则:适应市场经济和城市动态发展的需要,注重规划的延续性,吸收原规划中合理部分。既考虑近期建设的问题,又综合远期发展
34、的多种可能,使规划具有弹性和应变能力,达到远近结合,上下衔接。(五) 、特色原则:充分提炼利用桃江自然、历史、文化、现状特点,发挥“山青、水秀、人美”等优势,在城市形象和整体空间环境研究的指导下,进行城市景观特色的创造。(六) 、重点原则:结合桃江县的实际情况,规划着重研究城市发展规模、总体布局调整、综合交通、城市景观、城市近期建设等主要问题,使规划修编突出重点,为桃江县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第四章 规划期限、范围及技术方法一、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确定为 2008-2030 年,其中:近期 2008-2015 年;远期 2016-2030 年;8远景 20312050 年。二、规划范围(一)
35、、城市规划区范围本规划的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1、城市规划区范围:196.67Km2(其中桃花江镇 129.15Km2、浮邱山57.26 Km2、修山 7.26 Km2、沾溪 3 Km2) 。2、县城建设区规划范围:北至牛潭河工业园的石长铁路复线;南抵南环线以南 1300 米;东接株木潭;西达浮邱山公路。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由桃江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管理。三、技术方法以桃江城市发展与规划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以提高规划成果的实用性和适应性为目标,树立精品规划意识,运用先进的手段和多学科渗透的方式,通过专
36、题研究、多方案比较等技术方法,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成果的可操作性:在深入细致的现状调查和专题研究基础上,重点把握区域与城市发展条件、城市结构与用地发展方向、生态环境、交通系统、城市特色、近期建设等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一) 、加强空间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既有一定深度又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二) 、重视现场踏勘和基础数据的调查分析,对城市用地现状、近期重点工程项目、工程地质条件、县域村镇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为规划工作奠定扎实的工作基础。(三) 、重视区域周边发展的比较分析。重点分析桃江在湖南省、益阳市的地位与职能,分析周边城市对桃江发展的各种影响。(四) 、应用
37、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定量分析技术,分析城市经济、人口、土地、基础设施状况;采用模型预测、综合评分等方法进行人口预测和方案比较。(五) 、以城市规划学科为主体,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发展和方案及规划重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第五章 规划指导思想及规划目标一、规划指导思想(一) 、体现城市发展带动战略,提高城市综合实力,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着眼,强调将桃江放在长江中游经济区、中部经济区和长株潭城市群、环洞庭湖经济圈发展的高度进行规划布局研究,把握好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和要求,带动县域城乡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二)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扩大城市规划区范围,在规划区内实现土
38、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村镇规划有机结合,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构筑良好的城乡发展环境。(三) 、强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加强城市服务职能,提升城市产业素质,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环境品质,全面进行制度创新,培育城市文明风尚,全面提高城市品位。(四) 、突出战略重点,实施分阶段发展。站在高起点、高标准的角度,结合实际,统筹安排。争取在区域城市发展竞争之中抢得先机,重点突破、全面带动。(五) 、继承和创造城市文化,构筑先进的现代文化产业群,培育文化消费市场,营造文明开放的城市文化氛围。(六) 、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坚持公共优先的原则,为市民提升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建设文明、安
39、全、舒适的现代化都市。9二、规划目标(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1、力争国内生产总值到 2030 年翻两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015 年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30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5.5 万元。2、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3、城镇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2030 年城镇化水平达到 52%。4、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步入经济不断繁荣、社会不断进步、生活不断提高、生态不断改善的发展道路。(二) 、城市发展目标在本规划期内,将桃江建设成为湘中北“社会和谐
40、、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化深厚”的现代化新城;大力培育具有省际或全国意义的主导产业,增强城市经济竞争力;发挥桃江旅游资源优势,通过城市综合环境治理以及沿江风光带建设,增强中心城区旅游服务职能。(三) 、经济发展目标近期(到 2015 年) ,GDP 年均增长率为 13.5%,经济总量达到 143 亿元左右,人均 GDP 达到 14800 元左右。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 23:34:43。远期(到 2030 年) ,GDP 年均增长率为 10%,经济总量达到 597 亿元,人均 GDP 达到 55300 元左右。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 20:35:45。(四) 、城市建设目标1、打造一座具有区域影响的旅
41、游、休闲、度假中心;2、打造一座具有区域影响的能源城市;3、打造一座现代化的“宜业、宜居、宜游”城市;第六章 区域分析一、湖南省发展战略(一)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1、从人均经济总量分析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07 年,湖南省生产总值突破 9000 亿元,达到914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4.4%, 20032007 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省人均生产总值 14405 元,比 2000 年增长109%,翻了一番。财政总收入跨过千亿元大关。2、从产业结构分析推进新型工业化成效显著。在全省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6:41.6:40.8 调整为 17.6:42.7
42、:39.7。由于新型工业化的有力推进,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 1.1 个百分点,但层次仍然偏低。3、区域经济保持协调发展优势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增强。长株潭三市生产总值 3461.78 亿元,比上年增长 15.7%,比全省高 1.3 个百分点;“ 3+5”地区生产总值 6923.58 亿元,增长 15.3%,比全省高 0.9 个百分点。新型城市化稳步推进,全省城镇化率40.45%,比上年提高 1.74 个百分点。(二)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根据湖南省“十一五”计划,湖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打破地区分割和市场封锁,鼓励和引导地区之间经济联合与
43、协作,促进各地区发挥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注重发挥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带动辐射作用,以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为依托,逐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2、优先发展“一点一线”地区10“一点一线”地区即长株潭地区和京广线。大力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使之真正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和现代化、生态化的网状城市群。3、加速发展县域经济经济围绕富民强县这一目标,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结构调整,大力培育能够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把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繁荣小城镇经济。突出县城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城市化水平,
44、提高县城的经济总量占全县经济的比重。(三) 、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目前湖南省已初步形成以省会长沙为中心,以市州区域中心城市为骨干,以县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并举,小城镇快速发展的城镇体系。城镇体系发展的基本方向是:以点轴开发模式为基本依据,非均衡重点充实扩展京广、湘黔浙赣、长石铁路形成的城镇密集轴线骨架;对以岳阳、常德、益阳为中心的洞庭湖地区,以娄底、邵阳、冷水江为中心的湘中地区,以衡阳、郴州、永州为中心的湘南地区,以怀化、吉首、冷水江为中心的湘西地区的城镇进行规划整合,逐步形成包括长株潭在内的 5 大城镇密集区片状布局。把益阳、衡阳、常德、邵阳、怀化定在较高层次,作为中心发展区域。二
45、、益阳市发展战略(一) 、总体战略目标把益阳市区培养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农业强市、经济大市。通过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与国际经济贸易接轨、与省内外广泛联系的全方位、多功能开放格局,跻身全省经济八强,构筑布局合理、功能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镇网络。(二) 、城镇发展战略城镇发展战略:以国家加速中西部开发为契机,加强中心城市建设,构建环洞庭湖益阳经济圈;加快城镇带动发展步伐,实施“突击重点、推进两头、完善基础、提高质量、形成体系”的城镇发展战略。形成以益阳为核心,以“一点三线
46、”为重点,以 14 个重点建设城镇为支柱,以广大小城镇为基础,以沿国道和省道城镇为骨干的等级分明、规模合理、职能明确、空间布局有序的城镇体系。1.“突出重点”:指突出“一点三线”区域的城镇发展。以建设益阳为重点,以交通建设为支撑,以益桃、益沅、一级汽车专用道、长常高速以及三一九国道交通走廊为主轴,建设“一点三线”城镇密集区。2.“推进两头”:一头是指合理发展核心城市,另一头是指大力发展小城镇。益阳作全市域的中心城市应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经济水平和建设质量,提高在环洞庭湖经济区、湖南省、长江流域的地位;小城镇建设以提高经济带动能力和城镇建设质量为主,重点建设 14 个镇(含县城) 。3.“完善基
47、础”: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市域基础设施和城镇基础设施,重点放在“南北通道”的交通、能源、通信、水利、防洪等方面。4.“提高质量”:是指提高城市道路硬化率、自来水普及率、城镇绿化覆盖率、城镇景观、城镇市容市貌等。5.“形成体系”:是指依托全市基础设施网络形成我市城镇体系,以益阳市为中心,以“一点三线”为重点,沿国道、省道等交通走廊形成城镇带,各城镇规模等级分明、职能明确的城镇体系。三、桃江在益阳市的地位桃江地处湘中偏北,以闻名中外的“桃花江”而得名。2007 年,全县总人口 85.79 万人,在益阳市 8 个市县中排第 2,国内生产总值 58.78 亿元,在11全市排第 3 位。地方财政
48、收入 1.47 亿元,在全市排名第 5 位,人均 GDP 为7837 元,在全市排名第 7 位。桃江县位于益阳市“一点三线”城镇发展战略的“益阳桃江安化”发展轴上,是益阳中、西部地区连接纽带。桃江县作为益阳市的能源基地、建材基地、竹木加工基地,与益阳市机械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良好的产业互补,为桃江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益阳市 2007 年各县、市基本情况序号 地区总人口(万人)区县( 市)GDP(万元)总面积(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1 资阳区 37.6 374710 554 52.52 赫山区 73.1 686828 1381 52.83 南县 61.0 516250 1059 22
49、.54 安化县 96.72 535554 4944 25.45 沅江市 73.41 798473 1797 36.56 大通湖区 10.34 101317 347 39.07 桃江县 85.79 587783 2068 29.918 高新区 6.94 257701 / 72.12007 年益阳市各地市经济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万元)第一产业(万元)第二产业(万元)第三产业(万元)地方财政收入(万元)人均 GDP(元)资阳区 374710 93360 120417 160933 8756 9952赫山区 686828 180762 194729 311337 20426 9393南县 516250 218296 95592 202362 11968 8463桃江县 587783 152695 198817 236271 14738 7837安化县 535554 186987 136462 212105 16046 6130沅江市 798473 244489 227929 326055 19484 12085大通湖区 101317 49823 36775 14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