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国家电网110kv变电站通用设计规范.pdf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094287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PDF 页数:39 大小:2.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电网110kv变电站通用设计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国家电网110kv变电站通用设计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国家电网110kv变电站通用设计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国家电网110kv变电站通用设计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国家电网110kv变电站通用设计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Q / GDW 203 2008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电气部分 2 5 土建部分 10 6 水工部分 16 7 消防部分 16 8 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 16 9 劳动安全卫生 17 本标准用词说明 18 附录 A 配电装置通用断面图 19 Q / GDW 203 2008 II 前 言 为贯彻国家电网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要求,进一步推广应用和深化完善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在国家电网公司 110kV 变电站通用设计基础上提炼、总结,编制 110kV 变电站通用设计规范。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 11

2、0kV 户外、户内和半地下变电站通用设计。 110kV 变电站设计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应符合现行的国家、行业有关标准的规定。按照有利于公司技术进步,有利于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开展设计。应积极采用先进成熟新技术,突出变电站工业化设施的核心功能,推广应用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设计、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提出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北京电力设计院、陕西省电力设计院、安徽省电力设计院、聊城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

3、要起草人:唐宏德、方静、王静、陈志蓉、曾健、袁兆祥、叶军、杨然静、许万军、魏奕、毛建勤、吴培红、韩永兴、王志毅、姚秦生、张岩 Q / GDW 203 2008 1 110kV 变电站通用设计规范 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新建常规 110kV 变电站设计。对于扩建、改建的 110kV 变电站设计可参照执行。 本标准规定了常规 110kV 变电站电力系统、电气一次、电气二次、土建、水工、消防、暖通等部分的设计技术要求。 本标准不涉及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通信、站内通信等专业的具体内容,在实际工程中,以上部分内容应按照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 110

4、500kV 变电站二次系统部分)进行设计。 常规 110kV 变电站采用户外 AIS、户内 GIS、半地下 GIS 三种布置型式。户内 GIS 和半地下 GIS方案适用于人口密度高,土地昂贵的地区;外界条件限制,站址选择困难区域;严重大气污染地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1032 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GB 14285 继电保护和安全

5、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GB 311.1 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 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59 35kV 110kV 变电所设计规范 GB 50060 35kV 110kV 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规范 GB 50191 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GB 5011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 50217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GB 50223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 50227 并联电容器装置设计规范 GB 50229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 GB 50260 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 GB 57

6、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16434 高压架空线路和发电厂、变电所环境污秽分级及外绝缘选择标准 GB/T 2900.1 电工术语 基本术语 GB/T 2900.50 电工术语 发电、输电及配电 通用术语 GB/T 2900.59 电工术语 发电、输电及配电 变电站 DL 5103 35kV 110kV 无人值班变电所设计规程 DL 5134 变电所给水排水设计规程 Q / GDW 203 2008 2 DL 5352 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术规程 DL/T 5044 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DL/T 5056 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 DL/T 5126 35kV 220kV 城市

7、地下变电所设计规程 DL/T 5136 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 DL/T 5137 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术规程 DL/T 5222 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定 DL/T 620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 DL/T 621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 DL/T 646 输变电钢管结构制造技术条件 DL/T 804 交流电力系统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使用导则 DL/T 866 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选择及计算导则 DLGJ 56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照明设计技术规程 SDJ 161 电力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NDGJ 96 变电所建筑结构设计技术规定 Q/GDW 152-2006 电力

8、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 3 术语和定义GB/T 2900.1、 GB/T 2900.50 和 GB/T 2900.59 确立的术语适用于本标准。 4 电气部分4.1 电气主接线变电站的电气主接线应根据变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变电站的规划容量、负荷性质、线路和变压器连接元件总数、设备特点等条件确定,并应综合考虑供电可靠、运行灵活、操作检修方便、投资节约和便于过渡或扩建等要求。 4.1.1 110kV 电气接线110kV 最终出线回路数 2 4 回、主变压器 2 3 台时,可采用线路变压器组、桥形、扩大桥形、单母线、单母线分段接线。 4.1.2 35kV 电气接线35kV 宜采用单母线分段

9、接线。 4.1.3 10kV 电气接线10kV 宜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 4.1.4 无功补偿10kV 并联电容器宜能分组投切。 在系统及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加大无功补偿装置分组容量、减少分组组数。 4.1.5 主变中性点电气接线110kV 中性点应采用直接接地方式。主变压器 110kV 侧中性点可采用避雷器加保护间隙保护,也可经隔离开关接地。 35kV 和 10kV 中性点可采用经消弧线圈、经电阻接地,或不接地方式。 4.2 短路电流及主要设备选择4.2.1 短路电流短路电流应根据工程建设当地的电力系统条件,按设计规划容量和远景年系统发展规划的参数,进行系统短路计算。 110kV 母线的短

10、路电流水平宜为 25kA 或 31.5kA; 35kV 母线的短路电流水平宜为 20kAQ / GDW 203 2008 3 或 25kA, 10kV 母线的短路电流水平宜为 16kA、 20kA 或 25kA。 4.2.2 主要设备选择4.2.2.1 主要原则 变电站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应满足 DL/T 5222 和国家电网公司 110 500kV 变电站通用设备典型规范相关规定。考虑设备的通用性,在一个地区同类设备参数应尽可能统一。 4.2.2.2 应采用全寿命周期内性能价格比高的设备。 4.2.2.3 设备选择 a) 主变压器采用油浸式、低损耗、两绕组、三绕组、自冷或风冷型式;位于城市中心

11、的变电站宜采用低噪声主变压器。 b) 110kV 配电装置设备可采用 AIS 和 GIS 设备; 35kV 和 10kV 宜采用户内开关柜。位于城市中心的变电站可采用小型化配电装置设备。 4.2.3 导体选择4.2.3.1 导体选择应符合 DL/T 5222 相关规定。4.2.3.2 各电压等级的导体,在满足动、热稳定、电晕和机械强度等条件下进行选择,母线的载流量按最大穿越功率考虑,按发热条件校验。4.2.3.3 出线回路的导体截面按不小于送电线路的截面考虑。4.2.3.4 在空气中含盐量较大的沿海地区或周围气体对铝有明显腐蚀的场所,应选用防腐型铝绞线。 4.3 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4.3.1

12、 绝缘配合原则4.3.1.1 变电站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应符合现行 GB 311.1 及 DL/T 620 相关规定。 4.3.1.2 对变压器内、外绝缘、高压电器、电流互感器、单独试验的套管、母线支持缘子及电缆和其附件等的全波额定雷电冲击耐压与避雷器标称电流下的残压间的配合系数取 1.4。 4.3.1.3 变压器、电流互感器截波额定雷电冲击耐压取相应设备全波额定雷电冲击耐压的 1.1 倍。 4.3.1.4 变压器、电抗器中性点避雷器雷电过电压的配合系数取 1.25。 4.3.1.5 海拔超过 1000m 的地区,应对设备绝缘水平进行修正。 4.3.2 避雷器的配置4.3.2.1 110kV

13、敞开式高压配电装置每组母线上应装设避雷器。避雷器与主变压器及其他被保护设备的电气距离超过规定值时,可在主变压器附近增设一组避雷器。4.3.2.2 110kV GIS 高压配电装置对进线无电缆段,在 GIS 管道与架空线路的连接处,应装设避雷器;对进线有电缆段,在电缆段与架空线路的连接处,应装设避雷器。主变压器回路或母线上是否装设避雷器应根据保护距离或经校验确定。 4.3.2.3 35kV、 10kV 母线与主变压器压器进线回路应配置避雷器。4.3.2.4 110kV、 35kV 热备用线路,应在线路侧装设避雷器。4.3.3.1 110kV 电气设备的绝缘配合a) 110kV 氧化锌避雷器按 G

14、B 11032 及 DL/T 804选型,其主要技术参数见表 4.3.3.1 a)。表 4.3.3.1 a) 110kV 氧化锌避雷器参数表 额定电压( kV.rms) 102 持续运行电压 ( kV.rms) 79.6 操作冲击残压 ( kV.peak) 226 雷电冲击( 8/20m s) 10kA 残压( kV.peak) 266 陡波冲击( 1m s) 5kA 残压 ( kV.peak) 297 Q / GDW 203 2008 4 b)根据绝缘配合原则, 110kV 电气设备的绝缘水平参数见表 4.3.3.1 b)。 表 4.3.3.1 b) 110kV 电气设备的绝缘水平 设备耐受

15、电压值 雷电冲击耐压( kV.peak) 一分钟工频耐压( kV.rms) 全 波 试验电压 设备名称 内绝缘 外绝缘 截波 内绝缘 外绝缘 主变压器 480 550 530 200 230 其它电器 550 530 230 断路器断口间 550 230 隔离开关断口间 550 100 230 70 4.3.3.2 35kV 电气设备的绝缘水平a) 35kV 氧化锌避雷器按现行 GB 11032 及 DL/T 804选型,其主要技术参数见表 4.3.3.2 a)。 4.3.3.2 a ) 35kV 氧化锌避雷器参数表 额定电压( kV.rms) 51 持续运行电压 ( kV.rms) 40.8

16、 操作冲击残压 ( kV.peak) 114 雷电冲击( 8/20m s) 5kA 残压( kV.peak) 134 陡波冲击( 1m s) 5kA 残压 ( kV.peak) 154 b) 35kV 电气设备的绝缘水平按 GB 311.1、 DL/T 620 选取,有关取值见表 4.3.3.2 b)。 4.3.3.2 b ) 35kV 电气设备的绝缘水平 设备耐受电压值 雷电冲击耐压( kV.peak) 一分钟工频耐压( kV.rms) 全 波 试验电压 设备名称 内绝缘 外绝缘 截波 内绝缘 外绝缘 主变压器 35kV 侧 200 185 220 85 80 其它电器 185 95 断路器

17、断口间 185 95 隔离开关断口间 215 118 4.3.3.3 10kV 电气设备的绝缘水平a) 10kV 氧化锌避雷器按现行 GB 11032 及 DL/T 804选型,其主要技术参数见表 4.3.3.3 a)。 4.3.3.3 a ) 10kV 氧化锌避雷器参数表 额定电压( kV.rms) 17 持续运行电压 ( kV.rms) 13.5 操作冲击残压 ( kV.peak) 38.3 雷电冲击( 8/20m s) 5kA 残压( kV.peak) 45 陡波冲击( 1m s) 5kA 残压 ( kV.peak) 51.8 10kV 并联电容器组专用避雷器电压运行参数同上,设备通流要

18、求由电容器制造厂配套提供。 Q / GDW 203 2008 5 b) 10kV 电气设备的绝缘水平按 GB311.1、 DL/T 620 选取,有关取值见表 4.3.3.3 b)。 4.3.3.3 b ) 10kV 电气设备绝缘水平 设备耐受电压值 雷电冲击耐压( kV.peak) 一分钟工频耐压( kV.rms) 全 波 试验电压 设备名称 内绝缘 外绝缘 截波 内绝缘 外绝缘 主变压器 10kV 侧 75 75 85 35 35 其它电器 75 42 断路器断口间 75 42 隔离开关断口间 85 49 注:括号内外数据分别对应是和非低电阻接地系统 4.3.3.4 主变中性点电气设备的绝

19、缘水平a) 主变中性点氧化锌避雷器按国标 GB 11032 及氧化锌避雷器使用导则选型,其主要技术参数见表 4.3.3.4 a)。 4.3.3.4 a ) 主变中性点氧化锌避雷器参数表 额定电压( kV.rms) 72 持续运行电压( kV.rms) 58 操作冲击残压( kV.peak) 174 雷电冲击( 8/20m s) 1.5kA 残压( kV.peak) 186 直流 1mA 参考电压( kV.peak) 103 b) 主变中性点电气设备的绝缘水平按 GB311.1、 DL/T 620 选取,有关取值见表 4.3.3.4 b)。 4.3.3.4 b ) 主变中性点绝缘水平 设备耐受电

20、压值 雷电冲击耐压( kV.peak) 一分钟工频耐压( kV.rms) 试验电压 设备名称 全 波 截波 内、外绝缘 主变压器中性点 250 250 95 95 4.3.4 电气设备外绝缘及绝缘子片数选择4.3.4.1 电气设备外绝缘和绝缘子串形式及片数选择应执行 Q/GDW 152-2006、GB/T 16434。4.3.4.2 电气设备外绝缘配置、绝缘子有效爬电比距应根据站址污秽分布图确定,并综合考虑环境污染变化因素。4.4 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4.4.1 电气总平面布置4.4.1.1 变电站总布置应满足 DL/T 505 相关要求,各级配电装置应符合 DL/T 5352 的要求。

21、4.4.1.2 电气总平面布置应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优化总平面布置,减小变电站占地面积,应以最少的土地资源达到变电站建设要求。电气总平面布置按下列原则考虑: Q / GDW 203 2008 6 a) 出线方向适应各电压等级架空线路走廊或电缆线路进出线要求,尽量减少线路交叉。 b) 总平面的布置应尽量节省占地。 c) 各级电压配电装置按电网规划要求预留扩建的可能。 4.4.1.3 配电装置中的尺寸是引用通用设计成果来进行描述的,工程设计时可以进行优化调整。 4.4.2 110kV 配电装置4.4.2.1 110kV AIS 配电装置a) 110kV 配电装置可采用屋外中型、半高型和改进中型三

22、种布置型式,以及屋内布置型式。 b) 110kV 配电装置对于普通中型,母线构架挂点高度取 7.5m,进、出线门型构架挂点高度取 10m;对于半高型,母线构架挂点高度取 11m。 c) 110kV 配电装置间隔宽度取 8m,进、出线构架导线相间距离取 2.2m,边相导线至门型构架柱子中心线间的距离取 1.8m;设备相间距离为 2m,边相设备至门型构架柱子中心线间的距离取2m。 d) 110kV 配电装置母线相间距离取 2.2m,边相母线至门型构架柱子中心线的距离取 1.8m(普通中型)或 2.2m(半高型)。 4.4.2.2 110kV GIS 配电装置a) 110kV 配电装置一般采用组合电

23、器( GIS),三相共箱式布置。 b) 出线采用架空或电缆方式。 c) GIS 间隔宽度应不大于 1.5m。 d) 架空出线门型构架宽度 8m。 4.4.3 主变压器布置4.4.3.1 根据环境要求,变压器可采用屋外布置或屋内布置方式,宜综合考虑降噪和通风的要求。 4.4.3.2 变压器可采用自然油循环风冷和自冷的冷却方式,可采用变压器本体与散热器分体布置方式。 4.4.3.3 当 110kV 主变布置在屋外,两台主变之间防火净距小于 8m,需设置防火墙。 4.4.3.4 110kV 主变压器横梁可采用 10.5m 布置宽度。 4.4.4 35kV 配电装置4.4.4.1 35kV A IS

24、配电装置a) 35kV 配电装置可采用软母线半高型布置型式。 b) 35kV 配电装置母线构架挂点高度取 7.3m,进、出线门型构架挂点高度取 7.3m。 c) 35kV 配电装置间隔宽度取 5m,进、出线构架导线相间距离取 1.3m,边相导线至门型构架柱子中心线间的距离取 1.2m;设备相间距离为 1.2m,边相设备至门型构架柱子中心线间的距离取1.3m。 4.4.4.2 35kV 开关柜配电装置 a) 35kV 配电装置采用全封闭金属铠装手车开关柜,屋内单列或双列布置。 b) 出线采用架空或电缆方式。 c) 开关柜宽度宜不大于 1.4m。 4.4.5 10kV 配电装置 a) 10V 配电

25、装置采用全封闭金属铠装中置式手车开关柜,屋内单列或双列布置。 b) 10kV 无功补偿设备一般采用成套装置,应根据环境条件、设备技术参数采用屋外或屋内布置。 c) 10kV 配电装置采用中置式开关柜屋内双列布置,布置在生产综合楼底层。 d) 出线开关柜宽度宜不大于 0.8m。 4.5 站用电及照明变电站站用电及照明设计应符合 GB 50054、 GB 50034、 DLGJ 56 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4.5.1 站用电源及接线Q / GDW 203 2008 7 4.5.1.1 在有两台及以上主变压器的变电站中,宜装设两台容量相同可互为备用的站用变压器。每台站用变压器容量按全站计算负荷选

26、择。两台站用变压器可分别接自主变压器最低电压不同段母线,如有可靠的 10kV 35kV 电源联络线时,亦可一台接入联络线断路器的外侧。 4.51.2 站用电低压系统应采用三相四线制,系统的中性点直接接地( TN-C-S)。系统额定电压380/220V。站用电母线宜采用按工作变压器划分的单母线,相邻两段工作母线同时供电,分列运行两段工作母线间不宜装设自动投入装置;也可采用单母线接线,两台站用变压器经过切换接一段母线。 4.5.2 站用电设备选择站用变压器应选用低损耗节能型产品。 4.5.3 照明4.5.3.1 照明电源系统照明电源系统主要根据运行的需要及事故处理时照明的重要性而定。其电源系统分为

27、两种,即一般的交流所用系统和事故电源。一般交流所用电源来自所用中央配电屏,主要供正常照明使用。 事故电源由蓄电池直流电源和所用中央配电屏交流电源切换后产生,照明回路主要用于主控制楼及主要出口的事故照明。同时站内配备少量手提式应急灯。 4.5.4.2 主要照明方式a) 变电站主控制室、电源室、通讯机房、远动和计算机室等重要场所采用节能型灯具,灯具的配置和安装数量尽量与建筑装饰相配合,并避免眩光。 b) 屋外配电装置采用节能型投光灯和庭院灯组成混合式照明,正常时使用庭院灯,检修及事故处理时使用投光灯。 4.6 防雷接地4.6.1 直击雷保护变电站直击雷保护应根据 DL T 620 及 GB 500

28、57 要求进行设计。 4.6.1.1 变电站推荐采用在配电装置架构上设置避雷针以及独立避雷针进行直击雷保护。为了防止反击,主变架构上不宜设置避雷针。 4.6.1.2 主控通信楼屋顶上应装设直击雷保护装置,若不在避雷针保护范围,推荐采用避雷带保护,避雷带的网格为 8m 10m,每隔 10m 20m 设引下线接地,接地线可与主接地网连通,其地下连接点至变压器及其他设备接地线与主接地网的地下连接点之间,沿接地体的长度不得小于 15m。 4.6.1.3 主控通信楼各层楼板和柱内结构钢筋必须进行等电位电气连接。 4.6.2 接地变电站的接地装置设计与站址区域土壤电阻率、短路入地电流值有很大关系,各工程可

29、根据实际条件,依据 DL/T 621 要求进行设计。 4.6.2.1 接地装置材料一般选用镀锌扁钢,当土壤腐蚀性较强时,选用铜材应根据土壤腐蚀性和接地装置的使用年限进行综合比较。户内变电站或半地下变电站可采用铜接地。 4.6.2.2 为限制 SF6 气体绝缘母线外壳感应电压和降低感应环流损耗, GIS 设备可根据设备制造厂要求采用多点接地方式。 4.7 计算机监控系统4.7.1 设计原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备配置和功能按无人值班变电站要求设计。 4.7.2 监控对象及范围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控制对象为:各电压等级的断路器以及隔离开关、电动操作接地开关、主变压器及站用变压器分接头位置、站内其他重要设备

30、的启动 /停止。 4.7.3 系统结构计算机监控系统应采用开放式分层分布系统,由站控层、间隔层以及网络设备构成。变电站宜采用Q / GDW 203 2008 8 单网结构,站控层网络与间隔层网络采用直接连接方式,站控层应采用以太网,间隔层宜采用以太网。 4.7.4 设备配置4.7.4.1 站控层设备a) 站控层设备应按变电站远景规模配置。 b) 站控层设备宜包括主机兼操作员站、远动通信设备、公用接口装置、 GPS、打印机及网络设备等。其中远动通信设备宜按双套冗余配置,优先采用无硬盘专用装置。 4.7.4.2 间隔层设备a) 间隔层设备应按本期工程实际建设规模配置。 b) 间隔层设备包括 I/O

31、 测控单元、间隔层网络、与站控层网络的接口和继电保护通信接口装置等。 c) 间隔层测控单元宜按电气间隔配置。 110kV 宜按 3 4 测控单元组 1 面测控屏; 当一次设备采用 GIS 时,可将 GIS 相应间隔的测控装置组屏安装于 GIS 室; 110kV 可采用保护、测控共同组屏方式,宜 2 个电气单元组 1 面屏; 每台主变组 1 面测控屏; 35( 10) kV 设备宜采用测控一体化装置就地安装于开关柜内, 35( 10) kV 断路器采用户外布置的设备时, 35( 10) kV 保护测控一体化设备宜集中组屏安装于二次设备室; 公用测控组 1 面屏。 4.7.4.3 网络设备a) 网

32、络设备包括网络交换机、光 /电转换器、接口设备、网络连接线、电缆、光缆及网络安全设备等。 b) 二次设备室内设备之间采用双屏蔽双绞线通信,需穿越二次设备室外电缆沟的通信媒介应采用光缆。 4.7.5 系统软件计算机监控系统主机兼操作员站应采用安全操作系统,如基于 UNIX 或 LINUX 的操作系统。 4.7.6 系统功能4.7.6.1 计算机监控系统功能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和处理、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控制操作(自动调节控制,人工操作控制)、防误闭锁、同期、报警处理、事件顺序记录及事故追忆、画面生成及显示、在线计算及制表、远动功能、时钟同步、人机联系、系统自诊断和自恢复、与其他设备的通信接口及运行

33、管理等功能。 4.7.6.2 监控系统与继电保护的信息交换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宜采用监控系统通过以太网口或串口的方式与保护装置连接;也可采用保护的跳闸信号以及重要的告警信号通过硬接点方式接入 I/O 测控装置,宜采用非保持接点。 4.7.6.3 通信规约 监控系统与微机保护的通信规约宜采用 DL/T 667 规约或 DL/T860( IEC61850)规约,与电能计量计费系统通信规约宜采用 DL/T 719 2000 规约。 监控系统与调度端网络通信宜采用 DL/T 634.5104 2002 规约;与调度端专线通信采用数据通道时宜采用 DL/T 634.5101 2002 规约,采用 2M 专

34、线时宜采用 DL/T 634.5104 2002 规约。 4.7.6.4 计算机监控系统与站内智能设备(主要包括直流系统、 UPS 系统、火灾报警及主要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等设备)宜采用 RS-485 串口通信。 4.7.6.5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具备无功电压优化控制( VQC)功能。 4.7.6.6 小电流接地选线功能宜由计算机监控系统实现。 4.8 二次线4.8.1 二次设备的布置Q / GDW 203 2008 9 4.8.1.1 二次设备宜采用集中布置方式,也可采用分散布置的方式,站内不宜设专用通信机房。 4.8.1.2 二次设备室应尽可能避开强电磁场、强振动源和强噪声源的干扰,还应考虑防尘

35、、防潮、防噪声,并符合防火标准。 4.8.1.3 二次设备室的面积应根据一次设备的型式按照变电站的远景规模进行规划。 4.8.1.4 二次设备室备用屏位宜按总屏位的 10 15预留。 4.8.2 防误操作闭锁防误操作闭锁功能应由计算机监控系统完成。本间隔的闭锁可由电气闭锁接线实现,也可采用能相互通信的间隔层测控装置实现。 4.8.3 二次设备的接地二次设备室、敷设二次电缆的沟道、就地端子箱及保护用结合滤波器等处,应敷设与变电站主接地网紧密连接的等电位接地网。 4.8.4 电缆的选择电缆的选择应符合 GB 50217 及 DL/T 5136 的有关规定。 4.9 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4.9.1 元

36、件保护设计按 GB14285 规定执行。 4.9.2 主变压器保护采用微机型,单套主、后备保护宜分别独立配置。 4.9.3 对于重要变电站,可配置故障录波装置。 4.9.4 35( 10) kV 出线、分段、站用变压器、低压无功补偿装置可采用微机型保护、测控一体化的装置。 4.9.5 根据一次接线型式要求,可配置 110kV 微机型备自投装置。 4.9.6 根据系统要求可配置低频、低压减载装置。 4.9.7 无功电压优化控制( VQC)、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系统的小电流接地选线功能宜由监控系统实现。 4.10 直流系统及交流不停电电源4.10.1 直流系统电压直流系统宜采用 110V 或 220V

37、 电压。 4.10.2 蓄电池型式及组数宜装设一组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每组蓄电池组的容量选择按满足事故放电 2 小时考虑。 4.10.3 充电装置台数及型式宜配置 1 套(充电模块按 N 1 备份)高频开关充电装置。 4.10.4 直流系统供电方式直流系统宜采用一级供电方式。 保护、测控、故障录波、自动装置等二次设备宜采用辐射状供电方式,配电装置直流电机网络、 35kV、10kV 柜顶直流网络等宜采用环网供电方式。 4.10.5 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配置一套交流不停电电源( UPS)系统,应满足全站重要负荷供电的要求。 UPS 不应设置独立的蓄电池,应采用站内直流系统供电,负荷供电宜采用辐射方

38、式。 4.11 电流、电压互感器二次参数的选择电流、电压互感器二次参数的选择应符合 DL/T 866 有关规定。 4.11.1 电流互感器对中性点有效接地系统( 110kV)可按三相配置;对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 35、 10kV),依具体要求可按两相或三相配置。 单套配置的保护应使用专用的二次绕组;测量、计量一般分别使用不同的二次绕组,在满足准确级条件下,也可共用一个二次绕组;故障录波装置可与保护共用一个二次绕组,也可单独使用一个二次绕Q / GDW 203 2008 10 组。 110kV 变电站,二次额定电流为 1A 或 5A。 测量用电流互感器准确度等级一般为 0.5、 0.2 级,计

39、量用电流互感器准确度等级为 0.2S 级、 0.5S级。 保护用的电流互感器宜采用 5P、 10P 级电流互感器。 4.11.2 电压互感器110kV 及以下电压等级宜在主母线三相上装设电压互感器。当需要监视和检测线路侧有无电压时,可在出线侧的一相上装设电压互感器。 对于 I, II 类计费用途的计量装置,应设置专用的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电压互感器一般设有剩余电压绕组,供接地故障产生剩余电压用。 计量用电压互感器的准确级宜选 0.2 级;测量用电压互感器的准确级宜选 0.5 级;保护用电压互感器的准确级采用 3P 或 6P;保护用电压互感器剩余电压绕组的准确级为 6P;当保护与测量合用二次绕组

40、时,准确级宜选 0.5 级。 4.12 全站时钟同步系统4.12.1 全站应设置 1 套时钟同步系统,主时钟宜单套配置。 4.12.2 对时信号的方式时间同步系统宜采用 IRIG-B( DC)时码、 1PPS、 1PPM 或时间报文。时间同步系统应具有( RS-232/485)、网络口等对时输出口;精度应满足站内监控、保护、故障录波等设备的需要。 4.13 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4.13.1 应设置 1 套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满足全站的安全、防火、防盗功能。 4.13.2 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主服务器的接口容量按全站最终规模配置,就地设备按本期建设规模配置。 4.13.3 应具有与火灾自

41、动报警系统的联动功能。 5 土建部分5.1 站区总布置与交通运输5.1.1 总布置设计应结合站址自然地形地貌、周围环境、地域文化、建筑环境,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和布置。应优化设计,减少占地、降低工程投资。 5.1.2 总布置设计应注重保护周边自然植被,自然水域、水系,自然景观等。 5.1.3 变电站功能区域应划分明确、工艺流畅,不应设置建筑小品、花坛等。 5.1.4 征地范围宜为站区围墙外 1.0m;如需设置挡土墙、排水沟或边坡时,根据挡土墙基础、排水沟或边坡外边缘确定征地范围;变电站围墙尽量规整,以减少边角带征地的范围。 5.1.5 合理选择、设计场地的竖向布置形式,场地的地面坡度不宜小于 0

42、.5。户外变电站当自然地形坡度小于 5%时,可采用平坡式布置;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 5%时,应经过技术经济论证后,采用平坡式或阶梯以及其他减少占地和土石方布置形式。 5.1.6 站内外高差较大时,应结合土地性质、工程地质条件及结构安全性等综合因素,经过技术经济论证后合理选用挡土墙或放坡形式。 5.1.7 户外变电站站区土石方(含建、构筑物基础余土及站内、外道路基层余土)宜自平衡,户内和半地下变电站站区土方可部分外运。当站区土石方自平衡时,竖向标高不能达到防洪、防涝要求时,应经过技术经济论证后,采用外购土石方或设置防洪墙等设计方案。城市变电站的站址标高应满足市政规划要求。 5.1.8 进站道路宜尽

43、量利用已有的道路或路基,宜采用公路型混凝土路面,一般路面宽度为 4m;进站道路与引接道路相连接处转弯半径 9m,当进站道路较长时,设置错车道。 Q / GDW 203 2008 11 5.1.9 站内道路宜采用公路型混凝土路面,湿陷性黄土地区或膨胀土地区站内道路宜采用城市型混凝土路面。公路型道路边缘宜高于场地 0.1m。 5.1.10 围墙应根据站址位置、城市规划和周围环境等要求确定高度和形式。站区围墙应采用环保材料。户外变电站围墙高度宜为 2.30m;城市内的户内变电站可不设置围墙;若设置围墙,应根据城市规划和周围环境等要求确定围墙高度和形式。围墙大门统一采用国家电网公司 110kV 典型设计的围墙标志。 5.1.11 一般地区电缆沟深度小于 1000mm 时采用砌体结构,深度等于或大于 1000mm 时可采用混凝土结构,过道路处的电缆沟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高寒地区、有盐溶或盐胀及其它特殊土质(如膨胀土、盐渍土)地区,电缆沟采用混凝土结构。 400mm 宽度及以下的电缆支沟在穿越道路时,宜采用埋管方式。电缆沟盖板宜采用成品或预制沟盖板。场地电缆沟沟壁高出地面 0.1m,电缆沟底以不小于 0.3的坡度放坡。电缆隧道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5.1.12 户外变电站配电装置场地不宜采用人工绿化草坪,宜采用碎石、卵石或灰土封闭等地坪处理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规章制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