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绪论一、社会发展的含义1、社会发展的定义:社会发展是社会系统结构和运行机制不断优化,以实现社会系统、经济系统、自然系统的协调和最佳功能耦合,从而发挥整体效应,极大地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过程和状态。2、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1)方向性:社会发展是正向社会变迁。(2)目的性:社会发展是有计划的、有目的的社会变迁过程。(3)合理性:社会发展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社会发展的手段和目的的合理性。(4)整体性:社会发展不是社会某一组成部分的片面发展,而是整体的发展。(5)多样性:由于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历史背景、自然条件、经济实力、文化传统和人口素质不同,因而社会发展的模式必然是多样的。(6)阶段
2、性: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首先体现为人类社会从初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阶段针对前一阶段来说都是一次质的飞跃与发展。其次,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还体现在不同的时期因特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而呈现出的阶段性。二、社会发展与现代化1、现代化的含义现代一词至少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作为时间尺度,指从中世纪结束一直到今天这样的长时段;一层是作为价值尺度,指区别于中世纪的新时代精神与特征。现代化是“一个描述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事务发生迅速变革的过程的一般概念”,是“反映着人类控制环境的知识亘古未有的增长,伴随着科学革命的发生,从历史上发展而来的各种体制适应迅速变化的各种功能的过程”。现代化是一个特定
3、的概念,指的是人类社会从近代开始发生的、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社会转变。2、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的联系与区别现代化与社会发展有共同点。它们都用来描述近代以来的社会变化与社会进步,只不过社会发展这一概念更有包容性,外延更广,可以指人类社会任何阶段的社会进步。现代化一词带有比较明显的现代化理论的痕迹,当我们使用它的时候,会使人误会我们赞成这样的假设:传统与现代对立,现代化就是西方化。三、 发展社会学的历史沿革1、前发展社会学阶段(1)社会土壤:近代西方的社会发展传统社会没有也很难有明晰的发展观念与思想。西方国家率先从传统社会进入近代社会后,人类社会就开始有了明晰的发展的观念与思想。十八世纪中期开始的西方工业
4、革命导致西方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迅速进入近代工业社会。由工业革命等因素所导致的突飞猛进的社会发展构成了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发展思想与理论产生的社会土壤。(2)十八世纪的进步哲学科学技术的进步、理性的解放、人类精神与社会的进步(3)十九世纪的社会进化论思想“社会”被看成是一种成长中的有机体,它要通过不同发展阶段而不断进步。发展的总趋势是:从较简单的形式发展到较复杂的结构与组织。两种社会类型:军事社会、工业社会(4)迪尔凯姆的社会分化理论社会分工与社会进步 两种社会类型:机械团结社会与有机团结的社会(5)韦伯的合理化思想近代西方的发展本质是合理化、理性化资本主义精神(价值观)的作用2、发展社会学的产
5、生产生背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战后重建和经济复苏的工作。第三世界国家在获得国家的主权之后面临的主要任务:国家经济的社会的发展。产生标志:现代化理论的形成3、发展社会学的发展(1)背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挫折与失败(2)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理论4、八十年代以来:发展社会学的多元化发展(1)背景: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2)多元化发展趋势与转型社会学的研究四、发展社会学的视野与方法1、思维方法与具体方法理论思维方法是观察世界的一种视野和参考框架,它由一整套的要领和假定所组成。发展社会学的具体方法是指研究过程中所要应用的一流的技术和手段,它包括调查技术、统计技术等,具体
6、有访问法、问卷法、文献法等。2、发展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视野与方法社会进化的方法、结构功能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历史方法、比较的方法、数量方法、制度分析方法、国家与社会的视角第二章 世界现代化进程#世界现代化的三次浪潮一、第一次浪潮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先导,由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双重推动而产生整体性社会变革过程。其时间大约为从 18 世纪中后期至 19 世纪中期。囊括的国家包括两类,一类是西欧诸国,包括最早开始现代化的英国、法国、和随后的荷兰、比利时、挪威、丹麦、意大利、瑞典等;另一类是西欧的海外移民殖民地,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这些国家的现代化有几个特点:第一,现代意义上的独立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建
7、立是其现代化得以展开的基本前提第二,现代化发展具有明显的“内生性”与“ 原创性”的特征。第三,对外扩张为其现代化提供了资源动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第四,民间力量是其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第五,现代与传统的更替比较顺利二、第二次现代化浪潮指现代化在西方文明的核心地区取得巨大成功之后,越出西方文明的核心地区向其他异质文化地区传播与扩散的过程。其时间大致从 19 世纪中期至 20 世纪初。卷入第二次浪潮的国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位于西欧文化边缘地带的德、俄等中东欧国家,另一类是相对西方文化而言属异质文化的中国、日本和土耳其等。卷入第二次现代化浪潮的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共同特点:第一,政治变革是现代化发展得以产生
8、的基本前提第二,现代化的“外生性” 与政府的人为干预紧密相联第三,能否充分利用“后发” 的优势和正确面对后发困境,是其现代化成败的关键第四,一系列的现实和历史因素使政治民主难产三、第三次现代化浪潮 出现在 20 世纪下半叶,是一次席卷全球的现代化变革的大浪潮,在新科技和工业革命带动下,西欧、北美、日本等 20 世纪前期已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相继进入现代化的高级阶段,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发展迅速,经济增长类型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获得政治独立的新兴国家纷纷将现代化置于国家目标的首位。第三批走向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特征:第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
9、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和支配依然存在第二, “两难窘境” 凸显,现代化的发展出现错位与失调第三,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的冲突激烈现代化的总特征一、现代化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变革过程现代化发展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的整体性社会变革。二、现代化的总体进程呈波浪式推进的特点现代化并非瀑布式的直线流动,而是呈现波浪似的跳跃推进。三、科技革命是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四、现代化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局面这种不平衡主要包括各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和程度的不平衡,以及由此出现的控制与反控制、依附与反依附。第三章 发展理论第一节 现代化理论(本节学者观点为重点)、现代
10、化理论概述1 现代化理论 : 现代化理论是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发展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流派。他们的理论和方法论主要来自于结构功能主义;他们继承了古典社会学家提出的两极社会模型,只不过名称上有所区别,即“传统社会”与“ 现代社会”;他们认为现代化是一个自西方社会开始的、向世界扩展的普遍过程;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还停留在传统社会阶段,其根本原因是社会内部传统因素的制约与束缚;现代化的道路是通过输入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制度与管理、文化与价值观念,从而克服“传统” 的障碍,成功地实现社会现代化。2现代化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与现实基础(1)现代化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直接的影响来自帕森斯的结构功能
11、理论。结构功能理论坚持社会均衡论的观点,强调社会结构因素的相互影响,主张对社会进行结构与功能分析。帕森斯用“五对模式变项”来描述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用结构功能的方法分析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 (2)现代化理论产生的现实基础1.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奇迹。2.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谋求经济与社会发展、社会现代化。二、列维的现代化理论1、现代化的概念:社会主要使用非生物能源,即非人力畜力而是机械动力。列维认为某一社会使用非生物性能源的比率愈高,现代化程度就愈高。2、现代化的相对性与现代化的特征列维认为现代化与非现代化是相对的。提出“较现代化的社会”与“较不现代化的社会”的划分。“现代
12、化社会”与“ 非现代化社会 ”在社会结构方面的特征:(1)现代化社会的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教育组织等专业化程度高,而非现代化社会的专业化程度则比较低;(2)在现代化社会,由于专业化程度比较高,诸系统相互依存,功能是非自足的。而在非现代化社会,亲属群体和近邻共同体的自足性比较强,缺少功能的分化;(3)在现代化社会,伦理具有普遍主义性质,而在非现代化社会,由于家庭亲属的社会关系比较密切,伦理具有个别的性质;(4)现代化社会的国家权力是集权但不是专制的,而非现代化社会的国家权力如同封建制一样,即使在权力比较分散的情况下,其性质仍然是专制的;(5)现代化社会的社会关系是合理主义、普遍主义、功能有限和感
13、情中立的,而非现代化社会的社会关系是传统的、个别的、功能无限和具有感情色彩的;(6)现代化社会有发达的交换媒介和市场,而在非现代化社会,交换媒介和市场尚未发展起来;(7)现代化社会具有高度发达的科层制组织,而在非现代化社会,即使有科层制组织,也是建立在个别的社会关系之上的;(8)现代化社会的家庭向小家庭发展,其功能也日益减少,而非现代化社会的家庭结构是多样化的,家庭功能是多重的。3、社会结构关系的模式变量模式变量:是指任一社会内行动者角色期望中价值取向的选择模式。列维提出的六对模式变量如下:(1)认识方面,理性的对应于传统的;(2)成员关系标准方面,普遍主义的对应于特殊主义的;(3)实质界限方
14、面,功能特定的对应于功能混同的;(4)情感方面,回避的对应于亲近的;(5)目标定向方面,个人主义的对应于对他人负责的;(6)社会分层方面,分层的对应于非分层的。三、艾森斯塔德的现代化理论研究的重心:从论证现代化的必然性、普遍性以及现代化的特征转移到现代化的挫折与问题上来。1、现代化的中心问题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是体制变革和新的因素持续增长的过程。 “随着现代化而产生的关键问题,乃是形成中的新社会结构处理这种持续变迁问题的能力;换言之,也就是持续发展的问题,即形成一种能够容纳持续变迁的问题与要求的制度结构。正是这一点,构成现代化的中心课题与挑战。 ” 2、转型能力的概念及其解
15、释力转型能力:应付和解决由结构分化和社会流动所引起的各种问题的制度结构的形成能力。他用转型能力来解释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成功以及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挫折与艰难。艾森斯塔德认为,自我转型的现代化国家在大规模的工业化开始以前就形成了中央集权的近代民族国家以及有活力的民间社会。这种结构特征的国家可以和平地、渐进地根除自身的局限性,通过社会动员、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方式进入现代化持续增长的阶段,从而满足大众和各个集团不断增长的愿望。顺应型的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动员是突然的和极其快速的,政治、生态、教育等领域的分化过程和社会动员过程比在工业和经济领域更快和更强烈。这些国家的大众受发达国家的示范作用的影响,强烈要求改
16、变贫困与落后的现状。但是,弱小的经济与工业基础以及既有的社会结构与制度又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艾森斯塔德认为,这一结构性矛盾决定了,后进国家很难避免冲突、对抗,容易造成现代化的挫折、甚至中断。四、英格尔斯的个人现代性理论英格尔斯不像以往的社会学家仅仅停留在对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领域的研究,而是侧重于研究个人的现代性。1、个人现代性对于现代化的重要性个人可以能动地作用于社会。一个现代社会要有效地发挥作用,它的人民必须具备某种品质、态度、价值观念、习惯和意向。国民的现代性构成了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之一。此外,个人现代性对于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还在于,个人现代性构成了现代化的目标。现代化迫求经济发展,其根本目的
17、还是为了人的发展与人的解放,而个人现代性体现了人的解放与人的发展的要求。2、个人现代性诸特征“现代人的性格,如在我们研究中所示,可总结为四个主要标题,他是一个信息灵通、参与的公民;他拥有相当明显的个人效率感;就他与传统影响力之间的关系来说,他是非常独立且自主的(特别是当他对如何引导私人事务、作出基本决定时) ;同时,他对新经验及新理念,却易于接受,易言之,他心胸是相当开放的,且在认知上有较大的弹性”。概括出个人现代性十二方面的特征:(1)乐于接受新生事物;(2)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与变化;(3)头脑开放,尊重不同看法;(4)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5)注重效率、效能,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
18、;(6)注重计划;(7)尊重知识,追求知识;(8)相信理性及由理性支配下的社会;(9)重视专门技术;(10)敢于正视传统,不唯传统是从;(11)相互了解、尊重与自尊;了解生产及过程。3、促成个人现代性的因素个人的现代化性是他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个人从社会中习得的成果。对个人现代性起较大影响和作用的因素是:(1)教育。学校教育无疑是促成个人现代性的强有力因素,但它的作用不应该无限夸大;(2)工厂工作经验。现代的大规模生产企业中的工作经验是促成人向现代转变的重要因素,特别在人们成年之后的人格朝现代化方向转变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英格尔斯特别指出,工厂工作经验对农村学生的和受教育较少的人产生的
19、影响力,大于对城市出生且受教育较多的人;(3)大众传播媒介。(4)大规模的科层组织。(5)农村合作社。农村合作社对参与其中的农民的现代化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力;(6)父亲的教育、家庭的环境。虽然父亲的教育、家庭环境的熏陶对个人现代性形成的直接影响不大,但它们的间接影响是重要的。五、现代化理论与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现代化理论在不发达国家现代化问题上五个方面的观点:1、在发展阶段上,现代化理论认为非西方不发达国家处于“传统社会”阶段。2、在非西方不发达国家落后的原因方面,现代化理论将之归因于其社会内部的“传统性”。3、现代化理论强调现代化并不是只有在西方才能产生的现象,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输入”西方的物
20、质文明、制度与价值观念也可以实现社会现代化。4、在发展模式上,现代化理论认为,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非西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样板。5、现代化理论大多强调人们的价值观在决定社会类型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价值观的转变是社会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六、评论1、现代化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启示首先,它告诉我们必须正视发展中国家的自身存在的“传统性”。其次,现代化理论告诉我们,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它对先进国家的学习与借鉴。2、对现代化理论的批评许多批评者指出,现代化理论的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二元对立的理论模型过于简单武断。其次,左派学者认为现代化理论把不发达国家落后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其社会内部的“传统性
21、”是不公正的。再次,许多批评者指出,现代化理论给发展中国家推荐的是西方化的道路与模式,这一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上将会招致失败。最后,现代化理论提出了社会发展目标及发展道路,但对发展过程和发展机制却很少论及。第二节 依附理论一、依附理论出现的背景(发展线索)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进口替代战略明显失败,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日益严重,沉重的债务、社会的贫困与不平等的加剧,保守的政治结构,人口问题以及越来越大的技术差距使不发达国家陷入于严重的危机。二、依附理论概述1、依附理论的三个基本概念“依附”、 “都会”和“卫星” 。关于依附,巴西学者多斯桑托斯认为, “所谓依附,我
22、所指的是若干国家的经济受到它们所依从的另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扩张的制约。当有些国家(主宰国)能够扩张和自力更生,而另一些国家(依附国)只不过反映这种扩张时前者的扩张对后者当前的发展要么产生积极的影响,要么产生消极的影响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以及这些国家和世界贸易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就采取了依附的形式” 。依附概念是依附理论的核心:不发达国家是卫星国家,发达国家是都会国家,由于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受发达国家经济的主宰和控制,因此不发达国家的发展“依附”发达国家的发展。依附论的另外两个重要概念是“都会”和“ 卫星”,有时叫做“ 核心”与“边陲”,或者“中心”与“外围”。依附论认为,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
23、,发达国家是都会,而不发达国家是卫星,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结构关系是都会与卫星式的结构关系,即发达国家控制和剥削不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依附于发达国家,接受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控制。依附论还运用都会与卫星的概念进一步分析不发达国家内部的结构关系。2、 依附的形式多斯桑托斯认为历史上有三种依附形式。 (1)殖民式依附,即商业、金融资本借助殖民主义政府的力量,实现贸易独占以及对被殖民国家中土地、矿产、人力的殖民式独占。 (2)金融与工业的依附,即发达国家用巨额资本投资于不发达国家,生产核心国所需的原料和农产品。在这种情况下,边陲国家发展出单一化的、特殊的生产结构。 (3)以跨国公司为主要特征的新的依附
24、形式,即跨国公司在不发达国家中的投资与生产构成了这些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新的依附形式。三、依附理论的内容1、弗兰克的依附理论(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性质资本主义向世界经济中不发达的外围扩张导致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中心与依附性外围这种形式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控制与剥削、不发达的外围国家对中心国家的依附为主要特点。(2)发达资本主义与其外围国家的关系发达资本主义与其外围国家是都会卫星的结构关系。在这种结构关系中,卫星国家的经济主要为了满足都会国家的需要,并且受都会的控制与剥削;在政治上,卫星国家的政治机构反映了都会对卫星国家的控制(不管是通过殖民政府
25、还是代理人) 。因此,这种关系实质上是不平等的剥削与被剥削、控制与被控制的依附关系。(3)依附国自身的内部特征世界体系中的都会卫星关系也会反映到依附国的内部结构上,造成依附国内部“复制”出都会卫星关系,因此依附国内部的社会结构也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根本特征的反映。(4)依附的后果依附造成了依附国的不发达与低度发展(underdevelopment) 。低度发展是由于受都会的控制和剥削而产生的社会发展畸形状态。依附国在资本主义体系中的依附性,即它们与资本主义体系的依附性联系是其不发达和低度发展的根本原因。弗兰克进一步认为,西方化过程实际上是被纳入平等的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它与依附是一个相互交织的过
26、程。(5)克服不发达与低度发展的方案不发达国家必须通过民族革命,推翻受帝国主义庇护的统治阶级,实行社会主义,摧毁国际资本主义与国内经济的联系,执行独立自主的发展方针,实现建立一个独立、平等的、工业化的民族国家的目标。第四章 经济发展第一节 经济发展概述一、经济发展的含义与特征1、经济发展的含义经济增长: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入以及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与政治体制的变革而带来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就二者的关系而言,没有增长不可能有发展;但是有增长却不一定有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涉及可量化因素的扩张,而且包括诸如制度、组织
27、、文化等非量化因素变化的过程。经济发展的指标:既包括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等经济总量指标,又包括衡量经济结构变化的指标,还包括诸如收入分配、劳动就业、教育、卫生保健等社会福利指标。2、经济发展的特征(1)经济结构的变动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趋势是: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制造业和服务性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的转换带来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变动。 (2)经济发展是一个包括大多数人参与和分享的过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得到明显的改善。 (3)经济发展还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的和文化的体制变革过程。经济发展不但涉及到经济因素,还涉及到非经济因素。
28、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现状与主要特征1、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首先,发展中国家的传统经济仍占较大比重。此外,初级产品仍是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二元经济结构: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 。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2、发展中国家生产率水平较低(资本、劳动、技术、管理的结合)3、低收入水平(人均收入低;较高的贫困率)4、人口增长率高,就业不充分#第二节 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因素一、经济因素1、资本,这里的资本指的是货市资本和以机器、设备为主的物质资本2、人
29、力资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许多人才资源方面的问题:人口的过快增长对人力资源的利用和质量的提高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大量的人才资源不得其用,变相闲置;大量的劳动者素质太差,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3、技术(指的是与生产工艺有关的有用知识)技术进步有两个不同的途径:本国人的发明和创新;引进和输入。对于后发的工业化国家来说,能否成功地引进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发展中国家首先必须通过社会变革加强有效利用技术的国家能力与社会能力;其次,必须通过发展教育和培训提高消化和掌握先进技术的能力;最后,实行“适宜技术”的战略,引进与本国劳动力状况、教育和知识水平及环境相
30、适应的技术,使技术引进与本国的实际需要相结合 二、制度因素1、社会制度变革 经济发展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制度的差距。从制度的层次看,有基础性的制度和次级社会制度。基础性制度对经济发展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落后国家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它们必须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社会政治制度。2、有效的政府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怎样做才能够称得上是有效的政府?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的建议是:首先使政府的作用与能力相符,确定政府的基本任务与职能。世界银行的这份报告认为,政府的基础性的职责是:建立法律基础;保持非扭曲性的政策环境;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保护承受力差的阶层;保护环境。在基础性职能之外,政府不必是
31、唯一的提供者。世界银行的这份报告还认为,要使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做到有效和有活力,必须建立三种基本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法治;更大的竞争压力;更广泛的民众参与。 3、社会文化因素文化价值因素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不过,文化因素的影响不是直接的,更不单独地对经济发挥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重要的是不固步自封,走向文化开放与融合,使其自身的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得以转型和再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浩浩潮流。第三节 经济发展阶段、模式与战略一、经济发展阶段1、部门学说费雪和克拉克的部门学说。他们把生产区分为第一级生产、第二级生产和第三级生产。一国首先从初级生产开始。当基本生活必需品被满足以后,
32、资源就转移到制造业或第二部门。最后,由于收入提高,更多的闲暇和日益饱和的制成品市场,资源就转移到服务业或第三部门。 2、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罗斯托认为,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要经过传统的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起飞、向成熟推进、高额群众消费时代和追求生活质量这六个阶段。(1)“传统社会”主要特点是:科学技术发展极其缓慢,且未与生产结合起来;生产力水平低下,只能把传统农业作为主导产业。(2)“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 阶段:是“一个社会自己准备或者外部力量使它准备作持续增长的过渡时期”。特点是:新的科学和技术正在应用于农业和工业;正在发生一种具有决定意义的政治变革建立一个有效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
33、家。西欧大约在 17 世纪和 18 世纪初期进入这一阶段。(3)“起飞”阶段是经济增长的巨大分水岭。净投资正在上升,通常达到国民收入的 10%的水平;产生了主要的新工业部门(主导部门) ,起飞的开始都源于一个特殊的刺激,它可以是技术创新,也可能是政治革命。(4)“向成熟推进” 阶段,是一个现代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持续进步的时期。新主导部门逐渐代替起飞阶段的旧主导部门,从而导致起飞过程不断重复;农业生产率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农业劳动力逐步降低到劳动力总量的 20%;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和政治也发生了变化。(5)“高额群众消费” 阶段的特征是,主导部门转移到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方面,社
34、会的主要注意力则从供给转到需求,从生产转到消费。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消费阶段的国家(6)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是发展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主导部门是以公共服务业和私人服务业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部门。二、经济发展模式1、市场经济模式 市场经济模式又称“早发内生型工业化模式”。英国是这种发展模式最早的典型。在当代,美国被认为是自由市场模式的典型。主要特征:(1)实行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如何配置,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商品生产出来以后人们如何得到它等问题,主要依靠供求力量和市场来解决。(2)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有限的,并且不是任意的。(3)以私人产权的存在和得到保障为基础。在这
35、种模式里,私有经济是主体部分。(4)私有企业、企业家和个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2、不完全市场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又称“后发外生型工业化模式”。它最早的典型是日本。这一模式的基本特征表现为:(1)工业化和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外生的;(2)政府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3)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3、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模式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模式又称“大规模超高速发展重工业模式”。这种模式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它的典型是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主要特点是:(1)实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即社会几乎所有的资源都要收归国有,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私人拥有生产资料是非法的、不允许的;(2
36、)国家替代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即有关生产、投资、分配等重大决策由中央政府机构作出,中央政府机构的命令或指令通过计划文件层层下达给下属单位,并由上级和计划机构指导和督促下级贯彻执行;(3)高积累、高速度地优先发展重工业。三、经济发展战略平衡增长战略与不平衡增长战略1、平衡增长战略所谓平衡增长,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工业或国民经济各部门全面发展,以此带动经济发展。2、不平衡增长战略不平衡增长战略的主张者以艾伯特赫尔希曼等人为代表。赫尔希曼指出了平衡增长战略的不可行性,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它产业的投资,带动
37、其它产业的发展。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替代战略1、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战略是指以替代过去依赖从国外进口工业品为目标,在相应的保护政策扶持下,建立和发展民族工业,生产自己所需要的工业制成品以代替进口的战略。世纪年代开始,拉美一些国家首先采用这一战略。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必须实行保护政策扶持进口替代工业。优势:比较充分地利用了国内资源与市场,使自己的民族工业初步地建立起来,制造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它也符合新兴民族国家谋求自主发展的需求。缺陷:保护政策使国内工业缺乏竞争的压力和技术革新的动力,从而损害了国内工业的发展。2、出口替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是面向世界市场,发展制成品出口工业的战略。由于它是以制成品出口
38、替代以前的初级产品出口,所以称为“出口替代战略”。实行出口替代战略也需要政府实施保护政策。出口替代战略的贸易保护政策需要实行双向保护政策,即对必需的资本品进口实行减免税收政策和对出口产品实行免税等政策。在产业倾斜政策上与进口替代战略类似,对出口加工产业实行各种扶持政策。优势:能较好地发挥本国自然资源尤其是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克服进口替代战略经济内向化和受国内市场限制的不足。同时由于出口替代必然要实行本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因此有利于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机制的完善。在增加就业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方面,出口替代战略的效果比进口替代战略更好。不过,出口导向工业战略也有其局
39、限性。第五章 政治发展(小题)一、政治发展的涵义、主要观点1)阿尔蒙德:一是政治结构的分化。二是政治文化的世俗化。三是政治决策能力和贯彻能力的提高。2)亨廷顿:政治发展是与政治现代化相区别的独立的变化过程。政治现代化是指权威的理性化、政治整合、政治结构分化与功能专门化、广泛的政治参与,而政治发展是指政治组织与程序的制度化和民主化。3)路辛派伊:政治发展是指平等、政治系统能力提高以及政治系统结构的分化。政治发展被概括为三个方面的趋势,即在与政治体系的关系中,个人的平等地位提高了;在与环境关系中,政治体制的能力提高了;在政治体制内部,制度和结构的差异提高了。4)达尔:政治发展是建立一定技术经济发展
40、水平上的民主政治制度。其动力和途径是政治多元化。要建立民主政治制度,除了实现三权分立以外,还需要多元的社会体制,形成相互独立的多元的权力中心。我国有些学者认为,政治发展由于受经济水平、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及其他社会条件的影响与制约,不同国家的政治发展方向与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指的是从传统政治走向现代民主政治的过程或结果。沃德:现代化政体具有下列特征:政府组织高度分化和功能专门化;政府结构之间高度融合;制订政策的理性和世俗倾向;政治和行政能广纳意见,具有高度效能;人民认同历史、土地及国家,并具有效能感;人民普遍对政治有参与的兴趣,虽不必然是参与决策;依据成就而非身份
41、关系分配政治角色;基于世俗和非人情的法律制度行使司法和规范技术。二、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民族国家的建立民族国家必须具备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其一是人民、领土和主权,其二是国民共有的文化与心理。除此之外,民族国家还应实现政治一体化,即在国家之内建立统一的决策机构,最高的中央权力在各个地方都具有权威性。、法治秩序法治,即法律的统治或法律主治,是以良法为依据和准则治理国家而形成的一种稳定有序的社会状态。法治的基本原则是,法律具有最高性,从应服从法律并由法律统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的目的是正义本身;法律保护公民的权利与自由;政府必须在授权的范围内行使职权;司法部门独立行使司法权等。法治是宪政民主的基
42、石,能够有效地制约政治权力,克服权力的专制,预防和遏制权力腐败,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弘扬公民意识与公民文化,保障政治稳定和政治制度化,从而有力地促进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有效能的政府政府效能是指政府活动的功效与能量,是政府能力的外化。政府要实现的基本效能有:政治效能。经济效能。文化效能。社会效能。高效能政府能够通过法律、政策的制订与实施有力地推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渠道试图影响政治决定与政治过程的行为。政治参与实质上是社会各集团、各阶层分享政治权力。就政治发展来讲,政治参与能够使政治体系的政治录用达到开放与公平,能够使公民的利益与需求得到有效表达,从而
43、有助于政治稳定。此外,政治参与推动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和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健全。三、发展中国家政治体制类型1、民主政治体制民主政治体制主要特点:政治权力扩大到全体成年公民,建立了完善的政党制度和选举制度,每个成年公民均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府由全体成年公民选举产生,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有限的权力,并受到公众和媒体的有力监督;国家在横向权力结构上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机制,在纵向结构上实行分权或基层自治制。2、传统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传统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一般没有建立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国民没有参政权。虽然某些国家实行了选举,但只限于对没有多大的权力的立法机构的选举;政治权
44、力在王公贵族、城市利益集团和部落上层人物中分配;政治的统治者国王、埃米尔等,实行世袭制或由王位委员会推选产生;行政权和主要的立法权集中于国王,立法机构不独立,隶属于国王,起咨询作用。3、 威权主义政治体制威权主义政治体制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历过或正在实行的一种体制,其形式有军人政权、一党控制、不受监督的总统制等。实行威权主义政治体制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控制了公民的参政活动,禁止或限制政党活动,并牢牢控制了宣传舆论工具;政治的主体是军人、官僚、党的领袖;政治权力高度合一,集中在行政结构,权力不受监督,政治腐败盛行。四、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危机与挑战1、认同危机:不少发展中国家仍然存在的的认同乃是
45、对部落、种族、宗教、语言、团体、的认同,而非对民族国家的认同。2、合法性危机:即指统治权威的合法性得不到认同所造成的危机。3、命令贯彻的危机:有些国家中央政府的行政命令与政策却很难地贯彻到基层。4、参与危机:指社会各集团、各阶层及民众的政治参与造成现行制度的紧张与政治局势的不稳定。5、整合危机:涉及到统合民众政治参与和政府绩效二者之间关系所产生的问题。一方面,随着民众政治参与的扩大,民众对政府提出了越来越多的利益与权利诉求。针对这些诉求,政府不得不加以回应与解决。另一方面,政府的能力与政府的效率决定了政府很难有效整合与回应民众的各种需求。6、分配危机:指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面对民众对财富和福利分
46、配的诉求,国家和政府不能有效地回应而导致的危机。五、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启示1、 民主是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核心目标与价值。2、 政治稳定、政府能力与政治制度化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3、 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是艰难和曲折的。首先,为数不少的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尖锐的民族、种族、部族矛盾和宗教纷争。其次,发展中国家经济和文化的落后制约了政治发展进程。最后,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外生性和突进性的特点决定了其政治发展是艰难而曲折的。第六章 文化发展(小题目)1.文化发展:文化的进步,文化的进步指能使人类更能动、更好地适应环境的社会变迁。2.文化现代化:特指近代以来在现代化浪潮的影响下,文化从传统农业文化向现代
47、工商文化转变的过程。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知识体系的科学化;二是文化的世俗化;三是理性化。文化发展的途径:文化发明;文化传播(单向传播模式、双向传播模式、循环传播模式、中介传播模式) 。3.文化传播:指文化特质、文化元素或文化模式从一个社会传递到另一个社会,从一个区域扩散到另一个区域的文化流动与文化采借现象。4.理性化理性:理性最基本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指人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这一点来看,理性意味着逻辑一致性,意味着人的认识要经过逻辑推理和实证观察的检验。二是指人理智的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能力,韦伯认为理性行为与价值和信仰导向的行为、感情导向的行为已经传统导向的行为有最本质的差异。理性化:是韦
48、伯用来解释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核心概念。理性化就是以理性的原则指导信仰、行动和构建社会。在韦伯看来,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理性化的过程与结果。理性化的主要表现:信仰和生活态度的理性化;行动的理性化;社会制度的理性化5.世俗化:世俗化是与宗教化相对应的概念。在近代以前人及人类往往会受到宗教的控制和束缚。自文艺复兴开始,西方首先开始摆脱宗教的统治和控制,倡导人性与自由,转向现实的世俗生活。人们通常将这一转变过程和走向称为世俗化。特征:现实性;理性化;功利性;享乐性;世俗化与文化发展6.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发展现状:教育事业相对落后;文化双元性特征明显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指由西方近代文化的扩张和
49、工业文明的传播硬气的发展中国家文化变迁。文化整合:是不同文化相互吸收、整合而趋于一体化的工程。 (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整合)第九章 社会发展战略第一节 社会发展战略概述一、社会发展战略含义及特征1、 发展战略: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为促进社会发展所进行的带有全局性、整体性、方向性的筹划和部署。发展战略一般包括战略目标,为达到这种目标所规定的战略任务、战略步骤,应采取的战略方针和措施等。2、特征 1)全局性。2)长远性。3)系统性。4)阶段性。5)稳定性。二、发展战略的演变1、演变过程经济增长战略协调型发展战略基本需求战略以人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2、 演变趋势与特点1、 从模仿照搬到自主创新;2、 从急于求成到实事求是;3、 从追求经济增长到追求全面发展;4、 从以 GNP 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5、 从关注“代内人”到关注“代际人” ;三、发展战略的分类第一,从宏观时序安排方法上来说,发展战略有经济优先发展战略、满足基本需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第二,从平衡的角度看,可分为非均衡发展战略与均衡发展战略。第三,从发展动力或条件来分,可以分为市场化改革的战略、以开放促发展的战略、非均衡发展与均衡发展相结合的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