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迅文章过于深刻就要删除? 陈庆贵 开学了, 拿到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的老师们发现, 课本出现了不小的变化:30 篇课文中, 9篇被更换, 单元顺序也做了较大调整。删掉的课文包括鲁迅先生的 风筝。 各类版本中小学生语文教材中删掉鲁迅文章已是旧闻。 然而, 删就删吧, 硬要说 出些牵强附会的道道, 实在让人不爽。其实, 到底删掉鲁迅文章基于何种动机, 自始, 国人大抵就不太关注, 反正“存在就是合理”。 如果相关专家非要一口咬 定删掉的理由, 是因为先生文章“过于深刻”则难尽服人, 至少我是不敢苟同 的。 以删掉的鲁迅文章风筝说事, 学生认为“没有风筝了, 学起来就简单多 了”纯属正常, 这是人趋
2、易避难的本能。而某中学语文组长认为:“这篇文章需 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里去理解,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 确实不太好掌握。 ”我 不禁请问, 人人一读就懂, 还需要老师授课讲解干什么? 某青年作家认为:“删除鲁迅的一些作品, 我认为是正常的编辑思路。”其观点 是, 初中的孩子, 大部分还停留在语言基础训练以及修辞训练上, 接触的内容 不宜过于深刻, 重在接地气、有常识、有趣味。鲁迅的很多文章是他 40岁以后 写的, 内容不适合初中生阅读。“伤逝祥林嫂等文章, 不是孩子们能感 知的。 ”其认为, 鲁迅是以一个成年人价值观来评价世事, 鲁迅种种好, 应该是 成年后才能体味。我想诘问的是, 阅读文章难
3、不成要根据作者、读者的年龄对号 入座吗?须知, 鲁迅文章是公认的且经过时间检验的大师经典, 阅读经典难道也 要加年龄限制吗?我想说的是, 阅读经典是没有年龄限制的;即便是成人, 阅读 经典也未必能够一遍读懂。 以阅读红楼梦为例, 1954年, 毛泽东在杭州对摄影记者侯波说:“你要看五 遍才有发言权。”1955 年, 毛泽东问谭启龙读过几遍红楼梦, 谭说读过一 遍, 毛泽东说:“读过一遍没资格参加议论, 你至少要读五遍。”1959 年水静对 毛泽东说读过三遍红楼梦, 毛泽东说:“读三遍不够, 至少要读五遍以 上。”1973 年, 毛泽东接见许世友, 问他看没看过红楼梦, 许说看过, 毛 泽东说:
4、“红楼梦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 要坚持看五遍。”因为他多次提出 至少要读五遍, 很多人响应这一“号召”, 使红楼梦得到更广泛的流传并走 向大众化, 评红、谈红成为群众化活动, 促进了经典的传播。 事实上, 中小学课本选择鲁迅文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更多的动机在于国民性 启蒙, 在于养成国人思考习惯, 在于倡导和示范未来作家的思想含量和责任担 当。一个不争事实是, 多年来, 在“玩的就是心跳”“痛并快乐着”“娱乐至 死”的全民娱乐思潮熏陶下, 不少国人丧失思考习惯, 不少作家作品缺失思想 深度, 鲁迅当年剖析痛击的“国民性”, 有的非但阴魂不散, 反而变异出新的种类。中小学教育应当做的, 当然不是过度迎合娱乐思潮而游离于思想边缘。由 是, 以思考、解剖、深度、启蒙为旨归的鲁迅式经典, 非但不应减少, 而是应当 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