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年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

上传人:tangtianxu1 文档编号:3000762 上传时间:2018-10-01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2015年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2015年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2015年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2015年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学科 数学 课题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课型 新授 课时 1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3、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2、 在建立 1 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 尺子、小剪刀、回形针、棱长 1 厘米的正方体。教学步骤 个性化设计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情境设置,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师:今天是

2、新学期的第一天,大家桌面上都摆着崭新的数学课本,你知道你的这本数学课本有多长吗?(让学生分成两组测量,可以用学生准备的东西比一比,量一量。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在刚才的实际测量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 6 颗回形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 1 根铅笔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 2 把小刀那么长。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数学课本的长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师生交流中得出结论:虽然都是测量数学课本的长,但是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所以量出的长度也不同。师:要想准确地量出数学课本的长应该怎么办?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经常用到什么工

3、具?(尺子)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在黑板上贴出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赤字上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分别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是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也就是几厘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1、认识 1 厘米。(1)在直尺上找。师:那么你知道 1 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师生共同交流得出:首先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 ,从刻度 0 到刻度 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师: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 1 厘米,你还能

4、找到哪段是 1 厘米吗?学生思考后交流得出:直尺上从刻度 1 到刻度 2、从刻度 2 到刻度 3都是1 厘米。师: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 1 厘米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2)在生活中找1 厘米。师: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 1 厘米,下面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3)用手比。师:小朋友们,你现在知道 1 厘米有多长了吗?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 1 厘米?再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 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厘米有多长)2、认识几厘米。师:我们知道 1 厘

5、米有多长,那 2 厘米、3 厘米又是多长?(启发学生发现从刻度 0 到刻度 3、从刻度 4 到刻度 7都是 3 厘米,让学生比划出 3 厘米,5 厘米,10 厘米大约的长度)师: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 2 厘米长吗?(从 0 到 2)从刻度“0”到哪儿是 3 厘米长吗?(从 0 到 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本练习一的 13。1、第 1 题,看一看,填一填,让学生说一说这支铅笔的长度为什么是 8 厘米。2、第 2 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分别量出 3 厘米、5 厘米、10 厘米的纸条,并把它剪下来。3

6、、第 3 题,让学生用尺子分别量一量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墨水的高。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学生交流后强调: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初步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 0 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有段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五、布置作业。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子量。可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认识厘米,用厘米量1 厘米,2 厘米,3 厘米,5 厘米教后反思学科 数学 课题 认识米和用米量 课型 新授 课时 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

7、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直到 1米100 厘米。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2、 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 米尺、软尺、绳子教学步骤 个性化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提问学生自己的那个手指的宽是 1 厘米。 新|课| 标|第|一 |网2、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的结果。3、让学生自己估计一下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再让学

8、生用尺量一量,并把结果告诉大家。4、让一名小朋友用厘米尺量黑板的长,另一名小朋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1、认识米。(1)感知 1 米的实际长度。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就是前面讲的米尺。它的长度是 1 米。让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米尺,和自己的学生尺比一比,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进行验证)刚才我们认识了米尺,

9、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 1 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想,1 米有多长?(可以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 1 米的长度,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 1 米等方法来记住 1米的长度)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米。(学生交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 1 米、2 米、3 米的长度给大家看。(2)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新|课| 标|第|一 |网师:刚才大家认识了米,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师:这条是 1 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

10、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100 厘米)小结:1 米也也就是 100 厘米。(板书:1 米100 厘米)2、用米量。(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较长的距离。(2)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每条绳子的长度。小结: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一直量到物体的另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准确。三、巩固练习。1、课本练习一的第 4 题。同桌互相帮助,测量自己的身高是几米几厘米,老师巡视,并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2、课后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测量教师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宽,讲台的长

11、、宽,并把它记录下来。四、课堂小结。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在共同交流中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 1 米100 厘米)五、布置作业。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量。课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认识米和用米量1 米,2 米,3 米,5 米 1 米100 厘米教后反思学科 数学 课题 认识线段 课型 新授 课时 1教学目标1、 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认识线段的特征,并体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2、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的长

12、、能用刻度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具准备 尺子,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吸管、铅笔、绳子。教学步骤 个性化设计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出示一幅图,上面有很多路有直的弯的。师: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1、认识线段。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直尺、直的弯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13、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自由发言)小结:像这样直直的线,我们就叫它线段。每条线段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的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表示线段的端点。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2、找线段。师: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并说一说、评一评。 )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学生区分哪些是线段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二、自主探究,量画线段。1、量线段。师:线段可以量度吗?让学生量一量课本上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测量操作,并引导学生评价他的测量方法。小结量法:

14、先把尺子上的 0 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师出示两条同样长的线段(位置摆放不同) ,让学生估计这两条线的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学生自由发言后,让学生通过用尺子测量验证。2、画线段。(1)任意画一条线段。师:刚才我们学会了怎么量线段,那你们会画线段吗?(2)画指定长度的线段。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来画一条线段,你们会吗?让学生画 3 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让几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学生操作后汇报。并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强调:不管用哪种方法画线段,一定要注意按住直尺,在话线段的过程中,要保证尺子不移

15、动,并用笔尖紧贴着直尺把线画直。(3)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 5 厘米长的线段,画好后,让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所画线段是不是 5 厘米。三、巩固练习。1、下图有 3 个点,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并量出线段的长度。2、画一条比 4 厘米长 2 厘米的线段。四、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师生交流后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征,还有如何量一条线段的长度,及画线段。五、布置作业。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认识线段教后反思学科 数学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课型 新授 课时 1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2、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

16、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2、 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教具准备教学步骤 个性化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大家看学校先安排哪几个班级去参观?(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师:4 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 70 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呢?(小组讨论)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二

17、(1)班和二(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列出算式:3630和 3534小结: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1、教学例 1:3630先引导学生进行口算,验证二(1)班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学生汇报:(1)用口算 303060,60666 没有超过 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2)想 403070,3630 肯定比 70 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师:那么 3630 还可以怎么算?你会用竖式进行计算吗?我们可以先借助好朋友小棒来摆一摆。(

18、1)以小组为单位摆小棒,探索 3630 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摆小棒过程中,老师进行巡视指导。汇报时,让个别小组到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摆放,重点让学生理解在摆放过程中,整十根与整十根合并。(2)对照小棒摆法知道写竖式的方法。让学生结合小棒摆法列竖式。学生试着计算后,让个别学生板演。小结:先写 36,在 36 的下行写 30,要注意在十位上写的 3 要与上一行十位上的 3 对齐,也就是十位对十位,个位对个位。(3)计算。(4)做一做。出示课本第 9 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注意帮助列竖式计算有困难的个别学生,适时进行辅导,然后请个别学生板演,集体订正。2、教学例 2:3534(1)先引导学生

19、进行口算,验证二(3)班和二(4)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学生口算后进行汇报展示。(2)师:那你们会列竖式进行计算 3534 吗?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进行计算。汇报展示时,先让个别学生板演,然后说说竖式计算过程。板书出示: 十 个3 5 3 46 9最后再次强调在列竖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三、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练习二的 12。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老师要注意巡视,帮助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交流后强调,今天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五

20、、布置作业。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363066 353469十 个 十 个3 6 3 5 3 0 3 46 6 6 9教后反思学科 数学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课型 新授 课时 1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方法。2、 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3、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教具准备 小棒、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 个性化设计一、情境导入。师: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在“参观博物馆”时学了哪些知识吗?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不进位加

21、)要注意什么?(课件出示“参观博物馆”画面)回答后板书: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参观博物馆”画面,直接提出问题:二(1)班和二(3)班的同学能合乘一辆车吗?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635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 3:3635(1)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然后让学生拼摆小棒。学生小组内摆小棒,并请个别小组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展示,老师适时跟进,进行必要的帮助和辅导。先摆 3 捆小棒,旁边摆 6 根小棒,然后在下面 3 捆和 5 根小棒,分别对齐,要求出这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应该怎么办?先加哪一部分?师:现在整捆的小棒共有几捆?(7 捆)怎么得来的?(再次让学

22、生体验到因为满十根捆成 1 捆的过程)师:现在单根小棒还有几根?(1 根)为什么?那现在所有的小棒有几捆几根?(7 捆 1 根)小结:在摆小棒的过程中遇到满十根小棒就可以把这十根捆成一捆。(2)列竖式计算。师:通过刚才的摆小棒,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刚才摆的过程列竖式算一算,该怎么算?学生回答,列出竖式:3 6 3 5组织学生讨论:从哪一位开始算?个位 6 加 5 得 11 怎么办?如何向十位进1,个位上怎么写?讨论后进行集体反馈。(老师重点指导学生“进 1”时“1”的写法,并强调在计算十位上的数相加时,别忘了进位上的“1” )板书竖式计算过程3 63 1 57 1师:根据上面的计算,二(1)班和

23、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3)比较总结。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比较:例 3 和上节课的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回答后,引导归纳总结如下: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都可以从个位加起。不同点:例 3 出现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2、学生尝试练习,出示课本中相应“做一做” 。学生计算完,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结合具体题目的计算,说一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师:能不能从十位加起?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三、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练习二的第 34 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老师要注意巡视,帮助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四、课堂小结。今天我

24、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重点强调: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五、布置作业。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新|课 |标 |第|一|网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3635713 63 1 57 1教后反思学科 数学 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 课型 新授 课时 1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2、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概括能力及迁移类推能力。3、 结合情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教具准备 小圆片,课件。教学步骤 个性化

25、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谁知道 2008 年的奥运会在那举办?(北京)师:我国北京在全世界申办 2008 年奥运会的 4 个有名的城市中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成功,这不仅是申办成功,还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综合国力,所以全国亿万人民都为此欢呼。(播放我国成功申办 2008 年奥运会后全国欢庆的录像)师:你收集了那些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学生交流后,老师出示“北京赢了”画面及票数统计图。师:说说你从那看出北京赢了?你能提出有关数学的问题吗?学生可能会出现: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巴黎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遇

26、到这类用加法解决的问题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解决问题,同时复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加法。特别要提醒学生围绕“从哪儿知道北京赢了” ,从而提出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几票?巴黎比北京少得几票?师:那我们先来解决“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几票?”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列式?(5622)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特点,引出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二、新授。1、教学例 1:5622(1)引导学生口算。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先进行口算。如:先用 502030,624,304 或 562036,36234 等。(2)引导学生摆小圆片,理解算理。以小组为单位在数位顺序表上摆圆片,边摆边演示,十位上的 5 个圆片表示多少?个位上

27、的 6 个圆片表示多少?要从 56 里减去 22 该怎么办?强调从个位上的 6 个圆片中去掉 2 个圆片,从十位上的 5 个圆片中去掉 2 个。(3)竖式计算。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进行竖式计算。计算后进行交流展示(板书)5 62 23 4引导学生看课本并思考,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师生共同小结: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一样,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再减,并从个位减起。2、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 19 页“做一做”第一小题。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3、小结。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练习的第 14 题。1、第 1 题。出示题目,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看懂数位上的圆片分别表示什么,划区部

28、分又表示什么,然后再进行竖式计算,注意帮助和辅导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2、第 2 题。学生竖式计算后,重点要让学生对这两个小题进行对比,强调以竖式计算时数位对齐的重要性。3、第 3 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后让学生说一说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4、第 4 题。引导学生观察图示,理解题意,要求出“还剩多少个桃子?”要用原有的桃子减去已经摘了的个数,列出算式,明白为什么用减法计算。然后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五、布置作业。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5622345 62

29、23 4教后反思学科 数学 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课型 新授 课时 1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教具准备 小棒,课件教学步骤 个性化设计一、情境导入。师:昨天我们交流了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我们知道了北京以绝对的优势胜出了。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北京以 34 票的优势胜出多伦多,那么从票数上,你还想了解什么?二、新授。1、教学

30、例 2。出示题目:5618师:你会算吗?先试着算一算,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借助我们的好朋友小棒来帮忙,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学生独立活动后,在小组内交流。板书: 5 6 1 8想一想,先算什么?够减吗?怎么办?引导学生得出要先算个位,但是不够减,可以借助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不够减,可以从十位退一。板书: 4 165 6 1 8说明:从十位退一,可以在十位的“5”上点上一个小圆点,退完后十位上剩下 4;这时个位上变成了 16。然后让学生继续完成竖式的计算。从十位退一后,这样个位就够减了,最后说明竖式的写法:(板书竖式的写法)想一想:从十位减起方便吗?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3)比较。师:比一比例

31、1 和例 2,这两道题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总结得出:例 1 是不退位减,例 2 是退位减。同时把课题补充完成: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师:在进行退位减时要注意什么?2、教学例 3。出示题目:5024引导学生列出竖式,尝试计算,指名板演:5 02 42 6师:(1)为什么要从十位退一?(2)从十位退一后个位怎么减?(3)十位退一后,十位怎么减?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4、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的 57 题。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的 57 题。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了什么?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笔算两位数减法的方法:

32、(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减起;(3)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一。五、布置作业。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5024265 02 42 6教后反思学科 数学 课题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课型 新授 课时 1教学目标1、 使学生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2、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学生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步骤 个性化设计一、复习导入。1、口算。285 5020 179357 628 2912308 4455 6259

33、2、竖式计算。5738 5628 60273、 (1)比 10 多 7 的数是多少?(2)比 20 少 5 的数是多少?二、新授。1、教学例 4。出示课本第 23 页, “全校卫生评比”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交流后进行集体汇报:(1)二(1)班得了 16 面小红旗。(2)二(2)班比二(1)班少 3 面小红旗。(3)三(1)班比二(1)班多 1 面小红旗。(4)四(1)班比三(1)班多 2 面小红旗。老师要即时提问学生,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怎么得到这些结论?可以让学生结合出示的图片进行说明,重点要让学生明白虽然不能直接看出每个班级获得小红旗的情况,但可以从两个班

34、级相互比较中得出结论。师:现在你知道二(2)班获得了几面小红旗?怎么列式?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因为从图中我们知道了二(2)班比二(1)班少 3 面小红旗,二(1)班获得了 16 面小红旗,所以可以用“163”求出二(2)班获得了 13 面小红旗。板书:16313(面)师:刚才求出了二(2)班获得了 13 面小红旗,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你们还能算出别的班得多少面小红旗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后汇报展示。三(1)班获得了 14 面小红旗,因为三(1)班比二(2)班多 1 面小红旗,二(2)班获得了 13 面小红旗,所以可以用“131”求出三(1)班获得了14 面小红旗。板书:13114(

35、面)四(1)班获得了 16 面小红旗,因为四(1)班比三(1)班多 2 面小红旗,三(1)班获得了 14 面小红旗,所以可以用“142”求出三(1)班获得了14 面小红旗。板书:14216(面)师:你还有其他的方法求出这些班级分别获得几面小红旗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2、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 23 页“做一做”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让学生说说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优惠是什么意思?换句话怎样说?(每个球比原来的钱少 8 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现在足球是多少元?(2)优惠后篮球多少元?(3)优惠后排球多少元?学生自己解决。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1)买一个足球和一个篮球现在要多少钱?(2

36、)足球比排球贵多少元?请同学们列式计算。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 1 题、第 2 题。1、第 1 题。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说说题中告诉我们什么?要求的问题又是什么?根据条件,列出算式,并让学生想想为什么用加法。2、第 2 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重点说说“退了 8 张”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减法。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16313(面)13114(面)14216(面)教后反思学科 数学 课题 连加、连减 课型 新授 课时 1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2、 能

37、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3、 培养学生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培养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2、 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提高计算能力。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步骤 个性化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年农场的西瓜丰收了,二年(1)班的同学去帮助收西瓜,他们分小组进行比赛,下面是他们比赛的统计表: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28 个 34 个 23 个二、新授。1、教学例 1。出示:283423,应该怎样计算这道题呢?组织学生讨论,这到连加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分几步算?让学生在组内尝试解答。学生汇报尝试的情况,根据学

38、生回答,教师板书。(1) 2 8 6 2 (2) 2 8 3 14 2 3 3 14 6 2 8 5 6 2 2 3 8 5比较两种书写格式。师:这到连加题,有的小朋友是把两个竖式左右分开写的,有的小朋友把两个竖式上下连着写的,你认为怎么写简便?为什么?教师说明:连加计算有两种书写格式,一种是左右分开写的,另一种是上下连着写的。把两个竖式上下连着写比较简便,以后我们在做连加题时,可采用这种简便写法。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 26 页“做一做”。2、教学例 2。出示主体图仔细观察主题图,了解信息,分小组交流从图中发现的信息。引导学生列出算式:854026(1)组织学生讨论:这到连减题怎样计算?有几种书

39、写格式,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组织学生汇报,老师板书。8 5 4 5 8 5 4 0 2 6 4 04 5 1 9 4 52 61 9师:这道题哪步计算可以不写竖式,直接口算?教师把口算部分用虚线圈起来。教师说明:虚线框中表示能口算的部分,计算时不必写竖式。(2)指导学生看书,第一部口算的怎样写竖式计算。小结:能口算的就可以不写竖式,不能口算的可以写竖式进行计算。(3)师:这道题还可以怎么列式计算?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时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4)引导学生把上述三种解法进行对比,并掌握算法。(5)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 27 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板演,并说明计算方法。3、小结。

40、教师指出:今天学习的是三个数连加、一个数连减两个数的计算,连加、连减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列一个数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加、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同时,在计算中,遇到哪一步能口算的,就用口算。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练习无第 13 题。四、课堂小结。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重点让学生说说三个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五、布置作业。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连加、连减例 128342385(1) 2 8 6 2 (2) 2 8 3 14 2 3 3 14 6 2 8 5 6 2 2 3 教后反思学科 数学 课题 加减混合 课型 新授 课时 1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探索并初步

41、掌握 100 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并学习笔算的书写格式,掌握简便写法。2、 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 掌握 100 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2、 能正确地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步骤 个性化设计一、复习。1、口算。32407 205030 15403604015 16510 108132、竖式计算。362817 652521师:我们已经学过连加、连减笔算有几种书写格式?哪种是简便写法?在计算过程中有口算的怎么办?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教学例 3。师:同学们,你们都乘过公交车吗?你瞧,一辆 5 路公交车缓缓的开过来了。让

42、学生观看课件,出示例 3。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图意:车上原有 67 人,下去了 25 人,又上来人 28 人,现在有多少人?师:你会列式吗?学生列出算式:672528教师说明:像这样有加法也有减法的运算,叫做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加减混合运算。师:像这样有加法又减法的加减混合式题,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自己学习这部分的知识吗?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指名小组汇报板演。(1) 6 7 4 2 (2) 6 7 2 5 2 8 2 54 2 7 0 4 2 2 8 7 0比较两种计算方法,那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小结:加减混合的运算题,在笔算过程中把

43、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还要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2、指导完成课本第 28 页“做一做”让学生用简便写法独立完成,教师要注意巡视检查、并帮助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后,进行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能口算的怎么办?三、巩固练习。指导完成练习五第 49 题。1、第 4 题和第 5 题。这两道题,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比赛完成。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每道题的计算方法。2、第 6 题。出示题目后,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怎样求应找多少元?指名回答。板书算式:5025。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3、第 7

44、题和第 8 题。以小组单位进行评比。看哪一组同学做得又快又正确,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计算方法。4、第 9 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帮助个别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帮助理解什么是横行、竖行和斜行。计算时要求学生能口算要使用口算。5、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进行尝试练习,在里圈找出与外圈相对应的数,使他们的差得 62。本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口算能力。同时渗透对应的数学思想。答案:71962;912962。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五、布置作业。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加减混合车上原有 67 人,下去了 25 人,又

45、上来人 28 人,现在有多少人?672528(1) 6 7 4 2 (2) 6 7 2 5 2 8 2 54 2 7 0 4 2 2 8 7 0教后反思学科 数学 课题 加减法估算 课型 新授 课时 1教学目标1、 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2、 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3、 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 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2、 探究加减法估算的方法,初步形成估算的技能。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步骤 个性化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小朋友们去过超市吗?我们在超市

46、里购物时经常要看商品的价格,出示各种商品:牙刷(1.9 元) 篮球(31 元)书包(39.9 元) 圆珠笔(2.2 元)老师指出:有时我们在买东西时并不需要算得很精确,只需要算出一个大概的数就可以了,比如说,我们可以说牙刷大约是 2 元。你能说出其他几件商品的价格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今天我们就要用这方面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板书课题:加减法估算。二、新授。1、教学例 4。 (1)出示:妈妈带 100 元钱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品:暖水瓶 28 元 烧水壶 43 元 被子 24 元妈妈带的钱够吗?师:要判断妈妈带的钱够不够,需要精确的计算吗?小组合作讨论:应用估算的方法判断“妈妈带的钱够吗?”

47、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后进行反馈。方案一:热水瓶的价格大约是 30 元,烧水壶的价格大约是 40 元,水杯的价格大约是 20 元,这三样加起来大约是 90 元,因此,100 元够了。30402090(元) 9024方案三: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去 70 元,还剩 30 元,买水杯够了。304070(元) 1007030(元) 3024方案四:买热水瓶后大约剩 70 元,买水杯后大约还剩 50 元,买烧水壶够了。100302050(元) 5043对学生发现的不同想法只要正确,老师都要给予肯定。(2)验证。同学们通过估算的出妈妈带 100 元买这三种物品够了,那么这三种物品到底一共多少钱呢?学生列式计

48、算:28452497(元)师:经过计算得出的结果和同学们估算的结果是一样的,说明刚才你们估算的方法是正确的。(3)小结。在你们刚才的判断估算中,有的用到了加法,有的用到了减法,有的用到了连加,有的用到了连减的估算,估算的方法多样,思路不同,最后的判断结果都一样,妈妈带的钱够。总之估算的方法多样,要根据具体题目去选择合适的方法。2、练习。指导完成课本第 31 页“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估算的。三、巩固练习。指导完成练习六第 13 题。1、第 1 题。分小组讨论完成。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进行判断的。2、第 2 题。让学生说说从情景图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理解题意后列式计算。最后让学生汇报,并说明估算方法。3、第 3 题。汇报时让学生说说估算的方法。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到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就可以用今天学习的估算方法来解决我们遇到的一些问题了。五、布置作业。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