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年鲁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总汇.docx

上传人:繁花静 文档编号:2989875 上传时间:2018-10-01 格式:DOCX 页数:154 大小:22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鲁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总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4页
2018年鲁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总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4页
2018年鲁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总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4页
2018年鲁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总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4页
2018年鲁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总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1鲁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总汇社戏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所表现的童趣,理解儿童之间的纯真的情谊。 2、体会课文中各种描写方法,理解这些描写的作用。 3、读写结合,进行描写性作文训练,提高描写能力。 教学思路: 本文篇幅比较长,内涵丰富,尤其文章开头对“社戏”只字未提,初一学生学习起来可能产生困惑。因而如果按记叙的先后顺序组织教学,学生理解有较大的障碍,倒不如,把文章的结尾作为“突破口”,顺“瓜”摸“藤”,反其道而行之,更容易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是美好的,我们在童年经历的件件有趣的事情,听到的各个奇妙的通话,唱出的首首稚嫩的歌谣,直至今天我们都还记

2、忆犹新,都还怀有种种快乐与欣喜。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社戏一文,看看作者对于这段往事是否怀有与我们一样的情感体验。二、新课学习1.自读课文,感知课文 思考作者对这段往事的总的评价是什么?全文最后一段2 22.梳理情节,理清脉络(1)思考: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认识体会?真的这戏就很好看吗?豆就很好吃吗?找出文中描写看社戏的段落,看看这戏是不是很好看。(在梳理情节脉络的基础上知道理由)(2)梳理全文情节脉络:平桥乐土(13) 盼望社戏(49) 月下行船(1016) 船头看戏(1721 段) 午夜归航(2230 段) 偷豆余波(3139)(3)通过讨论明白:戏:17 段 白天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的铁

3、头老生一个也没翻,18 段咿咿呀呀的小旦唱的人昏昏欲睡,起先“踱来踱去”唱,后来20 段“我最怕的老旦”索性坐在交椅上唱,使得大家不住地打哈欠。19 段我期待的“蒙白布”,”套黄布衣跳老虎”的戏剧也没有看得见。唯一使人振作了一下精神的是“一个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仅此而已!于是,双喜他们“喃喃地骂”。“我”也“忍耐地等”。终于大家熬不住了,当双喜提议回家时,“大家立刻赞成”这些都表明“社戏”是乏味的。 豆: 很普通,有“但我吃了豆(六一公公送来的),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为证。况且,孩子们夜晚在船上匆忙中所做的,带有泥土气,缺少调味品的豆,很难和在家由大人精心制

4、作的好吃。3 33.精读课文,深入研讨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很乏味,为什么“我”觉得那样“好”?首先缘于我当时有一种失而复得的心理,二是因为那里景美(自然美),最关键的是人美(人性美)。(1)缘于我当时的独特的心理看社戏是我最盼望的,是我焦躁、失落、伤心之后得以实现的愿望。a.作者是怎样描写“我”看戏前的心理的?课文抓住心情急剧变化来写。先是“盼”,接着是“急”,“急得要哭”。然后是猜:“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样把儿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来了。进而“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写进了我的失落与伤心,小伙伴们高兴地讲戏,却“只要我不开口”,同时从不同的角度渲染

5、:母亲的为难,外祖母的察觉都突出了我当时的伤心之情。b.正是这样,当所有的难题解决了以后,我能够去看戏了,我是怎样的心情?“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愉悦、喜悦之情。(2)景美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A.平桥是乐土:a.平桥是乐土吗?课文写乐土平桥村,用这样一句话:(平桥村)“是一个离海4 4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第一,写清它的地理位置:离海临河,极偏僻;第二村子小,住户不满三十家;第四,人民的生活情况: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说明多是劳动人民。b.从这些来看,平桥算不上乐土可作者却认为是乐土,原因

6、何在?受到优待,不用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这种枯燥乏味的东西,人与人之间平等友好的人际关系,还有诸多乐事:掘蚯蚓钓虾、一同去放牛(放牛被欺负)B.江南水乡独具魅力:月下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等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特色。 a.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讨论归纳: 嗅觉:(清香、水气) 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听觉:(横笛,宛转,悠扬)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心理: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表现了自己陶醉于这样的自然美景之中)5 5b.学习这部分时还可注意以下内容:*“朦胧

7、”在句子中究竟是什么意思? 交融,晕染之意,作动词。(下文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 运用比喻的手法,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之快,也突出了我急切兴奋喜悦的心情。 c.这段描写,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d.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同

8、时也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e.至于“深夜归航”的描写又怎样呢?为什么说“航船”像条“大白鱼”呢? *欣赏:“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语句是从赵庄回平桥村途中社戏舞台的描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江南水乡水雾弥漫,舞台灿烂斑斓的美丽景6 6象,仍然表现了作者为此深深陶醉的心理。*体会“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一句,作者写得带有童话色彩,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高兴喜悦的心情。f.结论:那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无边的豆麦,悠扬的笛声,仙境般的戏台无

9、不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陶醉。(3)人美:主要以双喜、阿发、六一公公为代表A.双喜:聪明能干,考虑问题周到,办事果断,很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是个孩子王。 理由:真正把无船问题解决的是双喜(租不到船就借船) 解除大人疑虑的是双喜。(打包票,三条理由十分充足) 出发时,站在船头,水性最好,划船技术最熟练。安排船上的坐法很讲究,说明有组织能力。 第一个提出返航且大家都赞成,善于掌握大家的情绪。 告诫大家不要偷得太多,以免被大人发现,说明他比较细心。 与大家商量对策对付八公公。 巧用“请客”对付六一公公。 B.阿发:憨厚淳朴,待人真诚。 让小朋友偷自己家的罗汉豆。 (憨厚“往来的摸了一回”“偷我们家的吧

10、”)六一公公:朴实善良,热情厚道,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对别人却又那么慷大方。(嗔怪询问送豆夸奖) C.结论:他们的办事能力,劳动本领,真挚的感情令人敬佩。7 7由此可见: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这段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充满了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4.比较探讨,总结规律A.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 明确:社戏的题目放在戏上,按理说该写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以为是“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

11、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这样花笔墨写,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了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正因为如此,戏的内容写得并不多(甚至并没有写出戏究竟好在哪里,相反倒写了许多对戏不满的内容),围绕看戏,选取了一些戏外的生活素材,这些材料都是集中反映主题思想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材料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 B.我们懂得了主题和材料的关系,来思考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社戏有相当大的篇幅写戏外的生活琐事,作

12、者对这类生活琐事取而不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作者一段童年经历为题材,写8 8了百草园的有趣和三味书屋的枯燥。但有两件有关鲁迅读书的事没有写上;一是当时一般学生到先生面前背书,希望别人大声读书,使先生听不清楚自己的背书,因而胡混过去。鲁迅书读得熟,背得熟,不需要打混。二是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他为了勉励自己,从此不再迟到,在书桌上刻了个“早”字。这两件事作者舍而不取。请把两篇文章比较一下,为什么前者取而不舍,后者舍而不取?明确:社戏写戏外的生活琐事,实质是表现了“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赞颂劳动人民,正是出于表达主题的要求,所以对这类材料取而不舍。相反,鲁迅没有将在三味书屋的两件事写进文章,

13、原因在于这篇文章主题表现对封建教育的不满和反抗,与此无关或不合题意的材料便舍而不取,两篇课文材料的取舍说明了: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材料是用以表达主题的,材料的取舍由文章的主题决定。 三、课外拓展写作训练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 现在呵,童年却是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亿深处放声歌唱相信童年,也给你留下诸多美好的回忆:粘知了,捉麻雀,下水淘鱼,偷杏儿,爬树捋榆钱儿,折柳枝做柳笛,跟小伙伴过家家,跳房子,折纸船,养小兔子,跟小朋友争吵打架,到外婆家闯祸,9 9生病时妈妈给我百般

14、呵护,与家人一同外出旅游,与小朋友一起下棋、玩游戏哪些给你带来了乐趣?哪些给你带来了不悦,甚至是忧伤?让我们珍惜它,让我们用童心稚笔串起这一粒粒珍珠吧。具体要求: (1)请以“童年”为话题,自选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500 字的文章;(2)要有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最好配合一定的景物描写;(3)确定主旨:表达或悲、或喜、或辛酸的感情,以及对童年一定的感悟和认识。鲁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竹影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游戏中的童心童趣,唤起共鸣: 2、初步领悟“儿童的游戏中蕴含艺术和美”的道理; 3、由“意会”(理解文本、超越文本)达到“会意”(心灵交汇),发掘生活中游戏中所蕴含的艺术和美。

15、 教学难点 l、感受童心童趣,与自身经验相契合,形成个性体验、个性10 10感悟。 2、领悟、挖掘游戏中的艺术和美,在基础理解层面上有发展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理解“光”之美和“光”之用。 1、展示画有“竹”和“影”并含有“光”的图片,欣赏后,根据图片提问,让学生说出课题竹影 2、根据课题设问:影从何来?”光”也。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光的呢?以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1、2 小节。 重点领会: 这两段写出了光的? (写出了光的特点,变化过程) 这两段写出了孩子对光的感情。(喜爱,挽留) 3、除了1、2 两节,还有哪里同样表明孩子们喜欢月光的呢?引导学生读第3 节中描写月光

16、的语句,并让学生把“赞美”一词具体化。可问问学生他们是如何赞美的,试着赞美一番。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说明 光,对孩子们来说,是留恋的、喜爱的。晚霞下沉时的“守定西天”和“不可挽救” ,月光升起时的“赞美一番” ,就表现了孩子们当时的心情。没有“光” ,就没有“影” ,没了“影”就无以描,这不仅影响孩子们游戏,文章也就不真实。所以先引导学生阅读“光”的描写,不仅为下文教学作铺垫,也有利于学生明白平时写作要求真的道理。 二、寻趣说趣体验童趣和童真。 清风明月的夜晚是多么的11 11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动听,孩子们在这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声音中,玩了什么?怎

17、么玩?他们玩的有趣吗? (幻灯显示)后让学生一一找出并体验。 重点体验: 1、猜烟气。放手让学生猜,不求科学准确,只求从大胆的猜想中,体验孩子们的那股猜劲,从体验中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创新意识。 2、描竹影。通过比较阅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体验孩子们自我欣赏的情趣。 设计说明 趣事和趣味,学生们都有过。如何避免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体验,让年岁稍长于文中的孩子们的学生有同样的体验,就得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品味。本环节的两个体验重点,前者让学生自己猜,后者让学生比较读,其目的就是多给学生自己体验。体验时,还应指导学生回到童年,沉浸在童年的生活中。 3、审美赏美从影到画,深入浅出。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18、好问是求知的前提。在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园子中,孩子们的玩是充满童趣的,他们提出的问题也是非常天真的。请说说他们提了什么问题,爸爸又是怎样深入浅出地说明的,从孩子们和爸爸的问答中,你们懂得了什么?(幻灯显示) 重点明确: 1、模仿和创新的意义。描和画,其实就是模仿和创新问题。模仿有模仿的意义,创新也有创新的作用。因事因时而异,有的需先模仿后创新,如练字、画画之类:有的更强调创新,如科技发明。可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见解,说说模仿和创新的不同意义。 2、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在基本明确中12 12西画风格之别后,展示两幅画,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重点欣赏中国画。欣赏的方法是让学生给中国画

19、拟标题,在与原题比较中印证文本知识,加深对文本“活的神气”的理解。 设计说明 孩子的问是天真的,爸爸的答是理性的。要让学生理解深奥的道理,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生活联系,才能体会“创新”和“活的神气”的意义。联系练字和画画,展示中西画并拟题,正是让可感的生活来解释抽象的道理。 4、跳出文本体验生活,欣赏艺术 (一)引向生活 孩子们的问天真有趣,爸爸的答深入浅出。从爸爸的深入浅出的回答中,我们知道:就画画而言,有模仿有创新,我们要追求创新:有形似和神似,我们要讲求神气。但创新不能脱离生活,神气也离不了形似。前面孩子们的描人影描竹影,就是他们的生活,就是艺术的起步。诸如此类与艺术有一定联系的儿童游戏生活

20、,你们也一定有过,也一定很好玩,我们不妨再回过头去想想,小时候你做过的哪些游戏也蕴含着艺术和美呢?比一比,谁的游戏更富有艺术和美。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大致明确: 堆雪人、堆积木、玩泥巴、玩沙子建筑雕塑艺术 骑竹马、过家家、捉强盗、老鹰抓小鸡戏剧表演艺术 涂鸦、在身上画手表、人体彩绘、在手指头上画人脸、男孩的地上撒尿画、踩脚印画(用水或在沙滩上)绘画类 敲击杯碗、玩拨浪鼓等有声玩具音乐类 女孩子跳橡皮筋、跳房子、丢手绢舞蹈类 起外号、编故事、猜谜语、瞎掰歌词文学类 拍照片 (摄影) 剪纸、做纸船纸飞机(手工艺)13 13另外 (二)再次欣赏 童稚的游戏里竟然蕴含着这么多的艺术和美!难怪有的

21、西方学说甚至认为:“艺术就是起源于游戏。 ”不管艺术起源于什么,但是我们至少明白了: “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幻灯显示) 让我们大声把我们的感悟读出来。 现在我就请大家欣赏一组来自孩子游戏的艺术精晶,让我们再次来体验艺术中的童趣。(幻灯显示)丰子恺的漫画。 (教学设想:在前一环节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后再来看这几幅漫画,是对童心童趣和艺术美的再度体验,里面的认同感和强烈共鸣都化作一个会心的微笑。利用“瞻瞻的脚踏车”点拨:“每个会游戏的人都有艺术天份,关键在于有没有努力把它发挥出来。 ”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欲) 2、 “再来品读一首小诗:时

22、光带走我们的童年,让我们长大:岁月增长我们的阅历,让我们成熟。但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纯真的童心,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么一片 绿叶是一首诗,一抹斜阳是一首歌, 一个游戏是一种创造”(幻灯显示) 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朗诵,在朗诵中细细体味。 (教学设想:在前一环节基础上趁热打铁,沿续心灵交汇的暗流,自然而然而引出下面的作业,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欲诉。) 设计说明 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从文本拓展到生活,又从生活进一步体验文本,这就是拓展延伸的要义所在。为延伸而延伸,往往是盲目的随意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延伸?本环节试着先从文本延伸到童年游戏,意在让学生领会游戏中蕴含着艺术;再从文本延伸14 14

23、到艺术作品,进一步证明艺术离不开生活。通过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五、课后练习人尽其能,各显所长。 喜欢画画的,给童年生活画一幅画。 擅长写作的,将童年生活写一篇文。 爱好唱歌的,给童年生活写一首词。 懂得写诗的,把童年生活写一首诗。 设计说明 , 练习练什么?怎么练?我以为在一定教学目标控制下,应该有相对的自由度。自由可以培养学生练习的兴趣,自由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鉴此,本练习就给学生选择而练。 播放儿歌找朋友 ,表达友情并道再见。 附:板书设计 竹 影 丰子恺 游 戏艺 术 趣 美15 15鲁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观舞记 教学目的:

24、1、反复诵读,激发想象,使学生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艺术享受。2、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教学设计:一、印度舞蹈,交流感受。播放 34 分钟的印度舞蹈片段,调动学生情绪,交流感受,并在学生的观感畅谈中引入课文。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1、试从文章中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16 16明确:如:“深深地低头合掌” “长眉舞蹈出诗句的离合悲欢” “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 “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 “最精彩的是蛇舞 ,颈的轻摇,肩的微颤”等。 2、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 ”的

25、?明确: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3、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之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明确: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三、精读品析,艺术熏陶。这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妙的句段,细心体会并加以积累。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 “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17 17四、合作探究,比读鉴赏。本单元

26、的安塞腰鼓也是写舞的,可作一些比较研究。 例:舞蹈风格上:安塞腰鼓主要表现阳刚之美, 观舞记主要表现阴柔之美。 其他可比较两篇文章在比喻、排比运用方面的异同,等等。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1、总结存储: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 “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等,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而又通过语言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像,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2、课外延伸:(1)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现某

27、种舞蹈艺术,可适当进行模仿、运用。如:杨丽18 18萍的孔雀舞(2)课外查找积累古今诗文中精彩的描写歌舞的句子。(3)以水浒传和金庸的武侠小说作材料,品评其武打场面的精彩描写。鲁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看戏教学设计教材简析:看戏是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选文章是关于文化艺术方面的,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 看戏主要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首都公园的露天剧场为群众演出的事情。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人民对艺术家无比热爱的激动场面,以及艺术家精彩表演的场面。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提高戏曲素养。布置

28、预习:1. 了解京剧艺术常识。2. 了解梅兰芳的生平及主要艺术成就。19 19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此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提高戏曲素养。2通过对内容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3学习精彩场面的描写以及关键词语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教学重点:1详写、略写与中心的关系。2对声音的描写。3关键词句的含义。教学难点:对声音的描写。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京剧脸谱 。问:喜欢这首歌曲吗?师:这首歌曲反映的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四大国粹之一的京剧。能观看京剧表演,更有幸观赏到京剧名家的现场表演,是莫大的幸运和享受。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叶君健的散文,去追忆50 年前的那一场

29、盛况空前的京剧演出吧!20 20板书课题、作者二、学生初读课文问:期待已久的演出就要开始了,大家什么心情呢?有哪些举动呢?快速阅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问老师或查字典。明确:激动 兴奋 翘首以待三、范读前 2 自然段读前让学生思考:前 2 自然段交待了哪些内容?板书明确:开幕前的氛围:天热 人多 人静 问:这场京剧演出是什么内容呢? 四、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要求:1.画出两个比喻句。2.画出介绍剧情的句子。讨论两个比喻句的作用。明确:“蜃楼” 、 “彩霞”两个比喻将京剧舞台的美感形容得非常出色。思考讨论:本段关于剧情的介绍,从文章整体看,写得详细,还是简略?为什么?(解决:教学重点 1)明确:写得简

30、略。因为本文的中心是赞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热情的观众和热情的艺术家。 穆桂英挂帅的具体剧情与这个中心意思关系不大,所以写得十分概括,免得冲淡了中心。由此,我们大家要注意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取决于中心的需要。21 213.学生阅读“模拟作文” ,画出表现女主角上场时观众情绪变化的词句,画出描写女主角歌声的词句。4.学生读出相应的句子。5.声音是无形的,难以描摹,那是不是就是说“是无法用语言所能形容的呢?”复习老山界中关于声音描写的语段。6.本文的作者又是怎样描绘声音的呢?(解决:教学重点 2)明确:描写了群众观看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先生演出穆桂英挂帅的场面。五、女生齐读第四段,男生完成下列问题:1

31、女主角上场,观众的情绪有何变化?2作者是怎样描写声音的?启发讨论后明确:观众情绪的变化:“这个平静的掌声” 。“对声音的描写” ,注意引导学生体味绝妙之处。“辽远”与“逼近” 、 “柔和”与“铿锵”两对反义词把歌声形容得神奇美妙。思考讨论:“歌词像珠子似的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个人的心里”四个加点的词能否互换?为什么?(解决:教学重点 3)明确:四个动词不能互换。珠子从一笑一颦,从优雅的“水袖”中,从婀娜的身段中,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去,只能说“滚” ;一粒一粒的珠子着地,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只能说“滴” ;珠子从地22 22上反弹到空中,余音缭绕,只能说“溅” 。梅兰芳

32、的歌喉美妙动听,入耳入心,令人回味无穷, “滚、滴、溅、落” ,四个动词字字准确、贴切。板书明确:主角的精彩表演:歌喉美 形体美六、男生齐读第五段,女生思考:听到这样神奇美妙的歌声,观众的表现如何?注意抓关键词。“鸦雀无声”的含义是什么?(要求学生快速查词典,结合语境,解释在文中的含义。 )七、女生齐读第六段男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归纳本段内容。这位精湛的艺术家是谁呢?他已 66 岁高龄,表演仍能创造“奇迹” ,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齐读第七段。板书明确:热情的观众 热情的艺术家八、教师小结本文标题“看戏” ,中心意思是赞美“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文章根据中心的需要适当剪裁,

33、把描写的重点放在观众的表现上,放在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上,特别是对观众的表现,着力渲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既表现了观众的热情,也烘托了梅兰芳无与伦比的艺术造诣。九、播放戏曲穆桂英挂帅感受京剧的魅力,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十、板书设计:23 23看戏叶君健开幕前的氛围:天热 人多 人静主角的精彩表演:歌喉美 形体美热情的观众 热情的艺术家鲁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口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文言实词含义。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二 )能力目标 1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有条不紊、清楚地叙事的能力。 (三 )情感目标 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认识我国口技

34、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24 241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读音、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讲解重点、难解字词,学生自译,教师给予订正、补充。 2背诵全文,力求当堂背诵。 边译边读边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背诵。 三、课时安排 2 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多读文章(小组读、个人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明确重点实词的读音及含义。2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复述 3 个场景的描写。 3通过分析,能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能理解两种描写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你听过口技吗?什么是口技?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

35、,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一文,便是描写这一技艺的文章。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用耳朵去捕捉声音来欣赏,而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来欣赏。这,又是一种享受了。(如有可能,可让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表演一下,以创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 )明确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部分文言实词。 25 252直译全文(课堂上完成第一、五段,课下自译完成二、三、四段) (三 )整体感知 1结合阅读提示及注释,请学生简介文学常识,教师补充。 口技节选自清代人张潮编写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公元 164

36、9 年) 进士,著有铁崖文集 、 湖舫存稿 2朗读课文 范读,请同学读准下列字音。 顷 qng 倾 qng 呓 y 絮 x 叱 ch 间 jin 许 许 h 曳 y 几 j 学生自己小声朗读一遍。 请几个同学起来朗读,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四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第一自然段 (1)掌握下列字词的意义 善:擅长厅事:大厅、客厅施:放置会:集会,恰逢但:只 闻:听见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2)请一学生依注释翻译,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这是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口技表演前的情况。介绍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的情况及开演时的气氛。 特别注意“善”

37、字,它是统领全文、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全文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它。 (4)朗读、背诵 26 26教师提示,学生背诵,再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读成诵,比比谁背得快。 (5)抽查背诵情况,鼓励完成情况好的同学 比如:教师提示“表演者的情况”,学生齐背“ 京中有善口技者” ;提示“演出时间”,背“会宾客大宴” ;提示“ 舞台布置”,背“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提示“道具” ,背“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提示“听众情况” 背“众宾团坐”;提示“开演时的氛围” ,背“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以下当堂背诵同此,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38、2第五段 (1)朗读第五段,注意几个词语。 绝:消失、没有之:指屏风里面 (2)学生直译文段,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第五段和第一段相互呼应,既突出了舞台道具的简单,也反衬了口技表演声响的繁杂,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 (4)朗读、背诵 (同上) (5)抽查背诵情况。 3第二、三、四段 (1)朗读。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3)准备这三段内容的复述。 (五 )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一部分同学还当堂背诵了第一、五段,完成得很好,熟27 27读、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我们不仅要会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更要理解它所表述的内容,请认

39、真做准备,下节课要求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最好。 (六 )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熟读、翻译了课文,基本上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作者是怎样描摹出精采场面的,很值得我们学习。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这篇文章。 (一 )明确目标 1掌握部分实词。 2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 3分析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二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检查学生自译第二、三、四段的情况 (1)部分实词的词义理解(请学生起来回答) 欠打呵欠伸伸懒腰其他的乳名词,乳头,动词,喂奶毕全绝极、最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放松虽即使中间中

40、间夹杂许许拟声词名说出股大腿奋卷起几几乎、差点儿走逃跑 (2)请了个同学起来翻译这 3 个文段,一人一段,教师学生共同点评。 2齐读 3 个文段,准备复述 3请几个同学来复述,一人复述一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好。要求:(1)复述的内容要与原文相符,要抓住要点;(2)口齿清楚,语句连贯,要一气呵成。 28 28(请几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裁判来点评) 4分析这三个文段 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 的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作者是怎么写“声” 的?(即按什么顺序描摹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第二场景

41、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 ,声音由大而小, “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3)第三场景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3)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 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5)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

42、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29 29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 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三 )总结、扩展 口技表演者技艺“善” ,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绘声绘色,亦“善” 。这种描写方法,给人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希望大家仔细体会。在日常写

43、作中,能抓住特点,运用这种传神的描写。 (四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2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略)30 30鲁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邓稼先【学习目标】 1、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2、积累“可歌可泣” 、 “当之无愧”等词语;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学习重点】 深入阅读课文,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教学过程】 序:检查预习作业(课本笔记 读后感 导学案 内外一课时)一、导入导入:同学们,大家都已经预习了课文,相信对邓稼先和杨振宁都不陌生了。那么谁来给咱们介绍介绍邓稼先和杨振宁呢?(生介绍完后,出示 PPT1)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文本,进一步认识邓稼先。看看在 50 年的挚友杨振宁的笔下的邓稼先是怎样的人?二、整体感知1、这篇人物传记就像是一个人的整体,有血有肉,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剖,看看这些血肉分别包含了哪些营养(每个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PPT2第一部分:在一百多年的中国苦难历史背景中推出杰出贡献者邓稼先。第二部分:简略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及所作出的贡献。第三部分:在与奥本海默对比的过程中,突出邓稼先优秀的的精神品质。第四部分:作者得知中国原子弹工程是独立完成时,为祖国,为邓稼先感到由衷的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