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秦历史散文,尚书 春秋 左传 国语 战国策,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我国散文的源头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一、我国第一部历史文集尚书 1、尚书释义:意即“上古的历史”。它主要记录上古时期的誓、命、训、诰等历史文献。春秋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书经。,2、尚书的流传:,据说原有100篇,秦代焚书后,汉初仅搜集到29篇(后亡佚1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的烂墙壁里发现用先秦时的古文字写的尚书,比今文尚书多16篇,称为古文尚书,这16篇不久亡佚。晋人伪造古文尚书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析出5篇,连同原有的今文尚书共为58篇,称伪古文尚书。这
2、个本子流传了一千多年,到清代学者才论证了是伪作。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就是经过晋人手术过的这种古文尚书。,3、尚书的内容,记录的是王公的训诰与政令。如:无逸是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贪图享受之词。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尚书无逸通篇以“无逸”为发言的纲领,开启了战国时期诸子论文“据题抒论”的先路。,4、尚书的艺术特色:,(1)、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章汇编。其中所用语言同秦汉时的古汉语已有很大不同,加以年代久远,传写讹误,十分艰涩难读。韩愈谓之“佶屈聱牙”(进学解)。 (2)
3、、抛开文字的障碍不谈,在情感的表达上,其实是朴素而简要的。如“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有惟艰哉!”又如“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以尚一人之庆。”(秦誓) (3)、对于后人来说,古奥是一种特殊的美感,质朴自信,又显示出征服的力度。所以尚书的文章,受到很高的推崇。 尚书真正标志了散文的形成,代表了我国最初阶段散文表达的水平。,二、春秋,1、春秋释义“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这部原来由鲁国史官所编春秋,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赋予特殊的意义,因而也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起于鲁隐公元年(前),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
4、1)记载了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用了一万七千多字。它是纲目式的记载,文句极简短,几乎没有描写的成分。,2、“春秋笔法”与“春秋三传”,“春秋笔法”:相传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文字相当简约,后人称之为“春秋笔法”或“微言大义”。如同样写战争,就有伐、侵、战、围、入、灭等不同的字眼:声罪致讨曰伐,潜师掠境曰侵,两兵相接曰战,环其城邑曰围,造其国都曰入,毁其宗庙社稷曰灭。同样杀人,又有杀、诛、弑等区别:杀无罪者曰杀,杀有罪者曰诛,下杀上曰弑。孔子借此以表达自己对人物事件的褒贬。 “春秋三传”:解说、阐发春秋的主要有三部书,即左传、公羊传、
5、谷梁传。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春秋,而左传则重视历史故事,用事实来补充、说明春秋。,3、 春秋一书的影响,在史书和文学作品的写作上,也对后人产生很大影响。史学家从中领悟到修史应该有严格而明确的倾向性。春秋的语言表达具有谨严精炼的特点,所以文学家从中体会到了遣词造句应力求简洁而义蕴深刻。,三、左传,1、左传与春秋的关系 左传是为了传授春秋而编写的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春秋是最简要的历史大事记,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则详细记载其本末及有关逸闻趣事。,2、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说是左丘明,并说他是鲁太史。但对此,唐代以后颇有人怀疑。现在一般人认为是战国初年
6、无名氏的作品。,3、左传的内容,左传记事年代大体与春秋相当,即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十八万字,是春秋的十倍有余。其内容主要是: 1)战争: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被称为“五大战役”。 2)外交:“没有硝烟的战争” 3)内政:诸侯国内部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 4)社会生活的其它方面:生活习俗、经济民生、祭祀祈祷以及天文星象等。,楚归晋知罃 成公三年,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
7、,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4、左传所表现的基本思想,作为一部历史著作,
8、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5、左传的艺术成就,(1)较以前任何一著作,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发展。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如晋公子重耳之亡。史通称:“左氏之书,叙事之最。 (2)左传所记外交辞令精炼、严密而有力。这一类文字照理应该有原始的官方记录作为依据,但必然也经过作者的重新处理,才能显得如此 (3)从文学上看,左传最值得注意的地方,还在于它记叙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不完全从史学价值考虑,而是常常注意到故事的生动有趣,常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象
9、。这些都是显著的文学因素。 (4)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唐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于取季隗,生伯俦、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渭季隗曰: “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
10、以为不可, 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 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候而诛无礼,曹其首也。于盍蚤自贰焉 ”乃馈盘飨,置壁焉。公子受飨反璧。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大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
11、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 晋、郑同齐,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 “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藁踺,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 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 秦。 秦伯纳
12、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匾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公子惧,降服而囚。,6、左传的影响,1)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在书中,冠以“君子曰”、“君子以为”、“君子谓”等语者,约80余条,对所载史实或人物或直接发表议论,或引用他人言论进行评论。开创了“史论”之先河。后来史记的“太史公曰”,汉书的“赞曰”,无不受其影响。 2)左传是第一部包含着丰富文学因素的历史著作,它直接影响了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而这些文学因素如故事情节、人物描写等,也是小说和戏剧的基本要素。因此,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小说与戏剧的产生虽然相当迟,但与此有关的文学因素,却不是很迟
13、才出现,只是它借了历史著作的母胎孕育了很久才分离出来。,四、国语,1、国语简介:它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内容涉及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是一本以记载言论为主的历史著作,故称国语。,2、 国语的作者,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报任安书)认为国语是写左传的左丘明所写,后人多有异议。现在一般认为产生于战国初年,作者不详。,3、国语的思想倾向,国语也包含了许多政治经验的总结,其思想倾向略近于左传,只是不像左传那样鲜明突出。如周语召公谏弭谤一篇,记周厉王以肆意残杀为消弭不满言论的佳方,使“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结果被民众驱逐而流亡。文中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相当深刻
14、。,4、国语的文学成就,国语的文学成就不如左传,但它长于对话,有些人物对话写得生动、风趣,相当精彩。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醒,以戈逐子犯,曰:“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餍乎!”舅犯走,且对曰:“若无所济,余未知死所,谁能与豺狼争食?若克有成,公子无亦晋之柔嘉,是以甘食。偃之肉腥臊,将焉用之?”遂行。,5 、国语的影响,国语开创了以国为单位来叙述史实的体例国别体,它集中叙述了某国的历史,又往往可以相对集中叙述某人生平始末,如吴语主要写夫差,越语上主要写勾践等等,这样就为传记体的产生起了先导作用。,五、战国策,1、战国策简介:杂记东西周及齐、楚、燕、韩、赵、魏、秦、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
15、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2、战国策的思想观念,(1)、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有截然不同之处。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
16、怪。苏秦始将连横,(2)、由于策士以一种比较自由、可以择君而辅之的身份在当时的政治与外交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战国策又主要取材于策士著作,故书中对士的个人尊严和个人作用,给予强有力的肯定。冯谖客孟尝君 (3)、战国策还热情讴歌了多位义侠之士的豪情壮举。 鲁仲连义不帝秦,苏秦始将连横,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之,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说
17、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跷,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
18、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鲁仲连义不帝秦,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仲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李白古风其十: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3、战国策的艺术特色,(1)语言富于文采。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无论叙事还是说
19、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 (2)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 (3)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譬喻和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增强说服力。,庄辛说楚襄王 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俯啄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碱,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20、夫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游于江海,淹乎大沼,俯鳝鲤,仰啮菱衡,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修其磻卢,治其缯缴,将加己乎百仞之上。彼礛磻,引微缴,折清风而陨矣,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夫黄鹄,其小者也,蔡圣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流,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宣王,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 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
21、塞之外。” 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于是乃以执珪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鹬蚌相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4、战国策的影响,(1)由于战国策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它正是体现了战国时代活跃的思想氛围。 (2)它对语言艺术的重视,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文学史上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秦汉的政论散文、汉代的辞赋,都受到战国策辞采华丽、铺排夸张的风格的影响。 (3)战国策在写人上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