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先秦历史散文.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441532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2.9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先秦历史散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三、先秦历史散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三、先秦历史散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三、先秦历史散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三、先秦历史散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 尚书,李民、王健尚书译注 喻中风与草喻中读 孔颖达尚书正义 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一、尚书的名称 书:先秦一般称为书,有时根据篇目时代归属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尚书:有两种解释,一是“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孔安国尚书序),二是“尚者上也,尊而重之,若天书然,故曰尚书”(郑玄)。透露了经典的双重身份:古典与圣典。 书经:尚书为“五经”之一,故宋人称书经。,二、版本今古文源流及真伪1.今文尚书:汉初伏生所献尚书二十八篇,后民间收集一篇,共二十九篇,用汉隶写成,称为今文尚书,又称伏生本。 2.古文尚书:鲁恭王刘余毁孔子宅所得的壁藏籀文尚书四十五篇,是为古文尚书,又

2、称孔壁本。3.伪古文尚书:东晋梅赜献孔传古文尚书五十八篇,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论定为伪,此后梅本称“伪古文尚书”,其“传”称为“伪孔传”。,三、尚书的内容汉书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则尚书,事则春秋。” 尚书是商周史料的汇编,以记言为主,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其中虞、夏书为后人根据传说的追述,商、周书则主要是当时史官记录的档案汇存。尚书曾编为官学教材,“宣王道之正义”,当有少量增删、粉饰,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四、尚书的体例文心雕龙宗经:“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尚书序根据尚书的篇名,总结出典、诰、谟、誓、命、训六种文章体例,孔颖达在此基础上补充歌、贡、征、范,并称“

3、十体”。这些文章体例对后代的各种文体的形成有启发、示范作用。,五、尚书的语言特点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尚书是所用语言同秦汉时的古汉语已有很大不同,加以年代久远,传写讹误,十分艰涩难读。在情感的表达上,尚书是朴素而简要的。由于发表那些言辞的人,地位都很高,言语之间,具有居高临下的自信。对于后人来说,古奥是一种特殊的美感,质朴自信,又显示出征服的力度。所以尚书的文章,受到很高的推崇。汉代尚书大传引子夏语,谓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若参辰之错行”。,尚书无逸,无逸是周公归政成王时对成王的告诫之文。以篇中论述的主要纲领“无逸”来题篇,开创了后代说理文中据题抒论的道路。,第一部分(第一

4、自然段),提出全文的论点,“君子,所其无逸。”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以史为鉴,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统治者无逸的重要性。“亮阴”:论语宪问“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到最后),周公告诫成王如何做到“无逸” :严于律己,宽大为怀,为人表率。,无逸篇奠定了儒家政治学说的思想基础,周公对成王的体察民情、纳言听谏、勤政爱民等要求为儒家树起明君的榜样,成为实现理想仁政的基础。同时,无逸关于个人修身的论述对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也有警示意义。,第二节春秋左传 附: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国语,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孔颖

5、达春秋左传正义 刘文淇 春秋左传旧注疏证、吴静安疏证续 徐元诰国语集解,一、春秋 1.作为周王朝和诸侯国史书的通称的“春秋”。“著在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墨子明鬼下)吾观百国春秋。(史通隋书引墨子)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孟子离娄下)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 (左传昭公二年),2.孔子以鲁之春秋为基础修订的春秋(春秋经)。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君者有之,子弑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是故孔子曰:知我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其事则齐桓、晋文

6、,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孟子离娄),二、春秋笔法孔子修定春秋的时候,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曲折表达了自己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判,这就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因此,春秋被后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义”的经典,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故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左传成公十四年)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 (谷梁传序),春秋笔法对后代的史学和文学都产生很大影响:史学家从中领悟到修史应该有严格而明确的倾向性,文学家从中体会了遣词造句力求简洁而义蕴深刻。愚以为凡史氏褒贬大

7、法,春秋已备之矣。(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昔所谓春秋书法,正即修辞学之朔。(钱锺书管锥编 ),三、春秋三传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读懂。汉代注春秋的书,以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家影响最大,并称“春秋三传”。三传之中,左传为古文学,以史解经;公羊传谷梁传为今文学,以义传经。昔夫子之作春秋也,笔削既具,复以微言大义口授其徒。(章学诚文史通义史注),四、左传,左传的名称。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春秋内传。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等认为是左丘明,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后世疑者渐多,异说纷起,至今无定论,姑从旧说。 左传的思想。重礼、重民,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

8、左传的性质。左传是附经之传,还是独立史书,一直有争论。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桓谭新论:“左氏经之与传,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 左传的影响。南北朝左传之巨大影响。,左传作品选读一: 齐伐楚盟于召陵,僖公元年,“秋,楚人伐郑,郑即齐故也。盟于荦,谋救郑也。” 二年,“冬,楚人伐郑,斗章囚郑聃伯。” 三年,“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绝之也。蔡人嫁之。”,故事的另一版本,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蔡女为桓公妻,桓公与之乘舟,夫人荡舟,桓公大惧,禁

9、之不止,怒而出之。乃且复召之,因复更嫁之,桓公大怒,将伐蔡。仲父谏曰:“夫以寝席之戏,不足以伐人之国,功业不可冀也,请无以此为规也。”桓公不听。仲父曰:“必不得已,楚之菁茅不贡于天子三年矣,君不如举兵为天子伐楚,楚服,因还袭蔡曰:余为天子伐楚,而蔡不以兵听从,遂灭之。此义于名而利于实,故必有天子诛之名,而有报雠之实。”,战国策西周策:桓公伐蔡也,号言伐楚,其实袭蔡。 史记管晏列传: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注: 遂伐楚:“侵”为无理侵犯,“伐”为名正言顺的进攻。“遂”在左传中往往表示因果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伐楚理由不充分,故楚国派

10、人来质问。 楚子使屈完如师:史记记载此事,都提到屈完将兵,左传没说,可能是觉得此事常理,不必说。,左传的记言,主要有大夫劝君主的言辞和行人外交辞令两类。而外交辞令又分长篇大论与短兵相接两种,本文属后一种。通过这篇短文,我们了解到外交辞令中的以礼答礼,以威慑威;态度上不亢不卑,有冷有热。管仲表面的冠冕堂皇,楚使骨子里的避重就轻;齐桓公的色厉内荏,前恭后倨,屈完的绵里藏针,软中透硬。,左传作品选读二:晋公子重耳之亡本文可视为一个励志故事,一个关于流亡的纨绔公子如何成长为威震天下霸主的传奇。,李唐晋文公复国图局部,相关的背景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晋献公娶于贾,无子。烝于齐姜,生秦穆夫人及太子申生。又娶

11、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晋伐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归,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前655年,骊姬谗杀太子申生。其后重耳奔狄,夷吾奔梁。奚齐立为太子。前650年,献公卒,里克杀奚齐、卓子,迎惠公(夷吾)。前637年,惠公卒,怀公即位。前636年,重耳返晋,杀怀公,是为文公。,重耳流亡线路图,蒲城,狄,晉公子重耳之及於難也,晉人伐諸蒲城,蒲城人欲戰,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祿,於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從者狐偃、趙衰、顛頡、魏武子、司空季子。“得人”:有人可用,有人能用。这是重耳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儒家理想君主最重要的素质。本文后面的叙述中反

12、复确认这一点。重耳为何选择出奔?,狄人伐廧咎如,獲其二女叔隗、季隗,納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劉,以叔隗妻趙衰,生盾。將適齊,謂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來而後嫁。”對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請待子。”處狄十二年而行。妻赵衰:“得人”的原因,有好处能与下属分享。如何理解公子与季隗的对话?得贤妻也是“得人”。,過衞,衞文公不禮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與之塊。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賜也。”稽首,受而載之。子犯之机敏,“得人”的证明。,及齊,齊桓公妻之,有馬二十乘。公子安之,從者以為不可。將行,謀于桑下。蠶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殺之,而謂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

13、其聞之者,吾殺之矣!”公子曰:“無之。”姜曰:“行也,懷與安,實敗名。”公子不可。姜與子犯謀,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国语晋语:逐子犯曰:“若无所济,吾食舅氏肉,其知餍乎?”舅犯走且对曰:“若无所济,吾未知死所,谁能与豺狼争食?若克有成,公子无亦晋之柔嘉,是以甘食?偃之肉腥臊,将焉用之!”遂行。,及曹,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僖負羇之妻曰:“吾觀晉公子之從者,皆足以相國。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國。反其國,必得志于諸侯。得志于諸侯,而誅無禮,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貳焉!”乃饋盤飱,寘璧焉。公子受飱反璧。僖负羁之妻的言论再次表明公子之“得人”。荀子宥坐:“昔晋公子重耳霸心生于曹。”僖公二

14、十八年伐曹,“令无入僖负羁之宫而免其族,报施也。”,及宋,宋襄公贈之以馬二十乘。 及鄭,鄭文公亦不禮焉。叔詹諫曰:“臣聞天之所啓,人弗及也。晉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將建諸?君其禮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晉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離外之患,而天不靖晉國,殆將啓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從之,三也。晉鄭同儕,其過子弟,固將禮焉,况天之所啓乎!”弗聽。天不靖晋国:重耳流亡这段时间,晋国一直得不到安宁,内外交困,人心惶惶,仿佛在等待一位有实力的君主。,及楚,楚子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對曰:“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其何以報君?”曰:“

15、雖然,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子玉請殺之。楚子曰:“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其從者肅而寛,忠而能力。晉侯無親,外内惡之。吾聞姬姓,唐叔之後其後衰者也!其將由晉公子乎?天將興之,誰能廢之!違天必有大咎。”乃送諸秦。,秦伯納女五人,懷嬴與焉。奉匜沃盥,既而揮之。怒曰:“秦晉,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懼,降服而囚。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請使衰從。”公子賦河水,公賦六月,趙衰曰:“重耳拜賜!”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級而辭焉。衰曰:“君稱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韩非子十过载:重耳入

16、秦三年,秦穆公“因起卒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 仪礼士婚礼新郎入室,媵为新郎沃盥。此秦穆公以文嬴妻公子,怀嬴为媵,故为重耳沃盥。礼记内则“盥卒,授巾”,重耳不待授巾而以手挥干,故怀嬴怒。,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納之。不書,不告入也。 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負羈絏,從君廵於天下。臣之罪甚多矣,臣猶知之,而况君乎?請由此亡。”公子曰:“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璧于河。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文公反国,至河,令笾豆捐之,席蓐捐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黑者后之,咎犯闻之而夜哭”,濟河,圍令狐,入桑泉,取臼衰。二月甲午,晉師軍于廬柳。秦伯使公子縶如晉師。師退,軍于郇。辛丑,狐偃及秦晉之

17、大夫盟于郇。壬寅,公子入于晉師。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戊申,使殺懷公于高梁。不書,亦不告也。,呂郤畏偪,將焚公宫而弑晉侯。寺人披請見,公使讓之,且辭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後余從狄君以田渭濱,女為惠公來求殺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雖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猶在,女其行乎!”對曰:“臣謂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猶未也,又將及難。君命無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惡,唯力是視。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蒲狄乎?齊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衆,豈唯刑臣!”公見之,以難告。 寺人披之 “对” 首句激将,次句警告,引起重视然后论其是非利弊,再以警告终。,三月

18、,晉侯濳會秦伯于王城。己丑,晦,公宮火。瑕甥、郤芮不獲公,乃如河上,秦伯誘而殺之。晉侯逆夫人嬴氏以歸。秦伯送衞于晉三千人,實紀綱之僕。,初,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其出也,竊藏以逃。盡用以求納之。及入,求見。公辭焉以沐。謂僕人曰:“沐則心覆,心覆則圖反,宜吾不得見也。居者為社稷之守,行者為羈絏之僕,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國君而讎匹夫,懼者甚衆矣!”僕人以告,公遽見之。其言辞可分几层:(1)沐则心覆:接过文公的借口,巧换概念,指出不见是错误的;(2)居者句:示己无罪;(3)国君而雠匹夫:“雠”字意义双关,仇恨、匹配。意为文公计较个人恩怨,是自降身份。最后示之以利害。,狄人歸季隗于晉,而請其二子。

19、文公妻趙衰,生原同、屏括、樓嬰。趙姬請逆盾與其母,子餘辭。姬曰:“得寵而忘舊,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請,許之。來,以盾為才,固請于公,以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為内子,而已下之。,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内棄之。天未絶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盗,况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姦,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

20、。”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偕。”遂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緜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庄子盗跖:“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卢象寒食:“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 黄庭坚清明:“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钱锺书管锥编: “如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与母偕逃前之问答,宣公二年鉏麑自杀前之慨叹,皆生无傍证、死无对证者。盖非记言也,乃代言也,如后世小说、剧本中之对话独白也。左氏设身处地,依傍性格身份,假之喉舌,想当然耳。”,左传的叙事一般是按照年月的顺序作排列的。晋公子重耳之亡是个

21、特例,它把跨越十九年的一系列的事件集中在僖公23年、24年叙述,将事件的标识和时间的标识结合在一起。僖公24年以前,它以事件为主。及难奔狄、过卫、及齐、及曹、及宋、及郑、及楚、及秦;从僖公24年开始,时间的提示才明确起来。这样安排显然是为了突出重耳的形象,让人们更易于全面地了解这一时期的重耳是怎样成熟的。在客观上突破了以时间为中心的编年体叙述,开创了以事件和人物为中心的叙述,对后代纪传体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左传作品选读三: 子产不毁乡校,鄭人游于鄉校,以論執政。然眀謂子産曰:“毁鄉校,如何?”子産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

22、之何毁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後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實不才,若果行此,其鄭國實賴之,豈唯二三臣!”仲尼聞是語也,曰:“以是觀之,人謂子産不仁,吾不信也。”,不毁乡校,为民众保留一个参政议政的渠道,对于一个在位的执政者来说,这需要极大的勇气、极大的胸襟,表现了一个敢担当、执政为民的贤相本色。在西方,公民参政议政是古希腊城邦开创的伟大传统,现已成为民主政治生活的核心。在中国,战国时期是公民议政的黄金时代,之后专制制度建立,控制颇严。但是,以“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目标的知识分子,始终

23、未能忘怀这一使命,历代薪火相传,不绝如缕。,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郑子产死,家无余财。郑人丈夫舍玦佩,妇人舍珠珥,夫妇巷哭,三月不闻竽瑟之声 。(说苑贵德)维是子产,执政之式。 (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五、左传的叙事和记言(一)左传的叙事 发展了春秋笔法春秋笔法过于简洁,引起后人诸多争议。左传从两方面加以改进:一是重构历史背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描述、人物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褒贬立场。二是创立了“君子曰”的形式,在叙事中或者叙事结束直接引入议论,对事件和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叙述手法:顺叙、预叙和倒叙预叙:就是预先叙出将要发生

24、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左传的预叙例子很多,有的是根据人物言行表现来推测,如殽之战:“王孙满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有时是通过命名、梦境、占卜、异常自然现象等来揭示,如晋穆侯为太子取名为仇,弟名成师,师服说“兄其替乎!”陈敬仲妻嫁前占“鳯凰于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 预叙的作用有:补编年体叙事之中断、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寄托伦理训诫。,倒叙:在叙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交待事件有关的背景。以便让人更加完整地了解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在编年体框架下保证了叙事的完整性。叙述的视角左传以全知视角为主。但也有类于限知视角的个别例子,如晋楚鄢陵之战的一段描述。,叙述注重因果关系第一

25、,因果叙述让众多事件呈现出一种连贯性、必然性、规律性,从而构成可以理解的情节。此种特点在左传战争描写中体现最为突出。第二,因果叙述作为一种解释,常常代表着某种立场,在叙事中宣传某种理想价值。美国学者伯顿沃森说左传是“一本道德因果指南” 。左传的因果关系叙述中有道德化、神秘化倾向,道德化是对春秋的继承,神秘化则是对偶然事件进行道德化解释的策略。汪中:“左氏言天道鬼神,皆未尝废人事也。”,如宣公十五年辅氏之役:秋七月,秦桓公伐晋魏颗败秦师于辅氏。获杜回,秦之力人也。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

26、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叙事充满了故事性、戏剧性(可考虑郑败宋师获华元)左氏艳而富,其失也诬。(范宁春秋谷梁传序)春秋谨严,左氏浮夸。(韩愈进学解)论其细也,则纤芥无遗;语其粗也,则丘山是弃。(刘知几史通),人物形象刻画福斯特把人物刻画分为两大类:扁平型人物和圆整型人物。左传的人物,以性格鲜明、静止的扁平型为主(如子产),但有些描写也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如郑庄公),甚至也注意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如晋文公)。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的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的描写。

27、这显示了与西方不同的中国叙事传统特色。,(二)左传的记言(文学史80、81页)行人应答与大夫辞令:文典而美、语博而奥,委曲达意,婉而有致凉非经营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斯盖当时国史,已有成文,丘明但编而次之,配经称传而行也。 (刘知几史通申左) 文章从容委屈而意独至,惟左氏所载当时君臣之言为然。盖繇圣人余泽未远,涵养自别,故其辞气不迫如此。(刘熙载艺概文概引吕东莱)左氏尚礼,故文。(刘熙载艺概文概),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嘉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闵公二年:“僖之元年,齐桓公迁邢于夷仪。二年,封卫于楚丘。邢迁如归,卫国忘亡”。宣公十二年:“

28、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申公巫臣曰: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使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事外。(史通叙事),五、国语(春秋外传)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大约在战国初年,作者不详。记事年代起自周穆王,止于鲁悼公。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大多说理严密,又富于形象性,为后人所称道。国语在汉代已有称“左氏外传”之称,后世又称“春秋外传”。,周语上召公谏弭谤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

29、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王弗聴。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第三节 战国策,春秋时犹尊礼

30、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顾炎武日知录,战国策:是战国纵横家的著作。最初它们各有名称(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西汉末年刘向将这些纵横家书合为一书,定名战国策,共33卷。主要记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 子、史之争:战国策在汉书艺文志列入春秋类;历代“四部”中入史部;宋晁公武、马端临入子部纵横家。,思想倾向:人生观上追求功名显达、富贵

31、利禄,政治上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价值观上信奉个人主义,重视个体的存在意义,反映了战国“士”阶层的兴起情况。其价值立场与儒家正统相悖,被认为是“畔经离道” 的书,以致于后代编书者不得不为其存在的合理性辩解,刘向认为重权谋是形势所逼,而能达到“转危为安,运亡为存”。曾巩:“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王觉:“虽非义理之所存,而辩丽横肆,亦文辞之最。学者所不宜废也。”,作品讲解:苏秦始将连横这篇文章在战国策中很有代表性。首先,它的主人公苏秦是战国最负盛名的两大纵横家之一;其次,它充分体现了纵横家的人生观,这就是“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第三,文章中记载了苏秦连横的说辞,从中可以看出战国纵横

32、家说辞之一斑。,蘇秦始將連横。説秦惠王曰: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乗,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以大王之賢、士民之衆、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願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髙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徳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今先生儼然不逺千里而庭教之,願以異日。蘇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農伐補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驩兠,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

33、,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古者使車轂擊馳,言語相結,天下為一,約從連横,兵革不藏。文士並餝,諸侯亂惑,萬端俱起,不可勝理。科條既備,民多偽態。書策稠濁,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無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辯言偉服,戰攻不息。繁稱文辭,天下不治。舌弊耳聾,不見成功。行義約信,天下不親。於是乃廢文任武,厚養死士,綴甲厲兵,效勝於戰場。,夫徒處而致利安坐而廣地雖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賢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勢不能故以戰續之寛則兩軍相攻迫則杖相撞然後可建大功是故兵勝於外義强於内威立於上民服於下今欲并天下凌萬乘詘敵國制海内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於至道皆惽於教亂於治迷於言惑於語沈於辯溺於辭以此論之王固不能行

34、也。,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盡資用乏絶去秦而歸羸縢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犂黑状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絍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喟歎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隂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朞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於是乃摩燕烏集闕見説趙王於華屋之下抵掌而談趙王大恱封為武安君受相印革車百乗錦繡千純白璧百雙黄金萬鎰以隨其後約從散横以抑强秦故蘇秦相於趙而闗不通當此之時天下之大萬民之衆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決蘇秦之策不費斗糧未煩一兵未戰一士未絶一弦未折一矢諸侯相親賢於兄弟

35、。,夫賢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從故曰式於政不式於勇式於廊廟之内不式於四境之外當秦之隆黄金萬鎰為用轉轂連騎炫熿於道山東之國從風而服使趙太重且夫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户棬樞之士耳伏軾撙銜横歴天下廷説諸侯之主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將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宫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聴嫂虵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後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蘇秦曰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说理(1、2、3自然段),第二部分叙事(4、5自然段)1.说辞(1):渲染秦国强大的国力,得出结论:“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以激起秦惠王的政治野心

36、,重用自己。文章善于蓄积气势,极具鼓动性和说服力。2.惠王的答复。一般认为,秦惠王因商鞅之事厌恶山东六国的宾客,故以“修文教”谢绝苏秦。,3.说辞(2):首句说出自己对秦惠王答复的疑虑,接下来反驳秦惠王关于“修文教”的说法,强调用兵的必要性。这一次语气更为急促,排比句用得更多、更长,如同急风暴雨。在游说中,将历史与现实交替描述,对用兵与不用兵进行正反两方面对比,以此游说秦王用兵。最后还使用了激将法:“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4.以下为文章第二部分,叙事为主。父母不与言:有些夸张,也说明宗法制的神圣血缘关系已为现实的物质利益取代。“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此反问似无理

37、,实为自我激励。於是乃摩燕乌集阙:苏秦到先燕国,得到燕文侯的支持后才见赵王的(见赵策燕策)。省略的目的当是保持叙事的连贯性,突出苏秦努力后立竿见影的效果,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故苏秦相於赵使赵大重:极力渲染苏秦的成功不仅实现个人富贵目标,也实现了社会价值。且夫苏秦句:作者再次提醒他的读者,那些贫寒的士阶层人士:看看吧,苏秦原本和我们一样,身份低微,通过个人努力,也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我们不可妄自菲薄,敢想敢做,一切都有可能。5.用事实进一步确认了纵横家的人生理想:“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也从侧面也展示了战国时代的炎凉世态。,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兼与左传相比):1.叙事方面:与左传

38、相比,战国策叙事中虚构情节更多(纵横家对真相并不像史官那么感兴趣),描写更细腻(有外貌描写和有心理描写),结构更紧凑(战国策的叙事是以事件为中心展开的)。2.言辞方面:左重古老原则,战重现实利益;左言辞委婉,从容不迫,战直截了当,语气急促;左论辩朴实,战夸张铺陈,喜欢用比喻、寓言、轶闻来辅助说明,风格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参考教材注17),第四节 先秦历史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散文创作的楷模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例: 春秋经: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段不弟(悌),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

39、,难之也。 公羊传: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 谷梁传: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毁乡校:话语权的争夺,“舆论监督”还是“舆论暴力”? (子产)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

40、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吾师:论语述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可与此相发明。子产论王道,孔子论修身,修齐治平、内圣外王,其揆一也。,作威以防怨:禁言是中国法家的传统,后世多以子产为法家,其实不尽然。“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中国法家是专制主义的鼻祖。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朝代秦朝,就是以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建立的。 二三臣:指贵族统治者。然明的贵族精神。 郑州规划局某副局长:“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例: 隐公元年:“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昭公二十年:“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子重使大宰伯州犁侍于王后。王曰:“骋而左右,何也?” 曰:“召军吏也。” “皆聚于军中矣!” 曰:“合谋也。” “张幕矣。” 曰:“虔卜于先君也。” “彻幕矣!” 曰:“将发命也。” “甚嚣,且尘上矣!” 曰:“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 “皆乘矣,左右执兵而下矣!” 曰:“听誓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