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2、个体行为:是个体心理和情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二、简答题/论述题1、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心理学对我们生活有意义;心理学对我们以后工作的意义;心理学对我们学习的意义;2、心理学现象产生的基础?大脑是一切心理活动产生的生理基础;社会实践是一切心理活动产生的外在因素;3、心理学研究的现象?(1) 、人类心理现象个体心理、群体心理(2) 、动物心理现象4、心理的分支?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学理论学派一、名词解释1、经典条件反射:就是当一种新刺激多次伴随着导致某种反射行为的刺激同时发
2、生时,这种新刺激也能导致那种反射行为。2、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够引起个体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3、无条件反应: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能够引起的固定反应。4、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反应无关的刺激。5、条件刺激:与无条件伴随出现的中性刺激。6、条件反应:条件作用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7、操作条件反射:这种由个体自身的操作造成的行为反射,其中由操作带来的刺激叫做强化物。二、简答1、人格发展论?(1) 、人格有三种成分:本我、自我和超我,他们是在人们心理性欲的五个阶段中发展并逐渐整合。(2) 、本我:受本能驱动的、生来就有的人格成分,是原始的、本能的、最难接近的、最强有力的部分。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驱力和被
3、压抑的习惯倾向。(3) 、自我:人格中的理性成分,处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进行活动。它负责与现实接触,并且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督和管制本我的活动。(4) 、超我:包含着两个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以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负责监督和批判自己的行为。2、正强化与负强化?当个体进行某项操作之后在情境中出现了某种刺激,该刺激的出现有助于这项操作行为频率的加强,这样的刺激称为正强化物。正强化物所形成的强化作用称为正强化。当个体进行某项操作之后在情境中已有的刺激的消失,而其消失能够有助于这种操作行为
4、频率的增加,这样的刺激称为负强化物。负强化物所形成的强化作用称为负强化。3、正强化与负强化的区别和共同之处?区别:正强化是因为特定的行为带来了某种刺激;负强化则是因为特定的行为去除了某个刺激。共同之处:都能够增加某种行为。4、正、负强化与奖惩的区别?正强化与奖励的性质略有不同;负强化与惩罚有所不同:负强化是加强某种行为,惩罚则是制止某种行为。第三章动机一、名词解释1、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个目标进行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原因。2、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隐藏在动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3、价值观:就是我们在生活和工
5、作中所看重的原则、标准或品质,它直接决定我们的人生方向和生活状态。4、本能:指的是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5、本能论:(1)提出者:詹姆斯主要观点:人的行为依赖于本能的指引;人的本能除了生物本能之外还具有社会本能(2)鼓吹者:麦独孤主要观点: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人和民族的性格与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人类的十八项本能。6、驱力是指个体由于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7、诱因就是指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者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8、意志是
6、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动,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9、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客服的干扰或者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10、二、简答/论述1、动机的功能?激活、引导、维持调整2、动机的复杂性?(1) 、动机和行为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2) 、个体行为同时受到多种动机支配。(3) 、个体明确表示的动机往往不是真实的。(4) 、无意识动机的存在。3、影响动机模式的心理因素?(1) 、兴趣爱好(2) 、价值观(3) 、抱负水平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最基本、最原始、最强有力,是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是人类保存个体和群体生命的基本需要。
7、(2)安全需要: 希望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主要包括生命安全、职业安全、财产安全。(3) 社交的需要即归属与爱的需要: 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在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包括自尊、他尊。(5)求知的需要: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即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 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 (广告)(7)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衬的一切活动。5、五)动机的认知理论期望价值理论归因理论自我决定
8、理论自我功效理论成就目标理论6、意志的品质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自制力7、增强挫折承受力(1)正确看待挫折(2)改善挫折情境(3)总结经验教训(4)调节抱负水平(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一、名词解释1、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切高级、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类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2、知觉:就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3、视觉后象:刺激作用停止之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之为后象,在视觉中产生的后象就是视觉后象。4、视觉对比: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成明
9、暗对比与颜色对比。5、错觉:在客观事物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二、简答1、感觉的分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触觉、痛觉、温度觉、动觉和平衡觉、内脏感觉。2、视觉的原理400700nm 的光为可见光、由于光的波长不同产生的不同色为色调。700nm、580nm 和 510nm、光波的能量强度,为亮度。光波的纯度,为饱和度。3、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对象性:感觉系统为我们提供的是各种感觉信息,而最终我们知觉到的却是一个统一体或者完整具体的对象。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之为知觉的对象性。(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往往是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
10、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3)知觉的理解性:人们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过去的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来标志它。(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而发生相应的变化。知觉的这种属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4、知觉整体性的组织原则?邻近性:其它条件相同,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 组成图形。相似性: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对称性: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共同命运: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时容易组成图形。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线条方向:根据不同的方向容易组成图形。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的结构的
11、部分容易组成图形。4、错觉产生的原因?(1) 、知觉对象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2) 、错觉的产生和过去经验、情绪有关。(3) 、情绪态度也会使人们产生错觉。(4) 、各种感觉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五章注意一、名词解释1、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2、无意注意可转化为 、有意注意、可发展为、有意后注意二、简答题1、注意的基本特征?(1) 、指向性: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2)集中性: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事物,抑制无关、多余的活动。5、知觉类型?(1)空间知觉:人脑对物体空间特征的反映。包括:大小知觉、形状
12、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2)时间知觉: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3)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2、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动作:是指人在注意时,出现一些适应注意某种事物时的动作。如目光,身姿等。全神贯注、侧耳倾听、举目凝视。(2)无关动作的停止:是指人在注意时停止与注意某事物无关的动作。(3)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人在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一般来说,吸气更短促,而呼气更延长。在紧张注意时,常发生呼吸暂时停止情况,即所谓“屏息”现象。3、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选择的信息:有意义 、符合需要、与当前活动任务一致避开、抑制的信息:无意义、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2)保
13、持功能将心理活动维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这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必要条件。(3)调节和监督功能可以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4、注意的种类?(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2)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困难、单调不吸引人注意不感兴趣非做不可意志(3)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度的稳定性4、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 、明确的活动目的和任务;(2) 、稳定的间接兴趣;(3) 、合理地组织活动;(4) 、坚强的意志力。3、注意品质?1.注意的广
14、度: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黑色圆点 89 个;外文字母 46个;几何图形 34 个;汉字 34 个 2. 注意的稳定性: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3. 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 4、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三、论述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外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强度、形状、大小、颜色、持续时间)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不活动、无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绝对新异性相对新异性)中等复杂过于简单、
15、复杂(2) 内人本身的状态: 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知识经验 );人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2、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观因素: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客观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集中、排列规律。3、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注意的对象(单调、静止复杂、变化)人的积极性(态度积极,有浓厚兴趣)人的身体状况(失眠、疲劳、生病健康)4、57 岁的儿童能聚精会神 15 分钟左右,710 岁的儿童可达 20 分钟,1012 岁的儿童可达 25 分钟,高中生一般能坚持 3045 分钟。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表现出高度的注意稳定性。5、注意分配的条件?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活动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
16、活动都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6、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小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还较低,难以同时兼顾两件事情。初中低年级学生在注意分配时也会出现顾此失彼现象,注意了抄写就忽略了听讲。初三以上的学生由于各种技能技巧的稳定性有了提高,才使注意分配能力逐渐向较高水平发展。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不同活动的性质和任务,较好地分配自己的注意。7、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原来注意的强度:原先的注意越集中,转移就越困难。新注意对象的特点:新的活动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的转移就越容易。第六章记忆一、名词解释1、记忆:就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2、遗忘:积极遗忘与消极遗忘3、遗忘理论:衰退说、干扰说、动机说。
17、4、记忆方法:图表记忆法、分类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多通道记忆法。二、简答题1、记忆的分类(1)感觉记忆:个体通过视、听、嗅、味等感觉器官感应到外界刺激所引起的短暂记忆。特点:特点:保持时间极短,三秒以下。仍然保存着刺激本身原来的形式。(2)短时记忆:感觉记忆之后再经过注意而在时间上延续到 20 秒以内的记忆。作用:对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如果个体觉得信息是重要的,他就会采用复述和组块化的加工方式,使之保持较长的时间,然后输入到长期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7+2 个组块。(3)长时记忆:保持信息长期不忘的永久记忆。长时记忆与短时记忆的不同:保持时间长短不一样、容量的不一样。 储存信息的不同:长时记
18、忆包括情节记忆和语意记忆。补:长时记忆的习得:类别群集、联想群集、意义编码、记忆术2、如何集中注意力?要有广博和持久的兴趣。要端正学习态度、工作态度。 (李四光要加强意志锻炼。 东周列国的琴师、一些训练注意力的方法。3、影响遗忘的因素?(1)遗忘过程受到时间因素的影响。(2)识记的材料。(3)记忆材料的性质。(4)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4、记忆的技巧?(1) 、记忆的推进剂强烈的动机(2) 、记忆的诱发剂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 、适宜的环境隆中读书第七章思维一、名词解释1、思维:就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
19、接地认识,它是人类认识的高级形式。2、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三个基本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3、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4、创造性: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真创造: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类创造:产生的产品并非首创,只是对个体而言具有首创性。5、聚合式思维:就是把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6、发散式思维:就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7、二、简答1、思维与感、知觉的不同?(1)
20、定义的不同(2)感知觉是对事物属性的反映,思维则能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3)感知觉只能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思维总是通过某种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的。2、思维的过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 概括3、问题解决的特点:(1)目的性:指向并达到一定的目标。(2)认知性:通过内在的心理操作实现的。(3)序列性:包括一系列的心理活动。4、问题解决的过程(1)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2) 、理解问题(主要表现为审题)(3) 、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4) 、检验假设(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5、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 、问题的特征:问题的类型、
21、呈现方式的不同,其解决的难度也不一样。(2) 、已有的知识经验(3) 、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功能固着:事物原有功能对解决问题的“消极”影响。(4) 、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动机与情绪:如“耶克斯多德森定律6、发散思维基本特征:(加定义)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7、创造性的培养?(1)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的
22、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第八章情绪一、名词解释1、情绪: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2、生理唤醒:是指情绪产生时的生理反应,它是一种生理的激活水平。不同情绪的生理反应模式是不一样的。3、情绪状态:心境、应激和激情。4、基本情绪:喜怒哀惧5、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处在挫折与冲突的情境中,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自觉或者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情绪平静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二、简答题1、恰当宣泄(1)倾诉:写信、日记、日志(2)哭泣(3)运动第九章社会化一、名词解释1、社会化:指在特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个体学习社会经验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23、。二、简答1、社会化的内容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生活技能(自理能力、职业技能) 、社会角色第十章性别角色差异心理一、名词解释1、性别角色: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适当位置,以及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二、简答题1、性别角色差异心理的获得性为和分化?(1)性别角色获得的生物学因素:遗传基因、性激素(2)性别角色分化的社会文化因素:刻板印象第十一章人格一、 名词解释1、 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其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人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2、 气质:个人生来就具有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
24、具有先天与遗传特性。3、 性格: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总和。4、 能力:指人们能够顺利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5、 自我意识: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二、 简答1、 人格特征?(1) 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在不同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人格特点。个体间的差异,群体间的差异。(2) 、整体性包含在人格中的各种心理特征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格中各个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3) 、稳定性: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特点不能称为人格特点。(4) 、功能性外界环
25、境的刺激是通过人格的中介才起作用的。人格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2、气质的表现?心理过程的速度、灵活性;心理过程的强度和稳定性;心理过程的指向性 三、能力的个别差异质的差异:特殊能力的构成不同量的差异:一般能力或者特殊能力量的差异(智商的大小) 论述:如何看待气质类型1、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1)气质类型的稳定性:气质类型是由神经过程的特点决定的,而神经过程的特点主要是先天形成的。一个人的气质类型在一生中是比较稳定的。(2)可塑性:环境条件改变或发生重大的生活事件,可导到气质类型的改变。2、气类型没有好坏之分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无好坏之分每一气质类型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一面要自觉地发扬气质中
26、的积极方面3、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效率4、气质特征与职业特点持久细致的工作-粘液质和抑郁质要求反应迅速、灵活的工作-多血质和胆汁质5、不同气质类型的教育方法:胆汁质:先肯定,后批评;多血质:批评要命中要害,尖锐严肃;黏液质:耐心细致、反复说服;抑郁质:多鼓励,少批评,多从侧面引导。6、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1) 、遗传的作用(2)、环境和教育(3)、实践活动(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7、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8、认识自我的途径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己。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己。通过对自己内部世界的反省来认识自己。9、结合生活的事例,分析并讨论影响性格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父母、学校、生活圈、社会风气、风土人情、风俗习惯都会影响人格的形成。取其中一个为例即可。整理者:李悦2013-12-21注:内容如有小的问题还请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