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社工与志愿者合作的模式_谭建光.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815130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社工与志愿者合作的模式_谭建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社工与志愿者合作的模式_谭建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社工与志愿者合作的模式_谭建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社工与志愿者合作的模式_谭建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社工与志愿者合作的模式_谭建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 25卷 第 86 期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Vol. 25 No.8612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第25卷 2011 年 12 月 Journal of Guangdong Youth Leaders College DEC. 2011 中国社工与志愿者合作的模式谭建光(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广州 510507)摘 要:中国的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都是改革开放后发展的新生力量,从最初的两者分离到近年的联系合作,共同在社会管理创新、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包括(一)日常服务:社工指导与志愿者实践;(二)专业服务:社工实践与志愿者配合;(三)大型服务:社工组织与志愿者实施;(四)应急服务:社工

2、评估与志愿者参与;(五)倡导服务:社工预测与志愿者传播。伴随社会转型发展与社会建设深化,社工与志愿者的合作将形成系统机制,发挥积极功能。关键词:社工;志愿者;合作;服务;发展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5446(2011)04-0012-07中国的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且在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创新社会管理和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社工与志愿者逐渐成为主力军,配合党和政府开展公共服务、帮助社会人群。李立国部长在社会工作政策与实务研究丛书的序言中指出,“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有各级党委政府的

3、高度重视,有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社会工作事业一定能够更加繁荣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增进社会和谐方面一定能够发挥更团体、社区机构的服务项目将社工与志愿者连接起来,探索了丰富多样的合作途径。一、社工与志愿者:从分离到合作我们在各种理论概念的基础上,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社工与志愿者的角色差异,即社工是通过专业学习并付出全部职业时间从事社会服务、指导社会服务专业人员;志愿者就是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社会服务、帮助社会人群的群体。两者角定位不同,但是服务的领域和服务的目的是相同的;两者客观存在沟通合作的基础,但是需要社会舆论的倡导和社会体制的支持。(

4、一)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在中国的起源大作用。”李立国部长在中国志愿服务:从社1区到社会的序言中也指出,“志愿服务是一项充满人性、始终焕发生机与活力的高尚事业,希望全社会动员起来、参与进去,共同为志愿服务的发展献计出力,努力把志愿服务事业推向新阶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添力中国古代具有慈善公益、志愿服务的基础,但是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包括社团组织的针对陌生人的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形式。近现代上海、广州等城市,随着外国传教士、外国慈善的进入,带来具有宗教精神的现代志愿服务,也传入一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但是,解放后就没有继续发展,而是一度中断。虽然,“学雷锋、做好事”运动具有鼓励人人

5、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特色,但是受到阶级斗量、作出贡献。”然而,由于原有管理体制的分2离,社工与志愿者缺乏合作,造成资源分散、服务重复,削弱其社会作用。如今,一方面是党和政府鼓励“社工志愿者” 服务模式,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社工与志愿者的积极合作;另一方面,大量社会收稿日期:2011-05-05作者简介:谭建光(1960年),男。广东省江门市人。教授,中华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广东青年职业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谭建光:中国社工与志愿者合作的模式第86期 13争、政治运动的影响,也不是现代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人们的利益需求变化,就需要人与人之间重建关爱与互助的关系。20世纪8

6、0年代后期,一方面是广州、深圳、天津等地率先发展志愿服务;另一方面是北京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南开大学等率先复办社会工作专业;新型社会服务及其专业化力量在当代中国发展起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1986年底,国家教育委员决定在北京大学等普通高等院校试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1989年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同时招收研究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走上正常发展的道路。”共青团的团体工作,缺乏合作发展的热情。正是受到这些狭隘观念、狭隘心态的影响,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管理协调受到制约。(三)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专业认知分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发展路径具有区别。志愿服

7、务是从青年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的探索开始,经历大型活动服务、社区居民服务、扶贫支教服务、应急救援服务等逐渐壮大,成为社会广泛传播、社会广泛参与的高尚事业。社会工作则是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教育开始,通过逐年培养专业社会工作者,充实社区、农村、福利机构的专业服务。这样,两个群体的自我认知有区别。志愿者认为,只要有热情、有爱心、有诚意,就可以为社会人群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强调要有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好地发挥服务效果。3 1987年后,“从广州、天津、深圳等地率先发展志愿服务,至今已走过20年的历程,经历了探索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建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过程。” 4

8、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恢复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初期,是区分为理论与实践、专业与普及两条线的,相互之间没有预先的合作规划。但是,实际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基层社区、农村社会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就产生一些自发、自主的合作形式。(四)走向合作: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发展趋势中国改革开放走向深入,社会建设逐渐受到重视,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在受到党政部门、社会机构重视的同时,不同层面的社工与志愿者合作机制逐渐建立起来。国家层面成立中华志愿者协会,志愿组织领袖、志愿者骨干、社会工作专家、资深社工参与其中,搭建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平台。广东省率先成

9、立“社工与志愿者合作论坛执委会”,从多方面探索合作发展的途径。北京、上海、杭州、大连等地的志愿组织主动寻求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支持,通过项目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各省市特别重视借鉴香港、澳门的经验。“香港的社会福利模式提供了一个更为灵活的组合框架,包括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合作的伙伴关系,公营部门(包括政府和政府资助)和市场服务(如私营老人院)的监管协调,现金服务与个人服务的共融,全民性无偿服务、全费服务和低偿服务的配合等等,都是(二)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管理体制分离中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部门分隔、机构分隔,阻碍了社会事业的顺利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诞生和发展,也受到部门利

10、益的制约。由于发展初期的契机,社会工作归属国家民政部管理;志愿服务主要与青年志愿者行动为主,归属共青团中央管理。应该说,国家将各项社会服务工作,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机构、团体发动和管理,有利于调查各方积极性,为事业发展提供专门依托。但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造成的部门利益心态影响,客观上引发各种问题。一是接受国家委托的部门或者机构,将协助国家发展社会事业,转变为借助这一事业扩大部门利益与影响力的心态,偏离了发展社会事业的本意。二是受到相应心态的影响,其他部门、机构、团体就将社会工作看成是民政部的部门工作,将志愿服务看成是经过理性探索而得出来的程式选择。”在香港的5社会服务中,各种社会工作机构、志愿服

11、务团体、非营利组织之间呈现既良性竞争又积极合作的状14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第25卷态。由于政府评价社会服务的效果,着重看服务的资源整合与受益人群,而不考虑部门、机构、社团利益。这样,不论是社工还是志愿者,为了做好服务项目都会主动寻求相关机构的合作,实现资源使用最大化,服务效益最大化。从国内各省市的情况看,促进社工与志愿者合作,既有党和政府的政策推动;也有基层实际的服务选择;逐渐建立双方相互支持、合力服务、造福社会的最佳格局。运行有条不紊,针对社区群众、服务对象的需求安排有效的服务,受到广泛欢迎。最近几年,随着农村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成为新的趋势,发展志愿服务,成立志愿者

12、站,成为农村社区一项富有特色、作用明显的工作。在农村志愿服务站建设的起始,专业社会工作者就参与指导、参与服务。江西省农村社会工作者对镇、村志愿者站、志愿者队伍进行专业培训,帮助策划和设计服务项目,为农户改善生产、改善生活作出贡献,受到好评。四川省在“512”大地震的灾后建设中,引入全国乃至外国的专业社工力量,他们在基层农村志愿者站,指导帮助群众心态恢复、关系调整、行为激励、追求发展等等方面,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的志愿者超过6000万人,并且仍然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志愿服务站,吸引大批专业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为人民群众提供及时、便利的服务。(二)社工服务中心的志愿队伍

13、二、社工与志愿者合作的组织形式近年来,从城市社区与农村村庄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社工与志愿者的合作形式。许多专家学者深入基层,总结归纳和提炼升华,寻求能够复制和推广的模式。我们根据各地的经验,大致归纳几种类型。(一)社区志愿者站的专业社工中国大陆的社区志愿者服务站,是较早发展、作用较大的机构。通过民政部门、共青团组织在基层的合作,首先是城市社区建立特色各异、不同功能的服务站。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率先成立第一支社区志愿者队伍,党员志愿者、老年志愿者、妇女志愿者发挥特殊的作用。深圳市义工联通过莲花北等社区的试验,以志愿者站为纽带,建立起“夕阳红”志愿队、“ 爱心妈妈” 志愿 队、青年志愿队等

14、,为社区内的老人、小孩、残疾人提供关心和服务。上海、武汉、青岛等城市社区志愿者站建设后来居上,具有许多创新特色。进入21世纪以后,社区志愿者站聘任专业社工从事管理协调工作成为普遍现象。人们发现,专业社工的介入让志愿者站的上海和深圳率先建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发挥社工的知识与技术优势,为社会人群提供富有价值的服务。在社工进行专业规划、专业服务、专业督导的同时,也发挥现有志愿者力量的优势,探索合作的途径。上海专业社工机构既有独自招募志愿者开展服务的形式,也有与青年志愿组织、社区志愿组织、慈善志愿组织合作服务的形式。深圳市则专门制订社工与志愿者合作的政策。“2007年10月25日,经多方专家的研讨,深

15、圳市制定了社工17文档,文档亦强调建立社工、 义工(志愿者)联动机制,推行社工 义工 模式,加强义谭建光:中国社工与志愿者合作的模式第86期 15务工作者队伍建设。” 由于深圳市民政局邀请香港的督导力量,对初期的服务进行专业指导和评估。香港督导人员特别重视“社工义工”模式,鼓励社工机构寻求志愿者力量的合作,就促进了资源共享。目前,社工机构寻求志愿者合作,仍然存在困难与问题,如有些社工忽视志愿者的经验,社工机构招募志愿者遇到法律、制度障碍等等。但是,越来越多的社工机构积极探索,寻找与志愿额合作的新途径,力求更好地服务有需要的人群。(三)志愿团队的社工管理人员目前,不论是具有党团背景、政府背景的志

16、愿组织,还是具有民间背景、境外背景的志愿组织,都获得较快的发展壮大。一些志愿团队得到党政机构的支持,开始设置专门管理人员;一些志愿团队独立注册,成为具有自主发展的社会力量;一些志愿团队获得企业或社会机构资金支持,建立专门管理协调机制。这样,在招募、聘用专职管理人员的时候,就越来越多选择社会工作者。同时,志愿团队开展服务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志愿者素质的时候,也越来越多聘请社工专家、资深社工作为培训人员。调查发现,志愿者对专业培训的需求与社工介入专业培训管理的愿望,具有一致性。的多种形式。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社工师委员会、广东社会学会志愿服务专业委员会、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广东青年职业学院社

17、会工作系联合举办“社工与志愿者 创新社会管理”论坛,并且组建“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论坛执委会”。这样,社工代表与志愿者代表定期聚会、交流,了解相互的需求与想法,开发合作服务的项目。我们发现,这种方式有助于社工与志愿者之间增加沟通、消除隔阂,立足服务社会人群的目标,探寻合作努力的方向。(五)教育研究促进合作与发展现有的社会工作人员比较年轻,有一定的知识技术,但缺乏经验积累,对于志愿团队的培训与管理把握仍然有困难。随着社工工作经验的增长,他们对于志愿者服务有更好的把握和理解,能够更好地为志愿团队服务。这样,社会工作者的发展为志愿团队的专业管理、专业培训提供积极的支持。(四)社工机构与志愿组织联动

18、改革开放以来,专家学者、专业人士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社会工作领域,专家学者率先创办社工教育,培养专业社工人才,并且输送到实际工作的第一线。这样,从理论研究、教育辅导的角度,能够理性地发现社工与志愿者合作服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且不断总结沟通合作的经验,提升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在中国社会工作研究征稿启事中说道,“推动理论与实务工作的结合。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在中国的创新。社会工作是一个新学科、新专业,它的成熟与发展需要不断有新探索、新发现,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完善知识和学科体系。”7王思斌教授、陆士祯教授、关信平教授等一方面在培养社会工作博士、硕士、本科生

19、时候,就教会他们注重社会资源的整合,探索社工与志愿者共同开展社区、农村服务的途径;另一方面在社工人员与志愿者积极合作的基础上,社工机构与志愿组织的合作逐渐密切,具有可喜的进展。从基层情况看,原来是一个部门要求成立一个服务机构,如“妇女服务中心”、“ 青年中心”、“老人服务中心” 等等。后来,基层党政领导要求各个部门寻找服务项目中相互交叉、相互重叠的因素,集中建设社区(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社工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合力帮助群众,发挥综合服务功能。国家、省、市层面也积极探索双方合作16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第25卷在指导基层社工人员服务的时候,鼓励引入志愿者资源,扩大服务能力,帮助更多的社会人

20、群。专家学者的思想观念受到重视,教育研究的知识技能得到传播,社工与志愿者的合作逐渐成为共识,得到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六)国际交流推动合作与发展中国内地的社工、志愿者非常重视面向海外、港澳台地区的交流沟通。因为,毕竟外国、港澳台的社会工作具有较长的历史,内地则刚刚诞生,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许多国家的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没有体制的隔阂、没有部门的分割,而是根据社会的需要、群众的需要,开展灵活多样的合作服务,同时也向社工与志愿者传播新的理念,促进社会服务达到更好的效果。“优势视角取向的实践意味着:作为社工所应该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和寻求、探索和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

21、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情和经验开展服务,遇到专业要求高、项目复杂化的时候,就受到阻碍。随着越来越多社会工作者进入志愿组织,发挥协调与推进的作用,特别是在专业服务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志愿服务活动的水平逐渐提高,更加能够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一)日常服务:社工督导与志愿者实践控制。” 8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 理念,就是相 在社区和农村,大量志愿服务站、志愿服务队,根据居民、农民的各种需求,开展各类服务活动。这些涉及便民利民、扶老助残、环境美化等方面的服务,虽然不需要很多的专业知识与技巧,但是如果加入社工专业视野的启发,就能够丰富服务内涵,发挥更好的作

22、用。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系学生梁燕霞、梁秋霞在志愿组织进行实习后,撰写的实习报告中说到,“(志愿组织在向重症、特困、残疾人派发500元慰问金时)我们觉得组织者的做法欠缺了一些合理性,也许采取一个接一个的信受助人员拥有潜力、能力,需要发掘和激励。传入中国内地之后,深圳市提倡的“爱心奉献、助人自助”就演变成为鼓励志愿者在帮助他人的时候,获得自己的锻炼与充实,同时也包括帮助受助对象自我发展的要素。社工与志愿者共同吸收外国、港澳台的理念资源、经验资源,根据社会服务的需要进行丰富,产生创造性的发展。三、社工与志愿者合作的服务领域方式,更具有人文关怀的方式来派发会更好。” 9中国社工与志愿者合作的领域越来

23、越广泛,几乎志愿者开展的各种服务项目、探索的各种服务类型,都可以获得专业社工的指导和帮助。从我们的调查数据看,志愿者服务的领域逐渐广泛和多样。志愿者都是根据社会人群的需要开展服务,既配合党和政府开展大型活动、倡导文明、促进民主、环保生活的服务;也深入群众开展改善民生、扶贫助困、支教送医、咨询辅导的服务。原来,在没有专业社工参与和帮助的时候,志愿者主要凭热她们实习的地点是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这里的志愿服务发展较早,出现许多富有特色、富有活力的志愿者队伍。志愿者充满热情、富有爱心,但是在服务过程中如何尊重服务对象、如何激发对象的自尊与自信,却并不一定考虑周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积极配合志愿组织

24、开展日常服务活动的同时,善于进行专业反思,提出的建设具有特别价值,不仅仅有利于做好这项活动,更有利于志愿服务贴近群众的心态和需求,促进建立和谐友善的社谭建光:中国社工与志愿者合作的模式第86期 17会关系。 现。”北京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社会工作11(二)专业服务:社工实践与志愿者配合 专家、社会工作学生,作为奥运会志愿者中的专业力量,不论在赛会服务团队协调还是在城市服务团队管理方面都发挥积极作用。广州亚组委志愿者部成立“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研究中心”,社工专家、社工学生成为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力量、专业辅助力量,在策划亚运会志愿服务的文化传播、理念创新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且积极参与志愿

25、者培训、志愿服务技巧辅导等工作,受到广大志愿者的欢迎。未来,越来越多的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将由专业社工人员协助统筹策划,为广大志愿者提供参与服务、体验成长的机会。随着各省市建立镇、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专门领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各种专业性的社工机构参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公平构建。原来,由于社工机构多数是民政部门支持建立、专业管理,社工服务中心要招收志愿者,或者是通过志愿者协会寻求合作,或者是到志愿者协会挂靠建立分队。协调、申情的程序需耗费一定的时间,甚至由于制度的原因无法实现,导致部分社工宁愿自己包揽服务或寻求其它解决方式。然而,一些善于思考和创新的社工,也积极反思现状,寻求合作发展的机遇。社工

26、赖林春回忆,“3月5日恰逢深圳义工(志愿者)节,我和其他6位社工出席了深圳义工发展中心揭幕仪式。虽然在深圳市关于社工、义工联动文件中规定社工引领义工 ,但就目前而言,社工还缺乏社会经验和实务经验,暂时达不到这种(四)应急服务:社工评估与志愿者参与目前,我国应急志愿服务的开展逐渐扩大领域,从专门针对自然灾害、重大事件的服务,扩大到各类日常工作、日常生活中的应急服务。2008年,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介入“512”汶川大地震灾区的抗震救灾服务和灾后重建服务,是加强合作,应对特殊事件,帮助社会人群的典型案例。“汶川地震最有可能带来的制度遗产有:建立巨灾保险制度;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将志愿者和NGO纳入政

27、府应急制度体系;完善慈善捐赠和监督制度,甚至酝酿出台综合的慈善法。此外,与灾难应急相关的应急物流、应急财政将进一步完善,国际救援、孤儿领养、心理救援、危机教育等方面也可能形成持久的机制或政策措施。人文精神遗产则包括关爱生命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更为长远则可能是更强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要求。” 10 确实,刚刚大学毕业的社会工作者,面对具有十多年服务经验的志愿者,很难找到锲入点,制约了合作服务的实施。一些社工人员及其机构负责人,发现志愿者的热情、爱心、经验、资源优势之后,就主动寻求合作。他们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各个项目服务进行分解,吸引志愿者参与服务,扩大服务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切分

28、出专业性特别强、特殊性强的领域由社工人员全程服务,保障服务的专业效果。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的社会工作机构,探索出多种形式与志愿组织合作的方式,收到良好的效果。(三)大型服务:社工组织与志愿者实施 12 在汶川灾区的服务过程中,与解放军、医生并肩中国近年举办的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大运会等大型国际盛会,志愿者都成为非常积极的力量。社会工作者既发挥专业知识与技巧,指导志愿者做好大型服务;也积极争当专业志愿者,在专业性、特殊性服务岗位发挥作用。“通过探索亚运会志愿服务社工介入模式,借助社工的专业优势,社工在赛会的不同阶段担任不同的角色,从而提升志愿者的综合能力,保障赛会的顺利进行,这是

29、志愿服务发展的大胆创新,也是发展社会工作,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战斗的还有志愿者、社会工作者、民间组织人士、慈善公益人士。一方面,各种社会力量聚集起来,在四川、陕西、甘肃等灾区帮助了群众,发挥了作用;另一方面,应急状态下的密切合作,为社工与志愿者探讨持久合作机制提供了实验。后来,社工机构、志愿组织拓展在群体事件的干预服务、日常应急的救援服务、生活突变的应对服务等等,以志愿者的爱心和社工的专业性相结合,为社会人群提供富有成效的帮助。18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第25卷工与志愿者的合作,凝聚资源与力量改善民生、创造幸福。参考文献:1李立国.序言.载民政部社会工作司编.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关系研究.北京

30、: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P3。2李立国.序言.载袁媛、谭建光主编.中国志愿服务:从社区到社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P3。3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P1。4谭建光、周宏峰主编.社会志愿服务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P3。5黄黎若莲. 香港社会福利的模式及其对内地的启示J.载岳经伦、刘洪、黄锦文主编.社会服务:从经济保障到服务保障.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P40。(五)倡导服务:社工推动与志愿者传播6谭建光主编.中国农村志愿服务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不论是社工机构还是志愿组织,都发现社会服出版社,2010年。务不仅仅是

31、针对具体事件进行补救措施,还包括对于志愿精神、慈善文化、文明社会的倡导和普及,也包括积极影响政府与群众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影响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7香港社会服 务发展研究中心著.先行先试:深圳社工专业闪亮点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年,P6。8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七辑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P235。9美 邓尼斯萨立贝编著。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第4页。李亚文、杜立婕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社工与志愿者的实际倡导与推动,有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谐、进步。贵州社区建设与乡村治理促进常务副理事长毛刚强说到,“我们在为村庄发展、村

32、庄组织化建设提供直接支持的同时,也在寻找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从行动上支持中国农村的发展。我们非常欣慰地看到,我们从各个层面受到的认同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我们的志愿者和10 梁燕霞、梁秋霞.竭诚为有需要的青少年提供社会工作服务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志愿者纵队实习报告.载张兴杰、卓彩琴、易纲主编.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优秀实习报告.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P134。11赖林春.深圳准社工,准备就绪.载深圳慈善公益网主编。社工上岗记.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9年,p60-61。支持者行列。” 13 社工与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不仅仅是帮助服务对象,而且是传播

33、“爱心奉献、助人自助”的观念,吸引社区、农村的群众加入公益慈善事业,在自己生活改善的同时帮助他人、帮助社会。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文化繁荣,还要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洽,要看社会互助友爱精神的广泛传播。社工与志愿者就是文明的传播者,公益的倡导者,幸福社会的建设者。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为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提供了参与服务、帮助他人的平台。但是,真正帮助社会人群,真正造福社区农村,就需要增进社12王焕清、谭建光主编.广州亚运会志愿服 务研究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P122。13蓝煜昕.汶川地震文献综述M.载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主办.中国非营利评论第三卷第57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4毛刚强.反思与成长:我的农村发展社会工作J.载曾家达等主编微光处处28为社会工作者的心路历程.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P135。校稿人:满天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