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砲台,砲台是充滿煙硝氣息的歷史現場清咸豐之前,台灣砲台多屬於中國式,英法聯軍五口通商之後,台灣始引進西洋大砲,請西洋人設計砲台.初期由英人或法人設計,多採紅磚與進口鐵水泥建造,以位於高雄旗津的旗後砲台為代表,雖是西式砲台,但其門額題字,裝飾圖案等等中國特色卻忠實反映了十九世紀台灣港口要塞建設與國防軍事戰略的思想精神.,歷史背景,清初康熙年間即設置砲台鎮守,架設著六尊中國式大砲 。 清未同治二年,打狗開港,與外人通商,使得旗后砲台軍事地位更加顯得重要。 清同治年牡丹社事件發生,清廷派沈葆禎來台加強海防,乃先後派淮軍將領興建旗后、港口(雄鎮北門)等二處砲台,聘請英國工程師設計,共扼打狗港。,歷史背
2、景,光緒十年,劉銘傳又聘德籍工程師修建旗后砲台,並購買英製的阿姆斯壯前膛大砲,安置在南側的砲座上。清光緒年日軍攻打打狗港,於砲戰中擊毀砲台門楣之威震天南前兩字。日據時期,旗后砲台之大砲被拆走、溶毀。灣光復後,直至民國年高雄市政府重新修復,並於民國年完工,年元月重新開放供民眾參觀,砲台設計與地理環境,旗後砲台建在旗後山上,為珊瑚岩,是高踞港口砲台的重要據點。旗後砲台的建築,整個的形狀像個目字形,北區用做操練場,中區做為指揮中心,南區才是架設大砲的地方,北、中、南三區,有廊道相通。,在北區操練場的厚牆內是兵房,兵房屋頂是密集的大樑和很厚的鐵、水泥鋪成的,可防砲彈攻擊。砲台內部的牆,使用三合土和紅磚配合砌成。,砲台設計與地理環境,旗后砲台之正門入口十足中國式,雖然它屬西式砲台。紅磚的砌法講究而細緻,砲台的主入口設在兩側,門板裝在牆的中間,磚牆的上面是木製的橫楣,橫楣兩側,各有一個磚砌的大囍字樣。,中央穿道兩側牆上採人字花式砌磚法。磚牆有蝙蝠刻文,中區台階有花紋,磚砌方式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