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文-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doc

上传人:春华秋实 文档编号:2788796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论文-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论文-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前 言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性的教育反思已经先后认识到,现代人的教育不能是忘掉了另一半,牺牲了另一半的教育。即“不能偏重认知,忽略情感,强调科学,忽略道德” 。必须从工具性、唯理性的片面取向回到完整理性上来。随着对这种教育危害的进一步认识,国内外一些学者开始注意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纠正“唯理智教育”倾向,提出“情感教育”的概念。它所表达的教育思想和提出的一些教育主张己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且在基础教育工作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情感教育是完整的语文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绪、情感、态度以及信念,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

2、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众多的优秀文学作品可谓是最佳的情感教育材料,例如诗歌、散文的教学,与其说是知识教育,不如说是一种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小说、戏剧亦是如此,通过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感染、熏陶,可以引导学生逐步走向真、善、美的情感世界,更加热爱生活,珍视友谊,思考人生,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转引自朱小蔓:情境教育与人的情感素质 , 课程教材教法 ,1999 年第 1期。转引自朱小蔓:情境教育与人的情感素质 , 课程教材教法 ,1999 年第 1 期。.第一

3、章 新课程标准下的情感教育第一节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缺失学生的情感培养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与己有的十分完整的知识技能教育体系相比,情感教育显得落后和缺少系统性和科学性。有时由于其实施难度大,干脆被弃之不顾。种种案例表明,由于教学与课堂中的无人情味,学生在校生活缺少了生命中的另一半,日积月累,导致了不可忽视的不良后果。如美国,中国留学生因嫉妒同学受导师宠爱,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导师和同学,最后也对准了自己,而导致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学生的情感封闭,无法与他人沟通自己的情感,也无法理解他人的感受。而我们最终可把这一原因归之于他们小学、中学的学校教育缺少必要的情感教育。语文课程

4、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引导学生“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语文教育的题中之义。语文课程作为中学课程的核心课程之一,相对于其他的自然学科具有其独特的人文优势,对人的精神领域有着深广的影响。而相对于其他人文学科而言,语文也具有其独特性,其理由就是因为它更强调情感性。但是,长期以来,作为语文教学有机组成部分的情感教育却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精感教育一直未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和研究。原因是多方面的

5、,具体来说,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没有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道德观和爱国情感。但是有的教师只把语文看成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或只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只按“工具知识能力训练代的思路开展教学,重知轻人,重术轻人,严重忽视情感教育、人格教育。教学的目的只是培养出一批规格统一,缺乏个性的合格产品,根本不是教在今天,想在明天,着眼于培养完整的人。体现这样的语文教育观的语文教学,是不可能给情感教育以一席之地的。第二,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为了追求高升学率,考试和高分就

6、成了教学的唯一目的。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使教育异化,语文教学也因此失去了自身的特点,沦为应试教育的工具。文质兼美的课文被当作理科的例题一样被解析。为了培养学生应试的熟练程度,重复繁琐的纯技术训练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时间,他们没有机会去阅读和实践,本来丰富活泼的生命被变成了考试的机器。在这样的背景下,情感教育被忽视是不足为奇的。第三,变形失真的语文情感教育的蒙蔽。由于语文教育长期受“极左”思想的影响,人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以及情感教育中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内容,因与“思想道德教育”有相通之处,所以有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把人文精神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以“极左”的“共性思维”来压抑

7、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以空话、高调来扭曲学生活泼纯洁的情感世界。把这种过分拔高的变形失真了的人文教育当作情感教育,其结果只能是学生的思想僵化而又贫乏,情感变得苍白无力,学生对此十分反感,后果也十分恶劣。此外,也受到语文教师的素质,以及教育科研水平的制约。情感教育要求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修养,高尚的师德、人格和爱心。语文作为一门有着浓厚人文特点的学科,在培养人的健康高尚的情感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语文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与高尚对话,与智慧的生命碰撞,与丰富的情感交流,使学生的人格日趋完善,成为不仅顺应而且能推动时代向前发展的人才。第二

8、节 情感教育的内涵及意义一、情感教育的内涵所谓情感教育,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同时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以及对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的教育。重视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心理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以及与其它的心理机制一道协调地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功能状态。在我国,一般认为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在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展。这样

9、的人能够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情绪、情感,能够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功感、自豪感,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与他人交往时能够坦率真诚、不卑不亢,对待工作能够充满热情。敢于负责任,勇于克服困难。这样的人同时也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类,对于一切美好的东西都非常向往。相反,如果一个人的情感品质得不到发展,那么他就会渐渐失去求知的欲望,道德的良心和审美的趣味。更不用说劳动的欢乐和身心的健康了。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从美学的角度来说,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广泛渗入心理因素之中,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感色彩。语

10、文教学不单单是认识活动,同时也是情感交流活动。因为师生双方都是有感情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活生生的人,而语文教材也不仅仅是一篇篇文章,它是作者情感的外化。教学中,只有教师情、学生情、教材情这三者交融与和谐统一,我们的语文课才能恢复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二、情感教育的价值(一)情感教育是促使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通过教育,人才能经由“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即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其中,个体情感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动机系统,同时更是其重.要因子。个体情感社会化,也正是情感教育的首要目标。情感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它

11、与特定时代的社会条件与教育条件紧密相联。有关研究证明,成人与婴儿之间从一开始就以情感交往为联结纽带。婴儿在两三个月时就能产生社会性微笑,并开始其社会化的历程。英国的沙甫利兹提出,人的社会性情感是人的一种最自然的情感,有德的性情是通过教育和实践养成的。个体情感社会化的主要标志在于,情感以一定的社会原则为基准,不断走向丰富化、高层化。情感社会化的实现并非一个自然的过程,它主要以各种形式的情感教育为依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推动个体情感社会化的情感教育,主要是在家庭、社会生活中自然地、潜移默化地进行,其潜存的状态也时常为人们的意识所忽略。在当代,情感教育在促使个体情感社会化上,则向着有目的、有计划、

12、有系统的状态趋动,其教育效果也会因之而逐步提高。(二)情感教育是个体生存的必备条件情感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表现形式。健康的情感可以提高个体的生存质量,而情感的压抑、畸变,会妨碍个体的和谐生存。现代情商理论直接把情商情感智力的高低视为一种生存能力,技巧。情绪心理学家利拍认为,人类已经经历了两个伟大时代:第一,是使用工具时代;第二,是技术科学或知识教育时代。这两个时代总的说来都低估了生活中的情绪方面,特别是在第二时代中,其重点一直放在以客观为基础的知识的价值上。现在应该发展人类的第三个时代,社会以及它的教育者应把注意力集中在细微的情绪反应上。的确,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使了物质的极大繁荣,另一方面

13、也使人类陷入了道德滑坡、情感冷漠的生存危机之中。美国有人断言,当代社会的生存之战通常是情感的生存之战。情感教育在个体生存方面的价值表现为,情感教育能有助于个体生存所必需的情感、心理以及受它们所影响的身体方面的健康。此外,情感教育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调控自身的情感,成为自己情感的主人,以在愈益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取得成功。传统中,人们一直以为智力水平的高低对个人的成就起决定作用,当代情商理论却告诉我们,控制情感的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等情商因素亦具有重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的研究表明,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与成就密切相关。在被试中,成就最大的一组在谨慎、自信、不屈不挠、有进取心方面明显高于成就最小的一组。

14、许多事业成功者,其智力未必超群,但他们大都能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情感。此外,情感教育还可以使个体同他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三、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马克思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掌握方式有四种:其一,通过“科学理论”掌握世界:其二,通过“宗教”掌握世界;其三,通过“实践”的方式掌握世界;其四,通过“艺术”的方式掌握世界。情感性是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而语文教材是一篇篇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语文情感教育的实质,就是在审美情感参与下,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明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

15、目地。情感教育与教学活.动的内在联系,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第 12 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就个体而一言,其审美心理结构和智力结构并不是各自封闭的,而是双向渗透的。传统的心理学分类认为,人的心理功能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知,指知识,属于各类科学;意,即意志,属于伦理学;情,指情感,是美学研究的对象。可见,思维认知系统的功能与情感、道德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科学与美学之间有着不解之缘,两者对人的智能发展来说是不可偏废的。因此,以智力认知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不应该排除情感的体验与审美的参与,教学活动只有与情感的体验紧密结合起来、联系起来刁能使学生的心理

16、功能得到和谐发展,进而形成完美的人格。第二,从语文学科的构成形态来看,其本身就具有许多十分重要的情感因素。比如文本中的文学形象、诗情画意、生命的精神、悲剧的情怀、汉字的意象神韵等等。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带着深厚的感情色彩,对上述这些因素进行审美的鉴赏、玩味、体验、和领悟,揭示其美的意蕴,那么,先前那种索然无味的灌输式教学,必然会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学生在学习中因教师那冷冰冰、硬邦邦、正襟危坐地说教所造成的精神重负和苦闷,必然会云消雾散,而代之以无穷的兴味和乐趣。当然,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教育应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一定的智力发展为必要条件,它并不是要在教学内容之外,生硬地搬进情感教.育的内容。所

17、以,忽视传授基础知识教育的情感教育是幼稚的教育。各学科课程所揭示的客观规律,既体现着,又蕴含着美,它们本身就构成了情感教育的深层理性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注重智育的教学基础上,施以情感体验、审美鉴赏,把讲解与欣赏、发展智力与陶冶性情,知识汲纳与美感享受有机的统一起来,以取得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语文情感性教学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的成功与否,是以教师情感表现深刻与否为基本条件的。忽视情感化教学原理,只能使教师无情地教,学生的冷漠地学,大大降低教学效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现代文学家郭沫若说:“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而他的

18、目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作家的感情愈强烈,愈普遍,那么作品的效果也就愈强烈,愈普遍。 ”同样道理,语文教师教学情感愈强烈,愈丰富,那么,他对学生的内心情感,以及对学生语文学习的作用和影响就越大。既然如此,教师就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有声的语言传递到学生的心中。教师把课文里的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优美的故事、精彩的语言,带着浓烈的感情去教学,让学生阅读、思考、体会,那么学生的心思定然会得到滋润,主动学语文的劲头就会倍增。著名语文教师于漪的每一堂课几乎都是带着自己浓烈的情感来上的,她的每一个充满深情的眼神,每一个熟悉的动作,每一句充满鼓.励的真

19、切诚挚的语言,都是那么溢满了情感,以至最调皮最好动的学生也不能不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学习。其实,这仅仅是教学的一个方面,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于漪老师更是把自己对教学工作的热爱之情都灌注在了里边,使每个学生无不受到强烈的感染。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只有当老师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中时,才可能使教学过程表现出较高的创造性。教师的情感化教学能够改变学生的行为趋向。正如黑格尔所说:“我们简直可以断然声明,假若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情感化教学的感染性作用也同样表现在学生身上。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他产生同样的情感,别人的情感也可以感染自己,使自己也产生同样的情感。在教学

20、中,教师往往凭借自己的情感色彩来感染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学生由于情感输入而转换成学习热情又反过来激发教师的情感,使教师的内心情感更加充实而丰富,并努力使这种美好的情感再转换成教学的内在动力和教学热情,投放到教学中去。.转引自万福成、李戎:语文教育美学论 ,第 19 页。第二章 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中学阶段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语文学习的黄金时期。了解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必要条件。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中学阶段一般从学生的十二三岁开始,被称为少年期、青春期,这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发展最快时期,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为语文学习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物

21、质基础。在生理上的主要有:身高、体重、体形发生很大变化,逐渐接近成人。体内机能增强,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最快。在心理发展上,中学生有以下特征。(一)智力高速发展身体上的迅速发育,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的迅速发展,为心理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基础,学生各科知识的学习因此得到有力的促进。随着年龄的增大,体内机能的增强,社会实践的增加,在小学的基础上,学生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内部言语必然得到很大的发展。言语(特别是内部言语)的发展,势必会促进思维的发展,促进智力的开发。有关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思维开始从经验型走向理论型,他们逐渐摆脱对

22、感性材料的依赖,应用理论来指导抽象思维的活动,.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出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表现为喜欢独立思考,寻根究底和质疑争辩,思维日趋成熟。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力的发展,促进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同步发展,使整个智力水平都得到飞跃式的提高。(二)个性逐步形成随着身体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中学生的个性逐步形成。个性心理包括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意识倾向性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其中,世界观是个性意识倾向性的集中表现,反映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影响着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机中阶段是人的世界观由萌芽到初步形成的时期。当然,它还不成熟,也不稳定,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23、。二、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特点谭惟翰教授曾对中学生语文学习动机做过调查,根据“你为什么要学习语文?”这一问卷栏的反馈信息,概括出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有以下七种表现:(l)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应该学习祖国语言;(2)通过语文学习,提高读写能力,为学习其他学科打好基础;(3)学习语文,为了汲取中国文化的精华,同时培养鉴赏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4)掌握语文是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的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5)语文是一门实用科学,掌握了语文这个工具有利于交流思想、了解中国、了解世界;(6)学习语文能抒发感情,陶冶情操,提高修养;(7)学习语文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三、中学生语文学习的意志特点(

24、一)学习的目的性不断提高周庆元: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语文教学心理学 ,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 年。意志是人类所独有的心理特征,而目的性既是意志形成的基础与前提,又是意志行动的起点与归宿。小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按照教师和家长的要求来进行,目的性不是很强。到了初中以后,随着心理的不断成熟,依附人格逐渐减弱,独立人格逐渐发展,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较强的目的性。(二)自制力较快发展指的是个体善于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克制的意志心理品质,与此相反的特点是冲动与任性。随着认识与情感的逐渐成熟,中学生的自制性发展较快。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以学生在某种社会公益

25、活动(抄图书卡)中抗诱惑力的程度为指标,将学生自制力分为三级,即:以诱因在第一次出现的半小时内离开场所的为一级水平,以诱因在第二次出现半小时内离开的为二级水平,以自始至终坚持的三级水平。结果发现:小学二年级 40%在一级水平;小学四年级有 32%在一级水平,55%在二级水平;而初中二年级有 53%的学生达到三级水平。由此可见,中学生比起小学生来,自制力水平大大提高,甚至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使教师不在现场督促,也能用内在的自制力控制自己。大多数学生能够自始至终地朝向最终的目的,表现了一定的意志力。意志力的增强,为他们在学习和掌握浩如烟海的语文知识,抵御外界的.各种干扰,专心致志地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

26、理基础。第三章 情感教育的途径第一节 在教学内容上渗透和体现情感教育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理解和接受事物的心理尚未成熟,还不能很清楚地看透事物的本质,往往凭借主观直觉进行好恶评判,即依赖情感观察、理解和接受周围事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感。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和对于崇高美的追求。在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主要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一部好的教材,不仅向学生提供知识信息,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

27、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而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自身内在真情的喷涌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把握文中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要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享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师就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情感”上。怎样才能“发掘”出作品的内蕴呢?课前,教师要广采

28、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刻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作者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文章的字词、修辞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寓情于理所谓寓情于理就是要用作品中蕴含的哲理来启发学生,感染学生。文学作品多是抒情言志而较少说理,以理取胜,就违背了形象思维的规律。 “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 ”即使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所阐述的哲理,是题旨所在,但它也是通过写景抒情表达出来的。作者替“楼”作“记”为由“楼”发“论” ,把画意、诗

29、情凝聚于哲理之中,以小见大,以洞庭一湖扩展到天下国家,从狄隘的个人感情提高到“国与民的忧乐观” ,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 在作者的说理中,有真诚的劝慰,有亲切的召唤,有热话的期待,乙一从胸臆流出,处处拨人心弦,引人深思,耐人寻味。作者放怀“天下”的胸襟,给人以哲理的启迪。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寓情于“理” ,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评价。 “像.喜亦喜,像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获得哲理美的享受。第二节 在教学方法上渗透和体现情感教育一、

30、要利用情感性的语言去打动和感染学生语言作为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客观现象,是一种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们用以思想和交际的工具,教师的语言则是传授知识和培养年轻一代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成为心灵的信使,打动听者,只有发自心灵的语言才能听到心灵的回声。(一)从教学语言的内容来看1、语言内容首先要健康、符合时代风尚。对于教学来说,应提倡语言的时代感,反对那种明明是生活在现代,站在现代的学校讲坛之上,却一味模仿古人腔调,企图借用古人的语言来显示自己的高雅博学、高人一等的做法。只有具有时代感,洋溢着生活气息的语言才能感

31、染学生。2、教学语言要力争做到词汇丰富。现代汉语的高度发达的词汇量,为教师教学语言的内容美提供了物的基础。现代汉语构词灵活,同义词十分丰富,有了那样丰富多彩的同义词语以及极其丰富的同义句式,才可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言语作品,才可能产生丰富多彩的语言,也为教师创造风格不同的教学语言准备了有利条件。教师的讲.课,力求在准确的基础上追求语言的变化和丰富,是调动学生积极情感,使其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把课堂教学搞得生机勃勃的重要手段。3、教师的语言还需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许多研究表明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活跃的因素,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情感感染力不仅是一种间接的无形的情感情境,而且

32、也是厂种培养学生情感的心理力量。教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感染力呢?一方面,教师必须学会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切勿冷若冰霜,板着面孔,也不要凶神恶煞,怒容满面,即使在自己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经受了难以忍受的打击时,也要努力做到这一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学会从正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情感感染就是以情动情,教师教学,就要选择和调整好自己的语气和语调,为自己的积极情感寻找一个最恰当的表达方式,这一点在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二)从教学语言的形式来看从教学语言的形式来看,教师除了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做到语音清晰,语法规范,语言富于变化以外,还应该注意语言的美感。1、教师可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修辞

33、手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比喻、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用形象的语言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某种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陈望道先生认为“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是为着意和情,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调,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合的一种努力。 ”修辞存在于整个教学的语一言过程之中,功能就在于能明白生动地传达教师的思想、情感,能使学生理解、感受.进而产生共鸣。积极的修辞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有特别的意义,教师语言的接受者是各方面处于发展状态之中的学生,需要语言“呈现出一种动人的魅力。 ”积极修辞是意趣的连贯,侧重于情感,使得语一言形象生动,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感情上的共鸣,这样学生在听讲时,也不得不从情境上去领略它,用感情去

34、感受它。2、教师还要注意语言的音乐性。汉语语音和谐悦耳,四声的变化而形成声音的抑扬顿挫,给人以一种相似于音乐的流动感,这种音乐的特征能唤起我们审美快感。教学语言的音乐性首先适应于师生双方的生理心理要求,寓于音乐美的语言和谐流畅,教师免于喉舌之苦,学生可以得到愉悦的享受而无厌倦之感。教学语言的音乐美是以语言为物质材料,并通过语音的调配来实现的,教师的讲解、说话,要利用汉语的声、韵、调构成双声、叠韵、平仄、节奏、重音等,按照整齐和谐与参差变化相统一的原则,调整语句中音节与音节的关系,使之强弱和谐、节奏分明,旋律优美,自然流畅。音乐往往被看作是“对于感情的回忆”(托尔斯泰语),被称为一种“表现情绪与

35、情感的语言 ,(泰戈尔语),句以说,音乐是感情的声音,教学过程中教师情感的起伏,张弛疾徐、抑扬、强弱等,都显之于教学语言之中,就能造成语言或强或弱的节奏而构成音乐美。优秀的教师往往能通过富于音乐性的言语,创造一种感情氛围,以传达自己的感情心绪,增强语言的感染力。3、教师还要注重语言的情绪关。情绪不仅构成言语音乐美的灵魂,还常常超脱于其它言语关的形式,表现为一种纯粹的情绪之美,.教师语言中亲切、热情、坚定、充满信心的乐观、惊奇、神秘等语感都表达着某种情绪美的信息。情绪美是内在的,灵魂似的无处不在。善于表达自己心情的教师,总能有效地利用语言衷情的变化,恰如.其分地把自己的喜二怒、哀、 乐等情绪直接

36、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引起他们相应的情绪体验,使他们爱教师所爱,憎教师所憎,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4、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语言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运用口头表达的语言外,还可以综合运用如手势、姿态、唱歌、录音等多种语言形式,使其相互配合形成一种合力。这样,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二、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知方面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而要达到这种状态,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中心思想,创设某种情境,做到“以境育情” 。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

37、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境界就是作者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的意境极为典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三句用名词点出九种事物。首句以“枯、老、昏” ,描述“藤、树、.鸦”的特征,使它们带有鲜明的个性。通过联想,读者脑海里自然就浮现出深秋晦暗的暮色里,那枯藤老树上,晚归的暮鸦在巢前枝头上盘旋着,小桥流水旁一户人家透出温暖的光亮。乌鸦归巢,家人团聚,而苍茫的暮色里,瑟瑟西风中,奔波在荒凉古道口的游子尚不

38、知投宿何方?整首诗构成一幅深沉悲凉的立体画面,寄托了天涯游子孤寂无依的情怀与心境。通过联想和想象,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进入诗的意境,对诗人所揭示的元代下层小知识分子那种“儒人不如人”的凄苦情感产生深切的同情。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来创设情境呢?(一)运用教学导语,创设情境“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用彩笔描绘春天迷人的景色。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大家熟悉的。

39、 ”像这样的导语,既能描绘出文章的内容,又有把学生诱导到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中去的作用。(二)借助音乐,创设情境音乐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文学可以用文字概念塑造形象,具体确切地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绘画、雕塑可以通过具体视像再现生活的瞬间;舞蹈可以用人体动作表现情节事件;戏剧、电影几乎能表现生.活的具体面貌;音乐则是以音响为“原料”通过乐音的运动给人造成听觉刺激,这种刺激形成了心理反映,再通过模拟、暗示、类比、联想,使人们产生感受,间接地反映出现实生活和作曲家的意图。所以音乐的特殊功能是通过旋律,表现人类最为细致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波动。如果使学生能感受这种感情变化,也就能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使他们感受

40、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例如,讲析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课,先播放这首歌,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通过歌声使学生体会到北方的山河,冰封雪覆,粉妆玉砌的美景;配乐朗读,则更有效地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让学生伴随着婉转激越的音乐,品味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三)运用电影、电视、电脑等科技手段,创设情境作品是通过描绘生动的形象和景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反映思想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让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产生,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有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电影、电视、电脑等科技手段。 “电影教学的好处在于可以呈现全部的学习过程

41、,学习者可以观察整个情况” ,更主要的是,它能达到直观形象的教学目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天似育庐,笼盖四野” ,这些诗句对初中学生讲解半天,学生也难于理解,因为文字唤起的表象和想象是直接与读者的阅历、环境等诸方面的因素相联系和受其制约的。然而, 牧马人等大量影视作品中要找到上述的镜头是轻而易举的,借助影视形象再去阅读诗句,对.于诗句本身的音韵美和形式美也就能具体感受了。(四)通过朗读,渲染情感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 ”听节奏有力

42、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和神韵会通过朗读这个媒体,变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意象丰富、脍炙人口的现代抒情诗。这首诗歌,写的是个人的母子之情、夫妻之爱、生死之痛以及对于大陆故乡的怀念。诗歌用了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手法,旋律流畅而又深沉。教师对学生提出朗诵要求,学生自会在充满激情的朗诵中体验到亿万炎黄子孙所共有的那种历劫不灭的思乡之情、民族之魂。同样,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要让学生体会这首词感奋与感伤的双重感情色彩,也需师生逐句反复品读,深入理解苏轼当时既有建立功业的奋

43、发之情,昂扬之志,却又涌动着失意之苦,难言之隐无奈之情。引导得当,学生是能够深切体验诗人“人生如梦,一蹲还酪江月”的感叹的,也完全能够感悟词人陷入矛盾中的既超脱又无奈双重感情。当然,有表情地朗读,要求语文教师有较高的艺术功底,有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漪,形成“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产生求知的渴望。.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途径还很多,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参考文献1.卢家媚:情感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2.张志勇:情感教育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3.张天宝:情感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4.鱼霞:情

44、感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5.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6.万福成、李戎:语文教育美学论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7.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8.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9.朱小蔓、梅仲荪: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0.美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年版。11.美诺尔曼月森:情感论 ,辽宁人发出版社,1989 年版。12.杨岚:人类情感论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年版。13.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年版。14.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一、二卷),漓江出版社,1995 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