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古文鉴赏《赠黎安二生序》.docx

上传人:文库大全 文档编号:2765522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文鉴赏《赠黎安二生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文鉴赏《赠黎安二生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文鉴赏《赠黎安二生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文鉴赏《赠黎安二生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文鉴赏《赠黎安二生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古文鉴赏赠黎安二生序【作品介绍】赠黎安二生序是一篇应黎生之求而写的赠序,写于治平四年(1067)。黎安二生是苏轼写信推荐给曾巩的朋友。他们从四川拿着自己的文章来京师就正于曾巩,也是“以文会友”之意。不久,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行前,应二生之请,曾巩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原文】赠黎安二生序作者:宋曾巩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余言以为赠。余曰

2、:“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余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注释】赵郡:即赵州,治所在

3、今河北赵县。北宋末年升为庆源府。苏轼是四川眉山人,但他的远祖、唐代文学家苏味道是赵州栾城人,所以作者称赵郡苏轼。同年:科举制度中称同科考中的人为同年。曾巩和苏轼同为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 1057 年)进士。遗(wi):赠予。称:赞扬。既而:已而,不久。数十万言:数十万字。言,字。闳(hng):宏大。隽(jun):意味深长。魁奇:同“恢奇” ,杰出。顷之:不久。补:充任。江陵:府名,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县。得:契合。迂阔:迂远而不切实际。道:指圣人之道,即儒家的学说。庸讵(ju):岂,怎么。择而取之:指在古文、道与时文、世俗之间的选择。【译文】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

4、,赞扬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风格雄伟,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不久以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您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看法。 ”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不禁笑了。世上迂阔的人,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

5、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为什么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你们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迂阔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可就大了。如果你们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你们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祸害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现代,但一定违背古训,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们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认识吧,这样就一定能够在古文、时文;道、世俗这方面作出选择。我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

6、并且拿给苏君看,你们认为怎么样呢?【题解】黎生、安生,蜀人,至京求序于子固,因以赠之。子固,名巩,鲁复圣公裔,远祖徙南丰。幼英敏,过目成诵。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朱子深爱其文。登嘉祐进士第,历知齐襄、洪福、明台、沧州,所至务除民疾苦,入为中书舍人。文章与欧阳永叔齐名,学者称为南丰先生。【解析】全文主旨在于勉励黎安二生在坚持学习古文、反对俗文(五代至宋初占统治地位的华而不实的文章)。曾巩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他担出作文要志于道,不取悦于世俗,不要怕非笑,这是一项很重要的主张。文章从“迂阔”二字生发出一篇议论,结合自己的体会娓娓而谈,循循善诱。1、正话反说作者前文极力铺陈藻饰黎安二生文才,

7、正是为了说明后面的“不迂” , “不迂”而以“迂”名之。显示了世俗的谬误。正话反说,文曲意直,显示内在的锋芒。2、意境含蓄诸多愤世之气,尽在深蕴之中本文的篇幅不长,结构也比较简单,先介绍黎、安二生的由来,再说明写作本文的用意,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出如何认识迂阔。迂阔,从古到今都有人在用这一形容个性的词。如果抛开它那略带贬义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迂阔,是指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迎合世俗偏见,而又有一种执著的信念,矢志不渝。如果他的观点、信念是正确的话,那么这种迂阔的表现正是难能可贵的。曾巩正是基于这一思路,才对迂阔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从文中反映的背景来看,黎、安二生由于“学于斯

8、文” ,即酷爱韩愈、柳宗元以至欧阳修、苏轼所倡导的古文而遭到“里人”的讥笑;而曾巩也因身体力行地追求“道” ,给自己带来一些“患” 。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如何浅薄了。这种不直接抨击时弊而从侧面加以反映的手法,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另外,本文中的委婉的表现手法也值得注意。作者明明表达了自己的是非观,却在提法上留有余地,即劝诫黎、安二生“择而取之” ,如何定夺,还是由他们自己去决定吧。还在结尾处提出,希望二生转告苏轼,问一问他“以为如何”。这不仅表明作者的谦虚态度,而且是尊重对方的一种表现。【作者介绍】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汉族,北

9、宋散文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祐二年(1057 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布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 ,而且记忆力超群, “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 。嘉祐二年(1057 年),39 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官至中书舍人。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于道。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较少的一家。但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如上欧

10、阳舍人书 、 上蔡学士书 、 赠黎安二生序 、 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纡徐委备,近似欧阳修文。记叙文亦常多议论,如宜黄县县学记 、 墨池记都于记叙中纵谈古今。曾巩亦能诗,今存诗400 余首,以七绝成就较高,但为文所掩,不大受人重视。著作今传元丰类稿50 卷,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熙宁二年(1069 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 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 。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