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李大钊思想日渐成熟的转折点——求学北洋法政专门学堂.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27420 上传时间:2018-03-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大钊思想日渐成熟的转折点——求学北洋法政专门学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李大钊思想日渐成熟的转折点——求学北洋法政专门学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李大钊思想日渐成熟的转折点——求学北洋法政专门学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李大钊思想日渐成熟的转折点——求学北洋法政专门学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李大钊思想日渐成熟的转折点——求学北洋法政专门学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李大钊思想日渐成熟的转折点求学 北洋法政专门学堂 闫夏 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教务处 摘 要: 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是中国第一批官办法律新式学堂之一, 在当时有西式办学环 境、严谨的学术氛围, 且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在中国近代法学教育中颇有影 响。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 走上追求 进步、向往革命、为民奋斗的道路与其早年在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的求学经历密不 可分, 文章从这一角度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了详尽论述, 认为李 大钊在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学习的六年, 是他爱国觉悟和政治思想形成的关键时 期, 也为其日后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可以说

2、北洋法 政专门学校是李大钊思想成熟的转折点, 为其人生轨迹的走向打下了坐标。 关键词: 李大钊; 北洋法政专门学堂; 思想; 作者简介: 闫夏, 女, 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教务处讲师,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研究与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The Turning Point of Li Da-zhaos Thoughts Getting MaturedStudying in Beiyang Thammasat Specialized School YAN Xia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Tianjin Public Security Professional C

3、ollege; Abstract: Beiyang Thammasat Specialized School is one of the first batch of Chinas government-run new-style law schools. At that time, there were western style school running environment, rigorous academic atmosphere, and glorious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which had great influence on Modern

4、Chinese legal education. Li Dazhao, the earliest Chinese Marxian and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oes on the pursuit of progress, yearning for revolution and the road of struggle which is inseparable from his study experience in Beiyang Thammasat Specialized School. In this

5、paper, from this angle by discussing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i Dazhaos early thoughts in detail, the author thinks that Li Dazhao has studied in Beiyang Thammasat Specialized School for six years, which is the key period of his patriotic consciousness and political ideology coming into bei

6、ng,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becoming a firm Marx doctrine the day after.It can be said that the Beiyang Thammasat Specialized School was the turning point of Li Dazhaos thoughts getting matured, which laid the coordinates for the trajectory of his life. Keyword: Li Da-zhao; beiyang thammasat s

7、pecialized school; thoughts; 90年前,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 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英勇就义, 终年38 岁。100年前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下, 中国一批先进分子转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 李大钊就是其中一位杰出 的代表。李大钊编过晨钟报、甲寅日刊, 发表反封建文化、反军阀统治 的文章。后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 以新青年为阵地, 发表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论文, 传播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1920年初 发起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开始酝酿筹建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负责中共北京区委和北方区委的工作, 多

8、次领导工人运动。 李大钊的丰功业绩毋 庸赘述, 他缘何会走上这条追求进步、向往革命、为民奋斗的道路, 毫无疑问, 这与其早年的求学经历密切相关, 尤其与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六年的学习经历分 不开。可以说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是李大钊思想成熟的转折点。 一、入读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前的积累 李大钊出生的年代正处于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暴风骤雨之中, 民族的时运决定了 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很难顺遂。 所幸的是, 他在少年时期接受了完整的文化教育, 传统经典文化熏陶和不倦的求知欲为李大钊的求学路、革命路打下了基石。 (一) 国学的浸染 李大钊出生在直隶省 (今河北省) 乐亭县一个名叫大黑坨的小村庄, 李大钊出 生时是一个

9、遗腹子。 父亲李任荣因患肺病在大钊出生前就病逝了, 母亲也在大钊 1岁零4 个月时撒手人寰。李大钊的抚养责任就落到了已经七十岁的祖父李如珍 身上。 中国自古以来传送着“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格言, 世代沿袭下来的出 人头地和培养人才的方法是, 通过科举考试, 从而获得最高学位, 才有机会走 上仕途。 晚清时代的中国依然如此, 而且这种教育观念在民众的心里也早已根深 蒂固。 李大钊的祖父李如珍老人自然也不例外, 他认为一定要把孙子培养成为一 个“治国平天下”的士大夫就必须饱读经书, 通过层层科考。 因此, 在祖父严格 的培养下, 李大钊从三岁起就开始认字, 四岁以后, 李大钊就已经将一些传

10、统 的蒙学内容, 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而且认真好学的李大 钊也常常不忘学以实用, 看到街坊邻居的对联会试着认一认, 见到一些碑文告 示也会上前读一读。 在祖父的慈爱和严格教育下, 这个乳名“憨头”的少年, 勤奋好学, 才思敏捷, 此时已因能文善诗远近闻名。 祖父见大钊的确是可塑之才, 遂于李大钊 6岁时将 其送入本村谷家私塾, 师从单子鳌接受启蒙教育。 过去进入私塾读书, 入学伊始, 要先读一段时间的蒙学教材, 然后才能念“四书”、“五经”一类书。但李大钊 从小因其祖父耳提面命, 许多蒙学教材都已烂熟于心, 故而他很快就跳过蒙学 阶段, 和大一些的孩子一起读书。 李大钊在同学中年龄最小

11、, 却最用功, 常常是 别人都放学了, 他仍在自己的座位上用心背诵。 没多长时间, 他就成为私塾中学 得最好的学生。直到后来, 单子鳌先生还常常对人说:“我教了一辈子书, 生平 最得意的学生, 就是李耆年”1。李大钊十岁被送到邻村小黑坨张攻璞家开设 的专馆, 拜昌黎县赵辉年为师, 为参加童试做准备。 清朝的科举制度基本因袭明朝。童生试也叫做小考、小试, 是取得生员资格的入 学考试, 主要在县、府两级举行。考生须通过县试 (在本县举行) 和府试、院试 (均在府所在地举行) 三个阶段的考试, 方可考中俗称“秀才”的生员 (亦称 “进学”) , 取得到省城参加录取举人的乡试资格。 (二) 时代的求索

12、 1905年, 苦学寒窗多年的李大钊走上考场, 县试、府试均顺利通过。但他没有 料到, 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 在他准备参加院试时, 清廷准允了袁世凯推 广学堂的奏请, 下诏废除科举。从 1906年开始, 所有乡、会试及各省岁、科试 一律停止。 李大钊凭着自己在童试中的优异成绩, 秋后他被录取为永平府敬师书 院改建的永平府中学堂学生。 要博取生员功名的李大钊, 却在一夜间成为了永平府中学堂的学生, 这的确是 一次人生道路的转折, 这意味着他不用再继续攻读“四书”、 “五经”, 不用再 去努力成为清朝的举人、进士。时代的变化, 使他有机会挣脱旧的教育体制、吸 收大量新知识、新文化, 为以后的思

13、想解放打下基础。 在永平府中学堂, 除了过去的传统教育, 还开设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英语等 一些新课程, 这一切像磁石般吸引着刻苦攻读的李大钊。 新知识的学习, 大大开 拓了李大钊的眼界, 宣传新思想的报刊, 成为李大钊搜寻的目标, 康有为、 梁启 超的著作他更是爱不释手。他和同学经常一起讨论中国的命运、乃至世界趋势, 激烈的思想碰撞常常使他陷入沉思。1907年夏, 城镇中学堂的学习已经远远不 能满足羽翼渐丰的李大钊, 他“感于国势之危迫, 急思深研理政, 求得挽救民 族, 振奋国群之良策”2, 毅然决然去天津继续深造。 年轻的李大钊, 吸收这冀东的乡土营养成长, 决定走出这片古老的土地,

14、开始 自己新的追求的探索。入读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前的李大钊熟悉中国传统经典、了 解中国底层的国情, 同时开始接触启蒙的思想, 时刻准备着进入先进队伍的行 列。 二、入读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爱国觉悟、进步思想的形成期 李大钊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的六年, 不仅发愤读书, 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 知识, 而且积极参加一些革命活动, 是他爱国觉悟和政治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 也为日后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人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 立下长志 1907年夏天, 李大钊和几个同学冒着烈日酷暑, 踏入当时华北最大的商埠天 津。1860 年开埠的天津, 既是华北最大的商业、经济、金融中心, 又是文化、 教育的重镇。

15、 在经历了中西文化冲突后, 天津成为传播近代西方文化的桥梁和窗 口, 较早地进行了新式教育实践, 是北方新式教育的中心。进入 20 世纪后, 天 津的思想界、教育界十分活跃, 一批新式学校应运而生。李大钊在天津深深地感 受到时代气息, 心情格外激动, 他从小浸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其基本知 识与素养、 救国济世的理想决定了他的选择, 他报考了第一次招生的北洋法政专 门学校并一举中第。 跨入天津卫, 李大钊就感受到法政专门学校的开阔、丰富和广大。他一头扎入图 书馆, 畅游于新文化的知识海洋。在天津的学习生活是艰苦的。这时, 祖父李如 珍去世, 家中财产被姑母和一个本家亲戚瓜分。 其学费都是由

16、夫人赵纫兰“辛苦 艰难, 典当挪借”而来。 因此, 大钊格外珍惜在津求学的机会, 每天所有时间几 乎都用来读书, 极少游玩。面对天津大都市的繁华与诱惑, 他具有超常的定力。 在六年的学习中, 李大钊主要学习了英语、日语及法政诸门课程。他特别关注这 一时期“新学”与“旧学”间的论争, 不断地学习“新学”。 在打下扎实的文化 知识基础后, 他开始认真思考世纪转折之时中国社会面临的复杂问题, 其思想 也渐渐地倾向于激烈地反传统, 渴求中国能迅速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成立于 1906 年, 它本身就是西方文化教育在中国传播的产物, 因而学校的气氛十分活跃。 辛亥革命之前, 学校里已有同

17、盟会成员进行活动, 鼓 励学生转变思想, 树立“反满”、“共和”的意识。1910年11月间, 天津教育 界要求清政府速开国会, 实行宪政的呼声日益高涨。 为此, 北洋政法专门学校还举行了罢课活动, 李大钊也积极投身其中, 在活动中他的思想更加倾向于以革 命改造清朝统治, 变革中国。 在法政专门学校, 性格内向、 思想深沉的李大钊不断地像海绵吸水般积累着新的 知识与文化, 他极少游玩, 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 头脑中高速地运转着当时中 国社会问题的复杂解读程序。 这一时期, 李大钊将自己的名字耆年改为大钊, 字 守常。 “钊”字一可解为勉励之意, 又可解为“燕之北郊”, 李大钊用此字入名, 正是以

18、燕赵慷慨悲歌之士自命, 勉励自己矢志救国。 (二) 锻造巨笔 辛亥革命后, 中华民国正式诞生。 作为一个新的民主共和体制, 它沿袭了西方政 体的精华, 然而在充斥传统的政治集权气氛的华夏大地, 却显得根基极为不稳。 共和体制建立起来了, 但南北的对峙仍然存在, 各省划地为牢, 各自为政, 中 国社会陷于极度混乱的状态。 应当说, 这是转型期社会体制交替必然出现的社会 现象, 也是政治集权传统过于强大、民主政治缺少根基的逻辑结果。李大钊敏锐 地意识到了这一点。1912年6月, 他写了目前所知的第一篇文章隐忧篇, 表 达了他对辛亥革命从期望其“一力进于建设”, “隆我国运, 俾巩固于金瓯” 到“敝

19、舟深泛溟洋因犹在惶恐滩中”3的极度失望、苦闷的心理变化。 1912年冬天, 李大钊去北京, 与当时的某些政界人物有所接触, 也与中国社会 党北京支部负责人陈翼龙有过交往。 尽管他想为国效力“慷慨思投笔”, 但苦于 得不到一种理论的信仰和指引, “艰难未去师”, 又感到壮志难酬。尽管有感 伤、低沉, 但李大钊不是那种意志脆弱的人, 他更加发愤地读书、求知, 同时也 更加关注时代变化。 由于其渊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才智, 李大钊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担任了北洋法政 学会的编辑部长, 负责出版言治月刊。李大钊格外珍惜这一机会, 他要把杂 志办成影响人、教育人的媒介, 要使之成为宣传民主、自由和革命价值观念的

20、 “喉舌”。在言治月刊上, 李大钊以真名和李钊、伐申、辛亥等笔名连续发 表大哀篇等大大小小数十篇文章, 针砭时弊, 宣传民主, 倡言民权, 一时间 成为天津学校一个极为响亮的声音。李大钊抨击北洋军阀“拾先烈之血零肉屑, 涂饰其面, 傲岸自雄, 不可一世”, 民国之后, 这些共和的蛀虫仍旧不放弃武 人政治的思维, “以暴易暴, 传袭至今”, 而竟然“击柱论功于灿然国徽下”。 李大钊慨言:“革命之前, 吾民之患在数十专制都督”, 而“民之受其患也重 矣”。他极沉重的指出, 在这种现实面前, 何必奢谈民主共和?“共和自共和, 幸福何有于吾民也”!4显然, 此时李大钊并未深识民主共和政体在中国遭遇 如

21、此境遇的缘由, 但他的批判却不啻于振聋发聩的警钟, 在无数人心底久久回 响。 (三) 追随恩师 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的史地教员白亚雨, 在辛亥革命时加入同盟会, 成为同盟会 在京津地区支部的重要成员。在教学过程中, 他以对祖国赤诚的热爱、对民主政 治不懈的追求及渊博的知识, 深深地影响着李大钊及其同学们。 白亚雨老师对这个勤奋好学的李大钊也特别关注, 课后还经常和他一起研究国事, 探讨救国救 民的出路, 对李大钊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滦州起义失败后, 白亚雨不幸被捕, 他威武不屈, 昂首宣称:“此身可裂, 此膝 不可屈。”作为一个十分重视道德伦理、气节风骨的青年, 李大钊被白亚雨的鲜 血所震惊

22、, 被他的壮烈事迹所深深地打动。 从此, 李大钊开始密切地关注中国的 政治发展走向, 关注中华民族的未来命运。 白亚雨殉难后, 李大钊曾在日记中写道:“过雷庄, 猛忆此地为辛亥滦州革命失 败之地, 白亚雨先生、王金铭、施从云二队官及其他诸烈士均于此就义焉。余推 窗外望, 但见山丘起伏, 晓雾迷蒙, 山田迭翠, 状若缀绵, 更无何等遗迹可凭 吊者。他日崇德纪功, 应于此建一祠宇, 或塑铜像, 以表彰之”5。表达了自 己对老师深深地敬意, 也足以显示出这位老师对李大钊产生了影响。 三、从北洋法政专门学堂走出国门引入信仰与热血 如果说, 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的六年, 是李大钊思想成熟的转折点, 那么东

23、京 研修则是他思想升华的关键期。 (一) 初识马克思学说 1913年, 李大钊从苦读 6年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学校创办人汤化龙、孙 洪伊决定在学校毕业生中挑选李大钊等 3人留学深造, 经费由学校支付。 李大钊 经深思熟虑, 遂答应东渡求学, 继续寻找救国出路。 抵达东京后, 李大钊参加考 试并被录取为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的学生。 第一年, 李大钊通过努力, 顺利过了 语言关, 日、英两种文字渐趋熟练。他全力读书, 了解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思潮。 他希望能从世界发达国家中找到一种先进的、 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 指导中国走 出积贫积弱的状况。 他读了不少著作, 接触到不少学说, 尽管其中有不少真知灼

24、 见, 他却深深地遗憾其不能适合中国国情, 因而无法救中国于困厄之中。 20世纪初叶, 日本著名学者幸德秋水翻译了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后, 日本 一些知识分子开始研究、 传播马克思主义, 并公然宣称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自 我解放的思想武器。李大钊于探索、苦闷的心境中, 从图书馆借来了幸德秋水译 的日文版共产党宣言。李大钊对马克思学说的学习受早稻田大学的安部矶雄 教授日本理论界知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影响较大。 安部矶雄教授在当时的日本理论界享有盛誉, 他视马克思主义为西方文化的精 华, 不断地在教学中和刊物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对于李大钊这位中国 学生, 他也尽力指导, 从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

25、理讲解到借阅马克思主义学说 的通俗读物, 安部矶雄教授不遗余力。 这一时期,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日 渐深刻。 (二) 积极参加国内政治运动 除了遨游书本, 李大钊也积极关注国内政治走向, 参加留学生的政治活动, 成 为东京地区留学生中较有名气的进步学生。1914年5月, 在袁世凯授意下, 民 国议会通过了中华民国约法, 将总统的权力极度扩大, 几乎可以无所不能, 与昔日皇帝并无二致。 李大钊在日本得知国内政治动荡及变化, 为了使国人及早 认识和警惕袁世凯不可告人的独裁野心, 他奋笔疾书, 写下国情一文, 并于 1914年 11月发表在由章士钊在东京创刊的甲寅杂志上。他指斥袁世凯是在 为自

26、己的独裁集权做法律准备, 并痛斥了那些拥袁谬论。 这篇文章的发表引起了 强烈反响, 许多人为其行文逻辑严密、 文字干净流畅、 文章振聋发聩而拍手称快。 1915年日本为了获得更多在华利益提出“二十一条”, 留学东京的中国学生迅 速召开留日学生总会会议, 会议公推李大钊为文牍干事, 负责起草通电、 文章事 宜。12 月, 听闻袁世凯复辟称帝, 李大钊被留日学生总会推举负责宣传工作。 1916年 1月底, 为了把海内外讨袁活动联系在一起, 协同讨伐袁世凯的倒行逆 施, 李大钊临时决定回国, 由横滨港登上回国的轮船。 他安抵上海后, 旋即与支 持云南义军的有关人士会晤, 并将留日学生募捐的军火费转交

27、给支持云南义军 的有关人士, 还共同协商了内外联合共同讨袁的事宜。 从上海返回日本后, 李大 钊构思了青春一文, 系统阐述了他对宇宙、人生、国家、民族的看法, 表达 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歌颂了积极进取、 乐观向上的精神, 并号召中国的有志 热血男儿“以青春之我, 创造青春之家庭, 青春之国家, 青春之民族, 青春之 人类, 青春之地球, 青春之宇宙”6。 李大钊在日本学习和生活的日子里, 有他朝夕相处三年的同学, 有指导自己从 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进步教授, 这里是他从“白首中国”跳出后以冷静开 阔的眼光汲取新知识、 放眼看世界的新起点, 这里是他打下最初的马克思主义信 仰基石的开始。但

28、是, 1916年 5月中旬, 未等毕业答辩, 李大钊便从樱花之国 匆匆返回祖国, 他要以自己的热血和勇气投身于“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 的时代大潮中。 四、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的人生烙印 李大钊在1923年参加母校 18周年校庆纪念会演讲中曾做过这样的评价:“那时 中国北部政治运动, 首推天津, 天津以北洋法政学堂为中心, 所以我校在政治 运动史上很是重要。”足以看出他对母校的认可和重视。 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是中国第一批官办法律新式学堂之一, 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学 制等方面都是仿制西方的新式办学思路, 师资队伍方面, 学校聘请了一些留日 学生、日籍老师, 还有像白亚雨等一批进步人士。在这种先进的西式

29、办学环境和 严谨的学术氛围中, 在这个中国近代法学教育中颇有影响, 且具有光荣革命传 统的学校里, 李大钊在 1907年到1913年六年的学习中, 广泛阅读, 接触“新 学”, 这不仅是他一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 也是他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民主 主义思想的重要阶段, 更为他日后留学期间学习马克思主义学说打下了坚实的 思想基础。在这一时期, 他也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 章”。 (一) 铁肩担道义 求学中的李大钊, 更多的是把目光放到祖国大地, 望着那秀丽河山掩入炮火和 硝烟、沦入军阀政客、外族列强的凌辱时, 他义无反顾选择了投身革命和奋起抗 争。把自己的前途与民族的复兴紧紧相联

30、, 而不是隔岸观火、贪恋安适, 表现了 李大钊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观。 这才是“中国的脊梁”, 这也就是民族危难时 总能跋险过关、继续前进的关键所在。 历史的发展逻辑是耐人寻味的, 一个时代的结束常常是以多余的闹剧为标志的。 当清帝从龙椅上走下后, 中国延续2000余年的封建专制王朝便宣告完结。但袁 世凯似乎对由他亲手完结的这一历史正剧并不满意, 于是他又重新炮制一出 “洪宪王朝”的闹剧。当 1915 年底, 袁世凯称帝的消息一传出, 举国上下一片 哗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 闻听袁世凯复辟称帝都义愤填膺。李大钊所在的留 日学生总会决定, 积极支持云南“护国军”, 为之代筹军饷。 李大钊被推举

31、为文 事委员会编辑主任, 负责宣传工作。 他倾心投入, 发传单, 筹捐款, 办讲演, 把 东京地区的大多数中国人都组织进了这次声势浩大的活动中来。 表现出了真挚的 爱国热忱和对袁世凯“一夫钟窃国”的谴责, 也表现了他客居异域却满怀报国 之志的宽广胸襟, 更表现出他铁肩担救国救民之道义的情怀。 (二) 妙手著文章 求学中的李大钊, 逐渐意识到救国家于水火, 挽民族于倒悬需要唤起全民族的 力量, 仅靠个人或小团体是无济于事的。他认为, 每个中国人都应有民主、共和 的观念, 在意识深层杜绝封建传统思想的延续, 才会从根本上打碎军阀的武人 政治和个人独裁的美梦, 这是中国振兴的关键所在。 他认识到启蒙

32、活动的艰辛和 意义, 经过前后思索, 决心以满腹才学报国, 用笔锋、 用口舌的方式救国, 以唤 醒这头沉睡的东方猛狮。 一篇篇文章向中国人发出了警惕的信号, 表现出李大钊 在分析政治走势上深刻而敏锐的洞察力, 显示出李大钊身上与民族共忧悲, 共 存亡的无畏气概! 李大钊常常以诗寄怀, 以词抒情, 诗词中流露出的忧国忧民、崇尚侠义、感伤悲 秋的情怀, 正是青年李大钊此时心理的真实写照。 他有“一事无成嗟半老, 沈沈 梦里度春秋”的感伤, 有“感慨少华似水流, 湖山对我不胜愁”的低沉, 也有 “慷慨思投笔, 艰难未去师”的求索和壮志。尽管有感伤、低沉, 但李大钊不是 那种意志脆弱的人, 他更加发愤

33、地读书、求知, 同时也更加关注时代变化。在北 洋法政专门学堂写了第一篇文章隐忧篇之后, 又相继写下了大哀篇、 国 情、敬告全国父老书、国民之新胆等文章。这些文章拳拳爱国之心溢 于言表, 读之令人不由血脉偾张, 而其“切齿国仇”及对祖国必胜的信心, 又 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永不屈服的气节与尊严。 对于一介书生来说, 用笔用心启人心 智是最能体现其价值的行为。 李大钊概莫能外。 他以其极富感染力的思想与情感, 深深影响着许多有志青年投身于报效祖国的行列。 李大钊曾经在一篇短文中写道:“人生的目的, 在发展自己的生命, 可是也有为 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 因为平凡的发展, 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

34、长 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 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 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 常在壮烈的牺牲中”7。李大钊以自己的生命延长了中国革 命的音响和光华, 每一个后来人, 都将永远记住这位反帝反封建的“最勇敢的 战士”。 参考文献 1李大钊传编写组.李大钊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2. 2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 (第五卷) (最新注释本) M.北京:人民 出版社, 2006.226. 346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 (第一卷) (最新注释本) M.北 京:人民出版社, 2006.1.11.182. 5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 (第二卷) (最新注释本) M.北京:人民 出版社, 2006.144. 7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 (第三卷) (最新注释本) M.北京:人民 出版社, 2006.84.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