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1).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737418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DOC 页数:111 大小:64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学校概况 I学校概况南昌大学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文理工医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是江西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是国家中西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一省一校”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江西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学校地处“英雄城”南昌市,拥有前湖、青山湖、东湖、鄱阳湖和抚州 5 个校区,其中,前湖主校区占地面积 4500 亩,校舍建筑面积 130 万平方米。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 1940 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以及始于 1921 年创办的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和 1940

2、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1993 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开创了中全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先河。2005 年,南昌大学与江西医学院合并组建新南昌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党和国家领导人、教育部和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习近平、曾庆红、吴官正、刘延东、孟建柱等中央领导先后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2008 年 10 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视察学校时深情寄语“南昌大学前景无限”。2016年 2 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学校视察,就高校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并发表重要讲话,并勉励学校走创新发展之路,希望当代大学生珍惜韶华,用青春铺路,让理想延伸。学校本部现有

3、教职工 4521 人,其中专任教师 2662 人,正副教授 1443 人。有“双聘”院士 4 人,国家教学名师 1 人,国家“973 计划”首席科学家 2 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 54 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 4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4 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5 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1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2 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 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 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 2 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2 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1 人、其中副主任委员 2 人,国家青年千

4、人 3 人。涌现了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邹德凤、全国模范教师石秋杰等一批崇尚师德、爱岗敬业的典型。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学校概况 II学校本部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 36936 人,各类研究生 13621 人,国(境)外学生 902 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 40 多万优秀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现设有人文社科学部、理工学部和医学部,拥有 12 个学科门类的 119 个本科专业,45 个学术类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 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8 个学术类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 1 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学校现有 2 个国家

5、重点学科,1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设有 5 所附属医院,共有 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校化学、临床医学、农业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主)、工程学、材料科学 5 个学科进入美国 ESI 排名前 1%。在全国第三轮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列全国同类学科第 4 名。1 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实现了江西省“全国百篇优博”零的突破。学校是教育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江西主节点单位,是江西唯一一所参与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 CNGI 建设的高校。学校现有 1 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 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 门在线开放课程,2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6

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和视频公开课,3 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 种“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9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 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 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 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 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4 个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学校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成立了“际銮书院”,推行跨学科、跨学院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014 年,学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项。学校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2015 年首届大赛获1 金 2 铜,荣获集体奖和唯一的最佳人气奖,2016 年再获 3 银 1 铜,荣获先进

7、集体奖,总成绩连续两届均排名全国第 15 位。学校现有 1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 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 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9 个江西省协同创新中心。“十二五”以来,承担科研项目 7976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02 项;获得科研经费 19.35 亿元;发表 SCI 收录论文 2,915 篇,EI 收录论文1,706 篇。2015 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1 项,2016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Comment WU1: 请更新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学校概况 III2项,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项。2017

8、6 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70249项,排名全国 224位;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8项,排名全国 48位。学校重视国际化办学,先后与 30多个国家(地区)的 9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在法国普瓦提埃大学和、印尼哈山努丁大学以及西班牙 UCLM大学建有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学校与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合作共建食品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南昌大学将秉承“格物致新、厚德泽人”的校训,不断提升“学术立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的新境界,奋力开创“强学科、精管理、惠民生、兴实干育人为本、创新驱动、实干兴校、拼争一流”的新局面,创新思维,凝聚共识,深化改革,为建

9、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而努力不懈奋斗。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目录 i目录学校概况 .I目录 i1 定位与目标 .11.1 办学定位 .11.1.1 办学方向正确明晰 11.1.2 办学定位科学合理 11.1.3 办学定位依据充分 21.1.4 办学定位融入规划 31.2 培养目标 .41.2.1 人才培养总目标设置依据合理 41.2.2 专业培养目标契合人才培养总目标 .51.3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51.3.1 学校领导重视教学 .61.3.2 顶层设计聚焦教学 .61.3.3 政策制定导向教学 .61.3.4 经费投入优先教学 71.4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 .71.4

10、.1 全员育人氛围尚不浓厚,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有待进一步巩固 .71.4.2 文科发展相对滞后,文理工医协调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有待提高 .92 师资队伍 122.1 数量与结构 122.1.1 师资队伍满足教学要求 122.1.2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科学 132.2 教育教学水平 142.2.1 教学能力水平不断提高 142.2.2 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 152.3 教师教学投入 162.3.1 高级职称教师积极授课 162.3.2 教师教研能力不断增强.172.4 教师发展与服务 .182.4.1 教师职业发展服务有效 182.4.2 教师职业发展保障有力.192.5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

11、措施 .20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目录 ii2.5.1 大师名师较少,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202.5.2 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师投入教学和教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提高 212.5.3 具有海外教育背景教师比例偏低,教师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教学能力不高.232.5.4 教师拥有行业实践经历的比例偏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脱节现象 .253 教学资源 .273.1 教学经费 .273.1.1 教学经费投入持续加大 273.1.2 经费保障机制逐年完善.283.1.3 经费使用效益稳步提高 283.2 教学设施 .293.2.1 资源数量满足育人需求 293.2.2 建章立制推动

12、开放共享.303.2.3 校园信息化建设基础好 303.3 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313.3.1 专业建设规划注重延续 313.3.2 专业结构调整逐步规范 323.3.3 人才培养方案定期修订 323.4 课程资源 333.4.1 课程规划有效执行 .333.4.2 课程结构基本合理 .343.4.3 教材选建严格规范 .353.5 社会资源 353.5.1 中外合作办学不断推进 353.5.2 合作育人范围不断扩大 363.5.3 社会捐赠渠道不断拓展 373.6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 .373.6.1 本科教学经费用于本科教学的保障度不够,教学经费预算编制及使用管理制度不健全 .37

13、3.6.2 实验设备更新率低,实验室建设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383.6.3 本科招生专业偏多,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有待完善 403.6.4 优质课程资源偏少,课程建设力度有待加强 .413.6.5 社会教学资源偏少,合作育人长效机制未形成 424 培养过程 .444.1 教学改革 .444.1.1 教学改革思路目标清晰 444.1.2 教学综合改革不断推进 454.1.3 教学信息技术有效运用.46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目录 iii4.2 课堂教学 .464.2.1 教学大纲制定贯彻标准 474.2.2 教学内容瞄准培养目标 474.2.3 教学相长方法手段创新 474.2.4 考试考核

14、管理严格规范 484.3 实践教学 .484.3.1 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 484.3.2 实验教学运行严格规范 494.3.3 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推进 494.3.4 实习实训注重过程管理.504.3.5 毕业设计(论文)不断强化 .504.4 第二课堂 .514.4.1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健全 514.4.2 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514.4.3 学生对外交流日益频繁 524.5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 .534.5.1 小班化教学比例较低,以教会学生学习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改革不够 .534.5.2 学习过程考核欠缺,学生学业评价方式需优化 554.5.3 高水平学生课外活动较少,第二课堂的育

15、人效果需提升 .564.5.4 有第二校园经历的学生偏少,境内外校际交流不够 575 学生发展 .595.1 招生及生源情况 .595.1.1 招生举措精准多样 595.1.2 生源质量持续提升 605.2 学生指导与服务 .615.2.1 指导服务周到贴心 615.2.2 机制保障健全有力 625.2.3 反馈便捷满意度高 635.3 学风与学习效果 .645.3.1 学风建设多措并举 645.3.2 学生表现品学兼优 655.3.3 自我评价总体满意 665.4 就业与发展 665.4.1 就业创业措施多样 665.4.2 就业质量稳中有升 675.4.3 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685.5 存

16、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 .695.5.1 学生满意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的理念不牢固 .695.5.2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待加强 70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目录 iv5.5.3 心理健康教育联动工作机制不够健全,难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725.5.4 美育教育相对薄弱,教学组织不健全 .736 质量保障 .756.1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756.1.1 教学质量标准初步建立.756.1.2 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完善 .766.1.3 质量保障体系组织与制度健全 776.1.4 质量管理队伍建设良好.786.2 质量监控 .786.2.1 自我评

17、估及质量监控机制运行高效 .796.2.2 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实施效果好 806.3 质量信息及利用 826.3.1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作用显著 826.3.2 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和反馈机制健全 .826.3.3 质量信息定期公开发布.836.4 质量改进 .846.4.1 质量改进多措并举 846.4.2 质量改进效果明显 .856.5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 .866.5.1 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 .866.5.2 部分质量标准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落实不够 886.5.3 学院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尚需加强 .896.5.4 申请接受国家或国际专业认证专业数量不多 .907 特色项

18、目 .93构建“三化、三制、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937.1“三化、三制、三融合”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架构与内容 937.2“三化、三制、三融合”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957.3“三化、三制、三融合”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果的辐射 98Comment WU2: 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是有区别的,请考虑!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1 定位与目标 11 定位与目标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确立了“有特色、高水平、综合性”的办学定位,力争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研究、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成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19、分和重要力量。根据办学定位科学确立了“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视野开阔,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总目标,。并据此总目标制定了各专业培养目标和标准。逐步巩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和本科教学的优先地位,逐渐形成“学校领导重视教学、顶层设计聚焦教学、政策制定导向教学、经费投入优先教学”的格局。1.1 办学定位在长期以来的的办学实践中,学校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形成“有特色、高水平、综合性”的办学定位,以办学定位引领和推动统率学校各方面工作。1.1.1办学方向正确明晰精准学校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

20、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秉承“格物致新、厚德泽人”的校训,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师资队伍;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氛围;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出众、视野开阔、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1.2办学定位科学合理发展目标定位: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办学类型定位:文理工医协调发展的研究教学研究型大学。Comment WU3: 总书记的四个服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1 定位与目标 2办学层次定位:以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适

21、当开展其他类型和层次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教育。学科发展定位:形成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学科门类齐全、协调发展的格局。服务面向定位:面向国家、地方发展需求,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国际学术前沿。高等教育为“#”1.1.3办学定位依据充分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我国正处在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高校深化综合改革,提升知识与技术创新能力,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担负更大责任、发挥支撑作用。学校在办学定位、办学目标等方面主动适应国家发展需要,以国家

22、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建设为契机,从自身实际出发,聚焦优势,强化特色,实现重点突破,打造学科高峰,建设具有国内外影响力、能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体现南昌大学特色的高水平学科,提高学校创新能力,引领学校事业发展,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符合积极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需求。江西省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 、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战略机遇,实施“创新引领、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工作方针,开创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迫切需要一所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提供科技支撑与智力支持。作为我省唯一的“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中西部“一省一校”重点建设大学以及

23、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应主动作为,勇于担起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使命,聚焦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努力创建一流本科教育,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提供高素质建设人才人才和智力支持。传承学校历史和办学经验。上世纪 90年代,学校提出“高水平、综合性”办学定位,并将之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当中。1993 年至 2002年,学校经历了融合发展的十年,获批为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科、专业布局及院系设置基本适应的整合、实力的提升促使学校必须走“高水平、综合性”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1 定位与目标 3办学定位大学的道路;2003 年至 2012

24、年,学校走过了建设发展的十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2007 年,学校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13 年以来后,根据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学校发展现状,坚持走“充实内涵、提升发展”之路,学校确立了“有特色、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1.1.4 办学定位融入规划“十一五”规划明确“高水平的新型综合性大学”办学定位,提出“教学、科研设施完备,管理方式先进,校园环境优美,社会贡献加大,综合办学实力增强,主要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优势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完成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教学型大学的转变,为建设高水

25、平的新型综合性大学奠定基础”的发展目标。“十二五”规划明确“特色鲜明的研究型、综合性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提出“围绕建设稳定本科办学规模,加快发展研究生、留学生教育和继续教育。完善以造就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主体的多层次、多类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助推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对外开放逐步扩大,文化底蕴日趋深厚,成为独具特色的全国211 工程地方 高校的办学典范。”的发展目标。“十三五”规划明确“有特色、高水平、综合性”的办学定位,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办学理念,遵循强学科、精管理、惠民生、兴实干办学思路,努力推

26、动学校实现新发展、新突破和新跨越。到 2020 年,争取学校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全国前 50 名,在中西部地方高校处于领先地位,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的发展目标。新时期,学校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部署,结合我省高等教育战略布局和发展需要,召开了南昌大学第二次党代会,讨论通过了南昌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实施方案 ,提出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发展目标,形成“三步走”的战略构想:第一步,到 2020 年,若干学科或学科方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专业进入国内一流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1 定位与目标 4列,若干创新平台进入世界一流行

27、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第二步,到 2030 年,若干学科或学科方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若干专业进入国内一流前列,若干创新平台进入世界一流前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第三步,到 2050 年,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一批专业进入国内一流前列,一批创新平台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全面增强,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1.2 培养目标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办好一流本科作为创建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总目标,这就是: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视野开

28、阔,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总目标的指导引领下,根据各专业特点,制定专业培养目标。1.2.1 人才培养总目标设置依据合理人才培养总目标: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视野开阔,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基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党的十八大再次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宏伟蓝图,国家综合实力和整体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对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发展到高等教育强国提出了急迫要求。江西省正处于“决战五年胜全面同步实现小康”的关键时期,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面临着调整、转型和升级的重大要任务。这些给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

29、求,不但体现在对人才的结构、类型、规模要求上,更体现在对各行各业人才的具体要求上,如人才的基本能力、知识体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南昌大学作为地方高水平大学,是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必须主动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实施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大力培养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各类高素质人才。基于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十三五规划中学校明确提出了建设“区域特色鲜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1 定位与目标 5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和“创建一流本科教育”的发展教育具体目标。现阶段,学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塑

30、造的“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创建一流本科教育。利用学校优势学科和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若干拔尖创新学生培养基地,推进各实验班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从而健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根据学校发挥文理工医门类齐全的, “综合性”特点优势,建设若干跨学院实验班,推动多学科交叉,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新突破。根据江西省特色,围绕我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培养符合我省转型升级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基于学科发展水平。学校根据国家一流学科标准,坚持高起点、高要求、高标准,借鉴国际通用的学科影响力评价数据,着力分层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国内一

31、流学科以及省内优势特色学科。发挥学科优势,建设一流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战略需求,发挥学科优势,研究和解决国家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参与解决社会治理相关问题的决策咨询,增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着力建设应用学科,培养应用型人才;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和重大战略创新需求,以优势重点学科为轴心,促进学科交叉渗透,凝练优势学科方向,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着力建设特色交叉学科和专业,加大,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1.2.2 专业培养目标契合人才培养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是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学科化、专业化和具体化,主要体现在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我校的专业培养目标依据学校办

32、学定位,遵循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基本要求,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相契合,体现个性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导向,并且在培养方案中有完整的课程体系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纲,制定程序严格规范,分为学院和学校两个层面。首先在学院层面开展广泛的讨论,征求师生的意见,并向国内知名高校同专业专家征求意见后,经学院教授委员会审定通过,报学校审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1 定位与目标 6并发布。同时,要求各专业根据国家对专业设置的规定,结合学科发展和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1.3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树立

33、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基础性、根本性的工作,从领导精力、顶层设计、政策导向、经费安排等方面保障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1.3.1 学校领导重视教学学校领导班子牢固树立了本科教学“一个使命,三个地位”观念,即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和本科教学的优先地位,一以贯之的重视本科人才培养。学校主要领导是本科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上,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本科教育发展上,研究和部署本科教学工作是学校领导班子利用党委会、办公会、专题会重要议题研究部署本科教学工作已经形成常态。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坚持校领导听课制度,每学期至少两

34、次进入学生课堂听课,学期中不定期听课,监督教学质量。坚持校领导听课监督机制,定期在校长办公会上通报校领导听课情况。学校党委开展了组织教育教学改革思想大讨论, 、召开本科教育教学大会,进一步更新观念,凝聚起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强大动力共识,为南昌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发展指明发展方向。 。1.3.2 顶层设计聚焦教学学校改革本科教育教学管理组织形式,建立符合现代大学制度下的教育教学治理结构,明确学校办校、学院办学、教授治学的管理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在颁布实施的南昌大学章程 南昌大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南昌大学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南昌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实施方案等规划性、纲领性文件中,均体现了本科人才培养

35、的中心地位。学校构建校部院系四级管理架构、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建立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与督导机构。确立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强化教学工作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1 定位与目标 7副院长和教务办主任的职责。完善领导听课、巡查等制度,加强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与管理,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统一、协同、高效”管理体制。全校各职能部门围绕人才培养总目标,聚焦本科教育教学,齐抓共管,营造教师投入教学、科研提升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的良好氛围,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方位协同育人工作体系。 1.3.3 政策制定导向教学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出台

36、了南昌大学全面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 南昌大学创建一流本科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意见等 40 多项本科人才培养相关制度,确保了“一个使命、三个地位”的落实、落地。修订南昌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办法(2015 年版) ,专门设置基础教学型、教学科研型教师类型,鼓励专注于教学的教师脱颖而出。出台和修订南昌大学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办法(2014 年版) 南昌大学绩效工资分配改革方案 南昌大学学院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实施办法等相关制度,严格执行高级职称教师为本科生上课基本教学制度,将高级职称教师上讲台的执行情况严格与职称晋升、岗位定级、年终考核、津贴发放等方面挂钩;鼓励教师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科

37、前沿知识发展写进教材、教案和课程中,通过指导学生科研立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等途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3.4 经费投入优先教学学校坚持教学基本建设在学校各项建设中的优先地位不动摇,经费优先保证本科教学工作和教学基本建设的需要。近 3 年,本科教育教学经费逐年增长,占学费收入比例不断提高,从 2014 年的占学费收入的 44.55%提高到 2016 年的75.82%,由 12,392.57 万元增长到 20,547.38 万元,有力地保证了本科教学的经费需要。根据本科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不断加大对本科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及时添置、更新教

38、学设备,改善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不断增加专项经费重点保障本科教学, “中西部计划专项经费” “南昌大学综合改革试点专项经费”等专项经费近 3 年共 48,214 万元投入本科教学。积极拓展教学经费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1 定位与目标 8来源渠道,鼓励学院将创收和科研经费反哺本科教学,广泛争取社会资源投入本科教学。1.4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1.4.1 全员育人氛围尚不浓厚,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有待进一步巩固问题描述:部分教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意识不强,存在着“专业课堂只要传授专业知识,重教学、轻育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领导、党务工作者、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事,与自己毫无关联关

39、系不大。”的观点。部分管理、服务人员则认为育人是教师和辅导员的事情,与己无关,工作责任感不强、能力不足,管理育人的质量和水平不高。学校育人工作碎片化,各部门齐抓共管、协同育人的思政大格局尚未建立。原因分析:1.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观念有待进一步牢固。全员育人的机制尚未建立,其根本原因是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在教师和管理人员中尚不牢固。对教师与管理人员参与全员育人的引导工作有待进一步强化;利用各种信息载体育人尤其是利用新媒体育人的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固化;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校风和学风建设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化。2. 全员育人相关制度尚不健全。激励制度不健全,部分教师没有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从而忽视了

40、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课堂协同制度不健全,存在着“思想政治课就是思想政治课,与其他课程关联不大”的现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机制尚未建立;统筹协调制度不健全,学校管理部门齐抓共管、协同育人的共识还待凝聚。3. 管理服务工作和育人脱节。部分管理、服务人员没有在讲台教授课业,认为管理工作和育人直接关联不大,忽视了管理服务对育人工作的促进作用。部分管理、服务人员忙于日常工作,造成了管理和育人的脱节。改进措施:1.加强对全员育人理念的引导。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坚持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1 定位与目标 9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

41、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促使教师和管理人员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以先进的时代文化、优秀的校园文化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营造优良的校风和学风。以微报媒体为依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使学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充分利用校内媒介贯彻传播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和重要大政方针,用先进的思想和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文化服务人,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

42、,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微报媒体为依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 健全全员育人相关制度。健全激励考核制度,。平衡协调好教书和育人、管理和育人直接的关系,调动教职员工从事育人工作的积极性,把育人工作成效纳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将育人要求纳入年度部门、个人考核体系和制度,同时探索校内外相结合的评价考核制度。健全课堂协同制度,。打造一批思政理论课优质教学资源,形成一个同向同行、协同发声的相融教学体系。,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同时,注重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的制度,让思想政治工作下课不下线,从而

43、达到课上课下融合的全程育人效果。健全统筹协调制度,。整体推进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级导师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加强党政协同、师生协同、“主渠道 ”和“ 主阵地”协同,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校内校外协同育人” 的大思政工作格局。3. 建立服务型管理育人体系。一是完善服务管理制度,。推动机关、后勤部门管理服务行为制度化,全面建立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和能力,运用现代管理科学、信息技术转变办公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二是建立师生参与制度,。建立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等规章制度,切实发挥教代会、学生代表大会的作用,广

44、泛收集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完善依法治校、教授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1 定位与目标 10治学、民主管理机制。三是构建沟通反馈制度,。做好与管理、服务人员与学生的双向沟通,鼓励管理、服务人员走向教室、走向学生宿舍,与学生建立面对面的联系,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建立直接沟通渠道,听取学生意见,加强服务管理,建设和谐校园。通过以上措施,整体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能力,促进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发展成为每一位管理、服务人员的自觉行动。1.4.2 文科发展相对滞后,文理工医协调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有待提高问题描述: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

45、学校文科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目前没有实现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突破,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偏少,优质的师资资源相对缺乏。文科高层次科研成果的数量较少,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及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文史哲类通识课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通识教育的需求,缺少名师名课,文科对本科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不够。学校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未能体现,文理工医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渗透对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尚待进一步提升。原因分析:1. 学位点建设滞后。近 20 年些年来,文科学科发展相对较为缓慢,尤其是没有把握住机遇,在前几轮博士授权点的竞争中未取得

46、突破,博士授权点的缺失,使得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团队平台建设中处于劣势,并且与同类型高校的差距越来越大。2. 领军人才缺失。学校文科类学科引进的领军人才较少,难以形成高水平的科研和教学团队,带动文科整体水平提高。3. “走出去”较少。文科类学科对外交流与合作不够,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不足,对外交流和国际文化传播的能力有待增强。4. 学科交叉对人才培养的支撑能力有待提高。利用学校多学科、综合性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1 定位与目标 11优势培养复合型人才做的不够,文理工医学科交叉、协调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不足。改进措施:1. 加快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47、紧紧抓住国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机遇,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实施南昌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通过一个时期的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内涵充实、特色鲜明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理论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建成以创新和质量为引领的科研创新体系,真正形成文理工医协调发展的格局。2. 着力扶持文科类学位点建设。以学科为基础,抢抓国家和江西省“双一流”建设历史机遇,以学校“三个一”工程为抓手,加大文科学位点建设力度,提高文科类学科的整体实力。以人才工作为根本,依托学校实施“高层次人才全球招聘计划”、“215 人才工程”计划和“优秀中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增强文科师资队伍的力量。在此基础上,集中力量,实

48、现文科类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突破。3. 增强文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强文科类学科的对外交流,使学校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影响力和国际文化传播与对话能力进一步增强,造就若干结构合理、优势明显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文科学术团队,使我校文科类学科方向更凝练、教育教学实力更强、团队优势更突出、研究特色更鲜明,新型智库建设卓有成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作用更加凸显。4.加大文科对人文素质培养的支撑力度。通过专项培训打造一批文科教学团队,提升文科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促进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引导教师将优秀社科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将高水平人才培育为高水平教师。开展精品文科类

49、课程建设,打造一批名师名课。调动教师开设精品通识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文科类学科在本科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5. 加强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围绕江西省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瞄准学科发展前沿,通过资源优化整合和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服务和支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平台,实施新兴交叉学科培育计划,培育一批极具发展潜力、覆盖多个学科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以交叉学科为基础,建设若干跨学院实验班,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1 定位与目标 12设立“南昌大学复合人才培养基金”,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新突破。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2 师资队伍 132 师资队伍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解放思想,不拘一格降人才,慧眼识才,爱才惜才,现已打造一支以国家教学名师、973 计划首席科学家、千(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优)青为代表的,中青年优秀人才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大力完善各项机制,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保障高质量的教育教学。2.1 数量与结构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本科教学要求,学位结构适应教学需要,学缘结构持续优化,支撑结构合理,教师队伍充满活力。根据专业与学科发展需要,科学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发展态势良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