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效阅读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程汉杰一、高效阅读的发展历程。高效阅读作为语文教改课题的研究与实验, 起步于上世纪 80 年代。当时的大环境是知识剧增的信息时代,人们的阅读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无限的书籍对人们有限的读书时间的挑战; 呈几何 级数迅速膨胀的信息对人们接受能力的挑战;大量的新知识对人们理解能力的挑 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局长保罗郎格朗在他的学会生存 报告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 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这就是说,面对剧增的知识、信息,如果不能高速度、高效率地读书、学习,甭说建设“四化”、治国平天下, 就是连“生存” 也难以保障。小环境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正处在吕叔湘先生
2、斥之为“咄咄怪事”的严重的“少、慢、差、费” 状况。形势的要求是极高极高的,而我们的现状是极差极差的, 矛盾已十分尖锐。而 1984 年的一道高考“现代文阅读” 题,更使这一矛盾在语文界突显出来:多数学生由于阅读速度慢、效率低,感到时间紧,做不完,大大影响了考试成绩。我所任教的北京铁路二中(当时为铁道部重点校 )也不例外。正当我急于解决这个问题而束手无策时, (北京晚报 一篇简讯报道了苏联进行快速阅读训练的情况,说经过 3 个月训练,阅读速度与效率可以提高一倍。文章还说,这是对旧的传统阅读方法的挑战。这一报道促我猛醒:为什么不在训练学生阅读速度与效率上下功夫呢?于是,便在高二文科班开始了高效阅
3、读的研究与实验。出人意料的是,每周只占用语文一节课,实验二年后,全班平均阅读速度提高了两倍(由每分钟 248 字提高到 957 字) ,阅读效率提高了 4 倍(由每分钟 159 字提高到 862 字)。高效阅读实验的初步成功 ,在语文教师圈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几十家报刊相继作了报道。 随着实验的深入,众多实验校学生速读与精读能力迅速提高,课外阅读量大量增加,高效阅读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全国铁路系统,在西城区, 在北京市,在诸多兄弟省市传播开来。到上世纪未,就有 20 多个省( 直辖市、自治区)的60 余万学生受到了高效阅读训练,形成了有较大影响的高效阅读教学流派(参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 20
4、00 年 3 月出版的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 。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选编的程汉杰高效阅读中文教学法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进修教材,在港、澳、台等地区推广。北京市教委批准成立了“ 汉杰高效阅读远程教育网”,批准 高效阅读) ( 上下卷)作 为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尤其是从中国教育学会批准“ 语文高效阅读能力培养” 为“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以来,在全国又增加了 12 个实验基 地 2000 多所学校,实验研究的内容日益深入,推广范围日益扩大。二、高效阅读的研究内容。本着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总目标,我们以提高阅读速度与效率为突破口,着重研究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提高高效速读能力,即以迅速捕捉文中信息为主
5、要目标的能力。我们大胆设计,反复实验,精心提炼速读技巧,陆续筛选出“计时阅读” 、“固定程序阅读” 、“速读三忌”、 “学会默读”、 “增大识别间距” 、“调控注意力”、“推断阅读”、 “辨体阅读 ”、“提高视觉机能”、 “快速记忆”、 “速读复述”等 11 种方法,作为高效速读的基本技巧,编成教材,辅以训练文章,实施强化训练,形成了“高效速读” 教学模 块。用此教材 连续训练 15 次左有 每次 45 分钟) ,阅读速度一般都能翻番或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小学生每分钟不少于 300 字,初中生每分钟不少于 500 字)。 大多数同学会达到每分 钟 800 字至 l000 字,少数同学会
6、达到 2000 字乃至 3000 字以上。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迅速提高高效精读的能力,即快速理解、感悟、鉴赏、评价的能力。我们将中学生应具备的精读能力分解为 11 个能力点,并总结出每一个精读能力点的规律,让学生掌握,并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使之变成技巧。利用这些技巧,可以达到更准、更快地精读的目的。这 11 种提升精读能力的规律是“快速概括文意的规律” 、“快速辨析文章思路的规律” 、“快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规律” 、“快速分析与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规律”、 “快速推断和想象的规律” 、“快速理解文中句子的规律” 、“快速理解文中词语的规律”、 “快速鉴赏文学作品的规律” 、“快速评价文章的
7、规律” 、“快速解题的规律”和“变速阅读的规律”,总称为“高效精读” 教学模块,辅以训练材料,实施强化训练,效果十分显著。 第三个问题是如何利用当代高科技,实现高效阅读教学现代化。我们将多媒体、计 算机及网络技术运用于高效阅读教学,研创了“高效阅读局域网多媒体教学平台”,通过“ 专 家授课系统”、 “训练 和评价系统”和“教学管理系统”进行教学。 “专家授课系统” 用于讲授高效阅读原理,可以实现全程语音、视频教学,并配合动态板书同步展示授课提纲和全文。 “训练和评价系统” 实现了计时、判分、计算数据( 阅读速度、理解率、阅读效率)和画进步曲线图的随机完成。 “教学管理系统”实现 了依据相关数据
8、的科学管理,可随时查阅每个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率、阅读 效率和进步曲线图, 便于因人施教。三、高效阅读的原理方法。高效阅读,从整体上看是在系统论、信息论、 控制论等新生科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以规律化为基本途径、以量化训练为主要手段、以系统化为根本保证的高效阅读教学训练体系。从局部(某一种技巧 )来看,则是利用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解决提高阅读速度与效率的难题,从而形成的某一种技巧。这 22种技巧的总和,构成了高效速读和高效精读方法技巧的锦囊。这就是说,每一种技巧都是根据某一学科的有关原理设计而成的。但它又必须是符合规律化、训练量化和系统化这三项要求的。规律化保证了它的科学性;训练的 量化推动着阅读速
9、度与阅读效率的迅速提升;系统化 是证明着它是全“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论框架”和“技巧锦囊”,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构成了帮助学生去圆“一目十行 ”之梦,去搭乘“高效学习”之动车,去体会“ 高效人生” 之乐趣的 “高效阅读 ”。 (一规 律化是高娘阅读的基本途径。 阅读有无 规律可循?语文界常常昕到的说法是“ 文科不同于理科 ,理科靠的全是 规律、定理、公式 ;文科,尤其是文学,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何谈规律! ”但是,唯物主 义告诉我们,规律 是客观存在,它存在于已知与未知事物之中。一切已知都曾存在于未知之中,一切未知也都为己知提供了探求其规律的宽广领域。在上古时代,一切 客观
10、规律都属未知;在未来时代,一切未知又都能成为可知的客观规律。仅仅 20 多年前,当采访 1984 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的全世界 7000 多名记者中,只有中国记者是用笔编写采访稿件时,有人埋怨“中国几百年的落后,应归罪于汉字”, 有人断言“ 不废除 汉字,中国便不能普及使用 计算机 ”,那是因为我们对汉字规律的认识还属未知;现在,当汉字输入电脑问题已 经解决了的时 候,人们又认识到,汉字不仅能够输入电脑,而且在输入方法之多、输人速度之快这两方面是最具优越性的一种文字,这就是因为我们掌握了规律,所以实现了规律化。同样道理,只要我们掌握了汉语文读物的阅读规律,阅读速度、阅读效率照样是可以大大提高的。
11、过去那种只有“书读百遍”,才能“其义自见”的低效率读书方法,理所当然是可以改变的。例如,归纳段意有哪些规律可循?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所有段落无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中心句的,一种是没有中心句的。有中心句的,其中心句就是段意,其他语句都是为阐述中心句服务的。对这样的段落,找到了中心句,就找到了段意。中心句的位置在哪里? 有无规律可循? 中心句最大量是在段首,其次多在段尾,少量的在段落中间。对没有中心句的, 则要进行概括归纳。而有的段落虽无中心句,但 有对段内各层层意概括性强的句子或词语,那么就用“改写概括法”将能概括层意的句子或词语归纳起来就是段意。对那些既无中心句,又无概括层意句子的段落则需完全
12、概括。 “完全概括”的技巧是:段内层次是并列关系的,用串联法;段内层次是主次关系的,则用保主舍次法。以上是一般情况,但特殊现象也需注意,即有的中心句 虽在段首,但并非第一句;有的中心句虽在段尾, 但并非最末一句,这是由特殊原因造成的。 以上是借助与内容直接有关的因素,提炼出来的归纳段意的规律。此外,还可借助语言形式, 帮助我们更快地归纳出段意。比如,可以利用段中的提示性语言标志( 如“总之”、 “一句话”、 “因此”、 “实质 上”、 “综上所述”等)很快地找到中心句。此外,在记叙段落中,如果夹有议论或抒情性语句,则这些议论句、抒情句,往往是与段落表现的中心有关。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归纳段意的
13、规律归纳为如下几条: 1.有中心句的,中心句 就是段意;中心句多数在段首,其次在段尾,少数在段中; 2.无中心句的,需要用“改写概括法”或“完全概括法”概括段意; 3. 可以利用提示性语言标志或记叙段中的议论句、 抒情句更快地找到段意。(二量化 训练是高娘阅读的重要手段。 高效 阅读之所以被很多人认为“有奇特的功效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在训练中实现了量化测定和信息反馈的控制。科学认识的一般规律,往往是在开始阶段,只是对事物的经验型的估计,进一步是定性的形容和描述,最后研究它们量的规律性,转入科学的定量分析。只有 进行精确的定量研究,才能更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任何一门学科,只有在充分利
14、用数字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论处理问题时,总是尽量采用各种数学语言和数学工具使问题得到精确的表述,它使人们对许多复杂系统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从而使认识水平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例如,在发展核武器方面,当赫鲁晓夫鼓吹亿万吨级核弹时,美国科学界则嗤之以鼻。他们对复杂的军事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后认为,假如美国遭受苏联核袭击,只要有 1054 枚陆基洲际导弹,就足以对付苏联。而苏联那时核导弹已增至 2000 枚以上了,实际上是一种浪费。高效阅读训练实现量化,一则可以通过反馈数据,更好地控制训练过程;并且可以进行比较和选择,根据需要和可能,定量地确定出最优目标,运用最新技术手段和处理
15、方法,把整个系统逐级分解,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总体的最佳,以达到总体最佳。高效阅读训练能否实现量化呢?在高效速读训练模块,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因为速读的目的单一,都是为了捕捉信息,据此,我的为速读训练设计了通用的速读程序,测试题都按此程序命题,阅读者也按此程序去捕捉信息,当然比较容易实现量化。而在高效精读模块却遇到了难题。目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还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各种矛盾同时出现:有认字问题、语法问题、 修辞问题、理解问题、写作技巧问题、分析与 综合等问题,由于各类问题的评价标准各不相同, 对多类问题同时测评,就无法找到一个统一的计 量标准,所以无法实现量
16、化。但是,我们将高效精读能力分解为 11 个具体能力点以后,就能对每一个能力点的训练进行量化处理了。这样采取先分项、后综合的训练方法,就可以将竞争机制引人训练,实现高效精读全程的量化训练,从而迅速提高精读的速度与效率。 (三系 统化是高娘阅读的根本保证。 高效阅读 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最新理论指导下实践的结果。无数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本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其中,系统化是高效阅读实验成功的根本保证。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要实现高效阅读训练科学化,必须搞清阅读包括哪几方面的具体能力(或曰能力点) 。整体性是系统论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把某个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认为世界上各种现象、事件、进程都不是杂
17、乱无章的、偶然的堆积,而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一整体的性质和规律只存在于组成其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 互作用之中,而各组成部分孤立的特征和活动的总和,不能反映整个的特征和活动方式。同样,我们的“学习也不是盲目尝试而偶然获得成功,而是由于对整个情况有所顿悟(一稍突然的领悟和理解) 的结果”(德国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研究高效阅读问题 ,也只有对阅读能力有整体的了解和认识,才有可能在这个整体中去把握其中一个个具体的能力点。我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构成,将高效阅读训练设计为 22 项单项训练( 见前文 )。由于这 22 项单项训练,囊括了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部,由于每项
18、训练均能实现量化,并且每个单项训练都有相应的技巧(规律) 指导,所以在经过单项训练后,学生的单项阅读能力神奇般地提高。而其综合阅读能力的提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四高效 阅读技巧探源举隅。 计时阅读要提高阅读速度,关键是在提高阅读能力上下工夫。但除此之外,还有无其他出路?诚 然,阅读能力低的学生都是 阅读 速度慢的,但是,阅读速度慢,完全是由于阅读能力低造成的吗?回答是否定的。因 为同一个学生,有时他的速度就快,效率就高;有时就相反。在这里,时间观 念、效率观念起了很大作用。怎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呢?我们 借鉴心理学上关于引起动机的有关原理,设计了计时阅读训练法,就起了很好的作
19、用。心理学认为,引起动机的方法有“奖 励” 、“个人成 绩的获悉”、 “明确的学习目标”、 “自我成就感”、 “竞争意识” 等。我们的计时阅读训练法,由于采用准确 计时阅读,限时回答问题,判断正确率,计算阅读速度、理解率、阅读效率等数据,每次统计 ,及时反馈,形成竞赛的局面,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自己的成绩能及时获悉,并能与周围同学比较,形成竞争机制。因此, 训练几次之后,其时间观念、效率观念便大大增强,从而在没有提高阅读能力的情况下就能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效果十分显著。计时阅读训练的具体做法是: (1) 训练之前,大家先不要看书。 (2)待老师发出“开始阅读”的命令后,才开始阅读;同时 ,
20、老师在黑板上随时记下阅读所用的时间, 每 6 秒钟记一次(有条件的,可效阅读 示范课以使用阅读计时器) 。 (3)当某位同学读完文章后,当即举手示意, 并从黑板显示的时间记录,记下自己所用的时间(精确到 6 秒,即 0.1 分)。(4)读完文章者马上把文章收起来,凭记忆笔答测试题。 (5)全班同学都读完并做完测试题后,老师逐题公布正确答案和判分标准,学生互相判分(共 100 分)。每个人所得的分数除以 100 分就是自己的理解率,用“%”来表示。(6)每人计算出自己的阅读速度(所 读文章的字数除以所用时间)和阅读效率(阅读速度乘以理解率)。(7)每人将本次训练的数据记人阅读训练本;老师将全班训
21、练的数据登记在评价手册上,进行总结分析,用数据激发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和训练积极性。程序阅读在教学中,我们对“定式”的消极作用都十分警惕,唯恐其束缚学生的思维。因此,打破定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向来为大家所特别重视。但如果只看到事物的一面,则往往又从另一个角度束缚了自己的手脚。若结合当今脑科学对大脑功能的研究成果,来一个创造性思维,则对阅读教学又可以辟出一条新路。脑科学研究认为,人的大脑里有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灵感神经区,在阅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的大脑还有- 种特性,在处理信息时能够遵守严格的程序,并且具有选择信息和压缩信息的功能。据此,我们设计了固定程序阅读训练法,把阅读过程规定为固
22、定的程序,在阅读时必须迅速解决程序中提出的 7 个问题。让学生在熟记此程序的基础上,在脑子里形成定式,久而久之,在阅读过程中走熟路,就会对程序的内容特别敏感,理解也快,而对其他内容则能略读甚至不读,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阅读的目的不同,需要用不同的程序,如高效速读的通用程序是: 1.标题; 2.作者; 3.出处及发表时间; 4. 基本内容 ; 5.文中涉及的重要事实; 6.文章特点及有争议之处; 7.文中的新观点、新思想及读后启示。由于这七项内容包括了一般读书甚至搞科研读书时所寻找的内容,又由于这七项内容中,既要有一般记忆,还需要边读边思索,取其有用的信息、资料, 略过对己用处不大的内容
23、,所以在阅读速度提高的同时,理解率、阅读效率也相应得到提高。 运用固定程序法阅读,关键在于熟练。也就是说,这个固定程序要在脑海里达到形成“ 定式” 的程度 ,它才会发挥作用。通 过多次训练后,在阅读过程中,你需要的数据、事实、名称、姓名等就自然浮现在你眼前了。我们曾在一个班,只用固定程序阅读训练法连续训练两个月(每周 1 节课,共 8 节课) ,全班阅读速度平均就翻了一番。 快速辨析文章思路辨析思路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前提。但怎样才能准确又迅速地把握住文章的思路,过去却缺乏科学的指导。有人认为“ 文无定法” 。既然“无定法”, 也就难有规律可循。 但是,文章的结构形式是文章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果
24、我们能探索到文章结构的基本规律、结构模式,用基本结构模式去衡量、辨析文章的思路,那就轻而易举了。 在研究文章的结构规律时,科学领域的结构主义 革命帮了我们的大忙。 19 世纪下半叶,门捷列夫提出了元素周期表,把当时已知的各种元素加以分类和排列,看出了其中的规律。整整一代科学家从元素周期表得到了启发,去寻求新的元素。1896 年发现了放射性, 1897 年发现了电子。从此 ,一系列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揭开了原子核内的奥秘: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中子都是具有强相互作用特性的“强子“ 。1964 年,盖尔曼又提出了强子结构的“ 夸克模型” ,揭示了更深一 层次的物质结构特性。 从门捷列夫元素周
25、期表的制订到电子、强子的发现,再到生命学界对染色体基因的内部结构遗传密码的发现,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任何客观的研究对象,都存在着复杂的层次结构; 而人们对于它 们的主观反应和表述,也必须具备相应的层次结构。尤其值得高兴的是,结构主义,并不硬划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界限。它认为, 可以发现物理现象、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之间的类似的结构原则。根据这一先进的科学理论,我们当然可以探讨作为文科领域的文章的结构模式问题。这是一个观念更新问题,若这一观念不能接受,就谈不上寻求文章的结构模式。值得庆幸的是,在我们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 300多篇古今文章研究之后,会清晰地发现,所有类型的文章都是有其客观规律即
26、结构的基本模式的;任何表达方式的段落(包括自然段、意义段)也是都有其基本结构模式的。掌握了这些基本模式,再用以分析某一篇( 或段)文章的结构、思路,就如同用数学公式演算一道数学题,不仅迅速,而且准确。 我们的研究结论是: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模式有 4 种。1. “总论-分论-结论”型。即开头 先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证, 最后得出结论。如课文 理想的阶梯即是。2. “总论-分论 ”型。即开头先提出总的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证(最后无“结论” 部分) 。 如课文怀疑与学问即是。3. “分论- 结论 ”型。即文章先分别从几个方面 进分析论证,最后归纳出结论来,如课文说虎即是
27、。4.”分论-分论”型。 即文章的前面既无 “总论”,后面也无“结论”, 而是把文章分 为两个以上的论题,分 别进行论证的结构类型。如课文论求知即是。 我们说议论文有这四种基本结构模式,并非说议论文只有这么几种模式、几种类型,是毫元变化的;而是像语法那样,像 逻辑模式那样,是有各式各样的变化模式的。这也是如同生命一样, 分解到底,就是 20 种氨基酸和 4 种核苷酸,但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不同结构,这就形成了地球上现有的 100 多万种动物、30 多万种植物和 10 多万种微生物,显现出千姿百态的生命世界。 文章的四种基本结构模式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 也能形成不同结构,从而形成数以万计的看
28、来是完全不同的篇章。因此,我们要承认文章的基本结 构模式,又要善于识别那些以基本结构模式为依据而形成的诸多变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敲开对文章结构形式认识的大门,去科学地辨析文章的思路,划分层次,从而达到准确理解文章的目的。 根据我们对中小学课本中说明文、记叙文结构形式的研究得知,说明文的基本结构模式也是 4 种: 1.“总说-分说- 结说”型; 2. “总说-分说”型; 3. “分说-结说 ”型 ; 4. “分说- 分说”型。 记叙文的基本 结构模式也是四种; 1. “总叙-分叙- 结叙” 型, 2. “总叙-分叙”型; 3.“分叙-结 叙”型; 4. “分叙-分叙”型。 通过对以上 3 种常
29、用文体基本结构模式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 3 种文体的结构形式除去它们各自的表达方式(或议论,或说 明,或记叙) 不同外,其结构与思路是有共同之处的,那就是都可以用下列四种类型概括: 1.“总- 分-总”型; 2. “总-分”型; 3.“分 -总”型; 4. “分-分”型。 这就是说,无论什么文体的文章,就其整体结构来看,不外这四种基本结构形式。因此,对篇章的第一级层次的划分,不外乎以上 4 种。 非常有意思的是,根据我们对千百篇文章段落的研究可知,文章的段落( 包括完整的自然段或意义段)的结构形式与篇章有共同之处,议论、说明、记叙段的 结构,也是各有 4 种基本结构模式: 1.“总-分-总
30、“型; 2. “总-分“型; 3. “分- 总“ 型; 4.“分-分“ 型。只不 过其规 模比篇章小一些而已。 根据以上规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篇文章,无非就是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无数个基本“模块”的排列组合而“搭”成的。这样一来, 只要搞清了文章( 或段落 )的基本 结构,文章的思路也就一清二楚了。如果我们坚持强调文章的多样性,忽视其共同点,把“文无定法”绝对化而否定“法”(即规律)的存在,就会成为研究探索文章结构规律的障碍,也不可能总结出快速辨析文章思路的规律。四、高效阅读的深远意义。(一高效 阅读是疗治语文教学“少慢差费” 痼疾的良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少、慢、 差、
31、费的问题。遗憾的是吕叔湘先生关于“ 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 语文教学的效率” 的殷切期望至今还远未实现。而高效阅读明确地把效率问题作为教学改革的主攻目标,以科学理论为先导, 在“快”字上搞改革,在效率上摸规律,经过反复的探索研究与教学实践,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快节奏、 高效率为主要特征的阅读教学训练体系。实践证明,高效阅读不仅使学生受了益,也成就了教师, 使语文教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从理论与实践上为改变语文教学“ 少慢差费” 的局面提供了一剂良药。(二高效 阅读是“以一带十”的火车车头。 语 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会自然地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带动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改革。内蒙古宁城县高效阅读实验区,
32、经过 7 年创造性的实验,走出了一条“以语文高效阅读课程带动所有学科,促进学校教育全面均衡发展” 之路,进而形成了“ 高效阅读、高效学习、高效人生” 县域教育均衡发展战略 ,更是令人高兴的事。 光明日报记者韩小惠撰文称赞它“ 为国家新课程改革和教育均衡以及其他学校发展战略,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三) 高效 阅读 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助推器。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指出“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 而令人不安的是,近年来我国国民的阅读率一再下降,提高国民素质依然是我国面临的一
33、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高效阅读应运而生,似乎想担当这重大的使命,它不仅可以教会学生高效速读、高效理解、高效解题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高效阅读所传达的高效、快捷理念,恰恰是 IT时代国民的必备素质。 人民教育任小艾主任在采访宁城“高效阅读” 教育工程时说:“宁城 创造了中国教育的奇迹。宁城教育培养的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些学生将成为中国的脊梁。宁城高效阅读像是在修筑中国教育的长城。 ”从这个角度看,高效阅读的推广对国民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再加上“ 高效阅读局域网多媒体教学平台” 已在 60 多所学校试用成功,使高效阅读如虎添翼,具备了迅速推广供更多人使用的资质。实际上,现在它正在酝酿着由“纸与笔 ”向着“光和电”的飞跃、由“点与线”向着“片与面”的飞跃。而网络教育本身已为资源共享(共享教材 资源、师资资源、管理资源) 准备好了一切。这样实用而好用的资源,当然就可能顺理成章地成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助推器。(作者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 委员会高效 阅读专题组组长、全国高效速读专业委员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