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再见了,亲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课标,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训练的层次性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老:课文,周老师没有沿用那种多少人用过的“分层次、找规律、再迁移”的方法,而是设计了“讲亲人、诵亲人、别亲人”的大写意、“叠加式”结构,置身课堂的情境,学生情动辞发,“讲诵别”都成了内心抒发的需要。巧妙的是,这“讲、诵、别”中又无声地包孕着多种语言能力的训练。譬如,教师要求学生“读课文找事例,看看怎样通过你的“讲”,大家就觉得是亲人。”这不就是在读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性的语言积累与表达训练在学生讲述完毕,教师出示句式,让学生概括性练习:为了志愿军,大娘( );为了志愿
2、军,小金花( );为了志愿军,大嫂( )。接着,进一步提高要求: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 );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 )。抽象概括程度逐步提高,语言与思维获得同步发展,明明是训练,可是,学生丝毫不觉得是在做练习。他们是在“讲亲人”啊!情绪怎不高涨,思维怎不活跃?这就是“文化”统领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巧妙落实 二、讲词语,训练双基 如果说,文章的中心是灵魂,那么,重点词语,中心句子则是构成文章的血与肉。现在语文教学提倡走回家的路。因此教师在教授学法的同时,也同样重视了词语教学。而且将词语教学有机地贯穿于自学过程之中。她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中心句子的意思及其作用。比如在讲到“雪中送炭”一词时,
3、她还别出心裁地要学生首先讲出词的本来意思,再联系上下文,很好地理解了雪中送炭这个词,并通过朗读,使全班学生加深了对词语和课文的理解。这样教学词语,始终没有离开课文的语言环境,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有语文味。 三、重朗读,领会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重视了读的训练。通过读课文,让学生理清课文层次,抓住课文中心,领会思想感情。教师不仅注重朗读的数量,还十分讲究朗读的形式与质量。在教学中,老师总是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要他们自己讲一讲应该读出什么感情,由于要求明确,学生朗读的质量就比较高。教师还创造性地将朗读教学与课文分析巧妙地结合起来。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
4、重点片断,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在上述对具体事例的品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亲如骨肉的亲人,今天就要分别了。教师用“情感引读”的方法引读课文后面 3 个自然段,即教师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诱发学生的感情,并让学生怀着这样的感情接读课文。这样读出了层次,读出了感情,以读激情,引起共鸣,达到了效果。 总之,整节课学生都是沉浸在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让学生阅读、体会、概括、总结,学生活动占了主要时间,而且思维含量、情感含量都很高,许多问题的回答都是通过学生的思考发自内心地讲出来。 不足:应启发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进行小练笔。 因为课文通篇都是志愿军说的话。在依依惜别之时,在志愿军战士追述往事的时候,朝鲜人民一定也会回忆起志愿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例,讲述起志愿军对朝鲜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请同学们大胆想象,然后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以大娘、小金花或大嫂的口气描写送别的场面。这样就达到了听说读写的全方位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