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3 物质的比热容教学目标: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教学重点:运用热量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理解比热容的含义和热量的计算公式教学设计思路从复习比热容的概念入手,以水的比热容的意义为例,讨论总结热量的计算公式,明确各字母的含义和各物理量的单位。利用实例提醒学生要要分清“升高” 、 “升高了” 、 “升高到” 、 “降低” 、“降低了” 、 “降低到”这些词的含义。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思路。因此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讨论法,自学法,练习法等穿插进行,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的教学原则,力争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1、比热容的定义_2
2、、水的比热容为_ _;其物理意义_二、物体的吸热和放热1、根据生活经验猜一猜影响物体的吸热和放热的因素有_2、物体的吸热和放热公式:试写出算式计算下列物质吸收的热量.已知质量为 1kg 的水,温度升高 1所吸收的热量是 4.2103J,那么质量是 5kg 的水,温度升高 1所吸收的热量是_。质量为 1kg 的水,温度升高 10所吸收的热量是_ _。质量为 5kg 的水,温度升高 10所吸收的热量是_。质量为 5kg 的水,温度从 20升高到 30所吸收的热量是_。小结:如果用 Q 吸 代表物体吸收的热量,c 代表物质的比热容,m 代表物体的质量,t 0是加热前物体的温度(初温),t 是加热后物
3、体的温度(末温) ,通过以上计算,可以总结出一个计算吸收热 量的公式:Q 吸 =_如果要计算物体降温时放出的热量,那么公式又应是 Q 放 =_.如果用t 表示温度的变化量,则 物体的吸热和放热公式又可写成 Q=_三、根据物体的吸热和放热公式进行计算:1.参照课本 P46 的例题(规范计算解题格式)实际上,烧开这一锅水所需提供的热量要大 于上面的计算结果,为什么?2.关于热量计算的注意点:1其中t 表示变化了的温度,即指物体升高的温度或降低的温度;22适用于热传递过程中,物体温度发生改变时热量计算,对于有物态变化过程不适用;3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物理量的单位要统一,都用国际单位;4要分清“升高” 、
4、 “升高了” 、 “升高到” 、 “降低” 、 “降低了” 、 “降低到”这些词的含义。练习:(1)使 0.5kg 温度为 90的煤油降低到 30,放出多少热量?(c 煤油 =2.1103J/(kg.))(2)质量为 200g 的水,开始的温度是 20,当它的温度升高了 70时,需要吸收多少热量?(3)在通常情况下,10、500g 的水吸收 1.68105J 的热后,水的温度升高多少?(4)0.8Kg 的冰吸收 8.4103J 的热量后,温度变为-4,求冰的初温。(5)使 40g 0的冰温度降低到-10,能放出多少热量?如果这些热量用来给水加热,可使多少 5的水温度升高 10?四、比值题甲、乙
5、两物体质量相等,当甲物体温度升高 10,乙物体温度升高 20时,甲物体吸收的热量是乙物体吸收热量的 2 倍,则甲的比热容是乙的比热容的 ( ) A0.5 倍 B4 倍 C1 倍 D0.25 倍练习:(1)甲、乙两物体的比热容之比为 23,吸收热量之比为 31,它们升高的温度相同,则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 ( ) A92 B29 C12 D21(2)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 3:5,吸收相同热量后,乙升高的温度为甲的 2/5,则甲乙的比热容之比为_五、热平衡问题相同质量的铜和铝,初温相同,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再把他们放在一起,热量会从哪个物体传向哪个物体? (c 铜c 铝)分析: 放出热量,内能减小
6、。 吸收热量,内能增大。 升 温多。 的末温高。练习:铜的比热 容为 0.39103J(kg),铅的比热容为 0.13103J(kg),现在使质量之比为 1:2,初温度相同的铜块和铅块,分别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再使它们接触,这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铜块将吸热,铅块将放热。 B、铜块将放热,铅块将吸热。C 它们将处于热平衡状态,不发生热传递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学习小结、布置作业1学习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请说一说,并和大家交流。2布置作业3板书设计:温度升高吸热: Q吸 =cm(t-t0)温度降低放热: Q放 =cm(t0-t)合并成: Q=cmt( t为变化的温度)热量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