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2009.92010.1 学期期末考试应重点复习的主观题第一章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经济文化都较落后,这就要求我们进行中国革命和建设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必须结合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
2、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这就要求要了解和懂得中国的历史情况、社会状况、中国的国情等,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完整、统一、深入的理解和把握。(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它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也不是对中国文化的复制,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结合进而达到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文化进行认真的清理,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又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深人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2、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3、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答:(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20 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
4、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以后,尽管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主题、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国际、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具体来说,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正是在上述世情、国情
5、、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答:(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
6、精神财富。(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尽管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比起当年有很多新的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
7、义。第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 21 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二,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第三,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重要思想,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4、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答:(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
8、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 ,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
9、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3)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4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
10、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5、怎样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答:要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就必须全面创新,与时俱进。任何党、任何思想都必须在创新和前进中获得发展,我们党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发展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是发展的、前进的,不是凝固不变的。她要随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因此,全党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才能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创新进取,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
11、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6、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答:(1)能否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关于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的问题上,存在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认为凡是毛泽东的一切决策、指示,都必须坚决维护、始终遵循;另一种是借口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错误,全面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作用。 (3)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对
12、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作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毛泽东是继孙中山之后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伟人,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人们对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发生过曲折。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
13、但是,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原苏联模式有何原则区别?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这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 ,而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打破封闭僵化和因循教条,坚持不断创新,把我国融入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大潮中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重视民生,从提高人民
14、生活水平和实际需要出发,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5民主,实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所有这些,构成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从新时期一开始,邓小平就是领导全党从体制模式层次上进行改革的,一步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原则区别,这里着重指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对待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如何构建新社会的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存在原则区别。邓小平吸取了苏联和中国的深刻教训,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果断地提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
15、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一次全局性的拨乱反正,使党的工作方针发生了战略性的转变。自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所有这一切,都深刻地总结了苏联和我国的历史经验教训,是对苏联模式和斯大林体制的一个巨大突破。其次,在对待商品市场和资本主义的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存在原则区别。邓小平高瞻远瞩,正确地处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辩证关系。他把市场和计划看作一种方法和手段。资本主义既能利用“计划” ,社会主义也同样可以利用市场。正是从这一创新理论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这样,就找到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巨大驱
16、动力,既适应于中国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也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便于吸收世界文明的最新成果,以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无疑是对斯大林否定市场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重大突破。第三,在发展观上是坚持“民本”思想还是坚持“国家至上” (实质是“君本”思想) ,是坚持科学发展,还是“唯意志论” 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存在的另一原则区别。邓小平深刻总结了这一教训,十分强调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实事求是,要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出发,要从民生需要出发。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民生,做到发
17、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还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地科学发展。这样,便以科学发展观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这种以民本、民生、民需为根本,以科学发展为核心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无疑是对苏联国民经济片面以重工业化和重工业军事化发展模式的突破,也是对苏联“唯意志论”的赶超发展战略的突破,尤其是对斯大林那种国家至上、忽视民生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突破。第二章1、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的理解理论创新?答: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是在马克思
18、主义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恢复和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重要的思想基础。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然而,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离不开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6克思主义新境界。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实践基础
19、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在理论创新问题上;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有害的。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理论创新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
20、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任何标新立异的观点都是理论创新,有的可能是已经被实践否定的旧的理论观点的沉渣泛起,有的可能是适合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历史发展条件的理论观点的简单照抄,也有的可能仅仅是杜撰的新名词的堆砌和脱离实际的空想。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孤立地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第三章 1、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今天,如何看待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艰辛探索?
21、答: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早的探索者和开拓者。虽然最终未能在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上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功,但他在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对后来者,却具有基础性、铺垫性的作用,从内容上、理论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毛泽东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的探索上的初步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第二,毛泽东探索的初步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第三,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过程中所表现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理论品格对中国
22、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开辟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探索是一种开拓,总会有成功和失误,探索本身是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毛泽东的探索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失误,为后来者在同一问题上的成功探索提供了重要借鉴。正如邓小平所说,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做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存在着一种连续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的关系。第四章1、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答: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
23、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上普遍拥护7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 。但是,不能因为出现一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
24、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 20 世纪中国又一次 划时代的历史巨变。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的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第五章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答: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
25、设的经验相联系的。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 “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 ,“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 。1956 年,苏共 20 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提出要“以苏为鉴” ,探索自己道路。他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在这个探索中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比如,党的八大的正确思想、毛泽东在 1956 年和 1957 年先后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讲话,以及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这些都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后来也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同时,也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