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方案专业名称 模具设计与制造 专业代码 学校名称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代码 13808 学校举办单位 益阳市人民政府 学校所在地 湖南省 (省份) 益阳市 (地市)2目 录一、建设基础.1(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3(三)良好的教学团队 6(四)稳定的实训基地 8(五)优质的社会服务 8(六)合格的专业人才 8二、建设目标.9(一)总体目标 9(二)具体目标 9三、建设内容.12(一)课程与课程体系建设 12(二)实训条件建设 16(三)师资队伍建设 20(四)其它方面建设 23(五)相关专业群建设 25四、改革举措.26(一)改革教学
2、模式 26(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27(三)实现中高职教育和社会培训的协调发展 27(四)加大师资团队培养力度 27五、绩效指标.27六、资金预算与建设进度.31(一)建设经费预算 (见表 10).31(二)建设进度 (表 11).31七、建设成效.32八、保障措施.32(一)组织保障 323(二)经费保障 33(三)政策保障 33(四)制度保障 33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高校,是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现有在校学生 6000 人,校园面积近千亩,建筑面积 17 万平方米,总资产 2.4 亿元。学院拥有先进
3、的现代制造实训基地、数控模具实训中心、中央财政支持的汽车检测维修实训基地、汽车驾驶员培训基地、园林花卉培植基地、畜牧养殖基地、计算机实训中心、电子实训中心、财会实训中心等 100 多个。学院设有汽车工程系、机电与电子应用工程系、经济管理系、生物与信息工程系、基础课部、继续教育部 6 个系部,是湖南省汽车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学院注重对外文化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与韩国湖南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常年聘请外籍教师执教及国外专家讲座,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开展联合办学和劳务输出,是“湖南省外派劳务培训基地” 。学院全面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学生毕业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可获得与各
4、类专业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院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全国网络与信息技术认证培训(NTC)和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资格认证机构。学院注重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学院 12 名学生参加“2008 年湖南省职业院校冬季技能大赛” ,其中 11 名学生分别荣获二、三等奖;选拔 13 名学生参加 2009 年湖南省职业院校冬季技能大赛,其中 11 名学生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团体总分居全省前十名。近年来,学院先后与 200 多个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就业合作关系,是“上海联合培训与定向就业合作网络”的联盟会员单位,毕业生就业率高达 90以上。学院教学严谨、管理严格,先后被评为“全国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
5、“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先进单位” 、 “湖南社会信赖学校” 、 “湖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生食堂被湖南省教育厅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标准化学生食堂” 。学院秉承“育人为本,产学结合,教以致技,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近年来,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一、建设基础益阳职业技术学院自成立以来相继开办了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等机械制造类相关专业,2007 年 5 月,学院明确将“机械制造”和“电子信息”列为重点建设专业大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自 2005 年开办以来,累计培养专业人才 78
6、4 人,目前在校学生 351 人。 “十一五”期间,学院累计投资 2000 多万元,建成了覆盖模具、数控、机制等相关专业的现代制造实训基地。目前,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达 2000 多平方米,拥有价值 386.5 万元的实训设备,具有 100 个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习实训工位,具备了较强的办学基础。(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深化“工学结合”模式,实施订单式” 培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成立了由学校、企业、行业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合作企业、行业在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组织、在岗培训、技术攻关、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与合作企业共同制订“订单
7、式”人才培养方案,签订联合培养协议,采取“定计划、定课程、定学时、定教师”的方式,为企业进行特定人才的培养。本专业已与益阳橡胶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晓光汽车模具有限公司、深圳澳星视听设备有限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伟欣塑胶模具有限公司 5 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共为企业订单培养学生 172 人,实现了校企合作、互惠双赢的效果。2积极与企业合作,联合办学学院于 2007 年与华大菁英教育服务公司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开办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华大菁英班。基地按华大菁英教育服务公司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来安排教学,公司派企业生产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承担核心模块教学、安排本专业学生的对口实习和就
8、业,并负责基地本专业师资的教学方法、理念培训。通过与华大菁英教育服务公司的合作,及时了解模具行业信息,准确把握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岗位需求、典型工作任务及相应技能要求,提高了学生就业待遇和专业对口率。3 “引企入教” ,不断强化实践育人2010 年 4 月,在“校内实训基地”基础上,通过“产权联结、双向嵌入” ,由学校提供入驻条件,企业携带产品和技术,以股份制合作形式(学院参股 30%),引进了伟欣塑胶模具有限公司3(“校中厂”);通过“互利双赢、共同培养” ,由学校提供一定费用,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实训的车间、工位和兼职指导师傅,以合同形式,建立了 4 家校外实习基地,其中:
9、紧密型合作企业1 家(湖南晓光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 ,松散型企业 3 家,承担学生教学实训、顶岗实习、教师轮岗培训任务。形成了“校内实训基地”+“校中厂”校外实习企业的基地建设模式,实现了从“引企入校”到“引企入教”的飞跃。校内实训基地承担课程实验和基本技能实训,完成初级、部分中高级专业技能训练和部分生产性实训;“校中厂”主要承担学员的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部分中高级技能培训、青年教师的技能培训;校外实习企业主要承担学员顶岗实习。校内实训基地设备设施符合生产技术要求的比例 80%,其中 10%用于创收;“校中厂”以真实产品成为学生的实训载体,发挥生产经营和实训教学的双重功能,学员实训项目有
10、60%来自于企业真实生产产品、真实的工作过程;真实的企业文化,实现了学训交替、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的有效途径。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落到了实处。(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1人才培养方案以模具设计、加工、装配及模具应用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并重,双证融通,适应企业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让企业积极参与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能力为核心,将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和操作技能环节有机融合,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探索“以工学结合和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教学模式。以项目训
11、练教学法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思路,探索与研究应用性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2毕业证书和从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学院设立了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参加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考核,可通过考试取得三维实体设计、模具钳工、车工、铣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等职业资格证书。近三年来,本专业毕业生获得 1 个职业资格证书率达 100%,其中获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率达 20%。获得 24个以上证书率 90%以上。由于鉴定程序规范、组织严谨,基地连续四年获得省市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的荣誉。3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课程建设围绕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典型冲压、塑料模
12、具为载体,建设以“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以“模具钳工实训”为基础, “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训练”为重点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工学结合为平台,参照职业标准,在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下,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确定本专业岗位能力的具体要求。构建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将典型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制作课程作为模具专业重点课程建设。建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及课程分解表根据企业需求确定岗位能力要求,再确定实现岗位能力要求的对应课程,同时根据高职教学规律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支撑课程,依据
13、“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针对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确定岗位基本知识能力课程、岗位能力拓展课程、岗位能力提升课程,形成初步的岗位核心和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能力(技能)本位的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分解,明确核心技能与能力,构建能力(技能)本位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推进体现职业岗位要求、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强调理论与实践融合,创新课程建设理念,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建立“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凡具备条件的均采用多媒体教学;开展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逐步建立
14、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单元的专业教学网络资源库,从而实现网上教学资源共享,有利于专业现代化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资源的开发本专业组织了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生产一线技术工人、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共同开发了模具5钳工 、 机械加工 、 模具数控与特种加工 、 塑料模具设计等与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主要是根据岗位流程,引入企业新理念、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课程内容紧贴合作企业硬件设施条件,学生在不出校门就能零距离感受与体验真实的生产环境与生产过程;提高了该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扩大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社会影响。教材及课件建设根据企业对岗位能力要求,体现工作内容与流程、反映模具先进技术、突出能
15、力(技能)培养、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在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钳工培训、CAD/CAM 软件应用等课程得到体现。优先选用高职高专优秀教材,结合我院实际有计划编写校本教材。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按照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的设计。将模具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相结合,将传统模具技术与现代模具技术有机结合,通过学校环境教学和企业环境教学相结合;虚拟装配与真实的装配环境相结合;现场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手段。实施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现场教学、录像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和网络教
16、学等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教学方法。例如:任务驱动法:以模具制造与模具设计能力培养作为课程的最终任务目标,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安排数个任务进行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学生为了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必须加强练习,从而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项目教学法:结合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和模具安装调试规定能力要求的知识点,按照模具的基本构造将整个任务分解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学生通过所有项目的学习,达到对所有知识点对应能力的掌握,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考核与教学评价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改变过去传统的考试与考查两种形式,对课程采取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实践和作品考核、测试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考核。制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
17、业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方案,形成整套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评价标准等。“双证书”教育6构建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双证书”教育框架,将相关“技术应用分级标准要求”和“职业资格分级标准要求”融入教学内容中。(三)良好的教学团队1师资数量本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 32 名(含省级模具专业带头人 1 名) ,其中:兼职(企业外聘)9 人。高级职称教师 13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40.7 %;“双师型”教师 19 人,占专任教师的 59.3 %;40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 10 人,占专任教师的 31.2%,其中获得硕士学位以上的 8 人,占专任教师的 25%,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人数 9 人,占教师的比例为
18、 28%。师资队伍数量足够,人员相对稳定,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具体详见表 1 。表 1 专业教师基本情况序号 姓名性别年龄 学历 职称 专业特长 性质 备注1 谢 赤 男 46 博士 教授 机械设计与制造2 李加升 男 46 研究生 教授 机电一体化3 朱爱元 女 41 本科 高工、副教授 冷冲压模具设计 双师型 专业带头人4 徐晓昂 男 45 本科 高工、副教授 锻造模具设计 双师型5 邓剑锋 男 49 本科 高工、副教授 机械、数控 双师型6 蔡超强 男 43 研究生 副教授 模具材料7 卜燕萍 女 41 本科 高工、讲师 模具 CAD 双师型8 陈卓勋 男 48 本科 高工、讲师 公差
19、测量与配合 双师型9 谌 琦 男 58 研究生 高级工程师 模具(钳工) 兼职10 蒋双喜 男 42 本科 高级工程师 模具(钳工) 兼职11 邓文胜 男 53 本科 高级工程师 模具 CAM 兼职12 曾 静 女 41 本科 工程师、高讲 机电一体化 双师型13 蔡志强 男 45 研究生 工程师、讲师 塑料模具设计 双师型14 周轶新 男 43 本科 工程师、讲师 线切割、数控加工 双师型15 彭伟洁 男 48 本科 工程师、讲师 铸造模具、钳工 双师型16 龙 超 男 43 本科 工程师、讲师 机械 CAD/CAM 双师型17 欧仕荣 男 37 本科 工程师、讲师 压铸模具设计 双师型18
20、 陈小平 男 33 本科 工程师、讲师 电火花、线切割 双师型 兼职19 曾庆军 男 40 本科 工程师、讲师 机械、液压传动 双师型20 傅克祥 男 41 研究生 工程师、讲师 模具设计与加工 双师型21 唐波 男 36 研究生 工程师、讲师 模具设计与加工 双师型722 皮兴旺 男 33 本科 工程师、讲师 模具 CAD/CAM 双师型23 蔡介夫 男 45 本科 工程师、讲师 机械(钻、磨、刨) 双师型 兼职24 彭应征 女 31 本科 工程师 装配钳工、 CAD/CAM 兼职25 周习祥 男 29 研究生 讲师 汽车模具26 刘广军 男 34 本科 讲师 模具材料27 卜志军 男 30
21、 本科 讲师 公差测量与配合28 王利辉 女 35 本科 讲师 模具设计与加工29 周斌 男 43 本科 高级技师 数控车削加工 兼职30 王志强 男 48 本科 高级技师 普通车、铣 兼职31 吴勇 女 43 本科 高级技师 加工中心编程操作 兼职32 肖华清 女 38 本科 高级技师 加工中心编程操作2师资结构本专业教师年龄、学历、职称结构详见表 2、表 3、表 4。表 2 专业教师年龄结构分布表年龄段 30 3040 4050 50 合计人数 1 9 20 2 32百分比 3.1 28.1 62.5 6.3 100表 3 专业教师学历结构统计表学历 博士 研究生 本科 专科 合计人数 1
22、 7 24 0 32% 3.2 21.8 75 0 100表 4 专业教师职称结构统计表高级职称 中级职称职称 教授 副教授/高工 讲师/工程师 技 师双师型教师人数 2 11 15 4 17% 6.3 34.4 46.8 12.5 53.123师资水平近三年,本专业教师先后获得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等奖、高职数控加工技术教师项目教学文件设计二等奖、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说课竞赛二等奖、高职数控加工技术教师项目教学文件设计三等8奖、 “高职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项目的教学方案设计三等奖;发表论文 60 篇;获“苎麻脱壳机”等技术专利 2 项,与企业合作,成功研发棉杆皮芯分离机;编、审教材 30 部;
23、辅导学生研发“汽车制动储能装作置” ,获国家专利,参加省级技能竞赛获得团体二等奖 2 次、三等奖 3 次。(四)稳定的实训基地1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本专业现有模具实训室(包括模具陈列室、模具拆装室) 、公差实训室、机械设计基础实训室、热处理实训室、力学实验室、计算机中心等 10 个校内实验、实训室,一个现代制造校内实训基地,一个“校中厂” 。经过 10 余年的不断建设,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基本能够满足本专业所有课程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以及教师在模具设计与制造方面的科研工作等的需要,也能够满足学生的模具制造实训及模具钳工、车工、铣工、数控机床操作工考证前的强化训练和考证工作,同时
24、承担了社会服务功能,发挥了较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2校外实习基地本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有益阳橡胶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晓光汽车模具有限公司、深圳澳星视听设备有限公司、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伟欣塑胶模具有限公司、湖南滨湖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等 10 个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完成本专业学生数控加工实习、模具钳工实习以及本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实际生产环境中的训练,学生不仅熟悉了工厂产品生产管理流程、各种加工设备、各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而且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五)优质的社会服务模具设计与
25、制造专业教师除了承担本校学生的培训工作外,也面向社会开展培训。例如:2007 年为湖南滨湖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办短期培训班,培训青年工人 20 人;2008 年为益阳橡胶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办短期培训班,培训青年工人 31 人。2009 年度承接各类培训 372 人次,2010 年度承接各类培训 1110 人次;近两年培训校外学生达 259 人、培训兄弟院校类师资 33 名。本专业还利用自身的理论优势,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与企业合作推广项目等,如与湖南滨湖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了 175 柴油机连杆强度分析等项目,为公司节约了大量成本。通过合作一方面提高了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也为企业的科技工
26、作和产品开发做出了贡献。9(六)合格的专业人才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在 100%以上,部分学生还获得了 CAD 高级绘图员资格证书。根据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的结果显示,本专业 2009 届、2010 届、2011 届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 95%以上。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机械制造企业单位就业;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 85%左右。通过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我院的毕业生满意率都在 95%以上。二、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 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益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和益阳
27、市 20062020 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的要求,依托“3+5 城市群”发达的机械、电子、汽车、轻工等产业,通过二年的努力,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改革、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起示范作用,成为湖南乃至中西部地区模具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全面提升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产业服务能力、区域辐射功能。(二)具体目标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课题研究完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人
28、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一年完成基本技能的培养,一年完成专业技能的培养,半年基本完成专业综合技能的培养,半年在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后具备上岗就能顶岗、顶岗就能顶好岗的岗位工作能力。进一步完善将教学、实训、生产融为一体的“单元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规模。2012 年应届毕业生中,订单式培养的学生比例达到 40%,顶岗实习半年以上的学生比例达到10100%,模具钳工高级工比例达到 10%,数控高级工比例达到 10%。2013 年应届毕业生中,订单式培养的学生比例达到 50%,模具钳工高级工比例达到 20%。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
29、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积极开展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重构和创新,深入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建设等相关课题研究,制订 5 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建设 5 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1 门省级精品课程模具 CAD/CAM ,完善省级精品课程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 。完成 8 门课程的课件开发和工艺素材库的建设,建设 4 门网络课程。出版模具钳工训练 、 逆向工程综合技能实训 、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 、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与制造 、 模具 CAD/CAM等 5 本教材。 2师资队伍建设在建设期内,通过培养,建设一支由专业带头人 2 名、骨干教师 6 名和具有双师能力的教师组成老中青结合的专业化、职业化、
30、“双师”化的品质优秀的教学团队。 “专业化”是指教师能站在模具技术的前沿,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术;“职业化”是指教师具备能够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双师化”是指教师能进行理论教学、实训指导,并能为社会提供技术开发和服务。有针对性的选送 5 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到高校进修,提高实践和教学能力,提升“双师”素质。聘请 3 名企业技术权威、技术大师轮流进行技术讲座,每人每年 3 次。长期聘请企业的 20 名能工巧匠、技师讲授实践技能课程。在学生顶岗实习时,从企业聘请 50 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并进行现场教学。为了对企业技术权威、技术大师、能工巧匠、技师进行跟踪管理和
31、筛选,建立企业教师及专家资源库。3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以现代制造技术中心为基础,建设体现生产性特征的模具实训基地。模具实训基地包括扩建模具制作实训中心、改扩建生产性实训中心、新建逆向工程实训中心、扩建 CAD/CAM/CAE 软件应用实训中心、改扩建现代化模具陈列室。引入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模具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制定各实训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开发实训指导手册,完善实践教学文件。深化实训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运行管理机制,依托益阳市国基职11业教育集团,稳定 10 家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与中联重科等大型企业合作新增 5 家校外实训实
32、习基地。形成以校内模具实训基地为主体、校内外结合、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的实训网络。4其他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建设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两课”教学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职业道德教育与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紧密结合。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鼓励学生“工学结合” ,利用假期到企业勤工俭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和完善学生技能竞赛制度,每年开展多项技能大赛,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为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强调教学过程管理,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并修改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和评价机制。对课程教学从
33、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三方面进行质量监控。探索并建立、健全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教学管理、质量保障及监控的制度和运作机制。采用 ISO9000:2000 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的控制。发挥本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加大在专业及专业领域的社会培训、科技研发、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社会功能。为益阳市及周边地区院校培训学生 500 人次/年,为社会培训 100 人次/年。5专业群建设通过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地探索制造类专业高职
34、人才的培养规律和途径,对制造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引领作用。带动数控技术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建设现代制造技术专业群,提高专业整体水平。每年安排教师参加教育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议,到企业培训 4 人次,到 2012 年师资队伍中100%教师具备“双师”素质,从而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方面,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建成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12能力培养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2 门:机械制造技术 (机类)和机械制造工艺 ,并编写相应的课程大纲、教案、课件、考核标准及教材。三、建设内容(一)课程与课程体系
35、建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专业教学标准、课程体系等相关课题研究,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带动专业群的建设。通过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将本专业毕业生培养成为“一懂两会”的高技能人才(懂冲塑模具设计、会冲塑模具制造、会经营管理)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和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一年完成基本技能的培养,一年完成专业技能的培养,半年基本完成专业综合技能的培养,半年在企业顶岗实习。使毕业生具备上岗就能顶岗、顶岗就能顶好岗的岗位工作能力。以益阳市国基职教集团为
36、平台,与中联重科等先进企业合作,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学校专业教学结合,明确岗位描述和职业要求,借鉴顶层设计思想,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具体做法:一是利用校内模具实训基地模拟真实生产流程,进行模具 CAD/CAM软件应用、数控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等能力训练,开展现场教学,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利用“校中厂”伟欣模具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真实项目开发。三是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参与真实生产和管理,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完善模具“单元一体化”教学,将过去的模具拆装、专业实习、模具设计理论教学、模具课程设计、模具制作及 CAD/C
37、AM 全部结合在一起进行“一体化”教学。让学生进行冲塑压产品工艺设计、利用 Pro/E 等计算机应用软件进行模具设计、编制模具零件工艺、进行模具制作实训,集教、学、练、生产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设计和制作的动手能力。课程体系的重构通过毕业生信息反馈、走访企业调查、行业专家等渠道广泛搜集信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13聘请企业专家共同研究课程体系,参与课程体系的研究,共同开发课程。教学研究课题见表 5。14表 5 教学研究课题一览表项目名称 2012 年 2013 年 负责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和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完成开题报告、调研报告完成总结报告、课题结题 朱爱元
38、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订单式)教学环节管理机制研究与实践完成开题报告、调研报告完成总结报告、课题结题 邓剑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标准研究完成开题报告、调研报告完成总结报告、课题结题 徐晓昂通过对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确立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进而确定本专业所需的课程,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具专业课程体系,见图 1。15人才培养目标 懂 设 计 会 制 造 会经营知识目标:机械制图、公差配合、技术测量、材料技能目标:会手工及 CAD绘图、会应用 CAE 软件素质目标:细致知识目标: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数字建模、计算机绘图技能目标:会应用CAD、Pro/E软
39、件素质目标:创新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知识目标:机械制图、公差配合、机械制造技术、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应用软件、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技能目标:懂冷冲、塑料模具设计素质目标:严谨、经济、环保知识目标:机械制图、公差配合、工程材料、普通和数控机床加工、机械制造技术、模具制造工艺技能目标:会编制工艺卡;检验指导书素质目标:条理、经济、环保知识目标:机械制图、公差配合、技术测量、机械制造技术、模具零件工艺、普通机床操作、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电工电子技术技能目标:会操作钳车铣刨磨机床、数控机床、热加工;会应用CAM 软件加工编程素质目标:协作、安全知识目标:冲压、塑料成
40、形工艺;机械制图、机械制造技术、机床操作、模具制造工艺、模具钳工知识、钳工操作技能标准化技能目标:会压力机、注塑机操作;会编制成型工艺卡素质目标:细致、毅力知识目标:质量验收标准、验收方法、制图、公差配合、技术测量技能目标:会应用质量管理标准素质目标:质量意识知识目标: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模具成本与估价技能目标:会企业经营管理素质目标:沟通、营销、企业文化工作过程 产品测绘 产品造型 模具设计 装配试模 验收交货 工艺编制 机床操作 市场营销 图 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具专业课程体系支撑课程思想政治、体育、英语、职业生涯规划、钳工训练、 、机械制图及、计算机数字建模、计算机应用软件、公差配合
41、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数控加工与编程、电工电子技术、模具成本与估价、企业管理、市场营销162专业教学标准通过毕业生信息反馈、企业调查、行业专家座谈等渠道广泛搜集信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入学标准、学习年限、专业培养目标、职业范围、人才规格、技能要求、专业(实训)课程、课程结构、实验实训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加强研究,完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标准研究课题,经专家论证,制定本专业教学标准。3课程标准的研究通过毕业生信息反馈、走访企业调查、行业专家座谈等渠道广泛搜集信息,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从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考核要求和方法、
42、教材编写、教学建议、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加强研究,制订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 、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 模具制作实训 、 模具 CAD/CAM 、 模具制造工艺5 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4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内容重构为主线,建设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 、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 模具制作实训 、 模具 CAD/CAM 、 模具制造工艺等 5 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与企业共同开发,完善校级精品课程冲塑模具 (单元教学) 。2012 年将模具 CAD/CAM建成省级精品课程。5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材建设与企业共同编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材
43、,主编并出版模具钳工训练和逆向工程综合技能实训2 本专业教材。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与教材建设进度见表 6。表 6 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与教材建设进度表课程和教材名称 2012 年建设内容 2013 年建设内容 合作单位 负责人模具 CAD/CAM课程确立课程标准,确定编写框架和课程内容 建成省级精品课程 伟欣模具有限公司 邓剑锋模具 CAD/CAM教材 湖南大学出版社 中联重科 邓剑锋冲塑模具 (单元教学) 完善省级精品课程 完善提高 滨湖柴油机有限公司 朱爱元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与制造 机械工业出版社 滨湖柴油机有限公司 朱爱元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伟欣模具有限公司 徐晓昂176课
44、件开发针对本专业课程体系开展课件开发,完成专业核心课程与主干课程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 模具制作实训 、 模具 CAD/CAM 、 机械制图 、 模具制造工艺 、机械制造技术 (模类) 、 机械设计基础等 8 门专业课程的课件开发。7网络学习课程开发针对本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网络学习课程,建设 4 门网络课程,网络课程内容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学习参考资料目录、习题库,具备网络交互功能,如授课、答疑、在线测试等。8工艺素材库建设完成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 、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 模具制作实训 、 模具CAD/CAM 、 机械制图 、 模具制造
45、工艺 、 机械制造技术 、 机械设计基础8 门课程的工艺流程与操作素材库建设。工艺流程与操作素材库包括音像素材、实物图片、工艺流程、Flash 动画等。素材库内容覆盖相关课程的全部教学知识点,可在一定权限范围下载、复制。9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深化实训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运行管理机制;引入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立生产性实训环境;制定各实训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开发实训指导手册,完善实践教学文件;进一步完善已建立的校企合作运行管理机制。(二)实训条件建设按照先进性、生产性、共享性、持续性和动态发展的原则,建设体现生产性特征的模具实
46、训基地。模具实训基地包括模具制作实训中心、生产性实训中心、逆向工程实训中心、CAD/CAM/CAE软件应用实训中心和现代化模具陈列室等五部分。依托益阳市国基职业教育集团,稳定 10 家实习实训基地,与中联重科等大型企业合作新增 5 个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以校内模具实训基地为主体,校内外结合,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的实训网络。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扩建模具制作实训中心18基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原则,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实施及培养模式的要求,按照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流程,以现代制造技术中心为基础,科学调整、合理整合现有实训资源,扩建模具制作实训中心。模具制作
47、实训中心现有普通车床、普通卧式铣床、普通工具铣床、数显立式铣床、数显工具铣床、普通万能外圆磨床、普通平面磨床、普通工具磨床、模具工具磨床、普通刨床、立式钻床、液压弓锯机各 1 台,普通台式钻床 4 台,热处理炉 1 台,慢走丝线切割机床 1 台,线切割机床 7 台,电火花机床 5 台等设备。这些设备与学校现代实训中心资源共享。近几年,本专业每年的招生规模为 100 多人,教学条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模具制作实训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加强模具制作实训,实现生产性实训环境教学,拟增购以下设备:数控精密磨床1 台,小型成型磨床 3 台,外圆磨床、平面磨床、模具工具磨床各 1 台,普通车、铣、刨床共 5
48、 台;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各 1 台,模具制作工量具 50 套。通过建设,完成设备安装、调试、验收,保证各类设备账目资料齐全、规范;完善实训教学文件、操作规范和相关管理制度;经过生产性模具制作实训,使学生的模具钳工中级工考证通过率达60,高级工考证通过率达 15。改建扩建生产性实训中心模具实训基地现有注射机 1 台,冲压机 2 台,主要用于给学生讲解机床结构、工作原理,设备与模具的装配关系,对学生制作的模具进行试模。由于设备少,不能进行生产性实训,为此,拟增购以下设备:冲压机 5 台,液压机 1 台,数控注射机 4 台,双色注射机和翻转合模机各 1 台,塑料干燥混色机和粉碎机各 1 台,数控冲床
49、和高速冲床各 1 台,数控折弯机和数控剪板机各 1 台。通过建设,完成设备安装、调试、验收,保证各类设备账目资料齐全规范;进行生产性实训,学生在生产实训中心完成模具试模、产品零件的生产工艺编制、产品零件加工、产品质量检验、设备维护保养等全过程工作;引入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实训教学文件、操作规范、实训管理制度和生产管理制度;对外开展生产、技术服务工作,使生产性实训中心具备实训教学、模具制造和冲塑压零件生产能力,运行良好,具备自我造血功能。新建逆向工程实训中心逆向工程实训中心购买三坐标测量仪 1 台、快速成型机 1 台、三维激光扫描仪 1 台,及其配套19附件。通过建设,完成设备安装、调试、验收,保证各类设备账目资料齐全、规范;建设实训教学文件、操作规范和相关管理制度;经过生产性实训,培养学生的产品设计与造型能力;本中心与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对外开展逆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