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顶板离层观测操作规范.doc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548123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顶板离层观测操作规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顶板离层观测操作规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顶板离层观测操作规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顶板离层观测操作规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顶板离层观测操作规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朔 州 中 煤 矿 业 有 限 公 司顶 板 离 层 监 测 操 作 规 范二一 年九月目 录第一章 总则 .1第二章 顶板离层监测的原理及仪器 .2第三章 测站布置 .4第四章 顶板离层仪安装及观测记录 .5第五章 数据处理和分析 .7附 录 .10附一、顶板离层仪牌板 .10附二、顶板离层监测记录表 .10附三、顶板离层监测记录呈报表 .11附四、顶板离层监测 巷道失稳预报表 .12朔州中煤矿业有限公司 第一章 总 则1第一章 总 则第 1 条 制定本规范的宗旨是规范各煤矿煤巷、半煤岩巷顶板离层观测,提高顶板离层监测水平、有效预测巷道顶板事故、确保巷道施工、使用安全。第 2 条 锚杆支护巷

2、道围岩活动具有隐蔽性,巷道顶板离层、下沉、冒落等破坏失稳一般没有明显的预兆,不易被人们察觉,其危害性较为严重,故采用锚杆支护的煤巷、半煤岩巷都应该进行日常巷道矿压与顶板离层监测。第 3 条 监测目的是方便井下人员随时观测巷道围岩活动情况,发现 异常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安全生产。同时通过监测也可以获得围岩稳定状况的信息,为修改、完善支护设计提供依据。第 4 条 本规范是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相关规定,参考国家标准巷道矿山压力显现观测方法(MT/T878-2000)和相关书籍煤巷锚杆支护、 煤矿巷道锚杆支护技术、 矿压的监测与研究,结合国内外巷道矿压监测的相关技术资料而制定的。第 5 条 本规范未涉及的技

3、术问题或未详细展开项目,应按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和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有关规范及规定执行。第 6 条 本规范为顶板离层监测的一般性规定,各煤矿可依据该规范制定本单位的顶板离层监测管理办法。第 7 条 本规范适用于朔州中煤矿业有限公司所属各煤矿煤巷、半煤岩巷顶板离层监测。解释权归朔州中煤矿业有限公司。第二章 顶板离层监测的原理及仪器第 8 条 狭义的顶板离层是指岩层中各分层层面间的相对分离量,广义顶板离层指顶板岩层中一点与其正上方一定深度岩层中某点的相对位移量。实际顶板离层监测中指广义顶板离层,一般将其划分为锚杆锚固范围内离层和锚固范围外离层。第 9 条 顶板离层监测通过安装顶板离层指示仪来实现的

4、。该仪器一般有两个测量基点,一个基点固定在深部稳定岩层上(深基点),另一个基点固定在与锚杆端部深度相同的围岩上(浅基点)。通过测量两个基点与顶板表面相对位移的变化可获得顶板总离层值,以及相对于深基点的锚固范围之外的离层值与相对于浅基点锚固范围内的离层值。 锚固范围内离层锚固范围外离层总离层锚杆浅基点深基点图 1 顶板离层监测原理图第 10 条 顶板离层量日常观测主要是依靠顶板离层量危险临界值来判断顶板是否有垮落的危险。顶板离层临界值是指巷道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所允许的顶板离层的范围。第 11 条 离 层 临 界 值 因 地 质 条 件 、采 动 影 响 等 因 素 不 同 而 异 。各朔州中煤矿业

5、有限公司 第二章 顶板离层监测的原理及仪器3矿 应 根 据 本 矿 条 件 ,经 过 试 验 研 究 确 定 具 体 条 件 下 的 顶 板 离 层 临 界 值 。第 12 条 顶板离层量的临界值都有两个,即锚杆锚固范围内临界值、 锚固范围外临界值。前者可根据锚杆有效伸长量来确定,但实际中临界值一般远小于锚杆有效伸长量;后者可通过理论计算或实际观测确定,实际观测指巷道顶板发生垮落现象时,取此处顶板离层量作为预报危险的临界值,如果在所观测巷道中没有顶板垮现象发生同时也无类比经验参数时,则可根据经验预设一个量值较小的离层量作为准临界值,并在观测过程中逐步修正。第 13 条 顶板离层仪一般由孔内固定

6、器、位移传递装置和孔口测读装置 3 部分构成。国内外的顶板离层监测仪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较为简单的纯机械式顶板离层指示仪,另一类是借助电器元件以声光两种方式报警的顶板离层报警仪。机械式顶板离层仪以其价格低、简单、易用被广泛使用,常见的机械式顶板离层仪有两种,如图 2 所示。(a)竖管式 (b)横管式图 2 机械式顶板离层仪如图 2(a)所示离 层仪 的测读装置为两个垂直度不 锈钢管,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垂,当顶板发生离层时,管 1、2 与顶板表面发生相对位移。管 2 与浅基点相连,其刻度变化表示锚固范围内的顶板离层量;管 1 与深基点相连,其刻度变化表示锚固范围外的顶板离层量;总离层量为二者

7、之和。如图 2(b)所示离层仪的测读装置为带有两个游标的水平刻度管。游标与弹簧相连,自然状态下总是分别向两侧零位移动。当顶板发生离层时,与深基点相连的游标 1 向右移动,其刻度变化显示顶板总离层值;与浅基点相连的游标 2 向左移动,其刻度变化显示锚固范围内的离层值;锚固范围外离层值为二者之差。第三章 测站布置第 14 条 地质生产条件单一的巷道,测站间距为 50m5m。第 15 条 一条巷道中,当地质生产条件差异明显地段的长度大于 20m 时,该段巷道内至少 应增设 1 个 测站。第 16 条 断层及围岩破碎带、顶板淋水,应力集中区、交岔点、硐室等特殊条件下的巷道处需另增设测站。第 17 条

8、在测站内,顶板离层仪布置在巷道宽度中间,交岔点顶板离层安设位置为其交中,深基点应固定在锚杆上方稳定岩层内 300mm 以上,无稳 定岩层时,深基点在 顶板中的深度,原则上深基点固定在锚索端部深度相同的位置,深基点线长不足达到锚索长朔州中煤矿业有限公司 第四章 顶板离层仪安装及观测记录5度时,一般不低于巷道跨度的 1.5 倍(一般在 56m 外),浅基点固定在锚杆端部深度相同的位置。切眼离层仪按设位置:原则上按在主副切眼的正中,上下交中各一套外,其它按间距 30m5m 布置,若主切眼施工过程中,发现顶板压力显现明显时,主切眼施工时,离层仪按到主切眼正中,副切眼刷大时重新按设顶板离层仪,安设位置为

9、主副切眼中。第 18 条 顶板离层指示仪应按规定间隔紧跟掘进工作面及时安设,以便监视顶板变形的全过程。其滞后距离距迎头不超过 60米。第四章 顶板离层仪安装及观测记录第 19 条 在巷道顶板垂直岩面打一个钻孔,钻孔直径28mm(根据实际购买 的产品不同进行调整), 钻孔长度为设计的深基点长度。第 20 条 安装顶板离层仪,首先将带有较长不锈钢钢丝的孔内固定装置(深基点),用安装杆推到设计位置,抽回安装管;再将另一个带有较短不锈钢钢丝的孔内固定装置推到锚杆端部的位置。将两根不锈钢钢丝与孔口测读装置相连。如果孔口过大,则在孔壁垫上木板片,使孔口测读装置能够牢固地固定在孔口。第 21 条 安装固定

10、测绳时,测绳要拉紧、并且固定牢固。原则上巷道高度超过 3.0m 时,深、浅基点初始 读数为零,巷道高度低于 3.0m 时,深、浅基点初始 读数可大于零。第 22 条 顶板离层指示仪安装后即可测读顶板离层值。孔口测读装置上一般贴有荧光材料,用 3 种不同颜色表示顶板离层的范围及所处的状态,蓝色表示安全、黄色表示警告、红色表示危险,每种颜色长度一般为 50mm(具体根据购买 的产品而定)。安装时,深、浅垂直不锈钢管均是按蓝色在最上面,红色在最下面,且两根管子均处于自由垂落状态,不得与支护材料或支护物体相接触。第 23 条 离层仪安 设后,立即进行观测,做好记录。并将测读结果记录好,并整理登记到记录

11、台帐上。观测记录实行现场记录牌、记录本、 记录台帐三对口制度。第 24 条 观测频率原则上由测量值的变化速度确定,见表 1。在实际操作中一般距掘进工作面 50m 以内每天观测一次,100m 以内每周一次;距回采工作面 100m 以内,每天 观测一次;其他情况不少于每周观测一次。离层明显时按以下观测频率执行。表 1 观测频率位移变化速度 mm/d 观测频率5 1 次/d15 1 次/2d1 12 次/14d第 25 条 设置顶板离层仪管理牌板,牌板内容包括测站编号、设站日期、深部初始和本次观测值、浅部初始和本次观测值、离层值、观测 日期、测站位置(距巷道开口距离)、观测人员,见附录一。第 26

12、条 观测前应先检查测站是否完好、有效,若测站已损朔州中煤矿业有限公司 第五章 数据处理和分析7坏失效,应立即修复或补设测站,并在记录中注明。第 27 条 观测时,应使用专用记录表逐项填写实测数据。当怀疑数据有误时,应检查顶板离层仪是否安装正确,若离层仪完好、安装正确,则应重新观测并如实填写观测数据,不得随意修改、编造数据。第 28 条 所有原始记录表单必须保留备份。第五章 数据处理和分析第 29 条 日常的顶板离层观测由施工队组执行,监测数据按测站编号记录,记录样表见附录二,原始记录表由施工队组自存。第 30 条 施工队组每次观测后以表单形式向生产技术部上报观测数据,报表样表见附三(顶板离层监

13、测记录呈报表),原始报表由生产技术部保存。第 31 条 生 产 技 术 部 指 定 专 人 负 责 定 期 对 数 据 进 行 统 计 处 理 ,当 顶 板 离 层 值 累 计 超 过 临 界 值 ,或 位 移 速 度 突 变 时 ,应 及 时 向 矿 分 管领 导 汇 报 ,以 便 及 时 制 定 和 实 施 应 急 措 施 。汇 报 样 表 见 附 四 (顶 板 离层 监 测 巷 道 失 稳 预 报 表 ),原 始 汇 报 表 由 生 产 技 术 部 保 存 。第 32 条 各施工队组发现顶板离层量或位移速度超过临界值或位移速度突变时,应首先采取打点柱、架设单体棚等临时支护措施,及时控制巷

14、道变形,并尽快采取增加锚索、锚索桁架、架设工字钢棚等措施进行加强支护。第 33 条 当巷道出现明显失稳征兆时(如掉渣、顶板有响声、淋水量突然增大等),施工单位应立即停止巷道内所有工作,撤出人员,立即对失稳段巷道进行临时支护,确保巷道失稳已得到有效控制后方可恢复生产,并尽快使用永久支护替换临时支护。第 34 条 当某项掘进或回采工程结束后,生产技术部对顶板离层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选取重点观测断面或有代表性的观测断面的数据绘制顶板离层与时间的关系曲线:一是掘进与稳定阶段的巷道顶板离层与围岩暴露时间的关系曲线,二是巷道受采动影响时,受影响范围内的数据按离层量与测站距回采工作面水平距离的关系曲线,例

15、如图 3 所示。对于多个测站的数据处理可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离层值与时间或距离的回归方程,并画出相应曲线,例如图 3(c)为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离 层值与暴露时间的回归关系数学表达式,并画出关系曲线。锚固范围内离层值(浅基点)与暴露时间的回归方程 y=-0.002x2+0.589x+1.845 R=0.964锚固范围外离层值与暴露时间的回归方程 y=-0.000x2+0.119x+2.852 R=0.806总离层值(深基点)与暴露时间的回归方程 y=-0.002x2+0.708x+4.698 R=0.961 01020304050600 20 40 60 80 100 120 14

16、0掘 后 时 间 /d位移/mm浅 基 点 2.5m 深 基 点 5m 离 层 值朔州中煤矿业有限公司 附 录9(a)顶板离层与围岩暴露时间的关系曲线(b)顶板离层与工作面距离的关系曲线(c)顶板离层与时间的回归曲线图 3 顶板离层曲线第 35 条 通过对顶板离层观测数据的分析得出巷道矿压显现规律, 编写观测报告,为类似条件巷道支护设计和维护提供依据。对巷道内明显异常的顶板离层监测数据应具体分析,对于锚杆锚固范围内的离层,可加大支护密度或提高锚杆锚固力;锚杆锚固范围外的离层,可增加锚杆长度、或安设锚索、或金属支架加强支护。附 录附一、顶板离层仪牌板测站编号: 观测日期:项目 初始读数(mm)

17、本次读数(mm) 位移量(mm)深基点浅基点离层值设站时间: 测站位置: 观测人:附二、顶板离层监测记录表观测日期: 年 月 日 队 组 名 称 : 巷道名称: 观 测 人: 初始值(mm) 观测值(mm) 离层值(mm)测站编号测站位置(距开口距离 /m) 深部 浅部 深部 浅部 累计备注朔州中煤矿业有限公司 附 录11附三、顶板离层监测记录呈报表巷道名称: 观测日期: 年 月 日 巷 道 进 尺 : m 第 页观测队组: 观 测 人: 技术负责人: 送交部门: 送交日期: 年 月 日 签 收: 初始观测值(mm) 上次观测值(mm) 本次观测值(mm) 离层量(mm)测站编号测站位置(m)

18、设站日期深部 浅部上次观测日期 深部 浅部 深部 浅部 本次 累计相对位移速度(mm/d)备 注注:相对位移速度指最近两次观测期间的日平均顶板位移量,即本次位移量除以 观测间隔天数。审核: 制表: 日期:朔州中煤矿业有限公司 附 录13附四、顶板离层监测巷道失稳预报表巷道名称观测队组 技术负责人测站编号 测站位置设站日期 观测人深部初始值(mm)浅部初始值(mm)离层值(mm) 支护形式初始观测项围岩状况 巷道进尺观测日期 观测人深部观测值(mm)浅部观测值(mm)离层值(mm) 支护形式围岩状况 巷道进尺最近观测项支护材料变形情况围岩暴露时间(天)最大位移速度(mm/d)统计项 位移速度突变 大小 最大顶板位移 速度时段备注技术部意见安监科意见领导批示注:本表须附相关测站顶板离层监测记录表。制表单位: 审核: 制表: 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规章制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