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師資格檢定考試之分析與準備:教育社會學,東吳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李逢堅 助理教授,考科,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教育原理與制度 教育原理含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教育哲學等;教育制度含與本教育階段相關制度、法令與政策。 教育社會學命題內容包含主要社會學理論在教育上之應用。,各應試科目以一百分為滿分。命題如為選擇題型時,應為四選一之單選題,答錯不倒扣 本考科試題題型分為選擇題及問答題,其配分比例為6:4。,選擇題配分佔60分,40題,一題2.5分 問答題配分佔40分,四題,佔一題10分 歷屆比例,準備方向,及格:平均60分,不得兩科未滿50,不得一科0分。 平均得分,每一科都不能放棄 在架構下掌握
2、核心概念,再補充其他知識 名詞概念的理解(加上原文)非死背 把握基本題再擴張 考古題,作答策略,選擇題 判題看清題目(如,不適當)。 尋找關鍵字 鎮靜判斷與刪去法,問答題 條列式(互斥),越多越好。 平均分配 自行配分 開放性 字體不受影響,課程主軸,教育社會學的特性與發展:教育學與社會學 教育社會學主要理論 社會階層與流動 教育機會均等(性別、族群與教育),學校組織社會學 課程與教學社會學 教師社會學 學生社會學 班級社會學 教育與政治、教育與經濟,課程主軸與試題分析 教育社會學的特性,教育學v.s.社會學 EX.檳榔西施 教育社會學 傳統教育社會學(規範的教育社會學) 新興教育社會學(證驗
3、的教育社會學) 新教育社會學(詮釋的教育社會學),教育社會學主要理論 重要概念,鉅觀論:社會整體層面分析 結構功能論( structural-functionalism )(和諧論)(consensus theory) 特徵:結構與功能、整合( integration)、 穩定、共識。EX.誰最重要?,代表學者: 涂爾幹(Durkheim)社會分工論、教育社會學 帕森士(Parsons) 班級社會體系、功績主義(meritocracy) 孔德(Comte)社會學 斯賓賽(Spencer) 社會進化論,鉅觀論:社會整體層面分析 衝突論 特徵:對立與衝突、變遷、強制 EX政黨 代表學者 馬克思(M
4、arx) 唯物論 包爾斯與金帝斯(Bowles & Gintis) 符應原則(corespondence principke)社會再製(social reproduction),布迪爾(Bourdieu) 文化資本 艾波(Apple)課程意識型態 威里斯(Willis) 學習做勞工 華勒(Waller)師生支配從屬關係 葛蘭西(Gramsci)文化霸權(cultural hegemony) 基魯(Giroux)反抗論 Coleman,Lin(林南)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社會網絡的資源、健全的社會網絡,微觀論:人與人互動層面分析 符號互動論、特徵:日常活動、主動性、意義、互動與
5、磋商、主觀性 EX.增強物 代表學者: 米德 (Mead) 概括化他人 顧里(Cooley)人鏡自我 高夫曼(Goffman) 戲劇理論、互動儀式 貝克(Beck)標籤理論,交換理論 布勞(Blau),教育社會學主要理論 考題分析,6.下教育現象的敘述,何者屬於結構功能(structural-functionalism)取向?(95)(A)學校教育在為資本主義服務(B)學校教育促進社會文化的傳遞(C)學校教育的結果為社會再製(social reproduction)(D)師生之間存在制化的支配從屬(dominance and subordination)關係,19.有學者認為學校教育是一種公平
6、的選擇機制,也是有效的分類機制,並且相信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將其分配到不同的社會位置,達到人盡其才的目的。此種概念是來自下列何種理論?(97) (A)結構功能論(B)社會衝突論(C)符號互動論(D)有機比擬論,20.下列哪一位學者的教育學說較不具文化批判與再製理論的色彩?(96) (A)帕森士(T. Parsons) (B)布迪爾(P. Bourdieu) (C)艾波(M. Apple) (D)季胡(H. Giroux),34.衝突理論學者抨擊現代學校教育,認為其中存在許多不平等的問題。請問以下四個選項,何者不是衝突理論學者的主張?(94) (A)個人的社會階級係依其智能與社會貢獻之高低而定,
7、學校教育的目的即在培養不同社會階級的個體 (B)學校課程隱藏著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教育目的反映資產階級的興趣,因此學校是在協助資本主義進行統治 (C)學校教育被統治階級所支配,學校功能是再製文化資本,因此出身高社經家庭的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比較容易成功 (D)學生成績評量的等級和學生家庭社會地位相互呼應,學校教育的結果即在繼續複製上一代的社會階級,國家統治者會透過教育制度將特定的意識型態及文化價值,經過精心設計,灌輸給民眾,以達到社會控制的目的,這種現象可稱為什麼?(96) (A)文化霸權的教育政策 (B)跨文化的教育政策 (C)文化融合的教育政策 (D)文化衝突的教育政,35.下列何者是
8、功績主義(meritocracy)的特色?(94) (A)機會和資源的競逐不是一種普遍權利 (B)精英份子不能享有較高的酬勞與地位 (C)職業地位的分配基於依屬關係(ascription) (D)以能力和成就作為階層化的指標,下列哪一位社會學者曾將社會比擬為有機體,為了適應環境而經歷了由簡單到複雜的演化過程?(94) (A)馬克思(K. Marx) (B)孔德(A. Comte) (C)韋伯(M. Weber) (D)斯賓賽(H. Spencer),16.下列何者屬於微觀社會學(microsociology)之研究?(94) (A)教室語言分析 (B)社會階層化 (C)社會變遷模式 (D)社會
9、流動,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分類,可分為鉅觀研究與微觀研究,下列何者不屬於微觀研究的論述?(96) (A)強調社會變遷的研究 (B)重視實際社會生活的探究 (C)在社會行為研究中,著眼於行為情境因素 (D)凸顯個人在社會實體建構中主動性的研究,社會階層與流動 重要概念,社會階層化 指標:客觀(教育、收入、職業)+主觀(聲望、特權) 社會階層社會地位(個人在社會中擁有的財富、聲望、權勢等)+社會階級(擁有相同或類似社會地位的一群人) 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e)、歸屬之感(we-feeling) 階級劃分:主觀+客觀v.s.意識+行為,社會再製:社會階層化對教育的影響 階級文化(伯恩斯坦
10、Bernstain語言類型) 精緻型符碼(elaborated code) 限制型符碼(restricted code) 社會流動類型 水平垂直、個人群體、代內代間 Turner 競賽流動(contest mobility):公開競賽 薦舉流動(sponsored mobility):由現有菁英或其代理人來遴選未來菁英 成就地位(achieved status)、歸屬地位(ascribed status),社會階層與流動 考題分析,33.社會學研究中有一個重要變項,這個變項通常由社會組成份子的價值觀念所決定,有其歷史文化背景,極難改變,是判斷社會地位的重要標準。相關的研究發現,它不僅關係教育工
11、作的吸引力,而且直接影響教師的工作態度與效率。請問這個變項是什麼?(94) (A)教師文化(B)師生互動(C)專業組織(D)職業聲望,14.信傑原本是大型建築公司董事長,年收入數億,但經營不順,公司倒閉。現今改做雞排生意,勉強維持生活。他從大企業老闆變成雞排小販,這種社會流動屬於:(94) (A)代內水平流動(B)代間水平流動(C)代內垂直流動(D)代間垂直流動,有關社會階層化的現象,下何者正確?(95) (A)以命定為詮釋基礎(B)社會階層可能透過教育而重組(C)個人可藉能及努改變其社會地位(D)家庭社經背景非預測學業成就的直接因素,以美國學者杜納(R. Turner)對教育與社會流動的看法
12、而言,因參加國家公職考試錄取而提高了自己的社會階層,應該屬於何種社會流動?(97) (A)地域性流動(B)贊助性流動(C)競爭性流動(D)代間流動,小明家每晚都有親子分享時間,分享當日所經驗的事情。他的父母親會在談話中,適時提供豐富的形容詞和副詞,幫他充分表達。這種溝通方式較接近下列何種語言類型?(97) (A)大眾語言類型(B)閉塞語言類型 (C)精緻語言類型(D)地位語言類型,19.下列何者符合伯恩斯坦(B. Bernstein)所稱的精密型語言(elaborated code)之意涵?(96) (A)較多分析、抽象的陳述 (B)脈絡依賴的語意表達 (C)單刀直入、簡潔明瞭的敘述方式 (D
13、)強調事務本身而非歷程的表達方式,16.張老師任教於職業學校,他觀察到該校的學生家長有相當多數是屬於勞工階級,學生的兄姐有蠻多人也是勞工階級。這種現象讓他思考:為何勞工階級的子女長大後常會從事勞工階級的工作?請問下列哪一項在探討張老師的問題?(96) (A)社會再製(B)文化融入(C)社會運動(D)勞工運動,請簡述家庭的社會階級如何影響子女的教育成就。(10 分)(94) 中介因素 物質條件、教育態度、教養方式、價值觀念、語言型態、智力因素、成就動機、抱負水準、學習環境等。,教育機會均等 重要概念,真義 國民教育、適性教育 機會均等、立足點平等、內容與情境的均等 教育機會不均等的原因 性別、族
14、群、成鄉與教育(多元文化) 措施,25.從機會而非條件或結果的均等而言,下何者是評估教育機會均等的最適當指標?(95) (C) (A)在學 (B)升學 (C)就學 (D)輟學,某校位在大會文教區,許多家長很主動和師討教學及子的學習情況,也常加學校活動。此情形主要反映麼現象?(95) (A)教學文化 (B)教育選擇 (C)家長與 (D)城鄉差距,請問下列哪一項政策是採取對於弱勢者給予優惠待遇(unequal treatment for unequal),以實踐教育機會均等的目的?(94) (A)小班教學精神(B)九年一貫課程 (C)教育優先區(D)高中社區化,很多研究顯示社會階層化與教育成就有著
15、密切的關係,不同社會背景(家庭、學校、地區、族群.)的學生,其教育成就也往往有所差異,請問可循哪些途徑或策略來改進此等現象,以落實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96)。 延長國民教育、教育法令(教育基本法)、多元入學制度、課後輔導、特殊教育、多元文化教育、補助學雜費(營養午餐、教育券)、教育優先區等。,我國課程改革已經納入性別平等議題,如果你是教師,試條列式提出五項教師應採取之具體作為,將性別平等教育落實在教學實務當中。(97) 課程改革(課程規劃:軍訓)生涯教育 兩性平等教育、 幹部選擇 教師期待與互動 獎懲制度,學校組織社會學,組織類型(互利、企業、服務、公益) 文化人類的生活方式 物質性、精神性、
16、(制度性) 教師文化:教室自主、忠於同事、平凡的規範 物質文化:建築、布置(境教) 制度文化:儀式、規章,請簡要寫出學校文化的定義及別,並就各別舉一則實。【95】 學校文化(行政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社區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課程社會學,類別 外顯課程: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 內隱課程(潛在課程)(hidden curriculum):正式課程安排之外的學習,如,課程意識型態、師生互動、境教,當王老師發現自己任教的學校漠視環境佈置工作時,隨即建議學校相關行政人員及教師共同謀求改善,因為他了解到環境佈置係為下列何種課程之一環?(97) (A)正式課程(B)彈性課程(C)本位課程 (D)潛
17、在課程,教師社會學,角色衝突 (角色內外、相同與不同他人) (角色內不同他人、多種角色間、自我個性與角色衝突) 角色認同(role identification):角色執行者將外在期待與要求內化,成為自己需求或行為驅力。 角色社會化(role socialization):個人透過學習與模仿,將社會對角色的期待與要求內化。,角色距離(role distance):角色執行者對角色期待與要求持懷疑態度,或者全部或局部拒絕角色期待與要求,但又不放棄該角色,保持對該角色的自主性。 角色模糊(role ambiguity):角色執行者對該角色期待與要求的瞭解不清楚。 角色擴散(role diffusi
18、on) :隨著社會互動網絡的擴散,他人對該角色的期望跟著擴散。,教師價值導向抉擇 Parsons 價值導向模式,感情性一感情中性(affectivity vs. affective neutrality) 廣布性專門性(universalism vs. particularism) 普遍性個別性,(achievement vs. ascription ) 成就一屬性 (achievement vs. ascription ) 自我導向一集體導向(self-orientation vs. collectivity ),32.治國是國中導師,家長希望他能多給學生考試,以提升學業成績,而他的學生卻希
19、望不要時常考試,請問治國這種感受期待與要求不一致的現象,較符合下列哪一個概念?(94) (A)角色模糊(role ambiguity) (B)角色距離(role distance) (C)角色衝突(role conflict) (D)角色擴散(role diffusion),華師因家人生病,半常請人代課以致對學生疏於照顧,她深感難以兼顧家庭與工作,這是因為她面哪一種角色衝突?(95)(A)角色內相同對象的衝突(B)角色內同對象的衝突(C)角色外相同對象的衝突(D)角色外同對象的衝突,現代家庭中,父母很難同時扮演幾種不同的角色,在面對諸多相容的期待時,常常無法滿足對不同角色扮演的期望,這種情況可
20、稱為什麼?(96) (A)角色分化(B)角色衝突(C)角色扮演(D)角色轉換,秦老師在第一次段考時發現小明作弊,因為小明平時循規蹈矩,不曾犯錯,被發現作弊後,態度良好,很快認錯、道歉,秦老師決定從輕發落,只記警告二次,但學務處卻要求依校規記小過一次,雙方僵持不下,這屬於下列哪一種衝突?(96) (A)社會階層的衝突(B)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衝突(C)角色內的衝突(D)科層權威與專業權威的衝突,英國學者哈格雷斯夫(D. Hargreaves)以中小學教師為對象所做的研究發現:教師會受到同儕非正式團體規範之約束,下列何者是其中的一項規範?(95) (A) 關懷學生(B)教室自主(C)服從上級領導(
21、D)增進親師關係,學生社會學,次文化 學生/青少年次文化 標籤理論(Beck):初級偏差、次級偏差,18.高登(C. Gordon) 和柯爾曼(J. Coleman)曾經對1950年代的美國學生做一個研究,發現學生在學校的學業表現並不是其獲得社會地位的指標,而男生的運動表現與女生的人緣,才是社會地位獲得的重要原因。這種現象被稱為什麼?(96) (A)反文化運動(B)反社會主義運動 (C)反智主義運動(D)反性別歧視運動,有人說:教師和學生分屬不同的世代,不論在思想或行為,彼此都有很大的代溝。因此,身為國中小教師,理解和掌握青少年次文化,並加以運用與疏導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而言,青少年次文化中並不
22、包括下列哪一項特徵?(97) (A)偶像崇拜(B)依附傳統(C)自我表現(D)逸樂價值,班級社會學 社會化,班級社會體系功能(Parsons) 政治社會化 師生互動,班級社會體系(Getzels & Thelen),社交地位測量(sociometric method),Flanders 師生口語分析,大學校院設系分組以培育各各業人才,美國社會學家帕森士(T. Parsons)將此種學校的功能稱為麼?(95) (C)(A)育才功能 (B)複製功能(C)選擇功能 (D)生產功能,學生在學校中習得適應社會的價值與規範,此程稱為麼?(95)(A)階層化(stratification)(B)社會化(so
23、cialization)(C)集中化(centralization)(D)民主化(democratization),17.學校具有社會化和選擇功能,其中社會化功能的目的是什麼?(96) (A)培養學生繼承父業的條件 (B)培養具有共同價值和信念 (C)培養社會所需的人才 (D)促進社會水平流動,20.劉老師剛接一個新班級,她利用社會測量法(sociometric method)來加強對班級的了解與輔導。下列有關社會測量法的描述,何者最為正確?(97) (A)由美國社會學家墨頓(R. Merton)所創用 (B)測量班級的次級制度結構或非制度性結構 (C)測量班級學生家長社會經濟地位的整體概況
24、(D)預測班上學生未來的社會經濟地位,教育與政治,建州與瑋琪是學校同事,正在討論總統大選後政府的教育政策走向,也探討到許多教育與政治的相關問題。下列有關教育與政治的關係敘述中,哪些是正確的?(97) 甲、政治社會化的現象只發生在社會教育,而不會發生在學校教育中 乙、教育可以培養政治領導人才 丙、在君主政治體制下,教育的功能兼重社會化與選擇 丁、教育可以促進民主政治的發展與實現 (A)甲、乙(B)乙、丙(C)甲、丁(D)乙、丁,時事應用類,7.下教育政策的執產生問題,何者均可歸因於未審慎評估少子化現象的影響?(95)(A)廣設高中及大學、開放多元師資培育(B)開放多元師資培育、高中職社區化(C)
25、推動國教九一貫課程、高中職社區化(D)廣設高中及大學、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根據教育部九十四年九月修訂之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下列哪一項並不是列入九十五年度教育優先區的指標型學校?(96) (A)中途輟學率偏高之學校 (B)原住民學生比例偏高之學校 (C)隔代教養學生比例偏高之學校 (D)海外華僑學生比例偏高之學校,近年來,台灣強調對於中小學弱勢學生的課後輔導,其主要精神與下列何者較為相關?(97) (A)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B)強化教師專業發展 (C)強化多元文化教育 (D)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其他,(他文化) (融合) (母文化)同化 涵化 濡化,文化人類學 15.在交流的過程中,某一個團體採用另
26、一個團體全部或部分的文化而形成新的文化,這比較是屬於下列哪一種歷程?(94) (A)同化(assimilation) (B)涵化(acculturation) (C)濡化(enculturation) (D)社會化(socialization),詩芸與容嘉是學校同事,他們正在討論教師是否屬於專業。下列何者不屬於專業的認定標準?(97) (A)具有高度科層化的色彩 (B)需經長期的專門訓練 (C)享有相當的獨立自主權 (D)有自律的專業團體與明確的倫理信條,為解決教育機會的均等,公共教育的觀逐漸走向受教權的實質保障,其發展是在下哪一個時期?(95) (D)(A)古代公共教育時期(B)中世紀公共教
27、育時期(C)近代公共教育時期(D)現代公共教育時期,伍茲(P. Woods)教師生存策略,1、社會化(socialization) 2、支配(domination) 3、協商(negotiation) 4、稱兄道弟(fraternization) 5、缺席或調動(absent or removal) 6、照章辦事(ritual & routine) 7、職能治療(occupational therapy) 8、激勵士氣(morale-boostting),17.根據伍茲(P. Woods)的研究,教師的生存策略可歸納為八項,其中一項提到採用非正式的方式,加入學生陣容,彼此如同兄弟一般。請問這是
28、什麼策略?(94) (A)協商(negotiation) (B)合流(fraternization) (C)職能治療(occupational therapy) (D)自我安慰(morale-boosting),參考書籍,陳奎憙 (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 (民94)。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鄭世仁 (2000)。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五南。 馬信行 (1998)。教育社會學。台北:桂冠。 林生傳 (2000)。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譚光鼎、王麗雲編(2006)。教育社會學:人物與思想。台北:高等教育 林清江 (2001)。教育社會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吳康寧 (2000)。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蔡文輝 (2002)。社會學。臺北:三民。 李錦旭譯(1987)。教育社會學理論。台北:桂冠。 李逢堅 (2005)。教育社會學概述。載於秦夢群編,教育概論(頁115-143)。台北:高等教育。,更多资源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