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能哈密东南部烟墩第四风电场I 标段建筑工程 绿色施工实施细则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湖南省火电建设公司2013 年 3 月批 准 页批 准:审 定:审 核: 编 制:1目 录一、总则 1二、组织机构及人员职责 21、管理机构的设置 .22、绿色施工领导组及工作小组的职责 .3三、绿色施工原则和目标 31、绿色施工原则 .32、绿色施工目标 .43、目标管理 .4四、绿色施工管理 41、总体管理框架 .42、绿色施工管理要点 .5五、绿色施工评价标准 71、基本规定 .72、评价框架体系 .73、评价标准 .94、评价方法 .16六、编制依据 17七、绿色施工控制措施 181、环境保护 .182、节材
2、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要点 .22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技术要点 .244、节能与能源利用的技术要点 .255、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的技术要点 .276、发展绿色施工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新工艺 .28一、总则为了加强华能哈密东南部烟墩第四风电场 I 标段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水平,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细则。本细则适用于华能哈密东南部烟墩第四风电场 I 标段建筑工程全过程,自下发之日起执行。本实施细则两个最主要编制依据绿色施工导则 、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对本工程的绿色施工评价方法进行标准化、规范化,促进参建各单位实
3、行绿色施工,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二、组织机构及人员职责1、管理机构的设置为了指导绿色施工管理工作的开展,成立华能哈密东南部烟墩第四风电场 I 标段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领导小组,全面领导本工程绿色施工管理工作的开展。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成立由业主、设计、监理、施工、调试等参建单位全面参与的专业工作小组,具体负责绿色施工管理工作的实施,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达到绿色施工的要求。组织机构如下:领导组:组 长:汤子龙副组
4、长:陈炎成 员:于虎程张均贾云峰车建龙3工作组 :组 长:何元新副组长:何新国成 员:毛小亮李大东姜跃东马锦荣徐星2、绿色施工领导组及工作小组的职责领导组职责:1、全面负责华能哈密东南部烟墩第四风电场 I 标段绿色施工的组织领导工作,对绿色施工做出部署和安排,定期听取绿色施工工作小组情况汇报,提出工作意见,协调、布置绿色施工工作,确保绿色施工工作可控、在控。 2、对工程的内外部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确定重要的控制项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加以控制。 工作小组职责:1、参与环境因素的识别和控制措施的制定,负责对所制定的环境因素控制措施进行落实和实施,对执行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反馈。 2、具体负责
5、绿色施工工作的部署和安排,并督促检查各单位对绿色施工落实情况,对各单位绿色施工工作情况提出奖惩意见。3、负责对施工单位绿色施工各项指标及检查内容的分解,并落实到责任单位和人员,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复查工作,跟踪落实施工单位对绿色施工存在问题 ,监督、检查各施工单位对绿色施工工作情况,并向领导组提出考核意见。 三、绿色施工原则和目标1、绿色施工原则1.1 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条件,进行总体方案优化。1.2 实施绿色施工,应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进行控制,加强对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1.3 将绿色施工做成北热项目的一个亮
6、点。2、绿色施工目标争取华能集团绿色施工示范工程3、目标管理对制定的绿色施工目标进行管理。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围绕绿色施工目标制定各自的具体目标、行动方针、管理制度、保证措施和工作进度,有效地组织实施,并对实施过程实行“自我控制” ,对实施结果进行严格考核从而确保绿色施工目标的实现。四、绿色施工管理1、总体管理框架本工程绿色施工总体框架由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六个方面组成。这六个方面涵盖了绿色施工的基本指标,同时包含了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指标的子集。5图 1 绿色施工总体框架2、绿色施工管理要点2
7、.1 绿色施工管理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评价管理和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五个方面。2.1.1 组织管理1) 建设单位与各施工单位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目标。2) 建设单位与各参建单位经理为本单位绿色施工第一责任人,负责绿色施工的组织实施及目标实现,并指定绿色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3) 华能哈密风力发电分公司绿色施工管理人员为张亚洲。2.1.2 规划管理1) 我项目部编制绿色施工方案。该方案应独立成章,并按有关规定上报监理公司、建设单位进行审批。2) 设计院在设计时考虑绿色施工实施措施。3) 建设单位及监理公司应对我项目部绿色施工方案进行仔细审核。4) 绿色施
8、工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环境保护措施,制定环境管理计划及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环境负荷,保护地下设施和文物等资源。 节材措施,在保证工程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制定节材措施。如进行施工方案的节材优化,建筑垃圾减量化,尽量利用可循环材料等。 节水措施,根据本工程所在地的水资源状况,制定节水措施。 节能措施,进行施工节能策划,确定目标,制定节能措施。 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措施,制定临时用地指标、施工总平面布置规划及临时用地节地措施等。2.1.3 实施管理1) 工作小组应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加强对施工策划、施工准备、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绿色施工管理和监督。2) 建设单位
9、及施工单位宣传部门应结合本工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绿色施工做相应的宣传,通过宣传营造绿色施工的氛围。3) 各单位定期对职工进行绿色施工知识培训,增强职工绿色施工意识。设计院应在设计时结合绿色施工,在设备选型、参数、性能方面要符合节能环保的理念。4) 监理公司应设置专职工程师,负责绿色施工的监督。5) 绿色施工各种资料整理成册,在单位工程验收时一同移交建设单位档案室保存。2.1.4 评价管理1) 各单位对照本实施细则的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结合工程特点,对绿色施工的效果及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新工艺,进行自评估。2) 绿色施工工作小组每季度对各单位绿色施工进行检查和监督,并将结果上报绿色施工
10、领导组。3) 成立专家评估小组,对绿色施工方案、实施过程至项目竣工,进行综合评估。4) 每年邀请集团集团、集团国际有关部门及北方市建设局、环保局等对工程绿色7施工进行检查。2.1.5 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1) 各施工单位制订施工防尘、防毒、防辐射等职业危害的措施,保障施工人员的长期职业健康。2) 项目在设计时考虑保护生活及办公区不受施工活动的有害影响。施工现场建立卫生急救、保健防疫制度,编制审查应急预案,在安全事故和疾病疫情出现时提供及时救助。3) 提供卫生、健康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住宿、膳食、饮用水等生活与环境卫生等管理,明显改善施工人员的生活条件。2.2 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
11、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技术要点参照绿色施工导则 (建质2007223)号执行。五、绿色施工评价标准1、基本规定1.1 为促进绿色施工,规范集团北方一期 2300MW 级热电机组工程绿色施工的标准和评价,特制定本标准,适用于工程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第三方评价的依据。1.2施工单位应对工程施工项目的绿色施工实施目标管理,进行绿色施工策划,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绿色施工管理制度与目标,编制绿色施工方案,绿色施工方案有交底、培训、实施记录。有绿色施工实施效果总结。1.3 凡进行绿色施工评价的单位工程,不得发生以下事故:1) 基坑施工中发生塌方、泥浆外溢;施工中周围
12、房屋等的结构开裂;施工扰民等情况之一者,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2) 施工过程中发生死亡事故;3) 施工过程中发生质量事故,造成严重影响;4) 施工中因“四节一环保”问题遭到政府管理部门处罚。1.4 施工单位项目经理为绿色施工的第一责任人。1.5 本标准采用分项打分、分级评定的原则。2、评价框架体系2.1 单位工程绿色施工评价分部的组成2.1.1 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工程;2.1.2 主体结构工程(含混凝土工程、砌体工程、钢结构工程);2.1.3 装饰装修工程;2.1.4 防水与保温工程;2.1.5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2.2 评价要素的组成2.2.1 环境保护;2.2.2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2.2
13、.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2.2.4 节能与能源利用;2.2.5 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2.3 评价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优选项。控制项是指必须满足国家现行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绿色施工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只要有任何一项达不到条件,该评价要素就是非绿色;一般项是达到绿色施工基本要求的评价要素指标,属于基本分值,评价过程中按完成的情况进行打分;优选项是实现难度较大、达到绿色施工的较高要求的评价要素指标,评价过程中按实现程度给予额外加分。2.4 评价等级划分为非绿色、基本绿色、满意绿色三个等级。93、评价标准3.1 环境保护评价指标3.1.1 控制项1) 施工前,施工单位制订工程施工环境保护方案,
14、 。2) 运送土方、建筑垃圾、建筑材料、机具设备等,不污损场外道路。3) 现场噪声排放、污水排放、建材放射性、室内环境污染控制均应满足国家标准要求,不发生噪音排放、污水排放、建材放射性、室内环境污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等。4) 施工现场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并收集到现场封闭式垃圾站,不能利用的及时运出。施工现场生活垃圾应设置封闭式垃圾容器,实行袋装化,并及时清运。回收有毒有害废弃物,且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理。5) 现场施工牌应包括单位工程环境保护内容3.1.2 一般项1) 土方作业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不大于 1.5m,不扩散到场区外;结构、安装、装饰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不大于 0.5m。非
15、作业区目测无扬尘。2) 使用低噪音机具,合理安排噪音大的机械设备的位置,采用吸音、消音、隔音、隔振等措施,避免噪音与振动的扩散。3) 电焊作业采取遮挡措施,避免电焊弧光外泄。4) 污水排放提供相应的污水检测报告,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污水水质检测。5) 基坑降水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抽取地下水。6) 保护地表环境,防止土壤侵蚀、流失。7) 加强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回收利用率达到 30%。建筑物拆除产生的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率达到 40%。碎石类、土石方类建筑垃圾,再利用率大于 50%。8) 对于化学品等有毒材料、油料的储存地,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9) 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
16、文物,立即停止施工,保护现场,通报文物部门并协助做好工作。避让、保护施工场区及周边的古树名木。保护施工场地内各种地下设施,保证施工场地周边的各类管道、管线、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运行。10) 工程回填土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不高于工程地点土壤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11) 在进行挥发性有害物质施工时,施工人员配备防护用品。3.1.3 优选项1) 在禁令时间内停止产生噪音的作业。在施工场界对噪音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监测方法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 (GB12524-90)标准,并保存好检测记录。2) 在缺水地区或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地区,当基坑开挖抽水量大于 50 万 m3时,采取地下水回灌。地下水
17、回灌应该由有资质的专业公司实施,避免地下水被污染。113) 利用目前还没有回收渠道的产出量大的建筑垃圾,且利用量大于相应产出量的50%。4) 场区道路硬化采用可重复利用材料。3.2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评价指标3.2.1 控制项1) 施工前,制订工程施工节材与材料资源方案,并进行施工技术方案的节材优化。2) 根据施工进度、库存情况等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3) 现场材料堆放有序。储存环境适宜,措施得当,保管制度健全,责任落实。4) 严禁在本工程中使用粘土砖。3.2.2 一般项1) 周转材料和机具耐用,维护与拆卸方便,使用后及时回收、维护和返还。2) 新建现场办公和生活用房采
18、用周转式活动房,新建围墙采用装配式可重复使用围挡。工地新建临房、临时围挡材料的可重复使用率达到 70。3) 主要材料损耗率比定额损耗率降低 30%。4) 施工现场 500km 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用量占建筑材料总用量:住宅建筑 70,公共建筑 60%以上(按重量计) 。5) 做好施工与设计的结合,在图纸会审时,进一步对施工图纸进行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方案的优化。6) 采用高性能砼、高强度钢材等耐久性好的材料;采用金属、玻璃等可循环使用的材料;尽可能减少使用聚氯乙烯等不可降解的材料。7) 根据现场情况合理堆放材料,避免或减少二次搬运。8) 现场临时道路与永久性道路统筹考虑;采用建筑废料或可重复使用的
19、材料铺筑。9) 优化基坑支护及降水方案。10) 优化混凝土、砂浆的配合比。11) 优化模板及支撑体系方案。采用工具式模板、钢制大模板和早拆支撑体系,采用定型钢模、钢框竹模、竹胶板代替木模板等。12) 高层建筑采用提升或悬挑脚手架。13) 优化预留、预埋、管线、电缆(线) 、母线路径等方案,准确计算下料长度。14) 优化钢结构构件制作和安装方法,增加地面制作与拼装的数量。15) 各类油漆及粘结剂随用随开启,不用时保持封闭。16) 优化各类板材下料方案。对贴面类块材进行总体排版策划,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料的数量。17) 采用非木质的新材料或人造板材代替木质板材。18) 对大面积的块料地面、整体吊顶,合
20、理留置温度变形缝。19) 提高工序质量及结构工程质量水平,部分取消抹灰面层。20) 提高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21) 使用预拌混凝土。准确计算使用数量、供应频率、施工速度等,在施工过程中动态控制。结构工程使用散装水泥。22) 施工现场公共区域照明,采用节能照明灯具的比率大于 80。3.2.3 优选项1) 使用预拌砂浆、干混砂浆。2) 采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合理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3) 半成品、成品、量大的异形材料等采用工厂化加工。4) 使用专业加工与配送的成型钢筋。3.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评价指标3.3.1 控制项1) 编制节水专项方案。制订工程节水措施,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
21、保证方案的经济性和可实施性2) 施工现场分别对生活用水与工程用水确定用水定额,并分别计量管理。3) 在非传统水源和现场循环再利用水的使用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水质检测与卫生保障措施,不对人体健康、工程质量以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3.3.2 一般项131) 施工现场建立雨水、中水或可再利用水的收集处理系统,使水资源得到梯级循环利用。2) 施工中采用先进的节水施工工艺。3) 在签订不同标段分包或劳务合同时,将节水指标纳入合同条款,进行计量考核。4) 对用水集中的区域进行专项计量考核。5) 施工现场供水管网根据用水量设计布置,管径合理、管路简捷。采取有效措施杜绝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损。6) 现场搅拌用水
22、、养护用水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优先采用中水搅拌、养护混凝土。7) 处于基坑降水阶段的工地,采用地下水作为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冲洗用水和部分生活用水。8) 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设立循环用水装置,优先使用中水和其他可利用水资源。9) 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的生活用水采用节水系统和节水器具,节水器具配置比率达到 50以上。3.3.3 优选项1) 施工中非传统水源和循环水的再利用量大于 30%。2) 生活用水做到污水、废水分流,建立可再利用水收集池,使废水得到梯级利用。3) 施工现场喷洒路面、绿化浇灌不使用市政自来水。4) 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的生活用水采用节水系统和节水器具,节水器具配置比
23、率达到 80以上。3.4 节能与能源利用评价指标3.4.1 控制项1) 各施工单位制订工程施工节能与能源利用方案。2) 严格执行国家建筑施工节能的法规、政策和规范,严禁使用国家、行业、地方政府明令淘汰的施工设备、机具和产品。3) 施工现场分别设定生产、生活、办公和施工设备的用电控制指标;定期进行计量、核算、对比分析,并有预防与纠正措施。3.4.2 一般项1) 根据施工生产需要,合理选择配置机械设备,避免大功率施工设备低负载或小功率施工设备超负载,提高其使用率。2) 完善施工设备管理档案,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使其保持低耗、高效状态。3) 施工临时供电线网的设置和布置应满足有关节能规定。4) 施
24、工临时设施充分结合日照和风向等自然条件,合理布置与设计,尽量采用自然采光和通风。5) 施工现场办公和生活的临时设施,在围护墙体、屋面、门窗等部位,使用保温隔热性能指标达标的节能材料。6)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统筹部署,合理安排,做到机具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7) 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做到人离机停,避免长时间空载运行。8) 办公设备及机动车辆的配备,数量合理,额定功率匹配。9) 照明设计满足基本照明度的规定,不得超标 20以上。优选项10) 制订合理施工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11) 使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机具。3.5 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评价指标3.5.1 控制项1)
25、 制订临时用地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专项方案。2) 施工临时用电电缆和临时供水管网的敷设应符合施工总平面布置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3) 施工现场搅拌站、仓库、加工厂、作业棚、材料堆场等布置应尽量靠近永临交通线路,考虑最大限度地缩短运输距离。材料堆放必须按照总平面图规划的位置按品种、分规格堆放整齐,并设置标识牌。3.5.2 一般项1) 临时设施占地面积有效利用率不低于 90%。152) 在经批准的临时用地范围内组织施工。对占地范围内的绿化及地上、地下设施需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后方能进行施工。3) 根据施工生产规模、员工人数、材料设备需用计划及现场条件等控制临时设施占地面积。4) 临时设施的占地面积应
26、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其中,办公用房、宿舍应同时满足 3m2/人的使用面积要求。5) 临时办公和生活用房应采用经济、美观、占地面积小、对周边地貌环境影响较小,且适合于施工平面布置动态调整的多层轻钢活动板房、钢骨架水泥活动板房等标准化装配式结构。6) 施工现场围墙采用连续封闭的轻钢结构预制装配式活动围挡,减少建筑垃圾,保护土地。7) 生活区与生产区应分开布置,并设置标准的分隔设施。8) 厂内主要道路宽 6m,转弯半径为 9m,次要道路宽 4.0m,升压站内道路为 3.5m,转弯半径为 7m。对于有大型设备、车辆进场及其它特殊要求的,临时道路设计应满足设备进场要求。9) 施工现场道路按照永
27、久道路和临时道路相结合的原则布置。施工现场内形成环形通路,减少道路占用土地。10) 道路主干道两侧应设排水沟,宜利用永久性排水管网为施工服务;支道宜在两侧挖小排水沟,防止场内积水,影响场地充分利用。11) 提倡钢筋在场外加工,预制构件在场外工厂化生产,减少对临时场地的占用。合理组织建筑材料、设备及半成品的供应,减少现场储量及占地。12) 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应做到分类收集、分类堆放,及时清运。提倡对建筑废料的综合回收再利用;对无法回收的建筑废料,应通过无害化处理之后运至垃圾填埋场,以减少垃圾填埋场用地和对土地的二次污染。13) 工程完工后,及时对临时用地恢复原地形、地貌。3.5.3 优选项1)
28、在项目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优先使用有利于节地和保护施工用地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2) 施工总平面布置规划中应考虑阶段性或局部性施工平面布局调整,实现总平面图动态管理的要求,把临时施工用地缩小到最低限度。3) 对深基坑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减少土方开挖和回填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的扰动,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环境。4、评价方法4.1 评审考核一般规定4.1.1 绿色施工评审打分办法、考核项目和考核程序参照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管理办法(试行) (2010 年)及绿色施工导则 。4.1.2 单位工程考核主要对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相关部门、监理单位、设计单位、调试单位连带考核,所有单位参加最后投
29、产后的总评价。4.1.3 单位工程评价综合得分在 95 分及以上,控制项指标全部满足,该工程为满意绿色工程,将给予奖励。4.1.4 单位工程评价综合得分 90 分及以上,且在 95 分以下,控制项指标全部满足,该工程为基本绿色工程。4.1.5 单位工程评价综合得分在 90 分以下,该工程为非绿色工程,将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4.2 打分办法4.2.1 控制项指标,必须全部满足,有一项未完成扣 10 分,并且该分部为非绿色。4.2.2 一般项指标,根据完成的情况打分,有一项未完成扣 5 分。4.2.3 优选项完成一项加 5 分。4.2.4 评分起始为 100 分,扣完为止。4.3 评价程序174.
30、3.1 评价顺序为要素评价、分部评价、单位工程评价,前项工作为后项工作的基础4.3.2 施工单位自评1) 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分工,相关业务人员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资料的积累和评价,最终将资料移交建设单位档案室;2) 施工单位应定期据工程进度情况对各分部进行绿色施工自评价;3) 项目经理应根据绿色施工评价情况适时进行绿色施工改进。4.3.3 企业评价绿色施工小组对项目绿色施工情况据本标准随机进行抽查,并对绿色施工目标进行考核,并且参加所有单位工程绿色施工评价,并将结果汇报绿色施工领导组,将奖惩决定分发。4.3.4 第三方评价建设单位可选择适当时机邀请相关单位对工程进行评价。六、绿色施工控制措施1、
31、环境保护1.1、粉尘的控制措施:1) 运送土方、垃圾、设备及建筑材料等,不污损场外道路。运输容易散落、飞扬、流漏的物料的车辆,必须采取措施封闭严密,保证车辆清洁。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出口设置洗车槽。2) 土方作业阶段,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达到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1.5m,不扩散到场区外。3) 结构施工、安装装饰装修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 0.5m。对易产生扬尘的堆放材料应采取覆盖措施;对粉末状材料应封闭存放;场区内可能引起扬尘的材料及建筑垃圾搬运应有降尘措施,如覆盖、洒水等;浇筑混凝土前清理灰尘和垃圾时尽量使用吸尘器,避免使用吹风器等易产生扬尘的设备;机械剔凿作业时可用局部遮挡、掩盖、
32、水淋等防护措施;高层或多层建筑清理垃圾应搭设封闭性临时专用道或采用容器吊运。4) 施工现场非作业区达到目测无扬尘的要求。对现场易飞扬物质采取有效措施,如洒水、地面硬化、围档、密网覆盖、封闭等,防止扬尘产生。5) 构筑物机械拆除前,做好扬尘控制计划。可采取清理积尘、拆除体洒水、设置隔档等措施。6) 在场界四周隔档高度位置测得的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月平均浓度与城市背景值的差值不大于 0.08mg/m3。1.2 大气污染控制措施:1) 新建一座 210m 高、出口直径 7.5m 的钢筋混凝土烟囱,可充分利用大气自身的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污染物落地浓度。 2) 采 用 循 环 流 化 床 锅 炉 炉
33、 内 添 加 石 灰 石 脱 硫 工 艺 +炉 后 石 灰 石 -石 膏 湿 法 脱 硫 装 置 ,脱硫系统不设旁路烟道。循 环 流 化 床 炉 内 添 加 石 灰 石 脱 硫 效 率 效 率 90%, 石 灰 石 -石 膏 湿法 烟 气 脱 硫 效 率 80%, 综 合 脱 硫 效 率 98%。 SO2排放浓度控制在 100mg/m3以下。3) 采用除尘效率99.9%的电袋除尘器,考虑湿法脱硫 50%的洗尘效率,综合除尘效率为 99.96%,烟囱出口烟尘排放浓度控制在 30mg/m3以下。4) 装设烟气连续监测系统(CEMS) ,对烟气污染物烟尘、SO 2、NO x进行实时监测。5) 禁止焚
34、烧沥青、油毡、橡胶、皮革及其它能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6) 禁止露天焚烧垃圾、落叶等。7) 禁止在生活区、办公区附近从事露天喷砂和散发粉尘、恶臭及有害气体作业。8) 减少大型机动车辆、农用机动三轮车、拖拉机等设备使用频率,车辆限速行驶9) 油漆和稀释剂要密封好,防止挥发,优先采用环保型油漆;其他易挥发的化学用品严格按规定保存和使用。10) 土建施工所用的水泥、砂石等建筑材料,在运输过程中采取封盖措施,装卸时小心,轻拿轻放,防止产生扬尘。1911) 公司每年一次委托北方市环保部门对大气进行监测,并向工程建设各单位通报监测结果。12) 绿色施工小组每季度对产生大气污染的单位进行监督检
35、查,并记录检查结果。1.3 噪音振动的控制1) 施工现场噪音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GB12523-90)的规定。2) 在施工场界对噪音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监测方法执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 (GB12524-90) 。3) 按火电厂环境监测技术规范DL/T414-2004 及国家有关技术规范执行。4) 使用低噪音、低振动的机具,采取隔音与隔振措施,避免或减少施工噪音和振动。5) 施工项目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的噪声,各施工单位应对噪声源的重点设施、设备采取合理安排布局,加强设备润滑和维护保养等有效措施,并制定执行相应作业指导书和设备操作规程,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方法,
36、改进施工工艺,以减轻噪音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6) 绿色施工小组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场界噪声的监测和测量,并向各施工单位通报监测结果。7) 设备选型阶段将噪音标准写入技术协议中。8) 安装时对高噪音设备安装消音装置,转动机械采取减震措施。1.4 光污染控制1) 尽量避免或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光污染。夜间室外照明灯加设灯罩,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范围。2) 电焊作业采取遮挡措施,避免电焊弧光外泄。3) 施工现场设置大型照明灯具时有防止强光线外泻的措施。1.5 水污染控制1) 施工现场污水排放应达到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的要求。2) 在施工现场应针对不同的污水,设置相应的处理设施
37、,如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3) 污水排放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废水水质检测,提供相应的污水检测报告。4) 保护地下水环境。采用隔水性能好的边坡支护技术。基坑降水尽可能少地抽取地下水;当基坑开挖抽水量大于 50 万 m3时,应进行地下水回灌,并避免地下水被污染。5) 对于化学品等有毒材料、油料的储存地,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6) 各施工项目部负责编制、检查与督促、日常维护及清理废水排放措施和组织落实工作。7) 本工程厂区排水采用分流制,分为工业废水排水系统、生活污水排水系统及雨水排水系统。8) 工业废水排水根据排水水质的不同,分别回收和处理后回用。9) 本工程采用空冷机
38、组,电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全部回收处理并重复利用,不向外环境排放,对周围水环境不会产生影响;干灰场铺设土工膜防渗,可保证灰场运行不会对地下水产生污染10) 绿色施工小组每年至少一次委托外部有资格的单位,对污水排放进行检测,并向各施工单位通报监测结果。1.6 土壤保护1) 保护地表环境,防止土壤侵蚀、流失。因施工造成的裸土,及时覆盖砂石或种植速生草种,以减少土壤侵蚀;因施工造成容易发生地表径流土壤流失的情况,应采取设置地表排水系统、稳定斜坡、植被覆盖等措施,减少土壤流失。2) 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不发生堵塞、渗漏、溢出等现象。及时清掏各类池内沉淀物,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清运。3
39、) 对于有毒有害废弃物如电池、油漆、涂料等应回收后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理,不21能作为建筑垃圾外运,避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4) 单位工程完工后应恢复施工活动破坏的植被(一般指临时占地内) 。与当地园林、环保部门或当地植物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在先前开发地区种植当地或其他合适的植物,以恢复剩余空地地貌或科学绿化,补救施工活动中人为破坏植被和地貌造成的土壤侵蚀。1.7 固体废弃物控制措施1) 制定建筑垃圾减量化计划,如住宅建筑,每万平方米的建筑垃圾不宜超过 400吨。2) 加强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力争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率达到 30%,建筑物拆除产生的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大于 40%。对于碎石类、土
40、石方类建筑垃圾,可采用地基填埋、铺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力争再利用率大于 50%。3) 施工现场生活区设置封闭式垃圾容器,施工场地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及时清运。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并收集到现场封闭式垃圾站,集中运出。4) 安装阶段垃圾,如保温、滤油纸等污染物应集中堆放,统一处理。5) 各施工单位对固体废弃物存放点指定专人管理,由指定人员负责将废弃物运输到场内废弃物指定存放场,并分类放置。运输中应确保不散撒,不混放,不泄漏。6) 监理公司及建设单位环保专工将定期对各施工单位环保工作的检查并记录,每月至少检查 1 次。2、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要点2.1 节材措施1) 图纸会审时,应审核节材与材料
41、资源利用的相关内容,达到材料损耗率比定额损耗率降低 30%。2) 根据施工进度、库存情况等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3) 现场材料堆放有序。储存环境适宜,措施得当。保管制度健全,责任落实。4) 材料运输工具适宜,装卸方法得当,防止损坏和遗洒。根据现场平面布置情况就近卸载,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5) 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模板、脚手架等的周转次数。6) 优化安装工程的预留、预埋、管线路径等方案。7) 应就地取材,施工现场 500 公里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用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70以上。2.2 结构材料1) 使用预拌混凝土和商品砂浆。准确计算使用数量、供应频率、施工速度等,在施工过
42、程中动态控制。结构工程使用散装水泥。2) 推广使用高强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减少资源消耗。3) 推广钢筋专业化加工和配送。4) 优化钢筋配料和钢构件下料方案。钢筋及钢结构制作前应对下料单及样品进行复核,无误后方可批量下料。5) 优化钢结构制作和安装方法。大型钢结构采用工厂制作,现场拼装;宜采用分段吊装、整体提升、滑移、顶升等安装方法,减少方案的措施用材量。6) 采取数字化技术,对大体积混凝土、大跨度结构等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7) 严禁在本工程中使用粘土砖。2.3 围护材料1) 门窗、屋面、外墙等围护结构选用耐候性及耐久性良好的材料,施工确保密封性、防水性和保温隔热性。2) 门窗采用密封性、保温
43、隔热性能、隔音性能良好的型材和玻璃等材料。3) 屋面材料、外墙材料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和保温隔热性能。4) 当屋面或墙体等部位采用基层加设保温隔热系统的方式施工时,应选择高效节能、耐久性好的保温隔热材料,以减小保温隔热层的厚度及材料用量。5) 屋面或墙体等部位的保温隔热系统采用专用的配套材料,以加强各层次之间的粘结或连接强度,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耐久性。236) 根据建筑物的实际特点,优选屋面或外墙的保温隔热材料系统和施工方式,例如保温板粘贴、保温板干挂、聚氨酯硬泡喷涂、保温浆料涂抹等,以保证保温隔热效果,并减少材料浪费。7) 加强保温隔热系统与围护结构的节点处理,尽量降低热桥效应。针对建筑物的不
44、同部位保温隔热特点,选用不同的保温隔热材料及系统,以做到经济适用。 2.4 装饰装修材料1) 贴面类材料在施工前,应进行总体排版策划,减少非整块材的数量。2) 采用非木质的新材料或人造板材代替木质板材。3) 防水卷材、壁纸、油漆及各类涂料基层必须符合要求,避免起皮、脱落。各类油漆及粘结剂应随用随开启,不用时及时封闭。4) 幕墙及各类预留预埋应与结构施工同步。5) 木制品及木装饰用料、玻璃等各类板材等宜在工厂采购或定制。6) 采用自粘类片材,减少现场液态粘结剂的使用量。2.5 周转材料1) 应选用耐用、维护与拆卸方便的周转材料和机具。2) 优先选用制作、安装、拆除一体化的专业队伍进行模板工程施工
45、。3) 模板应以节约自然资源为原则,推广使用定型钢模、钢框竹模、竹胶板。4) 施工前应对模板工程的方案进行优化。多层、高层建筑物使用可重复利用的模板体系,模板支撑宜采用工具式支撑。5) 优化高层建筑的外脚手架方案,采用整体提升、分段悬挑等方案。6) 推广采用外墙保温板替代混凝土施工模板的技术。7) 现场办公和生活用房采用统一风格及颜色的周转式活动房。现场围挡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围墙,或采用装配式可重复使用围挡封闭。力争施工临房、临时围挡材料的可重复使用率达到 70。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技术要点3.1 提高用水效率1) 在施工中采用先进的节水施工工艺。2) 施工现场喷洒路面、绿化浇灌不宜使用市
46、政自来水。现场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应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严禁无措施浇水养护混凝土。3) 施工现场供水管网应根据用水量设计布置,管径合理、管路简捷,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损。4) 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必须设立循环用水装置。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的生活用水采用节水系统和节水器具,提高节水器具配置比率。项目临时用水应使用节水型产品,安装计量装置,采取针对性的节水措施。5) 施工现场建立可再利用水的收集处理系统,使水资源得到梯级循环利用。6) 施工现场分别对生活用水与工程用水确定用水定额指标,并分别计量管理。7) 大型工程分别计量用水量。在签订不同标段分包或劳务合同时,将节水定额指标
47、纳入合同条款,进行计量考核。8) 对混凝土搅拌站点等用水集中的区域和工艺点进行专项计量考核。施工现场建立雨水、中水或可再利用水的搜集利用系统。3.2 非传统水源利用1) 优先采用中水搅拌、中水养护,有条件的地区和工程应收集雨水养护。2) 施工处于基坑降水阶段时,宜优先采用地下水作为混凝土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冲洗用水和部分生活用水。3) 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喷洒路面、绿化浇灌等用水,优先采用非传统水源,尽量不使用市政自来水。4) 应考虑在施工现场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充分收集自然降水用于施工和生活中适宜的部位。5) 力争施工中非传统水源和循环水的再利用量大于 30%。3.3 用水安全25在
48、非传统水源和现场循环再利用水的使用过程中,应制定有效的水质检测与卫生保障措施,确保避免对人体健康、工程质量以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4、节能与能源利用的技术要点4.1 节能措施1) 必须符合集团集团节能设计导则 。2) 施工单位分别制订合理施工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3) 设备选型时优先使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机具,采用变频技术的节能施工设备等。4) 施工现场分别设定生产、生活、办公和施工设备的用电控制指标,定期进行计量、核算、对比分析,并有预防与纠正措施。5)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工作面,以减少作业区域的机具数量,相邻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
49、。安排施工工艺时,应优先考虑耗用电能的或其它能耗较少的施工工艺。避免设备额定功率远大于使用功率或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6) 加强人员节能意识教育,制作醒目的节能提示标志,完善施工方案,节能要作为考核措施方案的指标,各单位制定相应的节能降耗办法.,要有必要的考核手段和依据。4.2 机械设备与机具1) 施工单位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开展用电、用油计量,完善设备档案,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的状态。2) 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大功率施工机械设备低负载长时间运行。机电安装可采用节电型机械设备,如逆变式电焊机和能耗低、效率高的手持电动工具等,以利节电。机械设备宜使用节能型油料添加剂,在可能的情况下,考虑回收利用,节约油量。3) 施工组织大纲要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降低各种设备的单位耗能。4.3 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1) 各承建商布置统一规划,现场临时办公设施统一采用活动保温板房,外形尺寸统一,造型、色彩按总体环境设计统一考虑。2) 充分利用场地条件,合理设计、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的体形、朝向、间距和窗墙面积比,使其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3) 临时设施宜采用节能材料,墙体、屋面使用隔热性能好的的材料,减少夏天空调、冬天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