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暖通中央空调设计.doc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504489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暖通中央空调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暖通中央空调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暖通中央空调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暖通中央空调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暖通中央空调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文词条名:暖通中央空调设计英文词条名:COLOR=RED/COLOR中央空调工程设计讲稿 1 工程概况(筒要介绍工程相关的情况)本工程为 学院办公楼,砖混结构共三层,建筑面积 1381M2。空调面积M2 。底层为教室和机房,二、三层为办公室、会议室等。业主已给出建筑平面图和各个房间的功能,要求设计本办公楼的中央空调系统,要求夏季空调供冷。2 设计依据2.1 设计任务书2.2 设计规范及标准 (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附相关部分具体内容)(2)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 2001)(附具体内容)(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制图标准(GB/T5011

2、4-2001)(附具体内容)3 设计范围(1) 系统形式的确定,空气处理过程的确定(2) 冷负荷的计算和系统风量的确定(3) 空调设备包括冷水机组、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空调箱、新风机、风机盘管、送风口、回风口的选型设计(4) 空调风系统设计,风管布置,气流组织设计(5) 制冷机房的设计(6) 冷却塔、水泵、膨胀水箱的选型及空调水系统设计(7) 空调施工图的设计4 设计参数4.1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见制冷空调原理及应用 P549) (见空调工程 P615)空调 夏季空调日平均温度 相对湿度 夏季平均风速 大气压力夏季 干球温度 34.2 温度 30.3 75 1.6M/S 南宁 99.6KPA湿球

3、温度 27.5 4.2 室内空气设计参数房间名称 夏季 人员密度P/M2 新风量M3/HP 允许噪声DB(A)温度() 相对湿(%) 办公室 26 60 0.15 30 55教室 26 60 0.7 25 40会议室 26 60 0.5 20 50 26 60 0.1 20 505 空调室内冷负荷计算5.1 相关参数的选取围护结构参数见下表(见制冷空调原理及应用 P549) (见空调工程 P621)结构类型 类型 传热系数 W/K外墙 石灰砂浆(20MM)黏土实心砖墙(240MM)总厚度 260 MM 型墙 2.05外墙 石灰砂浆(20MM)加一砖半黏土实心砖墙(370MM)总厚度 390 M

4、M II 型墙 1.55外窗 普通钢窗 3MM 普通玻璃( 见空调工程 P627) 5.8外门 单层 3MM 玻璃木门,结构修正 0.7 2.00内墙 内外抹面(各 20MM)加一砖黏土实心砖墙(240MM)总厚度 280 MM III 型墙 1.97屋顶 加气混凝土保温屋面(见空调工程 P622) 1.2其它的冷负荷相关参数:房间名称 人员 照明 设备散热W/M2劳动强度 群集系数 类型 功率 W/M2 办公室 极轻 0.93 暗装荧光灯,灯罩有孔 30 25教室 极轻 0.89 明装荧光灯,灯罩有孔 50 10公议室 极轻 0.93 暗装荧光灯,灯罩有孔 40 20 注: (1)电脑房、设

5、备间、设备按实际发热量估算。(2)室内保持正压,不考虑空气渗透引起的冷负荷。(3)教室、会议室工作时段取上午 8:00 到 12:00,下午 13:00 到 16:00,办公室工作时段取上午 8:00 到晚上 21:00。(4)除机房外全部房间和走道都设置了空调,不考虑内围护结构的传热。5.2 人体显热散热形成的计算时刻冷负荷,按下式计算:CLS= N QS CLQ (见空调工程 P63)式中:CLS人体显热散热形成的计算时刻冷负荷( W )N-计算时刻空调房间内的总人数;-群集系数;QS-不同室温和劳动性质成年男子小时显热散热量,( W );(见空调工程表 3-15)CLQ-人体散热冷负荷系

6、数 (见空调工程附录 27)人体散热形成的计算时刻冷负荷 (见空调工程 P70 表 3-23)时间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CLQ QS 60.5(宾馆人员显热)N CLSCLQQSN CL1NQ1CLS Q1 73.3(宾馆人员潜热)CL1 合计 5.3 食物显热冷荷:按每位就餐客人 9W 计算时间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9W 9W 9W 9W 9W 9W 9W 9W 9W 9W 9WN 合计 式中:CLS人体显热散热形成的计算时刻冷负荷( W )N计算时刻空调房间内就餐的总人数5.4 人体散湿形成的潜热冷负荷(上表已

7、计算,可以分开计算)QNQ2 (W) (见空调工程 P63)式中 N-计算时刻空调房间内的总人数;Q2-1 名成年男子的小时潜热散热量,( W );(见空调工程表 3-15)-群集系数计算时刻的人体散湿量 D(KG/H)可按下式计算:D=0.001NG式中:-群集系数N-计算时刻空调房间内的总人数;G-1 名成年男子的小时散湿量,( G/H );(见空调工程表 3-15)5.5 敞开水面蒸发形成的潜热冷负荷Q=0.28RD(见空调工程 P64)式中:Q敞开水面蒸发形成的潜热冷负荷 (W)R冷凝热(KJ/KG)(见空调工程表 3-16)取 2510KJ/KGD计算时刻敞开水面蒸发散湿量,( KG

8、/H );敞开水面散湿量还可根据空调工程表 3-16 查出单位水面蒸发量按下式计算:DF*GD计算时刻敞开水面蒸发散湿量,( KG/H );F计算时刻的蒸发表面积 ( )G水面的单位蒸发量( KG/H );( 见空调工程表 3-16)5.5.1 室内敞开水槽表面蒸发散湿量按下式计算:ML=(PQ,B-PQ)F PAO/PA (见空调工程 P64)式中:ML室内敞开水槽表面蒸发散湿量( KG/S )PQ,B相应于水槽表面温度下饱和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PA)PQ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PA) PAO标准大气压力(PA)PA当地大气压力(PA)F室内敞开水槽表面积 M2蒸发系数 KG/NS=(+0.00

9、363)10-5式中:不同水温下的扩散系数 ( KG/NS ) (见空调工程表 3-17)水面上周围空气的流速(M/S)5.5.2 敞开水面蒸发形成的潜热冷负荷时间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R D 0.28合计 5.6 灯光冷负荷照明设备散热形成的计算时刻冷负荷 CL (W),应根据灯具的种类和安装情况分别按下列各式计算:1.白炽灯冷负荷CL=1000NC LQ 2.荧光灯CL=1000N1 N2 NC LQ 式中: CL照明设备散热形成的计算时刻冷负荷 (W), N-照明设备的安装功率,KW ;N1-镇流器消耗功率系数( 取 1.2),N2灯罩隔热系数(取

10、 0.6-0.8);C LQ-照明散热冷负荷系数,(见空调工程附录 26)照明设备散热形成的计算时刻冷负荷(见空调工程 P70 表 3-22)时间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C LQ N1 N2 N 1000CL 5.7 设备冷负荷5.7.1 设备热源显热冷负荷: (见空调工程 P5960)CL=QS CLQ式中: CL设备和用具显热形成冷负荷 (W),QS设备和用具的实际显热散热量(W) ,CLQ设备和用具显热散热冷负荷系数(见空调工程附录 24 附录 25)如果空调系统不连续运行则 CLQ=1.0A、电动设备热源显热冷负荷QS1000 N1 N2 N3 N

11、/电动机效率(见空调工程 表 3-10)N1同时使用系数(取 0.51.0)N2安装系数(取 0.70.9)N3电动机负荷系数(取 0.40.5)N-电动设备的安装功率(W)电动设备热源显热冷负荷: (W)时间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N1 N2 N3 N 1000 CLQ CL B、电热设备的散热量:QS=1000 N1 N2 N3 N4 N式中 N4通风保温系数(见空调工程 表 3-11)N电热设备的安装功率其他符号意义同上式电热设备的散热量: (W)时间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N1 N2 N3 N 1000N4 Q

12、S C、电子设备的散热量计算公式同电动设备,其中系数 N3 的值根据使用情况而定,对于计算机可取 1.0,一般仪表取 0.50.9D、办公设备散热量 QS=SI1QAI1SI2QAI2SI3QAI3 SI4QAI4式中:QAI-单台设备散热量(W) (见空调工程 表 3-12)SI-设备台数5.8 空调室内冷负荷汇总项目 负荷最大时刻 最大冷负荷(W) 湿负荷(KG/H) 总冷负荷(W)人体散热冷负荷15 点 4072 2.027 食物冷负荷14 点 1398 0.304 水面蒸发冷负荷14 点 1289 0.203 灯光冷负荷10 点 13003 10.267 设备冷负荷13 点 1901

13、0.507 合计 6 新风冷负荷新风全冷负荷按下式计算: (见空调工程 P75)(见制冷空调原理及应用 P217)CLW =QM,W(HWX - HNX)式中 CLW新风全冷负荷(W)HWX室外空气计算参数下的焓值,(KJ/KG)HNX室内空气计算参数下的焓值,(KJ/KG)QV,W每人的新风量( KG/S)QM,W = QV,W N1.2/3600N计算时刻空调房间内的总人数;1.2常温条件下空气的密度 KG/ M3新风冷负荷(将各房间新风冷负荷分别计算列表)时间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QM,W N 1.23600HWX 将HNX CLW 7 新风湿负荷

14、新风湿负荷 DX(KG/H)按下式计算:DX=MD MX(DW-DN)0.001 式中:MD-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下的空气密度, 1.13KG/M3;MX- 新风量,M3/H; DW -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参数时的含湿量,G/KG;DN - 室内空气的含湿量,G/KG 。新风湿负荷(将各房间新风湿负荷分别计算列表)时间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MD MX DW DN DX 8 空调室外冷负荷计算8.1 外墙和屋面瞬变传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 CL(W)按下式计算 : (见空调工程 P56)CL=FK(T“WL-TNX)T“WL= (TWL + TD) KAKP

15、式中:CL外墙或屋面瞬变传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 (W)K-外墙或屋面的传热系数,W/(M2 )(见空调工程附录 5 附录 6)F - 外墙或屋面的传热面积,M2;T“WL外墙或屋面冷负荷计算温度的逐时值() ;TNX夏季空调室内计算温度( );TWL以北京地区的气象条件为依据计算出的外墙或屋面冷负荷计算温度的逐时值( );(见空调工程附录 7 和附录 8)TD-不同类型构造外墙和屋顶的地点温度修正值, ; (见空调工程附录 9) (见制冷空调原理及应用 P550)KA-外表面放热系数不同引起的温度修正系数;(见空调工程表 3-7)KP-内表面吸收系数不同引起的温度修正系数;(见空调工程表 3-8

16、)取 1.0(1)屋面瞬变传热形成的冷负荷 CL(W)时间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TWL TD KA KP T“WL TNX K F CL (2)东外墙瞬变传热形成的冷负荷 CL(W)(包括南、西、北外墙瞬变传热冷负荷)时间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TWL TD KA KP T“WL TNX T K F CL 注:TT“WLTNX8.2 内围护结构冷负荷:当邻室为通风良好的非空调房时,通过内墙和楼板的温差传热而产生的冷负荷按外墙和屋面瞬变传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计算, 当邻室与空调区夏季温差大于 3时按下式计算:(见空调工程

17、 P57)CL=FK(TLS+TNX)TLS= TWP+ TLS 式中: CL外墙或屋面瞬变传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 (W)K -外墙或屋面的传热系数,W/(M2)( 见空调工程附录 5 附录 6)F -外墙或屋面的传热面积,M2;TNX夏季空调室内计算温度( );TLS邻室计算平均温度();TLS邻室计算平均温度与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的差值();( 见空调工程表 3-9)(1)东内墙瞬变传热形成的冷负荷 CL(W)(包括南、西、北内墙瞬变传热的冷负荷)时间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TLS TNX K F CL 8.3 外玻璃窗在室内外温差作用下通过外玻璃

18、窗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见空调工程 P58)CL=CWKWFW(TWL + TD-TNX)式中 CL外玻璃窗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TNX夏季空调室内计算温度( );KW外玻璃窗传热传热系数,W/(M2);( 见空调工程附录 10、11、14)N-外玻璃窗内表面换热系数 K,W/(M2 )-外玻璃窗外表面换热系数,W/(M2 )FW窗口面积,M2;TWL外玻璃窗冷负荷计算温度的逐时值,;(见空调工程附录 13)CW玻璃窗传热传热系数修正值(见空调工程附录 12)TD玻璃窗的地点修正值(见空调工程附录 15)(1)东外玻璃窗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 (包括南、西、北玻璃窗瞬变传热的冷负荷)时间 8 9

19、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TWL TD TWL+TD TNX T CWKW FW CL 8.4 东内玻璃窗温差传热形成的冷负荷 CL(W)CL=FK(TLS+TNX)TLS= TWP+ TLS 式中: CL外墙或屋面瞬变传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 (W)K -外墙或屋面的传热系数,W/(M2)( 见空调工程附录 5 附录 6)F -外墙或屋面的传热面积,M2;TNX夏季空调室内计算温度( );TLS邻室计算平均温度();TLS邻室计算平均温度与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的差值();( 见空调工程表 3-9)(包括南、西、北内玻璃窗温差传热的冷负荷)时间 8 9 10 11

20、12 13 14 15 16 17 18TLS TNX K F CL 8.5 楼板温差传热形成的冷负荷 CL(W)时间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TLS TNX K F CL 8.6 透过玻璃窗的日射得热形成的冷负荷(见空调工程 P58)一部份是直接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另一部分是玻璃窗吸收太阳辐射热后传入室内的热量,3MM 厚平板玻璃为标准玻璃,其内表面放热系数为 8.7W/, 外表面放热系数为 18.6W/CL=CACSCIFWDJ,MAXCLQ式中 CL透过玻璃窗的日射得热引起的冷负荷CA有效面积系数(见空调工程附录 19) 注: 在北纬 2730“以南

21、为南区,以北的地区为北区CLQ玻璃窗冷负荷系数(见空调工程附录 2023)CS玻璃窗的遮阳系数( 见空调工程附录 17)CI窗内遮阳设施的遮阳系数(见空调工程附录 18)DJ,MAX不同朝向的逐时日射得热因数及其最大值(见空调工程附录 16)FW窗口面积1.东外窗日射得热引起的冷负荷 CL(W) (包括南、西外窗日射得热引起的冷负荷)时间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CA CS CI FW DJ,MAX CLQ CL 8.7 空调室外冷负荷汇总项目 负荷最大时刻 最大冷负荷(W) 湿负荷(KG/H) 总冷负荷(W)屋顶冷负荷15 点 4072 2.027 外墙冷

22、负荷14 点 1398 0.304 外窗冷负荷 14 点 1289 0.203 合计 一层房间逐时冷负荷汇总房间号 空调面积(M2) 人数负荷最大时刻 房间内冷负荷(W) 房间湿负荷(KG/H) 新风量(M3/H) 新风冷负荷(W) 总冷负荷(W)101 教室 43.2 30 16 点 6551 2.910 750 8061 14611102 教室 43.2 30 16 点 6551 2.910 750 8061 14611103 电脑房 82.7 60 16 点 13380 5.821 1500 16122 29501104 控制室 21.6 2 16 点 1754 0.209 50 537

23、 2291105 教室 97.2 68 15 点 14474 6.597 1700 18271 32745106 休息室 21.6 15 15 点 3316 1.455 375 4030 7347107 接待室 27.1 18 16 点 3709 1.746 450 4836 8546一层合计 336.62232233223916 点 4973521.648557559918228二楼房间逐时冷负荷汇总房间号 空调面积(M2) 人数负荷最大时刻 房间内冷负荷(W) 房间湿负荷(KG/H) 新风量(M3/H) 新风冷负荷(W) 总冷负荷(W)201 办公室 21.6 3 14 点 1207 0.

24、304 90 967 2174202 办公室 21.6 3 14 点 1207 0.304 90 967 2174203 办公室 21.6 3 14 点 1207 0.304 90 967 2174205 会议室 61.1 30 15 点 5580 3.041 600 6449 12028206 藏书室 21.6 2 9 点 1226 0.203 60 645 1871207 设备库 21.6 2 13 点 1230 0.203 60 645 1875208 办公室 32.4 5 13 点 1548 0.507 150 1612 3161209 办公室 21.6 3 13 点 1236 0.3

25、04 90 967 2203210 办公室 21.6 3 13 点 1236 0.304 90 967 2203211 办公室 21.6 3 13 点 1236 0.304 90 967 2203212 办公室 21.6 3 13 点 1632 0.304 90 967 2600二层走道 86.0 8 16 点 2750 0.811 160 1720 4470二楼合计 373.9 68 14 点 21295 6.893 1660 17840 39136三楼房间逐时冷负荷汇总房间号 空调面积(M2) 人数负荷最大时刻 房间内冷负荷(W) 房间湿负荷(KG/H) 新风量(M3/H) 新风冷负荷(W

26、) 总冷负荷(W)301 会议室 43.2 20 15 点 4072 2.027 400 4299 8371302 休息室 21.6 3 14 点 1398 0.304 90 967 2365303 控制室 21.6 2 14 点 1289 0.203 60 645 1934304 活动室 104.3 60 10 点 13003 10.267 1200 12897 25901305 办公室 32.4 5 13 点 1901 0.507 150 1612 3513306 办公室 43.2 6 13 点 2645 0.608 180 1935 4579307 办公室 43.2 6 13 点 304

27、2 0.608 180 1935 4976三层走道 86.0 8 16 点 3956 1.369 160 1720 5676三层合计 417.1 114 14 点 32998 17.892 2540 27300 60297全楼各层房间逐时冷负荷汇总楼层 空调面积(M2) 人数负荷最大时刻 房间内冷负荷(W) 房间湿负荷(KG/H) 新风量(M3/H) 新风冷负荷(W) 总冷负荷(W)一层 336.6 223 16 点 49735 21.648 5575 59918 二层 373.9 68 14 点 21295 6.893 1660 17840 39136三层 417.1 114 14 点 32

28、998 17.892 2540 27300 60297全楼总计 1127.6 405 46.433 9775 9 室内外逐时冷负荷和新风冷负荷汇总楼层 空调面积(M2) 人数负荷最大时刻 房间内冷负荷(W) 房间湿负荷(KG/H) 新风量(M3/H) 新风冷负荷(W) 总冷负荷(W)一层 336.6 223 16 点 49735 21.648 5575 59918 二层 373.9 68 14 点 21295 6.893 1660 17840 39136三层 417.1 114 14 点 32998 17.892 2540 27300 60297全楼总计 1127.6 405 46.433 9

29、775 10 系统方案及风量的确定一层房间空间大,人员密集,冷负荷密度大,室内热湿比小。选择一次回风的定风量单风道全空气系统。为节约能源和投资,只进行单参数的露点送风。二、三楼房间较小,选择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新风处理到同室内点等焓的状态,然后同风机盘管的送风混合后送入室内2。10.1 全空气系统的空气处理过程:送风状态和送量的确定一层全热冷负荷为 49.74KW,人体的散发的湿负荷为 0.006KG/S(21.64KG/H)。热湿比 49.74KW /0.006KG/S8290,在 H-D 图上确定室内状态点 NX,通过该点画出 8290 的过程线,取送风温差 T0X8.6。则送风温度268

30、.617.4,查焓湿图得送风温度为17.4。送、回风点的焓值分别为 HS=46.18KJ/KG,HN=58.85KJ/KG。焓差 12.67KJ/KG。送风量 QM=Q/HM-HO式中 QM送风量(KG/S) Q总冷负荷 (KW)(见制冷空调原理及应用 P218)HM室内设计温度的焓值HO送风温度的焓值总送风量 QM49.74KW(冷负荷)/(58.85KJ/KG 46.18KJ/KG) 12.67KJ/KG(焓差)3.93KG/S(14148KG/H)(11790M3/H)。一层总新风量为 5575M3/H,新风比 47.29%,回风量为 6215M3/H。混合点干球温度 30.3,湿球温度

31、 24.2,焓值 HM=73.5KJ/KG。由于新风比很大,一层在某些部位应设排风系统。10.2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空气处理过程考虑到卫生和能效,选择处理后的新风和风机盘管处理过的空气混合后送入室内的方案2。采用新风不负担室内负荷的方式,即将送入室内的新风处理到 90%相对湿度的室内等焓点 (见焓湿图) 。即 下面以 201 为例计算风机盘管的处理状态和风量,201 房间在下午 14 点出现最大负荷,此时参数为:全热 1207W,湿负荷 304G/H。取新风量为 90M3/H,分析空气处理过程。室内的热湿比为 14293KJ/KG,取送风温差为 8,室内状态点沿热湿比下降到 26818即为送

32、风状态点 S。HS=48.8KJ/KG,焓差 10.05KJ/KG。送风量 QM=Q/HM-HO式中: QM送风量(KG/S) Q总冷负荷 (KW)(见制冷空调原理及应用 P218)HM室内设计温度的焓值HO送风温度的焓值送风量1.207KW( 冷负荷)/10.05KJ/KG 焓差0.12(KG/S) 432KG/H(360M3/H)。风机盘管送风量总送风量(360M3/H)新风量(90M3/H)270M3/H(276KG/H )。风机盘管空气出口温度为 16.8,可以处理。风机盘管的冷量即为房间的冷负荷 1.207KW。二层和三层各个房间的送风状态及送风量列于下表:房间名称 最大负荷出现时刻

33、 房间内冷负荷(W) 送风温差() 室内点和送风点焓及焓差 风机盘管送风温度() 风机盘管送风量(M3/H) 新风量 总送室内点焓(KJ/KG) 送风点焓(KJ/KG) 焓差(KJ/KG) (M3/H) 风量(M3/H)201 办公室 14 点 1207 8 48.8 38.3 10.05 16.8 270 90 360 202 办公室 14 点 1207 8 48.8 10.05 16.8 270 90 360 203 办公室 14 点 1207 8 48.8 10.05 16.8 270 90 360 204 办公室 14 点 1207 8 48.8 10.05 16.8 270 90 3

34、60 205 会议室 15 点 5657 8 45.55 13.3 14.9 676 600 1276 206 藏书室 9 点 1593 7 50.9 7.95 18.7 541 60 601 207 设备库 13 点 1252 7 50.68 8.17 18.6 400 60 460 208 办公室 13 点 1604 8 48.22 10.63 16.3 303 150 453 209 办公室 13 点 1292 8 48.94 9.91 17 301 90 391 210 办公室 13 点 1292 8 48.94 9.91 17 301 90 391 211 办公室 13 点 1292

35、 8 48.94 9.91 17 301 90 391 212 办公室 13 点 1699 8 49.39 9.46 17.3 449 90 539 二层走道 16 点 3008 8 48.65 10.2 17.2 725 160 885 二层小计 14 点 24058 - - - - 5348 1870 7218 301 会议室 15 点 4095 8 46.16 12.69 15.6 568 400 968 302 休息室 14 点 1398 8 49.09 9.76 17.1 340 90 430 303 控制室 14 点 1289 7 50.71 8.14 18.6 415 60 47

36、5 304 活动室 10 点 13261 8 45.39 13.46 15.6 1756 1200 2956 305 办公室 13 点 1972 8 48.75 10.1 16.8 436 150 586 306 办公室 13 点 2778 8 49.08 9.77 17.1 673 180 853 307 办公室 13 点 3186 8 49.3 9.55 17.2 821 180 1001 308 男厕 13 点 1699 8 47.23 11.62 16.7 319 120 439 三层走道 16 点 4176 8 48.1 10.75 17.5 1005 160 1165 三层小计 1

37、4 点 32998 - - - - 6332 2540 8872 注:对于 304 活动室,由于湿负荷太大,降低湿度要求来确定送风状态。11、空调设备的选型及布置11.1 全空气系统11.1.1 侧面送风计算(见空调工程 P395)侧送方式的气流流型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为贴附射流, 射流应有足够的射程从空调区一侧到达对面一侧,避免射流中途下落进入空调区1、送风口的出口风速送风口的出口风速一是要满足工作区噪声要求,一般限制出口风速在 25M/S,二是保证空调区最大风速在允许范围内舒适性空调冬季室内风速不应大于 0.2M/S, 夏季室内风速不应大于 0.3M/S,工艺性空调冬季室内风速不应大于 0.3

38、M/S, 夏季室内风速宜采用 0.2M/S0.5M/S,如果工作区最大允许风速为 0.2M/S0.3M/S,即可得到允许最大风速允许的最大的出口风速 VO,MAX=(0.290.43) 式中: 射流自由度 (射流受限的程度 ),F-房间的断面积,当有多股射流时, F 为射流服务区域的断面积(M2) (见空调工程 P396)DO-送风口当量直径(M)2、贴附长度:所谓贴附射流是指侧送风口贴近顶棚布置时,由于气流的附壁效应的作用,促使空气沿壁面流动的射流,射流的贴附长度主要取决于阿基米德数 AR,AR 数越小,射流的贴附度越长,AR 数越大,射流的贴附度越短,设计时需要选取适宜的送风温差TO,送风

39、速度 VO,送风口当量直径 DO,使 AR 数小于图 8-72 中对应相对射程 的数值,才能保证贴附长度满足要求。AR= 式中:TO-送风温差G-重力加速度 ,其值为 9.8M/SDO-送风口当量直径(M)VO-送风速度 M/STN-工作区的热力学温度 K=273侧送风的安装位置离顶棚很近,且以 1520 仰角向上送风时,可加强贴附,借以增加射程。在布置风口时,风口应尽量靠近顶棚,为了不使射流直接到达工作区,侧送风的房间高度不得低于如下高度 HH=H+0.07X+S+0.3式中:H- 工作区高度 ,一般为 1.82.0MX-要求的射流贴附长度,在气流分布设计时 , 要求射流贴附长度达到距离对面

40、墙 0.5M 处,如(空调工程 P396)图 8-71 所示S-出风口下边缘距顶棚的距离图 8-71 所示3、射流温差衰减侧送风的气流组织设计要求使射流进入工作区时,其轴心温度与室内温度之差小于要求的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图 8-72 给出射流自由度 在 21.227.8 范围内,图中 TX 为射流在 X 处的温度与工作区温度之差(允许的射流末端温度衰减值), TO 为送风温差侧送风的气流组织设计步骤(1)已知条件包括:房间送风量 QV(M3/S),射流方向的房间长度 L(M),房间总宽度 B(M),送风温度 TO(),工作区温度 TN()(2) 根据射流方向的房间长度 L 确定要求的贴附射流长度

41、 X,对于单侧送风 X 如空调工程 P396 图 8-71 所示,双侧送风贴附射流长度可取单侧送风的 1/2(3) 按允许的射流末端温度衰减值TX(射流在 X 处的温度与工作区温度之差),查空调工程P398 图 8-73 得出射流相对射程 允许的最小值。对于舒适性空调, 射流末端TX( 射流末端温度衰减值)一般取 1式中:X- 以散流器中心为起点的射流水平距离(射程)MDO-送风口当量直径(M)(4)由相对射程 最小值和 X,可计算风口最大直径 DO,MAX 选择风口规格尺寸,使实际风口当量直径 DO风口最大直径 DO MAX,对于非圆型风口计算公式为:DO=1.128 (FO 为风口面积)(

42、5)由房间送风量 QV 和风口面积 FO,假定风口数量 N,计算风口的实际出风速度 VO散流器出口风速 VO(M/S)= 式中: -有效断面系数,取 0.8 可从产品样本上查找(A)、计算射流自由度 (射流受限的程度), 根据式 8-1 校核工作区最大风速是否满足要求,如果满足说明设置的风口数和风口尺寸适当,不满足则需重新设置风口数或风口尺寸式 8-1 =0.69式中:射流自由度 (射流受限的程度 )F-房间的断面积,当有多股射流时, F 为射流服务区域的断面积(M2)DO-送风口当量直径(M) 风口当量直径计算公式 DO=1.128 FO 为风口面积(见空调工程 P399)(B)、计算阿基米

43、德数 AR, 查空调工程 P398 图 8-72 得出射流实际相对贴附长度 ,并校核实际贴附长度是否满足大于或等于实际射程 X 的要求。如果不满足,则也需要重新设置风口数和风口尺寸射流的贴附长度主要取决于阿基米德数 ARAR= 式中:TO-送风温差G-重力加速度 ,其值为 9.8M/SDO-送风口当量直径(M) VO-送风速度 M/STN-工作区的热力学温度 K=273(C)用下式( 见空调工程 P397)式 8-4 校核房间高度H=H+0.07X+S+0.3式中:H- 工作区高度 ,一般为 1.82.0MX-要求的射流贴附长度,在气流分布设计时 , 要求射流贴附长度达到距离对面墙 0.5M

44、处,如空调工程 P396)图 8-71 所示S-出风口下边缘距顶棚的距离图 8-71 所示例 8-1(见空调工程 P399)己知某舒适性空调区的尺寸为 L=6M,B=3.6M,H=3.2M,总送风量 QV=0.15M3/S,送风温度 TO=20,工作区温度 TN=26,采用侧送风方式 ,试进行气流分布设计解:(1)设出风口沿房间长度 L 方向送风,且出风口离墙面 0.5M,则要求贴附射流长度 X=(6-0.5-0.5)M=5M(2)取TX(射流末端温度衰减值) 射流在 X 处的温度与工作区温度之差 =1则TX/TO(送风温度)=1/6=0.167由空调工程 P398 图 8-73 查得相对射程

45、最小值 =16.6DO-送风口当量直径(M)(3)由(1)、(2)计算结果得风口最大直径 DO,MAX= M=0.3M选用双层百叶风口 300MM200MM,其当量直径为 DO=1.128 风口当量直径计算公式 DO=1.128 FO 为风口面积(见空调工程 P399)=1.128 =0.276M(风口最大直径)(4)若只设一个送风口,查得双层百叶风口的有效面积系数 约为 0.8,则风口的实际出风速度 VO(M/S)VO(M/S)= 式中: -有效断面系数,取 0.8 可从产品样本上查FO-为风口面积QV-总送风量N-风口数量实际出风速度 VO(M/S)= = =3.13M/S (5)计算射流

46、自由度 (射流受限的程度 ),= =12.3F-房间的断面积,当有多股射流时, F 为射流服务区域的断面积(M2)DO-送风口当量直径(M) 风口当量直径计算公式 DO=1.128 FO 为风口面积(见空调工程 P399)(6)根据 8-2VO,MAX=(0.290.43) 取下限 0.29 计算允许的最大的出口风速允许的最大的出口风速 VO,MAX=(0.290.43) 式中: 射流自由度 (射流受限的程度 ),F-风口面积DO-送风口当量直径(M)VO,MAX=(0.290.43) =0.2912.3M/S=3.57M/S由于实际出风速度 VO=3.13 M/S最大的出口风速 VO,MAX

47、=3.57(M/S) 可见满足要求(7) 计算阿基米德数 AR射流的贴附长度主要取决于阿基米德数 ARAR= 式中:TO-送风温差G-重力加速度 ,其值为 9.8M/SVO-送风速度 M/SDO-送风口当量直径(M)TN-工作区的热力学温度 K=273AR= = =0.0055查空调工程 P397 图 8-72 得出射流实际相对贴附长度 =28,实际贴附长度为 X=(280.276)M=7.7M,大于要求贴附长度(射程 )X=5M,满足要求。如果不满足 ,则也需要重新设置风口数和风口尺寸(8) 用下式(见空调工程 P397)式 8-4 校核房间高度,取 S=0.5M房间要求最小高度为H=H+0

48、.07X+S+0.3=2.0+0.075+0.5+0.3=3.15M式中:H- 工作区高度 ,一般为 1.82.0M房间实际高度为 3.2M3.15M, 满足要求。X-要求的射流贴附长度,在气流分布设计时 , 要求射流贴附长度达到距离对面墙 0.5M 处,如空调工程 P396)图 8-71 所示S-出风口下边缘距顶棚的距离图 8-7111.1.2 散流器送风计算方形散流器的规格用颈部尺寸 WH 表示, ( 见空调工程 P378)外沿尺寸 AB(W 106)(H106),顶棚上预留洞尺寸 CD(W50)(H50)1、散流器送风气流组织设计计算内容(1)送风口的喉部风速 VD 取 25M/S 最大不超过 6M/S(2) 射流速度衰减方程及室内平均风速式中:X- 以散流器中心为起点的射流水平距离(射程)MVX-在 X 处的最大风速 M/SVO-散流器出口风速 M/SXO-自散流器中心算起到射流外观原点的距离, 多层锥面散流器为 0.07MF-散流器的有效流通面积 M2 按 90K-系数:多层锥面散流器为 1.4 盘式散流器为 1.1若要求射流末端速度为 0.5M/S,则射程为散流器中心到风速为 0.5M/S 处的距离根据式 8-6,则:射程 X -XO= X 式中:X- 以散流器中心为起点的射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