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诗歌鉴赏题的命题规律及应试策略.ppt

上传人:Facebook 文档编号:2501780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28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诗歌鉴赏题的命题规律及应试策略.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江苏诗歌鉴赏题的命题规律及应试策略.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江苏诗歌鉴赏题的命题规律及应试策略.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江苏诗歌鉴赏题的命题规律及应试策略.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江苏诗歌鉴赏题的命题规律及应试策略.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江苏卷诗歌鉴赏题 的 命题规律与应试对策,考点说明,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考点阐释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

2、、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

3、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在命题上,上述四方面可以是综合设题,也可以就某一方面设问。,一、命题规律,1. 诗歌的来源:江苏卷自主命题以来,除2006年外均选自唐诗宋词。 2. 作者与作品:一流作家的二流作品或二流作家的一流作品。 3. 主旨:以抒发个人情怀与抱负为主。05、07、10、11、12年写送别或怀人,08、09年为登高。古典诗歌中最能表现个人情怀的也就是这两类诗。江苏卷凸显个人情怀,人文关怀,即使选重大题材也是从个人感受(比如登高)的角度选取。相信今后这两类题材仍是重点关注的对象。 4. 定位:江苏卷诗歌鉴赏的考查定位较低,符合广大考生的实际,即重视

4、辨识与理解,弱化鉴赏与评析,适度关注分析。主要表现在试题突出形象的筛选、主题的理解、意境的再造、修辞手法的辨识与关键词的分析,对表现技巧的分析与鉴赏考查较少。,5. 考点分布: A、 形象辨识与理解(包括描述、辨识、概括):这里的形象既包括景物,也包括人物。04年第一题要筛选出与边塞诗有关的边塞地名与戍边战士的活动,08年第一题概括颔联与颈联的内容,09年概括与“风尘恶”有关的景象,12年简析三、四两句刻画的主人公形象。形象辨识与理解是基础,是引领读者或考生分析诗歌情感的台阶,是鉴赏任何诗歌都应当重点把握的基石。,B、主旨的理解(包括思想情感与意境分析):意境分析是先分析画面,后揭示意境的氛围

5、或特点,最后点明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其立足点仍是思想情感,故也属主旨理解。04年第二题的“怨”的分析,05年第二题分析颈联所渲染的氛围特点,分析表达的心情;07年第一题分析两句景物描写蕴含的思想感情,第二题写出了“哪两层新意”,08年第一题第二问要求分析颔联、颈联蕴含的感慨,第二题分析尾联表达的思想情感,09年第三题要求回答思想感情有何变化,10年第二题分析惜别深情,其实还是形象分析,即人物动作与景物描写蕴含感情的分析,第三题对“代为之思”所蕴含的感情的分析。11年第二题分析颈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2年第一题要求回答“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可见,主旨的理解与分析始终是江苏卷每年必

6、考的重点,且走向综合分析与概括,并注重形象分析与手法分析相结合,但其归宿点都是主旨。,C、关键词句理解:05年第一题对“微风”贯穿全诗的分析,09年第一题对起领起作用语句的寻找。10年第三题对三四两句的分析,12年对结句的赏析。关键词句的考查其实是对全诗思路的分析,也属于理解层面,与鉴赏评析有一定的差距。10年第二题分析惜别深情其实与对构思的分析也有关。,D、表现手法的辨识与理解:07年第一题第二问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08年第二题第一问问一句诗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09年第一题第二问问一句诗用了哪种修辞手法,11年第二问问颈联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对表现手法的考查要求较低,侧重修辞手法,且有三

7、年基本没有涉及,涉及的年份也多仅要求辨识,较少分析,几乎没有鉴赏,所占比分也就一两分。但10年对别人评价的分析的理解有一定的鉴赏的味道,但它的指向非常清晰,且考生要做的仅是对别人鉴赏的理解,不需要作个性分析。,可见,考试检测的实情决定了诗歌赏析题其实更多的仅是诗歌理解题,没有过多过高的要求,没有太多品评高低,不需要作个性化的拓展;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也以辨识为起点,对表现效果的分析作弱化处理。我以为,江苏卷的诗歌鉴赏定位较低,符合考生实际,体现了人文关怀。江苏卷不会与全国卷或其他省份接轨,考查两首诗歌比较鉴赏的可能性也较小,考生要做的是抓好诗歌形象与主旨的筛选辨识与理解。,二、答题套路市面上早出现

8、了不少答题套路,但与江苏卷的定位较低,偏重理解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距离。我重点梳理了江苏卷对形象辨识与理解、主旨的理解、关键词的理解与表现手法的辨识与理解四个方面。 A形象辨识与理解(包括描述、辨识、概括) 提问:请概括某句诗的内容,或概括出与诗中某种情感有关的现象。 分析:概括内容需要逐层理解,概括某种现象也需要对诗句作逐层解读。最关键的是逐层解读。 答题套路:某一句(某个词)写的是什么,某一句(词)写的是什么。(逐层分析) 诗人往往从不同角度(不同对象)来表现生活,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逐句或者逐词分析,另一方面要从不同的方面多角度理解。,B主旨的理解(包括思想情感与意境分析) 提问:某一联寄予了

9、诗人怎样的感慨(感情),或某两句诗人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或诗人的什么感情体现在哪些么方面。 分析: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要从具体形象入手,具体画面入手,分析意象所蕴含的意蕴,抓住意象的特点,扣住诗人对意象的修饰词作分析;感情的变化要着眼于全诗,分析不同的感情及其变化。对思想感情的分析特别要注重多角度分析,善于二级思考,即由此及彼,由古及今,由物及人,由人及己,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物质到精神,由物理到心理,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答题套路:某一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某一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一怨(悲、喜、叹、忧)什么,二怨(悲、喜、叹、忧)什么,三怨(悲、喜、叹、忧)什么。对感情的变化则要点出前面表

10、达的怎样的感情,后面表现了怎样的感情,有何变化。 意境分析:描述画面+揭示意境特点(两个双音节词)+表达的情感。 逐词逐句解剖,多角度思考,结合意象是解答主旨题的关键所在。,C 关键词句理解: 提问:某一句是全诗的关键,试做分析;全诗的关键是什么。 答题套路:某一句是写什么,(点明与某词有何关系),某一句是写什么,(点明与某词有何关系)。(每一句都要分析)这样就使全诗的思路怎样,意境怎样,表达的感情怎样得以体现。(涉及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 提醒:如果要寻找关键词,主要是分析诗的构思,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找出在结构上或思路上起勾连作用的词语或诗句。 如果是分析全诗的关键,要答出每一句与该词(句)

11、的关系。这里的关系主要是情感或思想的关联。有时需要回答这样写对表达感情的作用。,D表现手法的辨识与理解: 提问:某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或哪种表现手法。写出别人的鉴赏评价,请你作分析。 答题套路:点出某种手法。如果是对别人的鉴赏评价作分析,需要逐词理解别人的鉴赏评价,在自己的分析中要以具体的诗句或诗中具体的构思或表现技巧来逐点体现别人的鉴赏观点。(可以参考2010年辽宁卷第二题: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原诗:雨 潇潇十日雨

12、,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提醒:江苏卷对此的考查较浅,多数是要求辨识,但10年考查了对别人鉴赏的理解,需要我们注意。一方面要重点理解别人鉴赏的关键点,另一方面要以别人的鉴赏点为立足点,重新逐句逐层理解原诗。我们要重点把握江苏卷考查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些表现手法。如修辞的比喻、比拟、排比、借代。(也要注意易考的修辞,如反问、夸张、设问、用典、反复、互文)如表现技巧方面的借景抒情,对比,虚实结合。(也要注意易考的技巧,如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象征、渲染、烘托、衬托,景物描写方面的抓住特征,变换观察点,从不同的角度如动静、形色、远近、上下,

13、白描等方面加以分析),三、应试策略 以理解并逐层把握诗歌形象与思想感情为重点,着重把握逐层理解这一要义;对表现技巧的掌握注重辨识,重点关注少数几种易考的。,(一)了解并掌握解读诗歌的基本方法。(参见三维设计) 如全面解读,把握题目、注释、作者;知人论世;重点把握最后一句;把握主要意象的含义;扣住诗中修饰性的词语;抓住诗中比较独特的说法,即那些明显悖情悖理的说法;设身处地,还原作者;从诗歌的题材如登高、咏古、边塞等等的特点入手。大家应当不断总结出符合自己的理解方法。 (二)识记常见的意象。 古典诗歌最大的特色就是类型化,即用能够被大家熟知的已经融入国人血液中的一些意象来表达感情。如月亮、夕阳等等

14、。,(三)识记诗歌鉴赏常用的一些专用术语。(如语言的清新、自然,口语入手,通俗易懂) (四)不断总结答题套路,识记一些常见题型常用的术语或套语。这里简要梳理一些常见的修辞与表现技巧的答题套语。主要来源于对各类考题的提炼。因为江苏卷的重点不在于此,所以仅作粗疏整理,权作参考。 基本思路:通过对什么什么的描写,运用了什么手法,从什么什么方面突出了什么特征,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形象方面有何作用,情感方面有何作用),1. 比喻: 以什么喻什么,生动形象地(或传神地)写出了什么的形(色、态、状),或使什么栩栩如生,或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2. 象征:诗中的什么象征了什么,诗

15、人以什么自喻,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怀。 3. 比拟:以什么拟什么,形象地写出了什么的什么情态,(或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4. 夸张: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什么的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强烈的什么样的思想情感。,5. 借代:以什么代什么,突出了什么的什么特点,写出了什么的状态,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6. 对偶:什么对什么,什么对什么,分别从哪些方面(形、色,视听,动静等等)写出了什么样的特点;意境优美,形式工整,音韵和谐。 7. 双关:明写什么,暗写什么,极富情趣,含蓄隽永,巧妙地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8. 设问:引发读者的思考,通过一问一答的方

16、式,写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使诗歌富有波澜,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9. 反问:以反问语气,增强了感情色彩,突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10. 渲染:用渲染手法,抓住什么特征,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11. 烘托:某一句写出了什么,表明什么样的特点,从侧面写出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 借景抒情:通过对什么什么等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含而不露地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借景抒情使表达的情感含蓄蕴藉,深切动人。,13. 虚实相生:什么为虚,什么为实,虚景如何,实景如何,虚实相生,(或以虚衬实)使意境更为

17、深远,表达的情感更为深厚含蓄。 14. 动静结合:什么为动,什么为静,以动衬静,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烘托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15. 白描:用白描手法,抓住了什么样的特征,描形摩态,塑造了怎样的一个形象,或创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6. 对比:把什么和什么对比,明写什么,暗写什么,突出了什么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解读古典诗歌必备的基本常识,解答古典诗歌阅读鉴赏题的第一步是读懂原作,再在此基础上,根据所设置的题目答题。要读懂一首古典诗词,当然要求具备一定的文言字词知识,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古典诗歌创作中的一些特殊手法,以便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

18、作品。,1.知晓“活用”,理解词句。,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 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

19、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2.留意“互文”,参互理解。,所谓互文,是指古代诗文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使上下文有关词语互相辉映、暗示,收到意思全面而行文简洁的效果。碰到互文现象,应上

20、下补充,参互理解,不能孤立地理解诗句意思。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齡出塞) 第一句中“秦”与“汉”是互相补充的,意思是“秦汉时代的明月秦汉时代的关塞”,因受字数限制,不得不拆开来说,解释时必须把它们合起来讲才完整,此即所谓“互文见义”。不可把“秦”“汉”两字割裂,孤立地理解为“秦朝时代的明月”和“汉朝时代的关塞”。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首句应理解为“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应理解为“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即“千万里冰封雪飘”的意思,,3.识别“倒装”,还原语序。,古典诗词由于格律的限制及表意

21、修辞上的特殊要求,写作中某些诗句的词语有时会出现临时错位,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倒装”,阅读时,我们必须把临时错位的句子成分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上,否则就无法准确理解诗句意思,甚至会出现读不通、读不懂的情况。 例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句主谓错位。应还原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诗句的意思是:洗衣的女子高兴地归来,竹林里传来一片欢声笑语;渔舟顺流而下,莲花在水中轻轻摇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状语错位。应还原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多重错位。应还原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之八)

22、多重错位。应还原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4.注意“省略”,添补字词。,古典诗词由于语言的精炼简洁,常存在省略现象,阅读时,要善于将省略浓缩的字词重新补充出来,以便更好地读懂原句。例如: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猎”后面省略了介词“于”,理解时应补出。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风”、“雨”前省略了比喻词“像”,阅读中应补出。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应为:国破(但)山河在,城春(但)草木深。 (因)感时(而)花溅泪,(因)恨别(而)鸟惊心。,诗词的省略与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及意象的组合有关。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

23、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所以要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问:师往何处去?答:吾师采药去。问:采药在何处?答:只在此山中。问:山前抑山后?答:云深不知处。),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

24、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正在诗的多义。,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

25、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怅。,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刻画的人物形象(第三人称写法) 诗歌中的物象 托物言志诗中描绘的形象 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人物形象的鉴赏 聚焦人物言行情态的重要词语 eg: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体味传达诗人心理活动的关键词语 eg: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清形象塑造和景物描摹的方法 eg:众鸟高飞尽,孤云白日闲。,自然物象的赏析 掌握物象中心语的特殊含义 eg: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揣摩物象修饰语的情感色彩 eg: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技巧点拨,题目类型: XX的寓意是什

26、么?XX指什么?XX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营造了怎样的气氛?景物有什么特点? 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展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表达了什么思想?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怀?,答题要领 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向,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摹以后,进行概括,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孤寂冷清等 根据诗歌的意境氛围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愉悦、哀伤、赞美、豪迈、闲适恬淡之情等。,常见古诗意象例释,杜鹃:怀念故乡、离愁别恨;爱国望帝春心托杜鹃 东篱:悠然自得、超凡脱俗、洁身自好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南浦:送别的离愁别绪。送

27、美人兮南浦。 鹧鸪:逐客流人、漂泊游子。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鸿雁:游子漂泊思乡、对远行之人的思念、孤独孤傲 杜甫孤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浮云:离家游子、恶势力 浮云游子意;不畏浮云遮望眼 西楼:孤独寂寞、登高望月怀远 无言独上西楼 新亭:忧国伤时、怆怀故国 落红:惋惜无奈之情 危栏:忧国、伤怀、思乡 阳关:送别送行,折柳:挽留,送别 吴钩:建功立业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楼兰:为国立功、抗击外寇 新丰:怀才不遇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白蘋洲:分手的地方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断肠白蘋洲。 尺素、锦字:书信,月:暗示空间的距离;引出思乡怀远的情感;暗示时光生

28、命的流逝、暗示悲欢离合 水:暗示时间和生命的流逝、历史的发展不可逆转、盛衰无常;送别、怀乡、满怀愁绪;象征女性和爱情 ps:水的奔腾之势与内心的激愤相联系 花:伤春、惜春;暗示个人生世命运;暗示世事变迁;离别的思念 草:离愁别绪、空间阻隔、时间流逝 子规:思乡,晚泊岳阳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 ,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Q:诗中三个“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正当诗人望着空江明月时,苍茫的雾水迷失了江路。夜深时分,江月浮动着清辉,水上人在月光下归去。 诗人用三个“月”描绘了一幅清幽

29、寂静的江上图。 用树、月、人、水、舟的视觉感受表达了诗人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鉴赏诗歌的语言,语言的种类意象语言 eg:松、竹、菊、梅等具有象征意义 情感语言 eg:孤、悲等直接表露感情 特定称谓语言 eg:秋水指眼睛,盗泉指不义之财等,答题角度 从诗歌语言特点角度赏析 1、风格特点 清新、平淡(朴素)、绚丽(富丽辞藻、绚烂色彩)、含蓄(意在言外)、自然(李白)、悲慨、雄奇(气势雄伟)、奔放、沉郁(杜甫) PS:个人风格:陶渊明朴素自然,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李白豪迈飘逸,王昌龄雄健高昂,杜牧雄俊清爽,李商隐朦胧隐晦,王维诗画一体,温庭筠绮丽香艳,高适悲壮苍凉,李清照缠绵悱恻,陆游悲壮

30、爱国,2、结构特点 叠词:增强韵律感或强调作用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 倒装:表强调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意象名词罗列:使描写更像镜头,营造特定氛围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杨柳岸、晓风残月,从语法角度赏析 名词:意象名词罗列:使描写更像镜头,营造特定氛围 动词:最需要注意的 形容词:不仅从光、形、色、声等方面点出形象特点还能传达作者感情 副词:动作、神态等方面传达思想感情 数量词:eg: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从修辞角度赏析 夸张:突出强调 拟人、比喻: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丰富 对比:区分鲜明,突出强调,评析炼字炼句的作用 1、评析题眼 题眼是指诗歌

31、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炼传神的字词。春夜洛城闻笛赋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评析诗(词)眼 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答题格式,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运用了哪种技巧,并简析表达效果(必要时补充该字烘托了什么气氛或表达了何种感情),碧湘门陶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提炼的最好?请简要分析。,“沉”用的最好。 沉,沉没。 在这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远处水平面上的山似乎快没于地平线下的样子。表现了水势之大。

32、传达出了作者面对江面的强烈感受。,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分类 修辞手法 抒情方式 描写方式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结构形式,修辞技巧,比喻、比拟 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事物形象化。突出意象的情态特征。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隐语(谐音)、双关 表达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借代 借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可以部分代替全体,具体代表抽象。 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PS

33、:边声、长安、汉唐、长生殿,夸张 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设问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反问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用典 起到含蓄、委婉、联想翩翩和增强作品意蕴的作用。 点化前人诗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引用神话故事: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运用故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衬托与对比

34、 两个相似的事物突出主体 不同的两个事物和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情景交融,描写方式,动静结合:与衬托不可分割 正侧结合 点面结合 细节描写 观察角度变化: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上到下,俯视,仰视,远看,近看 白描与工笔 诗中有画,表现手法,乐景与哀景 以乐写乐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以哀写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以乐写哀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渲染与烘托 对同一事物从正面渲染,侧面烘托 虚实结合 丰富诗歌意象,开拓意境 形成对比效果,突出中心 渲染烘托作用,虚: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评价诗歌的

35、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判断依据 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某一句的大意和内涵 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 时代背景、社会现实,情感类别 忧国伤时:描写战乱;同情人民疾苦;社会黑暗,统治阶级腐朽;担忧国家命运;山河沦陷的痛苦 建功报国: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思乡怀人:羁旅天涯;思亲念友;边关征夫;闺中怨妇 离愁别绪: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深意长的鼓励;坦诚心志的告白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的闲适;弃官归田的自在;昔盛今衰的感慨;儿女情长的蜜意,诗歌内容分类,送

36、别诗 诗法家数 第一联:叙题意趣 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 第三联: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 第四联: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写景诗 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的特色 注意诗人观察景物的立足点角度以及描写的方法 理解描写时的表现手法:如虚实结合、以动称静、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白描与工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咏史诗 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和用典 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 推敲作者对待这段往事、这个古人的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情感,咏物诗 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 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 分析写作技巧,边塞诗 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