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新天津生态城 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485707 上传时间:2018-09-18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新天津生态城 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 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 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 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 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中新天津生态城 绿色建筑设计导则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二零零八年九月 1 目 录 总 则 3 1 编制依据 3 2 设计原则 3 3 适用范围 4 1 规划与景观 5 1.1 场地规划 6 1.2 建筑总体布局 6 1.3 场地室外环境 7 1.4 场地交通组织 8 1.5 绿化与景观环境设计 9 2 建筑设计 13 2.1 建筑外围护结构 14 2.2 遮阳设计 14 2.3 日照与采光 15 2.4 自然通风 16 2.5 隔声降噪 16 2.6 室内空气质量 18 2.7 无障碍设计 18 2.8 建筑节材 19 2.9 垃圾收集系统 20 2.10 创新设计 20 3 结构设计 21

2、 3.1 总则 22 3.2 绿色建筑体系的结构选型 22 3.3 绿色建筑结构体系的材料选择 24 4 暖通空调设计 26 4.1 基本设计要求 27 4.2 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 27 4.3 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 27 4.4 能源的合理选择和利用 28 4.5 节能技术与应用 29 4.6 系统及设备效率 30 4.7 能量计量 31 4.8 自动控制 与调节 31 4.9 系统运行与管理 31 5 给排水设计 32 5.1 水系统规划设计 33 5.2 给水 33 5.3 污水及雨水 35 5.4 非传统水源利用 35 2 5.5 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 36 6 电气设计 38 6.1 电

3、力能源的选择 39 6.2 供配电系统与设备的节能 40 6.3 照明节能 41 6.4 电能计量 44 6.5 建筑智能化 44 3 总 则 1 编制依据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 年) 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细则 2 设计原则 第一、 “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国幅员广大,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城乡发展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与社会习俗等差异巨大,对建筑的综合需求因此而不同。这就要求在绿色建筑采用的技术策略上要充分考虑天津本地区的特点。 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特点: 1、气候条件:中新天津生态城位于寒冷地区,采暖是建筑

4、节能的重要方面。 2、水资源:天津作为资源型缺水城市,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也只有 160 立方米,加强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是节水的重点。中新天津生态城用地为盐地、盐碱荒地和湿地,属水质性缺水地区。 3、太阳能资源:天津为太阳能资源较富区(区) ,年辐照量 5152.36MJ/m2(水平面) ;年日照时数为 2612.7 小时。 4、地热资源:中新天津生态城处于滨海地热田中北部,目前区内尚未进行规模性人工开采,地热资源相对较为丰富。 5、生态资源:中新天津生态城用地内有营城湖和蓟运河故道,与永定新河入海口相邻,有独特的湿地自然景观, 6、地基情况:天津滨海新区属典型的软土地基,特点是软土普遍分布,

5、厚度较大,工程性质差。 第二、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原则 绿色建筑不仅强调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施工过程中确保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还关注运营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的活动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 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绿色建筑不提倡高成本高投入。绿色建筑强调通过优化设计实现资源、能源的节约和循环使用,强调采用传统技术策略或适宜技术策略,强调因地制宜和材料的本地化,强调建筑技术与功能的结合,鼓励技术创新。 4 绿色建筑应处理好追求优良的建筑质量与资源环境负荷之间的矛盾,权衡优化建筑的成本和效益,同时为居住和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与良好的服务。 第三、 “全过程

6、控制”原则 建筑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对施工和运营阶段的指导,考虑如何在后续阶段落实和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 第四、 “精专化”的设计原则 绿色建筑的精专化设计,实质就是要求建筑设计从粗放设计走向精细化设计,从局部设计走向整体性设计。因此,各专业的合作必须从概念设计阶段就开始精密的合作,而不是建筑师完成设计方案后其他专业工程师才在其“准成品”上开展工作。 总之,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在推动过程中,应对“建筑质量” 、 “环境负荷”和“成本投入”进行综合平衡,避免高科技、高投资的发展思路,避免简单的“向发达国家靠拢” ,避免示范、展示和技术、产品堆砌(冷拼) ;鼓励采用被动式、适宜技术,鼓励中国特色

7、、结合气候策略的“本土化绿色建筑” ,鼓励技术和建筑的有机集成。 3 适用范围 本设计导则适用于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设计导则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天津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5 1 规划与景观 目次 1.1 场地规划 6 1.2 建筑总体布局 6 1.3 场地室外环境 7 1.4 场地交通组织 8 1.5 绿化与景观环境设计 9 6 1.1 场地规划 1.1.1 建设场地的规划设计基本要求 1 符合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 年) 及当地主管部门提出的的要求。 2 应遵从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同空间管制区域进行建设。 3 规划设

8、计因地制宜,和周围自然环境建立有机的共生关系,尽可能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水体水系,保护用地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 1.1.2 防灾要求 1 抗震:充分考虑规划范围内工程地质条件,必须严格按照中新天津生态城地震小区划等有关规定进行抗震设计,生命线工程及学校建筑应达到 8 度设防。 2 高压架空线路走廊内不建任何建筑物。生态城北侧沿城际铁路 275 米的高压架空电力线路走廊及度假村和生态城 220 千伏变电站电源输电线路 6080 米高压线路走廊内不建任何建筑物。 1.1.3 环保要求 大中型公建、居住区、工业建筑、生活市政配套(集贸市场、变配电设施、供暖设施、环卫设施、供燃气设施、交通站场、

9、加油站等)及特殊工程(医疗机构、科研试验) ,应委托具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的单位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1.1.4 使用盐碱地的工程措施 1 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预防盐碱侵蚀建筑。 2 采取工程措施,对盐碱地进行改良,如淡水洗盐、大穴整地和生物改碱等方法。 1.2 建筑总体布局 1.2.1 建筑总体布局基本要求: 1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功能分区合理,内外交通路网清晰,人流车流有序。对建筑群体、环境、道路、广场、绿化格局、管线设计等,应满足总体空间使用要求。 2 建筑布置应按其不同功能,争取最好的朝向和自然通风,满足防火和卫生规范要求。对居住建筑、学校教学用房、托儿所、医疗、科

10、研实验室等需要安静的建筑环境,应避免噪声干扰。 3 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建筑的占地面积。 1.2.2 满足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 年) 规定的技术指标要求。 1 容积率 满足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要求。 2 绿地率 居住社区的绿地率不低于 35%,人均公共绿地不低于 2。 1.2.3 建筑间距 7 1 日照间距: 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 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2 消防间距 满足防火规范相关条款。 3 生活私密性间距 任何类型建筑与住宅相邻时,住宅的厅与卧室窗正对相邻建筑的窗宜保持一定间距,不宜小于 18 米。 1.2.4 地

11、下空间 1 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将部分公共建筑及市政公用设施尽可能建于地下。 2 利用住宅或公共建筑地下空间作为停车场用地或其它市政设施用地。 3 在满足人防工程使用功能的要求之上,合理利用人防工程,作为小区平时的配套工程使用,如社区活动站、商业娱乐设施、地下停车场、库房等。 4 居住区内的停车泊位宜设置于地下空间。 1.2.5 配套设施 1 大、中型公共建筑须配套建设机动车停车场、库,并宜采用地下或多层车库。 2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内容和规模应符合天津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 1)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相关项目可建综合楼集中设置。 2)商业设施和会所等配套公共设施可打破住区范围,与周边

12、地区共同使用。 3)中、小学、托幼设施布局可与社区中心和社区绿地结合布置,学校的体育设施应向社会居民开放。 4)社区绿地宜与慢行交通系统相结合,居民由居住社区任一点出发,步行 300 米可达街头绿地,500 米可达社区公园,10002000 米可达大型公园。 1.3 场地室外环境 1.3.1 噪声控制 1 总平面设计时,可将对噪声不敏感的建筑物排列在小区外围,以形成声屏障,交通干线不应贯穿小区。场地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 的规定。 2 锅炉房、水泵房等有噪声源的建筑附属设施,其位置设置应避免对住宅、学校、医院、旅馆等建筑产生噪声干扰,必要时应做防噪声处理。 3

13、条件许可时,宜将噪声源设置在地下。 4 居住建筑、学校、托幼、疗养等建筑为防止城市道路、轻轨线路的噪声干扰,可在建筑与道路之间设置隔声屏、隔声墙体、种植树木带等措施。 5 学校、托幼临道路一侧时,宜设 5-10 米宽植树木的防护隔离带。 附:绿化带宽度降低噪声效果 8 绿化带宽度(m) 降低声级(dB) 噪声防护带的种植形式 10-14 45 1420 58 一行防护带前两层绿篱,绿带中棋盘式种植乔木 2030 810 两行防护林带/行间距 3m,绿带中棋盘式种植乔木 2530 1012 两行、三行防护林带,行距 3m,绿带中棋盘式种植乔木 1.3.2 日照 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

14、规范GB50180 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 建筑日照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获得日照,该日照标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 2 小时标准。 2 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应同时获得同住宅居住空间相等的日照标准,即大寒日日照不应低于 2 小时标准。 3 托儿所、幼儿园的主要生活用房,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于 3 小时日照标准。 4 老年人住宅、残疾人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医院、疗养院半数以上的病房和疗养室,中小学半数以上的教室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于 2 小时的日照标准。 1.3.3 风环境 1 建筑布局应有利于自然通风,使建筑长面尽量迎向夏季主导风向,避开冬季主导风向。 2 使用

15、通风模拟软件或风洞试验,合理进行建筑设计和布局,以取得良好的自然通风。 附:风速与舒适性关系 风速 舒适性 V 20m/s 危险 1.3.4 热岛效应: 1 增加植被或其他透水材料的覆盖,减少不透水硬质铺装面积,如采用透水砖、多孔沥青、多孔混凝土等透水地面。 2 利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树木、大灌木丛、植物格栅或者其他室外植被覆盖的构筑物提供遮阳。 3 用带有植被的建筑表面、地面代替硬质建筑表面和地面, 宜使用反射率较高、浅色的材料或着色剂装饰建筑屋面和表面以降低热吸收。 9 1.4 场地交通组织 1.4.1 出入口 场地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连接方位应符合中新天津生态城主管部门提供的城市规划条件,并

16、符合以下条件: 1 剧场、体育场馆等容易形成短时间集中人流的大型公共建筑,必须在主要出入口前设置集散广场,紧急疏散出入口必须紧邻城市道路或有专用通道连接至城市道路。 2 场地至少有两个出入口,其间距不宜小于 150 米,人行出入口不宜超过 80 米。 3 基地主要出入口应避免直对城市主要干道交叉口。 4 居住区出入口 1)居住区内外联系道路应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避免过境车辆穿行。 2)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 3)住区出入口到达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不宜超过 500 米。 1.4.2 道路组织 1 人员密集建筑基地内道路设置: 1)电影院、剧场、文

17、化娱乐中心、会堂、博览建筑、商业中心等人员密集建筑的基地,应至少一面直接临城市道路,该城市道路应有足够的宽度,以保证人员疏散时不影响城市正常交通。 2)基地沿城市道路的长度应按建筑规模和疏散人数确定,至少不小于基地周长的 1/6。 3)基地应至少有两个以上的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出入口。 2 居住区内应合理进行交通组织,实行人车分流。 1.4.3 无障碍设计 1 公共建筑场地主要出入口、水平通道、公共厕所等应进行无障碍设计。 2 居住区主要出入口、公共通道、楼梯、电梯等应进行无障碍设计 1.4.4 停车场 1 地上停车场地应平整、坚实、防滑,并满足排水要求,坡度不超过 0.5%,应有遮阳树木并

18、宜结合铺草砖铺设。 2 机动车停放可采用停车楼或室外机械式立体停车装置以节省用地。 3 居住区停车场宜设置在行车方便、不影响居民生活和不影响景观环境地段。 4 公共建筑的自行车停车场地应在主体建筑用地范围之内。 5 大型自行车停车场和机动车停车场应分别布置,机动车与自行车交通不应交叉。 6 设置便于停车的构筑物:如自行车车棚、车架设施。 10 1.5 绿化与景观环境设计 1.5.1 盐碱地绿化要采取综合的改土措施 1 合理采用工程措施,如挖排碱沟、蓄淡压碱待土壤含盐量下降后,进行常规绿化。 2 合理采取土壤改良措施。 3 如采用客土绿化,根据所栽植的植物品种合理确定客土厚度:如草坪的换土厚度一

19、般为3040cm,栽植灌木的土层按要求应在 60cm,而行道树的换土深度为 90110cm。 1.5.2 植物选择 1 种植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乡土物种在绿化总面积中所占比重不低于70%。选用维护工作少、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 2 选用耐盐植物参与盐碱地绿化,根据土壤条件选择耐盐碱植物,鼓励培育适宜盐碱地的新树种。 1.5.3 植物配置 1 栽植多种类型植物,同时采用乔、灌、草复层绿化。 2 每 100m2绿地上不少于 3 株乔木。 3 各类绿地,落叶乔木:常绿乔木的数量比不小于 4:1;落叶灌木:常绿灌木的数量比不小于 3:1。 4 种植位置,与建筑、地下管线、

20、高压线等设施的距离符合要求,一般乔木距建筑物 5-8 米,以免影响室内采光与通风。 1.5.4 屋顶绿化 1 绿化形式选择: 1)坡度较大的屋面、拱屋面以及特种屋面(如玻璃面、活动面层等)不适宜做屋顶绿化。2)屋面坡度在 10以下的宜做复层绿化,屋面坡度 1030的宜做地被式绿化,屋面坡度超过 30的不宜绿化。 3)屋面坡度超过 15时,应设置防滑装置。 4)屋面面积在 200m2以下的,宜做地被式绿化。 5)应选择光照较好的屋顶,大寒日日照小于 2 小时的屋顶不宜绿化。 2 布局: 1)坡屋面绿化宜选用适应性强、栽培管理易行的藤本植物,平屋面绿化形式可灵活布局。2)平屋面设计布局时,尽量把重

21、量大的乔木、亭、花架、山石等安置在梁、柱和墙等承重构件上。为减轻荷重,多采用轻质材料,如轻量栽培基质、人造假山石、轻质建筑材料等。 3 荷载: 通过设计计算,确定屋顶绿化的荷载等级。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在 3.0KN/m2以上的屋面11 可做地被式绿化,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在 5.0KN/m2的屋面可做复层绿化。对大灌木、乔木绿化尚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荷载标准值。 4 防水: 1)原有建筑防水层不能满足绿化要求时,应进行屋面防水改造或进行二次防水处理。 2)屋面防水等级宜达到级建筑防水标准。 3)屋面防水层侧面应高出屋面种植层 1015cm。 4)应选择防水性能良好、轻质强韧的防水材料。卷材防水

22、应搭接完整,接缝均匀一致,粘结牢靠,密封性好。 5)防水层建成后应做防水性能检测。 6)加砌花台、水池,安装水、电管线等施工时,不得打开或破坏屋面防水层。 5 排水: 1)蓄排水层厚度不应小于 5cm。 2)蓄排水材料的粒径宜在 416mm。 3)蓄排水材料蓄水不宜超过其体积的 50%。 4)屋面面积较大时,蓄排水层宜分区设置。每区不宜大于 1.0m1.2m,且至少应有一个排水孔,排水孔处应铺设粗骨料或加格篦。 5)屋面排水口一般应设置两个,有条件的可增设一个溢水口。排水口敞露,做好定期的清洁和疏通工作,严禁覆盖,周围严禁种植植物。 6 过滤层:蓄排水层上应设置过滤层。 1)过滤层的总孔隙度不

23、宜小于 65%。 2)过滤层应有一定的坚固性。 3)过滤材料接缝搭接不宜小于 20cm。 7 基质层: 1)栽培基质的重量应在荷载允许范围内 ,最大持水量时的容重宜小于 1.2g/cm3。 2)栽培基质的最小厚度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植物类型 栽培基质厚度(cm) 草坪植物 15 小灌木 30 大灌木 45 浅根乔木 60 深根乔木 90 8 植物选择:选用浅根性、抗风、耐干燥,生长缓慢的植物材料。 9 灌溉: 1)应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做到人工浇灌与自然降水相结合。 2)必须有灌溉设施,宜采用喷滴灌方式。 3)可安装蓄水装置,收集雨水或灌溉水,过滤后循环利用。 4)喷灌水不超过种植边界,不超过屋

24、面防水层在墙上的高度。 12 5)充分浇灌后,应及时关闭浇灌设施。 10 防风:在树木周边采用固定根部措施,以扩大根系固土作用。屋顶绿化宜设置在高度 18米以下的建筑屋面上。 1.5.5 垂直绿化: 1 垂直绿化植物材料的选择,必须考虑不同习性的攀缘植物对环境条件的不同需要;并根据攀缘植物的观赏效果和功能要求进行设计。应根据不同种类攀缘植物本身特有的习性,选择与创造满足其生长的条件。 2 应根据种植地的朝向选择攀缘植物。东南向的墙面或构筑物前应种植以喜阳的攀缘植物为主;北向墙面或构筑物前,应栽植耐荫或半耐荫的攀缘植物;在高大建筑物北面或高大乔木下面,遮荫程度较大的地方种植攀缘植物,也应在耐荫种

25、类中选择 3 应根据墙面或构筑物的高度来选择攀缘植物。 4 应尽量采用地栽形式。种植带宽度 50100cm,土层厚 50cm,根系距墙 15cm,株距50100cm 为宜。容器(种植槽或盆)栽植时,高度应为 60cm,宽度为 50cm,株距为2m。容器底部应有排水孔。 5 植物幕墙垂直绿化: 1)墙面种植槽的设计包括:砌带种植槽的砌块、预制钢筋混凝土种植槽、砌筑墙体时固定好支撑、主体竣工后在墙面固定支撑等。 2)种植槽基质构成分为(从下至上): A)蓄水层为吸水性强的多孔材料,如炉渣、膨胀珍珠岩、陶粒等; B)过滤层主要功能是调节植被的水分,使水分迅速渗至蓄水层,一般为 2 层卵石层; C)基

26、质层耕作土壤与松散物的混合。 13 2 建筑设计 目次 2.1 建筑外围护结构 14 2.2 遮阳设计 14 2.3 日照与采光 15 2.4 自然通风 16 2.5 隔声降噪 16 2.6 室内空气质量 18 2.7 无障碍设计 18 2.8 建筑节材 19 2.9 垃圾收集系统 20 2.10 创新设计 20 14 2.1 建筑外围护结构 2.1.1 节能目标应满足国家和天津市的节能设计标准,如果节能目标高于国家和天津市标准,应计算节能率以判断其是否可以达到优选项标准。 2.1.2 控制体型系数及窗墙比达到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尽量避免在北向、西向设置大面积玻璃窗。 2.1.3 外墙的保温

27、1 应选用外墙外保温或夹芯保温体系。 2 外墙可采用设置通风间层的措施。 3 夹芯保温外墙上的钢筋混凝土梁、板处, 应采用保温措施。 4 外墙外保温的窗户周边及墙体转角等应力集中部位应增设加强网,防止裂缝。 5 非采暖房间与采暖房间的隔墙应设置保温层。 2.1.4 屋面的设计 1 平屋面宜选用倒置式屋面做法。 2 平屋面可以选用浅色屋面体系或热反射型涂料,以改善顶部室内空间热环境。 3 住宅屋面宜考虑通风降温措施,坡屋顶宜设置阁楼层,平屋顶宜设置架空层。 4 可以考虑屋顶绿化等措施来达到隔热降温的效果。 2.1.5 地面、楼面的保温 1 地下室为车库等不采暖房间时应在地下室顶板设置保温层。 2

28、 首层架空的建筑应在架空顶板设置保温层。 2.1.6 外窗、幕墙的热工性能 1 外窗,幕墙的气密性应分别达到建筑外窗气密性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 规定的4 级要求,幕墙达到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T15225-94 中规定的气密性标准的 3级要求。 2 外窗的开启方式应注意保证建筑的气密性,可以选用平开、上悬等形式,尽量避免选用推拉形式。 3 外窗或幕墙与外墙之间缝隙应用发泡聚氨酯等保温、密封材料填实。 4 玻璃幕墙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考虑设置呼吸式玻璃幕墙。 2.1.7 阻止热桥,避免结露的措施 1 外墙出挑构件及附墙部件等热桥部位应保证保温层闭合; 2 窗口外侧四周墙面应用保温材料处

29、理。 3 铝合金窗和幕墙应选用断桥隔热型材。 2.2 遮阳设计 2.2.1 玻璃的遮阳性能 15 1 南向、西向外窗宜选用低辐射镀膜(Low-E)玻璃。 2 玻璃幕墙宜选用低辐射镀膜(Low-E)玻璃。 2.2.2 固定式外遮阳 1 南向宜设置水平遮阳,挑出宽度根据节能计算确定。 2 西向宜设置竖向等遮阳形式。 2.2.3 可调节式外遮阳 1 如果条件允许,外窗、玻璃幕墙或玻璃采光顶可以使用可调节式外遮阳。设置部位可优先考虑西向、玻璃采光顶、南向。 2.2.4 利用绿化植物进行遮阳 1 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宜考虑在建筑物的南向与西向种植高大乔木,利用绿化植物对建筑进行遮阳。 2 可以考虑在外墙下种

30、植攀缘植物,利用攀缘植物进行遮阳。 2.3 日照与采光 2.3.1 规划与建筑单体设计时,应使用日照软件模拟进行日照判断,应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 中有关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 2.3.2 建筑设计时,应进行窗地面积比计算,窗地面积比较小时,需进行该房间的采光系数计算,以满足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01 的要求。 1 卧室、起居室(厅)、书房、厨房应有外窗,房间的采光系数应不低于 1%。 2 办公、宾馆类建筑 75以上的主要功能空间室内采光系数应不低于 2%。主要功能空间不包括储藏室、机房、走廊和楼梯间、卫生间及其他使用率低的附属房间,也不包括阳光会妨碍工作的房间。

31、 3 学校教室、图书馆阅览室、会议厅、医院诊室的室内采光系数应不低于 2%。 4 旅馆客房、博物馆展厅的室内采光系数应不低于 1%。 2.3.3 宜采用加强自然采光的措施 1 采用中庭、天井、屋顶天窗等加强室内自然采光。 2 在外窗设置反光板、散光板,将室外光线反射到进深较大的室内空间。 3 无自然采光的大空间室内,尤其是儿童活动区域、公共活动空间,可使用导光管技术,将阳光从屋顶引入。 2.3.4 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可节省白天照明能耗,创造健康的光环境。 1 将地下室设计成半地下室,直接开窗采光通风。 2 在地下室设计下沉式庭院,或使用窗井、采光天窗来自然采光。要注意设计好排水、防漏。3 上

32、面无地上建筑的地下车库,可采用导光管引进自然光。当地下车库的覆土厚度达到 3 米以上时,使用镜面反射式导光管效率较低,不宜采用。光纤导光系统成本较高,可少量使16 用。 2.3.5 在建筑平面设计时,应使主要空间开窗具有良好的视野,并注意避免不同空间的视线干扰。尤其是居住建筑要避免户间的视线干扰。 2.4 自然通风 2.4.1 在建筑朝向设计时,根据中新生态城风玫瑰图,使建筑长面尽量迎向夏季主导风向南向或东向,避开冬季主导风向(西北向),以有利于夏季和过渡季节自然通风。人流入口和室外商业街应避开冬季主导风向。 2.4.2 窗户开启面积 1 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厅)、书房等居住空间通风开口面积不

33、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5。 2 公共建筑的外窗尽量多设置开启扇,可开启面积应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 30%。商业、博物馆和一些工业建筑中有特别功能要求的场所可不受此限。 2.4.3 窗户开启方式与位置 1 尽量使用平开窗,有条件的使用内开内倒窗。 2 开窗位置应有利于形成穿堂风。高层建筑应考虑风速过高带来的影响。 3 开窗位置尽量选在周围空气清洁、灰尘较少、室外空气污染小的地方。 2.4.4 宜采用促进自然通风的措施 1 建筑中采用诱导气流方式,如导风墙、拔风井、太阳能烟囱等,促进建筑内自然通风。 2 设有中庭的建筑在适宜季节利用烟囱效应引导热压通风,从中庭底部从室外进风,从中庭顶部排出;在冬季应严

34、密封闭,白天充分利用温室效应。 3 住宅建筑中使用新风微循环系统,用较少的能耗实现健康的自然通风。 4 通过以上措施,应达到在自然通风的条件下,主要功能房间换气次数不低于 2 次/h。 2.4.5 地下空间(如地下车库、超市)的自然通风,可提高地下空间品质,节省通风设备。 1 将地下室设计成半地下室,直接开窗采光通风。 2 地下室局部设置下沉式庭院,同时增加了绿化率,丰富了景观空间。 3 地下室设置通风井、窗井来自然通风。 2.4.6 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定量分析风压和热压作用在不同区域的通风效果,综合比较不同建筑设计及构造设计方案,确定最优自然通风系统方案。 2.5 隔声降噪 2.5.1 背景噪

35、声控制 1 总平面设计时,可将对噪声不敏感的建筑物排列在小区外围,以形成声屏障,交通干线不应贯穿小区。 2 条件许可时,宜将噪声源设置在地下。 17 3 建筑如果离城市主干道较近,应加强墙体、窗户的隔声性能,可使用阳台板、广告牌等阻隔交通噪声。 4 建筑平面布局时应避免高噪声级的空间与对噪声敏感的房间相邻。如电影院、卡拉 OK、健身、空调机房、电梯机房等高噪声级的空间不与办公、卧室等有安静要求的房间相邻。 5 选用低噪声设备,在系统、设备、管道(风道)和机房采用有效的减振、隔震、消声措施,选用低噪声灯具。 6 住宅、学校、医院、旅馆建筑的室内背景噪声应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

36、 中室内允许噪声级的二级要求。商场(店)、书店卫生标准GB9670 中规定商店室内噪声应不大于 60dB。 2.5.2 墙体隔声 1 隔墙、楼板的空气声隔声应符合民用建筑噪声设计规范GBJ118-88 的要求: 计权隔声量 RW(dB) 建筑类别 间隔部位 特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住宅 学校 分户墙,楼板 隔墙,楼板 / 50 45 40 45 50 50 50 40 50 45 50 35 45 40 45 医院 病房/病房 病房/有噪声房间 手术室/病房 手术室/有噪声房间 听力测试市围护结构 50 旅馆 客房/客房 客房/走廊(含门) 客房外墙(含窗) 50 40 40 45 40 35

37、 40 35 25 40 35 20 2 应保证高噪声级空间的墙体隔声50dB。 3 宾馆客房与客房间隔墙、客房与走廊间隔墙(包括门)的空气声隔声性能应满足 GBJ118中的一级要求。 4 宾馆客房外墙(包含窗)的空气声隔声性能满足 GBJ118 中的一级要求。 5 住宅、学校、医院的空气声隔声性能应满足 GBJ118 中的二级要求。 2.5.3 楼板撞击声隔声 1 楼板撞击声隔声应符合民用建筑噪声设计规范GBJ118-88 中的要求: 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dB) 建筑类别 楼板部位 特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住宅 分户间楼板 - 65 75 75 有特殊安静要求的房间与一般教室之间 - 65

38、 - - 一般教室与产生噪声的活动室之间 - - 65 - 学校 一般教室与教室之间 - - - 75 病房与病房之间 - 65 75 75 医院 病房与手术室之间 - - 75 75 18 听力测试室上部楼板 - 65 65 65 客房层间楼板 55 65 75 75 旅馆 客房与各种有振动房间之间的楼板 55 55 65 65 2 加强撞击声隔声性能设计,可采用浮筑楼板、弹性吊顶、阻尼板等措施。 3 宾馆客房层间楼板、客房与各种有振动源的房间之间的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应满足GBJ118 中的一级要求。 4 住宅、学校、医院的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应满足 GBJ118 中的二级要求。 2.5.4

39、办公、商业等建筑的室内设计时,使用吸声顶棚降低人为噪声。在容积大于 400m3且流动人员人均占地面积小于 20m2的室内空间,吸声顶棚面积应不小于顶棚总面积的 75%。 2.6 室内空气质量 2.6.1 所有建筑材料的放射性、有害物质的检测报告应符合以下国家标准: 1 GB6566-2001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 2 GB18580-200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 3 GB18581-200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溶剂木器涂料中有害物限量 4 GB18582-200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内墙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 5 GB18583-200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

40、量 6 GB18584-200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 7 GB18585-200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壁纸中有害物质限量 8 GB18586-200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聚氯乙烯卷材地板中有害物质限量 9 GB18587-200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地毯,地毯衬垫及地毯用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释放限量 10 GB18588-200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混凝土外加剂释放氨的限量 2.6.2 室内游离甲醛、苯、氨、氡和 TVOC 等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2001 中的有关规定:氡400Bq/m3,游离甲醛0.12mg/m3,苯0.09m

41、g/m3,氨O.5mg/m3,TVOC 0.6mg/m3,检测条件(甲醛、苯、氨、TVOC 四项)是关闭门窗 1 小时后进行。 2.6.3 室内装修污染物控制 1 在室内装修设计时,宜进行综合污染物含量计算,避免过度装修。 2 少用人造板材、胶粘剂、壁纸、化纤地毯等。 3 禁止使用无合格报告的人造板材、劣质胶水等不合格产品。 4 确认使用的每种胶粘剂、密封剂、油漆、涂料、地毯都有明确的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限制说明。 5 确认木质和家用纤维产品没有添加甲醛树脂。 2.6.4 公共建筑提供带有独立通风系统的单独的吸烟室。 19 2.7 无障碍设计 2.7.1 建筑设计时,各部位的设计应符合城市道路

42、与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的规定: 1 建筑的主要入口应设置无障碍坡道或无障碍入口,商场、医院宜采用无障碍入口。 2 一层以上公共建筑设置至少一部无障碍电梯; 3 公共区域设计无障碍厕所或无障碍厕位。 4 公共区域室内设计时,设置无障碍标识。 2.8 建筑节材 2.8.1 确定简约、朴素的建筑造型风格,无大量装饰构件。 1 慎重确定建筑造型风格,尽量避免采用西洋古典、中国古典等造型风格、避免使用无实际用途、纯属装饰的大屋顶、亭子、西洋柱式等。 2 作为装饰的飘板、格栅、构架等建筑构件应结合遮阳、导风等功能进行设计,或结合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进行设置,尽量减少纯装饰构

43、件的使用。 3 建筑物女儿墙高度应不超过规范要求的 2 倍。 4 控制非节能双层外墙(含幕墙)的使用量占外墙总量的 20%以下。 2.8.2 促进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 1 可再循环利用材料 墙体材料(包括外墙、内墙)应尽量使用加气混凝土、石膏等可再循环利用材料,以保证可再循环利用材料的比例达到 10%以上。 2 室内灵活隔断的使用 公共建筑考虑到室内分隔的灵活性,因尽量使用轻钢龙骨石膏板等可重复利用的灵活隔断。 2.8.3 利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材,保证使用性能,符合安全、环保相关要求,种类要求为一种以上,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材占同类建材的比例大于 30%。 1 墙体材料:可考虑采用煤矸石、

44、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墙体材料。 2 装饰材料:可以考虑使用麦秸秆等制作的装饰材料。 3 保温材料:可以考虑使用废纸等为原料制成的保温材料。 4 设备管材:可以考虑使用废弃塑料制作的设备管材。 2.8.4 增加工业化产品的使用、减少现场作业。 1 建筑用的现浇混凝土应全部选用预拌混凝土。 2 砌筑、抹面砂浆必须全部选用商品砂浆。 2.8.5 地方材料(500km 以内)的使用 1 当结构形式为钢结构时: 1) 钢材优先选用地方材料 20 2) 楼板、屋面的混凝土、彩钢板等优先选用地方材料 3) 外墙的板材优先使用地方材料 2 当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时: 1) 钢筋、混凝土优先

45、使用地方材料 2) 外墙的砌块材料优先使用地方材料 2.8.6 建筑用木材的使用 1木结构为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少的结构形式,应推广使用 2 因我国木材产量较少,木材需大量进口,因此当采用木结构时应核算 500km 以内材料用量。2.9 垃圾收集系统 2.9.1 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设置密闭的垃圾容器,防止垃圾无序倾倒和二次污染。 2.9.2 可设置垃圾压缩设备,生活垃圾经压缩后有组织运出。 2.9.3 居住区可设置有机垃圾降解处理设备,分解厨余垃圾。 2.9.4 可采用气动废物收集系统、双重滑槽系统等绿色技术。 2.10 创新设计 2.10.1 鼓励采用创新设计,如: 1 采用被动式的保温、

46、隔热和缓冲层设计。 2 利用建筑造型引导自然通风。 3 建筑与设备一体化设计(如风力发电设备) 。 4 居住区中设计生态景观,如人工湿地、自然铺地等。 2.10.2 鼓励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使用。 21 3 结构设计 目次 3.1 总则 22 3.2 绿色建筑体系的结构选型 22 3.3 绿色建筑结构体系的材料选择 24 22 3.1 总则 中新天津生态城内所有建筑应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对于绿色建筑的结构设计,主要体现在材料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1 采用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 1 多采用资源消耗小,循环利用性好的结构材料(如钢结构)。 2 多采用以工

47、业废料及其它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结构材料(如砌体结构)。 3 条件具备且满足要求时,采用可持续的建材(如木结构)。 3.1.2 优化结构及构件设计,充分发挥不同结构材料的强度优势。既保证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又减少原材料资源的消耗。 1 在高层和大跨结构中,合理采用钢与混凝土混合结构,或钢与混凝土组合构件,如钢与混凝土组合梁、钢骨混凝土梁(柱)、钢管混凝土柱等。 2 在大跨楼盖结构中,合理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等有效改善结构性能、减少结构自重和材料消耗的构件及截面型式。 3 合理采用高强钢筋、高性能混凝土等性价比高的材料。 3.1.3 延长结构使用周期。 1 适当提高结构的适应

48、性(包括使用功能及荷载等方面)、可靠度及耐久性水平,延长结构使用年限及生命周期。 2 采用绿色加固改造技术,延长原结构及构件的使用年限。 3.1.4 采用绿色结构施工技术,减少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 1 提高工业化生产程度,如钢结构、预制混凝土构件等工厂化生产、现场组装,减少施工现场湿作业量。 2 采用预拌混凝土(即商品混凝土)、预拌砂浆(或干拌砂浆),保证材料性能,减少原料损耗及环境污染。 3.2 绿色建筑体系的结构选型 绿色建筑应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出发,在保证安全、耐久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尽量采用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 3.2.1 低层建筑 1 建筑布局简单、规则时,宜采用砌体结构。 2 当建筑体系较复杂,开间尺寸较大时,宜采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结构或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3 采用砌体结构时,应优先选用本地化程度较高的节能环保型承重墙体材料,如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页岩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育范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