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窗 2 阿福做长袍米的认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2教材简析本信息窗是学生在了解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以及对长度单位厘米有了一定认识基础上进行的学习。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和切身的感受,认识长度单位米,并且在解决“到底是 1 米还是 100 厘米?”过程中,探究得出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够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打下基础。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2、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体会中知道 1 米=100 厘米。3、结合实际,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会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进
2、行估测。4、在对厘米和米有了一定认识后,能够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5、通过小组的合作和实际测量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一、续讲故事,引出新知(一边和学生交流,一边用电脑出示信息窗 1 当中的连环画)谈话:大家都知道,上次师傅和徒弟为阿福做新衣的时候,师傅用大手一拃一拃地量过后,徒弟用小手一拃一拃的量,然后做成上衣,结果阿福穿在身上又小又瘦。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可能回答:因为测量的单位不一样。提问:那应该怎样测量呢?(用尺子来测量)由此引出本节课的情境“阿福做长袍” 。 (画面出示动画:阿福说要做件长袍,师傅拿来尺子,在阿福身上测量后,师傅说“长 1 米”
3、 ,而徒弟说“长 100厘米” 。最后显示放大的尺子,阿福疑惑的问“到底是 1 米还是 100 厘米呢?” )设计意图:通过电脑的辅助作用,将上节课 的情境“阿福做上衣”的故事,加以连贯的出示,赋予丰富的画面和音效,使得故事更加完整。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也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适时的提出疑问也为后面的探究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二、动手测量,探究新知1、动手操作,感受用米测量的必要性由动画中提出的问题,逐步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提前准备好的“长袍”自己动手量一量,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可能会有几种情况:(1) 用学生尺,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由于尺子过短,数
4、据也不够准确。(2) 用米尺量,迅速读出米尺上的刻度“1 米” 。提问:通过自己动手测量,你觉得哪种测量方法更好?为什么呢?学生在比较后,一般可能回答:用米尺量比较好,因为长袍比较长,用我们的尺子量起来很麻烦,而且容易出错。师生共同得出: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如果要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从而揭示本节课课题。 (板书课题:认识米)设计意图:学生在亲自动手测量的过程中,能够深切体会到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不方便。从而引入新课:米的认识2、认识“米” ,感受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提问:长袍的长度究竟是 1 米还是 100
5、 厘米呢?学生的意见可能不够统一,也可能会说“一样的” 。再次给学生交流的机会,说一说 1 米有多长,100 厘米有多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巡视并协助学生找出 1 米和 100 厘米。汇报:(1)学生在米尺上找出 1 米的位置。(2)在老师的协助下,在黑板上画出 1 米长的线段。(3)大家一起从米尺上找出 1 米,并伸开两臂感受一下 1 米有多长。(4)在尺子上找出 100 厘米,并在黑板 1 米长的线段下面画出 100 厘米,上下对齐。 师生共同得出: 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并板书:1 米=100 厘米。米也可以用字母 m 来表示。 (板书:m)设计意图:要解决“到底是 1 米还是 100
6、厘米”,首先要知道 1 米有多长、100 厘米有多长。由于学生平日对米较少接触,所以在这里把这两条线段都画下来,并用手臂测量一下,给学生更多的机会直观感受长度单位“米” 。学生在自己的观察和交流中,解决了这个问题,也给予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对于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印象也会更加深刻。3、联系生活,进一步感知长度单位“米” 。在认识 1 米是多少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的机会。学生自由测量教室内的物品找一找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 1 米,哪些物品的长度比 1 米多一些,哪些物品的长度比 1 米少一些?哪些物品的长度比 1 米多得多或者少得多?学生在动手测量或者观察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1) 课
7、桌的高度和 1 米差不多。(2) 窗户玻璃的高度比 1 米高一些。(3) 我的身高臂 1 米高一些。(4) 我走一步,比 1 米少得多。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找出和 1 米接近的物品,在测量过程中深刻感知长度单位米。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初步 认识了长度单位“米”,但是“米”在平日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在学习过程中就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来感受 1 米到底有多长,通过观察和交流,真切感受“1 米”到底有多长。三、分层练习1、出示:桌子、 小刀、 篮球场10 厘米 1 米 30 厘米 28 米学生自己动脑筋连一连,并说明为什么这样选。学生可能认为:小刀很小,可以用厘米量。篮球场很大
8、,所以要用米来量。桌子比 1 米宽一点。2、在引导中学生知道:在没有测量工具的时候,也可以用自己身上的“尺子”来测量, (电脑出示)要测量“教室的长” 、 “黑板的长” 、 “椅子的高度” ,用哪种测量方法更好一些呢?为什么?教室的长 黑板的长 椅子的高度1 拃1 步2、以小组为单位,了解自己的一拃和一步的长度,看看几拃大约是 1 米?几步大约是 1 米?然后分工测量一下“教室的长” 、 “黑板的长” 、 “椅子的高度” ,分别大约是多少。想一想怎样才能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准确测量。(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要对小组的合作进行指导,安排有序的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 )设计意图:在这部分的练习中,大家
9、通过不同 层面的练习来巩固有关“米”知识,从简单的思考、连线,到认识自己身上的 “尺”,再到动手分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随着要求的递增,学生的认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及时的巩固和培养。四、课后小结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本教学内容的特点,较好的使用了“ 阿福做长袍”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在体验中切身感知长度单位米。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自己找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因而课堂中也闪现出许多智慧的火花(如学生想出了多种测量的方法),较好地认识了自己身上的“尺“ ,并进行了应用。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创造的快乐,发展了思维,建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课上,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灵活处理教材,让每个学生能学有所获。如在学生认识了学生尺、米尺和卷尺后,我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探索、讨论,逐步 认识一拃、一步,再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用好自己身上的“尺” ,最后到课室内外进行实践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