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以人为本”理念下中学主体性德育的构建探讨.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438392 上传时间:2018-09-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人为本”理念下中学主体性德育的构建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以人为本”理念下中学主体性德育的构建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以人为本”理念下中学主体性德育的构建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以人为本”理念下中学主体性德育的构建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以人为本”理念下中学主体性德育的构建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以人为本”理念下中学主体性德育的构建探讨摘要:新的历史时期下,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前教师的崭新课题。本文对“以人为本”理念、中学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实施主体性德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在中学主体性德育建构的理念、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关键字:以人为本;中学生;主体性德育一“以人为本”与中学主体性德育的一般界定(一)“以人为本”与中学生主体性德育1.“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是“以人为本”的重要理论渊源,他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确立为哲学的理论目标并明确表现出

2、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至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基本建立。“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就是坚持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切实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它是对人的个性化的尊重。学生是具体的人,从观察每个学生独特的人性内涵入手,有的放矢的对其进行正面、健康的引导,从而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个性化人格品质。2. 中学主体性德育的内涵笔者认为所谓中学生主体性德育,即是教师主体根据社会要求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德育活动,激发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通过师生

3、之间相互平等的交流和对话等形式,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体意识,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二) “以人为本”与中学主体性德育的相关性分析1.“以人为本”是中学生主体性德育的前提条件现阶段,中学德育德育工作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德育的出发点和理念到底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中学德育的理念理所当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 ,这就要求:“中学主体性德育设计应打破以前过多强调政治功能的做法,其确立的前提条件应该是坚持以人为本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坚持以人为本既是德育的前提条件,也是德育的最终归宿。 ”12. 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是主体性德育的基本目标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只有在德育

4、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在思想道德中形成的主体地位,才能使思想道德规范真正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以人为本”作为现代德育的价值思想,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更重视培养德育对象的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因此,中学主体性德育的基本目标与“以人为本”理念中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强调是一致的。二、 “以人为本”理念下中学主体性德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一)中学主体性德育具有深厚的理论支撑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马克思所说的理想社会中, “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 2从这里可以看出,主体性的发

5、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主体性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2. 主体性教育的理论是其直接理论来源从国外来看,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布鲁纳的“学科结构”与“发现法”原理、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等,这些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民主化和个性化。中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80 年代初,开始了对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探索时期。90 年代,一部分学者进一步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独立活动,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方法结构。(二)实施中学主体性德育的现实依据1. 市场经济呼唤主体性德育市场经济激

6、发和唤醒了中学生的自主意识,他们的思维更多地体现出独立性、创新性。但是,同时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诚信缺失、道德失范、贪污腐败等现象,必然会在客观上削弱、动摇一些中学生的信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学德育工作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德育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自觉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1 种海峰.以人为本视阈中的互主体性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2)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实施主体性德育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构建和谐社会对中学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思想

7、教育、心理教育、人格教育等多项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能和谐融入自然、社会,从而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三、中学生主体性德育实施的现状和原因分析(一)中学主体性德育实施的现状1. 德育方式转为以学生为本,但忽视学生的自我教育主体性德育引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后,在德育过程中,仍然存在忽视学生自我教育的现象,例如:个别教师虽然使用了现代教学工具,但只是摆设,教与学的实质并未改变;有的教育者讲的十分生动,但是忽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并未将道德知识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动;课堂教学中仅仅是单向灌输却忽视学生的自主选择意向,极容易造成学生反感。2. 学生主体性过分彰显

8、主体性德育实际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但是学生个性的过度张扬往往带来消极的后果,如有的学生课堂上睡觉、插嘴、喝水、上厕所,自由选择是否可以回答老师的提问,这些做法表面上是对学生自由和权益的尊重,实际上会损害所有学生的课堂权益。(二)主要原因分析1. 学校德育的弱化一方面,对德育课程学习的意义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中学传统的德育课程一直认为学习德育课程只是与学生的知识学习有关,而检测的手段就是考试,检测的标准就是考试成绩。另一方面,在中学德育过程中,德育队伍存在一些不足,如数量不够、结构不优等,另外大部分德育工作人员还承担着管理方面的具体事务或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德育工作进行创新研究,导致道德教育

9、总是处于一种“口头上重要,行动上次要,工作忙时不要”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德育功能的发挥。2. 对主体性德育理解存在偏差主体性德育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的过程,师生之间处于平等的地位,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德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没有一个朋友式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是无法想象的, ”3四、 “以人为本”理念下中学主体性德育的构建(一)以更新德育理念为前提,树立主体性的德育观1. 构建中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主体性的德育的核心价值“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和内因共同决定事物的发展,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所以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应该

10、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身心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思悟,使学生真正将外界的德育影响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2. 为学生服务是德育的依托主体性德育强调只有立足于社会,立足于学生,才能更好地调动大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且素质过硬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心,主动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二)以创新德育内容为核心,关注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1. 实现德育内容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德育内容的确定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主体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如:中学德育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1、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通过建立稳定、活跃、高水平的舞蹈队、管乐队、合唱团、话剧团等团队,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定期举办歌舞比赛、演讲比赛、专题讲座、时事论坛等文化活动,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健康需求。2. 注重德育内容的针对性,提升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当代中学生都是 90 后,他们强调个性张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渴望的不是仅仅的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德育的社会价值,更要重视让德育走出教条化的模式,将德育内容拓展到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日常交往中,帮助他们解决诸多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5(三)以更新德育方式为途径,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1. 从单向灌输走向

12、互动对话,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应坚持灌输和疏导相统一,灌输是把正确的道德3 李爱军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5(09)4 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李晓蕾.对主体性教育有关争论的思考J.教育理论研究,2005(10)观念注入学生的头脑中,让学生充分了解德育内容和德育所关注的问题,帮助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在教学活动形式上,要重视采取小组合作、个人自学、集体讨论等方法,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表演等,使他们在热烈的情感氛围中,对品德教育的内容产生共鸣,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2.

13、从封闭走向开放,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学德育工作必须变革德育方式,对德育课堂、手段等方面实行全方位开放。一是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积极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二是在弘扬社会主旋律的前提下,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第二课堂为载体,通过宣传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舆论引导,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渗透性作用;三是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打造“人文校园” 、 “科学校园” 、 “绿色校园”等主题,利用校园的规划、景观呈现的和谐美,使校园的山、水、园

14、、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参考文献:1周摄玉.自我教育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2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弗莱德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4朱新梅.简论主体性教育在我国的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1(08)5孙丹薇.试论主体性德育的基本理念J.探索与争鸣.6吕一军.张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主体性德育的启示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02).7John Wiley,Sons.Theories of Education:Studies of Significant Innovation in Western Educational ThoughtM.New 科学教育前沿国际刊号:ISSN1004-1621 国内刊号:CN13-1135、G3作者:齐芹芹(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政治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