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两岸四地朱子学会议暨儒商论坛论文发表南康朱子学以李燔.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437307 上传时间:2018-09-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两岸四地朱子学会议暨儒商论坛论文发表南康朱子学以李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5两岸四地朱子学会议暨儒商论坛论文发表南康朱子学以李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5两岸四地朱子学会议暨儒商论坛论文发表南康朱子学以李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5两岸四地朱子学会议暨儒商论坛论文发表南康朱子学以李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5两岸四地朱子学会议暨儒商论坛论文发表南康朱子学以李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015 兩岸四地朱子學會議暨儒商論壇論文發表南康朱子學以李燔、黃灝為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助理教授 李蕙如摘要朱學之所以能影響中、日、韓思想數百年,朱子門人是其主因之一。然而,朱子思想深受重視,以致門人多淪為配角,使研究受到束縛。本文舉南康朱子學派的李燔、黃灝為例,以 共 時 性 的 觀 點 來 看 , 兩 人 受 到 朱 熹 不 同 程 度 的 沾 概 ,也 因 為 兩 人 有 著 各 自 不 同 的 生 活 際 遇 和 求 學 經 歷 , 對 朱 子 學 的 開 展 與 傳 播 貢獻 也 各 有 特 色 。 擴 而 言 之 , 李 燔 與 黃 灝 思 想 的 內 在 邏 輯 依 舊 映

2、 照 朱 子 本 色 ,而 在 朱 學 系 譜 中 彼 此 對 話 , 相 互 輝 映 , 顯 現 地 域 特 色 。關鍵字:朱熹、南康朱子學、李燔、黃灝2一、 前言一個學派的傳播、發揚,都有賴於弟子及再傳弟子的不斷詮釋,方能使之不致衰微、湮沒。朱學之能影響中、日、韓思想數百年,則朱子門人是其主因之一。 1誠如陳榮捷先生 朱學論集所言:朱子門人有系統之記載者首為明代戴銑朱子實紀十二卷,卷八列朱子門人,次有明代宋端儀考亭淵源錄二十四卷,參考史傳方志,並引朱子語類。依朱子伊洛淵源錄之例,以師承、朱子同時友人,及門人為次;卷六以下皆朱子門人。略與考亭淵源錄同時者有朝鮮李滉的宋季元明理學通錄九卷。清朱

3、彝尊經義考三百卷,以卷 283 至 285列朱子授易、傳詩、傳禮弟子,只舉職銜、姓名、字里,限於傳經,無事蹟,亦非朱門全貌。稍後有張伯行改訂明朱衡的道南源委六卷,卷三與四包括朱子門人若干,又附朱子弟子無事實可考者十九人。然限於閩,非全面也。萬斯同(1683-1702)的儒林宗派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刻,由周至明,專列各代儒林派別。第九卷為朱門建安建陽兩派數代傳授表,第十卷表列朱門不屬任何學派之人,單舉姓、名、字號、諡號。宋元學案卷 49 為晦翁學案,末有晦翁門人表,只舉官職、姓名、字號;卷 69 為滄洲諸儒學案,皆朱子直傳弟子,各具一傳,並摘語文錄,或詳或略。 2朱子龐大的思想體系並非少

4、數後繼者所能傳承、發揚的,分化為必然趨勢,卻也使朱學更完善充實。如江西、安徽、福建等朱子學派,皆可見朱子對各地區的影響,學者對此進行討論,不但能增加對各地歷史的了解,且可累積研究成果,使朱子學研究更為豐盈。如鄒永賢主編的朱子學研究 3中即對此有所涉及;又如李才棟的江西古代書院研究 4與白鹿洞書院史略 5,兩書探討1 相關資料可參考陳榮捷:朱子門人(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 年)。2 陳榮捷:朱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 71 年) ,頁 272-273。3 鄒永賢編:朱子學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 年)。3江西書院的特點、起源及官學化,藉此觀照書院的發展現象與朱學的影響;

5、周茶仙、胡榮明的宋元明江西朱子後學群體研究 6則對江西朱子學發展的地域家族性、思想傳統、交融嬗變進行探討,除了考察宋元德興地區外,亦討論陳文蔚與信州朱子學的傳播、介軒學派的形成與特點,饒魯、吳澄等人之學;汪銀輝朱熹理學在徽州的流傳與影響 7、朱熹理學與徽州 8,以及周兆茂論朱熹思想在徽州的流傳與影響 9等文則探討朱子與門人在徽州的活動與理學傳播的關係;而在高令印朱熹與福建文化 10與朱熹與中國文化重心南移:武夷文化說 11二文中,前者敘述閩學源流,並討論福建門人與學者所形成閩學是福建文化興盛的直接原因,後者則主張以朱子學為中心的武夷文化在歷史過程中由南而北、由西而東,成為東亞文明的重心。此外,

6、高令印與陳其芳合著的福建朱子學 12,把以朱子為代表的閩學作為核心部分而提出福建大文化的概念。鑒於一般只把閩北當做朱子學的發源地,特別強調被稱為閩學開宗之地的閩南。 13 凡此,皆可看出朱子學的多種面向。朱熹在淳熙六年(1179)知南康軍,相關記載可見宋史卷 429朱熹傳:(淳熙 )五年 (1178)史浩再相,除知南康軍,降旨便道之官,熹再辭不許 ,亦可見朱子年譜:五年戊戌,四十九歲,秋八月,差知南康軍,辭 、 冬十月,有旨,不許辭免,復辭請祠 、 十二月,省劄,趣之任 、 六年己亥,五十歲,春正月,復請祠,二十五日啟行,候命於鉛山 、 二月,復請祠 、三月,省劄,復趣行,是月晦赴上 14。在

7、朱文公文集卷 85南康軍到任謝表:臣已於淳熙六年三月三十日到任,交劄職事訖者 15,八年(1181)三月,除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待次 、 閏三月二十七日,去郡東歸 ,可見朱子從六年履任,到八年卸任,在任二年。又,朱子的與袁寺丞書:鄙性伉直,不能俯仰,所以忍飢杜門,不敢萌仕進意。今行年五十,乃復變其所守,為此睢盱以求茍免於譴辱,中夜思之,既以自愧。而當其俯仰之時,大悶不聊,深恐不能自抑,而忽發其狂痴,此四當去也。 16朱熹知南康軍時,4 李才棟:江西古代書院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年)。5 李才棟:白鹿洞書院史略(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9 年)。6 周茶仙、胡榮明:江西

8、朱子後學群體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7 汪銀輝:朱熹理學在徽州的流傳與影響,江淮論壇第 1 期,1984 年。8 汪銀輝:朱熹理學與徽州,徽州社會科學第 4 期,1997 年。9 周兆茂:論朱熹思想在徽州的流傳與影響,朱子學刊第 6 輯(合肥:黃山書社,1994年)。10 高令印:朱熹與福建文化,收於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 年),頁 21-41。11 高令印:朱熹與中國文化重心南移:武夷文化說,朱子學與東亞文明研討會紀念朱子逝世八百週年朱子學會議論文(未刊稿)(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2000 年 11 月 16 日-18 日。1

9、2 高令印、陳其芳:福建朱子學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 年) 。13 相關資料可參考高令印: 朱熹事迹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 ,頁 110-112。14 清王懋竑:朱子年譜卷 2 上,粵雅堂叢書第十四集朱子年譜四卷、考異四卷、附錄二卷(台北:華文書局影印)。15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集,上海商務印書館編印明刊本。16 朱子文集卷 26,頁 340。4未就任前辭者四,不得已而赴任,兩年中以疾請辭者五。 17學者對朱熹知南康軍時,朱子門人的相關研究不多,可資參考的有胡迎建朱熹在南康軍 18與程光裕:朱熹知南康軍時之治績 19二文,前者從講求荒政、勸農、整頓吏治、化育人才

10、、學術研究等五方面介紹朱子知南康軍的治績;後者亦將焦點置於朱子治績上,考述朱子知南康軍時詢訪民情、勸喻布政等政績。此外,宋晞的朱熹的政治論 20則闡述朱子的政治見解與治績:分別論及朱子任同安主簿、知南康、浙東倉、知漳州、知潭州時的成就,並分論朱子修君德、立綱紀、罷和議等主張。又,陳榮捷朱子門人與孟淑慧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 21則對朱門弟子有所涉及。本文選擇較少學者研究的南康朱子學派為討論對象,以同列於宋史道學四 22的李燔與黃灝為例,闡述在朱子的理一世界下,與分殊的互動交融的關係。二、 生平介紹(一) 李燔李燔(1156-1225),字敬子,南康建昌人。少孤,依舅氏。光宗紹熙元年(11

11、90),時年二十八歲,高中進士,曾任岳州教授、襄陽府教授。紹熙三年(1192),朱子於建陽築考亭書院,不喜官名,九江蔡念成 23稱其人心事有如秋月 24。其後辭官隨朱熹講學 :熹告以曾子弘毅之語,且曰:致遠固以毅,而任重貴乎弘也。 燔退,以弘名其齋而自儆焉。至岳州,教士以古文六藝,不因時好,且曰:古之人皆通材,用則文武兼焉。 即武學諸生文振而識高者拔之,辟射圃,令其習射;稟老將之長於藝者,以率偷惰。以祖母卒,解官承重而歸。改襄陽府教授。復往見熹,熹嘉之。 2517 夏炘:朱子難進易退譜 ,述朱質疑卷 12。此外,卷 13、14記朱子處任政績上下則列舉四十多條。18 胡迎建:朱熹在南康軍 ,朱子

12、學刊第 1 輯,1995 年,頁 105-114。19 程光裕:朱熹知南康軍時之治績,第二屆宋史學術研究會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史學研究所,1996 年),頁 533-548。20 宋晞:朱熹的政治論 ,收於 宋史研究集第十輯(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8 年),頁 355-369。21 孟淑慧: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3 年) 。22 宋史卷 430 道學四列有:黃榦、李燔、張洽、陳淳、李方子、黃灝。23 蔡念成,字元思,號東澗,建陽人,宋代著名儒學家。幼年好學,為朱熹弟子,復為黃榦弟子。虞集蔡氏義學:自朱公講學白鹿洞,環匡廬之麓,士

13、君聞風而起者多矣,其在德安則有蔡元思而元思事文公最久,辨疑問,必悟徹實踐而後已。24 李燔傳,宋史卷 430。5李燔講學受到時人崇敬,朱熹曾令向其問學之人,先向李燔請教,等有所發,再從朱熹,朱熹甚至有言:燔交友有益,而進學可畏,且直諒樸實,處事不苟,它日任斯道者必燔也。 26可見李燔深得朱熹思想精要。五十三歲時,受朱熹之子朱在邀至白鹿洞書院講學。南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監察御史沈繼祖彈劾朱熹,道學被視為偽學逆黨,為慶元黨禁 27。黨禁後,朱熹學說被禁,門人多遭迫害,李燔回地方教學,詔訪遺逸,九江守以李燔薦,但他未赴召,於是九江守請他擔任白鹿洞書院堂長, 學者雲集,講學之盛,它郡無與比 2

14、8。此外,李燔曾擔任江西運司幹辦公事,不但平撫萬安洞寇 29,又修繕贛江河堤,使該地成為沃壤 30,由此可見政績。李燔曾擴建白石書院,桃李芬芳,七十歲逝世。紹定五年,史臣李心傳向宋理宗推薦李燔,稱燔乃朱熹高弟,經書行義亞黄榦,當今海內一人而已。 31,可惜理宗並未聽從建議置講筵,無法有裨聖學。李燔被列為滄洲大儒第一 32,朝廷在他逝後的二十二年贈予諡號文定 ,據史記 、 史記正義所載,諡號文定之人合乎經緯天地、道德博厚、勤學好問、慈惠愛民、愍民惠禮、賜民爵位;大慮靜民、純行不爽、安民大慮、為民清正 33等特質。其人著作散落,於朱子語類 、 宋元學案中未有完整著作, 全宋詩則存詩一首,題竹齋指南

15、詩:元量清標酷似僧,詩情畫意兩相承,於今自有高人處,不尚空窗尚巽升。 。(二) 黃灝黃灝,字商伯,南康都昌人。幼敏悟強記,肄業荊山僧舍三年,入太學,擢進士第。教授隆興府,知德化縣,以興學校、崇政化為本。歲饉,行振給有方。王藺、劉穎薦於朝,除登聞鼓院。 34,光宗即位後,遷太常寺簿,且因禮教廢闕,因此特別參考司馬光、高閌等人著作,施行冠昏喪葬儀等制度。宋史對其為官有如下記載:25 李燔傳,宋史卷 430。26 李燔傳,宋史卷 430。27 慶元黨案相關記載可見宋史 卷 37。28 李燔傳,宋史卷 430,頁 12783。29 據宋史卷 430 所載,李燔認為:寇非吾民耶?豈必皆惡。然其如是,誠以

16、吾有司貪刻者激之,及將校之邀功者逼城之耳。反是而行之,則皆民矣。之後,乃駐兵萬安,會近洞諸巡撫,察隅保之尤無良者易置之,分兵守險,馳辯士諭賊逆順禍福,寇皆帖服。30據宋史卷 430 所載,洪州地下,異時贛江漲而堤壞,久雨輒澇,燔白於帥、漕修之,自是田皆沃壤。31 李燔傳,宋史卷 430。32 宋元學案卷 69滄洲諸儒學案。33 如曾鞏、蘇轍皆是。34 黃灝傳,宋史卷 430。6除太府寺丞,出知常州,提舉本路常平。秀州海鹽民伐桑柘,毀屋廬,莩殣盈野,或食其子持一臂行乞,而州縣方督促捕欠,灝見之蹙然。時有旨倚閣夏稅,遂奏乞並閣秋苗,不俟報行之。言者罪其專,移居筠州,已而寢謫命,止削兩秩,而從其蠲閣

17、之請。之後,歸里隱居的黃灝,對於改廣西轉運判官與移廣東提點刑獄,皆告老不赴。相關事蹟見於宋史卷 430、宋元學案卷 69滄洲諸儒學案、卷97慶元黨案。三、 對朱子學傳播的貢獻南康即今江西省贛州市,古稱南野。秦、漢時名南埜;三國時因地接嶺南,人安物阜,而得名南安;西晉太康元年(280)始置南康縣。淳熙六年(1179)三月,朱熹就任知南康軍,到任之初,頒布知南康榜文 ,首言:伏自惟念聖天子所以搜揚幽隱,付畀民社之意,固將使之宣明教化,寬恤民力,非徒責以簿書期會之最而已。 35,且首揭三項: 一、以役繁稅重,求所以寬恤之方;二、俾士人鄉老教戒子弟,使修孝弟忠信之行;三、俾父老推擇子弟之志學者詣學 3

18、6可見朱子注重寬恤民力、敦厚風俗、培育人才。現今文集及別集中共有朱熹救荒時所公布的約束、曉諭等榜文八十四道,詳細規範各種救荒事宜。 37不但解決百姓苛捐雜稅的問題,並力圖端正風俗,解決當地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的問題,並大力興辦學校。除此之外,朱熹派人訪查白鹿洞舊址,並撥款重建了書院 38,藉以實現其教化理想,又遍搜江西諸郡書籍文字以充實藏書,購置日產以供辦學之用。書院得到朝廷的認可,教學活動由朱熹親自主持。在當時官學的體制與學風上,士子多追求科考中舉、高官厚祿,朱子欲改正此弊病,訂立白鹿洞書院揭示,以人倫道德為主要教育目的,體現儒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際關係準則。第一條:以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

19、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為五教之目;第二條:以中庸所提出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35 知南康榜文,朱熹集卷 99,頁 5051。36 宋名臣言行錄外集卷 12朱熹晦庵先生徽國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 四庫全書史部 207 傳記類)。37 見朱熹:勸諭救荒 , 朱熹集卷 66,頁 5064-5067;措置賑卹糶糴事件,朱熹集別集卷 9 之後的榜文,以及卷 10 所有榜文皆是。38 白鹿洞書院與長沙岳麓書院、登封嵩陽書院、商邱應天書院並稱宋代四大著名書院,原址在江西星子縣境內廬山五老峰東南。因該區山峰環合似洞,故以洞命名,此外,唐代名士李渤曾於此隱居講學,又喜養白鹿,因而得名

20、。南唐始在此建立學舍,號為廬山國學,宋時又在此建書院。7篤行之為為學之序;第三條:以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之要;第四條:以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為處事之要;第五條: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為接物之要。名列宋史道學傳的李燔與黃灝,同處南康,亦努力改善當地弊病,並在一定程度上受朱熹影響。以下則分就兩人貢獻加以論述:(一) 李燔:重視教育,強調書院精神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陸九淵應呂祖謙之邀,於江西鵝湖之會,期間辯論有如風雷鼓蕩,吸引眾多學子。受此時代氛圍影響,李燔中進士後,放棄官職,從學朱子。李燔以朱子為榜樣,一生不求功名,官爵對他如浮雲,一心向

21、學、講學,其人態度可觀宋史如下文字:燔嘗曰:凡人不必待仕宦有位為職事,方為功業,但隨力到處有以及物,即功業矣。又嘗曰:仕宦至卿相,不可失寒素體。夫子無入不自得者,正以磨挫驕奢,不至居移氣、養移體。因誦古語曰:分之所在,一毫躋攀不上,善處者退一步耳。故燔處貧賤患難若平素,不為動,被服布素,雖貴不易。入仕凡四十二年,而歷官不過七考。居家講道,學者宗之,與黃榦並稱曰黃、李。李燔主張若能依據能力造福百姓,則不見得等仕宦有位 ,仍能建功立業。然而,當他擔任地方官時,亦頗有政績,如又念社倉之置,僅貸有田之家,而力田之農不得沾惠,遂倡議裒谷創社倉,以貸佃人 39,此乃受朱子影響,推行社倉制度,用以存豐補欠,

22、改進糧食發放,嘉惠農民。正如梁庚堯南宋的農村經濟 40所言:南宋社倉廣布於福建、兩浙、江東、湖南、湖北、淮南、廣南各地,可說是幾乎遍及宋各區,而各社倉的倡導人,如李燔、張洽、趙師復等都是朱熹的門人。 此外,李燔教學內容與方法承襲朱熹,以經書、史籍、諸子百家等為課程內容,充份展現出對教育的熱切與朱學的推廣。李燔對南宋以後的儒學影響巨大,有不少傑出的門人,如魏了翁 41、饒魯 42、趙葵 43、宋39 李燔傳,宋史卷 430。40 梁庚堯:南宋的農村經濟(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年) ,第五章。書中指出南宋時人口增加,造成耕地不足,且土地兼併盛行,助長農村貧富差距日增,但南宋政府及富家則努力維

23、持經濟穩定。41 魏了翁(1178-1237),號鶴山。雜識志:魏了翁師李燔,得朱子之傳,1205 年在臨安求學於李燔,嘉定三年(1210)創鶴山書院,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為治學原則。8斌 44、許仲明 45等人。在朱熹逝世,當時為其送葬遭到禁止,但李燔等門生仍然出面主持葬禮。寧宗嘉定九年(1216)黃榦經過南康探訪同門諸友,曾感慨朱熹去世後,思想受打壓,學說幾近斷絕,惟獨南康李燔等人傳播朱學:向來從學之士,今凋零殆盡。閩中則有潘謙之、楊志仁、林正卿、林子武、李守約、李公晦;江西則甘吉父、黃去私、張元德;江東則李敬子、胡伯量、蔡元思;浙中則葉味道、潘子善、黃子洪,大約不過此數人而已。

24、 46朱熹生前重建白鹿洞書院,其意義不只是恢復前代的遺跡,更重要的是能實現推廣並闡明儒學人倫教化的理想。如知南康榜文有云:一按圖經,白鹿洞學館,雖起南唐,至國初時猶存舊額,後乃廢壞,未委本處目今有無屋宇。 朱子在白鹿洞牒 、 繳納南康軍任滿合奏事件狀 、 辛丑延和奏劄中提到廬山一帶佛老觀寺極多,殄棄彝倫,談空說幻,而南康軍只有官學三所,三綱五常之教微弱,故希望藉由重建書院推廣禮義,而李燔則繼而從之。嘉定十一年(1218)時,李燔與黃榦、陳宓講學乾 、 坤二卦。 47寶慶二年(1226),李燔在知南康軍曹豳的支持下,擴建白石書院,且於白鹿洞書院使朱熹學說再度興盛,強調循序漸進、格物致知的書院精神

25、。凡此,都可看出自朱熹逝世後,李燔率領南康學子,朝乾夕惕,傳播及研究儒學思想。(二) 黃灝:宣揚理學,補救禮教廢闕黃灝為朱子門人, 再調隆興府教授,訪禮賢士,訓勉諸生,增創齋舍,學政大舉。當路賢而交薦。知德化縣,首興縣學,葺濂溪周敦頤書堂,凡關於教化者,孜孜行之不倦。 48黃灝於淳熙六年(1179)在隆興府學建周敦頤祠,寫信給朱熹,請求朱熹述周氏之學要義以啟後學,並記建祠始末。因周敦頤曾任職南康軍,故朱熹設周敦頤及先賢祠堂興教善俗,並以二程配享,請張栻作祠記、提倡道學 49。由於朱子對碩學名儒之祠詢究審美,因此允黃灝所請,撰隆興42 饒魯(1193-1264),號雙峰先生,游學豫章書院、東湖書

26、院,以致知、力行為根本。曾任白鹿動書院堂長,開辦石洞書院教學,遠近從學者眾。景定元年(1260)薦授迪功郎差饒州州學教授,著有五經講義、語孟紀聞、西銘圖。43 趙葵(1186-1266),字南仲,號信庵,一號庸齋,衡山人( 今屬湖南) 。據宋史記載,趙葵與兄趙範被父送至李燔處,學習有用之學。歷任中大夫、左驍騎將軍、華文殿直學士、丞相兼樞密使等,工詩善畫,有杜甫詩意圖,諡忠靖。44 宋斌,少從學李燔,兵部尚書趙與歡曾拜他為師。45 許仲明,嘉定年間進士,任湘潭寧鄉尉,清廉為政,體恤民生。46 宋黃榦:勉齋集卷 16復李貫之兵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1 年),頁7。47 見白鹿洞書院志

27、書 與 同治南康府志記載。48 杜範:黃灝傳 ,清獻集 卷 19,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頁 1。9府學濂溪先生祠記 。而且,建祠亦是為了嚴整軍學,同時釋奠典禮,又,朱熹曾向黃灝借祭器、祭服,想依倣製造,可惜未成,書信如下:某欲借盛府祭器、祭服,依倣製造。有牒上幙府書懇府公,更望一言之助,使必得之為幸。或恐有大不可攜者,得令人畫圖,詳識其尺度之廣狹高下淺深以見授,亦幸也 ;祭器尤荷垂念,但其月日已迫,未及製造,亦有事力所未及者,且復專人納還,幸付主者。然亦疑其未便盡如古制度也。 50,關於禮 ,朱熹看法可見以下引文:問:先生昔曰:禮是體,今乃曰: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似非體而是用。曰:公江

28、西有般鄉談,才見分段子,便說道是用,不是體。如說尺時,無寸底是體,有寸體不是體,便是用;如秤,無星底是體,有星底不是體,便是用。且如扇子有柄,有骨子,用紙糊,此便是體;人搖之,便是用。從天理之節文可看出禮是形而上的;人事之儀則則禮是形而下的,因此,禮兼具形上形下,同時溝通天人。朱子以尺、秤、扇為喻,闡述禮兼備體用。不但是應該如此的道理,亦為權衡之標準。是故,禮既有做為節文之用 ,又有做為儀則之體二種屬性。因此,除了祭禮本身外,祭器、祭服等亦為禮的一部分。除了建祠外,黃灝對理學問題也多所關心,從朱子與他的書信往來可看出對理氣問題的探討 51。淳熙七年(1180) ,黃灝刻朱子所著語孟要義一文於府

29、學,朱子為之作書語孟要義序後 。朱熹並為黃氏家譜作序,贈題匾親親義理 ,後人加柱聯聖學千年統,家傳三字符以配。朱子亦曾為黃灝之父黃唐發寫墓誌銘,可見交情。49在朱熹的文集 卷 86 奉安濂溪先生祠文 有言:惟先生道學淵懿,得傳於天,上繼孔、顏,下啟程氏,使當世學者得見聖賢千載之上,如聞其聲,如睹其容,授受服行搢諸事業,傳諸永久而不失其正,其功烈之盛,蓋自孟氏以來,未始有也。熹欽誦遺編,獲取蒙吝。茲焉試郡,又得嗣守條教於百有二十餘年之後,是用式嚴貌象,作廟學宮,並以明道程公、伊川先生程公,配神從享。而在又牒中有言:濂溪先生虞部周公,心傳道統,為世先覺,熙甯中,曾知本軍,未委軍學曾與不曾建立祠貌。

30、歷代聖賢之祠宇陵墓俱為崇禮之表徵,熹廣行詢訪,俾有所措置,可見尊敬之忱,且牒中提出道統一詞,極度推崇濂溪。50 答黃商伯,朱熹集別集卷 6。51朱子答黃商伯 有云:論萬物之一原,則理同而氣異;觀萬物之異體,則氣猶相近,而理絕不同。氣之異者,粹駁之不齊。理之異者,偏全之或異。理同而氣異指萬物以其天命流行只是一般,故理同,意即同出一源,皆由天命太極所生;氣異是言每一個體所稟之氣有清濁駁雜,故有殊異,然而雖有清濁不同,但卻同二五之氣,故氣相近。萬物之氣,即知覺運動,猶有相近處,但理在人與物間的表現則不相同。10此外,南康軍學士風不振,由於主要目的還是在科舉,因而令人欲振乏力:比年以來,士風衰敝,而學

31、校養士不過三十人,大比應書,人數亦少 良由長民之吏未嘗加意,使里閭後生無所從學,以至於此。今請鄉黨父兄各推擇其子弟之有志於學者,遣來入學,陪廚待補,聽講供課。本軍亦一面多方措置,增置學糧。當職公務之餘,亦當時時詣學,與學官同共講說經旨,多方誘掖,庶幾長材秀民為時而出。 52黃灝對此情形有所了解,故朱子曾有書信請問黃灝意見,以做為施政參考:某衰病支離,求去未得。學中講說不敢廢,近亦頗有能問者。兩邑亦令整葺教養,庶幾有嚮風者。敝政恐有所聞,切告垂諭,至懇至懇。 53又,朱熹積極尋訪白鹿洞遺址,後在淳熙六年(1179)十月動工,次年三月完工,行釋菜禮並開講,則委託黃灝購買田地,希望書院長久運作。 5

32、4凡此,皆可見對黃灝的信賴。而在朱子知南康軍時,黃灝勸他不要過度擊強,但他忍不住疾惡之心:警誨諄復,敢不銘佩。但區區每見凌弱暴寡之徒,心誠疾之,故其發每有過當。今當承命而改之,然恐終不能盡去也。 55;近日曾編管建昌一健訟假儒,傳者必又喧沸。此事自信甚篤,絕無可疑。是非毀譽,付之眾口。 56而且,朱子不認為自己作法不當:某無狀,居此一年有餘,率意直前,不能違道干譽,得罪於士民多矣。示喻曲折,深荷愛念。然必欲使某餒啗虎狼,保養蛇蜴,使姦滑肆行,無所畏憚,而得歌頌之聲洋益遠近,則亦平生素心所不為也。 57呂祖謙亦曾勸他,但朱子回:擊彊之戒,固知如此,鄙性疾惡,終不能無過當處。 58陸九淵亦曾批評朱

33、子用刑過嚴: 朱元晦在南康,已得太嚴之聲。元晦之政,亦誠然有病,然恐不能泛然以嚴病之。使罰當其罪,刑故無小,遽可以嚴而非之乎。某嘗謂不論理之是非,事之當否,而汎然為寬嚴之論者,乃後世學術議論無根之弊 59黃灝曾請求朝廷推廣禮教至民間,補救當時風俗禮教廢闕的狀況。他任太52 知南康榜文,朱熹集卷 99,頁 5053。53 黃商伯,朱熹集別集卷 6,頁 5485。54 陳榮捷:朱子與書院 , 朱子新探索(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年) ,頁 487-490。55答黃商伯 ,朱熹集別集 卷 6,頁 5486。56答黃商伯 ,朱熹集別集 卷 6,頁 5486-5487。57答黃商伯 ,朱熹集別集

34、卷 6,頁 5488。58答呂伯恭 ,朱熹集卷 34,頁 1492。59 象山全集卷 36,頁 12。11常寺簿時,曾論今之風俗禮教廢闕,士庶之家冠昏喪祭皆不復講。請敕有司於政和新儀內掇取品官庶人冠昏喪祭儀,刊印頒降。仍許采司馬光、高閌等書,參訂行之。 60,此乃受朱子影響。高閌是四明程學的代表,是洛學發展的重要力量,亦是南宋初期對抗王安石新學的重要人物,且致力於禮學研究。在禮部侍郎任上,曾患近世禮學不明,凶禮尤甚,著有厚終禮 、 鄉飲酒儀 ,並修訂司馬光的冠禮。又,朱子著有家禮 ,最後一部分為祭禮,內容包括四時祭、祭初祖、祭先祖、祭禰、忌日祭、墓祭等。書中對司馬光書儀有所承襲,家禮採用書儀之

35、處甚多,且通禮雖不像書儀繁複,但有許多採用書儀居家雜儀的文字;而且,朱子曾不斷請求朝廷刊印頒降士庶之家的冠昏喪祭等禮儀給民間。並曾修家禮 、增刪呂氏鄉約 ,但仍未能推展至庶民階層,而是透過宣布教條,刊刻勸諭榜文,勸諭儒學人倫道德。黃灝不但當朱熹守南康時, 執弟子禮,質疑問難。 在朱熹逝世時, 黨禁方厲,灝單車往赴,徘徊不忍去者久之。 61足見重情。在南康,禮教所面對的不是形式化的危機,而是亟待重建形式,因此,重視古禮的黃灝即擔負責任,既強調禮的形式,也重視禮的內涵。四、 結語本文以南康朱子學派的李燔、黃灝為例,兩 人 受 到 朱 熹 不 同 程 度 的 沾 概 ,也 因 為 兩 人 有 著 各

36、 自 不 同 的 性 格 與 生 活 際 遇 , 對 朱 子 學 的 開 展 與 傳 播 貢 獻 也各 有 特 色 。 擴 而 言 之 , 從 不 同 方 面 傳 播 朱 子 學 , 顯 示 南 康 朱 子 學 不 同 於 福 建或 其 他 朱 子 學 派 之 特 色 , 也 因 應 當 地 有 待 重 建 秩 序 的 問 題 。 此 外 , 李 燔 與黃 灝 思 想 的 內 在 邏 輯 依 舊 映 照 朱 子 本 色 , 而 在 朱 學 系 譜 中 彼 此 對 話 , 相 互 輝映 , 顯 現 地 域 特 色 。五、參考書目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年。宋黎靖德編,

37、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宋黃榦:勉齋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年元脫脫:宋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年。清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 京 :中 華 書 局 , 1986 年 。清王懋竑:朱子年譜卷,粵雅堂叢書第十四集朱子年譜四卷、考異四卷、附錄二卷,台北:華文書局影印。李才棟:白鹿洞書院史略,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9 年。60 杜範:黃灝傳 ,清獻集 卷 19,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頁 2。61 宋史。12江西古代書院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年。宋晞:朱熹的政治論,收於宋史研究集第十輯,台北:國立編

38、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8 年,頁 355-369。汪銀輝:朱熹理學在徽州的流傳與影響,江淮論壇第 1 期,1984 年。朱熹理學與徽州,徽州社會科學第 4 期,1997 年。周兆茂:論朱熹思想在徽州的流傳與影響,朱子學刊第 6 輯,合肥:黃山書社,1994 年。孟淑慧: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3 年。胡迎建:朱熹在南康軍,朱子學刊第 1 輯,1995 年,頁 105-114。高令印、陳其芳:福建朱子學,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 年。朱熹事迹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朱熹與福建文化,收於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台北:

39、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 年,頁 21-41。高令印、高秀華:朱子學通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 年。 陳榮捷:朱子門人,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年。朱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年。朱子新探索,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年。梁庚堯:南宋的農村經濟,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年。程光裕:朱熹知南康軍時之治績,第二屆宋史學術研究會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史學研究所,1996 年,頁 533-548。鄒永賢編:朱子學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 年。日田中謙二:朱門弟子師事年攷,東方學報第 44 期,1973 年,頁 147-218。朱門弟子師事年攷續,東方學報第 48 期,1975 年,頁 261-3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