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练案 10 杜甫诗三首(2)满分 28 分,时间 40 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9 分) 导 学 号 25894064有人说到“经” ,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 ,而提起“中国经典” ,就转换成“儒家经典” 。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 “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 ,也知道“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 ,绝不
2、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了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 资治通鉴 ,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 ,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
3、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 ,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民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 ,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
4、对于古代经典,就不必因为它承负传统而视之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之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你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 ;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 “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
5、“新经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A人们常把“经”等同于“ 经典” ,而把中国经典有意无意地理解为“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是有些狭隘的。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 三教合一” ,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儒、佛、道思想承担相同责任,共同构成了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数学论著、诗词曲等的名篇佳作也可考虑纳入“经典”的范畴。【解析】 B 项, “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 三教合一 ”错,原文第 2 段说的是“中国经典应当包括” ,
6、选项说法过于绝对。C 项中“承担相同责任”错误。D 项中“数学论著”系无中生有。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A文章阐释了封建统治者用思想工具实行统治,列举了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的事实。B文章论述了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其孟子和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C作者层层推进,论证经典往往是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等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D作者在文末论述,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解析】 根据原文“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
7、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 , “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中“只”过于绝对化。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A每一部经典几乎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过程,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在经典化的过程中层层堆积而成。B阅读经典可让我们了解人类曾经面临的重大的问题,但因为历史的变迁,经典不可能一直充当“圣经”的角色。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解析】 解释和引申旧经典的目的
8、是使其成为新经典,新经典的特点是在今天的生活中继续起作用,并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9 分) 导 学 号 25894065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司农众之曾孙也,少有才略。初,举孝廉,三府辟,公车征,皆不就。及大将军何进辅政,征用名士,以公业为尚书侍郎,迁侍御史。进将诛阉官,欲召并州牧董卓为助。公业谓进曰:“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将恣凶欲,必危朝廷。 ”又为陈时务之所急数事。进不能用,乃弃官去。进寻见害,卓果作乱。公业等与侍中伍琼、卓长史何颙共说卓,以袁绍为勃海太守,以发山东之谋。及义兵起,卓乃会公卿议,大发卒讨之,群僚莫敢忤旨
9、。公业恐其众多益横,凶强难制,独曰:“夫政在德,不在众也。 ”卓不悦,曰:“如卿此言,兵为无用邪?”公业惧,乃诡词更对曰:“非谓无用,以为山东不足加大兵耳。如有不信,试为明公略陈其要。今山东合谋,州郡连结,人庶相动,非不强盛,然光武以来,中国无警,百姓优逸,忘战日久。仲尼有言:不教人战,是谓弃之。 其众虽多,不能为害。一也。明公出自西洲,少为国将,闲习军事,数践战场,名振当世,人怀慑服。二也。袁本初公卿子弟,生处京师。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三也。 ”卓乃悦,以公业为将军,使统诸军讨击关东。或说卓曰:“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
10、士马,就其党与,窃为明公惧之。 ”卓乃收还其兵,留拜议郎。 卓既迁都长安,天下饥乱,士大夫多不得其命。而公业家有余资,日引宾客高会倡乐,所赡救者甚众。乃与何颙、荀攸共谋杀卓。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六十)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A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 /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 /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 决敌非公之俦 /B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C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
11、之俦/D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 /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 /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解析】 首先通览语段,联系上下文,明晓文段语意。其次抓住关键词“者”进行断句,然后抓住“军旅之才” “执锐之干”结构对称进行断句,最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B卒,士兵的旧称,属政府正规编制的部队。士兵需要有勇敢无畏的精神,就是不怕死、有虎劲。C州郡,为东汉末形成的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州沿袭九州之分,郡始于秦,完善于汉。D仲尼,为
12、孔子,被尊奉为 “天纵之圣” 、 “天之木铎” ,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倡导以仁为本思想。【解析】 “以仁为本”为孟子的思想。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A郑太出身显贵,多次征召不就。郑太为司农郑众的曾孙,多次被举孝廉、辟三府,朝廷征召都不去赴任。B郑太深谋远虑,见机行事。郑太看到何进召董卓相助,劝谏何进,何进充耳不闻,郑太见机弃官而走。C郑太能言善辩,足智多谋。郑太引经据典,用三条理由陈述山东不值得用大兵征讨,打消董卓的疑虑。D郑太乐善好施,胸怀大志。郑太在天下动乱之际,宴请宾客,并与宾客中何颙、荀攸等人合计谋杀董卓。【解析】 根据原文“日引宾客高会倡乐,
13、所赡救者甚众。乃与何颙、荀攸共谋杀卓” ,文中并未交代何颙、荀攸的宾客身份。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将恣凶欲,必危朝廷。(5 分)译文:董卓强悍而不义,贪得无厌。如果让他参与朝政,把大事交给他,将会放纵其邪恶的欲望,必将危及朝廷。( “若” “授” “恣”各 1 分,句意 2 分)(2)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与,窃为明公惧之。(5 分)译文:郑太才智谋略过人,而勾结外面敌寇,如今交给他士卒兵马,让他去靠近他的同党,我私下为明公担忧。( “略” “资” “党与”各 1 分,句意 2 分)【参考译
14、文】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是司农郑众的曾孙,年轻时就有才干谋略。起初被举为孝廉,三公聘,朝廷召,一概不去。等到大将军何进辅政,征用名士,任命郑太为尚书侍郎,又升任侍御史。何进要杀宦官,想召并州刺史董卓为助。郑太对何进说:“董卓强悍而不义,贪得无厌。如果让他参与朝政,把大事交给他,将会放纵其邪恶的欲望,必将危及朝廷。 ”又向何进陈述几件当务之急的事,何进不听,于是就弃官而去。何进不久被害,董卓果然作乱。郑太等与侍中伍琼、卓长史何颙一起劝说董卓,委派袁绍为勃海太守,以促成山东起兵反董卓的的计划。等到义兵兴起,董卓召集公卿商议,要大举发兵去征讨,众官没有人敢违抗他的旨意。郑太怕他兵多了更加骄横,凶
15、恶强暴难以遏制,就独自说:“为政在于德,而不在人多啊。 ”董卓不高兴,说:“像你这么说,兵是无用了?”郑太害怕了,就假意说:“不是没有用,而是我觉得山东不值得用大兵征讨罢了。如果不信,我试着为明公陈述其要点。如今山东合谋,州郡连结,众人互相鼓动,不是不强盛。然而自光武帝以来,中原无战事,百姓富足安逸,忘记战争多年了。仲尼说过:不教人学会作战,这叫抛弃他们 。他们人虽多,却不能成为祸害。这是第一。明公出身于西洲,年轻时就做国家武将,熟习军事,屡次经历战场,名震当世,人人畏惧。这是第二。袁本初是公卿子弟,生长在京城里。张孟卓是东平的道德先生,举止目不斜视。孔公绪只会清谈高论,抑扬褒贬人物。这些人并没有指挥军事 的才能,使用兵器的本领,临阵交兵,不是您的对手,这是第三。 ”董卓这下高兴,任命郑太为将军,让他统领各军讨伐进击关东。有人劝告董卓说:“郑太才智谋略过人,而勾结外面敌寇,如今交给他士卒兵马,让他去靠近他的同党,我私下为明公担忧。 ”董卓于是收回他的兵马,留在朝内为议郎。董卓迁都长安后,天下饥饿动乱,士大夫大多得不到应有的职事。而郑太家有余财,每天引宾客宴会歌舞,所救济的人很多。于是他和何颙、荀攸共同谋杀董卓。事情泄漏,何颙等人被抓,郑太从武关逃走,投奔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