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针灸推拿美容学,针灸推拿美容学,第一篇 绪论,主讲 闫润虎 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临床医学硕士。研究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E-mail:TEL:13504950351,第一章,经络概说,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中以独特的经络理论来指导临床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藏象学说密切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是研究经络的起源、发展,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经络的形成,1.针刺感应的推理(针刺、艾条) 酸麻胀痛感 感应扩散传导 有一定的联系通路 形成经络分布的大概轮廓 针灸、按摩、艾灸的感传现象
2、是描述经络的主要依据。 2.腧穴治疗作用的归类,主治作用相似的腧穴有规律的分布在一条线上,古代医家正是从这种腧穴的分布和作用的异同中,作用相似的腧穴归纳分类,逐渐形成几条经络线路。,经络的形成,3.体表病理反应物的观察:脏腑有病反映于体表,形成途径的反复推测,确立经络。 4.解剖生理知识的积累。 5.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6.阴阳、五行、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针灸简史,(一)经络学说的形成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2. 针灸疗法的发明和经络感传现象的发现是经络学说形成的基础3. 循经症候群的观察和练功过程中的体悟 (二)经络学说的确立 黄帝内经成书是中医学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
3、。 三海经内经在内经中就记载了“十二经”“奇经八脉”“腧穴”“九针”这标志着针灸理论的完备,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针灸简史,(三)经络学说的发展、成熟 1.晋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对古代针灸术做了总结 2.唐代在医学教育中设置了:“针科”“针博士”“针助教” 3.宋 王惟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4.元朝滑伯仁十四经发挥 5.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是对针灸学术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例:手太阴肺经循行,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 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督脉,任脉,
4、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概念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的通路。经络 经脉络脉,经络,经脉:“经”有路径之意,是上下纵行的主干,多分布于在深部,有一定的数目及循行路线 络脉:“络”有网络之意,是从经脉分出的大小支脉,分布于表浅部位,经络的现代研究,1.经络与生物电,测出经络的低电阻现象 2.经络与脉管 3.经络与神经节段 4.经络与中枢神经 5.第三平衡论 6.控制论与经络,国外对经络的研究概况,1.神经论 2.肌肉论 3.特殊结构论 5.整体现象,经络中医的认识,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李时珍 唯有用自我机能观察(或曰内视、内照)的方法,才能观察和理解。即自我观察方法,亦称内省法,
5、经络内容示意图,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 皮部,脏腑,(内),(外),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 经脉 奇经八脉十二经别 十五别络络脉 浮络 孙络 十二经筋 连属 外连 部分 十二皮部内属 五脏六腑,经 络 系 统,经络内容示意图,十二经脉的名称,(一)命名原则1、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2 、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后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中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3 、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二)具体名称,前 手太阴肺经内侧 手三阴经 中 手厥阴心包经后 手少阴心经前 手阳明大肠经外侧 手三阳经
6、 中 手少阳三焦经后 手太阳小肠经前 足太阴脾经内侧 足三阴经 中 足厥阴肝经后 足少阴肾经 前 足阳明胃经外侧 足三阳经 中 足少阳胆经后 足太阳膀胱经,上肢,手,下肢,足,十二经脉的特点,1.分属十二脏腑 2.表里相配 3.循环运行,十二经脉的特点分属十二脏腑,十二经脉的特点表里关系,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十二经脉的特点,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交足三阳
7、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交手三阴经。,头(面)胸腹 足,手之 三阴,手之 三阳,足之三阳,足之 三阴,手,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规律,1.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 2.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在头面部衔接 3.阴经与阴经(即手足三阴经)在胸部交接,交接规律 1、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食 指 末 端,无 名 指 端,小 指 端,足 大 趾,足 大 趾 后,足 小 趾,2、同名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手阳明大肠
8、经 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3、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 手太阴肺经,鼻翼旁(迎香),目内眦(睛明),目外眦(瞳子髎),心 中,胸 中,肺 中,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头面部的分布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后头部。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
9、:“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手三阴经从胸部走向腋下;手三阳经循经肩部和肩胛部;足三阴经行于胸腹部(前);足三阳经则阳明经在前(胸 腹面)、太阳经在后(背面)、 少阳经在体侧。分布于胸腹面的经脉,从胸腹正中线(任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肾经,胃经,脾经,肝经,十二经脉的特点循环运行,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食指端 鼻翼旁 足大趾 手太阴肺 手阳明大肠 足阳明胃 足太阴脾 心 中手少阴心 手太阳小肠 足太阳膀胱 足少阴肾 胸 中手厥阴心包 手少阳三焦 足少阳胆 足厥阴肝肺 中 肺大胃脾心小胱,肾包焦胆肝还肺,奇经八脉特点,奇经八脉,
10、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 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1.不同于十二经脉,虽然大部分是纵行,左右对称,但也有横行和分布在躯干的 2.它不直接联系脏腑,没有表里相配,不受十二经脉的的制约,是变道奇行的经脉 3.具有调节和贮藏气血的作用 4.任、督之外的六脉在十二脉之间交叉贯穿,通过十二经脉与内脏间接发生联系,其循行路线多依附于十二经脉,没有专穴,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一)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督脉“总督诸阳” 阳经交会于大椎,称为“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 (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足三阴经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称为“阴脉之海”);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海”;带脉约
11、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 (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除任、督直接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外,其他奇经还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 (三)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奇经八脉虽然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它们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从从而加强了某些脏腑之间的相互沟通。,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线;冲脉行于腹胸部、下肢内侧及脊柱前;带脉环行腰腹部;阳跷脉行于下肢外侧、腹部、胸后及肩、头部;阴跷脉行于下肢内侧、腹胸及头目;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部和颈部。除带脉外,均自下而上行
12、;上肢没有奇经分布。,督 脉,1、循行部位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以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龈交穴)。分支1:从脊柱里面分出,络肾。分支2:从小腹内分出,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到喉部,向上到下颌部,,督 脉,2、基本功能督,有总督、统率之义。(1) 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2)加强肾和脑、髓的联系。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实者脊强,虚者头重,任 脉1、循行部位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内侧),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分支:由胞中别出,与冲脉相并,行于脊
13、柱前。,任 脉,2、基本功能任,有担任,妊养之义,通“妊”。(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2)任主胞胎:任脉起于胞中,任,含妊养之义。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与女子妊娠有关,为生养之本,故“任主胞胎”。 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冲 脉,1、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气街起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分支1:从少腹输注于肾下,浅出气街,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再沿胫骨内缘,下行到足底。分支2:从内踝后分出,向前斜入足背,进入大趾。分支3:从胞中分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冲 脉,2、基本功
14、能冲,有“要冲”的含义。 (1)调节十二经气血:有“十二经脉之海” 之称。(2)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有“血海”之称。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与妊娠胎育密切相关,带 脉 1、循行部位起于季胁,斜向下行,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绕身一周,并在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髂骨上缘斜行到少腹。,带 脉,2、基本功能(1)约束纵行诸经:带脉围腰一周,状如束带,以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调节脉气,使纵行诸脉之脉气不下陷。(2)主司妇女的带下。 带之为病,腹满腰融融如坐水中,阴、阳跷脉 1、循行部位 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 海穴,沿内踝后直上下肢内侧,经前阴,沿腹、胸,进入缺盆,出行于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
15、,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进入发际,向下到达耳后,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项后。,阴、阳跷,2、基本功能 (1)主司下肢运动 (2)主司眼睑开合 交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的运动功能且阴跷 、阳跷交会于目内眦,入属于脑 “阴跷 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阴、阳维脉 1、循行部位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处(足少阴肾经的筑宾穴),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
16、然后上行至咽喉,与任脉相会。 阳维脉起于外踝下,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向上,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阴、阳维脉,2、基本功能 阳维脉维系联络诸阳经; 阴维脉维系联络诸阴经。起“溢蓄”气血的作用 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 为病苦心痛。 阳维 脉主表证,阴维脉主里证,经别、别络、经筋、皮部,一、十二经别1、 概念:经别,即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2、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离、入、出、合”。离: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部位的十二经脉别出。入:躯干部深入体腔,联系脏腑,呈向心性循行。出:颈
17、项部浅出体表,而后上头面部。合:阴经的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然后一并注入六条阳经(即阳经之经别合于本经,阴经之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六阴六阳经别共有“六合”。,十二经别的生理功能:,(1)加强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十二经别进入体腔后,表里两经相并而行,经过相为的脏腑 (2)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3)加强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 (4)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5)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如足太阳膀胱经并不到肛门,但其经别“别入于肛”,所以该经的承山、承筋等穴,可取以治肛门病。,二、十五别络,1、概念:即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上任脉
18、、督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另外,如再加上胃之大络,也可称为十六别络。 2、生理功能: (1)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经脉在体表的联系; (2)统率诸络,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的联系; (3)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三、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的筋肉体系。经筋的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正如素问痿论所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经络的作用,1.生理作用 2.病理作用 3.诊断作用 4.治疗作用,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联络沟通作用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联络作用主要有:1、联络脏腑与体表 。 2、联络脏腑与官窍。 3、加强脏腑联系。 4
19、、经脉之间的联系: 经别、别络;奇经。(二)运行渗灌作用(三)感应传导作用 :得气 、行气、(四)调节作用,二、 经络学说的应用:病理作用,(一)阐释病理变化1、传递病邪 (1)外邪通过经络内传脏腑 外邪 皮毛 孙脉 络脉 经脉 脏腑(2)脏腑之间疾病通过经络相互传变:如肝气犯胃、肝火犯肺、肾阳虚水气凌心射肺。2、反映脏腑的病变胃肠火盛 牙痛;肝火上炎 目赤肿痛; 肝气郁结 两胁、少腹胀痛,(二)指导疾病的诊断1、循经辨证:头痛的辨证:前额痛阳明经,头侧痛 少阳经 ,头项强痛太阳经;巅顶痛足厥阴肝经 。 2、全息诊断 :脏腑疾病多在某些特定的部位(腧穴)有病理改变。如十二指肠溃疡不容穴压痛,胆
20、囊疾病胆俞穴、胆囊穴压痛,阑尾炎阑尾穴,胃癌胃俞穴有结节状反应物,冠心病神堂穴(心俞旁1.5寸)。,(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1、指导针灸推拿经络所通,主治所及。(1)指导循经取穴直趋病所 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2)指导推拿按摩2、指导药物治疗(药物归经:张元素、李杲)手太阴肺经: 升麻、白芷、桔梗、葱白; 手阳明大肠经: 升麻、白芷、石膏;足阳明胃经: 升麻、白芷、石膏、葛根;,足太阴脾经: 升麻、白芍、葛根、苍术;手少阴心经: 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 藁本、黄柏;足太阳膀胱经: 羌活;足少阴肾经: 独活、知母、细辛;手厥阴心包经: 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 柴胡、连翘,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足少阳胆经: 柴胡、青皮;足厥阴肝经: 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