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汽车维修现状 汽车保有量的上升带动维修业务的不断增长,高新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与高素质维修人员紧缺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职业培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但其现状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求,亟需改革。 近几年,特别是入世以后,我国汽车的产、销量迅猛增长,作为汽车消费后市场的汽车维修业从车源、车型、服务对象到维修作业形式等诸多方面都已经或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度上升、高新技术产品和装置在汽车上的不断引入和普及与汽车维修业高素质从业人员不足之间的矛盾显得日益突出。如何进一步提高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群体的素质,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质优、价廉的汽车维修服务是有待于我们相关管理部门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2、。 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前汽车维修业的特点、技能需求、从业人员现状、发展趋势等不同侧面的剖析,阐明职业培训的重要性,以期能为汽车维修业职业培训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1 汽车维修及相关行业现状1.1 我国的汽车保有情况下表是我国汽车保有量前几年的统计数据和几年后的数据预测(单位:万辆):年 份汽车总保有量私人汽车保有量小汽车保有量千人拥有小汽车量1990 551.36 81.62 108 0.941997 1219.09 358.36 317 2.541998 1319.30 423.7 348.7 2.792000 1538.48 512.68 421.93 3.322005 226
3、0.53 1127.05 969.71 7.032010 3983 2578.42 2218.46 16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按照这一态势发展,到 2005 年,我国汽车总需求量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国。中国汽车市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前景为世界各国重视和认可,2000 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瓦格纳到中国考察时曾预测,到 2025 年,中国汽车市场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1.2 汽车维修业从业人员现状据统计数据表明,2003 年,全国汽车维修业从业人数达 260 万,年完成工作量 1.4 亿辆次,尽管从数量上看,可以认为从业人员基本上能
4、适应 2200余万辆汽车维修业务的需求,但从质量上看,当前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文化程度、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汽车维修业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从业人员中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多,接受过各类高等教育的就更少,大量未经任何培训的人员进入汽车维修行业。据抽样调查显示,主要存在下列问题:(1) 维修工人队伍 高等级技能人才比例偏低 以具备技术等级证书的技术工人为样本比较,初级工中级工 高级工及以上(含技师、高级技师)比例为 30.4%43.1%26.6%(发达国家为15% 50% 35%);抽样的一、二类企业中,尚有 22.4%的从业人员不具备任何技术等级证书;三类企业中技术等级
5、的比例更远远低于上述数据; 工人文化程度偏低 初中 高中 专科及以上的比例为 38.5%51.5%10%(发达国家为20% 40% 40%);工人技术水平偏低 具有故障诊断能力的技术工人仅占 20%(日本为 40%,美国达到 80%);从抽样样本看,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技术工人 8%,其中年龄在 55 岁以上者占37.5%,且绝大多数知识结构老化,难以适应现代汽车维修新技术; 接受过系统专业知识学习的人员比例极低,仅占 17.8%; 占企业总量约 79%,从业人员总量约 60%的三类维修企业,其从业人员仅有 25%参加过短期技术培训,75%的人员未经过任何培训。(2) 技术管理及经营管理人员队伍
6、 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比例较低。抽样调查的技术管理及经营管理人员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者占 53.35%,没有专业技术职称者高达 46.65%; 专业技术管理及经营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者,其中初级占 46.7%,中级占 40.2,高级占 13.1%;具有高级职称人员中,年龄在55 岁以上的占 23.3%; 民营维修企业专业技术及经营管理人员技术职称缺乏正常认定渠道,导致专业技术队伍不稳定。由于从业人员总体素质偏低,导致劳动生产率低、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低。1.3 职业培训的现状现行汽车维修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级,其各等级的技术要求,以及以
7、此为依据开展的技术培训与考核普遍存在着“知识范围广泛、要求逐步提高、培训内容重复”的情况,实行的是“摊煎饼”式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存在明显的不足:(1)培训内容重复。针对各等级的技术培训都要开设汽车构造和维修工艺等课程,除了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有所区别外,大量的基础教学内容是重复设置的,这使培训的效率大大降低。(2)知识结构与生产实际不符。在以“换件为主、分工协作”的现代式汽车维修工艺过程中,工位甚至班组的设置基本上都是以汽车总成为单位来划分的,如发动机班组的工人基本上只维修发动机总成部分,而底盘班组的工人基本上只维修底盘总成部分,这种“多而不精,广而不深”的培训方法是很难满足工人对自己所在岗
8、位上最常用知识进行深入钻研的需求,结果是学得多的用得少,用得多的学得少,培训内容脱离了生产实际;另一方面,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培训过程往往是只注重理论而忽略了实践,导致学到知识无法真正与实际生产相结合。(3)对培训的认识存在问题。许多企业为了省钱,只顾眼前利益而不注重培养人才,想方设法从其它企业挖人;而部分修理工参加培训的动机也仅仅是为了获得一纸证书而不是真正的想学知识,这就导致培训面无法扩大,培训质量无法提高。2 汽车维修业人力资源需求分析现代汽车维修服务于千家万户,面对的是机、电、液一体的高科技集成物,且种类繁多,技术更新快,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专业能力分析,要适应汽车维修及相关工作
9、需要,主要应有以下要求:(1)掌握必备专业知识 其中主要包括: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机械基础及汽车运行材料;汽车构造与维修;汽车故障诊断检测;汽车使用性能;汽车维修检测设备;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等。(2)具有较强的专业基本技能和与生产过程相关的基本能力其中主要包括:汽车维修通用基本技术;特定车型维修技术;专业英语与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等。(3)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其中主要包括:热爱专业,不断钻研提高;自觉遵守企业规章制度;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客户诚实、守信、热情等。3 职业培训的发展及改革建议3.1 落实现有从业政策,
10、完善从业资格制度(1)进一步落实交通和劳动部门关于汽车维修工人从业资格管理的有关政策,加大对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的监管力度,逐步普及现有人员的持证上岗,并通过市场准入制度,对新生从业人员进行资格把关,从而实现全行业持证上岗的目标。(2)从全面提高全行业从业人员素质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策,组织研究、适时调整适应本行业发展的从业资格制度。(3)完善从业人员管理系统,建议有关部门统一开发从业人员培训数据库管理系统,交各地使用,逐步达到全国联网,实现网上登记、查询。3.2 突破现有培训模式,设置全新的培训体系(1)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确立培养目标要充分依托行业协会在掌握行业信息方面的
11、准确性和适时性优势,在调动企业参与全行业活动方面的权威性与可行性优势,与行业协会建立合作关系,听取有关意见和建议,随时把握企业需求及其变化,以此为出发点确立和动态调整培养目标。(2)以“双证”为核心,制定培养计划即以交通部门“汽车维修工从业资质证”与劳动部门“技术等级证”为核心开展基础培训工作,并结合国家劳动就业制度和汽车维修行业市场准入制度的规定,结合汽车维修新工艺、新特性的变化,结合当地维修企业的实际需要,注重各岗位新技术的主题化应用培训,不断调整培训方案,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培训计划。(3)以“理实一体”为手段,提高培训质量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积极推进教学思想的更新,推进教学方法和手
12、段的改革。结合汽车维修业的特点,应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实物教学手段,构建“理实一体”课堂,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表面式”教学方式,使学员动脑动手,理论实践融会贯通,知识和技能同步养成。同时,要注重加强学员的创业意识教育 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很快适应市场需求,抓住机遇,主动创业。(4)以行业协会为龙头,建立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积极引导汽车维修企业、汽车制造企业、职业技术院校、相关管理部门共同参与,整合资源,合理分工,组建有利于汽车“后市场”健康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提供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人才支持。 (5)以新政策为平台,开展主流技术培
13、训为适应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根据汽车维修不同领域的特征,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参照国际先进经验,在原汽车修理工国家职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并发布了汽车维修专项技能认证标准,面向全国推出“汽车维修专项技能认证”,该标准将汽车维修行业划分为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碰撞修复、配件供销与估损、汽车修理企业管理和汽车营销五大领域、八个专项模块(分别是发动机维修师、变速器维修师、底盘系统维修师、电子电气系统维修师、汽车碰撞修复师、汽车配件与估损师、汽车维修企业管理和汽车营销师)、十四个考核项目。汽修认证在国内率先采用了国际通行的模块化考试体系,以切实提高汽车维修工的操作技能为目标,融合当今最先进的以电控、自动变速器为主流的汽车技术。有关部门要以此为平台,抓住契机,加大力度对现行职业培训体系进行突破和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