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 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二一一年一月十六日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自治区主席 巴特尔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连同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一并审议,并请自治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一、 “十一五”时期和 2010 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机遇,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圆满完
2、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开创了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区生产总值从 2005 年的 3905 亿元增加到 2010 年的11655 亿元,年均增长 17.6%,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 4.6 个百分点,经济总量由全国后列进入中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7070 美元,位居全国前列。地方财政总收入由 478 7 亿元增加到 1738 1 亿元,年均增长 29 4%。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近 3 万亿元,是“十五”时期的 4 3 倍,建成了一批重大项目。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5 年的 15 145 439 5 调整为 201
3、0 年的 9 554 635 9,总体上完成了由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优势特色产业得到巩固和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迅速成长。非公有制经济占 GDP 比重由 2005 年的 33%提高到 2010 年的 43%左右。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率达到 55%,提高 7 8 个百分点。呼包鄂地区率先发展,东部盟市发展加速,其他地区发展呈现新局面。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形成,五年新增公路里程 3 3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 3100 公里,新增民航机场 3 个,建成 8 条 500 千伏电力外送通道。生态总体恶化趋势趋缓,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森林覆盖
4、率提前完成 20%的规划目标,草原植被盖度继续提高。节能减排扎实推进,预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能够如期完成国家下达的控制目标,主要污染物减排总量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05 年的 9137 元增加到2010 年的 17698 元,年均实际增长 11 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 2989 元增加到 5530 元,年均实际增长 10%。累计投入 1800 多亿元,实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为群众办了许多实事,城乡居民普遍受益。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开始向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目标迈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组织实施
5、了 77 个重大科技项目,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财政累计投入教育的支出是“十五”时期的 3 5 倍,各级各类教育稳步发展;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常住人口参合率达到 97 4%,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依法行政水平稳步提高;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五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五年来,我们经受住了一系列严峻考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着力点,充分发挥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创造性地实施了电力多边交易、大用户直供
6、等政策措施,迅速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局面。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长 25 4%,工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 37 8%提高到 48 2%,实现利润由 226 亿元增加到 1200 亿元,成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导力量。面对各种严重自然灾害,不断强化农牧业基础地位,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具备了年产 400 亿斤粮食、230 万吨肉类、900 万吨牛奶、10 万吨绒毛的生产能力,牛奶、羊肉、羊绒产量稳居全国首位。妥善处置奶粉事件,全力保护奶农利益,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促进了乳业健康发展。针对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进一步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4 9%
7、,对城镇就业的贡献率达到70%。(二)大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以能源、原材料等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原煤产量由 2 6 亿吨增加到 7 9 亿吨,电力装机由 1989 万千瓦增加到 6500 万千瓦,外送电量居全国首位。以新能源、现代煤化工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风电装机由 20 万千瓦增加到 1000 万千瓦,居全国首位;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气和煤制乙二醇五大示范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非资源型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23%以上。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30 多项技术、工艺和设备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加快发
8、展现代农牧业。高产优质高效安全作物比重达到 66%,比 2005 年提高 19 个百分点,设施蔬菜、马铃薯面积双双突破百万亩。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区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龙头企业达 2200 家,其中国家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 286 家,实现销售收入 2200 亿元以上,增长 1 5 倍。积极推进城镇化。加快人口布局调整和城市扩容改造,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累计新增城镇人口 211 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 161 平方公里。(三)着力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五年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 322 8 亿元,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
9、工程,草原建设总规模 5 亿亩,禁牧休牧面积 7 8 亿亩,林业生态建设总面积 5000 多万亩,6000 万亩农田和 8000 万亩基本草牧场受到林网保护。全面加强公路、铁路和电网三大通道建设。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 1470 亿元,建成赤峰至通辽、呼和浩特至大饭铺至东胜等一批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赤峰至承德等 9 条连接区外的高速公路,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 15 7 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2365 公里,12 个盟市全部有了高速公路。累计完成铁路建设投资 555 亿元,建成临河至策克、包头至西安等 30 个重点项目,铁路运营里程达到 10789 公里。开工建设锡林浩特至乌兰浩特、赤峰至锦州等 35
10、 个重点项目,在建铁路总规模 5980 公里。累计完成民航机场建设投资 50 亿元,建成鄂尔多斯、二连浩特和阿尔山机场,机场总数达到 12个。开工建设海勃湾水利枢纽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完成 134 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解决了农村牧区 581 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 4500 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500 万亩。加强重点区域、流域和行业环境治理,淘汰了一大批落后产能。加强国土综合整治和地质勘查工作,煤田灭火取得阶段性成效,新增煤炭资源储量 5500 亿吨。(四)切实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累计新增就业 114.2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
11、 4.2%以内,基本实现了“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的目标。财政用于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累计达 1048 亿元,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 430.7 万人和 886.4 万人,230.9 万职工纳入失业保险。优抚对象、农村五保户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200 多万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全面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累计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投资 689.4 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 78.5 万套。深入推进对口帮扶和扶贫开发,累计扶持农村牧区贫困人口 75 万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优
12、先发展教育事业。提前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稳步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进度居全国前列。民族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城镇社区卫生和蒙中医药事业发展迅速。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草原文化整体形象和实力明显提升,涌现出一批具有草原文化特色的艺术精品, 蒙古学百科全书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公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深
13、入推进人才储备制度建设,组织实施“草原英才”工程,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实现了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气象、人防、档案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五)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引入国电集团重组了蒙能公司,呼兴电网上划国家电网公司,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依法开征了煤炭价格调节基金,进一步完善了煤炭资源配置政策。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剥离办社会和辅业改制取得重大进展。金融领域改革全面推进,成功组建了内蒙古银行,搭建了水利基础
14、设施建设投融资平台,农村信用社资产效益大幅增长,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迅速,农业政策性保险走在全国前列。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文化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与有关省区市的经济技术协作,累计引进国内(区外)资金实际到位 1 万多亿元。加快实施“引进来” 、 “走出去”战略,深化与俄蒙的经贸合作,累计引进国外资金实际到位 125 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增长 1.4 倍。(六)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区进程,加强行政立法、执法监督和普法教育,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
15、意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政务公开取得积极进展,政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重视源头治理,规范资金运行,勤政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强化信访工作,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群体性上访持续下降。加强隐蔽战线斗争,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坚持标本兼治,安全生产水平稳步提高。加强市场监管和专项整治,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军警民共建和双拥工作取得新成绩。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真做好宗教工作,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五年来,我们成功举办了自治区成立
16、60 周年大庆、世界草地与草原大会等重大活动,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共和国 60 华诞的各项保障任务,积极参与上海世博会,在缓解国家煤电紧张、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玉树抗震救灾中作出了积极贡献。刚刚过去的 2010 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转方式、提质量、惠民生、促和谐上,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全区生产总值增长 14.9%,跨过万亿元门槛。农牧业喜获丰收,粮食产量达到 431.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9%,实现利润增长 60%以上。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 26.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突破千亿元,达到 1070
17、 亿元,增长 25.8%,财政收入结构进一步改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8972.1 亿元,增长 1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3337 亿元,增长 19%。全区投入近千亿元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群众办了“十件实事” 、实施了“十项民生工程” ,出台了促进牧民增收、提高低收入群体保障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城镇新增就业 24.7 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 11.7和 12。加快建设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经济区,打造沿黄沿线经济带,积极推动东部盟市融入东北、华北加快发展,确定鄂尔多斯市对口支援兴安盟、京蒙对口帮扶重点调整为赤峰市和乌兰察布市,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
18、局。统筹抓好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胜利完成了自治区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划上了圆满句号。经过五年的实践,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进一步加深了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始终立足自治区欠发达的基本区情,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思路,探索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科学发展新路子;必须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更加自觉地将内蒙古置于全国发展大局中,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创造性开展工
19、作;必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科技创新,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各方面关系,统筹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稳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对内对外开放,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要素集聚,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倍加珍惜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始终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和谐
20、稳定的社会环境。各位代表,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就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自治区人大、政协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各方面关心、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各族人民,向所有为自治区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向关心和支持内蒙古工作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欠发达的
21、基本区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发展不充分,农牧业基础薄弱,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服务业发展不足。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偏重,非资源型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原字号”产品比重大,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三是生产力布局比较分散,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四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基础设施
22、瓶颈制约严重。六是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此外,政府职能转变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比较严重,奢侈浪费、贪污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二、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加快推进富民强区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 “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
23、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走富民强区之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经济社会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2%以上,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 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2%,城镇化率达到 60%,城镇新增就业
24、人数平均每年超过 25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2%以内,总人口控制在 2520 万人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15%,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10%,各项减排指标达到国家要求。经过全区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使我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城乡各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实现上述目标,全面落实“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必须突出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把握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一是坚持加快发展。从我区欠发达的基本区情
25、出发,牢牢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把发展作为解决我区所有问题的关键,紧紧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努力促进经济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二是坚持转变方式。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努力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三是坚持富民强区。在发展的目标取向上突出富民优先,把促进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
26、的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落实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使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努力构建和谐内蒙古。为此,我们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以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动力,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加快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继续保持投资的足够强度和适度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政府对民生和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领域和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的投资力度。抓好项目储备和建设管理,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确立企业和社会的投资主体地位,放宽市场
27、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和金融服务等领域。努力促进消费需求增长。把扩大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水平,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合理控制物价总水平,形成良好的消费预期。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积极扩大出口。大力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出口商品物流园区建设,保持出口较快增长,逐步增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二)加
28、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和水平。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大力加强产业建设,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增强发展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粮食产量达到 450 亿斤以上,牲畜存栏稳定在 1 亿头(只)左右。完善惠农惠牧政策和农牧业补贴机制,不断增加“三农三牧”投入。稳定和完善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制度,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努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眼于把我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新能源)
29、、新型煤化工、冶金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坚持在增量中调整结构、在转型中优化升级,巩固提升能源、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新型煤化工、冶金建材和稀土产业,大力支持装备制造等非资源型产业发展,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建设,统筹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推动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打造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经济区。加大对东部盟市的
30、支持力度,推动其在融入周边发展、加强盟市合作中构筑发展新优势。扶持困难地区加快发展,加大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和扶贫开发力度。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坚持统筹规划,积极构建布局合理、多中心带动的城镇化格局,着力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和县城两级城镇体系建设。推进呼包鄂城市一体化进程,大力培育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城市群。集中力量加快盟市所在地城区建设,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以县城为重点的中小城市。搞好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统筹推进工业园区与城镇建设,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牧区延伸,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覆盖,加快农牧民向城镇转移步伐,稳步推
31、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强保障能力建设。坚持适度超前原则,突出重点,统筹规划,集约布局,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水利基础设施、能源输送通道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基础设施瓶颈制约问题,基本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强化资源保障和综合利用。通过制度规范、监管约束和科技创新等方式,切实推进能源、材料和水资源的节约利用。严格土地资源管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和管理,提高有序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增强对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以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为目标,加快建立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长效机制,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继续组织实施各类重点生态工程
32、,建设我国北方最大的森林生态功能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22%。以解决饮用水源、空气和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建设循环经济园区,推广循环利用技术,构建循环型农牧业体系和循环型城市与社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增加森林和草原碳汇,建立固碳标准体系,探索开展碳汇交易。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三)坚持富民与强区并重,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目标,切实加大民生工作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
33、,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加快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和统筹层次等方面迈出更大步伐。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支持蒙中医药事业发展。以建设民族文化强区为目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4、建设,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努力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统筹人口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四)深入推进改革和科技创新,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加快建立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资源配置方式改革,深化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
35、改革,稳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施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工程,加大对非资源型产业研发项目孵化的扶持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创新平台建设。认真抓好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继续推进和完善人才储备制度,组织实施好“草原英才”工程和人文社会科学英才培养工程,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把扩大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把“引资”与“引智”结合起来,在引进战略投资、对接基
36、础设施、承接产业转移、引进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进一步加强与俄蒙的合作交流,更大范围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加强科技文化交流,努力把我区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五)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扎实推进和谐内蒙古建设。以建设和谐内蒙古为目标,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矛盾化解,深入推进平安创建活动,更加扎实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加快建立政府管理与社会调节互联互动的社会管理新模式,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社会矛盾排查化解长效机制,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对自然灾害、
37、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和重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敌对势力和各种犯罪活动,营造安全的社会环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支持国防、边防和军队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三、2011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2011 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13%,地方财政总
38、收入增长 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2%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 4%左右,节能节水减排指标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投资、消费持续较快增长。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扎实做好项目筛选和申报工作,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投入。推动银企合作,全力争取金融信贷资金。认真落实国务院新“36 条” ,下放审批权限,降低准入门槛,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加大开放引资力度,扩大与各省区市特别是周边地区的经济技术协作。加强与中央大企业的合作,积极
39、争取央企扩大投资。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增强消费能力。落实鼓励消费的政策,优化消费环境,健全市场体系和信用体系,积极发展文化消费、信用消费、网络消费等多种消费形式,不断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组织实施自治区重点工业项目 300 项,全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达到 5100 亿元。加快 14 个高速出口通道建设,建成赤峰至平庄、通辽至双辽等 4 条高速公路,加快旗县通一级公路建设,启动实施嘎查村通沥青水泥路工程,确保完成公路建设投资 450 亿元。开工建设呼和浩特至张家口、赤峰和通辽至京沈客专等 19 个重点铁路项目,新开工里程 310
40、0 公里。开工建设阿拉善通勤机场。加快推进锡盟至南京、蒙西至潍坊、乌兰察布至南昌等电力外送通道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区内 500 千伏主网架和 220 千伏电网建设。积极推进海勃湾水利枢纽等在建项目,力争开工尼尔基、绰勒下游灌区项目,做好扎罗木德水库、锡林郭勒供水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切实抓好农牧业、服务业、节能环保、城市建设和民生领域的项目。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重点储备一批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和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二)做好“三农三牧”工作,不断强化农牧业基础地位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农作物总播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 1 亿亩和 8000 万亩以上,全面实
41、施百亿斤粮食增产工程。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加快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和避灾型农牧业,力争新增设施蔬菜和设施马铃薯面积各 30 万亩。通过增加投入等措施,加快建设“菜篮子”基地,提高蔬菜自给水平,充分发挥其对平抑市场物价的积极作用。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在草原牧区大力推进联户家庭牧场和现代化家庭牧场建设,加快农区半农区标准化圈舍建设,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鼓励中小企业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参与农牧业开发经营。继续组织实施肉牛、奶牛、肉羊高产创建工程。加强质量监管和重大疫情防控,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牧业基础建设。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牧
42、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总量和比重,土地出让收益重点向农牧业开发和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倾斜,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治理,完成中小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进一步提高水旱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实施“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全面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300 万亩。加强以灌溉饲草料基地为重点的牧区水利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牧区安全饮水工程,确保实现 100 万人安全饮水目标。深化农村牧区各项改革。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草原基本经营制度改革,扩大草原承包经营规范化试点。积极
43、推进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完善村级公益事业投入机制,促进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深化以公益林为重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公益林确权率力争达到 80%以上。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完善惠农惠牧政策。加大“三农三牧”投入,财政支出用于农村牧区的总量、增量、增幅都要有所提高。完善农牧业补贴机制,形成适合农区、牧区、林区特点的农牧业补贴政策。落实好国家和自治区草原生态奖补等各项惠农惠牧政策,加快生态环境恶劣地区农牧民转移步伐,提高农牧民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组织实施好东部富余劳动力到西部就业工作。统筹用好各项惠农惠牧资金,促进农牧民增收目标的实现。(三)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
44、系提高资源型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现代化开采水平。加强电网建设,扩大电力外送规模。优化电力结构,继续推进东西部两个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和百万千瓦光伏产业基地建设,全年新开工风电规模 350 万千瓦,太阳能发电 12 万千瓦。加快推进新型煤化工国家示范工程和自治区重点煤化工项目建设,争取开工中天合创 300 万吨二甲醚和上海庙 100 万吨乙二醇等重大项目。抓好化工、冶金等领域的延伸加工,大力培育、引进、集聚加工企业,开发精细化工产品和高附加值的钢铁、有色深加工产品,推进产业向高端化、新型化发展。稳步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依托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扩大乳、绒加工业在高端市场
45、的份额。以提高质量、打造品牌为重点,做大做强肉、薯、粮油加工业。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充分发挥资源配置政策的导向作用,吸引先进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落地,带动非资源型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发展工程机械、运输机械、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光伏产业及其配套产业。促进稀土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包头稀土交易中心建设。支持北奔、华泰等企业扩大产能,推进汽车整车制造及发动机、变速箱等配件生产。加强大型风电设备生产基地建设,提高零部件本地配套率。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提速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接产业转移项目。科学制定园区产业规划,认真研究财税、金融、土地和资源配置支持政策,加快建设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重点培
46、育 60 个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努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认真落实扶持中小企业政策,扎实开展“促进中小企业政策落实年”活动,全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以推进“双百工程”为引擎,促进中小企业集聚集约发展。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地区优势和较高产业关联度的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其在调整结构、促进就业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中的重要作用。增加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风险补偿等专项资金投入,健全金融服务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物流、金融保险、设计咨询等产业,促进工业生产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
47、伸,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建设煤炭、聚氯乙烯、农畜产品物流配送交易中心和大型专业化物流园区。积极引进区外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支持内蒙古银行等地方金融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旅游、房地产、文化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推进旅游与文化融合,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延伸旅游产业链。以发展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为重点,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强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实力。(二)做好“三农三牧”工作,不断强化农牧业基础地位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农作物总播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
48、稳定在 1 亿亩和 8000 万亩以上,全面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工程。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加快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和避灾型农牧业,力争新增设施蔬菜和设施马铃薯面积各 30 万亩。通过增加投入等措施,加快建设“菜篮子”基地,提高蔬菜自给水平,充分发挥其对平抑市场物价的积极作用。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在草原牧区大力推进联户家庭牧场和现代化家庭牧场建设,加快农区半农区标准化圈舍建设,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鼓励中小企业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参与农牧业开发经营。继续组织实施肉牛、奶牛、肉羊高产创建工程。加强质量监管和重大疫情防控,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
49、牧业基础建设。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总量和比重,土地出让收益重点向农牧业开发和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倾斜,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治理,完成中小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进一步提高水旱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实施“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全面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300 万亩。加强以灌溉饲草料基地为重点的牧区水利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牧区安全饮水工程,确保实现 100 万人安全饮水目标。深化农村牧区各项改革。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草原基本经营制度改革,扩大草原承包经营规范化试点。积极推进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完善村级公益事业投入机制,促进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深化以公益林为重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公益林确权率力争达到 80%以上。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完善惠农惠牧政策。加大“三农三牧”投入,财政支出用于农村牧区的总量、增量、增幅都要有所提高。完善农牧业补贴机制,形成适合农区、牧区、林区特点的农牧业补贴政策。落实好国家和自治区草原生态奖补等各项惠农惠牧政策,加快生态环境恶劣地区农牧民转移步伐,提高农牧民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组织实施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