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板浦高中2014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分析思路).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305366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板浦高中2014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分析思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板浦高中2014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分析思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板浦高中2014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分析思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板浦高中2014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分析思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板浦高中2014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分析思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 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第 1 页板浦高中 2014 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文学类)专题复习教学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学目标】通过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来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掌握结合整体把握局部的思维方法;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字词,领会答题的方向与要求。通过对历届高考试题的分类解析,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答题技巧。【复习重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的方法,如何将整体与局部结合的思维方法转化为实际的能力。读懂文章,掌握该题型的答题技巧。【点击考纲】能阅读一般文学作品。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阐释】文 章 结 构 是 指 对 语 言 材 料 的 组 织 和 安 排 , 是 文 章

2、 的 骨 架 和 重 要 的 表 现 形 式 。思 路 是 指 按 照 一 定 的 条 理 由 此 及 彼 表 达 思 想 的 路 径 、 脉 络 。 这 个 路 径 和 脉 络 实 际 是 一 个 连贯 的 、 有 条 理 的 思 维 过 程 , 这 个 思 维 过 程 , 要 求 围 绕 一 个 中 心 点 , 由 此 及 彼 、 由 表 及 里 ,由 浅 入 深 , 从 一 个 方 面 到 更 多 方 面 沿 着 一 个 中 心 线 索 , 把 要 表 达 的 思 想 通 过 内 容 组 织 成 一个 严 密 的 整 体 。【解读体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绵绵土 (牛汉)那是

3、个不见落日和霞光的灰色的黄昏。天地灰得纯净,再没有别的颜色。 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了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 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 山山沟里做着遥远而甜蜜的沙漠梦,不要以为沙漠是苍茫而干涩的,年轻的梦都是甜的。由于我家族的 历史与故乡 走西口的人们有说不完的故事,我的心灵从小就像有着血缘关系似的向往沙漠,我 觉得沙漠是世界上最悲壮最不可 驯服的野地方。它空旷得没有边沿,而我向往这种陌生的境界。 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

4、乎重逢的狂喜。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的沙漠上。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 乡,孩子都 诞生在 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 “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辞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 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 过。它是圣 洁的领 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神话。我的祖先们 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里?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 间,首先接

5、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 热炕上焙得暖呼呼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 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我的仙园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 摸得干干净净, 还凑到鼻子边闻2014 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第 2 页了又闻, “只有土能洗掉血气。 ”她常常说这句话。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 是冷的,出世的 婴儿当然要哭 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一般。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绵绵土回来!”“做什么

6、用?”我真的不明白。 “这事不该你问。 ”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迎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 脏的。 ”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土, “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 我当然晓得,连麻雀都知道用窗 棂上的绵绵土朴楞楞地清理它 们的羽毛。 两三天之后我母亲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躯,红润润的,是绵绵土擦洗成那么红的。他的奶名就叫“ 红汉 ”。 绵绵土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 远远的地方飘呀飞呀地落到我的故 乡的。 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家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

7、的我 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我相信故乡现在还有绵绵土,但孩子 们多半不会再降生在 绵绵土上了。我祝福他 们。我写的是半个世纪前的事,它是一个 远古的梦。但是我 这个有土性的人,忘不了对故乡绵绵土的眷恋之情。原谅我这个痴愚的游子吧 !1988 年 10 月1、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的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 (4 分)参考答案:母体绵绵土故乡2 从全文看,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4 分)参考答案:(1)作者诞生在绵绵土上,他认为大沙漠是绵绵土的发祥地。(2)作者年轻时就有一个“沙漠梦”,大沙漠再

8、 现了他失落多年的“梦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一是要着眼于全文,另一个就是抓住关健词语,如“重逢” “狂喜”等。答案可以从原文倒数第三段和正数第三段抽取概括得出。3.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6 分)参考答案:细柔,温暖,金黄色,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绵绵土的特点可以从原文 5、6、9 段分别提取出来。注意沙土前面的形容词以及沙土做主语的描述沙土地的句子。4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 分)参考答案:(1)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作者 对故乡和故乡 古老习俗的怀念。

9、(2)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作者 对故乡的热爱。(3)讲述了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了游子对故乡深深2014 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第 3 页的眷恋。 【解题指导】分 析 文 章 结 构 , 把 握 文 章 思 路 的 方 法分 清 层 次 , 既 包 括 分 清 全 文 的 层 次 , 也 包 括 某 一 部 分 的 层 次 ( 或 说 段 内 层 次 ), 前 者 通 常称 为 划 分 成 几 个 部 分 , 后 者 通 常 称 为 分 析 小 层 次 。 分 析 文 章 结 构 和 把 握 文 章 思 路 一 般 可 以 分三 步 。第 一

10、步 , 扫 渎 全 文 , 看 这 篇 文 章 主 要 谈 的 是 什 么 问 题 , 或 者 说 了 件 什 么 事 情 , 这 一 步 的作 用 是 把 握 文 章 全 貌 。第 二 步 , 逐 段 细 读 , 寻 找 关 键 词 语 及 中 心 句 , 然 后 用 简 明 的 一 两 句 话 标 示 段 意 , 这 一 步的 作 用 是 把 几 百 上 千 字 的 文 章 浓 缩 成 几 句 话 , 显 露 出 文 章 的 脉 络 。 常 见 的 有 以 下 三 种 方 法 。 、 从 首 句 入 手 。 很 多 文 章 首 句 往 往 起 到 提 纲 挈 领 的 总 起 作 用 , 从

11、 首 句 入 手 , 往 往 能 把准 文 章 思 路 文 脉 。 、 从 标 志 语 入 手 。 其 一 是 语 言 的 标 志 。 为 了 使 行 文 思 路 清 晰 , 作 者 常常 会 使 用 一 些 衔 接 上 下 文 的 标 志 性 词 语 , 明 示 段 内 层 次 。 如 结 构 上 有“第 一 ”“第 二 ”“第 三 ”之 类 序 数 ; 层 次 有 “首 先 其 次 最 后 ”“一 方 面 另 一 方 面 ”“不 仅 如此 ”“此 外 ”“同 时 ”等 。 其 二 看 标 点 , 作 者 是 行 文 中 经 常 运 用 标 点 区 分 层 次 , 特 别 是 分号 、 句

12、号 是 区 分 层 次 的 明 显 标 志 。, 、 从 议 论 抒 情 入 手 。 在 叙 述 描 写 过 程 中 作 者 时 常 插 入一 些 议 论 抒 情 性 句 子 , 以 对 前 文 的 叙 写 加 以 概 括 和 总 结 。 段 的 类 型 从 表 达 方 式 上 说 , 分 为叙 述 段 、 描 写 段 、 说 明 段 和 议 论 段 这 四 类 。 强 调 分 辨 段 的 类 型 , 是 因 为 段 的 类 型 不 同 , 其 写作 思 路 , 结 构 特 点 也 不 相 同 。 一 般 说 来 , 说 明 段 、 议 论 段 往 往 有 中 心 句 , 主 体 句 则 围

13、绕 中 心句 展 开 , 有 时 还 有 小 结 句 。 叙 述 段 、 描 写 段 往 往 没 有 中 心 句 , 各 句 围 绕 客 观 存 在 的 中 心 意 思按 时 空 或 逻 辑 顺 序 展 开 。 懂 得 这 一 点 , 有 助 于 段 内 层 次 分 析 。第 三 步 , 分 析 段 落 之 间 的 内 在 联 系 , 划 分 文 章 层 次 , 这 一 步 的 作 用 是 理 清 脉 络 , 把 握全 文 的 结 构 。 这 里 所 说 的 各 部 分 之 间 的 关 系 , 具 体 是 指 开 头 和 结 尾 的 关 系 , 它 们 与 主 体 部 分的 关 系 , 以 及

14、 前 后 照 应 的 关 系 。 摸 清 这 种 关 系 , 既 是 分 析 结 构 的 需 要 , 也 是 弄 清 写 作 思 路 的需 要 。另外:必要的知识储备,对句段在结构上所起的种种作用了然于心。常用的结构术语有对比、衬托、铺垫、悬念、伏笔、照应、呼应、抑扬、波澜、过渡、线索、倒叙、插叙、层层深入、突出中心、深化中心、丰富内涵等。我们还可以结合句段的位置来把握其在结构上的作用。开头的句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为下文埋下伏笔。中间的句段: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 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结尾

15、的句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题;照应开头(或上文) ,首尾呼应;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言尽意无穷。【典型探究】(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祁连雪2014 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第 4 页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 “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 经在 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 驻足武威、 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杨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 “江南秀色”所倾倒。当

16、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 这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 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 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 孙,一代又一代。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 “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 绝人世、复列天南的一脉峦叠峰,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 际,一 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

17、着空际琼 瑶的素影清氛, 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 论,祁 连山确也沾了神 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 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 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入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 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近照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旅途中我喜欢吧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

18、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 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 载体,深入的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 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 时间感被呼唤出来, 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 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 们这 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玲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 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

19、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 洁的神祗,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 150 年前的秋日,林 则徐充 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 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 满头晴雪共难消。 ”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20、”(取材于王充阁的同名散文,有删改)2014 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第 5 页1.作者在文章的开关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 (5 分)【参考答案】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强烈的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的同时,也透露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的关系,引发作者的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解题思路】作用类题要注意从内容和写作手法两方面来回答。2014 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第 6 页2.作者曾说:“雪”是祁连山的“文眼” ,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

21、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6 分)【参考答案】雪是贯彻全文的线索;雪化成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解题思路】先要理清作者行文思路,然后再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手法。2014 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第 7 页3.文中说“观山如读史”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 (6 分)【参考答案】第一问,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赋予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

22、,史中有山,山中有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作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2014 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第 8 页(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这是你的战争!”宗 璞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 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 战争!This is your war!”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大会,盟 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 战人员,由于语言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 刚上完课。无 论时局怎么 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

23、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 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 付了。 ”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 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弗之不认得。一个学生走近说:“孟先生,我们 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 译工作。 ”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那几 张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 ,乱蓬蓬的黑 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 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 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雪

24、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 ”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 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 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 现在四年级 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 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 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 弗之冷冷地 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 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

25、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 ”弗之转身,尽量平静的说:“你,你无 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 ”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 台玮正在萧子蔚老 师的房间里。 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 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道:“也是商量。 ”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是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 变得远了,要安心念 书似乎很 难。 ” “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

26、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 ”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学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 ”我会回来的。 ”“那是当然。 ”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 说;“ 我尊重你的决定。 ”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回去了。 ”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 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 ,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2014 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第 9 页1 文 中 第 3 节 师 生 问 答 的 内 容 ,与 上 下 文 的 人 、 事 叙 述 有 何 关 联

27、? (4分 )【参考答案】 (1)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2)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作铺垫。 (不同的学生形象指充满爱国热情的工学院学生、逃避征调的蒋姓学生、主动要求入伍的澹台玮)2 文 中 的 手 帕 细 节 描 写 表 现 了 人 物 什么 样 的 情 感 活 动 ? 请 具 体 说 明 ( 4 分 )2014 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第 10 页【参考答案】 (1)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嘉许和关爱。 (2)学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忘形与契合。 (3)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

28、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3 孟 弗 之 与 蒋 姓 学 生 、 萧 子 慰 与 澹 台2014 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第 11 页玮 的 对 话 场 景 , 对 比 鲜 明 , 请 从 学 生形 象 和 对 话 情 景 两 个 方 面 加 以 分 析 。( 6 分 )【参考答案】 (1)学生形象:同事高材生,四年级的蒋姓学生处心积虑逃避责任,灵魂丑恶;三年级的澹台玮依然要求入伍,人格高尚。 (2)对话情景:前者先平和交流而后尖锐冲突,一波三折,富于戏剧性。后者对话含蓄内敛,互通衷曲,蕴含诗意。2014 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第 12 页4.请 探 究 文 中 自 然 景 物 叙

29、写 的 深 刻 寓意 , 以 及 对 表 现 人 物 的 作 用 。 ( 6 分 )【参考答案】 (1)深刻寓意: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2)表现人物:孟弗之 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萧子蔚、澹台玮面 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 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2014 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第 13 页【备考锦囊】 【叙事类散文】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叙事、记人、写景三类。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

30、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以写事为主的文章结构特点: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

31、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以写人为主的文章结构特点: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偏重于描写景物的一类,这种散文描写一地的景物,除一些风土志以外,主要是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作者是稳重的穿线人,由作者的目击联想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注意:以作者的行踪为线串联众多景物,移步换景

32、,景不离步;每一步,地点要交代明确,可虚实相间;景物描写要详尽恰当。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结构特点: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抒情类散文】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分为托物言志式散文和借景抒情散文。托物言志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如杨朔的多数散文,矛盾的白杨礼赞 我的空中楼阁等。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 故都

33、的秋 。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以某物为线索串联文章。【哲理散文】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是针对作品的形式,而是针对作品的内容而言。通过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感悟出某些人生哲理的散文即为哲理散文。这类散文的特点是以文学语言抒发比较含蓄的哲理,一般不使用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大多采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段,从具体事物入手借题发挥,所表达的哲理往往具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哲理散文因其悟性和灵感的结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小说的结构、思路】梳理小说的脉络,实际就是概括小说的情节。这就需要弄清楚小说的故事大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梳理小说的脉络,可以从情节角度、人物

34、角度、时间和空间角度以及线索角度等几个方面考虑;还可以综合以上要素角度、全面概括。至于采用什么角度概括梳理,根据要求具体分析对待。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梳理,都要根据题目要求“用简2014 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第 14 页明的语言”梳理,把主要事件和核心内容突出出来,分要点或不同阶段加以概括就可以了。单线型结构。这种结构类型的特点是情节单纯,线索明晰。构成小说情节的线索只有一条,多是围绕一两个主要人物展开情节描写。小说情节由发端、展开到结局乃至尾声,依次展开,环环相扣,犹如链条一般。主题在完整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中表现出来。例如,鲁迅的孔乙己这篇小说以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前后经过为线索来

35、展开叙事,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前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复杂性格和悲惨的一生。复线型结构。这种结构类型的特点是运用双线并行同时展开,能容纳更为纷繁复杂的生活内容,能更丰满地刻画人物形象。例如,鲁迅的小说药采用明暗并行的双线结构模式。故事的外壳明线是华老栓一家的故事,暗线则是夏家的故事,通过华夏两家的命运表现双重主题: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辐射型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整篇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一个集中的“焦点”呈放射状展开,它具有打破时空界限的跳跃性。其结构形式线索是心理流程。意识流小说常用这种结构方式,如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 ,以“斑点”这一个象征性意象为核心的“结点” ,连缀起六次心理

36、猜测,来表达她对社会现实、对人生状态等问题的思考。蛛网型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整篇小说由三条以上线索互相交叉而成,盘根错节宛如一个蛛网此外,还有板块型结构、回环型结构等。限于篇幅,此处从略。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小说阅读文本大都是小小说或者是节选改编自长篇小说的某一章节,具有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人物形象。从“分析作品结构”这一考点来看,其常见题型主要有:通过概括小说情节梗概,梳理贯穿全文的线索,解说其思路脉络;通过梳理小说情节结构组成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理解小说的整体构思特点;通过分析小说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问题,理解小说谋篇布局的章法及意图;等等。【跟踪训练

37、】(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未婚妻法奥 杜度过了几天假期之后,我要回巴黎了。当我走进车站,火车已挤满了旅客。我发现靠近车门坐着的旅客旁 边,有一个空座位,但上面放着两个大篮子,里面的 鸡和鸭把头伸在篮子外面。我犹豫了好一会之后,决定走进车厢。我 说,很对不起了,让我来把篮子移开。可是一位穿着工作服的农民对我说:“小姐, 请等一等,我就把它们从这里拿开。 ”当我把放在农民膝上的水果篮子提在手中时,他 轻轻地把两篮家禽塞在凳子下面。我坐下以后,坐在对面的旅客 问农民是不是把家禽带到市 场上去卖。 农民回答说:“先生,不是的。后天,我的儿子就要结婚,我把 鸡鸭带来送给 儿子。 ”他脸上显出幸福

38、愉快的神情。他看了看周围的人,仿佛要向所有的人表达自己的快乐。2014 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第 15 页另外的旅客都留心倾听,他们 听了之后都感到很高兴。只有一个老媪是例外,她占了两个人的座位,枕着三个枕头,正在叱骂拥塞在车厢中的农民。火车开动了。刚才说话的旅客开始 阅读报纸, 这时农民对他 说:“我的儿子在巴黎,他是一家商店的职员,将和一位小姐 结婚,她也是一家商店的职员。 ”这个旅客把已经打开的报纸放在膝上, 问道:“未婚妻美丽吗 ?”农民说:“不知道,我还没有见过 她。 ”这个旅客有些惊讶,又说:“真的 吗?假如她长得丑,使你不喜欢,将怎么办?”农民回答:“这种事情可能发生,但

39、我相信,她会使我们喜欢,因为我们的儿子很爱我们,他不会娶一个难看的妻子。 ”农民的妻子又补上一句:“再说,既然她使我 们的儿子腓力普喜 欢,她也会使我 们喜欢的。 ”农民的妻子转过身来向着我,我看到她一双柔和的眼睛中充 满着微笑。她想知道我是否也去巴黎,当我回答说也是去巴黎时, 这个旅客就开玩笑了。他说:“我打赌,这位小姐就是未婚妻,她是来迎接她的公公婆婆而没有介绍自己使他们认识。 ”所有的眼睛都向我注视,我羞得面 红耳赤, 这时农民夫妇同声 说:“嗳!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将非常高兴。 ”我向他们说明这完全是误会。可是 这个旅客提醒他们 ,说我曾沿着火车走过两次,好像我是尽力找认什么人;又说我在

40、登上车厢前是多么犹豫迟疑。所有的人都笑起来,我在困窘中解释说, 这个座位是我能够 找到的唯一的座位。农民的妻子说:“这没有什么关系,你非常使我喜欢。假如我们的媳妇能像你那样,我将多么高兴。 ”农民接着说:“是啊,我们的媳 妇最好能像你。 ”这个旅客对于他自己的这番笑话感到得意,他 带着开玩笑的 样子看了我一眼, 对农民夫妇说:“你们相信我没有弄错。当你 们到达巴黎时,你 们 的儿子会对你们说:这位就是我的未婚妻。 ”他说完后,放声大笑一阵,便开始专心读他的报纸了。过了一会儿,农民的妻子完全 转身向着我。她在她 带来的篮 子底层找寻一会儿,拿出了一块煎饼。她一面请我吃煎 饼,一面 对我说,这煎饼

41、是她今天早晨亲手做的。我辞谢了她的好意。接着,她又请我吃一串葡萄,我不得不接受了。当火车在一个站停下时,我很 难阻止农民下车为我购买一杯 热的饮料。我看到这一对好人一心爱着他们儿子所选中的未婚妻时,自己因不是他们的媳妇而感到遗憾。他们的爱情使自己觉 得多么温暖。我是孤女,从未 见过父母的慈容,而和我一起生活的人,谁都对我漠不关心。我惊异地看到他们的眼光时时注视在我身上,好像他 们是在 爱抚我那样。到达巴黎时,我帮助他们把篮 子从车上搬下来,并 领他们向出口 处走去。我看到一个身材高高的青年向他们扑过来,用双臂抱着他们,我就稍稍离开他 们远一些。他热情地吻着他父亲,又吻着他母亲。他们在前面走,我

42、在后面跟着。2014 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第 16 页他像他父亲,一双眼睛鲜明快 乐,笑声爽快而响亮。外面,天几乎全黑了。我撑起大衣的领子。我落在他们后面,稍离开他们几步路。 这时,他们的儿子去雇一辆车子。农民爱抚着一只美丽的花母鸡的头,对他妻子说:“假如我早知道她不是我 们的媳妇,那么我早就把这只花母鸡送给她了。 ”“是啊!假如我早知道”农民的妻子向着已走出车站的长长人群做手势,眼睛望着远处说:“她已随人群走了。”正在这时,他们的儿子已雇到一 辆车子回来了。他看起来 长 得身强力壮,性情温和,我想他的未婚妻一定是很幸福的。他们的车子消失在黑暗中,于是我沿着每一条街道慢吞吞地走去。孤

43、零零的我不由自主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我已二十岁了,还没有一个人来向我 谈过爱情。(选自世界名人散文精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0 年版。有 删改)1 “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 分)参考答案: 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他的“玩笑”引起农民夫妇对“我”身份的误会,从而推动情节发展;从人物关系的角度看,他是一个穿 针引 线式的人物,把 “我” 与农民夫妇、 “未婚妻”联系起来。2 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人物对比的两个例子,并分别谈谈其艺术效果。(5 分)参考答案: 老 媪与农民夫妇形成对比,老 媪的自私、冷漠更加凸显农民夫妇的善良、热情;(或:老媪与其他旅客形成 对比,相互映衬,表

44、现出老媪的冷漠和其他旅客的热情。)“我” 与未出场的“ 未婚妻” 形成 对比, “未婚妻” 的幸福,突出了“我”的孤苦处境。(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 给分。 )3 文中两处画横线的文字是对农民夫妇的描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后一处文字对深化作品主题有何意义?(6 分)参考答案: 这 两处描写表现了农民夫妇纯朴、善良、慷慨的性格特点;后一处文字在描写农民夫妇误以为“我” 是儿媳时表现出的亲情的基础上,写误会消除后仍表现出对“我”的关爱,由表现家庭亲情向表现人间温情拓展,深化了作品主题。4 综观全文,作品表现了“我”这个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参考答案:

45、 “我”从农民夫妇对“我” 父母般的关爱中感到了温暖,同时产生了对自己身世和处境的伤感之情;看到 农民夫妇一家的恩爱、和 谐 ,“我” 产生了羡慕之情; “未婚妻”的幸福,引 发了“我”对亲情、 爱情的期待和渴望。(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枪口下的人格徐树建这是 1944 年的 8 月,德国人占 领下的巴黎。在一家咖啡 馆 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即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 举起你的手来。2014 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第 17 页”霍夫曼大吃一惊,只能举起双手,一任挎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

46、, 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 贝尔蒂家。他 对贝尔蒂一家 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自豪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 过来,冲上前 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霍夫曼不动声色地擦掉 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 视你。 ”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揍他,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 块砸死这 个德国佬。 ”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

47、又对众人 说:“他是一个俘虏,理 应 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 ”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 ”贝尔蒂呵斥道:“收起你那一套吧。你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 鲜血的刽子手,有何 风度、尊严可言?”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谁知 刚过去几个小时, 这座城市又被德 军重新占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 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 强拉出来当众杀 死。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 张张惊慌失措的 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他的目光,大家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

48、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 贝尔蒂。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 说:“你维护了我的尊严, 现 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 ”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贝尔蒂得救了。虽然他不怕死,但活着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 的事,他从心底里暗暗感谢霍夫曼。就在这时,听到霍夫曼锐声叫了起来: “俘虏我的人就是他,给我毙了他。 ”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过去,揪出 迈尔 。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 迈尔早就吓瘫了,面无人色,连裤子都湿了一大片。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 “霍夫曼,你 认错人了,俘虏你的人不是他,而是我。 ”所有人全惊呆了,霍夫曼更是大吃一惊,大叫的人是贝尔蒂。霍

49、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 这是怎么了?你 头昏了吗?”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 脸平静地说:“霍夫曼先生,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你所谓的风度呢?”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 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你这是开玩笑吧?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贝尔蒂口齿分外清晰、分外响亮地 说:“霍夫曼先生, 请以你一向引以 为豪的尊严起誓,2014 届高三现代文阅读鉴赏学案(二)第 18 页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霍夫曼一下子脸如死灰,无力地 问道:“为什么?你这是为 什么?”贝尔蒂微笑着说:“在我们心目中,尊严和风度的重量 绝不比你们轻,甚至比生命还要重。 ”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有删改)1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的含意?(2 分)参考答案: 贝尔蒂高尚的人格震慑了霍夫曼的灵魂,使之感到羞愧和敬畏。表现了霍夫曼复杂的人性。2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贝尔蒂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5 分)参考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