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4、背诵课文。六年级上册 25 伯牙绝弦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皎皎明月 清风徐徐萧萧竹叶滚滚波涛 淙淙流水 绵绵春雨隆隆雷声 袅袅炊烟 萋萋芳草 伯牙绝弦小学语文人教版六上福善庄学校 苏 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
2、绝弦,终身不复鼓 。朗读课文 伯牙绝弦初解绝弦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理解文章的题目: “伯牙绝弦 ”是什么意思?( 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了。 )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吗?自学探究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翻译课文。大家两人一组互相翻译给对方听,找出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向老师求教。翻译课文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 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善哉 ”,太好了。 “若 ”,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 “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
3、击节称快): “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 句子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句子理解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破琴 ”,把琴摔碎。“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复 ”,再,重新。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句子理解 你是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的? 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
4、的音乐家,生活中应该不缺少别人的赞美,但他为什么偏视子期为知音?说一说皎皎明月 清风徐徐萧萧竹叶依依杨柳 淙淙流水 绵绵春雨隆隆雷声 袅袅炊烟 萋萋芳草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 “ 善哉 , _兮若_!”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 “ 善哉, _兮若 _ !”志在清风 ,钟子期曰: “ 善哉, _兮若 _ !”志在明月 ,钟子期曰: “_ _ _ _ _ ! ”志在炊烟 ,钟子期曰: “ _ _ _ _ _ !”志在 _ _ ,钟子期曰: “ _ _ _ _ _ !”志在 _ _ , 钟子期曰: “ _ _ _ _ _ !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依依杨柳、袅袅炊烟)伯牙 善 鼓琴,钟子
5、期 善 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伯牙是一个 技艺高超的音乐家,生活中应该不缺少别人的赞美,但他因为钟子期的死而 “ 绝弦 ” 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这一举动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说一说我知道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 “破琴绝弦 ”,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来, “知音 ”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 警世通言 中生动地描绘了这个故事。伯牙曾写下一首悼念子期的短诗。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
6、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绝弦谢知心伯牙绝弦总结感言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绝弦 ”,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课前欣赏: 高山流水
7、资 料 袋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 列子 吕氏春秋 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收在 警世通言 中。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 “知音 ”,用 “高山流水 ”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绝弦 ”,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