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心理学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含义:是研究在高等院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科。2、实验教育心理学及其代表人物:实验教育心理学是指利用实验、统计数据和比较的方法,研究儿童身心发展以及教育上的问题科学。实验教育学派其实是实验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产物,德国代表人物是莫依曼和拉伊,法国是比纳和西蒙。3、桑代克及其科学教育心理学诞生及其标志诞生标志:1903 年,科学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出版了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心理学 。4、桑代克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特点:是在大量的学习实验与测验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不同于以往缺乏实验支持的教育心理学。5、联结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学习的实质
2、是联结,所谓联结,指的都是某种情镜仅能唤起某些反应,而不能唤起其他反应的倾向。6、认知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学习不是由于试误及强知派而形成的“朕结” ,而是通过有目的对情境的整体理解而产生的“顿悟” 。7、联结-认知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联结-认知派教育心理学是产生在两派理论的对抗之中的介于两派之间的一个新派别8、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学习是获得自我经验,强调“学习者中心” ,将自发性和主动性看成学习的动力。在教学方面提出“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与策略。9、现代信息加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将人的认知过程或学习过程看做信息加工过程,即看成是信息的获得、传递、变换、储存和提取运用的过程
3、。10、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发展性原则;(三)系统性原则;(四)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五)教育性原则。方法:观察法:在自然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试的言语和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以判断其心理特点的方法。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调查法:通过收集被试的各种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方法。个案法:收集特定个人的各种有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的方法。测量法:用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验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第二 章 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1、人的心理现象:人类心理是指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人类心理现象的主要内容
4、:(一)心理过程: (知情意)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二)个性:(三)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2、大学生身心活动的基本特点与教育:生理特点:大学生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后期,身体各器官的功能趋于完善和成熟,生理发育已全面接近或达到成年人的水平。心理特点:大学生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社会性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特点:(1)视野开阔,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增强;(2)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求知欲;(3)有很强的市场意识和现代意识;(4)有较强的创业精神和能力。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学习环境改变;生活方式的不同;就业导致的焦虑;性格的不成熟
5、性;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困扰;情感冲突。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应该改革传统教育观念,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环境,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竞争向上的学术氛围中顺利成长;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条件;结合各方面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提倡全员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助与互助机制;利用网络开展心理教育,大力提倡网络道德;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毕业教育两大环节;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第三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心理概述1、学习的含义(1)广义的学习:是指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或行为倾向的变化。(
6、2)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2、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知情技)认知领域的学习;情感领域的学习;技能领域的学习。3、加涅的按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4、冯忠良按学习内容分类: (知行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5、桑代克的联结学习论:学习是联结的观点、尝试错误的观点、学习过程应遵循三个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6、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学习理论:操作行为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又叫自发反应。日常生活
7、中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影响。所谓强化是使个体的反应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强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7、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学习是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是对完整结构的组织,而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1)顿悟的含义:这种理解和组织的反应常常是突然发生的,故称为顿悟。(2)顿悟产生的条件: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8、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发现理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把自己的认知结构与学科结构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过程。(1)认知结构:由动作表征、映象表征和符号表征构成(2)发现学习的含义及其特征:所谓发现,不只局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行为,而
8、且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过程。优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内在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的试探方法;有利于所学知识的记忆与保持。9、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1)有意义学习的含义: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客观条件:材料的逻辑意义主观条件:积极的心理倾向;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3)有意义学习的三种同化模式(类型):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10、建构主义学习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知识相对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建构
9、主义学习观意义的生成与建构: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由他人代替。(3)建构主义学生观有准备的头脑: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第四章 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1、知识学习的界定: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现代认知心理学) 。2、知识的分类:(1)陈述性知识:即描述性知识;(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2) 程序性知识:即
10、操作性知识(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3、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1)命题; (2)命题网络;(3) 图式。4、奥苏伯尔关于认知同化的观点及学习中的三种同化形式(1)同化的相互作用观: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观,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精神,即有意学习的心向;强调新学习的观念必须在学习的认知结构中找到适当的同化点。(2)三种学习同化的形式:下位学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的关系是类属关系,即下位关系。这种新知识的学习即为下位学习。类型:派生下位或派生类属,相关下位或相关类属;上位学习: 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在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
11、容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有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5、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1)产生式;(2)产生式系统6、策略性知识的学习:策略性知识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其中认识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简单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组织策略;质疑策略;深造自得策略;熟读精思策略。7、高校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1)运动技能的定义:是人类习得的技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任务的能力。 (2)运动技能的分类:连续继续;精细-强壮;内反馈-外反馈
12、;简单-复杂8、运动技能的结构:(1)运动技能的构成成分:动作或动作组;知觉能力;体能。(2) 运动技能层级 :动作语汇的获得;连锁与辨别;问题解决。9、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操作的定向; 操作的模仿; 操作的整合; 操作的熟练。10、高校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地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第五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迁移1、学习迁移的界定: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2、学习迁移的分类:、正迁移与负迁移;、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3a、形式训练说基本观点:迁移是通过对种种官能进行分别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生是
13、自动的。3b、共同要素说基本观点: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具有共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3c、经验类化说:先期学习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学习,是因为在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前后两种学习活动中。3d、关系转换说: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学习者所迁移的是顿悟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4、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认知技能与
14、策略;定势的作用。5、高校学生迁移能力的促进:合理确立教学目标;科学精选教学材料;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会学生学习与迁移。第六章 高校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创造力1、什么是问题和问题解决: 问题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目标,应用各种认识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2、问题的分类:精确问题与模糊问题; 呈现问题、发现问题和创造问题;对抗性问题与非对抗性问题;语言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3、创造力的含义: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各种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
15、品的能力。 4、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5、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的问题解决模式:呈现问题情境命题;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填补空隙过程。6、 (信息加工论的)问题解决策略:算法策略;启发策略:手段-目的分析策略、目标递归策略7、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关的知识经验;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情绪和动机状态。8、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发(1)影响创造力的因素:知识、智力、人格;创造性高的个体具有自信、自重与胸襟开阔等人格特征(2)创造力的开发训练: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激发问题意识开发创造力;运用创造思维规律开发创造力。第七章
16、 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界定:学习动机就是推动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2、动机与需要的关系: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一切行为动力的源泉,但并不等于说需要就是人现实行为动力,需要要成为人行为动力必须要先转化为动机。P1533、学校情境中的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4、耶基斯-多得森定律: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倒“U”关系5、学习动机的理论: 点(1)强化理论:(联结主义)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人的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强化可
17、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2)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A 基本观点 B 代表人物 默瑞的观点:人格的中心由一系列需要构成,需要使人表现出追求较高目标,完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他人麦克兰德的观点: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难度较大,有一定风险的开创性工作,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任务或职业。阿特金森观点:动机的强度是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个体的成就动机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3)归因理论A 基本观点 B 代表人物 海德的观点:人们
18、都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两种需要,使用权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的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并预测人们将如何行为,归因有两种:环境、个人罗特的观点:根据控制点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韦纳的观点:内部归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C 归因理论在实际就用中的价值: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根据学习者自身的归因倾向预测以后的学习动机;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4)自我效能感理论A 基本观点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个体成败的经验;个体的归因方式B 代表人物:班杜拉观点:人的行为受行为
19、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将期待分为:结果期待、效能期待6、高样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设置合理目标;有效利用反馈信息与评价;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合理运用奖励与处罚;利用竞争与合作;增强自我效能感;进行归因训练。第八章 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1、自我意识的内涵:是个体对自己和自己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并根据这种认识来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主要特点:自我认识方面:认识更具主动性、自我评价能力提高;但存在片面性;自我概念更具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与稳定性。自我体验方面:自我体验的丰富性和波动性;自我体验的敏感性和情境性;自尊感与自卑感相互交织自我调控
20、方面:强烈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愿望;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相对薄弱的自控能力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的发展过程:自我意识的分化; 内心矛盾的出现; 内心矛盾的统一4、自我教育的含义:指个体根据社会规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把自身作为发展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而影响其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5、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1)全面认识自我-通过他人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来认识自我(2)正确地对待自我-积极悦纳自我、理智对待自我、乐观憧憬自我(3)努力地完善自我-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将理想自我细化为具体的子目标、培养健康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与顽强的毅力、进行
21、积极有效的自我调控第九章 高校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1、群体和群体特征:群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三人以上的人群。群体特征: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成员间心理相容度比较高。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由官方组织正式设立并明文规定的一种组织形式;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群体,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目的和任务的组织3、群体对个体的影响:(1)社会助长:是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见,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2)社会惰化: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
22、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减少社会惰化现象产生的条件:1、群体成员间的关系密切、2、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能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3、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机制、4、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队精神、5、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3)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4)从众A 从众的含义: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B 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的一致性;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个性特征 4、班集体的类型: 简单聚合型;一般型;成熟型5、
23、集体舆论及其作用:集体舆论是指集体成员对某一事件公开表达一致的意见和看法。集体舆论的作用:对集体的成员起着一种评价、监督和行为引导的作用。6、集体凝聚力的培养:集体凝聚力是集体对成员的一种吸引力。班集体凝聚力的培养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7、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心理相容;凝聚力强;会产生非正式领导。 8、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平等性;感情色彩浓厚;富于理想化9、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1)平等原则;(2)尊重原则;(3)真诚原则;(4)理解原则;(5)社会交换原则; 10、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建立良好的第一
24、印象;主动交往;发现并赞赏别人的优点;合理对待批评。(2)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维护他人自尊;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学会批评;加强交往,密切关系。第十章 高校学生的品德心理1、品德与道德的界定道德是社会现象,是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稳定特征和倾向。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品德与道德区别: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道德有完整体系,品德是其中局部的反映;道德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品德还受身心规律制约。 品德与道德联系:品德的内容来自道德;个体品德是在社会、家庭、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下形成的;社会
25、道德影响个人的品德。 3、几种主要的品德理论:(1)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其发展趋势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从服从公正到公平、公道的公正; 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2)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3 水平 6 阶段): 前习俗水平: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阶段, 维护权威或秩序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的道德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3)埃里克逊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基本假设:人最初的本性既不好也不坏,但有向任何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26、八个阶段:学习信任、成为自主者、发展主动性、变得勤奋、建立个人同一感、承担社会义务、显示创造力感、达到完善4、高校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治:(1)学生不良品行矫正的心理依据:了解不良动机、纠正认识障碍、克服习惯惰性、克服自卑心理抵制外界诱惑、针对差异因材施教;(2)不良品行矫正的几种常用方法:防范协约法、表征性奖励法、强化暂停法、过错矫正法、榜样示范法第十一章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的界定: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主要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良好、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2、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智商在 80 以
27、上;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 适应社会生活;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人格完整和谐;心理行为特点符合年龄特征。3、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事件因素;自身因素4、高校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分析:(1)什么是心理障碍:指人们在生活中心情不好或情绪低落、压抑的感觉,有些人还会出现一些更严重的心理障碍。(2)高校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神经症;精神病;人格障碍。5、高校心理咨询的原则:保密原则;信赖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主体性原则; 时间限定原则。6、高校心理咨询和治疗常用方法和技术(1)高校心理咨询的一般方法:会谈法、观察法、测验法(2)
28、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精神分析疗法;行为治疗;认知疗法;人本主义疗法。 第十二章 高校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1、 教学设计中的心理问题(1)教学设计的概念: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设计。(2)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教学形式和传媒;实施教学评价。2、教学交往的型式分析:教师跟全班学生公保持单向交往;教师和全班学生发生着口头和肢体语言的来回交往;既有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有生生交流;教师和学生都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进行来回交流。3、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原理(知行人)(1)教学设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2)教学设计的认知主义学
29、习理论基础:A 认识结构学习论与教学设计;B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3)教学设计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4、教师的威信与师生关系(1)高校教师威信的构成:思想威信;学识威信;品德威信;情感威信。(2)教师威信的形成:客观因素:包括社会、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最重要的是社会对教师的态度影响教师威信的主观因素: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和学生长期交往中能适当满足学生的需要;良好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良好的第一印象。5、教师的成长与发展(1)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适应阶段; 分化定型; 突破阶段; 成熟阶段。(2)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的策略:系统的理论学习; 完善的技能训练;科学的自我反思; 自觉的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