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媒体课件在优化数学教学中的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识、重视和采用,其效果也越加明显。下面就谈谈电教手段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电教手段的最佳选用,是小学数学教学任务完成的需要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特点的学科。在教学中,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建立、延伸、发展和运用;任何法则、公式的推导、理解和验证;对任何一组数量关系的内在联系的掌握,都需要学生有一种抽象概括及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但是,这种需要和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 612 岁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接受能力之间的距离是很大的。这种距离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中的种种困难。怎么突破这些难点、缩小这两
2、者之间的距离呢?那就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完成思维上的过渡,即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单一思维向综合思维过渡;由模仿思维向创造性思维过渡;也即要多采用直观教学。电教手段正具备这种特点。投影教学简单易行、图像清晰、色彩鲜明,它可以把讲解、观察溶为一体,可静、可动。容易和其它教学手段相结合,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录相教学声相结合,形、声、色、静动变化使多种信息同时刺激人的感官,能表现事物形象的各方面运动的全过程。其艺术感染力强,教学反馈作用大。因此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选择恰当的电教手段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 对“学”的指导上,可给学生提供依靠已知独立探索未知的条件,产生“ 教”
3、与“学”双方的良性循环作用,真正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教学信息的传递、交流、沟通、反馈,活跃教学气氛,使教学程序不断调整、有效地完成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任务,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二、电教手段的直观形象性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利教学手段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形成品格的重要因素。学习动机的关键在于兴趣和求知欲。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基础。小学生的兴趣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出发点,好奇、好动是他们突出的心理特征。小学生乐于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在喜悦中索取。所以小学生对采用电教媒体与其它教学媒体
4、结合的课堂教学颇感兴趣,乐于接受。每当采用投影、幻灯、录相、计算机上课时,每当各种抽拉片、复合片、旋转片,各种彩色的投影教具、学具出现在学生面前时,那红色的五角星、绿色的三角形、彩色的小花、透明的彩棒、活泼的小鸡小鸭和各色各样的实物图形同时感染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时,强烈的刺激性使学生产生一种抑制不住的新奇,他们迫切地想看、想摸、想动、想探索个究竟。通过形、声、色的刺激,通过静、动、大小、虚实变化的演示,使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很多的联想,引起了极强的探索欲望。这种兴奋的状态正是引起、巩固和发展思维的基点,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学习动机是自觉的、积极的。在电教手段创设的愉快情境中学习,小学生便有“我要学”
5、、“ 我乐学” 的积极性。这时的课堂教学便是教师与学生两个积极性的最佳结合,也为实现课堂教学优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学也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三、电教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整体优化中的具体应用与作用(一)电教手段在直观教学中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丰富而鲜明的感性材料 几何形、体概念的建立是抽象的。可以运用电教手段直观演示把几何图形和具体事物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一年级教材中新增加“图形认识 ”一节。为了使 6 岁儿童初步认识长、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可以设计这样的复合片:底片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几何图形。上面复合一片与底面一一对应的实物图:国旗、
6、手绢、三角板和圆形钟面。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入手,认识事物的外形。有了感性的认识再把实物图复合片揭掉露出各种几何图形,从而得到正确而抽象的概念。讲“角” 与“平行线”时也可采用以上方法制片。讲“角”时可设计:底片是锐角、钝角、直角等图形,上面复合一一对应的“张开一定角度的剪子、扇子、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等。讲“平行线” 时可设计:火车的铁轨、无轨电车的电线、双杠等与底片上各种平行线相重合。便于为学生抽象地认识几何图形提供感性材料。直观教学证明,人的感官和知觉,对教材感知得越是多种多样就越能促使学生牢固地认识和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的规律。讲一年级口述加、减法应用题时,学生头脑中“加” 、 “减”的概
7、念没有完全建立,到三年级才揭示完整的定义。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口头描述,可设计这样的抽拉投影片:(1)底片是蓝天上飞着 5 只小鸟,移动片上画 3 只小鸟。演示时抽拉移动表示又飞来了 3 只小鸟,提问:一共有几只小鸟?(2)底片是停车场上有 9 辆汽车,移动片上画 2 辆汽车,和 9 辆汽车合在一起。2 辆车演示时抽拉移动表示开走了 2 辆汽车,提问:停车场上还有几辆汽车?这种简单的一拉一动,使静变为动,使死物变活,在动态中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使学生清晰地悟出:两部分“合”起来就是“加” 的意思。从总数中“ 去掉”一部分就是“减”的意思。这本来很抽象的“加减”概念,一经演示就具体化了,从而帮助学生
8、完成了从形象入手到建立抽象概念的第一步。 (二)采用电教手段突出教材重点、难点,体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制作投影片教学,不仅可以避免用语言表达的困难,也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使学生一目了然,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把深难的内容通俗化,化难为易,使学生豁然开朗。第一,一年级讲“9 加几”、“8 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学生要理解和掌握 “凑十法”。这要在数的分解与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时可采用投影片与散片结合使用。例:9+4、先出示 9 个绿皮球(一张片),再出示 4 个红皮球(散片),一共有几个皮球?怎么想呢?边理顺学生的思路边演示;先想 9 加
9、几得 10,9 加 1 得 10。于是把 4 分成 1 和 3,拉过一个红皮球和 9 个绿皮球放在一起凑成 10。再想 10 和剩下的 3 加起来得13。不把 4 分解成 2 和 2,是为了突出凑十法的特点。“8 加几”,“7 加几”同样的思路,同样的演示方法,重点都突出在 8 与 7 分别和几凑成10,就把另一个数(散片)分成几和几,凑十后再用 10 加几。这组演示学具可以多用,简单易变,有利于学生理解凑十法,又能判断分解数的要求分散难点,算理清楚,学生易于接受,效果也突出。第二,二年级建立除法概念。区分等分、包含时,学生理解十分困难。我们抓住其本质特征,透过易混之处,用电教手段区分比较,使
10、学生亲自感知,概念掌握是十分清楚的。讲课时首先设计了两个题:把 12 朵红花,平均分给 3 个小朋友,每人分几朵?有 12 朵红花,每个小朋友可分 3 朵,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学生列式都是 123,怎样理解这个算式的意思呢?只靠讲,学生很难理解。只有通过分摆演示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在投影仪上师生分别分摆比在讲桌上分摆清晰,可以放大又可看分摆的全过程。演示中突出等分、包含的本质区别:题分时先从 12 朵红花中取 3 朵分给每人 1 朵,再取 3 朵每人 1 朵直到分完。突出按份数分一次拿 3 朵,每人分一朵,保证每人分得一样多,即等分。题分时,先拿 3 朵分给一个人,再拿 3 朵给一个人,直到分完
11、。突出看 12 朵里有几个 3 朵,(按一份数分),即包含。以上方法学生清楚地看到不同的分的过程。突出了同一算式的两种意义。因此,演示数学,信息传递快,而且紧扣教学重点。难点处也会迎刃而解。第三,三年级进行“倍”的概念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些问题的解决基础是一倍的概念,必须予以重视。教学中采用抽拉片和散片效果都十分明显。制作片子的关键是突出“两量倍数比较时,谁是标准”。例:有 8 只小鸡、2 只小鸭,小鸡的只数是小鸭的只数的几倍?先出示小鸡再出示小鸭。而后把两只小鸭框起突出一份。然后抽拉移动小鸭这一份数和小鸡对应比较,有一个两只便和小鸭有一个同样多
12、,有几个同样多就是小鸭的几倍。反复抽拉比较后得出,和小鸭比,有一个同样多,就是小鸭的一倍,因此以小鸭只数为标准数,是一倍数。另一个数中有几个一倍数,就是它的几倍。抽拉片为学生理解一倍数创设比较的情景,使学生知道“倍数关系” 是对两个数的比较而言的,不是孤立存在,不能单说哪个数是一倍数或几倍数,必须明确谁和谁比,以谁为标准。而“倍数”是在“ 份数”的基础上过渡来的,份数可单独存在。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四,四年级讲乘法分配律时,对内在知识规律的理解,可采用透明小散片,便于变化、便于组合,既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又可在教学重点上使师生双边活动最佳结合。演示过程可以这样进行:把画有 3 件上衣,3 条
13、裤子的散片同时给学生,并出示例题:一件上衣 6 元,一条裤子 4 元,买这些衣服一共多少元?学生独立思考,移动组合探究解题方法,并用语言理顺自己的思路。学生逐一演示自己的解题方法:学生 A:先把上衣放在一起,再把裤子放在一起,用“连加”计算:(6+6+6 )+(4+4+4)=30 (元)学生 B:认为连加可以简算: 63+43=30(元)学生 C:把散片重新移动: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组成一套,有这样的 3 套,所以:(6+4)3=30(元)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判断。计算结果都对,哪种方法好?学生们异口同声认为第三式好,是最优综合式。观察得出:63+43=(6+4 )3学生通过散片位置的调整,
14、思维就按照有理有序的路子展开,最后教师再执果索因,讲叙算理。教学中师生间总保持着一种良好的心理平衡,这种气氛有助于学生潜在的智力得到发挥,难点也就不难了。第五,在应用题教学中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及内在规律的掌握是比较困难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基础与关键。教学中必须在此突破。例:“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应用题,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学习小数、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在教材一册中开始渗透解题思想,在四册中正式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比多”、“比少”应用题的规律是至关重要的。教学中采用投影演示突破几个基础概念,使学生在头脑中形象地建立起:“比较” 的思想,一一对应”的思想,“同样多”、“ 多几”、“少
15、几” 等的含意。理解“谁和谁比,” 以谁为标准,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片七个绿三角形和七个红圆形相比较,一个绿三角形和一个红圆形上下用虚线连接,表示一个一个对应,谁也没多、谁也没少,说明三角形和圆形同样多。片先出示七个绿三角形,再在下行旁边出示二个圆形,表示圆形比三角形多 2 个,圆形一共有多少个?学生理解到圆形中还有和三角形同样多的七个,在同样的基础上加上 2,就求出比 7多 2 的数是 9。片先出示七个绿三角形,提问:圆形比三角形少 3 个,圆形有几个?怎么想呢?根据学生的思路演示:假设圆形和三角形同样多,复合七个红圆形,再从七个圆形中去掉 3 个,抽拉去掉 3 个圆,底片留下 3 个圆形
16、的虚线,表示去掉。学生可清楚地看到在假设同样多的基础上减去 3,就求出比 7 少 3 的数是 4。学生在动手演示中,就孕伏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数量关系,为学习解答应用题做好准备。学生对算式中:7+2,7-3 中的 7 就不会误认为是绿三角形的数目,而是与绿三角形同样多的圆的数字了。这也正是渗透了任何一种简单应用题,都是由两部分已知条件组成的规律。对初学应用题的一、二年级小学生来说也是必要的知识渗透。 (三)投影学具的使用为学生创设动脑、动手、动口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以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其聪明才智得到发挥。 第一,一年级讲授乘法意义时,由于 6 岁儿童有意注意时间不长
17、,教师就采用每人 6个小钮扣为投影学具,在教学的一开始就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重点上来。通过对小钮扣的分摆,创设探究概念内涵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设计两层提问、两次操作活动:一问:把 6 个小扣分成 3 份怎么分?学生实际分摆,并把各种情况在投影上演示。分的情况有:“1、1 、4 ,“1、2、3”,“2、2、2”,三种。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每份的个数有什么不同。突出认识后一种分法每份都同样多。二问:按每份同样多,你可以怎么分?学生二次操作中强化每份同样多,渗透对相同加数的认识。分的情况有:“2、2、2”,“3 、3”,“1、1、1 、1、1、1”三种,让学生根据分的 5 种情况列出相应
18、的加法算式并说明算式意思,认识什么是相同加数。设疑过渡,引出乘法教师提出求 100 个 7 是多少?学生列式感到麻烦,引起求简的欲望,这时引出乘法。学生把有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23”、“32”、“16”同时列出求 100 个 7就是 7100。表示求 100 个 7 连加的和。方法简便。通过反证,深入理解乘法意义,提出为什么 1+2+3 不能改成乘法呢?因为加数不相同,强化概念内涵。“1+1+4”学生提出可改成“12+4”。接着教师提出“3+3+3+5”可以改写成乘法吗?讨论,学生思维逐步活跃,他们改写成以下算式:“33+5”,“34+2”,“32+42”等。理解概念后运用是很
19、灵活的。这一简单的小扣学具,经动手演示,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在分摆交流中学生们充分地表现了自己聪明智慧、在短暂的时间内通过自己的直观感知“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这种深刻的感知、靠教师讲是不可能取得的。第二,利用彩色透明的“奎逊耐彩棒” 进行投影教学,把数与形有机结合使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趣味化,对形成概念、理解算理,发展思维、培养探究能力有着特殊的作用。五年级“数的整除”这教学概念枯燥难懂、难记,用彩棒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理解“求一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为什么相同的质因数只取一个,为什么每个数独有的质因数都要取,这样所取质因数的连乘积才是这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其道理深,不好
20、懂,但用彩条一摆就能一目了然。举一小例:求 4 和 10 的最小公倍数。演示过程: 分解质因数:4=22 、(两条红棒相交),10=25 ,(一红一黄两棒相交)。取质因数:公有红棒取一个,(2),两数独有的一红一黄都取来,(2、5),三棒相交表示:225=20。4 和 10 的最小公倍数是 20。引导观察:如果两数公有质因数都取:2、2、所得结果:2225=40,不是 4 和10 最小的公倍数。如果两数中独有的不取,观其棒,就不能包含任意一个数的所有质因数,因此也就不是 4 和 10 的公倍数了。形的移动、观察易理解,算理清楚,直观、具体,学生好掌握。如果用短除式讲解,数字抽象不易讲清,学生难
21、懂又没兴趣。第三,四年级教材中出现“倍数多几” 、“倍数少几” 的应用题。尤其是求一倍数的逆向思维题目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果用散片学具演示不仅可以直观突破难点,还可以启迪学生多向思维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比如:在投影仪上摆出三只小鸡为一倍数,再摆出 10 只小鸭,和小鸡同样多可摆几份,余几只,摆后让学生观察后用语言表述图意,要求学生能说出:小鸭的只数比小鸡的 3 倍多 1 只。小鸭的只数比小鸡的 4 倍少 2 只。鸭鸡的和比小鸡的 4 倍多 1 只。鸭鸡的差比小鸡的 2 倍多 1 只。鸭鸡的和比小鸡的 5 倍少 2 只。鸭鸡的差比小鸡的 3 倍少 2 只。接着提问:怎样才能使鸭的只数
22、是鸡的整倍数呢把小鸭的只数去掉 1 只,鸭是鸡的 3 倍。和是鸡的 4 倍,差是鸡的 2 倍。把小鸭的只数添上 2 只,鸭是鸡的 4 倍,和是鸡的 5 倍,差是鸡的 3 倍,学生自己通过“拿走”或“ 添上” 的动做,强化了只有先处理倍数所带的量,才能得到整倍数,有了相对应的量和倍数才能求出一倍数。这个散片应用的目的正是解决学生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错误思维,只有把多的量去掉,把少的量补上才能找准对应关系。这个训练为以后分数、百分数量率的对应也打下了基础。在较复杂的数量关系的理解中,恰如其份地使用电教手段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第四,在几何部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地利用已学
23、过的基础知识,采用投影图形学具,着眼于图形内在联系进行转化,使学生自己推导各种公式,寻根问底,探究规律,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仅举两例说明:对梯形面积教学时,让学生自做一组学具即若干个梯形,其中包含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两个颜色、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梯形。教师不做任何提示,给学生充分的研讨时间,学生联想已知通过折、剪、补、拼等办法,可以想出很多种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请学生一一演示并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学生 a,把两个全等梯形一正一倒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底恰是原梯形的(上底+下底),高相等,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 高2。学生
24、b:取一直角梯形,连接一条腰中点与梯形顶点、沿线剪下这个三角形拼在下底处成一个大三角形。大三角形面积=底高2 。底是原梯形上底加下底,高相等,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 高2。学生 c:取一梯形,沿两腰中点连线(中位线)剪下,倒放在下底处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底 高,底是原梯形(上底+ 下底),高是原梯形高的一半,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 高2。还有学生沿梯形的高剪下一直角三角形,倒移放在另一侧成长方形。有的把梯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推导面积公式等等。学生想象力是很丰富的,方法有八、九种之多。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去传统教法是使用现成的木板拼割教具,按教材规定,只有通过长方形这一条思
25、路推导,显然有它的局限性,限制学生思维,只扶不放,结果只有死记结果。在这种教法的启发下,把教具变为活学具,让学生自行探讨,才能形成一种能力。于是我们制做了透明演示学具与投影片配合教学,效果是好的。方法如下:让学生自己做两个等圆纸板,并把其中一个圆等分 6 份,一个等分 16 份。然后利用所分小扇形探讨圆面积的计算。这里首先要突破一个难点才能引导学生准确地推算,分割后的小扇形要看成近似的小三角形,否则概念不准确,为了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它的可行性,可信性,教师首先设计“曲变直 ”的复合投影片:把一个圆均分两份,观察半圆中的一半周长这条曲线的弧度;把这圆均分四份,八份,十六份后,这条曲线的弧度变化,随
26、后把复合片中的圆形去掉,只剩这几条曲线;学生很快观察出:分割的份数越多这条弧线就趋于直,形象的观察使学生相信把小扇形看成近似的三角形,圆的半径近似小三角形的高,是有根据的。创设了这个情境之后学生的创造力是极丰富的,他们经过拼摆变形产生很多新颖的构思。还有的把 16 个扇形拼成大三角形、大梯形、大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等。在学生多种推导演示之后,学生对这个公式确信无疑。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判断、选择哪种办法好,使思维简约化。学生的学具不会很大,要演示清楚,投影就显示了它的放大作用,交流演示使教学气氛活跃,死图变活为学生丰富地联想、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思维的天地,学生利用扎实的双基展开思维,又在发展思
27、维的同时,促进了对双基掌握及灵活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综上所述不难证明电教手段只有溶于课堂教学之中,才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在同样的教学时间内,由于学生成为思维的主体,师生处于积极状态之中,所以使知识信息量加大输出,又使思维信息量加大反馈,加大密度节省课时,减轻没有必要的师生负担。最大限度地取得教学最佳效果,为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四、运用电教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第一,深入钻研教材,选择适用电教手段的教学内容,是上好电教课的基础。现行教材不是每个内容都适用电教手段来完成的。要目的明确,从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选用电教手段才能达到教学过程所期望达到
28、的理想状态时,才可选用。第二,电教课的关键是突出教学难点和重点电教手段的运用要有较强的针对性。有些教材重点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或要花很多时间才能叙述清楚时即可运用电化教学的优势进行教学。对内容抽象,枯燥;实物小,看不清楚,示范又不准确易产生误差时,采用其它常规手段效果不佳时,也同样适用。第三,适时地把握电教手段使用的时机是上好电教课的保证。在教材关键处,用于学生思维的“愤悱” 之时,在学生思维的最佳时刻,如思维的疑点上,兴奋点上,有效地集中学生注意力,促使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时刻使用效果比较好。总之,只有认真地备好课,周密地计划,明确电化教学用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怎么用,达到什么目的,收到什么效果,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实现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的目的。电教正在运用中发展、完善,又在研究中不断提高。只有我们共同在改革中不断探讨,才能取得电化教学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