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试论周公庙龟甲卜辞及其相关问题.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251454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周公庙龟甲卜辞及其相关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试论周公庙龟甲卜辞及其相关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试论周公庙龟甲卜辞及其相关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试论周公庙龟甲卜辞及其相关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试论周公庙龟甲卜辞及其相关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试论周公庙龟甲卜辞及其相关问题第 1 页 共 26 页试论周公庙龟甲卜辞及其相关问题(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 (第 5卷) ,文物出版社, 2006 年 12 月,243269 页。 )董 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副教授,)2003 年 12 月 14 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生在陕西岐山县周公庙遗址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刻辞龟甲。后经缀合,乃是两大片龟甲,上面刻有四条卜辞。2004 年初,在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召开了“周公庙甲骨座谈会” ,与会学者意见的综述,可参看孙庆伟先生的“周公庙新出甲骨座谈会”纪要 。 1本文尝试对这四条卜辞作些解释,并附论

2、一些相关问题。全文分为七个部分:前四个部分解释各条卜辞及相关材料;第五部分专论周人卜辞的“囟”字;第六部分从文献学角度来讨论周公庙遗址和墓葬的性质,第七部分是有关卜甲年代和卜辞月相名称的解释。这两片龟甲,都是改制背甲。片大而字少的一块为 1 号,其上的两条卜辞分别现存 8字、9 字,共 17 字;片稍小而字多的一块为 2 号,两条卜辞各存 23 字、16 字,共 39 字。在目前已知周人甲骨刻辞中,2 号卜甲的字数最多。我们就先从 2 号卜甲的两条卜辞谈起。一、2-1 卜辞2 号龟甲右侧的一条卜辞最长,该辞有两行,每行的顶端均缺字。可释写为:五月 死霸壬午,衍(延)祭 (仆) 、繁事(使) 。

3、缶(繇):者(诸)来。氒(厥)至,王囟(使)克逸于宵(庙) 。第一行“五”字位于龟甲齿纹断处,据残划应是“五”字。第二行“来”字上亦为齿缝之折,上面应该残去一、两个字。“ ”字原从“才” 、 “食” 、 “丮” 。所谓“食”旁的“亼 ”下所从,上面像“止”旁,下面有些像是属于“丮”旁的“夊”形,类似写法在同时代文字中很罕见,有可能就是刻划草率的“食”旁。但无论怎样理解所谓“食”旁,该字应从“才”声,相当于甲骨金文之“ ”字,这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说文丮部 “ ,设饪也,从丮、食,才声,读若载” 。 “ 死霸”读“哉死魄” ,是首次出现的月相名。有关这个月相的问题,另见后文讨论。“衍” ,该

4、字跟裘锡圭先生所曾考释殷墟甲骨文“衍”字的一种写法相同。 2西周仲爯簋铭末云:“用飨王逆衍” (殷周金文集成03747,以下凡引用此书铜器铭文著录简称“集成 ”,或者只注出该书的五位编号) ,裘先生曾说:1 刊于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 20 期,2004 年 3 月。2 裘锡圭:释“衍” 、 “侃” ,刊于台湾师大国文系、中国文字学会编辑鲁实先先生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3 年 6 月;又载人文论丛2002 年卷,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1 月。试论周公庙龟甲卜辞及其相关问题第 2 页 共 26 页对于仲爯簋“用飨王逆衍” ,由

5、于夨作丁公簋等器的“用飨王逆 ”3等相关语句尚未得到理解,目前也难以作出确解。这里姑且提出一个不成熟的意见。 “衍” 、 “延”古通(参看古字通假会典177 页) , “逆衍”也许应该读为“逆延” 。 “延”字古训“引” (吕氏春秋重言 “延之而上”高注:“延,引也。 ”) ,训“进” (仪礼觐礼 “摈者延之曰升”郑注:“延,进也。 ”) 。 “逆延”也许指王派来迎逆延请臣下的使者。伯宓父鼎说“用飨王逆复事人” (金文总集1022) ,叔 父卣说“用飨乃辟軝侯逆复出内事人” (同上 5508) ,这是我们把仲爯簋“逆衍”理解为王的一种使者的根据。据上引裘先生所说来看,周公庙龟甲卜辞的“衍”亦可

6、读为“延” ,在此用为动词,训为“引”或“进” 。“祭” ,字从“又” 、 “肉” ,是殷墟甲骨文“祭”字常见的一种写法。“ ”,字从 “屵” 、 “人” 、 “ ”、 “” 。 “ ”上所从的 “”旁位于龟甲盾沟处,刻划较浅,但据照片尚可辨认“”旁。西周幾父壺“僕”字“ ”上所从有“”跟“丵”两类写法:幾父壺, 集成09721、09722周公庙卜辞“僕”字所从为前一类。 “ ”所从之“屵”旁上面的笔画不够清晰,跟下面两个晚商金文“ ”字相比较,就基本能肯定是从“屵”旁:集成08592 同上,09406“屵”旁是自甲骨文“璞周”之“璞”字表示“山”形的部分演变来的:甲骨文编691 页在周原甲骨

7、 H11:36 也有个从“屵”旁的字 4,其下所从“言”形,可跟西周金文令鼎“”字所从“”旁已变为“言”形比较:周原甲骨 H11:36 令鼎, 集成02803周原甲骨 H11:36 的这个字也有可能是“ ”字之省。这也能佐证周公庙卜辞“ ”字当从“屵”旁。 53 关于“ ”(或隶定为“ ”、 “洀” )字,1990 年以来,先后有何琳仪、吴匡和蔡哲茂、汤余惠等学者的三篇文章讨论。汤先生文章最晚出,他赞同吴、蔡二位先生以金文“逆复”对应周礼 “复逆”的观点,认为周礼 “复逆”是诸侯臣僚面君奏事的意思,金文“逆复”跟“使人”相类,可以理解为“奏事者” 。我认为汤先生的看法比较正确。请参看何琳仪释洀

8、 、吴匡、蔡哲茂释金文 、洀、 诸字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八届年会论文,1990 年,上海,前者收入吴荣曾主编:尽心集张政烺先生八十寿庆论文集137-145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汤余惠洀字别议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1994 年,东莞,收入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古文字专号)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年。4 见曹玮:周原甲骨文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2 年 10 月。本文引用周原甲骨文均据此书。5 以上讨论请参看林沄:究竟是“翦伐”还是“扑伐” , 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 10 月。顺便指出,林先生此文认为刘钊先生所释金文“

9、翦伐”仍应该从传统说法读为“扑伐” ,这是我们不同意的。我认为,唐兰先生所释甲骨文“璞周”之“璞”是表示“开采璞玉”意的表意字,这个字就其所表示的动作“开采”来讲,读“翦” 、 “残”一类的读音;就“璞玉”的意思来讲,读“璞” 、 “仆”这类读音。这类现象在早期文字中屡见不鲜,林先生自己也讲过古文字的“一形多读”现象,请参看林沄学术论文集22-29、35-43 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年。试论周公庙龟甲卜辞及其相关问题第 3 页 共 26 页“ ”从“仆 ”声, “祭 ”读为“祭仆” ,职官名, 周礼夏官司马 “大仆”属官有祭仆,与小臣、御仆同官府。 6大仆职云:“掌正王之服位,出

10、入王之大命,掌诸侯之复逆。 ”小臣职:“掌三公及孤卿之复逆” ,御仆职:“掌群吏之逆,及庶民之复,与其吊劳” ,这些职官都掌管与王有关的出入复逆,其不同在于分别针对诸侯、群臣、庶民。祭仆职云:掌受命于王,以视祭祀,而警戒祭祀有司,纠百官之戒具。既祭,帅群有司而反命;以王命劳之,诛其不敬者。大丧,复于小庙。凡祭祀,王之所不与,则赐之禽,都家亦如之。凡祭祀致福者,展而受之。可见,祭仆是职掌在祭祀时的出入复逆。“繁事(使) ”, “繁”为方国名。西周穆王世铜器班簋铭文(集成04341)记载,周王令毛伯伐东国时“秉繁、蜀、巢令” ,这三个方国,周原甲骨中已见“蜀”(H11:97、H11:68“伐蜀”

11、)与“巢” (H11:110“征巢” ) 7。 “繁”亦见于师虎簋铭“啻官司左右戏繁荆” (集成04316)的“繁荆” ,这是以“繁荆”组成左右偏军的主力。据师虎簋铭, “繁”是“荆”的一种,应属南国。 8郑玄诗谱周南召南谱云“至纣,又命文王典治南国江、汉、汝旁之诸侯” , 左传襄公四年:“春,楚师为陈叛故,犹在繁阳”杜预注:“楚地,在河南鲖阳县南” , 左传定公六年“子期又以陵师败于繁扬”作“繁扬” ,今地在河南新蔡县北 9,地属汝水流域。因此, 左传 “繁阳(扬) ”跟先周之“繁”很可能同为一地。周公庙卜辞“繁使”即繁国使者。“繁使”跟“祭仆”都是谓语动词“衍(延) ”的宾语。祭仆和繁使的

12、关系,据周礼所说祭仆职掌,祭仆可视作王的一种“逆复出内事(使)人” ,在卜辞中应是王派去延請“繁使”的使者。“缶” ,或释为“占” ,但据照片来看,其左侧的斜笔无疑是存在的,因此当释为“缶”而不能释“占” 。 “缶”当读为“ ”,据说文解字段注 “ 之讹体作繇” 。古书中多用“繇”字。 “繇”上古音属幽部,跟以“缶”为基本谐声偏旁的“陶”字可以通假,例如:文献所见之“皋陶” ,近出上博简容成氏第二十九简作“咎 ”,在说文言部 、尚书大传 、 楚辞离骚 、 汉书武帝纪等作“咎繇” , 孔子家语或作“皋繇” ,书序 “皋陶谟 ”陆德明释文 “陶音遥,本又作繇” 。这说明, “缶” 、 “ (繇)

13、”声系可通。“缶(繇) ”,繇辞。 左传中屡见繇辞,例如庄公二十二年左传: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 。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 ,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此其代有陈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 ”孔颖达正义云:“卜人所占之语,古人谓之繇。其辞视兆而作,出于临时之占,或是旧辞,或是6 参看孙诒让:周礼正义之夏官叙官 ,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九册,2260 页。7“巢”为殷商旧国,地在今安徽省巢县东北五里居巢故城。参看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文公十二年经“楚人围巢”注,中华书局,1

14、990 年,585 页。8 参看林沄:商代兵制管窥154 页, 林沄学术文集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年;董珊:谈士山盘铭文的“服”字义 ,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 年 1 期。9参看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定公六年注,中华书局,1990 年,1557 页。试论周公庙龟甲卜辞及其相关问题第 4 页 共 26 页新造,犹如筮者引周易,或别造辞。卜之繇辞,未必皆在其颂千有二百之中也。此传凤凰于飞下尽莫之与京 ,襄十年传称卫卜御寇,姜氏问繇,曰兆如山陵,有夫出征,而丧其雄 ,哀九年传称晋赵鞅卜救郑,遇水适火,史龟曰:是谓沈阳,可以兴兵,利以伐姜,不利子商 ,三者皆是繇辞,其辞也韵,则繇辞法当韵也

15、。 ”在最近发表的新蔡葛陵楚简中,也见有繇辞:丌(其)曰:氏(是)日未兑,大言 =(絕絕) ,小 言惙= (惙惙) ,若组若结,终以。 新蔡楚简甲三 3110综合上述,繇辞是抄录占卜书中对兆、卦的解释之辞,也有临时新造之辞。 史记孝文本纪 索隐引荀悦曰:“繇,抽也,所以抽出吉凶之情也” 。繇辞内容大多比较抽象。周公庙卜辞“缶(繇):者来”以“缶(繇) ”发端,似即繇辞。据裘锡圭先生研究,周原甲骨“ 曰”之“ ”应读为“ ”(即“兆”字) ,以“曰” 发端之辞应为占辞。 11周公庙卜辞的繇辞跟周原甲骨所见的占辞性质有别,但繇辞可以充当占辞或作占辞的一部分。 汉书文帝纪 “占曰:大横庚庚,余为天王

16、,夏启以光。 ”颜注:“李奇曰:庚庚,其繇文也。占,谓其繇也。 繇本作籀” 。 12,这是以繇辞作为占辞。与上引诸繇辞比较,周公庙卜辞“缶(繇) ”下似省略了“曰” 。关于占辞省略形式的讨论,可以参看本文第五部分。“者来”有残文。 “者”疑读为“诸” ,推测文义, “者(诸) ”下面残去的中心词,可能与上文“衍(延) ”的两个对象“祭仆”跟“繁使”有关。 “缶(繇):者(诸)来”意思是:繇辞说:“诸”会来到。“氒(厥)至” ,据张玉金先生所讨论, “氒(厥) ”字有代词、助词、连词和副词四种用法。 13这里应理解为代词,指代“祭仆、繁使” 。“王” ,下半形象斧钺之锋刃,类似写法的“王”字常见

17、于周原甲骨。“囟” ,这个字也常见于周原甲骨,据近年几位学者研究,应读为“使” 。本文在第五部分指出“囟(使) ”字为使动句式的形式标记并有讨论,请参看。使动句式的“使”字下面,需要接一个兼语。从这条卜辞上下文看, “囟(使) ”下省略的无疑是“祭仆、繁使” ,被省略的成分兼作后面“克+动词”的主语。周原甲骨“囟克事”凡三见(H11:6、H11:21、H11:32) , “囟”下省略不特定的宾语,与此结构类同。“逸”字原形作:周公庙卜辞 2-1该字从“辵” 、从“兔” , “兔”旁短尾特征明显,其写法可跟下列诸字偏旁比较:叔 方彝 叔 尊 盂鼎 繁卣“宗彜一逸” (05430)10 河南省文物

18、考古研究所編著:新蔡葛陵楚墓图版八,并请参看正文 189 页贾连敏先生释文,大象出版社,2003 年。关于这条简,还可参看禤健聪:新蔡楚简短札一则 (简帛研究网站,2003/12/28) 、陈伟葛陵简中的繇 , (同上,2004/2/29) 。11 裘锡圭:释西周甲骨文的“ ”字 ,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等编辑: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 ,1997;裘锡圭:从殷墟卜辞的“王占曰”说到上古汉语的宵谈对转 , 中国语文2002 年第 1 期,70-76 页。12 并请参看史记孝文本纪三家注引诸家之说。13 张玉金:西周金文中“氒”字用法研究 , 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 年

19、10 月,106-109 页。试论周公庙龟甲卜辞及其相关问题第 5 页 共 26 页秦子矛 中山圆壺三体石经古文 卯簋盖“宗彝一逸” (04327) 多友鼎:“汤钟一逸”(02835)上举繁卣、卯簋盖、多友鼎的“逸”字,根据三体石经所保存无逸 、 多士 、 多方诸篇的“逸”字古文写法,学者都释为“逸” ,在金文中用做器物的量词。对这个字的读音,張振林先生曾指出: 14西周春秋时期,宗彝、钟鼓、舞者的集合单位词,从语言学的角度考察应该读“逸”或“肄” (余母质部) ,共同的意义为“列” ;从文字学考察,从“聿” 、从“佾”得音的“ ”、 “肄” 、 “佾”等字皆同音。据此, “逸”当读为“肆”或

20、“佾” ,三字都是余母质部,音近通用 15。周公庙卜辞“逸”用为动词,可训为“陈”或“列” , 诗经大雅行苇 “或肆之筵,或授之几”毛传“肆,陈也” ;玉篇长部 “肆,陈也,列也” 。“宵” ,字亦见周公庙 1 号龟甲,这两个字写作:2 号 1 号该字可分析为从“宀” 、从“月” 、 “小”声,隶定为“宵” 。 金文编卷七 1207 号“宵”字头下收录宵簋铭文的两个“宵”字:宵簋(集成10544,归入不明器类,年代属西周早期)跟周公庙卜辞“宵”当为同一个字,只是偏旁“小”的位置不同。 “宵”所从的“月”当为意符。说文宀部 “宵,夜也。从宀、宀下冥也。肖声。 ”说文肉部 “肖,骨肉相似也。从肉、

21、小声。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 ”说文肉部之“肖”所从意符为“肉” ,我们这里讨论的“宵”意符为“月” ,其偏旁“肖”跟说文 “肖”字声符虽同,而意符迥异。如果不是早期从“月”之“肖”在小篆中讹变为从“肉”旁,那么这两个“肖”应各有来源,只是偶然同音。 16周公庙卜辞两“宵”字都位于介词“于”后,是处所名。在 2004 年初周公庙甲骨座谈会上,李学勤先生指出该字为一种宗庙建筑的名称。这是很对的。我认为“宵”可以就读为“庙” 。宵,心母宵部;庙,明母宵部,中古音都是开口三等字,其上古音韵部相同,声类不同。从谐声来看,唇音宵部字(及其入声药部字)常常以非唇音字作为谐音偏旁,例如:1、 “豹”是唇音帮

22、母药部字,其从“勺”声, “勺” 、 “杓” 、 “芍”为照 三 系字禅母药部字, “约”为喉音影母药部字;2、 “毛”及从“毛”声诸字多是唇音明母宵部字,但从“毛”声的“耗” 、 “秏”14 张振林:商周铜器铭文之校雠 , 第一届国际曁第三届全国训诂学术研讨会论文 ,台北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中国训诂学会主编,1997 年,767-768 页。15 参看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530 页“逸与佾” 、 “逸与佚” 、536 页“肆与佚”等条目,齐鲁书社,1989 年。16 战国文字中的“肖” 、 “宵”均从“月”旁,参看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502 页“宵” 、260 页“肖” ,福

23、建人民出版社,2001 年。试论周公庙龟甲卜辞及其相关问题第 6 页 共 26 页等字是喉音晓母字。下面再举一个从“毛”之字通假的为禅母“勺”字的例子。包山楚简遣册 266 号所记木器“二 、二祈”之“ ”字作:包山楚简 226 号 17此字从“斗” 、 “毛”声,在简文中应读为“勺” 。 “二 ”当如李家浩先生所说,指的是包山二号墓东室所出的两件漆勺。 18据此可见,明母字“毛”跟禅母字“勺”声系相通。3、 “秒” 、 “妙” 、 “眇” 、 “訬”都是明母字,其共同的谐声偏旁“少”为舌音书母字。 “宵”从心母字“小”声, “小”也是“少”字的谐声偏旁,因此“小”可视为那些谐“少”声的明母字

24、的基本谐声偏旁。这种谐声关系中的声纽关系,正跟心母字“宵”读为明母字“庙”相同。 194、 “庙”是唇音明母宵部字,据说文 , “廟”从“朝”声, “朝”属舌音定母,又能跟属于齿音从母的“就”字相通假。 20这也跟“宵”读为“庙”的声纽关系类同。上举四组是谐声、通假方面的例子。因为古代朝见通常在早上,宗庙又兼具朝堂的作用,所以朝堂之“朝” 、朝夕之“朝”跟宗庙之“庙”都可以看作是同源词。根据郑张尚芳先生的拟音, “朝”是宵部字,古音为rew,故与“庙”mrews 声基共形而谐声通假。21仅从语音上说, “宵”字读为“庙”或“朝”都无不可。在周代聘礼中,主客相见的地点有既有在“朝”也有在“庙”

25、。上面已经谈到过, “祭仆”在祭祀这种特定场合出现,因此把“宵”读为“庙” ,更能切合这条卜辞的上下文。西周早期爯方鼎中的“庙”字写作:爯方鼎, 集成02739跟“宵”字相比,除掉两个意符“宀” 、 “月” ,只有基本谐声偏旁不同。据上述谐声和词义关系,周公庙卜辞“宵”字也可以看作是跟“庙”声符不同的异体字。西周金文“庙”字绝大多数都从“宀” 、 “潮”声,乃是省略了意符“月” ,又对声符加以繁化的结果。 簋(4266) “王各(格)于大(太) (潮-庙) ”,即以“潮 ”为“庙” 。17 字又见于望山楚简 2-45“二祈、二瓒 ”,字形不甚清晰,但可肯定从“毛” 、从“勺” 。18 “勺”是

26、这类器物的通名, “斗” 、 “勺”虽然形制不同,但功用相类,所以读为“勺”的“ ”字可以用“斗”作为形符。李家浩包山二六六号简所记木器研究 (国学研究第二卷,538-540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年)认为:包山简“ ”字“是一个从毛从瓒字象形初文得声的字,在此假借为瓒 ”。后来公布的上海简缁衣第 15 简有“好刑而轻 ( ) ”, “ ”读为“爵” ,郭店简缁衣写作“雀” 。上博简“ ”字结构为从“斗” 、 “少”声,跟“ ”字从“斗” 、 “毛”声结构相类。在上博简缁衣篇公布以后,学界都已经认识到李家浩先生对“ ”字的分析是错误的, “ ”不能释读为“瓒” ,但李先生认为包山简该字

27、指的是发掘报告所称东室出土两件“漆勺” ,则是正确的。这两件漆勺形状如斗,在祼祭中可作为用来酌酒的“瓒” 。杜预春秋左传注昭公十七年释“瓒”为“勺也” ,可见“瓒”是勺的一种,跟“勺”功能相同,都是用来酌酒,故而瓒亦可称“勺” 。又,李文提到信阳简 2-011“二雕(雕)瓒”所谓“瓒”字从“木”从“ ”,从图版看,其右半字形不是“ ”,有待考证。19 这类音变的解释,可以参考潘悟云、朱晓农:汉越语和切韵唇音字 ,原载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中华文史论丛语言文字研究专辑(上) ,收入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潘悟云卷1-38 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年 12 月版。20 参看古字通假会典7

28、37 页“就与朝”条。21 郑张尚芳:上古音系82 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 12 月。试论周公庙龟甲卜辞及其相关问题第 7 页 共 26 页据以上分析,周公庙卜辞所见之“宵”应该读为“庙” 。 “逸于庙” ,祭仆和繁使列队于庙堂。综合上述,周公庙 2 号卜甲右侧卜辞格式可以分析为:前辞:五月 (哉)死霸壬午, 其下省略“卜”命辞:衍(延)祭 (仆) 、繁事(使) 。开头省略“某贞”占辞之繇辞:缶(繇):者(诸)来。“缶(繇) ”下省略“曰”字。占辞:氒(厥)至,王甶(使)克逸(肆)于宵(庙) 。这条卜辞大意是说:在五月哉死霸壬午这一天,卜问延请祭仆和繁使之事。繇辞说:他们将要来到。如

29、果他们到了,周王使他们能列队于庙加以朝见。二、2-2 卜辞2 号卜甲的左侧那条卜辞残掉了开头,残辞可试写为:视马, ( 毖)于马 (师) ,勿乎(呼)人(?)于逆它,终囟(使)亡咎。“视” ,据裘锡圭先生释。裘先生曾经指出,古文字“目”下作立人形之字应释为“视”,跟“目”下作跪坐人形之“见”形体有别。 22周原卜辞的这个字增从像手杖的“卜”旁,应当是由于古文字“长” 、 “疑”等字的站立人旁也常常增此偏旁而类化:视: 周公庙卜辞 2-1 应侯钟(00107、00108) 钟(00260)疑: 角( 09099) 侯父乙簋(03504) 伯疑父簋(03887)侯父乙簋( 03505)长: 墙盘(

30、10175) 长日戊鼎(02348)裘锡圭先生指出, 周礼春官大宗伯 “殷覜曰视” ,覜、视同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覜”字下谓“下于上、上于下,皆得曰覜” 。 23周公庙卜辞“视”也是此义。“ ”,从 “辵 ”、 “亍” ,从 “柲”字初文为声符。同样写法的 “柲”见周原甲骨文H31:4“ ”字以及甲骨文合集 (以下简称“合集 ”)36396“ ”字所从(亦可参看甲骨文编77-78页):22 裘锡圭:甲骨文中的见与视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文史哲出版社,1999 年 8 月。23 见裘锡圭:甲骨文中的见与视第 4 页。试论周公庙龟甲

31、卜辞及其相关问题第 8 页 共 26 页周公庙卜辞2-2 周原甲骨H31:4 合集 36396 同上36662 同上36666“柲”上有短横,这个短横是由指示符号“”或“”演变来的,并非“戈”字表示戈头的笔划。裘锡圭先生释柲一文曾成功考释了殷墟第五期卜辞常见的“ ”字,周公庙卜辞的这个字与裘先生所释的“ ”字相比,右侧增加了“亍”旁,这是意符的繁化。据上述对字形的分析, “ ”即“ ”的繁体。下文亦将从辞例上来验证这一点。裘先生在释柲一文中指出:“第5期的 大概也应读为毖 。对某一对象加以敕戒镇抚,往往需要到那一对象的所在去, 洛诰说伻来毖殷 ,上引卜辞说戉往毖沚 ,都反映了这一点” 24。殷

32、墟黄组卜辞中“ 于某地”的文例极为常见,周公庙卜辞此字用法与之相同。这里可以顺便解释那片有“ ”字的周原卜甲H31:4卜辞:廼则祼 氒 队 (毖) ,囟亡咎。用。即,弗克尸(夷)安, (兆)曰:每(悔) 。此片的两条卜辞内容相关,第二辞言“即” , “即”当训为“至” , “弗克尸(夷)安”是说到了以后不能安定镇抚,所以“ (兆)曰悔” 。其中“即,弗克尸(夷)安”正是承第一辞“去敕戒镇抚”义的“ ”字而言。“马”跟“马 ”之“马”所指相同。甲骨金文常见“在某 ”或“在某 ”的文例,以“ ”为“师 ”, “师” 、 “ ”都可以读为“次” ,指在某地的师旅驻地。 25此“马”应指周人的马兵,

33、“马 (师、次) ”即马兵驻地。 26“勿乎(呼)人(?)于逆它” , “人(?) ”字之释不确定,但有可能是“人”字的误刻, “人(?) ”是周王臣属。 “于”训为“往” , “逆”训为“迎” , “于逆”即“往迎” 。 “它”,殷墟卜辞中的“它”字写法跟此字相近,见张政烺先生释 27。在殷墟卜辞中, “逆”字后面多数都带宾语,周公庙卜辞“它”也应是“逆”的宾语。“ ”跟“视”是相关的行为。 周礼秋官大行人:“王之所以抚邦国诸侯者,岁徧存,三岁徧覜,五岁徧省。 ”“徧覜”之“覜” ,训为“殷覜曰视”之“视” ,此种24 裘锡圭:释“柲” (附:释“弋” ) , 古文字研究第 3 辑,中华书局

34、,1980 年,收入古文字论集,看 25 页,中华书局,1992 年。25 参看裘锡圭:谈谈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注释22,见裘锡圭自选集208 页,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 年 7 月版。26 殷墟卜辞也屡见关于马兵的占卜,参看王宇信:甲骨文“马” 、 “射”的再考察兼驳马、射与战车相配置 , 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39-66 页,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语言文学系,1997 年。27 张政烺:释“它示”论卜辞中没有蚕神 , (古文字研究第一辑,63-70 页,中华书局,1979年;收入张政烺文史论集514-520 页,中华书局,2004 年 4 月。试论周公庙龟

35、甲卜辞及其相关问题第 9 页 共 26 页“视”的目的为“抚邦国诸侯” ,与裘先生解释为“敕戒镇抚”之意的“ (毖) ”意义相关。周公庙这条卜辞以“视马”跟“ (毖)于马师”连言,既可以再次证明裘先生对“(毖) ”解释的正确,也可以说明我们对周公庙此条卜辞“视” 、 “ (毖) ”的理解不误。“视”跟“逆”两个动作的关系,还可以参看 1974 年陕西武功县回龙出土的驹父盨盖铭(04464):唯王十又八年正月,南仲邦父命驹父匓(就)南诸侯,率高父视 28南淮尸(夷) ,厥取厥服。堇(群?)尸(夷)俗(欲)彖(惰?) ,不敢不敬畏王命,逆视我,厥献厥服。我乃至于淮,小大邦亡(无)敢不 (弢-朝?)

36、 29,具逆王命。四月,还至于求(?) ,作旅盨,驹父其万年永用多休。卜辞“视马”前面有残损,推测原本是“曰:视马”这种格式(参看下文对周公庙 1 号卜甲第 1 条卜辞的解释) 。残损部分当包含一个主语。根据我们下面的分析,这条卜辞所见的三个谓语动词“视” 、 “毖”跟“乎(呼) ”分属两个不同的主语。我们上面讨论过同版并存的 1-1 号卜辞,其占卜主体“王”无疑是周王,那么这一条的占卜主体也应该是周王。周王是“终囟亡咎”这个占卜结果的承受者,所以发出“不要叫人往迎”这个动作的人也应是该辞的占卜主体,即“乎(呼) ”的主语是周王。假设“视马”者是占卜主体,那么卜辞应该说“勿乎人來逆”而非“于逆

37、” 。 “來逆”见于 钟铭: “服蛮廼遣间来逆卲(覜)王,南尸(夷) 、东尸(夷)具视廿又六邦” 。“卲”读为“覜” ,训为“视” ,参看上举周礼春官大宗伯 “殷覜曰视”以及驹父盨盖铭“逆视我” 。所以,从语气上来说, “视马,毖于马师”跟“勿呼人(?)于逆它”不应是同一个主语发出的动作。据上述分析,周王不是“视马”者。那么“视马,毖于马师”的主语是谁?体会辞义, “逆”的对象“它” ,很可能跟残掉的主语所指一致,就是“视马”及“毖于马师”的人。辞末的“终囟无咎”是对周王“勿乎人于逆它”的行为做出吉凶判断。 “终”字写法见周原甲骨 H11:121“终” (单字)及 FQ2“囟孚于永终” 。在跟

38、卜辞性质相近的易经卦辞、爻辞中,常以“终”字系于吉凶判断之前做状语,表示“最终”的意思,例如:1、 讼卦辞“有孚窒惕,中吉,终凶” ;2、 夬上六爻辞:“无号,终有凶” ;3、 需九二爻辞:“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4、 需上六爻辞“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5、 贲六五爻辞“贲于丘园,有帛戋戋,吝,终吉” ;6、 坎六四爻辞“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 。“终囟亡咎”文例与上举诸例略同。 “囟”读为“使” ,解释见后文。咎, 说文训为28 此字及下文“逆视我”之“视”字,也是裘锡圭先生所释,参看裘锡圭:甲骨文中的见与视第 4页。29 此字原形象人持火把,类似形象的字又见

39、于殷墟卜辞、周原甲骨文 H11:84、商周金文等材料,我认为此即“烧”字之初文,即“弢”字之声符,在驹父盨盖铭读为“朝见”之“朝” 。在殷墟甲骨文中与“夕”对贞记时表时间词读为“朝暮”之“朝” ;表动词与“田”连用时用为本字,即“烧田”之“烧” 。有关看法详见另文。试论周公庙龟甲卜辞及其相关问题第 10 页 共 26 页“灾” , “亡咎”即“无咎” ,是古代成语,即无灾祸。据上所说,这条卜辞大意是:它 来视马,镇抚马师,周王不叫人去迎接 “它” (“视马”者) , 据卜兆作出吉凶判断为 :最终使(事件)无灾祸。周公庙 2 号卜甲的右辞 2-1 应为先刻,左辞 2-2 后刻。2-2 卜辞“乎”

40、字右上小竖刻在了 2-1 卜辞 “于”字的最末一笔之上。三、1-1 卜辞周公庙 1 号卜甲的第 1 条卜辞可释为:曰:異(式)乎(呼) 卫夔,乎(呼)乞(?)周原甲骨数见以“曰”开头的卜辞,这片周公庙卜甲的两条卜辞格式可能也是如此。我认为, “曰”是“ 曰”(读“兆曰” ) 30的省略形式,这类卜辞的性质,都是省略前辞和命辞,只有视兆或视卦所得的占辞。周原甲骨以“ 曰” 开端的视兆占辞较为常见;视卦之例,看 H11:85“七六六七一八。曰:其既魚。 ”这里的“異”字,可能有主语或虚词两种用法。我们认为,当时占卜的主体是明确的,可以省略;又鉴于上述“曰”字句乃是占辞的判断,这里的“異”字最好理解

41、为裘锡圭先生曾经谈过的虚词“異” 。裘锡圭先生在其著卜辞“異”字和诗、书里的“式”字一文认为,见于卜辞、金文以及尚书 、 逸周书的虚词“異翼”跟诗 、 书 、金文的“式弋”很可能是同一个虚词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异写,这个词可以表示可能、意愿、劝令等意义,其类似于英语中的“will”和现代汉语的“要”所表达的语气。裘先生所举诸例中,结构为“異(或翼)+动词”的例子有:大盂鼎“天異临子” 、 逸周书世俘 “武王乃翼矢(引者按:矢为陈列义)珪、矢宪” ,均可以跟此处“異乎(呼)”相比较。 31“乎(呼) 卫夔”这种句式在殷墟卜辞中很常见,叫 去驻卫夔。 “ ”是人名。“夔”是地名,亦见晚商小臣俞犀尊铭:

42、“王省夔京,赐小臣俞夔贝” (集成05990) 、西周昭王世的中方鼎銘“省南国设居,在夔 真山” (同上 02751、02752) 。这两件金文的地名用字,有学者或释为“夒” 。从字形上看,古文字“夒”与“夔”字的差别主要在于头部, “夔”字突出表示头发的笔画,因此这个字当释“夔”而非“夒” 。中方鼎之“夔”在南国,李学勤先生认为即楚国熊挚所居的夔,地在今湖北秭归东。 32史记楚世家 正义引宋均注乐纬:“熊渠嫡嗣曰熊挚,有恶疾,不得为后,别居于夔,为楚附庸,30 裘锡圭:释西周甲骨文的“ ”字 ,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等 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 ,1997;裘锡圭:从殷墟卜辞的“王占曰

43、”说到上古汉语的宵谈对转 , 中国语文2002 年第 1 期,70-76 页。31 裘锡圭:卜辞“異”字和诗、书里的“式”字 , 中国语言学报第 1 期,1983 年,又刊于古文字论集122-140 页。32 李学勤:盘龙城与商朝的南土 , 文物1976 年第 2 期,又刊于新出青铜器研究 ,文物出版社,1990 年,15 页,可参看李学勤:静方鼎考释及静方鼎考释订补 , 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223-230 页,1997 年,该文又分为 静方鼎与周昭王历日 、 静方鼎补释两篇刊于夏商周年代学札记22-30、76-78 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年。试论周公庙龟甲卜辞及其相关问

44、题第 11 页 共 26 页后王命曰夔子也” ;楚世家记载楚成王三十九年灭夔, 集解 “服虔曰:夔,熊渠之子孙,熊挚之后,夔在巫山之阳,秭归乡是也。 ”索隐 “谯周作灭归 。归即夔之地名归乡也” 。周公庙卜辞所见之“夔”也可能就是此处。第 2 个“乎”字下面一字,据残划似为“乞”字。据上述,这条卜辞与战争有关,大意是:“视兆判断结果为:要叫 驻卫夔,叫乞(?)” 。四、1-2 卜辞与相关材料周公庙 1 号卜甲第 2 条卜辞可释写为:曰:彜(?)囟妹克于宵(廟) 。“曰”下之字仅存上部残划,可能是“彝” ,也可能是“女”或“母”字。“囟” ,最初的照片、摹本皆遗漏此字,从原片看,该字清晰可见。“

45、妹” ,见于殷墟甲骨文,早期作“ ”,晚期例如黄组卜辞作“ ”。李宗琨先生指出,殷墟甲骨文中的“妹”字绝大多数都是用作否定词的,可能读为古书中的否定词“蔑” ,也可能跟“蔑”是个音义皆近的亲属词。他又指出, “在殷墟卜辞的否定词中, 妹的性质比较特殊。它既用来表示可能性,也用来表示意愿。从已有的用例来看,否定词妹都有拟议的语气,这一点跟古书中的否定词“蔑”相似。 ”33否定词“妹”以及“妹克”连用,也见于西周金文:叔 父卣:兹小彝妹吹(隳) ,见(另一器作视)余,惟用諆造汝。 (集成05428、05429)它簋:呜呼!惟考 (捷) 34敏,念自先王先公,乃妹克衣(卒)告剌(烈)成工(功) 。虘

46、!吾考克渊克,乃沈子其顾怀,多公能福。呜呼!乃沈子妹克蔑见厌于公休。沈子肇毕贾积,作兹簋,用载享己公,用各多公。 (集成04330)李宗琨先生的文章没有涉及上述材料,下面对这两种铭文作些解释。叔 父卣铭“兹小彝妹吹(隳) ”的意思是“这件小彝器不要毁坏” 。它簋全铭较为难懂,大意是记叙器主在周公宗祭祀成功,因而作祭器,以感谢其父考和多公在天之灵对他的保佑。铭文两次出现“妹克” ,第一个“妹克”之前省略了一个表示假设条件的分句。 35这句话可翻译为:33 李宗琨:论殷墟甲骨文中的否定词“妹”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66 本 4 分, 傅斯年先生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 ,1995 年 1

47、2 月。34郭沫若沈子簋铭考释(金文丛考665 页,科学出版社,2002 年)认为该字从“耳”、“攴”,字见说文攴部“ ,使也。从攴、耴省声。”其后面“敏”字之释参看陈剑甲骨金文旧释“尤”之字及相关诸字新释,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四),74-94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0 月。据此,该词可以读为“捷敏”,见于韩非子难言“捷敏辩给”、新序卷二“聪明捷敏,人之美才也。子贡曰:回也闻一以知十。美敏捷也”等古书,即“敏捷”之倒文。35 承上文省分句之例,可参看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 “省句例” ,收入杨树达文集之四 ,30-3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洪诚训诂学指出左

48、传僖公三十三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在“尔墓”前省略“及师之入” ,亦是佳例,见洪诚文集136 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年 9月。试论周公庙龟甲卜辞及其相关问题第 12 页 共 26 页吾考的敏捷才能为先公先王所念,如果不是这样 ,则我不会最终告烈成功。第二个“妹克”所在的句子“乃沈子妹克蔑见厌于公休” , “蔑”为否定词,训为“无” ,“妹克蔑”是用双重否定表示语气较强的肯定。 “见厌于公休”的“厌”是主要谓语, “厌”训为“足” ,满足, 吕氏春秋怀宠 “求索无厌” ,高诱注:“厌,足也” ;国语周语下 “克厌帝心” ,韦昭注“厌,合也” 。 “见于”为被动式标志,这句话的主动者,乃是“于”所引出并强调的“公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