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隋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唐对比)1、政治上:迁徙豪强,斩断豪强与原地的联系建立三省六部制,加强皇权简化地方行政机构,中央官掌握对地方官的任免创立科举,改革府兵制与刑律2、经济上:继续推行均田制改定赋役,大索貌阅与输籍定样统一钱币和度量衡3、营建东都和开通大运河,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唐:1、政治上:、中央仍是三省六部制(笔记:特点)、地方仍实行州、县两级制、唐律的修订2、经济上:均田制和租庸调制3、军事上:府兵制 4.文化上:学校和科举:学校种类增多;分常举和制举,后武举二、大运河兴建的原因、分段及起止地1、原因:经济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有利于加强南北经济联系,扩大商品交流政治上:
2、加强南北联系与对南方的控制军事上:有利于运送物资和军队主观上:隋炀帝个人到江南巡游作乐2、分段及起止地涿郡 洛阳:广通渠 洛阳 山阳:通济渠山阳 江都:邗沟 江都 余杭:江南河三、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及领导人原因:1、隋文帝时期社会矛盾的积累宫廷政变,仅士族集团内部权力的转移,旧的统治秩序没有被打乱,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格局没有改变。隋文帝个人性格沉猜、刚愎自用,及晚年变化造成。2、隋炀帝暴政和社会矛盾激化沉重的赋役进攻高丽.苛暴的刑罚领导人:1、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2、窦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3、杜伏威、辅公袥领导的江淮义军四、隋文帝即杨坚。541 年604 年,是隋朝的开国皇帝(581 年60
3、4 年在位) ,他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核心制度,建立了以隋为主导的东亚新秩序。在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在经济上,与民休息,轻徭薄赋,颁均田令,设置粮仓,改革货币,倡导节俭;在军事上,统一全国,北击突厥。其统治被称为“开皇之治” ,但晚年言路阻塞,对臣下猜忌诛灭也使隋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五、隋炀帝即杨广,569 年618 年,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 604 年 618 年 在 位 ) ,唐时谥炀皇帝。隋文帝杨坚次子,母独孤皇后。即位之后,对于国政有恢宏的抱负,但他滥用财力,挥霍
4、无度。修建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等。连年征战与暴政导致隋朝的国力大为削弱,农民起义不断,618 年死于兵变。六、大索貌阅隋朝搜括逃避赋役户口的措施。为整理户籍,核实人口,为国家征收租调提供依据。开皇五年(585 年),隋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规模地检查户口,叫做“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诈小逃避租役。一旦查出户口不实,里正、党长流配远方,奖励百姓互相检举。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七、唐初重要制度1、政治上:中央沿袭三省六部制,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2、律法上:修订唐律,加强法
5、制3、经济上: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4、军事上:实行府兵制5、文化上:发展科举制度八、贞观之治1、原因:.隋末农民起义斗争成果的曲折反映.唐高祖武德年间建立的各项制度也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唐太宗本人及集团的努力2、内容:缓和阶级矛盾,采用轻徭薄赋的政策,给人民以喘息之机(表现)选贤任能,不拘出生地域与民族背景善于纳谏注意执法继续采用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吸收庶族地主参政3、评价:是以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以隋亡为鉴,尽量运用各种方法使时政和经济向好的方向转化本质仍是保证地主阶级的长久利益和政权的巩固不能过于拔高贞观之治九、两税法两税法是唐后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安史之乱后,
6、土地兼并严重,藩镇割据,为解决财政危机,德宗采纳宰相杨炎建议于 780 年行此法。即废除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征税,是为两税法。它改变了按人丁户口征计的办法,使赋税负担相对合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危机。这种税制直到明代行一条鞭法后才被废除。十、唐朝对外交流的基本状况,特点及出现高潮的原因1、基本状况:封建社会空前绝后的对外经济贸易,规模大,范围广中外文化相互融合,双方均得到好处2、特点:开明、和睦的民族政策,兼容并蓄的对外政策3、高潮的原因:唐帝国显赫的国际地位唐的统一繁荣,为发展交流提供了前提李唐王朝采取开明政策唐代对外来文化既有需要,
7、也有自信心交通发达,是当时国际交通的枢纽十一、玄武门之变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唐高祖武德九年(626 年)六月初四,是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李世民射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并挟持了唐高祖,得立为新任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十二、安史之乱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是唐玄宗末年边镇守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反唐叛乱。天宝十四年(755 年),他们以诛杀奸臣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 年)成功平叛,前后达八年之久,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致使疆域缩小,民族问题成为重要问题,唐中央力量日
8、趋衰落。十三、武周政治武则天:624 705 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0 705 年在位。武则天通文史,权变而且多智,具有超人的魄力和胆略和杰出的政治才华,于 690 年夺权称帝,国号周。执政期间,继承和完善了唐初的各项制度,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任用贤能之士,继续发展经济文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唐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她统治时期,虽曾滥用酷吏,政治却相对比较清明,社会生产持续发展,多民族的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为“开元盛世”打下良好的基础。十四、 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共 20 卷,对唐代以前的史学著作和史学家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作者刘知几(661721 年)
9、个人的修史主张。他批判了过去史学著作中的宿命论观点,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反对古今是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长论”和“直笔论”。对后世史学产生巨大影响。十五、 通典书名,唐杜佑撰,是我国第一部典制体通史,即专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全书共200 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记载了自上古到唐代宗时期的各种典章制度及其沿革。通典的问世,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史书体裁,即政书体,对后世史学影响极大,但杜佑修史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礼教伦常。十六、 唐律疏议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封建刑事法典。在唐律的几次修订中,于永徽三年,撰成疏议30 卷;永徽四年,疏议附于
10、律文之后正式颁行,形成流传至今的唐律疏议。十七、禅宗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主 张 修 习 禅 定 , 故 名 禅 宗 。 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北 宗 神 秀 , 时 称 “南 能 北 秀 ”。 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本土佛教宗派。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十八、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实质及时代特征1、实质: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2、时代特点:篡夺相乘 武人专政 胡人掌权 外患威胁十九、周世宗改革1、内容:经济上:鼓励开垦荒地,减轻租税,兴修水利,抑制寺院经济,解放劳动力政治上:留心改革,裁减冗员,澄清吏治,严明清治军事上:整顿军纪,
11、裁减老弱,加强对开封城的建设2、历史意义:革除了弊政,增强了国力,对发展社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为统一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军事基础二十、陈桥驿兵变显 德 七 年 ( 960 年 ) , 后 周 禁 军 统 帅 、 殿 前 都 点 检 赵 匡 胤 率 部 来 到 开 封 东 北 的 陈 桥 驿 ,发 生 兵 变 , 部 下 把 皇 帝 穿 的 皇 袍 披 在 赵 匡 胤 身 上 , 拥 立 他 当 皇 帝 。 于 是 , 赵 匡 胤 回 师 都城 , 轻 易 夺 取 后 周 政 权 , 正 式 登 上 帝 位 , 定 国 号 为 宋 , 史 称 北 宋 。二十一、支移与折变宋 政 府 为 了 加
12、 重 百 姓 剥 削 的 赋税输纳方式。所谓支移,就是官府借口军事急需,强迫北方农民把秋税谷物送到沿边城镇去缴纳,人畜盘费全需自备。所谓折变,就是官府借口需要,命令农民改纳指定的物资或纳现钱。二十二、头下军州辽 朝 的 地 方 行 政 组 织 , 一 个 军 事 行 政 的 联 合 组 织 。 这 种 州 是 由 辽 的 宗 室 、 外 戚 、 大 臣 和所 属 部 族 首 领 中 立 有 战 功 的 人 , 以 其 所 分 得 的 或 所 俘 获 的 人 口 设 置 的 。 头 下 军 州 的 官 吏 ,除 节 度 使 以 外 , 都 由 各 州 的 贵 族 委 派 。 头 下 军 州 的
13、户 口 称 头 下 户 , 多为汉人和渤海人,他们一 面 依 附 本 主 , 一 面 受 政 府 统 治 。 后 又 演 变 为 “二 税 户 ”, 与 农 奴 身 份 接 近 。二十三、猛安谋克制金朝在女真族聚居区建立的地方行政组织。猛安谋克制原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的部落组织,阿骨打加以发展,使它同时成为社会基层组织,后又演变兵民合一的组织。猛安谋克制度规定,以 300 户为一谋克,10 谋克为一谋安。该制不仅节约财政开支,又保证有较强的战斗力。金宣宗南迁后,猛安谋克瓦解。二十四、鹅湖之会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1176 年,在朱熹和陆九渊之间展开,因发生在鹅湖书
14、院,故得名。其主要内容和中心论题是如何认识事物及如何治学。代表客观唯心主义的朱熹着重“道学问”,主张“即物穷理”、“格物致知”;代表主观唯心主义的陆九渊着重“尊德性”,主张“发明本心”,认为“心即理也”,不必多做读书穷理工夫。二十五、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也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通史,为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所编撰。全书共 294 卷,历时 19 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上起周威烈王 23 年(前 403 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 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 1362 年的历史。二十六、两宋政府与少数民族政权签订的和议北宋:1、澶渊
15、之盟:1004 年,宋真宗与辽朝签订的屈辱和约。合约规定:宋辽约为兄弟国,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宋岁输辽银 10 万两、绢 20 万匹,称为“岁币”。此后,辽宋进入一个很长的相对稳定时期,促进两国经济和政治上的和平往来。2、 宋夏和议:1044 年,宋夏重订和约:规定元昊取消帝号,仍由宋朝册封为夏国主;岁赐,北宋每年给西夏银 7.2 万、绢 15.3 万匹、茶 3 万斤;重开榷场,恢复民间商贩往来。在以后的二十多年里,宋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建设和开发边疆地区。3、海上之盟:1120 年,宋金订立:北宋和金从南北两方同时夹攻辽,任何一方不得单独接受辽的投降;灭辽以后,燕云诸州归宋,北宋原来给辽的银和
16、绢如数给金朝;如果宋兵出师拖延就不把燕云地区还给宋。南宋:1、绍兴和议:1141 年,南宋与金签订的合约:宋向金称臣;宋金疆界,东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关为界,宋割州予金;宋岁贡银 25 万两、绢 25 万匹。2、 隆兴和议:1163 年,宋金和约:南宋不再向金称臣,世为叔侄之国;岁贡改称岁币;疆界与绍兴时相同。(宋金双方军事实力均衡)3、嘉定和议:1208 年,宋金重订和约:世为伯侄之国;增岁币;疆界与绍兴相同;另付金犒军银 300 万两。二十七、两宋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派学及主要内容)宋代理学是以儒家经学为基础,兼收佛、道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基本上可分为两派:一排是以程颢、程颐及朱熹为代表的客
17、观唯心主义学派,称为“程朱理学”;一排是以南宋陆九渊为首的主观唯心主义学派,即“心学”。“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存在的基础,物质性的气是第二性的,“理在先,气在后,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地最高境界为太极,但他又认为理无气则不存,气无理亦不能存,二者紧密相关。“心学”主张以“心”为世界之本,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二十八、两宋商品经济的发展(表现)1、出现了纸币交子2、城乡商业活跃,开封、杭州、苏州等地成为全国大都会3、对外贸易发展,与辽、金的榷场贸易时断时续,管理制度趋向健全4、重视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换取海外稀物二十九、王安石变法1.内容:财政经济(开辟财源):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
18、均税法, 募役法,市易法军政方面(强兵):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教育和科学(培养和选拔人才):实行“三舍法”,颁行三经新义,改革科举制度2、作用与意义:打击了豪强地主对农民高利贷盘剥及隐瞒田产、转嫁赋税的行为,减轻了农民负担,暂时缓和了阶级矛盾打击了豪商操纵市场,牟取暴利的行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将兵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的战斗素质三十、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收禁军兵权,形成枢密院 三衙体质,创立更戍法2、撤罢藩镇,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3、削减地方官权,诸州设通判监督知州4、分割宰相权力,设三司使,枢密院,御史台分管财政
19、、军政和监察5、取士之全集权与皇帝,发展科举6、实行官僚差遣分离制度三十一、斡脱钱斡脱钱就是高利贷, “斡脱”源于突厥语,有合伙之意,蒙古汗国时期是指经营高利贷的官商。入元以来,专立斡脱户,设斡脱总管府等机构为斡脱商人提供特权。农民和手工业者迫于生活或缴纳赋税不得不求助于斡脱钱,到期还不清债,斡脱们就私刑逼供,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三十二、 文献通考是一部着重叙述历代典章制度严格的分类通史。南宋马端临历时 20 年著成,共 348 卷,共分 24 门。此书仿通典体例,对天宝以后至南宋嘉定五年(1212 年)做了续修。是继通典 、 通志之后,规模最大的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和通典 、 通志
20、合称“三通” 。三十三、蒙古帝国的三次西征蒙古第一次西征元太祖十四至十九年(1219 1224 年) ,成吉思汗率军与花剌子模国进行的一场战争。建立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蒙古第二次西征即蒙古汗国的第二次西征。元太宗八年至十四年(12361241 年) 窝阔台汗遣拔都等诸王率军征服伏尔加河以西诸国的战争。建立了钦察汗国蒙古第三次西征之战元宪宗二年至世祖中统元年(1252 年一 1260 年) ,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率领 10 万大军攻波斯的战争。即蒙古第三次西征。建立伊利汗国三十四、元杂剧发展的原因及其代表人物原因:从文学形式的演变来考究,它代表了文学的发展趋势其兴盛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果民族矛盾与
21、阶级矛盾的斗争,统治残暴及人们的反抗,使杂剧内容丰富封建道德约束的松弛,为元剧的发展提供有利环境蒙古统治者对歌舞的爱好,提倡其发展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王实甫、张养浩、高明等三十五、元代对边疆的治理1 岭北地区:设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设岭北行省2 西藏:设宣政院,其长官院使掌握西藏实权3 云南:1253 年忽必烈灭大理国,以大将兀良合台实行军事统治,元世祖时设云南行省4 台湾:元通过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这是中国政府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5 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治理,下设一府六路6 西北地区:“宗藩之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
22、国7 驿站与急速铺:窝阔台时正式建立驿站制度,分为陆站和水站;专用以传递紧急文书的邮驿叫急速铺三十六、元代汉化迟滞(一) 表现:(1)大量草原旧制的保留,推行汉化不彻底,如忽里台制度(皇位继承、中央政治)、分封投下制度(地方管理)、怯薛制度(护卫军组织)、斡脱制度(商业经济)、赐赉制度(国家财政)、达鲁花赤制度(地方行政)、扎鲁乌赤制度(司法)(2)严重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四等人制: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二) 汉化迟滞的原因(1) 蒙古族在进入中原以前从事比较单纯的游牧、狩猎经济,对汉族农业文明几乎全无接触和了解。认识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并接受相关的一套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对他们来说比较困难(
23、2) 蒙古国建国后除汉文化之外还受到吐蕃喇嘛文化,中亚伊斯兰教文化及欧洲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对本土文化贫乏的蒙古统治者来说,汉文化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药方(3) 元朝统治者集团仍不能摆脱草原本位政策的影响,长期难以做到完全从汉族地区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三十七、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内战。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们势力日益膨胀,他死后,孙子建文帝继位,建文帝采取的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了藩王的利益,坐镇北平的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即挥师南下,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继位,就是明成祖。三十八、鱼鳞图册亦称“鱼鳞册”、“鱼鳞图 ”、“
24、鱼鳞图籍”、“鱼鳞簿”,是明朝全国各地土地清册或土地登记册。三十九、八旗制度清代满族的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努尔哈赤创立,由女真氏族公社末期的狩猎组织演变而来。八旗兵丁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提高了军事战斗力,也促进了满族社会的发展。四十、 永乐大典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永乐年间,初名文献大成 ,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全书目录 60 卷,正文 22877 卷,装成 11095 册,约 3.7 亿字,所辑入内容包括明初以前的图书七八千种。 永乐大典常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 800卷。四十一、郑和下西洋(1405 年 1433 年,七次下西洋)(1) 目的:宣
25、扬国威(政治目的)扩展朝贡贸易(经济目的)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2)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享、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八十多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3)意义:正面: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
26、;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在没有此类的壮举。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 负面:郑和下西洋可以不以贸易获利为目的,但不能不计成本。七次下西洋给明朝财政造成巨大经济负担,随着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必然随之悄然结束。四十二、王阳明的心学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知行合一致良知、致知格物四十三、张居正改革(一) 背景:明朝中后期财政危机加深,社会矛盾尖锐(二) 内容(1)改革吏治:裁冗官、重考核,主张唯才是用(2) 加强边防,改善民族关系(3) 水利治理,促进农业生产(4) 清查土地,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按田亩征收田赋征银,徭役出钱官府征收,废除粮长意义:第一,上
27、承唐代两税法,下启清朝摊丁入亩,改变了田赋与徭役分开征收的办法,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重大改革第二,统一了赋役简化征收手续,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漏税和官吏贪污的弊端,有利于贫苦下户负担的减轻,同时也免除了农民农民缴纳实物长途运输的困难第三,役银由以户、丁作为征收对象,改革为以丁、田分担,减轻了商人负担,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也有其局限性:田赋折银征收,农民不得不出卖自己的产品,商人趁机压榨剥削,更加重了农民负担;一条鞭法只是封建政府征收赋税方式的改革,并没有触及豪强权贵的特权,更不能遏制土地兼并的继续发展,只是相对减轻人民负担四十四、朱元璋废相后的政治格局1、 中央决策制度
28、:废相之后,政府六部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制,票拟权皇帝将奏章送内阁草拟出处理意见,然后再交皇帝审批,审批不合格交内阁再议,合格则由内阁草拟诏谕下发;司礼监的设立2、 中央行政制度:六部、政通史司3、 地方行政制度:省、府州、县,后期设巡抚4、 学校和科举制度:中央设国子监,地方设官学。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和八股文5、 军事制度:皇帝为最高军事统帅,军事决策程序复杂,有力防止大将专权6、 监察制度:皇帝的监察机构(特务组织):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政府中监察机构:御史台、都察院、给事中7、 宗藩制度:藩王不仅有民政权力,甚至拥有军权,建文帝之后对藩王权力进行限制四十五、军机处亦称“军
29、机房” 、 “总理处” ,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雍正七年(1729 年)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泄漏机密而设置军机房。军机处职能原为承名你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行政中心,其地位远远高于作为国家行政中枢的内阁。宣统三年(1911 年)“责任内阁”成立后军机处被撤销。四十六、金(本巴)瓶掣签用金瓶掣签的方式来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是清王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正式设立的制度。自清朝以来,藏传佛教活佛达赖和班禅转世灵童需在中央代表监督下,经金瓶掣签认定。四十七、改土归流清政府废除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由朝廷委派流官管理的一项改革措施,始于
30、明代,雍正时大规模实行,以云、贵为主,后来扩大到四川、湖南地区部分地区。四十八、乾嘉学派中国清代的学术流派。称汉学、朴学、考据学派。因其在乾隆、嘉庆两朝达于极盛,故名。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其后代表人物有惠栋、戴震等,顾炎武、黄宗羲等主张学术要切实、有用,反对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病。但是随着清政权的巩固,政府一面大兴文字狱来加强思想控制,另一面提倡整理、考订古典文献以转移人们反清的视线,从而形成了一种脱离社会现实、为考据而考据的学风。这种学风到乾隆、嘉庆时更加盛行起来,形成了所谓的“乾嘉学派” 。四十九、中俄尼布楚条约的内容和意义内容:康熙二十八年(1689 年)9 月 7 签订
31、,其内容有:1、中俄东段边界的划分,以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界,以北为沙俄的领土,以南为中国领土。2、俄人拆除在雅克萨城防御,撤走军队,贝加尔湖以东尼布楚一带归俄国。意义:是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它从法律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的领土,遏制了沙俄几十年来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中国有了第一条正式法律意义上的边界。五十、清初对赋役及税收制度的整顿与改革赋役制度:1、重修赋役全书,统一征收标准2、颁行“易知由单”,严禁官员私派3、实行“串票法”,防止漏税和滥收4、实行“滚单催法”,排除胥吏假手征收,督促纳户按时缴纳5、废除匠籍和贱民籍税收制度:1、摊丁入亩:
32、为稳定税收,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国丁银额为准,以后的额外增丁,不再征收丁银,从而把丁银额固定下来。称作“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固定了丁银数字,减轻农民负担,为实行“地丁银”奠定基础2、地丁合一:雍正时,规定将丁银依据不同比例摊入地亩中征收,被称为“地丁银”,进一步简化了赋役手续。即将双重标准化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五十一、 、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君主集权的发展1尊君卑臣 2、秘密立储 3、奏折制度 4、军机制5、内务府 6、督抚制度 7、考课与监察(二)、军事制度与 大清律的制定 (三)、怀柔与迫害相结合的思想控制 1、笼络各族上层 2、对思想控制的严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