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西省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219807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省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西省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西省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广西省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广西省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9 届高三 8 月月考试题高三历史总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试卷说明:本试卷分卷和卷,卷为试题(选择题和主观题) ,学生自已保存,卷一般为答题卷,考试结束只交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1. 训约十四条记载“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 ,端由于此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 ”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A. 维护家族团结和睦B. 灌输儒家伦理道德C.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D. 强化家国一体观念【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及“孝悌”可知,族规

2、是基于血缘关系,其直接作用是维护宗族关系及内部秩序,故 A 项正确;B、C 两项不属于直接作用;材料未体现“家国一体”仅涉及“家”的层面,故 D 项错误。点睛:材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及“孝悌”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2. 中国古代农民的实际负担,并不等同于政府的赋税征课额,历史上赋役历来就有“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的弊病。这一弊病根源于A. 专制王权之下法治精神的匮乏B. 农耕经济时代小农经济的脆弱C. 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D. 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答案】A【解析】“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说明“征发无度,税无定准”,故选 A;材料没有反映农耕经

3、济时代小农经济的脆弱的信息,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排除 C;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排除 D。3. 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说:“官僚政治是一种特权政治,在特权政治下的政治权力,不是被运用来表达人们的意志,图谋人民的利益,反而是在国家的或国民的名义下被运用于管制人民、奴役人民、以达成权势者自私自利的目的。 ”他认为官僚政治的本质是A. 皇帝享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特权政治B. 中央高度集权的特权政治C. 打着 “国民幸福”旗号的特权政治D. 努力为人民谋幸福的政治【答案】C【解析】材料论述的是官僚政治,不涉及皇权的至高无上,故 A 项错误;中央高度集权是

4、官僚政治的表面现象,故 B 项错误;抓住材料“反而是在国家的或国民的名义下被运用于管制人民、奴役人民、以达成权势者自私自利的目的”可知,官僚政治实质上是以国家或者人民利益为名义,随意侵夺人民权益,故 C 项正确;抓住材料“不是被运用来表达人们的意志,图谋人民的利益”可知与 D 项表述矛盾,故 D 项错误。4. 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这反映出东汉时期A. 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B. 监察体系臻于完备C. 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D.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

5、谣言而黜陟的官吏” ,可见因谣言而影响官吏升降的并非是全部,故 A 舆论只能影响官吏的“黜陟” ,而不是决定,A 错误;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不能说明监察体系臻于完备,排除 B;西汉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确立,使其民本理念在政治领域中获得了重要地位,因此民间舆论的载体-歌谣自然成为政策取舍的重要参考,得到统治者的格外关注,故 C 正确;材料与选官无关,排除 D。5. 对秦汉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征,概括得较为准确的是A. 倾覆与再建辉煌与成熟经世与玄思B. 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鼎盛与革新C. 创新与再造传承与新变集成与转型D. 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经世与玄思【

6、答案】D【解析】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受到打击,因此这一阶段政治文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波峰与波谷,A 项倾覆与再建与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文明的特点不符,故 A 项错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物质文明可以概括为恢宏与古朴,如长城、兵马俑等,在精神文明方面,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奠定儒学的正统地位,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魏晋时期玄学开始流行,受到当时士人的追捧,因此这一阶段精神文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经世与玄思,B 项鼎盛与革新反映了宋明理学的特点,故 B 项错误;创新与再造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文明的特点不符,故 C 项

7、错误;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受到打击,因此这一阶段政治文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波峰与波谷,魏晋时期玄学开始流行,受到当时士人的追捧,因此这一阶段精神文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经世与玄思,D 项对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特征的概括比较准确,故 D 项正确。6. “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 ”材料反映出A. 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发展B. 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C. 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D. 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答案】C【解析】据

8、材料“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古代封建政府赋税和百姓衣食之源在于农业,故 C 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故 A 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的问题,故 B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点,故 D 项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 ,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可以正确理解该信息的含义,再据此对选项逐一分析即可。7. 对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有学者认为,从秦到清依次经历郡政阶段、州政阶段、省政阶段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

9、都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相调适的产物,其中的“州政阶段”主要是指A. 先秦时期B. 秦汉时期C. 唐宋时期D. 明清时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商朝是内外服制,周是分封制;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汉承秦制”所以郡政阶段是指秦汉时期;东汉开始有州,唐为道州县三级,宋为路州县三级,故唐宋时期为州政阶段;元朝开创省制,明朝废除行省制,清朝恢复行省制,故省政阶段是元朝、清朝时期;故可知排除 ABD,所以选 C。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各个朝代的地方管理制度。8. 如以北宋初期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两宋之交的宋徽宗时,作为农

10、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 11 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 2 倍。这种差异容易导致A. 纸币贬值加速B. 农民税负加重C. 土地兼并严重D. 自然经济解体【答案】C【解析】依据已学可知宋代纸币是地方性货币,材料所述现象不可能出现纸币贬值加速,故 A 项排除;农民税负状况取决于国家的赋税政策,与物价的变化无关,故 B 项排除;由于涉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业会成为获利的重要途径,必然会引发土地兼并,故 C 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始于鸦片战争后,与题意时间信息不合,故 D 项排除。9. 明末清初,大陆居民特别是福建、广东等地居民大规模迁移台湾,与原住民共同参与当地开发。其影响是A. 打击了东印度公

11、司在台残余B. 开始突破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C. 推动了台湾经济结构的转型D. 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明末清初是海禁时期,福建、广东等地居民大规模迁移台湾实际上是对闭关锁国政策的突破,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错误,当时东印度公司并没有在台湾有势力;C 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D 选项与材料无关。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材料中给出的时间,材料给出的时间是明末清初,这个时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出海是要受到制裁的,所以这样的现象反映出的是对这一政策的突破。C、D 选项看似没有问题,实际上没有反映出本题的实质。10. 唐代法律规定,

12、“凡官员有数,而署置过者有罚” , “不应置而置一人杖一百,三人加一等,十人徒二年” 。这说明唐代A. 有力地防范了官员腐败B.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C. 注重规范各级官员编制D. 杜绝了选官上任人唯亲【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有数” “不应置而置”说明唐代法律对各级官员的人数配置作了规定,这种以法定员的方式有利于规范官员的编制,C 项正确;规范各级官员数量与防范官员腐败无直接关系,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官员数量而不是用人标准,D 项错误。11. 清代曾侍从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

13、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 。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A. 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 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C. 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力D. 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答案】D【解析】A 项说法错误,是君主专制导致军机处的出现;B 项错误,军机处体现的君主专制的加强不可能借鉴欧美民主制度;C 项说法错误,军机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没有约束能力;D 项正确,军机处是清政府加强专制的工具。12.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 1514 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 325 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

14、最初的一步。 ”以下结论不能体现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是A. 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 开始萌发了“向西方学习”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D. 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封建势力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答案】D【解析】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主要矛盾就是封建势力与人民大众的矛盾,D 项不能体现鸦片战争作为赶往近代最初一步的“一块界碑”的意义。故答案为 D 项。其他三项符合对鸦片战争历史意义的认识评价,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ABC 项。13. 有学者认为:“比鸦片战争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

15、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美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 ”这段话A. 说明了鸦片战争的必然性B. 掩盖了鸦片战争侵略性质C. 贬低了中国经济政治制度D. 脱离了当时具体历史背景【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鸦片显然只是战争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由于中西方对国际关系、贸易和观念的冲突差异,爆发是必然的,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战争的性质,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经济政治制度问题,故 C 项错误;“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美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等都是对当时时代背景的概述,故 D 项错误。点睛:中国鸦片战争爆发是必

16、然性的,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因不了解世界的进步而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同时期的英国刚开始工业革命缺少原材料和大量资金,便把侵略的目光投向中国,所以即使没有发生虎门销烟,英国还会借其它的借口侵略中国。14. “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这里的“它”应是指A.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 甲午中日战争C. 第二次鸦片战争D. 鸦片战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从广东进军到北京,故 C 正确。八国联军

17、侵华战争,不是从广东出发,故 A 排除。甲午中日战争,也没有占领北京,故 B 排除。鸦片战争,也没有进入华北,故 D 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名师点睛】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其影响是 1、使中国从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中国近代史开始。2、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3、战后的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巨大破坏。中国的司法、关税、海关等主权遭到巨大破坏。15. “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从这份史料中我们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A. 列强可

18、以在中国建立租界B. 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C. 列强取得划分“势力范围 ”的特权D. 列强取得了设立“使馆界 ”的特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辛丑条约列强取得了设立“使馆界”的特权,故 D 正确。列强可以在中国建立租界,早在鸦片战争后已经出现,故 A 排除。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故 B 排除。列强取得划分“ 势力范围”的特权,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故 C 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16. 1858 年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大清

19、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用“照会”字样;领事等官与中国地方官公文往来,亦用“照会”字样。这一规定A. 扩大了美国在华的领事裁判权B. 表明中美两国开始平等外交往来C.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D. 反映中国被迫接受近代外交规则【答案】D【解析】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权利,材料没有涉及到领事裁判权。故 A 项错误。1858 年中国正处于列强的侵略压迫之中,中美之间不可能平等交往。故 B 项错误。规定并非无理请求,而是要求两国在外交辞令上平等交往,因此不能说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故 C 项错误。清朝自诩为

20、天朝上国,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中骄傲自大,希望西方国家对中国使用传统的中国礼节,题干中规定以后中美交往中采用平行之礼,公文往来使用“照会” ,这些均属于西方国家的平等交往的礼仪,表明在条约的迫使下,清政府必须改变以往的外交态度并接受近代外交规则。故选 D。17.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 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B.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产生C. 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D. 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甲午战争前,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学习西方主要在器物层

21、面。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先进的知识分子转而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来挽救民族危亡,代表有资产阶级维新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 D 项符合题意。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是在鸦片战争后,故 A 项排除。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产生是在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B 项。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在甲午战争之前的南京条约里已经有,故 C 项错误。【点睛】甲午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分水岭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经济上,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向西方学习上,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18. 甲午战争使日本

22、以强兵走向富国,2014 年又是甲午年,日本右翼期盼“甲午神奇”能出现。1895 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 ,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西方政界的议论符合史实的有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英国: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税率的权利了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德国: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了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关条约内容,难度不大。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可知,选项中的 指的是日本割占台湾岛, 指的是列强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符合条约内容,故选 B。中的减免税率的权利是英国在南京条约中获得的, 中在北京驻军的特权是列强在辛丑条约

23、中获得的。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19. 纽约时报是一家以报道重大事件为主、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报纸。该报在近代某一时段共 5 个月的时间内,对中国某一事件的报道文章达 500 余篇;以事件相关城市为标题检索,武汉三镇、北京、南京的报道数量分别为 38、50 和 25 篇。由此判断该事件是A. 第二次鸦片战争B. 太平天国运动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 辛亥革命【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以事件相关城市为标题检索,武汉三镇、北京、南京的报道数量分别为 38、50和 25 篇” ,可以看出武汉、南京、北京和这一事件有很大关联;再根据所学知识得出 A 项主要是北京,B 项主要

24、是福建和北京, C 项主要是北京,只有 D 项满足三个地方同时存在,即发生武昌起义,很快武昌、汉阳和汉口独立,北京调兵镇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故选D20. 孙中山说:“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集合管理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治权。所以政治之中,包含有两个力量: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 ”下列事件符合孙中山的“政权”思想的是A. 成立同盟会B. 建立湖北军政府C. 成立南京临时政府D. 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可以分析得出,政权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思想, 中

25、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和实行内阁制,体现了民主的色彩。故选 D。A 项是资产阶级的全国性的革命政党,与民主无关; B项是一个临时政府,尚无民主法律文件的约束;C 项是国民党的独裁政府。考点:辛亥革命点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这些都体现了鲜明的民主色彩,体现了孙中山所说的政权的含义。21. 佩弗在远东中说:“1911 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 ,对于其中“荒唐可笑”的正确理解是A. 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政体没有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B. 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真正可以救中国

26、的道路C. 暗喻资产阶级应该建立君主立宪政体D. 20 世纪初中国整个一代人的努力都失败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辛亥革命后建立起的中华民国政府尽管号称“共和国”,但由于北洋军阀篡夺了革命成果而使得民国徒有虚名,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资产阶级的救国之路并不适合当时的中国。故选 B。A 项错误,辛亥革命后确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三权分立的体制;CD 项材料未体现。考点:辛亥革命点评:辛亥革命是在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资产阶级领导发动的一场革命运动,以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同盟会作为领导力量进行的。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1912 年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三权分立的体制效仿

27、美国,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颁布了约法,但是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22. 临时约法没有给予总统国会的权力,但规定了临时参议院对总统、内阁有质问、弹劾等权力这样,国会处于绝对安全的地位,而总统、内阁则处于被监督的地位,地位极不稳固这说明临时约法A.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B. 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缺乏有效制衡C. 实践了主权在民的政治思想D. 制定的根本目的是限制袁世凯权力【答案】A【解析】题干的大意是:临时约法给了国会对总统和内阁的制约权力,但是没有给总统对过会的制约权力,所以国会代表的立法权与总统和内阁代表的行政权之间没有形成互相制约的关系,故 B 符合题意;题干只提到了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

28、的关系,不能体现三权分立,故 A 排除;C 在提高中没有体现,故与题意不符而排除。23. 1912 年 3 月宋教仁被杀后,在社会舆论强大压力下,袁世凯被迫批准严查,最后却查到内阁总理赵秉钧身上,如坚持依法追究下去,袁世凯极为被动,国民党于法有据且哀兵动人,胜算很大但国民党不顾舆情和力量对比发动“二次革命” ,结果不到两月二次革命失败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B. 国民党破坏民主宪政C. 民主革命任重而道远D. 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答案】B【解析】材料显示国民党没有按照宪政程序进行处理宋教仁案件,通过武力革命结果导致失败,故B 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民主共和观念的信息,故 A 错

29、误;民主革命道路与材料主旨不符,故 C 错误;袁世凯复辟是 1915 年,时间不符合,故 D 错误。24. 中国全面抗战刚爆发之时,英美等国认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很快就要变成第二个埃塞俄比亚,不愿因支持中国而同日本对抗。到 1938 年初,美国表示愿意以贷款方式援助中国。在美国影响下,英国也宣布对华贷款。这表明中国抗战A. 改变了美英远东政策的走向B. 牵制了日本世界战略的展开C. 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D. 唤起世界人民的同情和尊敬【答案】A【解析】英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焦点在欧洲,而随着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抗战实力和决心,英美看到远东地区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希望,因而改变了在远东地区

30、的政策, 故 A项正确;B 项是英美改变远东政策的原因 ,材料问的是现象,故错误;材料反映了美国和英国以贷款方式援助中国,无法体现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信息, 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只是英美的态度,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题,共 52 分)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朱元璋推行严刑峻法,对大臣擅权、武将骄横给予最严厉的打击,所谓“以重典驭臣下” 。明律简于唐律,严于宋律。又在明律之外,把案例编为大诰 ,颁给各级学校作为必读教材,以后又编了大诰续编 、 大诰三编 。其序言说:“诸司敢不急公务而务私者,必穷搜其原,而置之重典。 ”所载都是惩治贪官污吏、地方豪强的重大刑

31、事案件,其中凌迟、斩首、族诛的有几千条,弃市以下万余条,大都出于朱元璋亲自裁定。针对元季官吏贪冒、徇私灭公,他下决心严惩贪污,说:“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 ,于洪武二十五年编醒贪简要录 ,颁行天下,官吏贪脏六十两以上即枭首示众,再处以剥皮之刑。据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工业革命把英国变成一个工业强国的同时,也让它遭受了严重泛滥的政治腐败。1872 年,议会两次通过议案宣称贿买和威胁选民均属刑事犯罪,并于当年通过了秘密投票法案 。1883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政府官员财产申报的法律,亦即被称为“阳光法案”的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 。该法令规定了议会中议员选举费用的限额和对选举舞弊的刑

32、罚,并规定如果官员个人财产与其正常收入之间存在差距,就必须作出解释和说明,如不能提供合法所得的证据,就会被认定为灰色收入,进而被治罪。该法案建立起的财产申报制度后来被许多国家所学习, “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并且还拓宽了社会公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监督方式和监督途径” 。据唐朗诗等英国腐败治理经验:制度变迁的特征与时序(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代整顿吏治和近代英国反腐举措的异同。指出其反腐举措出现差异的政治根源(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反腐的重要领域,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反腐举措的重要影响【答案】 (1)同:加强立法,通过法律规范和约束官员的行为异:明代突出君主个人意志,强调严刑峻法(

33、若答出注重发挥案例的教化和警示作用亦可)英国突出议会民主决策,强调公共意志根源:明代实行君主专制,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2)领域:选举、官员的財产申报。影响;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了民主体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为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为世界各国反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解析】(1)同:根据“以重典驭臣下” “秘密投票法案 。1883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政府官员财产申报的法律”得出共同点:加强立法,通过法律规范和约束官员的行为。异:根据“朱元璋推行严刑峻法” “大都出于朱元璋亲自裁定”得出明代突出君主个人意志,强调严刑峻法;根据“议会两次通过议案宣称贿买和威胁选民均属刑事犯罪

34、,并于当年通过了秘密投票法案 ”“拓宽了社会公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监督方式和监督途径”得出英国突出议会民主决策,强调公共意志和民主法治。根源:根据明代实行君主专制、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分析回答。(2)领域:根据“规定了议会中议员选举费用的限额和对选举舞弊的刑罚,并规定如果官员个人财产与其正常收入之间存在差距,就必须作出解释和说明”得出:选举,官员的财产申报。影响:可分别从国内影响和世界影响分析回答,国内影响从完善民主制度、缓和社会矛盾和为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社会保证分析回答;世界影响根据“该法案建立起的财产申报制度后来被许多国家所学习”得出为世界各国反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6. 阅读材料,

35、完成下列要求。时间 内容20 世纪80 年代前有关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论著中,一般都以 1937 年为抗日战争的开端,到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经历了“八年抗战” 。人们也常常把1937 年至 1945 年这段时间称之为“抗日战争时期”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学术界开始讨论把 1931 年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开端问题1990 年后持“十四年抗战”观点的学者越来越多。人们在书写中国抗日战争史时也大多从 1931 年写起2015 年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明确指出:“中国抗日战争以 1931 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到 1945 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结束,经历了十四年艰苦曲折的斗争”2015 年在纪念

36、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讲话,表示中国人民经过“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和世界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正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或抗日战争延续的时间是十四年。论述:19311937 年,局部抗战,战事主要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地。 (东北抗日游击队、上海守军和全体市民、长城抗战和绥远抗战、国民党爱国官兵)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这有利于更全面、更完整地反映中国抗战的历史。19371945 年,全国性抗战。 (

37、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全国各阶层民众)这是局部抗战的延伸和发展,有力地说明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彻底战胜法西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解析】【详解】结合材料中的信息,材料主要阐述了抗日战争从“八年”的定论到“十四年”定论的一个变化过程。从而提炼出本题的主旨观点是在强调中国的抗战是十四年。论述观点时,主要抓住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的史实,及在整个抗战中所起到的作用展开,结合史实论证九一八之后抗战的重要性及抗战的整体性、连续性。也可以就教材中“局部抗战”与“全面抗战”的史实及联系论述, “全面抗战”是“局部抗战”

38、的延续与发展。2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 595 年) 。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

39、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1)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2)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

40、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答案】 (1)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2)原因: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的推动;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清末新政的实施。启示:国家既要加强对乡村社会管理,又要保障村民享有自治权,集权与分权适度结合,方可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保持农村发展的活力。【解析】试题分析:(1)据材料提到,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乡里制度转

41、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据此即可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其原因: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2)据材料提到,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清末新政的实施。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的推动。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启示:国家既要加强对乡村社会管理,又要保障村民享有自治权,言之有理即可。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乡村治理变革 趋势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试题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