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在书法欣赏中,我们知道,优秀的书法作品总会引起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人们的共鸣。这种共鸣之所以具有超越阶级、时空的普遍性和永久性,就是因为书法作品总是具有共同美,人们在欣赏中也便有了共通的审美标准,现将主要之点例举如下;1 形态美书法以用笔为上,精妙的用笔是哦一幅作品经得起久看很反复品味揣摩的重要嗲因素。点画形态是否富由于变化,是品评用笔的一个重要标志。“数画并施,其形个异,众点其列,为体互乖。”诺“平直相似,上下方整,前后平齐”就势必破坏字体的结构美。相传王曦之写点“万点异类”;扬疑式的韭花贴,几乎找不出一,合乎情理,给欣赏者以不同的艺术感受。用笔的变化美,不仅表现
2、在点画形态上,而且还包括其角度上的微妙变化。切忌横画如梯架,竖画如栏栏般平齐排列。尤其是行草书,使转纵横,不见平齐比画的排列。故善书者贵能于中求平,不齐中求齐,不均称,才能给欣赏者以美的享受。2 质地美“质”指点的质地、质感、分量等。有质的点画,其意味风韵, 厚含曛,其表虽朴实而无外饰,其里却“藏骨报经,含问包质”,这是一种内在而深刻的美。王曦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机智文告、扬凝式的韭花帖、苏轼的寒食帖,尽管风格各异,但都能给人以浑厚饱满、沉着顿挫、痛快淋漓、骨肉相称的艺术感受。这种线条在“内容”上是丰福而充实的。“笔中有物”正是指此而言。故富有质地美的点画,其画的两面往往不光而毛,或挺拔有力,
3、或诶娜凝练,如飞如动,笔韵流畅,无凝带刻板只势。这种潇洒疾涩的涌笔,如果没有日积月累的深厚功力,熟练的笔墨技巧及雄建的笔力,是无法达到如此艺术效果的。3 韵律美自然界中事物之动态,如舒卷、的流云、摇曳的垂柳、长空中旋搏击的雄鹰、大地上曲折奔腾的江河、风雨雷电、惊蛇飞鸟,以及人的坐卧、立行、奔走、歌舞等等,往往和书法艺术作品的神情意趣妙相契合,从而+使静字的纸上的字行,变得神采飞扬,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当一个书家运用轻重徐疾的不同韵 律 来抒发自己的意境时,其作品就试必产生一种动态美,使欣赏者神思遐驰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运笔的不同节奏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徐缓的韵律,能给人一种沉着谨严,从容不迫
4、的艺术感受;急速的韵律,能给人一种兴奋激扬、痛快淋漓的艺术感受;不同的韵律又可以产生墨韵上的生动变化,起哝哝相间,燥润相杂,使整幅作品变得更有富有生气。4 力感美“力”是一个书家长期书法实践功力的积累,是笔墨技巧的表现。梁其超先生把“力的美”作为欣赏书法的主要表现依据,可见“笔力”意义之重要。那么,怎样才算弊有例感呢?几代卫夫认为:“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所谓“筋”,就是点画坚韧、具有弹性;所谓“骨”,就是点画如铁画银钩,坚实有力。筋和骨都是使线条具有力感的主要因素。构成线条力感美的因素还有“力体感”和“涩感”。米芾说:“得笔,则虽细为髭发亦圆;不得笔
5、,则虽粗如椽亦扁”。这里所谓“圆”即“力体感”。具有力立体感的点画线条,深沉厚重。即使细如发丝,也有“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之妙;扁薄浮浅之线条,写得在粗,也只是象、条不带,毫无力感可言。所谓“涩感”是点画线条似乎克服阻力,挣扎前进,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力感。刘熙载书概中所说的“唯笔方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便是对涩感这一审美意趣的追求与表达。富有力感的作品能使观赏者在凝固而禁止的字形中领略到生命的运动。无怪南朝著名书家王僧虔概叹道:“古今既 异,无以辩其优劣,惟见笔力惊绝耳。” 5 气势美书法的“形”离不开“势”,前人论书无不谈到“势”,所谓“作书必先识势”,便足见“势”在
6、书法中的重要地位。我们欣赏书法,气势美也是一种重要标志。在笔墨技巧中,它往往代表字的“筋脉”、“血路”、“行气”。一幅作品中,如果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琢势瞻盼;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整幅字就会显得意气相聚、精神挽结,给欣赏者一种笔势流畅、气息贯通、神完气足的艺术感受。我国古代许多优秀作品,有的气势雄伟、有的奔放、有的缓徐沉着、有的激越顿挫、有的沉着茂密、有的淋漓酣畅、有的纵横舒展、有的精神团聚,手法虽不、同,但无不给人纵意驰聘、文从理顺、心手交会、操纵自如、血脉相通、一气呵成文艺感受。缺乏气势的作品,则显得放松神散,毫无生气。6 结体美“积点画以成体”,点画好比砖石掾柱,结构则似树
7、梁立架。不同点画形态的变化,不同的搭配,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构。同样一个字,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姿态,有的疏郎、有的严密、有的疏展、有的流丽、有的古朴、有的奇宕、有的消瘦、有的丰 。结体的首要之点在与稳,有了稳固的重心,才能谈得上其他的变化。正如王曦之书论所说:“夫,字贵平正安稳”,但若一味平正则失之呆板,故要“始于平正,终与变化”,“既知平正,务追险绝”。然而过于险绝则意涉狂怪,因此妙在平中寓奇,正不板滞,奇不涉怪,合乎情理。而字的大小、长短、宽窄、疏密等等。要合乎自然美的法则,唯求变化、多样、和谐、统一。要在着意中乃显自然,虽宗法而不抱泥于法,既仪态万千却又无不自然而然。7 章法美书法欣赏同会给绘
8、画欣赏一样,往往首先注意的是作品整体布局、的艺术效果。一幅作品的成功于否,章法上的布局占有很大因素。章法及众字以成篇,以整幅为一体,在书法技巧中虽是一个独立的部分,但却与运笔的节奏,墨韵的变化,笔力和气势,结构和意境等各方面有密切关系。一幅作品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伸缩、欹正、以及用笔的轻重徐疾、墨韵浓淡估润的变化等,在笔势的管束下,组合成平衡而统一的整体。兰亭序全篇 324 个字,分 28 行,字字相映带,行行相乎应,若行云流水,气势连贯,浑然一体。所以在通篇章法上取得了团聚不散的效果。清包世臣说:“古帖字体大小,胼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孙,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
9、。”形象地说明了书法作品整体章法美的艺术效果。8 风格美何谓“分格”?分格即人。清刘熙书概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历代对书法美的鉴赏实际上是对书法分格美的品评,如周星莲评书说:“坡老笔狭风涛,天真浪漫;米痴龙跳天、门,虎卧凤 ,二公书绝一时,是提种毫杰之气。黄山古清癯雅脱,古澹绝轮,超卓之中寄托深远,是名贵气象。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临池管见)可见,风格就是体现在书法作品中的书家的精神、情感的反映或流露。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在“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国难家仇的情境下写下的,书家痛心疾首,悲愤填、鹰的情绪跃然纸上;而王曦之的兰亭序则是在“天朗气清,
10、惠风和畅”,群贤兴会的环境气氛中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书家悠闲自然、潇洒瓢逸的精神风貌。人的感情丰富,个性迥异,所形成的书法作品的风格也千差万别。或方劲挺,刚毅雄强;或婉丽醇美,绰约多姿;或拙朴浑厚,深沉苍劲;或风流倜傥,疏放妍逸;或骨秀神清,风韵潇散。凡此种种不同的风格,表现出不同的人个性和气质,使欣赏者目不是暇注,留连忘返。而没有风格的作品,如邯郸学步,纵能入木三分,亦被视为“书奴”。9 意境美意境不是指某一字形或具体的点画,而是贯穿于全幅书法作品中的一种精神境界。任何有生命和艺术品,都能在功力深厚的技巧中蕴藏着作者的意境。意境越高,就越能显示出它美的魅力;只有法度而缺乏意境,只能称为“字匠
11、”。故凡书家,无不以神韵,意境为书道之极峰。意境美又体现了书家的思想情感,个性和气质。任何有生命的艺术品总是渗透和孕育作者丰富的情感。历代书家也不例外,如王羲之风度高远,故其书神韵 逸;颜真卿忠义大节,刚正不阿,故其书端重庄严;苏轼雄文大笔,故其书如笔挟风涛。即使同一书在不同环境下书写不同内容的作品时,也会创造出不同的意境。王羲之“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又见意境美一种富有更深刻内容的美。但它必须建筑在“法”的基础上,离开了“法”,一切意境则无从表现。10 自然美 自然美是书法艺术中最朴素的形式美。它脱去了着装饰的外衣,泯去了人工斧凿的痕迹,因而表现出一种天然的
12、,富有魅力的美。自然美贯穿于书法艺术的各环节,它是书法艺术共同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如笔法中的“屋漏痕”,“拆钗股”的线条;结构中字的形态与自然界开然物态相合;布局中“乱石铺街”的章法;笔势中如行云流水的气韵都富有自然之趣。然而自然决非随便,马虎,不拘形态,不守法度。相反,它是纯熟技巧和高度意境的完美结合,它必须经过长期刻苦而严格的法度训练。所以自然美的作品其表好像淡而质朴,不事雕饰,其里却蕴藏着极大的内在美。古人稿书(如颜真卿祭侄文稿)一任自然,“不期工而自工”故其作品往往入神,使人有意外之想。当一个人艺术造诣达到炉火纯青,成功之极的境地时,他在创作品时往往会不假思索,天机自动,纵意所如,心手相忘,流露出自然美作,极力雕饰的作品,无论从笔墨技巧和风格来看,都违反了自然的法则,显得不和谐,协调,因而失去了一种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