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后中日关系遭遇困境的文化因素探析 李舒琪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摘 要: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 无论从地缘、还是人文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和日本都是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国家, 从中日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来看, 我们有过唐朝时的友好, 亦有二战时的剑拔弩张刀锋相对。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岛国根性”和“耻感文化”造成了日本的防范意识、强者意识和极端的民族主义, 中日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思维方式, 致使两国在外交中矛盾频发。侵华历史问题和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则成为了两国关系持续发展的绊脚石。关键词: 中日关系; 面临困境; 日本文化; 文化差异; 作者简介:李舒琪 (1992-)
2、 , 女, 山东聊城人, 硕士生, 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收稿日期:2017-06-12An Analysis of Cultural Factors in Sino-Japanese Relations after the WarLI Shu-qi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Japan and China are neighbors, separated by a narrow strip of waters, are closely linked geopolitically and culturally, and both a
3、re influentia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Back to the history of two thousand years, the two are friendly with each other in the Tang Dynasty, though hostile towards one another during the War. Traditional Japanese culture of “insular” and “shame culture” have caused Japans defense awareness, strong co
4、nsciousness and extreme nationalism. Sino-Japan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lead to different values and ways of thinking, causing two countries frequent conflicts in foreign affairs. The historical issues which are unable to be relieved and controversial visits to the Yasukuni Shrine issue are obstacle
5、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relations.Keyword: Sino-Japanese relations; facing difficulties; Japan cultural; cultural differences; Received: 2017-06-12日本为中国之东邻, 隔海相望, 且有朝鲜半岛亘延其间, 形成天然的陆上通道, 为中日两国古代交往提供了良好条件。有史以来, 日本即以吸收中国文化作为自己生长的活力从而使自己不断的发展, 中日关系可以说源远流长。然而, 由于外部环境的不同, 造成其不同的思维和行为
6、方式, 二战以后两国关系的发展屡遭困境可以说与文化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一、日本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一) 日本“岛国根性”造成了其防范意识和强者意识1. 狭小的地域造成的“岛国根性”。从地理角度上看, 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岛国。主要由 4 个大岛及 3900 多个小岛组成, 东西短窄, 南北狭长, 总面积 37 万平方公里, 是中国国土面积的 1/27。日本四面环海, 这种四面环海的地缘特征使日本获得相对安全的自然条件。历史上, 除了受到过忽必烈蒙古大军两次进犯和 19 世纪美国舰队的入侵以外, 没有受过其他外来入侵的记载。但是, 这种自然条件特点造成另一种困扰, 资源匮乏。自然意识必然会影响一个
7、国家的国民意识, 长期居住在这种狭小而封闭的环境中, 也使得日本人逐渐形成了一种岛国民族的心态, 即“岛国根性”。12.“岛国根性”带来的影响。一是自我封闭。在古时的日本, 海上和陆路交通都不方便, 使得日本不发与周边国家开展交流, 就连日本本土的各个岛屿之间的的往来也很困难。在这种环境下, 日本形成了封闭保守, 自卑胆小但又盲目自信、妄自尊大的民族性格。二是浓厚的排他意识。由于日本本身国土资源不足, 自然灾害频发, 所以人们有浓厚的排他意识。这种意识已经成为了日本民族性格中难以抹去的一部分。在日本生活多年的外国人想要加入日本国籍是很困难的, 必须将接受严格的审查和复杂的手续。三是强烈的危机意
8、识。日本人曾经拍过一个电影日本沉没, 讲的是由于地球的变化日本岛跌进了马里亚纳海沟, 从地球上消失了。日本这个民族时刻担心着自己的灭亡。使他们时刻想着为国家和自己寻找着出路, 这也就造成了他们喜欢侵略的的民族性格。四是狂妄自大又不安于现状。这种病态的性格畸变为妄自尊大、偏狭固执和极度的心里不平衡。开始时“岛国根性”只是激发了日本人追求物质财富, 但是到了近代以来, 日本统治阶层已经不满足物质的掠夺, 而是要扩张领土, 称霸世界, 奴役别国。这种极端的民族性格已经深深的烙印在日本人的心中, 他们的好战、掠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发展。(二) 日本的耻感文化造成了大和民族的极端思想1. 耻感文
9、化。儒家的“礼义廉耻”传到日本以后, 日学本人将其中的“耻”拿出来单独的进行了一番改良, 以符合日本的传统。日本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原则模糊, 正义与非正义, 善与恶, 对与错他们很少去思考, 这些都是上级的问题, 只要他们允许, 那就是标准。2. 耻感文化造成的极端思想。耻感文化发展到极致就演变成了极端主义。日本思想家中江兆民提出了“知耻的自杀理论”, 他认为“知耻雪耻玉碎”2是一名武士的人生最高境界。日本的军人手册上会有这样的指示:最后一颗子弹要留给自己。耻感文化造就了日本人极端的自尊心, 造成他们极为关注外界对于他们的看法, 不论是嘲笑还是批评, 即使是特别微小的或者是善意的批评也会被扭曲
10、的认为是对他们人格进行的侮辱。日本的这种病态的性格让人很难确定的说日本会一直推崇和平, 为了谋其自身的地位他们很可能会成为武装阵营里的一员。所以中日关系发展遭遇困境也不意外。二、中日文化的差异影响两国关系的发展(一) 中国的以德治国和日本的军国主义1. 中国的以德治国。从周朝开始, “德”的概念和思想作为一个重要的论题被提出来。到了孔子, 孔子和儒家已经不是在原始宗教的意义上去谈论“以德配天”和“敬德保民”, 而是把“德”上升到“德治”特别是“德政”的高度。在儒家的思想里, “仁”与“德”这两个范畴, 其意义是完全相同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力人, 己欲达而达人。”3“德治”的另一
11、个思想是“礼”。知书达理在封建社会中成为仁人君子的基本标志, 或者将“礼”作为一种学问, 通过解经、注经的方法不断加以不断引申、发挥。大气、人文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子, 熏陶出一个文明礼仪的民族,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强调克己复礼。“德治”的思想深刻的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国家治理和中国与他国的外交以及国际关系的处理。我们提倡和平, 不好战。但是, 虽然儒家主张德政, 却并不反对刑罚, 把刑罚看作是推行教化的一种手段。对于当代, 我们倡导和平, 但是我们对于一再的挑衅也不会一味的退让, 两国关系必然会遭遇瓶颈。2.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在历史上, 日本武士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处于统治阶级。如此漫
12、长的军人执掌政权使得日本深深地烙上了武士的特征。使得日本确立了以武立国、以武力征服世界的思想, 这些造成了日本的军国主义, 也是其重要的精神支柱、思想渊源和好战的根本。从日本历史上发动的多次侵略战争中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用他们的不怕死和残忍为日本掠夺了大量的财富。日本的这种尚武的精神已经深深的烙印在了日本民族的心中, 直到现在他们的人均国防费用仍然世界第一, 每年还会投入大量的财力来增加国防。对于这样一个曾经有过侵略他国历史而今又努力的提升军事实力又没有丝毫悔意的国家, 中日关系是否能顺利和平的发展还要看他们能否走和平路线。(二) 中日两国在“和”理解上的差异1. 中国对于
13、“和”的理解。“和”是儒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对于维护和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原则: (1) 各安其位, 各遵其道。 (2) 顾全大局, 先公后私。 (3) 和而不同, 求同存异。对于关系到重大原则的问题中国会力争到底, 寸步不让, 但是一般在关于双方利益的问题上中国都采取了互相体谅、互相尊重的原则。在义与利的问题上, 中华民族的普遍道德要求我们先义后利。中国希望两国友谊长存, 并且不希望日本人民背上沉重的债务压力, 因此, 中国在 1972 年与日本恢复邦交以后, 放弃了向日本索要战争赔款。这一切都是我们重义和想要促进和平的体现。2. 日本对于“和”的理解。在集体意识的影响下, 日本人民养成了强烈的集
14、体归属感, 当他们处在一个集体中时, 就会努力的与别人合作配合, 他们认为只有照顾别人才能满足自己的利益, 尤其在接触外部时, 他们认为内部的矛盾可以先搁置不谈也要一致对外。强烈过分的集团意识是日本产生了“内”“外”意识。日本每一个人都归属于一个特定的团体, 他们在团体内部友善温情、团结合作、承担义务和履行责任, 但是与他们所谓的外部, 他们就会变现的看起来彬彬有礼实际上是一种疏远和冷漠。一些在日本的外国人表示, 无论你在日本生活了多久, 你多么的了解日本文化, 你都不可能被真正的接受。三、中日两国对于历史的态度(一) 对于侵华战争的态度不同在很多日本人的眼里, 侵华战争却不是这样的, 相当一
15、部分日本民众是不知道“九一八”是什么日子的, 被他们记住的只是那两颗原子弹带给他们的伤害。即使是日本人少有的反战意识也并没有表露出对被侵略国家的罪恶感和愧疚, 而仅仅是对于战争为他们自己带来的亲人分离的谴责。日本人是避忌谈侵略的, 任何反省战争的语言在日本常常被认为是自虐。在日本最新修改审批的“新历史教科书”中, 日本只字不提侵略二字, 只是在二战后期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事实上倒是毫不吝啬的使用了侵略的字眼。在新的教科书中, 日本人把战争的责任全部推在了中国的身上, 把自己塑造成了这场战争的受害者。电影南京!南京!在东京上映的时候, 很多日本人称电影是假的, 虚构的, 是谎言。这就代表了很多日本
16、人的想法, 不愿意去相信日本曾经犯下的罪行, 退一万步, 就算是心里相信那是事实, 也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不值得再提, 日本崇尚“活在当下”, 他们往往认为现实比历史重要的多, 反而觉得中国人为什么总是抓住过去不放。对于侵华战争的不同看法, 造成了两国关系的紧张和发展的困境, 中国放弃了巨额的战争赔偿却换不来日本对于事实的承认和一句真诚道歉, 这很难让遭受了苦难的中国接受。(二) 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靖国神社是国家神道的象征。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这个祭祀的地方却供奉了14 名甲级战犯, 而且战后日本政府要员的参拜极大的伤害了饱受日本军国主义折磨的其他国家人民的感情。参拜靖国神社是中日关系最为敏感
17、的话题, 两国对于是否参拜的态度必然影响着两国的关系。在日本的传统观念下, 死者为神, 生前的是非对错都会随着生命的消失而终结, 无需过多的追究。而中国人则认为, 那就是一场不正义的战争, 日本就应为那场战争做出彻底真诚的道歉, 参拜靖国神社就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是对中国人民感情的挑战。这就是为什么小泉一再强调参拜是个人信仰无关政治行为的说辞仍然无法让国人平息愤怒的原因。综上所述, 中日两国关系之所以遭遇困境和两国文化的差异是分不开的, 日本文化中的“岛国根性”和“耻感文化”造成了日本不能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和外界相处并真正的信任对方, 中日对于“和为贵”理解不同的也造成了中日关系的症结, 中日文化的差异、难以忘记的历史创伤和两个民族先天的民族性都阻碍了两国的友好发展。在全球化的今天,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 我们也期待日本能够正确地看待历史问题, 对侵略的历史做出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检讨, 那么中日关系将会更好地发展。参考文献1王志强.如此日本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130.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