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上)一 学情分析: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两班比较,4 班学生数学学习较好,有少数学生不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3 班学生有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发展,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1、有利因素,经过七年级一个学年的学习,“优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培养,数学知识掌握得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和思考问题,上学期学生数学上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
2、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2、不利因素,学生欠缺自主学习的动力,单靠教师的“盯学”,效果不显著,部分“后进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较缓慢,数学知识上一些基本的内容还很模糊,甚至出现“空白”面。课堂上参与度不甚理想,有时还需要教师提醒,而且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同时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有待发展,学生手中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辅导书甚少,学生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班级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苗头,对此,教师必须继续努力,力争全体同学共同进步。根据平时的了解,但
3、仍有相当部份的学生借口不会做为理由,不及时完成当日的作业。在学习习惯上,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回家作业独立完成方面做得很不够,早晨来校抄作业的现象极其普遍。如何培养“优等生”与“后进生”、及时落实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作必要的笔记、指导学生及时复习、总结、课堂上专心听讲、及时纠正作业和试卷中的错误等问题急需同仁们的共同对策。二 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包括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分式、样本与估计、实数、一元一次不等式,共六章内容,还有课题学习“学生课外生活情况的调查”等内容。涉及到“数与代数” 、 “空间与图形” 、 “统计与概率” 、及“课题学习”四个领域。全书的教学约
4、需 63 课时。本册书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科书以内容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为根本出发点;以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容易写、有趣些、鲜活些”作为本书的指导思想。本册书的编写特点是:1、内容选取突出了时代性与现实性;2、教材出来突出了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3、内容呈现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4、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5、例题与习题的配备突出了开放性与探究性;6、内容的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弹性;7、注重教科书的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8、栏目丰富多彩,教科书图文并茂。知识结构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实际问题情境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关于某
5、条直线成轴对称镜面对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及其性质角的平分线及其性质等腰三角形及其性质成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简单的图案设计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利用公式法 提公因式法分 式实际的问题情境分式的概念比和比例分式方程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乘除法法则分式加减法法则通 分约 分比例的基本性质 连比分式方程的解法分式方程的应用教材的重难点重点: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关于一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图形的性质。2.乘法公式的意义、分式的由来和正确的运用。3.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4.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比例的基
6、本性质,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5.抽样调查与样本的选取,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与计算。6.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的意义,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7.不等式的解与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意义,利用数轴表示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的解集。8.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利用基本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样本与估计调 查数据的代表普 查抽样调查 样 本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中位数众 数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勾 股 数数的开方算术平方根平 方 根立 方 根用计算器求平方根、立方根实 数分 类有关概念与数轴上点的一一对应近似计算无理数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比较大小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关系不等式的基本
7、性质不等式的解集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简单的实际问题9.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10.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实际问题中的简单应用。难点:1.轴对称图形以及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概念,等腰三角形的理解,镜面对称下图形的变化。2.在具体的问题中正确地运用乘法公式。3.在具体的问题中,正确地运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分解因式。4.连比,分式方程的増根,列出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解应用题。5.加权平均数的两个计算公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与联系。6. 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的概念,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无理数、实数
8、概念的建立。7.利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8. 不等式的第 3 个基本性质及其应用。9. 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知识与能力1. 理解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脚相等” 、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2.理解“两个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成轴对称,连接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3.会推导乘法公式,2)(baba22ba了解公式的几何解释,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4.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5.了解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6.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能熟练地进行分式的约分、通分和加减乘除运算,会解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
9、方程,了解増根的原因,会检验分式方程的根。7.了解比、比例、连比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利用比和比例刻画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并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8.正确区分普查与抽样调查,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抽样的必要性,能指出总体、个体和样本。9.了解抽样的基本方法,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中位数的概念、众数的概念。10.掌握求加权平均数的两个公式,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用计算器求数的平均数的操作方法。11.在具体情境中,会确定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12.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1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了解实数与数轴上点的一一对应;了解勾股数组的概念。14
10、.会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某些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会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会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会用计算器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近似计算。15.了解不等式的解和解集的含义,会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16.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会用数轴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17.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 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折叠、剪纸等数学活动过程,从而认识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了解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成轴对称的概念,进一步高中发展空间观念。2. 通过丰富
11、的生活实例认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轴对称性,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尺规作图方法。3. 在应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感受乘法公式的作用和价值。4. 在因式分解中,经历观察、探索和作出推断的过程,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经历用字母表示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了解分式、分式方程的概念,体会分式与分式方程是描述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模型,发展符号感。6. 会解决一些与分式和分式方程有关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7. 在有关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的发现过程中,感受类比方法的作用。8. 经历样本的抽取过程,体会不
12、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10. 结合具体的情境明确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11. 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体会无理数的产生过程。12. 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意义,经历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实例,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和镜面对称现象,感受对称的美学价值,体验几何图形与自然、社会和人类生活的联系,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2. 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学会从对称的角度欣赏和设计简单的图案。3. 经历通过观察、归类、类比、猜想,获得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分式
13、的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与代数恒等变形能力。4. 结合具体问题感受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体会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5. 通过勾股定理和无理数产生的史料介绍,感受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体验数与形之间的深刻的内在联系。6.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观察、类比、概括的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7.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8.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索的习惯以及清晰、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9. 发展和丰富数学活动经验,体会合作、探究、创造的乐趣。三 总体目标1.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使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能够感到有所学,学有所成,真正做到让每一位
14、学生都有所发展,使他们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2.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精神,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3.学生学业成绩尽力在本学期结束时,这两个班的学生的数学成绩达到 A 级的有 32%以上,达到 B 级的有 40%以上,达到 C 级的有 20%上,达到 D 级的控制在 8%以内。四 教学措施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地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能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发现、概括归纳,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2、发挥学生自主探索,学会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与人合作的精神和态度。在课堂
15、上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水平,提出具体不同的要求,落实学生对作业题的不同要求。4、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5、有效地运用评价手段提高教学成效。重视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以鼓励评价为主,充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成功感,促使教学相长的效果。6、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做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
16、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7、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8、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9、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10、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五 周程安排(见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