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含解析)(打包25套)岳麓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含解析打包25套岳麓版.zip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含解析打包25套岳麓版.zip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0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岳麓版.doc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2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含解析)岳麓版.doc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4 中国古代的农业(含解析)岳麓版.doc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6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含解析)岳麓版.doc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7 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含解析)岳麓版.doc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8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含解析)岳麓版.doc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9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含解析)岳麓版.doc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含解析)岳麓版.doc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23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含解析)岳麓版.doc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24 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含解析)岳麓版.doc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26 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含解析)岳麓版.doc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27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含解析)岳麓版.doc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28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含解析)岳麓版.doc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3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含解析)岳麓版.doc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30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与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含解析)岳麓版.doc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32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与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含解析)岳麓版.doc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33 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含解析)岳麓版.doc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34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含解析)岳麓版.doc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35 现代科学革命与高新科技(含解析)岳麓版.doc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36 新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含解析)岳麓版.doc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5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含解析)岳麓版.doc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6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含解析)岳麓版.doc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7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含解析)岳麓版.doc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8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含解析)岳麓版.doc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9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含解析)岳麓版.doc
  • 全部
    •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0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岳麓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2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含解析)岳麓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4 中国古代的农业(含解析)岳麓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6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含解析)岳麓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7 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含解析)岳麓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8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含解析)岳麓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9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含解析)岳麓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含解析)岳麓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23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含解析)岳麓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24 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含解析)岳麓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26 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含解析)岳麓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27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含解析)岳麓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28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含解析)岳麓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3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含解析)岳麓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30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与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含解析)岳麓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32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与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含解析)岳麓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33 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含解析)岳麓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34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含解析)岳麓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35 现代科学革命与高新科技(含解析)岳麓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36 新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含解析)岳麓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5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含解析)岳麓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6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含解析)岳麓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7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含解析)岳麓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8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含解析)岳麓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9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含解析)岳麓版.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考点规范练 10.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选择题1.(2016 全国名校联考)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推翻与帝国主义合作的统治政权”的运动,“本质是一项中国民族的救亡运动”。由此判断,新中国的成立( )A.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振兴C.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尚未完成D.只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2.(2015 湖北孝感一模)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对下表说法正确的是( )时期 制度名称国民革命时期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土地革命时期 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抗日战争时期 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解放战争时期 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导学号 17600053〛3.(2015 江苏盐城一模)1953 年 1 月 13 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 32 人组成,除中国共产党外,民革、民盟、民建各 2 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 1 位。这一举措( )A.初步确立了多党合作制度B.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4.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A.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D.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5.1978 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道:“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的目的是( )A.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B.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C.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D.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6.1980 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特作决议:撤销中发[68]152 号文件中加给刘少奇同志的罪名和对他的处理决议,恢复刘少奇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该决议( )A.标志着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开始2B.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C.表明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的完成D.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7.1999 年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总纲第二十八条修改如下,这一修改( )修改前:“……镇压叛国和其他反革命的活动……”修改后:“……镇压叛国和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A.有利于法制社会的建立B.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制体系C.强化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D.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变化〚导学号 17600054〛8.(2015 江苏淮安四模)据统计,2014 年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以坚决果断的态度依法纠正 12 起重大的冤假错案,原案犯多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改判无罪。这从本质上表明新时期我国( )A.坚决纠正冤假错案B.法制建设日益完善C.严格司法审判程序D.司法过程贯彻民主9.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包括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混合型国家”。该学者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最可能是( )A.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B.经济特区的设立C.多种经济所有制的发展D.外国资本的大量进入10.下面是一幅有关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漫画。若给此漫画命个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A.“不结盟” B.互相监督C.“一边倒” D.“一国两制”〚导学号 17600055〛11.1979 年 1 月 29 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A.发展了《告台湾同胞书》B.放弃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立场D.标志着“一国两制”方针正式形成12.(2016 浙江嘉兴基础测试)中国网新闻中心曾发表评论指出:“‘九二共识’虽只是一个用词符号……但其重要的部分则是两岸双方当时达成的共识内涵,即‘□□□□’。”这里□□□□处的内容是(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国两制”原则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海峡两岸均坚持和平统一原则D.海峡两岸均放弃武力统一原则二、非选择题13.(2016 江苏南京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3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材料二 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悲剧。——摘编自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材料三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创立的一项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特点?(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的阶段特征。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14.(2015 河北唐山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4请为四幅图片确定一个历史主题并加以评述。##考点规范练 10.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选择题 1.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新中国的成立,题眼是“中国民族的救亡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本质上是一项中国民族的救亡运动”,反映了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故 A 项正确。2.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代表来源不仅有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抗日的地主等,具有广泛代表性,故 A 项错误;土地革命时期借鉴俄国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不具有独创性,故 B 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以前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具有广泛代表性,是人大制度的萌芽,故 C 项正确;政协制度才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故 D 项错误。3.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故 A 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故 B 项错误;由材料中宪法起草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可知,这一举措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故 C 项正确;1997 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故 D 项错误。4.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归绥、迪化的称呼体现了对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和思想上的控制;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两地更名,新的称呼不再含有政治方面的色彩,反映出新中国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故 A 项正确。5.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可知,当时的首要任务是制定法律,故 C 项正确。6.D 解析:本题题眼是“1980 年”“恢复刘少奇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拨乱反正的本质是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开始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刘少奇平反是其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内容,故 A、C 两项错误;B 项不符合史实。故选 D 项。7.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题干中将镇压“反革命”修改为镇压“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体现了中国法制建设的进步,故 A 项正确;社会主义法制体系至今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故 B 项错误;题干中宪法内容的修正与强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之间不存在密切联系,故 C 项错误;宪法内容的修正不能反映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变化,故 D 项错误。8.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坚决纠正冤假错案只是表面现象,并非本质,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审判坚持疑罪从无,本质上反映出法律内容的进步,法制建设日益完善,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审判程序“有法必依”,严格司法,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并非本质,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司法过程贯彻民主决策,故 D 项错误。59.A 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含义。“一国两制”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整体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该学者观点中“混合型”即指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并存,符合“一国两制”的含义,故 A 项符合题意。B、C、D 三项都是改革开放后经济政策,不涉及资本主义制度,均排除。10.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不结盟”是属于我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漫画中的信息不符,故 A 项错误;漫画中没有涉及相互监督,故 B 项错误,“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不符合题意,故 C 项错误;漫画中香港和内地都属于中国,只是隶属于不同的一侧,从而得出两者的社会制度不同,故 D 项正确。11.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题眼是“1979 年 1 月”。《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不仅要和平统一,而且要尊重台湾的现实和现行制度,故A 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故排除 B 项;“九二共识”是在 1992 年提出的,故排除 C 项;“一国两制”方针正式提出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故排除 D 项。12.B 解析:本题考查“九二共识”,题眼是“共识内涵”。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与“两岸均坚持”不符,故 A 项错误;1992 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与材料相符,故 B 项正确;两岸双方至今尚未达成统一的共识,故 C 项错误;我们当前对待台湾问题的立场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 13.参考答案:(1)前提: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新中国的成立)。成就: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2)原因: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忽视政治民主建设;仅依靠“政策治国”。策略:依法治国。(3)制度: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特点:广泛性、直接选举等特点。(4)特征:初建;曲折;发展完善。认识: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民主政治建设依据国情;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等。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现代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第(1)问第一小问,由“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可知,“前提”应是新中国的成立;第二小问“成就”,旨在回答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施民主政治建设的三大制度。第(2)问第一小问,可依据“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等信息进行归纳;第二小问“策略”,由材料信息不难判断应为“依法治国”。第(3)问第一小问,由“村民实行自治”可知应是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第二小问,可从民主范围和民主形式的角度来概括。第(4)问第一小问,可结合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发展的历程进行归纳;第二小问为开放型题目,可结合自身认知特点概括作答,言之有理即可。14.参考答案:主题:契合题意、能概括图片均可。示例: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评述:主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领导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行全面开放政策,使中国迅速融入全球化进程;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思,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总之,邓小平为新时期我国社会转型、走向国际舞台做出了巨大贡献。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材料中出现的共同人物是邓小平,且都是他在改革开放以及之后所参与的重大事件,由此可以确定以邓小平为中心的主题,如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等,之后围绕主题结合所学史实展开论述即可。1考点规范练 12.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选择题1.一位美国学者说:“它们双方都像在镜子里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式咄咄逼人的姿态。”“它们”指的是( )A.美国 英国 B.美国 中国C.中国 日本 D.美国 苏联2.(2015 河南六市二模)1969 年中苏珍宝岛冲突爆发后,8 月 20 日,苏联驻美大使奉命在华盛顿紧急约见了美国基辛格博士,向他通报苏联准备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希望美国保持中立。可美国决定“应设法将苏联的意图尽早通知中国”。这一事件表明( )A.美国放弃抵制中国的政策B.美国旨在维护世界和平C.美国慑于中国强大而示好D.美国把苏联当作主要威胁3.(2015 广东深圳三模)战后(美国)人们所憧憬的安全而充实的生活得到了助力。强大的政治文化奖赏追随者,不遵从者则被边缘化,国内的遏制也由此加固。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危机后的社会萧条B.冷战时的意识形态对立C.经济全球化对美国的冲击D.恐怖主义造成的恐慌4.1946 年 2 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发给华盛顿一封“八千字电报”,认为苏联在最大限度地发展武装力量,并以此不断扩张“势力范围”。对此,美国应当联合其他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一起对付苏联。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战后苏联积极扩张势力范围B.主张对苏实行“遏制战略”C.美苏冷战促使世界分裂D.美苏开始进入冷战时期〚导学号 17600059〛5.(2015 河南新乡三模)有学者认为:1947 年 6 月,帮助欧洲复兴的“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在两极格局的行程中起到了更为关键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马歇尔计划( )A.标志着战后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B.强化西欧与美国的政治经济联系C.使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完全激化D.导致美苏由同盟关系转为对抗关系6.布莱恩·莱瓦克等在《西方世界——碰撞与转型》一书中指出:“恰恰在欧洲,失去其殖民地财产的同时,它自己也在遭受殖民化,至少是遭受‘可口可乐殖民’。”这里所说的“殖民化”是指( )A.欧洲成为美国倾销商品的殖民地B.欧洲各国受美国控制丧失独立性C.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D.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各国7.“这不仅改变了美国过去在和平时期不参加美洲大陆以外任何军事集团的传统对外政策,而且标志着美国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部署业已初步完成。”这评论的是( )A.杜鲁门主义提出 B.实施马歇尔计划C.北约组织成立 D.柏林危机的爆发8.(2015 湖北宜昌三模)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苏联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方针,美国提出了“和平演变”战略。这表明美苏( )A.全面“冷战”的局面正式形成B.双方用“冷战”代替了直接对抗C.“冷战”的方式有了新的扩展D.“和平”政策取代了“冷战”政策〚导学号 17600060〛29.“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地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这种“根本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 )A.同盟力量的差距B.意识形态的对立C.军事力量的失衡D.经济水平的差距10.下列史实主要反映了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期( )时间 大事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1961年 柏林墙的建立1962年 古巴导弹危机A.苏联力图维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的外交成果B.美国放弃了对苏遏制战略C.美苏关系缓和与对抗交替D.美苏处于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之中〚导学号 17600061〛11.(2015 河北沧州一模)1975 年,苏联支持下的莫桑比克解放阵线最终战胜了北约支持下的欧洲殖民军,取得了独立并宣布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类似的还有加纳等国。这些现象说明( )A.民族解放运动中曾混杂冷战因素B.民族独立运动导致了世界多极化C.美苏双方把军力重点部署在非洲D.文明程度提高使欧洲放弃了殖民地12.1955 年 3 月 1 日,丘吉尔在对众议院的一次演讲中指出,新式武器除改变战争外,还改变了国际关系。它不仅威胁着像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而且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丘吉尔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该材料主要说明了冷战( )A.导致美苏之间不断上升的军备竞赛B.促进不同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C.推动亚非拉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D.避免了当时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但是)这几个月事情很明显,即这些肉眼可见的破坏可能远远小于欧洲经济整个系统的裂痕。过去的 10 年情况是极端异常的。狂热的备战和更狂热的战争力量的维持使得国家经济所有方面断裂,机器失修或者完全过时。在军事独裁和毁灭性的纳粹统治下,实际上每一个可能的企业都卷进了德国的战争机器。因为资金的缺乏、民族主义的榨取或者单纯的破坏,长期的商业联系、私人机构、银行、保险公司和船务公司消失了。在很多国家,对本国货币的信心已经严重动摇。战争中欧洲商业结构已经完全坍塌。……战后欧洲经济的重建很明显地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并且需要比已经预见到的更大的努力……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摘自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讲(1947 年 6 月 5 日)材料二 下文摘自美国“第四点计划”,也称“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非洲、近东、远东经济不发达地区以及中南美洲某些地区,千百万人赤贫如洗,缺少就业机会,成为当今世界最严重的挑战之一。……援助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发展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政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他们的努力获得成功,外界的援助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时候若无其他国家的初步援助,这些地区的人民便无法着手这项伟大的事业。3材料三 所有这些地区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它们必须为人民的民主抱负打下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没有这样的经济基础,它们就无从满足当今世界对这些地区人民所激起的种种希望。倘若它们遭到挫折,希望破灭,就会转而追求那些鼓吹通过专制取得发展的异端邪说。——杜鲁门第四点计划(1949 年 6 月 24 日)(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马歇尔发表演讲的背景是什么?针对材料一中所说问题,马歇尔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2)据材料二,“第四点计划”提出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3)早期研究马歇尔计划的学者大多把它看作美国式慷慨的又一成功范例。你的看法如何?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的每一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支持率都在攀升。……在法国、意大利和芬兰,共产党得到了全部投票的 20%;在比利时、丹麦、挪威、荷兰和瑞典则接近10%。在东欧国家,20%—50%的平民支持左翼政党。……令美国人感到震惊的是,1945 年 7 月,英国的工党夺取了胜利,把温斯顿·丘吉尔赶下了台。——[美]梅尔文·莱弗勒《人心之争——美国、苏联和冷战》材料二 戈尔巴乔夫在其执政结束后说:冷战是一场没有必要的严重悲剧,源于美苏两国对对方战略和意图上的误解,双方都把对方的战略意图往最糟糕的方面考虑,导致了两国对外政策的僵化。(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支持率攀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欧洲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支持率的攀升说明了什么?4(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的原因。##考点规范练 12.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选择题1.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题眼是“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美英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相符,是盟友,与材料“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不符,故 A 项错误;中国和美日之间虽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对立,但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式咄咄逼人的姿态”不符,故 B、C 两项错误;美国和苏联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不一样,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美苏形成争霸之势,故 D 项正确。2.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题眼是“设法将苏联的意图尽早通知中国”。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1972 年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但 1969 年美国还没有“放弃抵制中国”,故 A 项错误;美国是出于与苏联争霸的需要,不是“旨在维护世界和平”,故 B 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重大,但未达到“慑于中国强大”的程度,故 C 项错误;美国出于与苏联争霸的需要,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故 D 项正确。3.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美苏冷战的原因。社会萧条与“战后(美国)人们所憧憬的安全而充实的生活得到了助力”不符,故 A 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采用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的角逐,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峙的冷战格局,究其根源是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故 B 项正确;经济全球化与“强大的政治文化”不符,故 C 项错误;冷战结束后,国际恐怖主义呈现泛滥趋势,但与“战后(美国)”“强大的政治文化”不符,故 D 项错误。4.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题眼是“1946 年”“对付苏联”。乔治 ·凯南电报认为战后苏联积极扩张势力范围,但这不是它强调的重点,故 A 项错误;这封电报的重点是强调“联合其他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一起对付苏联”,对苏联实行“遏制战略”,故 B 项正确;1947 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冷战开始,此时世界还未分裂,故 C、D 两项错误。5.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马歇尔计划,题眼是“帮助欧洲复兴”。标志着战后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是 1955 年华约的建立,故 A 项错误;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给予西欧国家经济援助的同时,也加强对西欧国家政治上的控制和经济方面的渗透,故 B 项正确;马歇尔计划仅仅体现两大阵营经济上的对峙,并未反映出矛盾的完全激化,故 C 项错误;美苏由同盟转为对抗的主要原因是美苏两国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是马歇尔计划,故 D 项错误。6.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材料中主要论及的是马歇尔计划,该计划是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扶持控制西欧各国的措施,故 D 项正确。7.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北约组织的成立,题眼是“军事集团”。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军事集团”“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部署”。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冷战政策的政治表现,故 A 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经济表现,故 B 项错误;北约组织属于军事组织,故 C 项正确;柏林危机的爆发与美国的战略部署无关,故 D 项错误。58.C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题眼是“三和”方针和“和平演变”。材料表明美苏冷战的方式扩展到“三和”方针和“和平演变”战略,故 C 项正确。9.D 解析:由“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可知苏联的军事力量是强大的,所以 C 项不正确;材料说的是“这两个争夺者”,不强调其同盟者,所以 A 项不正确;不能说意识形态“不对称”,B 项不正确;“不对称”主要反映的是经济水平的差距,所以 D 项正确。10.C 解析: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反映了双方关系的缓和,柏林墙的建立和古巴导弹危机体现了双方对抗的加剧,B 项说法错误,A、D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答案为 C 项。11.A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背景下的国际关系,题眼是“苏联支持”“北约支持”。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得到了苏联的支持,而欧洲殖民军则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支持,这说明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混杂着美苏争霸的因素,故 A 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多极化,故 B 项错误;美苏冷战的重点是在欧洲,故 C 项错误;欧洲并不是心甘情愿放弃殖民地的,而是军事上的失败不得不承认殖民地独立,故 D 项错误。12.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美苏冷战的影响,题眼是“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题干中丘吉尔演讲所体现的内容与美苏军备竞赛无关,故 A 项错误;题干中丘吉尔演讲所体现的内容与从不同国家身上借鉴经验无关,故 B 项错误;题干中丘吉尔演讲所体现的内容与亚非拉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无关,故 C 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可知,在新式武器的威胁下,各个国家都不敢发动新的世界大战,故 D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 13.参考答案:(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遭受了巨大破坏,各国生产萎缩、失业增加、货币混乱。许多国家共产党蓬勃发展,有获取国家政权之势。方案:对欧洲实行经济援助,使欧洲恢复到正常经济状态。(2)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激烈对峙;与苏联争夺第三世界地区的需要。影响:拓展美国在第三世界的势力范围,强化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领袖地位;为美国垄断资本带来巨大经济利益;对战后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3)看法:马歇尔计划是美国经济帝国主义的表现,美国企图通过该计划控制西欧、遏制苏联,进而实现其世界霸权,因此这绝不是什么慷慨。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问题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材料出处的时间为 1947 年,此时正值美苏两极格局的时期,然后结合所学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概括作答;第二小问,实际考查的是马歇尔计划,即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第(2)问,应当从时代背景中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互相对峙,对欧美以外的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争夺;“影响”可从对美国和对世界两个角度考虑。第(3)问,主要是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即深刻分析马歇尔计划,回答时应该着重明确马歇尔计划的实质。14.参考答案:(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和战后苏联地位的提高,改变了许多人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建立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战后欧洲的经济困难,使人们具有求变的心理。说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并不是西方国家宣传的洪水猛兽;作为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它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也有值得资本主义国家借鉴的地方。(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美国为了遏制社会主义,称霸世界;美苏两国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的冲突;丘吉尔“铁幕”演说的推波助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和平反战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联合国的成立,核战争的毁灭性等,制约着美苏用战争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1点规范练 14.中国古代的农业一、选择题1.右图反映的是(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2.(2015 安徽合肥三模)有史书记载,“水以轮济。假一毂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此农具的发明( )A.体现了农业基本模式B.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C.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D.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3.(2015 福建漳州质检)春秋时期的《管子·轻重乙》记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钅辱、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其中并未提到犁,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井田制已经瓦解 B.铁器牛耕尚未普及C.土地私有成为主流 D.青铜农具仍在大量使用〚导学号 17600109〛4.(2015 山东济南一模)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A、B 处最有可能填写的是( )A.铁犁牛耕、家庭农业 B.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 D.集体劳作、铁犁牛耕〚导学号 17600110〛5.从西汉中期耦犁推广以来,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不是向大型、高效发展,而是逐步被改造得比较轻便灵巧。这说明古代农具( )A.已经达到定型阶段 B.逐步走向停滞落后C.适应小农经济需要 D.严重制约农业发展6.(2015 江苏泰州二模)据《欧阳修集》载:“民有幸而不役于人,能有田而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多者为大役,少者为小役,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由此可见,自耕农(小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是( )A.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 B.自然灾害的影响C.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 D.小农经济的脆弱7.(2015 天津南区一模)《吕氏春秋》中记载:“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A.郡县制优于分封制 B.井田制遭到了破坏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社会出现两极分化8.(2015 广东佛山二模)古代民众生活艰难的现象,战国时期的记载大多类似“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西汉以后多有类似“卖田宅、鬻子孙”的记载。这种变化反映了( )2A.战国时期井田制得到完善B.汉代民众生活更加艰难C.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D.商品经济呈发展趋势9.(2015 江苏淮安四模)《汉书·食货志》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段话主要反映了( )A.土地兼并的危害性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D.土地私有的合理性10.《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中有一段文字:“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这段文字称颂的是( )A.曹魏马钧改进的翻车 B.蜀汉治理四川有成效C.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D.都江堰的兴修之功〚导学号 17600111〛11.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人们生活中开始常用“佃客”“典计”“衣食客”等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农业生产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战乱使大量人口失去土地C.租佃关系在农村普及D.自耕农经济开始逐步走向解体12.《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说:“没有充分的土地,但却拥有充裕的劳力,中国人本可全力以赴去生产资本以弥补土地的短缺。但是实际上,在力图节省土地的同时,技术发展反倒专注于能更密集地使用劳力的手段。”这段材料强调了( )A.中国农业没有技术革新B.技术落后阻碍了中国农业发展C.过多的人口阻碍了中国农业发展D.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甽。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壖地,课得谷皆多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蓄积。——《汉书·食货志》材料二 窃惟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霑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续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而又水旱霜雹蝗蜮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已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捨此之外更有可生之路。——(宋)司马光《传家集》材料三 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至堵死。……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产生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特点?3(2)根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导致农民“不知捨此之外更有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3)材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什么?结合材料一、材料二,你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史实?(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3)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4##考点规范练 14.中国古代的农业一、选择题1.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随着牛耕铁器的推广,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经济形式。题中图片展示的是铁犁牛耕和家庭纺织,故选 B 项;材料未涉及国家特点,排除 A 项;材料无法反映出“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排除 C 项;材料虽然与家庭有关,但无法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排除 D 项。2.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材料反映的是筒车,农业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与材料信息不符,故 A 项错误;筒车属于灌溉工具,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故 B 项正确;灌溉工具不能改变农村产业结构,故 C 项错误;筒车只是灌溉工具,不能说明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故D 项错误。3.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推动井田制瓦解的是铁犁牛耕的使用,而材料未提到犁,故 A 项错误;铁犁牛耕在春秋时期出现,但材料所列农具中没有犁,说明铁器牛耕尚未普及,故 B 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确立是在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故 C 项错误;青铜农具是少量使用,不是大量使用,故 D 项错误。4.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题眼是“刀耕火种“”男耕女织”。根据材料信息推断,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铁犁牛耕是小农经济的耕作特点,故A 项错误;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是早期农业和小农经济的性质,不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故 B 项错误;自然经济是相当于商品经济来说的一种经济形式,与农业生产方式变化无关,故 C 项错误;早期农业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看是一种集体劳作,而小农经济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采用的是铁犁牛耕,故 D 项正确。5.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中国农耕方式的进步,题眼是“不是向大型、高效发展,而是逐步被改造得比较轻便灵巧”。古代农具不断发展变化,“定型”不符合史实,故 A 项错误;农具的轻便和灵巧不能说明农具走向停滞和落后,其发展变化是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故 B 项错误,C项正确;农具的轻便和灵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 D 项错误。6.A 解析:本题考查小农经济。依据材料“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多者为大役,少者为小役,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可知,自耕农虽然有自己的土地,但还要向官府提供劳役,如果不能忍受,则会卖掉田地或者逃走,这反映了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负担是自耕农经济存在的不利因素,故 A 项符合题意。7.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井田制的瓦解。根据材料“众地”“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土地问题,未涉及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优劣问题,也并未反映社会两极分化问题,故 A、D 两项错误;“公作则迟……分地则速”说明新的封建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故 B 项正确;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但此时封建土地私有制还在形成中,所以土地兼并问题并没有体现,故 C 项错误。8.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买卖,而且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故 A 项错误;“天饥岁荒,嫁妻卖子”“卖田宅、鬻子孙”说明战国和西汉民众生活均困难,故 B 项错误;从战国时期“嫁妻卖子”到西汉民众“卖田宅、鬻子孙”,说明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故 C 项正确;材料中的买卖属于迫于生存的手段,没有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 项错误。9.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封建土地私有制,题眼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出汉朝土地兼并的危害性,故 A 项正确;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体现出封闭性,但与题意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土地兼并问题与抑商政策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土地兼并问题反映出土地私有的不合理性,故 D 项错误。510.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题眼是“于是蜀沃野千里”。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蜀”可以判断出是四川地区,马钧改进的翻车主要在北方地区应用,与题意不符,故 A 项错误;由“溉灌三郡”可以分析出材料反映的是水利工程,并未体现出蜀汉对四川的治理,故 B 项错误;精耕细作技术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开稻田”“蜀沃野千里”等信息可以分析出,该地区农业发展主要是得益于都江堰的修筑,故 D 项正确。11.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叶,故 A 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失去土地,被迫成为“佃农”,租借地主土地耕种,故 B 项正确;租佃关系普及全国发生在明朝,故 C 项错误;自耕农经济开始走向解体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故 D 项错误。12.C 解析:材料的含义是过多的人口导致生产技术的革新不是以减少人力的使用为目的,而是以增加人力的使用、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为目的,这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故选C 项。二、非选择题 13.参考答案:(1)技术:代田法;耦犁(二牛三人耕作法)。作用:产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特点:精耕细作。(2)原因:生产(生活)艰辛;自然灾害破坏;赋税沉重。因素:重农抑商政策。(3)内环境:自然环境(耕地)、技术和农具、农作物、劳动力。外环境:国家政策(体制)。认识: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到封建体制(社会环境)的阻碍,无法获得突破性发展。14.参考答案:(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农具、牛耕。(2)措施: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作用: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生产关系,确立了新兴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3)联系: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材料一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和新剥削方式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