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试题)(打包104套)苏教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试题打包104套苏教版.zip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试题打包104套苏教版.zip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1 第1单元 细胞的化学组成 苏教版.doc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10 第10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 苏教版.doc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11 第11单元 生物群落的演替 苏教版.doc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12 第12单元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人与环境 苏教版.doc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2 第2单元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苏教版.doc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3 第3单元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苏教版.doc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4 第4单元 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 苏教版.doc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5 第5单元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苏教版.doc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6 第6单元 遗传定律 苏教版.doc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7 第7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 苏教版.doc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8 第8单元 可遗传的变异和育种 苏教版.doc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9 第9单元 生物的进化 苏教版.doc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滚动测试卷一(第一-二单元) 苏教版.doc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滚动测试卷七(第一-十一单元) 苏教版.doc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滚动测试卷三(第一-四单元) 苏教版.doc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滚动测试卷二(第一-三单元) 苏教版.doc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滚动测试卷五(第一-七单元) 苏教版.doc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滚动测试卷八(第一-十二单元) 苏教版.doc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滚动测试卷六(第一-九单元) 苏教版.doc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滚动测试卷四(第一-六单元) 苏教版.doc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 1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课件 苏教版.ppt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 2 神经调节课件 苏教版.ppt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 3 体液调节课件 苏教版.ppt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 4 免疫调节课件 苏教版.ppt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 5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 苏教版.ppt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1单元 生物群落的演替 1 种群课件 苏教版.ppt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1单元 生物群落的演替 2 生物群落的构成和演替课件 苏教版.ppt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人与环境 1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 苏教版.ppt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人与环境 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课件 苏教版.ppt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人与环境 3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人与环境课件 苏教版.ppt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3单元 生物技术实践 1 无菌操作技术实践课件 苏教版.ppt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3单元 生物技术实践 2 发酵技术实践课件 苏教版.ppt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3单元 生物技术实践 3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实践课件 苏教版.ppt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 基因工程课件 苏教版.ppt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2 细胞工程课件 苏教版.ppt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3 胚胎工程课件 苏教版.ppt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4 生态工程课件 苏教版.ppt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细胞的化学组成 1 细胞中的元素和无机化合物课件 苏教版.ppt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细胞的化学组成 2 糖类、脂质的种类和功能课件 苏教版.ppt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细胞的化学组成 3 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课件 苏教版.ppt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课件 苏教版.ppt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细胞质和细胞器课件 苏教版.ppt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 物质的跨膜运输课件 苏教版.ppt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3单元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1 ATP和酶课件 苏教版.ppt
  • 全部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1 第1单元 细胞的化学组成 苏教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10 第10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 苏教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11 第11单元 生物群落的演替 苏教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12 第12单元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人与环境 苏教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2 第2单元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苏教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3 第3单元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苏教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4 第4单元 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 苏教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5 第5单元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苏教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6 第6单元 遗传定律 苏教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7 第7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 苏教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8 第8单元 可遗传的变异和育种 苏教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9 第9单元 生物的进化 苏教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滚动测试卷一(第一-二单元) 苏教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滚动测试卷七(第一-十一单元) 苏教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滚动测试卷三(第一-四单元) 苏教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滚动测试卷二(第一-三单元) 苏教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滚动测试卷五(第一-七单元) 苏教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滚动测试卷八(第一-十二单元) 苏教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滚动测试卷六(第一-九单元) 苏教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滚动测试卷四(第一-六单元) 苏教版.doc--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 1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 2 神经调节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 3 体液调节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 4 免疫调节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 5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1单元 生物群落的演替 1 种群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1单元 生物群落的演替 2 生物群落的构成和演替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人与环境 1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人与环境 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人与环境 3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人与环境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3单元 生物技术实践 1 无菌操作技术实践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3单元 生物技术实践 2 发酵技术实践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3单元 生物技术实践 3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实践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 基因工程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2 细胞工程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3 胚胎工程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4 生态工程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细胞的化学组成 1 细胞中的元素和无机化合物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细胞的化学组成 2 糖类、脂质的种类和功能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细胞的化学组成 3 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细胞质和细胞器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 物质的跨膜运输课件 苏教版.ppt--点击预览
    • 【高优指导】2017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3单元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1 ATP和酶课件 苏教版.ppt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单元质检卷一 细胞的化学组成(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1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66 分)1.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干旱时植物结合水比例上升,根细胞渗透压升高B.花生种子萌发时,细胞呼吸产生的水多于二氧化碳C.动物缺水时,抗利尿激素升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D.森林干旱时植物的部分叶片脱落以减少水分丧失,同时将根部伸展的范围扩大增加水分的吸收,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导学号 74870297〛答案:C解析:干旱时植物结合水比例上升,根细胞渗透压升高,抗逆能力增强,A 项正确;花生种子中脂肪含量高,而脂肪中 C、H 比例较高,在细胞呼吸过程中吸收的氧气多,因而在花生种子萌发时,细胞呼吸产生的水多于二氧化碳,B 项正确;动物缺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升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增强,C 项错误;森林干旱时植物的部分叶片脱落以降低叶片的蒸腾作用从而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通过将根部伸展的范围扩大增加水分的吸收,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 项正确。2.某多肽的分子式为 C42H65N11O9,它彻底水解后只得到以下 3 种氨基酸,则此多肽中含有的赖氨酸个数为( )A.2 个 B.3 个C.5 个 D.8 个答案:B解析:假设甘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的数目分别为 a、 b、 c。由于这三种氨基酸都只含有一个羧基,该多肽的氧原子数=肽键中的氧原子数+游离的羧基中的氧原子数,即 9=肽键中的氧原子数+2。因此,该多肽含有 7 个肽键,8 个氨基酸,即 a+b+c=8。根据该多肽含有的氮原子数分析,可得a+b+2c=11,可求出 c=3。3.科学家发现用脲和巯基乙醇处理 RNA 酶分子时,发现酶分子的多肽链伸展开来,酶分子丧失了所有的酶活性。当除去制备物中的脲和巯基乙醇时,RNA 酶分子恢复了正常的酶活性,并且重新形成的蛋白质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实验开始时正确折叠的天然蛋白质没有区别。由该实验不能推测的是( )A.折叠信息包含在氨基酸序列中B.天然构象可能是其最稳定构象2C.发生变性的蛋白质也能够复性D.折叠过程由某种分子协助完成〚导学号 74870298〛答案:D解析:当组成蛋白质的肽链结构改变时,蛋白质的结构就发生改变;空间结构发生改变的蛋白质能恢复到改变前的结构,说明蛋白质的结构发生改变后也能够恢复,且天然结构的蛋白质可能最稳定;从题中的信息不能得出折叠过程有某种分子的参与。4.(2015 贵州三模)植物受伤时,一种由 18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系统素会被释放出来,与受体结合,活化蛋白酶抑制基因,抑制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蛋白酶活性,限制植物蛋白的降解,从而阻止害虫取食和病原微生物繁殖。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系统素含 17 个肽键,受 51 个密码子控制B.释放系统素需要 ATP,是主动运输过程,体现生物膜的流动性C.蛋白酶抑制基因表达的产物有 mRNA、蛋白质或酶,可能使害虫蛋白酶的结构变化D.植物受伤时,由于膜具有识别功能,系统素与受体结合,导致害虫蛋白酶抑制基因活化答案:C解析:系统素是由 18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若为链状肽链,则含有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链状)数=18-1=17 个,若为环状肽,则含有的肽键数=氨基酸数=18 个,一个密码子编码 1 个氨基酸,该蛋白质受 18 个密码子控制,A 项错误;系统素分子较大,释放系统素需要 ATP,是胞吐过程,体现生物膜的流动性,B 项错误;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表达的产物有 mRNA、蛋白质或酶,蛋白酶抑制基因抑制害虫蛋白酶活性可能是通过使害虫蛋白酶的结构变化实现的,C 项正确;植物受伤时,由于膜有识别功能,系统素与受体结合,导致植物蛋白酶抑制基因活化,从而使害虫的蛋白酶活性降低,D 项错误。5.某农场在田间试验时发现,小麦产量总是比邻近的地块低,技术员怀疑该农田可能缺乏某种元素。现将该农田分成面积相等的 5 块样地,分别编为 1~5 号进行试验。除施肥不同外,其他条件相同,结果如下图所示。分析判断该农田最可能缺乏的元素是( )A.K B.NC.P D.S答案:A解析:通过图中数据可知 1 号、3 号、4 号分别补充了氮元素、磷元素和氮元素、硫元素和氮元素,但作物产量和 5 号不施肥相差无几,说明田中不缺乏上述元素,而 2 号地中补充了磷元素和钾元素,产量明显提高,故钾元素应是该农田中缺乏的元素。6.下列是有关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①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与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相同的 ②双缩脲试剂的 A 液与斐林试剂甲液的成分是相同的、B 液与乙液的成分不相同 ③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使用方法是一样的,都要现3配现用 ④还原性糖检验中的颜色变化是浅蓝色→棕色→砖红色,其中的砖红色是 Cu2O ⑤制作花生临时切片时,洗去浮色用的是体积分数为 50%的酒精 ⑥观察花生临时切片,看到的是一片橘红色,而不是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⑦双缩脲试剂的使用方法是先加甲液后加乙液,加完之后立刻加热,出现的颜色是紫色A.①②⑥⑦ B.②③⑦C.①⑤⑥ D.①④⑤〚导学号 74870299〛答案:D解析:制作花生临时切片时,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染液,再用体积分数为 50%的酒精洗去浮色,然后用吸水纸吸去切片周围的酒精。7.鉴定尿中是否有蛋白质常用加热法。下图为蛋白质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据此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沸水浴加热后,构成蛋白质的肽链充分伸展并断裂B.食盐作用下析出的蛋白质也发生了变性C.变性后的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D.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后,其特定功能并未发生改变答案:C解析:蛋白质经加热变性后,肽链充分伸展,但不断裂,A 项错误;在食盐作用下只是析出蛋白质,蛋白质并未变性,B 项错误;变性后的蛋白质其肽键并未断裂,因此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C 项正确;蛋白质特定的空间结构决定其特定的功能,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后,其功能丧失或改变,D 项错误。8.下列关于物质合成与检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生物体内都能合成蛋白质B.所有动物激素只有在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下才具有活性C.用斐林试剂可以检测淀粉酶在低温、常温、高温条件下对淀粉的水解情况D.RNA 的合成可以发生在线粒体内答案:D解析:病毒是非细胞生物,不能独立合成蛋白质,必须侵入寄主细胞在寄主细胞内完成蛋白质的合成,A项错误;动物激素按性质可以分为氨基酸衍生物类(如甲状腺激素)、多肽类(如生长激素)、固醇类(如性激素)等,只有多肽类的动物激素需要在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共同参与下才具有生物活性,B 项错误;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性糖时需要水浴加热,因此不宜用斐林试剂来检测不同温度下淀粉酶对淀粉的水解情况,C 项错误;线粒体内含有少量的 DNA 和 RNA,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其 DNA 可以转录产生 RNA,D 项正确。49.下图中的 a、b、c、d 分别代表人体内的四种大分子化合物,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 c 有 61 种,只含三个碱基,相对分子质量比 b 小得多B.b、c、d 的合成离不开化合物 a,这四种大分子化合物的主要合成场所相同C.b、c、d 三种化合物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细胞器上D.a、b 彻底水解后可得到四种不同的化合物、四种相同的化合物答案:A解析:由图示可知,a、b、c、d 分别代表 DNA、mRNA、tRNA、rRNA。c 为 tRNA,含有 3 个与密码子结合的游离碱基,并不是只含 3 个碱基;密码子有 64 种,其中 3 个终止密码子不对应 tRNA,故分子 c有 61 种,A 项错误;b、c、d 的合成叫转录,以 a 为模板,a 的合成是 DNA 的复制,它们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B 项正确;翻译时,b、c、d 三种化合物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核糖体上,C 项正确;a、b 彻底水解后可得到四种不同的化合物——核糖、脱氧核糖、胸腺嘧啶、尿嘧啶,四种相同的化合物是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磷酸,D 项正确。10.人体肝细胞合成的糖原储存在细胞内,合成的脂肪是以 VLDL(脂肪与蛋白质复合物)形式分泌出细胞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糖原和 VLDL 都含有 C、H、O、N 元素B.VLDL 是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的C.VLDL 的合成过程必须要有内质网的参与D.糖原和脂肪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答案:C解析:糖原属于多糖,糖类和脂肪的元素组成只有 C、H、O 三种。VLDL(脂肪与蛋白质复合物)中的蛋白质含有 C、H、O、N 等元素,A 项错误;VLDL(脂肪与蛋白质复合物)是生物大分子,分泌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吐,B 项错误;内质网参与脂肪的合成、蛋白质的加工,C 项正确;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D 项错误。11.图甲中①②③④表示不同化学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图乙表示由四个单体构成的化合物。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若图甲中的②大量存在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等部位,则②是脂肪B.若图甲中④能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则④可用无水乙醇提取C.图乙中若单体是氨基酸,则该化合物彻底水解后的产物中氧原子数增加 3 个D.图乙中若单体是 4 种脱氧核苷酸,则该化合物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有 5 种〚导学号 74870300〛5答案:D解析:图甲中①可表示蛋白质,②可表示糖类或脂肪,③可表示 DNA、RNA、ATP、磷脂等,④可表示叶绿素。“②大量存在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等部位”暗示该物质为脂肪;若④为叶绿素,则其可用无水乙醇提取;图乙中若单体是氨基酸,则该四肽彻底水解时,肽键断裂,需要消耗 3 分子水,则水解产物中氧原子数增加 3 个;图乙中若单体是 4 种脱氧核苷酸,则该化合物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有磷酸、脱氧核糖和 4 种碱基,共 6 种。二、非选择题(共 34 分)12.(14 分)下面是结晶牛胰岛素的肽链结构示意图(图 1,其中数字为氨基酸序号,二硫键是由 2 个“—SH”连接而成的)及部分肽链放大图(图 2)。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图 1图 2(1)该蛋白质中含有 条肽链, 个肽键,A 链含有 个二硫键,氨基酸形成结晶牛胰岛素后,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总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 。 (2)图 2 中含有的 R 基是 (序号表示),含有的肽键是 (序号表示)。 (3)人体中胰岛素的含量低,会导致血糖浓度过高,尿液中有葡萄糖,称为糖尿病,其最佳的治疗方法是使用胰岛素,但只能注射不能口服,原因是 。 (4)科学研究表明,哺乳动物和人的胰岛素都由相同数目的氨基酸构成,且在氨基酸组成上大多相同,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5)现有质量浓度为 0.01 g/mL 的 CuSO4溶液、0.1 g/mL 的 NaOH 溶液、鸡蛋清水溶液、胰岛素溶液、试管和必需的实验用品,请设计证明“胰岛素是蛋白质”的实验。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 。 实验结果: 。 实验结论: 6。 答案:(1)2 49 2 888(2)②④⑥⑧ ③⑤⑦(3)胰岛素是蛋白质,如口服会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催化水解而失去作用(4)这些哺乳动物和人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5)实验原理:鸡蛋清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在碱性溶液中,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如实验中胰岛素能发生双缩脲反应,可证明胰岛素是蛋白质实验步骤:取 2 支试管编号,分别加入 2 mL 蛋清液、胰岛素溶液;再分别加入 2 mL 0.1 g/mL的 NaOH 溶液,振荡;再分别加入 2 滴 0.01 g/mL 的 CuSO4溶液,振荡实验结果:盛有蛋清液和胰岛素溶液的两支试管中液体均出现紫色实验结论:胰岛素溶液中有与蛋清同样的成分,即蛋白质,胰岛素溶液中除水外主要成分是胰岛素,胰岛素是蛋白质解析:分析图 1 可知,结晶牛胰岛素分子含有 A、B 两条多肽链,A 链中有 2 个二硫键。A 链含有 30个氨基酸,B 链含有 21 个氨基酸,共含 51 个氨基酸。由 51 个氨基酸组成的胰岛素分子,由 2 条肽链组成,含有的肽键数目是 51-2=49(个),脱去 49 个水分子。51 个氨基酸分子合成胰岛素分子后,相对分子质量的减少量=形成肽链时脱下的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18×49)+形成二硫键时脱下的 H 的相对分子质量(1×6),所以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 18×49+1×6=888。胰岛素会在消化液的蛋白酶和肽酶的作用下分解为氨基酸而失去其活性,所以只能注射不能口服;动物与人胰岛素中氨基酸组成差异的大小反映了各种动物与人亲缘关系的远近,差异数越小,亲缘关系越近,反之,则越远。(5)是阐述实验原理,完成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的题目。依据题目给出的实验材料、用具分析,鸡蛋清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在碱性溶液中,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紫色物质。如胰岛素溶液也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即可证明胰岛素是蛋白质。该实验为教材实验的拓展,因而可依据教材中相关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并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13.(10 分)大多数植物种子的贮藏物质以脂肪(油)为主,并储存在细胞的油体中。种子萌发时,脂肪水解生成脂肪酸和甘油,然后脂肪酸和甘油分别在多种酶的催化下形成葡萄糖,最后转变成蔗糖,并转运至胚轴供给胚生长和发育,如下图所示。(1)大多数植物种子以贮藏脂肪为主,这是因为与糖类相比,脂肪是更好的 物质,其原因之一是相同质量的脂肪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出的能量比糖类 。 (2)为了观察植物种子中的脂肪,常用苏丹Ⅲ染液对种子切片染色,然后在 下观察,可见 的脂肪微粒。 (3)油料种子萌发时,细胞中催化脂肪水解的酶是 ;脂肪水解和转变为蔗糖的过程中,先后依赖于油体、乙醛酸循环体、线粒体,是细胞器之间 的典型例子。 (4)油料种子萌发初期(真叶长出之前),干重先增加、后减少,原因是 7。 真叶长出之后,干重 ,原因是 。 答案:(1)储能 多(2)显微镜 橘黄色(3)脂肪酶 协调配合(分工合作)(4)早期由于大量脂肪转变为蔗糖,蔗糖的氧元素含量高于脂肪,导致干重增加;之后由于大量蔗糖参与细胞呼吸等异化作用,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导致干重减少 增加 真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解析:(1)脂肪是生物体良好的储能物质。(2)观察种子中的脂肪微粒需借助显微镜。(3)催化脂肪水解的酶是脂肪酶。(4)脂肪与糖类相比,氧的含量少,所以脂肪在转变为蔗糖的过程中需要补充较多的氧元素,故油料种子在萌发初期干重会先增加,后由于大量蔗糖参与细胞呼吸等异化作用,被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等,导致干重减少。真叶长出后,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使其干重增加。14.(10 分)现有无标签的稀蛋清、葡萄糖、淀粉和淀粉酶溶液各一瓶,可用双缩脲试剂、斐林试剂和淀粉溶液将它们鉴定出来。(1)用一种试剂将上述 4 种溶液区分为两组,这种试剂是 ,其中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是 和 两种溶液,不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可以用 试剂来区分。 (2)区分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溶液:①将发生显色反应的两种溶液分别取 2 mL 加入 2 支试管,然后分别加入 ;②用斐林试剂分别处理上述两种混合溶液,65 ℃水浴观察现象;③分析结果:观察到 现象的是 ;观察到 现象的是 。 答案:(1)双缩脲试剂 稀蛋清 淀粉酶 斐林(2)①等量淀粉溶液 ③有砖红色沉淀 淀粉酶溶液 无砖红色沉淀 稀蛋清解析:(1)四种物质中只有稀蛋清、淀粉酶溶液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显紫色,可据此将其分为两组;剩余的葡萄糖是还原性糖、淀粉溶液没有还原性,可用斐林试剂将它们分开。(2)①据题意分析,用斐林试剂鉴定稀蛋清、淀粉酶溶液与加入物质的反应产物,其中必定有还原性糖的产生,加入物质应为淀粉。③观察到有砖红色沉淀的是淀粉酶溶液,观察到无砖红色沉淀生成的是稀蛋清。1单元质检卷十 生物个体的稳态(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5 分)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下丘脑与呼吸、体温恒定、水盐平衡等的调节控制有关B.淋巴细胞存在于血浆、淋巴中C.血浆中抗利尿激素水平随内环境渗透压升高而升高D.突触间隙的液体中也含有少量蛋白质答案:A解析: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下丘脑与体温恒定、水盐平衡等的调节控制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血浆中抗利尿激素水平升高;突触间隙中分解神经递质的酶就属于蛋白质。2.(2015 贵州贵阳检测)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长素浓度越低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越明显B.摘除顶芽可以解除较高浓度生长素对侧芽的抑制C.生长素与其他植物激素共同作用调节植物的生长D.生长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答案:A解析:当生长素浓度小于促进植物生长的最适浓度时,浓度越低,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越弱,A 项错误;摘除顶芽后,顶芽产生并向侧芽处运输的生长素减少,导致侧芽处生长素浓度降低,从而解除较高浓度生长素对侧芽生长的抑制,B 项正确;植物的生长是生长素等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C 项正确;生长素是调节植物生长的一类信息分子,其本身并不参与细胞代谢,D 项正确。3.右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②中B.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D.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导学号 74870334〛答案:C解析:①②④依次为血浆、组织液、淋巴,③为细胞内液。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组织液中。24.右图是较为复杂的突触结构,在 a、d 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示的结构包括 3 个神经元,含有 2 个突触B.如果 B 受刺激,C 会兴奋;如果 A、B 同时受刺激,C 不会兴奋,那么 A 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C.b 点给予一个刺激,其膜外电位的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D.若 ab=bd,如果刺激 c 点,那么电流计的指针会偏转 2 次〚导学号 74870335〛答案:D解析:B 受刺激,C 会兴奋,而 A、B 同时受刺激,C 则不兴奋,说明 A、B 受刺激对 C 的作用结果相反,A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c 点受刺激,因突触的传递特点——单向传递,所以 d 点能兴奋,a、b 点均不会兴奋,所以指针只偏转 1 次。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Na+、CO 2、葡萄糖、血浆蛋白、尿素、激素、抗体、H 2O 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健康的人一次性食用大量过咸食物致血浆渗透压过高可引起组织水肿C.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D.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pH 的调节、血糖的调节等答案:B解析:抗体、激素、人体细胞代谢所需营养成分及代谢废物均可成为内环境的成分,A 项正确;血浆渗透压过低时才可引起组织水肿,B 项错误;血浆渗出毛细血管可形成组织液,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可形成淋巴,C 项正确;水盐平衡的调节、pH 的调节及血糖的调节等均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D项正确。6.(2015 北京东城期末)下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 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酰胆碱和 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B.若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D.若甲神经元上的 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答案:C3解析:乙酰胆碱和 5-羟色胺属于不同的神经递质,其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它们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不同,A 项错误;乙神经元兴奋时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不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B 项错误;因乙酰胆碱受体位于乙神经元上,所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C 项正确;若甲神经元上的 Ca2+通道被抑制,甲神经元不能释放乙酰胆碱,就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D 项错误。7.抗利尿激素(ADH)是调节机体水盐平衡的重要激素,其化学本质是多肽,下图为该激素的生理作用示意图。另有研究表明,过量的乙醇会抑制 ADH 的分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激素与神经递质不可能作用于同一细胞B.过量饮酒可导致尿量减少C.抗利尿激素可促进毛细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D.一种细胞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激素〚导学号 74870336〛答案:C解析: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几乎全身细胞,可以和神经递质作用于同一细胞;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过量饮酒会抑制 ADH(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从而导致尿量增加;根据过程图可以看出抗利尿激素能促进毛细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某些细胞可识别多种激素,如垂体细胞既能够识别甲状腺激素,又能够识别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8.下面为机体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清除衰老细胞体现的是图中②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B.图中③神经系统均直接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C.坎农提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D.血糖调节的主要途径是①④⑥⑤答案:D解析:人体清除衰老细胞体现的是免疫系统的清除功能;神经系统可直接或间接调控内分泌腺的活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是目前普遍认同的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但不是坎农提出的;血糖调节主要是通过血糖浓度的升降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来实现的。49.研究者发现,小鼠舌头上的某些味觉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均存在蛋白 C,该蛋白能和脂肪结合。让小鼠舌头接触脂肪,结果发现正常小鼠小肠出现脂肪消化液,而去除蛋白 C 基因的小鼠分泌的脂肪消化液明显减少。分别培养上述两种小鼠的小肠上皮细胞,向培养液中加入脂肪分解物,与正常小鼠细胞相比,进入去除蛋白 C 基因的小鼠小肠上皮细胞的脂肪分解物减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蛋白 C 是一种膜蛋白,是脂肪的受体B.小鼠舌头味觉细胞上的蛋白 C 是脂肪味觉感受器C.小肠上皮细胞表面蛋白 C 的功能是促进脂肪分解物的吸收D.脂肪消化液的分泌与神经调节密切相关答案:B解析:感受器指传入神经的树突末梢部分,B 项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口腔上皮细胞上的蛋白 C 和脂肪结合后,能引起小肠出现脂肪消化液,可知该蛋白可以感受脂肪这种信号刺激,之后引发神经调节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同样放于脂肪分解物中的细胞,含蛋白 C 的细胞能吸收较多的脂肪分解物,说明该蛋白 C 除了能感受脂肪刺激外,还可以促进该细胞对脂肪分解物的吸收。10.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茎的背地性生长可以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生长素浓度增大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C.可利用细胞分裂素对刚收获的农产品进行保鲜储藏D.赤霉素能够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能够抑制种子萌发答案:A解析:根的向地性生长和顶端优势现象都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茎的背地性生长只能体现生长素促进生长的特性,A 项错误;生长素具有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的特点,其抑制生长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实现的,B 项正确;细胞分裂素能够促进细胞分裂,所以利用细胞分裂素能够实现对刚收获的农产品的保鲜储藏,C 项正确;赤霉素能够打破种子的休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通过抑制细胞分裂来抑制种子萌发,D 项正确。11.探究吲哚乙酸对月季插条生根作用的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处理扦插枝条的时间应不同B.吲哚乙酸超过一定浓度范围能抑制扦插枝条生根C.使扦插枝条产生相同根数的吲哚乙酸浓度一定相同D.本实验可以不设用蒸馏水处理扦插枝条的对照组〚导学号 74870337〛答案:B5解析:根据实验单一变量的原则,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其余无关变量必须相同且适宜,所以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处理扦插枝条的时间应该相同,A 项错误;由图中信息可知,当吲哚乙酸的浓度超过 10-6 mol/L 时,生根条数低于对照组,说明超过一定浓度范围,吲哚乙酸能抑制生根,B项正确;根据图,在吲哚乙酸浓度在 10-8 mol/L 前后各有相应一个浓度的吲哚乙酸能够使平均生根数相同,C 项错误;本实验需要蒸馏水处理插条作为对照实验,才能排除其他因素对植物生根的影响,D 项错误。12.养鸡场鸡舍中清晨和傍晚用稳定的灯光延长光照时间,以提高产蛋率。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延长光照刺激可直接通过体液调节提高产蛋率B.鸡的产蛋率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C.鸡的产蛋行为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D.鸡的产蛋行为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答案:A解析:光照首先刺激鸡的神经系统,然后引起激素水平的改变,所以该过程是一个神经—体液调节的过程。该过程既受遗传因素的控制,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产蛋行为主要受雌激素调节。13.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T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 T 细胞B.T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C.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D.人体内的巨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导学号 74870338〛答案:C解析:T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效应 T 细胞,A 项错误。B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抗体,B 项错误。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反应过强而导致的一种病理现象,C 项正确。巨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又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 35 分)14.(16 分)人体血液中的 O2与血红蛋白(Hb)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大部分 CO2在血浆中以 HC 的方式运输,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1)血浆中 CO2主要来自 (生理过程)。 (2)CO2进入红细胞后,HC 数量 。根据细胞特点和 HC 的含量,可推测 HC 进入血浆的方式为 ,这表明细胞膜具有 性。 6(3)生成的 H+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血红蛋白的 发生改变,促进 O2释放并扩散到 中,供组织细胞吸收和利用。 (4)由于红细胞内 被消耗和 的进入,使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导致血浆中的水分子进入细胞。 答案:(1)细胞的呼吸作用(有氧呼吸、细胞呼吸) (2)增加 协助扩散 选择透过 (3)空间结构 组织液(血浆、内环境) (4)水分子 Cl -(离子)解析:(1)血浆中 CO2主要来自于有氧呼吸。(2)据图,HC 来自碳酸的分解,所以 CO2进入红细胞后,HC数量增加。再根据细胞内外 HC 的浓度,可知其跨膜方式为协助扩散,表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3)H+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血红蛋白空间结构改变,促进 O2释放并扩散至血浆,进而进入组织液。(4)据图可知,由于水的消耗和 Cl-的进入,红细胞内渗透压升高。15.(19 分)青鲜素能抑制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裂从而抑制发芽,因此常被用于蔬菜和水果的保鲜,但其残留会损害人体健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青鲜素是人工合成的对 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2)青鲜素残留可能会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 失控,从而使其变成癌细胞。 (3)科研人员以小鼠为实验材料,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对青鲜素的毒害性进行了检测。请完善下面有关检测青鲜素毒性的实验。实验步骤第一步,取大小相同的六个培养瓶并依次编号为 1~6,分别加入等量且相同的培养液和小鼠细胞。第二步,向 1 号培养瓶中加入 1 mL ,向 2~6 号培养瓶中分别加入 。 第三步,将各瓶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相同时间后随机取样,制作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并 。 实验结果培养瓶编号(实验组组别) 1 2 3 4 5 60 10 30 90 270 810变异细胞的比例 0 0 1/106 1/106 2/106 8/106实验结论: 。 实验分析:该实验的对照组是 (用培养瓶编号表示),因变量是 。 答案:(1)植物的生长发育(2)生长和分裂(3)第二步,生理盐水(答案合理即可) 等量的浓度依次为 10 mg/L、30 mg/L、90 mg/L、270 mg/L、810 mg/L 的青鲜素溶液7第三步,记录变异细胞的数目,统计变异细胞的百分比实验结论:低浓度的青鲜素溶液毒性很小,浓度为 90 mg/L 以上的青鲜素溶液毒性增加明显实验分析:1 号 变异细胞占全部培养细胞的百分比(变异细胞比例)解析:(1)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植物激素相似,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2)癌细胞相较于正常细胞而言,其生长和分裂不受机体控制。(3)从表中可以看出,青鲜素的浓度不同,变异细胞的比例也会有一定的不同,在第二步中分别向 2~6 号培养瓶中加入等量的浓度依次为 10 mg/L、30 mg/L、90 mg/L、270 mg/L、810 mg/L 的青鲜素溶液。第三步,培养一段时间后,取样制成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并记录变异细胞的数目和正常细胞的数目,统计相应浓度的青鲜素处理后变异细胞的百分比。最后得出结论:浓度在 10 mg/L及其以下的青鲜素溶液处理后,变异细胞为 0,大于 90 mg/L 的青鲜素溶液毒性增加明显。检查青鲜素的毒性,通常用变异细胞占全部培养细胞的百分比作为指标,即该实验的因变量。1单元质检卷十一 生物群落的演替(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1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66 分)1.(2015 北京海淀期末)下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群的增长曲线均为“S”型曲线B.t2~t3时间段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t5时种群密度对乙种群的制约作用大于 t4D.甲种群数量最大的时刻为 t2,乙种群为 t4〚导学号 74870339〛答案:D解析:图中纵坐标表示增长速率,甲、乙种群的增长速率是先升后降最终为 0,所以两曲线都表示“S”型曲线,A 项正确;增长速率大于 0 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 项正确;种群数量越多,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制约作用越大,C 项正确;甲、乙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对应的时刻分别为 t3和 t5,D 项错误。2.将拟谷盗和锯谷盗两种仓库害虫共同饲养于面粉中,二者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A.拟谷盗种群增长速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第 50 d 以后B.拟谷盗种群类似“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因素制约C.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D.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捕食关系,因此拟谷盗必须依赖于锯谷盗种群答案:B解析:由图示可知,两种仓库害虫的关系为竞争,竞争强度变化为弱→强→弱;拟谷盗种群增长速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第 50 d 之前;拟谷盗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种间竞争等因素制约。23.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 K/2 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根据图示规律,可通过降低人口出生率或增大人口死亡率来控制人口增长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 K/2 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答案:C解析: K/2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控制有害动物应在 K/2 之前最有效,A 项错误;不能靠增大死亡率来控制人口增长,B 项错误;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C 项正确; K 值时种群密度最大,此时进行捕捞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D 项错误。4.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 λ ),并得到如右图所示的曲线。据此图得出的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前 4 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 5 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B.第 4~8 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C.第 8 年时种群数量最少D.第 16~20 年间,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导学号 74870340〛答案:C解析:前 4 年, λ 值为定值, λ -1=0,说明种群增长率为 0,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第 5 年 λ -1 小于 0,说明种群增长率为负值,种群数量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A 项正确;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B 项正确;第 10 年时种群数量最少,C 项错误;种群增长率= λ -1,由图可知第16~20 年间 λ 保持不变,D 项正确。5.(2015 江苏淮安二模)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有人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清水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B.将培养液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C.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答案:D解析:应将干酵母放入有一定营养物质的液体培养基中,不能放入清水中,A 项错误;从锥形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要将锥形瓶轻轻振荡几次,以使酵母菌均匀分布,B 项错误;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的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C 项错误;计数时应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等到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D 项正确。6.下图是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时获得的实验结果。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3A.MN 时期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无氧呼吸B.与 M 点相比, N 点时酵母菌种内斗争更为激烈C.酵母菌种群数量从 P 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外,还有酒精浓度过高,培养液的 pH 下降等D.图示时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变化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答案:A解析: MN 时期,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A 项错误。7.(2015 四川内江月考)野生番茄含有 Mi-1 抗虫基因,它使番茄具有对根结线虫(侵染番茄的根部)、长管蚜和烟粉虱(俗称小白蛾)三种害虫的抗性。下列相关推论正确的是( )A.Mi-1 抗虫基因的产生是野生番茄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B.长期种植野生番茄的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会越来越少C.四种生物形成的种间关系共有寄生和捕食两种D.三种害虫与野生番茄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答案:D解析:Mi-1 抗虫基因是基因突变产生的,A 项错误;长期种植野生番茄会导致番茄对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抗性增强,根结线虫适应野生番茄的能力也增强,根结线虫数量先减少后增加,B 项错误;四种生物形成的种间关系有寄生、捕食和竞争,C 项错误。8.(2015 北京通州二模)某山区坡地的树木遭到过度砍伐,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为了治理环境,人们采取了封山育林的措施。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曲线所用的调查数据主要是采用样方法得到的B.在 a 年内,物种①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物种③比物种①②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D.若气候适宜, c 年后,灌木将持续占主导地位〚导学号 74870341〛答案:D9.(2015 黑龙江桦南期末)下列与种群和群落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4A.仅靠种群密度不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很难再被捕捉到,会使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小C.草原群落具有水平结构,但没有垂直结构D.沙丘和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答案:A解析:种群密度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靠这一特征不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项正确;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很难再被捕捉到,使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大,B 项错误;草原群落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C项错误;沙丘和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D 项错误。10.(2015 湖北八市联考)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 40 年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时间/年物种数量植物类别 1 4 15 25 40草本 28 27 26 30 34灌木 0 3 4 12 19乔木 0 0 0 14 23总计 28 30 30 56 76A.该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经历了草本、灌木、乔木三个阶段B.乔木阶段物种丰富度最高,群落结构最复杂C.表中的数据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的D.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及寄生等〚导学号 74870342〛答案:C解析:样方法要求随机取样。11.(2015 河北邯郸摸底)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答案:C解析: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 项错误;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均存在竞争,B 项错误;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C 项正确;最终能否形成森林与当地的气候等条件有关,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 34 分)12.(8 分)(2015 安徽六校一联)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右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请回答以下问题。5(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的 ,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 (2)图中 A 段种群增长近似于“ ”型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 (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 (填“ K1”或“ K2”)。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 C 段相比,影响 B 段的因素最可能是 。 A.食物和天敌 B.气候和传染病(5)在 C 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 会变小。 答案:(1)曲线图 (2)J 空间和资源充裕、理想条件(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3)K1 (4)B (5)K 值(或环境容纳量)解析:(1)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优点是较为直观、形象。(2)图中 A 段种群增长近似“J”型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空间和资源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3)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取值时,取的是平均值而不是峰值,因此该种群的 K 值为 K1。(4)据图中曲线分析,与 C段相比,影响 B 段的因素最可能是气候和传染病,因为食物和天敌等捕食关系对该种群的影响结果应该使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5)在 C 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 K 值会变小。13.(14 分)(2015 北京东城期末)乔木树种馨香木兰是云南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研究人员为探究馨香木兰种群的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1)为调查馨香木兰所处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可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本研究中调查乔木层和灌木层时最小样方面积为 5 m×5 m,而调查草本层时最小样方面积为 1 m×1 m,可见设计最小样方面积的原则是 。 (2)下表为馨香木兰所处的 A、B、C 三个群落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物种丰富度/种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A 群落 21.5 35.5 19.5B 群落 22.5 23.8 16.25C 群落 22 31.5 13.5由上表可以看出,三个群落中 的丰富度最高。在三个群落的垂直结构中,丰富度最高的是 层,推测是由于其中不仅有相应的种类,还含有一定数量的 幼树,因而其种类和个体数都较丰富。 (3)科研人员调查了三个群落中的馨香木兰的植株胸径(胸径的大小可表示植株的树龄大小),绘制成下图。6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在一段时间内 的变化趋势,但需结合生物的生存环境具体分析。由图可以看出,馨香木兰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型。虽然现在馨香木兰有丰富的幼树,但难以进一步发育为优势种。其原因可能是幼树耐荫蔽,在茂密的常绿阔叶林下能生长良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树木对光照的需求加大,在与其他阔叶乔木的 中不占优势,从而生长受阻。 答案:(1)保证在最小面积内基本上能反映组成群落的物种数量变化(合理即可) (2)A 群落 灌木 乔木 (3)种群数量 增长 竞争解析:(1)依题意“调查乔木层和灌木层时最小样方面积为 5 m×5 m,而调查草本层时最小样方面积为 1 m×1 m”,可见选取样方的大小依植物类型而定,设计最小样方面积的原则是保证在最小面积内基本上能反映组成群落的物种数量情况。(2)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表中数据显示,三个群落中 A 群落的丰富度最高。在三个群落中,都是灌木层的物种数目最多,所以,在三个群落的垂直结构中,丰富度最高的是灌木层,推测是由于其中不仅有相应的种类,还含有一定数量的乔木幼树,因而其种类和个体数都较丰富。(3)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在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图示显示,馨香木兰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幼年的个体多,老年的个体少,属于增长型。馨香木兰与其他阔叶乔木的种间关系为竞争。14.(12 分)(2015 甘肃兰州诊断考试)被弃耕的农田多年后将演替至顶极群落(演替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其物种甲、乙、丙的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该弃耕农田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 阶段,这种演替属于 。 (2)物种甲、乙、丙在演替的不同阶段开始生长,最先定居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可能是 ,至顶极群落后,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 。 (3)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甲种群的增长会受到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的抑制,这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 调节。 答案:(1)森林 次生演替 (2)丙 丙、乙、甲 (3)(负)反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